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总结
语文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总结 2018.6.8 为促进我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依据小学部本学期研训工作计划,于5月31日召开了语文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各校校长及全镇语文学科任课教师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首先观摩了语文学科带头人陈艳华老师的《》一课,接着观摩了建平县第五小学张英华老师的一年级部编教材《彩虹》一课,第三项由教导处汤晓丽主任对两节课进行点评,然后由汤主任对全体与会人员业务培训学习《回归简约,守正创新》,最后是会议总结、布置研讨作业,现对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优点和亮点
1.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低年级的张英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引导者,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很活跃。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2.“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中高年级的两位语文教师都能以读促悟,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或抓关键词句(重点词语)来反映人物或景物的特点,这点做得非常到位。两位老师在朗读方面充分体现了“以读促悟、边读边悟”的语文教学理念。每位老师都能带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
3.比较注重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的学习。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能注重讲练结合,在练一练中及时巩固所学生字,在张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体现较为明显。中高年级能把读说写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说话的训练。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没有出现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的现象,注重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4、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它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次观摩课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词语和句子,还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审美情趣的熏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5、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次观摩活动中的两节课,都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一新的教学思想。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改变了逐个教识生字的做法,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的读音,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从而习得一些识字的方法。都注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和记字的方法,这种做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关注身边的汉字,把社会作为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6、注意发挥汉语拼音在低年级教学中的作用。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的地位不容忽视。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就可以独立识字,独立阅读,这样便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汉语拼音能够帮助方言地区的学生正音,可以起到推广普通话的作用。
7、突出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阅读。识字可以为阅读打基础,通过写字和阅读可以巩固识过的汉字。执教观摩课的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都能抓住这三个重点,改变了一节课单纯识字或单纯阅读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8、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而且活泼好动。观摩课中的许多教师都能注意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借助图画、动作、表情引导学生了解字义、词义;借助课件演示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检查学生是不是读懂了课文,等等。这些教学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9、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能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适当的评价,并注意以鼓励表扬为主。这种做法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10、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不只着眼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学习方法等方面,还普遍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书姿势和写字姿势,提示不良的站姿及不适当的说话语气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目标之一,它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学生一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则终身受益。
不足及建议
1、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比如,就要求会认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来说,要求是不同的。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大概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教师千万不能将只要求认识的字列入书写范围,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2、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将教学内容分出主次轻重,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要关注文本的学习,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看着课文上的字来读。看着书本上的字读书,可以增加字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加深对字的记忆,有助于生字的复习和巩固。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对答错的内容,要给予纠正。
4、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一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信心学好语文。
5、要充分发挥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制做课件费时费力,还要投入财力。有的课件与课文插图无多大差别,这样的课件使用价值不大,不如利用课文插图进行教学,既经济又省时省力。
6、要将识字教学融入阅读之中。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巩固识字、借助课文的语境理解字词的意思仍然是教学重点。
教导处 2018.6.8
第二篇: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听支玉恒老师的《晏子使楚》有感
阳春三月,相约槐荫,春风拂面,烟柳依依,宽敞讲堂之中,备受洗礼。上星期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课,他身着朴素灰色甲克衫,却显得是那么的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我不敢相信他竟是一位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当时,我内心除了敬佩、激动之外,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支老师对教育的执著,更感动于老师在七十五岁高龄亲自为我们展示了他生动的课堂——《晏子使楚》。原本不是很活跃、不太机智的同学,却能在他循循善诱的引导下,自主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支玉恒老师那沉稳、干练的教学风格,让听课者心旷神怡;清晰明细的教学环节,赋予了语文课生动的脉络;对于教材的解读,透彻而有深蕴,让听者意犹未尽。
大师的亲自执教,我得益不少。他没用任何辅助教具,节节课都体现了一种质朴的美,那么的简单、轻松、愉快,真是“大道无痕”!大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几点深刻的印象。
一、简约而不简单的导课
大隐隐于市,大象无形。开课时,支老师看到同学们正襟危坐在舞台上,亲切地说:“同学们真精神。”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回答:“老师真精神.”极其平凡的话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少了老师的威严,多了长辈的关怀;接下来,支老师又问:“同学们真可爱。”孩子们也顺着说:“老师真可
爱。”顿时,台上台下的老师和孩子都笑了起来。支老师与孩子们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他在有意地训练学生将听、想、说有机统一起来,训练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里要把词用准确。
二、机智有趣的教学识字
识字教学怎一个妙字了得,我们现在强调每节课必须要有写字指导,每堂课都要读写结合。对于这种观点我也是听之行之,有些教条。但观摩支玉恒老师的教学,发现他这堂课没有让学生用笔写字,在写课文题目时,支玉恒老师才顺势利导,引导学生看字形,记忆字义。当课文出现了重点字“晏”和“宴”、时,支老师便幽默风趣、意图明显地引发学生去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记忆字形。(晏子的“晏”是人的姓,所以“日”在上;而宴会在房子里举行,所以“宴”字带宝字盖)。
学生在读文中解字,在巧妙的解读中识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他还讲了他在教学中处理学生字词的妙招,为了让学生牢固地识记生字,使学生在考试时字词不丢分,他把每课出现的生字都组成四字成语或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照着笔画,一笔一笔地临摹一遍,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使得人人练就一手好字。
三、技能与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支玉恒老师的课,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处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
概括能力,这是语文老师几乎都具备的品质。然而能把一堂课中的知识点准确地交给学生,并在课文结尾时有高度、有提升,却是很难把握的。支玉恒老师确确实实地做到了这一点。如《晏子使楚》一课的结尾,他这样问学生:“晏子在第二、三次反驳楚王用的是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好处,这样无形中渗透了习作的一个方法,又把简单的一篇课文又上升了一定的理论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忽视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而支老师的授课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将语文的工具性落在了实处。
四、提纲挈领似的文本解读
支玉恒老师强调,解读文本要把握住。要做到准确,必须认真整体研究文章的属性。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他喜欢借助具体课文。他强调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浑圆的整体,文本解读首先应该认清文章的整体内容、整体结构和整体感情。不把握文章的整体,就容易产生片面性或南辕北辙的错误,把文章讲得“走了板”。文本解读,把握整体,才能准确,解读错了,贻害学生。也真的是聆听了他的讲解,我才
幡然顿悟。
五、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
由于这课是涉及历史故事的,所以他在让学生自己选择读法去读完一遍课文时,马上引导学生弄清历史背景,然后分析开头、结尾的联系,学生顺着老师的指引去循序渐进地步入课文重点。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文解惑的过程中,手中的粉笔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文章的脉络。《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重点讲了晏子在访问楚国时遇到的三件事。支玉恒老师请学生给每一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学生从一句话概括到两个字的标题,教师都做了顺势利导。遇到重点的文字,教师恰到好处地指点学生记忆。三件事交待完,又让学生把三件事用一句话连起来清楚地表达出。恰到好处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每次把握课文整体脉络,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是支玉恒老师在教课中给我最深的感受。就如,当第三次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时,他引导学生抓住每一件事中的重点语句,品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让晏子机智、巧妙地反驳楚王的情形历历在目,把晏子的为人活生生地呈现在面前。真的是把文字都赋予了鲜活的精神了。
六、教、学、做 三者的精彩合体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支老师在《晏子使
楚》这一课上让学生近乎于还原历史的表演更是把课堂演绎到了一个制高点。学生在表演中激发出了对文本的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有了在表演有了多元化的感悟,他们领略到了文字内涵的丰富意蕴,捕捉到了字里行间闪现的逻辑的严谨之美,在亲历的过程中体验了生活。他们独到的见解与表演让学习活动变的愉悦多姿,他们相互的激发与启迪让闪光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学生在表演中尝试合作交流。培养了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品质---合作。
总之,听支老师讲课,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怀仁镇中心小学 郑金玉
第三篇: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全国著名小语教育专家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
参会有感
教育局组织我们于3月30日——31日到武汉参加全国著名小语教育专家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这两天,我们观摩了支玉恒老师、武凤霞老师、管建刚老师、陈琴老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精巧的教学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支玉恒老师课堂教学语出难料,机智叠出。
已经75岁高龄的支玉恒老师的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他的示范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很有深度,比如支老师请学生给每一个小的故事起一个带点古味两个字的小标题,这一点考验了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古文知识;在“入城”的故事中,支老师给学生演示了晏子的三段式推理:访问狗国—钻狗洞;访问楚国—钻狗洞;楚国—狗洞。两千年前晏子就能够巧妙的运用这种形式逻辑,非常的了不起。后来在“会王”的故事中让学生试着来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效果非常好,学生们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兴趣高涨。在“赴宴”的故事中,支老师用南橘北枳巧妙地展示了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看到孩子们求学若渴的眼神,和在场老师们聚精会神的倾听,我深感惭愧,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太浅薄,以后可要多学习,给我的学生也展示一片新的天空。
支玉恒老师的讲座《就课例谈课改》主要阐述了新课改要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支老师比较善于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几件事或者几个要表达的情感起几个小的标题,板书标题,把握整体内容。我觉得这种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学生也易于掌握。
二、武凤霞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验学习。武凤霞老师展示的是《伯牙绝弦》,她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几个语气词的语句,体会钟子期称赞时的情感;再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称赞的语气;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另外,武老师让学生尝试换词:把课前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AABC式运用到“峨峨兮若江河”的句式中,让学生过一把当古代人的瘾,同时把课文中词语句子活学活用,更加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知音。再加上武老师堪与播音员媲美的范读,更是营造了古文学习良好的氛围,也给我留下许多回味。
武凤霞老师的讲座《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中提出,在教古诗文时,应重视学生的自助学习,不妨让学生猜猜内容的意思,理解时应该虚实结合,教学以诵读为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意境和诗情的理解,还要丰富自身的古诗词底蕴。
三、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课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管建刚老师的示范课《滴水穿石的启示》,首先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明白本文的启示,然后找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发现语言对称的美。接着管老师就引导学生明白这堂课是为了学习如何“用一句话变一篇文”。后来根据课文内容,管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授学生学写议论文:提出观点,举出例子(正面例子或者反面例子),最后得出结论。整堂课条理清晰,气氛轻松,学生都踊跃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听了管老师的这堂课我才知道原来议论文可以这样教呀!管建刚老师的讲座《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引用朱光潜老师的一句话“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说谎的路。”以及管老师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说明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非常的重要。还有管老师对于发表作文活动的一些方法比如:积分活动,集卡活动,稿费活动,来推动孩子们的写作动力。这些都让我感受很深,写作要回归儿童的心灵世界,不然就不是写作而是写作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运用这些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四、陈琴老师通过吟诵让经典快乐回归到课堂,把美好的种子留给学生。陈琴老师的示范课是《诗经.卫风.木瓜》,她首先通过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吟诵”的含义:读出每一个字的平仄规则,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方法试读《春晓》。接着读《木瓜》原文,了解大意,然后标出关键字的平仄声,随着陈老师的巧妙点拨,学生们吟诵诗句的韵味越来越足。最后,连听课的老师们都不由自主的跟着吟诵起来。
陈琴老师是“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她的讲座《让经典快乐回归到课堂——经典素读教学法例谈》中,告诉我们,针对一篇经典文章,学习目标虽然可以从多个层面定位,比如:
1、理解;
2、赏析;
3、感悟意境;
4、概述大意;
5、生发多种讨论的话题。但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文史类的文本学习最为重要的其实只有一个:诵读乃至记诵。而几十年来的教学模式恰恰把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对母语中的经典文本的记诵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导致母语文化严重滑坡的致命点。
听了这些课,我深深地被专家们精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教学功底以及他们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青年教师不断自我学习的机会,我们定将观摩中学到的先进经验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探索、钻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的完善自己,积淀教学素养;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师生平等对话,灵活多变组织课堂教学,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第四篇: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全国著名小语教育专家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
参会有感
教育局组织我们于3月30日——31日到武汉参加全国著名小语教育专家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这两天,我们观摩了支玉恒老师、武凤霞老师、管建刚老师、陈琴老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精巧的教学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这次教学观摩研讨会,各位名师都是先进行示范课,接着是专题讲座,最后是与现场老师们的互动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本次活动安排的教学内容丰富,呈现出了不同的课程形式,让我们听课的小语教师享受了丰盛的精神大餐,带来许多不曾预见的精彩。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支玉恒老师课堂教学语出难料,机智叠出。
已经75岁高龄的支玉恒老师的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他的示范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很有深度,比如支老师请学生给每一个小的故事起一个带点古味两个字的小标题,这一点考验了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古文知识;在“入城”的故事中,支老师给学生演示了晏子的三段式推理:访问狗国—钻狗洞;访问楚国—钻狗洞;楚国—狗洞。两千年前晏子就能够巧妙的运用这种形式逻辑,非常的了不起。后来在“会王”的故事中让学生试着来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效果非常好,学生们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兴趣高涨。在“赴宴”的故事中,支老师用南橘北枳巧妙地展示了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看到孩子们求学若渴的眼神,和在场老师们聚精会神的倾听,我深感惭愧,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太浅薄,以后可要多学习,给我的学生也展示一片新的天空。
支玉恒老师的讲座《就课例谈课改》主要阐述了新课改要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支老师比较善于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几件事或者几个要表达的情感起几个小的标题,板书标题,把握整体内容。我觉得这种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学生也易于掌握。
二、武凤霞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验学习。武凤霞老师展示的是《伯牙绝弦》,她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几个语气词的语句,体会钟子期称赞时的情感;再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称赞的语气;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另外,武老师让学生尝试换词:把课前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AABC式运用到“峨峨兮若江河”的句式中,让学生过一把当古代人的瘾,同时把课文中词语句子活学活用,更加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知音。再加上武老师堪与播音员媲美的范读,更是营造了古文学习良好的氛围,也给我留下许多回味。
武凤霞老师的讲座《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中提出,在教古诗文时,应重视学生的自助学习,不妨让学生猜猜内容的意思,理解时应该虚实结合,教学以诵读为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意境和诗情的理解,还要丰富自身的古诗词底蕴。
三、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课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管建刚老师的示范课《滴水穿石的启示》,首先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明白本文的启示,然后找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发现语言对称的美。接着管老师就引导学生明白这堂课是为了学习如何“用一句话变一篇文”。后来根据课文内容,管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授学生学写议论文:提出观点,举出例子(正面例子或者反面例子),最后得出结论。整堂课条理清晰,气氛轻松,学生都踊跃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听了管老师的这堂课我才知道原来议论文可以这样教呀!
管建刚老师的讲座《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引用朱光潜老师的一句话“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说谎的路。”以及管老师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说明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非常的重要。还有管老师对于发表作文活动的一些方法比如:积分活动,集卡活动,稿费活动,来推动孩子们的写作动力。这些都让我感受很深,写作要回归儿童的心灵世界,不然就不是写作而是写作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运用这些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四、陈琴老师通过吟诵让经典快乐回归到课堂,把美好的种子留给学生。陈琴老师的示范课是《诗经.卫风.木瓜》,她首先通过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吟诵”的含义:读出每一个字的平仄规则,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方法试读《春晓》。接着读《木瓜》原文,了解大意,然后标出关键字的平仄声,随着陈老师的巧妙点拨,学生们吟诵诗句的韵味越来越足。最后,连听课的老师们都不由自主的跟着吟诵起来。
陈琴老师是“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她的讲座《让经典快乐回归到课堂——经典素读教学法例谈》中,告诉我们,针对一篇经典文章,学习目标虽然可以从多个层面定位,比如:
1、理解;
2、赏析;
3、感悟意境;
4、概述大意;
5、生发多种讨论的话题。但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文史类的文本学习最为重要的其实只有一个:诵读乃至记诵。而几十年来的教学模式恰恰把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对母语中的经典文本的记诵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导致母语文化严重滑坡的致命点。
听了这些课,我深深地被专家们精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教学功底以及他们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青年教师不断自我学习的机会,我们定将观摩中学到的先进经验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探索、钻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的完善自己,积淀教学素养;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师生平等对话,灵活多变组织课堂教学,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第五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学习心得
张光玉
9月15日到17日,我随语文组全体老师一起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小,参加了《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培训学习,听了两天的课,目睹了名师大家的教学风范,感受了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崇尚师范的可贵品质。学习之余,我更多的是思考:
一、名师大家们在课堂教学中脚踏实地,亲近学生,搭建师生活动的友谊平台,没有急进,也没有浮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循循善诱,高质量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北师大教授吉春亚的课,利用故事的发展情节,抓住学生的思维走向,层层推进,强调学生思维逻辑性,让学生自主的写出自己的观点。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最后阐明观点:每个人对幸福的人生理解不同,为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追求。不但愉快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充分达到了育人效果。她强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老师的话不是真理,要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的品质。养成学生的思考力,要一点一滴地、静心地。思维培养的基本任务是: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较强的思维能力,培养完善的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我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
二、名师大家们热爱教学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品质值得我学习。上海78岁的贾志敏老师,用他的课堂告诉了我,什么才是教师的价值;什么才是教师的信仰。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的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的五十年。要做真正的语文人,语文课要以育人为本。语文是人们交流和表达的工具,今天的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要做真正的语文人,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另外,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也是我值得深思的问题。看了外面的学生,再想想自己的学生,感觉差异挺大的。同时,我们此次外出培训,老师们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也非常令我感动,没一个人迟到,没一个人掉队。
总之,此次前行,收获颇多,感想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