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文档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近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那生动的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谆谆的教诲轻轻荡涤着我的心灵,鞭策着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是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明理,一本好书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享受,有的甚至会使我们终生受益。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善于读书,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升华自己的教学艺术,塑造高尚的专业人格,最终达到自我发展。
读书能不断丰富我们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的建议中一再强调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的成功正是取决于此。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是教师应具备的四大教育素养,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方能习得。教育思想是教师的第一素养。教育思想形成教师的伟大,没有教育思想,教师就成了一台教育机器;没有教育思想,就没有教育尊严可言,教师唯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拥有教育乃至人生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把自己奉献给了家乡的中小学教育事业。他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潜心于学术理论的钻研探索精神,永不停止的创新精神,为共产主义教育事业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也使我明白了只有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才能将教育导向光明。有人认为,有无成熟的教育思想是划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准之一。古往今来为师者不计其数,但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者却屈指可数。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无自己成熟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是因为他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思想。他就是凭着自己那些独到的教育观点,如《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等等,把一所窄小而荒芜、仅有几位平凡无奇教师的乡村学校逐步建设成为供学生学习、劳动、生活的“美好的天堂”。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把课堂变成学生积极上进、勤问好学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从教育实践中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改善教学实践工作,真正促进自身的发展。
读书能不断启迪我们的教育智慧。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育智慧是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的合金,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构成教育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记录的教育现象、教育事例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他精辟的理论分析能有效地启迪我们的教育智慧。读了他的著作,我茅塞顿开,平时教学中碰到的许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我们班上有个学生年龄最大,学习却最差,作业里错字、别字特别多,阅读能力很低,同一篇课文,他读一遍,其他学生可以读上三、四遍。我想尽各种办法改变他,可收效甚微。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带来了锦囊妙计: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说:有的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而我们现实的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一步也没有跨出教科书的框框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建议中苏老也为农村教师指明了工作方向,农村需要千千万万个精神丰富的教师。他希望农村教师都能像法尔图什尼亚克教师那样能够用认识的欢乐和一种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去感染别人,影响周围的人,让他的学生都能终生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在农村学校里点燃起探索性的智慧的火把吧。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读书能塑造我们高尚的专业人格。读书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读书能让我们从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捕获到益人心智、怡人情性、滋养人生的知识与信息,使人不断自我完善。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优秀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正象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写的那样:“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和道德的引路人。”让我们带着崇高的专业精神不断读书、不断探索,用我们高尚的专业人格影响学生,让我们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为座右铭,并努力吧。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要做到献身、求真、创新,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同行们,让我们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小 关 镇 口
头 小 学刘 丽
君
第二篇: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给教师建议》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1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2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3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大学的时候都是学了一些教育理论,其中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自从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就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匪浅。可以说这本书是教育届的圣典,他的通俗易懂不会让你觉得读书乏味,更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他的一些经典话语直到现在还在被很多教师引用。这本书中的一条条建议,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很受启发。让我学到了前辈们的经验和建议,也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教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教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入剖析教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四大部分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干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
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新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4“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任何一个教书先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而真正接触到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以前总是流连于他的片语只言之间。从翻开书本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他的质朴与真实,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而吸引并且由衷地折服。这是一位来自于一线的教师的手记,这是一位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教师之作,这是一本一线教师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学困生并没有被刻意遮掩,相反提及更多的却是学困生问题。教学困生是任何一个老师最感头疼的事,把学困生的成绩搞到及格那恐怕是让老师们一筹莫展的大难题。很自然的学困生在成绩面前就成了老师最不待见的人,最不给笑脸的人,学困生总是生活在心灵的角落里,在学习上他们无法抬起头,是差啊,是慢啊,是没别人好呀,时间久了,他们也就破罐子破摔了,不爱写作业,不去思考,厌学,其实这是教育的一种失败,然而在这失败面前我们更多的是去抱怨学生不好,智力不行,却很少有人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差生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并且得到改善与解决,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是改变他们的渠道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并且明白写字慢的孩子他的问题根源何在,他为我们提供的解决办法是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活动他们的手部小肌肉,让肌肉的发达来促进动作的加快,这是一个全新的方法,以前看到的很多著作里大多是从兴趣入手去督促动作慢的孩子,而忽略了他慢的根本原因。就像一部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汽车,再多的人去推它,都只是从外部给了它动力,一旦外力停下来,那么接下来的结果自然是抛锚。我们为他们制造各种诱因,就相当于给了他们外力,而没有根治发动机的毛病。
教数学的老师大概都身有同感,愈是往高年级走,应用题越是吃力,对于那些硬是不开窍的学生大都是束手无策,责任心强的老师会反复搞题海战术,而稍逊一点的老师则会选择放弃。在这本书中,对于这个问题同样有指导性的建议,他建议我们从课外书的选择上入手,让那些对数学有诚见的学生阅读有关数学知识与数学家故事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因为数学本身的魅力而首先吸引学生。有一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谁会舍得半途而废呢?谁不会废寝忘食呢?再说在学习了多种思维后,一些课本上的问题应该不会太折磨人吧。
人的认知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因此,这本书中建议我们带学生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学会观察,学生自然地理科学的知识,而这些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获得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会了观察和学习的本领。我很欣赏这种做法,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育,从自然科学开始,从观察入手,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只可惜我们的教育一直没有实现这种理念。
《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是一本一线教师的指导守则,因此我爱不释手,也是一件精神食粮。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5这段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收获很多感悟。有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个比喻多么的贴切,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引导好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对于后进生,更应该多倾注精力,付出爱心。
我任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学生。每次当我走进他的身旁看向他时,他都会下意识的抬起他的手挡住他的脸,快速的向后躲,他眼神中充满闪躲和恐惧,面对他的这种举动我既感觉疑惑又对他充满愧疚,难道是作为老师的自己对这些后进生太过严厉了吗?我不禁这样反思着。每个小孩的心灵都是脆弱的,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精心呵护。于是,课后我会经常来到他的身旁,单独指导他完成作业,告诉他应该怎样复习,偶尔还会和他聊聊天。通过这些互动,我发现,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戒备我了,上课偶尔还会很兴奋的举手回答问题。他的.改变让我很开心。通过这件事我的感触特别深,作为老师不应该总是高高在上,而应该低下头了解你的学生,给予他们关心,换一种态度,你会发现这往往比严厉更让学生喜欢呢。
教师除了要关心孩子们,在平时教学中,还得注意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这些孩童”指的就是让老师的头痛的“后进生”。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在教学中也曾经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班级中的有些后进生平时很难完成背诵任务,因此下午放学,我会把他们留下,让他们一定要背完才能走。但事与愿违,这些孩子任然不能背下来。即使他们中间有少数勉强背下来,考试时也不会运用,这让我很受挫。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他会采用这种方式:“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读好的书,读他们感兴趣的书。激发他们对于文字世界的好奇,尽可能的激发孩子的活的思想。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宝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在学校学有所成。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6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了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而且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这些基本上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读着他的这本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也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总感觉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从早忙到晚还是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备课,上课,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动……我也深知读书有多么重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可说是我们一生的收益,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时间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我记得上学期我在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明确的提出“每天读书半小时”,我这样要求着学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么什么时候读书呢我曾经提议学生读书可以利用晚上放学完成作业后或者早上起床后.其实这两个时间段也是我们老师读书的好时机.当然每天读书半小时也需要下决心.只要你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这半小时.桌子上放一本,沙发上放一本,床头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无意能读书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书.由此我更想到了学生读书,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在其中设“采蜜集”,“知识角”等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妙词句,逸闻趣事,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面就大大地提高了.当然,平时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听故事,.这样一方面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就能通过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从而产生爱听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不过,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地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但最终总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后我一定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多读书,争取和学生一起爱上读书.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7作为一名初次走上讲台的实习老师,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早在实习前做准备工作时,就看到有人推荐这本是,于是决定等到了实习学校之后买来拜读。学校发给我们一人一本书,真是让我又吃惊、又欣喜。于是趁闲暇时潜心拜读,果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着自信。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准备上课的材料,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还有自己生活上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的眼前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地开阔,我将继续地研读下去,它将是我教育生活的引路人。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8城市的喧嚣、娱乐的浮华、旅游的休闲、电话的纷扰,我们如何能建造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牧场,读书吧!静下心来读经典著作吧!随着“营造书香校园”读书热的掀起,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一种心灵的静寂,一种久违的感动充盈着我的心灵。我急切地把我的些许感悟记下来,与同仁们共勉!
感悟一:读学术著作,走出死抠教科书的浮躁现象
是啊!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需要有一个“专业引领”的氛围,读书便引领你进入书中与大师对话,领教大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而我平时只关注数学学科杂志的教学论文,品味名师的精彩案例,往往断章取义、人云亦云。因此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断裂层,看问题不尖锐,都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所写教学论文在逻辑上缺少严密性和深刻性,从来没有静下心来真正地研究教学。我们每天捧着一本教科书,找些相关参考资料,每天重复着往日的教学行经,跳不出现有的教学方法。读了苏文以后,我找到了答案:要善于琢磨一些学术著作,不断地补充教学技巧。
感悟二:读心理学教育学等书,摆脱情感教育的浮躁现象
我们每天忙碌着备课、上课、批改等事情,似乎这就是所谓的教学。在儿童心理特点、情感方面研究甚少。当学生犯错误了,我们很少蹲下身来听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来个气势汹汹的批评。当学生的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时,我们画上一个大大的叉,再来个重做,方能解决心头之气。不管好学生、差学生,我们都一样的教法,虽然有人提出分层教学,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在实施着呢?而苏教育家却编制了一套专门供学习困难学生做的习题集。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这说明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灵、情感上的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创设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如何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灵、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呢?那还是多读书、多思考。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9古人云:“开卷有益”。于是,我借假期的闲暇,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鲜活的实例阐述、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时而让我茅塞顿开、时而让我拍手叫绝、时而让我柳暗花明、时而让我冥思苦想……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认为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攫取了他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的精华,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切实可行的一百条建议。书中许多思想、许多教育方法、教学策略,让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怎样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大家老师平时都会说:我们要一视同仁、善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大家老师平时也会说:我们要因材施教;大家老师还会说:我们不能歧视后进的孩子。说归说,要做到确实很难,但是我们依然得努力做到才行。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让我懂得了,做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不要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对他们说某某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让他们跟自己比,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让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喝彩。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无愧我们口中的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才真正做到善待每一个孩子、不歧视每一个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一思想不仅仅体现在这第一条建议中,而是贯穿于整本书中,激励着每一位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未来的教育阵地上,我一定努力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让我的每一个学生在赏识中成长、进步。
书中让我幡然醒悟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的必要性。也许我们曾经以为:我们小学教师,不就是孩子王嘛,教教他们,现在的学识储备已经绰绰有余了。“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如今,“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然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第18条、第19条建议和后边的相关建议后,我深深感受到读书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读书竟有此奇特的功能,那于我们教师而言定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吧!再者,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读书是条实惠而必要的途径。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对书籍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我懂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今后的人生,我定要求自己与书为伴,让自己始终与时俱进,让自己始终在进步。
品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仿佛亲耳聆听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之谈,让我在聆听中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经历,使我在反思中悟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真谛,它将成为我教育阵地上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10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暑期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我觉得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课,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英语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英语,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英语。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
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英语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英语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第四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由于时间紧迫,我仅挑选了《86、致未来的教师》与《87、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两章阅读,个人认为这两章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跨入教师岗位的未来的教师,是最适合、最实用而且是最重要的。虽说只是区区两章六页纸,但是它带给我的却是一番耐人寻味的教导。
一、《致未来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在《致未来的教师》中说:“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里移到学生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要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从学生出发,又以学生为归宿。
在现在的微格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认真执行预设的教案,甚至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支配、牵动着“活生生”的学生,整个教学突出“以师为本”,课堂成了我们展示教学技巧的地方。在这种束缚于课前预设的教学中,同时作为一个学生的我对此深有感触,学生常常会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回答或提问时都揣摩老师的需要,不敢无拘无束的表达“异见”,使得教学失去了真实性。像这样刻意执行教案,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使学生放弃了对知识的真实体验和追求,使我们的教学失去了创造性、开放性,学生的个性、想象受到束缚,课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因此,在我们的今后的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师要变教学为教育,不要简单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和学生成绩的高低,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心智成长,因为学生的成长比成才更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请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大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时,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尊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的、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但只是成为本门学科的教师,首先还是一个教育者。应当熟悉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趋向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等待,要努力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一个犀利的观点:“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说得真的很有道理。我们师范生经常去听名师们的公开课和讲座,看名师们的视频,但是无论他们讲得多出彩,多有道理,听完我们是否有收获呢?如果是把所有别人都认为极其有效的方法都搬过来,你会发现这种方法到了你那里不一定起作用,可能还有反作用。其实教学是教无定法的,每一个成功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方法。这就要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理论结合实践了,要经过许多痛苦的过程才能真正地收获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大师名家方法背后的思想与理念,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才能研究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二、《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87条,作为一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教学理论家,用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心得和亲身经历,归纳了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方面的看法,字里行间体现了对教师素养的深刻理解,使我受到很大的启示和鼓舞,更让我了解作为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素养以及如何才能具备这些教育素养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素养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并消化吸收。教师教书不仅是按照教科书把每一课要讲授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要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而且必须知道所教的不是内容的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善于对照新课标研究教材,并对所教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把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来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心灵。运用自己的广阔的知识视野,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主探索,掌握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见,教师只有拥有了深刻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二个方面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所谓:不读书的老师再好好不到哪去,读书的老师再差差不到哪去。不读书的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时代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日新月异,不学习首先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次是自己的知识视野不宽广,知识构成不丰富。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久而久之,教师会面临一个对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教了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对于教师该阅读什么,我有几点想法:第一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其次要读一些能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落后的学习方式的书籍,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读一些能丰富自己学科理论知识的书籍,如教育名家名著、教学科研类书籍。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阅读一些中外古典名著、科学幻想之类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教育素养的又一方面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孩子的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有观察构成的”,因此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那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孩子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中观察孩子,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为对孩子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当然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要充分的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只有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科学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来,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教师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是沟通师生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现在看来,很多教师语言方面还不是很好,尤其是大学里的部分老师,比如普通话不标准,言语表达不清楚、不简洁、重复累赘等。语言素养很重要,说不好,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听不懂。而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很到位,很容易让学生听懂,教学质量搞上去并不需要很久很久。所以,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打下基础。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深刻的体会。作为一位好教师,不应该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在立身做人诸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要用高尚的追求、严谨的治学、百折不挠的奋斗热情、精练而逻辑性强的语言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品格。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自身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与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教育素养差距很大。因此我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抽出时间来细细领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以其精髓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指导即将到来的实际教学。
化学101 种 宁 1017011025
第五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这样说到:“当你跨进学校的大门,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人的事业。请记住,你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你更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雕塑家。请谨记,你手中还紧握着雕刻的刀子和利剑。”在以前大众的眼光里,教师这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没有人会去想那些学生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人之所有会有今天的成就,那都是他个人辛辛苦苦努力得来的,但其实这样说并不严谨,教师虽然在负责传递知识,但是教育更加讲究的是教育人,教育的不仅仅有人的知识,还有许多在心智中,在成长中那些书本里不会有的知识。
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觉得我身上承担着莫大的责任。记得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这样说过:“其实应该让大学教授去教育小学生,让小学老师去教育大学生,小学才是一生启蒙的关键时期,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我觉得他说的这句话很有深思的价值和意义。小学时期,是儿童首次正式接触具有传递知识教师的时期,所以如果将一个知识水平低并且不了解儿童和人生身心发展的人作为小学教育者,那这就很容易葬送了儿童的一生。所以这就证明了教育者的能力与水平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也是使我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一个主要原因。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如何把我脑袋里想的事情灌输到你的脑袋里。”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有这样的一篇——怎样使
教育者的话进入教育者的内心。现在的孩子都十分的有主见,有时候觉得学与不学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教师不应该更没有权利去干涉。所以就很容易出现学生不听老师话的现象。我们作为教育者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有合适的解决办法。书中的方法论就很值得借鉴。
首先就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个阶段他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先从了解他的生活环境入手,比如说了解他的家庭,有些时候一些坏学生并不是真的坏到骨子里,他的嚣张霸道,飞扬跋扈也可能是他的保护色,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他对你放下防备,慢慢的孩子就会对你产生安全感,也就是打情感牌,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传授知识。我觉得我也是从一个学生一路成长来的,所以学生更喜欢那种愿意放下教育者的身份来与学生亲近的老师,我们以后不妨放下老师的身份,真正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虽然这看起来可能与我们教育的目的截然相反,但是可以使孩子们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进行教育并不是在进行威胁他们快乐的活动,并不是要求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遇到更好的世界,从而最终遇到更好的自己。
在《给教师建议》一书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有在面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的解决问题办法,更多的还有怎么样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和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随着现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和知识,所以,成为一名合格并且优秀的教育者是不容易的,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说句实话,可能我们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好老师,但是我们永远在为成为一个好老师而努力,那有些人就要问
了,那我庸庸碌碌一辈子都不能成功,我做的这些事情不就没有意义吗?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格局大一点,我们在不断地为后来的人们刷新着优秀教育者的标准,不断地发现着新的东西去成就自己,去成就他人,这样就算是我们没有达到那个所谓的顶峰,也不要觉得没有意义,其实我们就在一直在构建顶峰,我们一直就是顶峰。
以上就是我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感悟以及我对于我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