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陕西省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 潘冬梅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2014年3月27日至28日,第四届陕西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西安大兴新区小学隆重举行。满怀对小学语文教育真谛的向往,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我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亲临活动现场听课的机会。来自各市的15位一线老师做课,他(她)们或豪放,或婉约,或大气,或亲和,或质朴,或唯美„„他们机智的课堂掌控能力、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精到的教材处理艺术,让我如醉如痴,名师的精彩点评,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受到极大的启发。在观摩的过程中,我有这样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参赛教师都具有非常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普通话标准;粉笔字写得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强;与学生沟通能力很强;每个教学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亲和力强,善于即时评价学习,语言富于激励性;特别令人佩服的是提问精练、准确、巧妙。
二、老师们都重视了识字与写字。本次活动中,大部分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比如利用多媒体出示某一个字的演变,象形、会意„„比如西安高新第二小学的刘亚妮老师对“醒”字的讲解,呆板的生字立马变得生动起来,也利于学生识记。纵观15节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学习课文之前能针对文中的新词、难词、易读错的词,结合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字词检测与指导,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障碍。
三、学习方法需要时时渗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次观摩过程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每位老师在自读课文、书写生字时,都对学生加以不厌其烦的指导。尤其是写字,“头正,肩平,足安”,握笔的姿势“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三指四指托住,小拇指藏住”。在阅读教学时感悟写法,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例如在《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课中,老师对“严监生”从神态、动作等方面有意设疑,激发学生思维,懂得描写人物应该从从事情入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描写。并进行练笔,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让学生把习得的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写作中,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目的: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做批注等学习方法的渗透。
四、所有的老师都非常重视朗读,尤其是课文的自读。个别读有助于展示,自读有助于思考。大部分老师利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1 用心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大多数教师都非常注重朗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有层次、有梯度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切实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如:榆林的李莲娜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就将“读”一贯到底,但绝不雷同,通过读让学生感悟一个“情”字。
五、大方的教态,亲切的评价语言。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读的字正腔圆、你会更加努力的、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六、教学风格各异。有三位教师都上的是五年级的《桥》,但是教学风格各异。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篇教材,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设计思路,但万变不离其宗,要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扎实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对课标的准确解读,离不开对教材的深入挖掘,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离不开课前的充分准备,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精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等等。
几天的听课,我感觉大多数的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朴实、扎实。少了一些形式主义,少了一些表面的热闹和浮躁,从文本的解读到教学目标的确立,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运用到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的,都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和素养而设计的,让人有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感觉,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扎实的语文教学课堂。尤其是导课环节,和以往听公开课不同,几乎所有的课开课形式都是直奔主题,而且语言干净利落,没有形式花哨的课前谈话,也没有挖空心思的课前作秀,可能这和规定30分钟上一节完整的课有关,只要讲课老师站在台上做好了准备,哨声响起便计时开始。给人的感觉更朴实,更简洁。
三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是留给我们思考的东西很多。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反思着:语文教学是否偏离了轨道,是否注重了孩子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是否真正的以学生为主,教给孩子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将在实践中反思,再实践,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20xx年3月27、28日,我有幸在xx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参加了xx省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活动由xx省小语专业委员会主办,共有700多名教师参加,规模盛大。我听了来自各市区优秀选手的15节展示课,看了部分学校的特色教学专题片。这两天的学习活动是紧张的,收获是丰富的。因为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的意义,每一位年轻教师都精心展示了一节令学生陶醉痴迷的课,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的我来说,无疑提供了良好借鉴。
一、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多方法、有创意的朗读,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思维、想象,提高了阅读质量,提升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本次参赛的15位教师,自身基本功十分过硬,女老师语言精练,极具亲和力;男老师沉稳大气,极具感染力。如李林娜老师在教学《伯牙绝弦》时,一开课就让学生读了五遍课文,自由读、指名读、学生指出读的过程中的困难时读、老师范读、配乐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兴新区小学的陈明老师教学《无违为孝》时,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朗读,在短短的三十分钟内,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从“读”中感受传统经典的魅力。
二、教学手段、方法多样,使用巧妙。本次参赛的15位老师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如咸阳彬县城关小学的刘花娟老师执教《桥》一课时,课件中有图片、有视频、有文本、还有音乐,可见老师花费了不少心血,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西安交大附小的佘燕老师在教学“距离”一词时,没有问距离这个词什么意思,而是说“请距离我近的同学说一说,距离我远的同学说一说”这样一来,距离这个词的意思就具体地弄清楚了,学生也就知道怎么用了。
三、注重识字、写字教学。每位老师都让学生一起书空课题。本次参赛的15节课中,有10位老师有当堂识字写字教学这一环节。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木”字在作偏旁时,一捺要变成一点,老师再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懂得谦让。在识字时,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老师编谜语帮学生识字。这些好的方法使学生受益一生。
四、善于用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给于评价的语言多样化。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升华自己的情感、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本次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两点思考:
一、课件精美固然很好,可我们往往让辅助教学的课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桥》一课,当学生看着画面说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时,老师说我们还没学到后面的内容;教学《葡萄沟》一课,学生已经用自己方法把“蜜”和“密”区分开了,老师还是用课件出示了两则儿歌,让学生读儿歌来区别“蜜”和“密”。老师是用心良苦,想把所有的好方法都教给学生,可是这样做费时费力,还把原本简单的知识弄复杂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也是这样,预设的很多,忽视了课堂生成。而我们忽视的正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
二、我们经常会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就像教学《桥》的老师一样,深刻体会老支书的高大形象,非给老支书贴上“临危不乱”、“无私奉献”、“舍己为人”、“ 不徇私情”的标签不罢休,“把人物都已经神圣化了”,而忽略了用语言文字描写人物的方法。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意义,而忽视文本的语言价值,这样的语文教学岂不是做了“奸商”!
这次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特别是两位专家的评课,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第三篇:第四届山西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xiexiebang推荐)
《第四届山西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学习报告和心得体会
王
鹏
飞
2010年3月29
韩 咀 小 学
《第四届山西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学习报告和心得体会
王鹏飞
一.介绍大会情况
本人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第四届山西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并亲耳聆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郑毓信教授的专题报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观摩示范课和专题讲座,还有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的教师代表的观摩研讨课,真的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这次大会是“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这样的主题来展开的。观摩研讨会在太原师范学院大礼堂召开,到会者是来省内的各级小学数学教研员,多数是来自和我一样的教育一线的小学数学老师。
二.报告内容
(1)现把郑毓信先生的讲座《立足专业成长
关注基本问题》的内容整理如下,本人只是根据会议记录进行了回忆与整理,其间有一些是本人听讲座后的一些理解,如有误还望老师们提出建议,以便修改。
目前教育界的“一个新热点”就是“教师专业成长问题”。针对此热点,郑毓信教授作了精彩的报告。
郑教授从一个一线老师的普通心态(1.具有这方面的强烈要求。2.同时又感到有很大的难度。)开始谈起,提出了究竟什么是一线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前提:数学课改)
首先郑教授对国内外的现状(从课改开始到了高潮,再到逐步“淡出”到现在的“课改再上路”)做了一个分析,提出了我们可以体会什么?(课改过程是曲折的),又抛出了“我们身在何处?课改后是离目标近了还是远了?”这样叫人深思的问题(导出课改的改革性与反复性这样的规律)。再一次提出新的问题:1.什么是一线教师过去8年课改的启示或教训?2.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包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取得提高?就这两个问题他谈到了自己的一些体会:1.应当防止对于时髦潮流的盲目性。2.防止各种简单问题从一个极端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并给出了建议: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也就是说:课改是否具备改变或强化教师队伍。(回忆课改这8年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从专家到一线这样一个过程,出现了一个特使问题:专家
泛滥,学术异化)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不变的(如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并对这些基本问题谈出了一些个人意见:
(一).教学研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介绍了浙江杭州的“一点研究”所谓的一点就是:最困惑的一点,最成功的一点,最满意的一点,最感动的一点等等。并给出了两点建议:1.强调问题意识。2.强调“小中见大”。教学研究应该坚持一种品质:抓基本(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育思想)。
(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
背景:从课改中对于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大力提高以及教学方法改革中形式主义的盛行,到现在对形式主义的纠正。
提出一些思考: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有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
1.由片面强调学生主动化,应该注重课堂的实质效果。2.不应满足表面上的热闹。3.不应“为动手而动手”。
对于上述几种认识,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过程:
1.过去几年的“进步”事实上我们只是回归“常识”。2.我们应该超越“常识”。
例如:1.究竟应如何处理“情境设置”与“数学化”的关系?什么又是数学中实现“去情境化”的有效手段?
认识:课改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去情境”重要手段:①适当的引入图形或者符号②列表。
对学生来讲,所谓的“数学化”就是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的这样一个过程。
例如:2.合作学习
一些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班级的讨论文化的塑造必须经历一定的心理、社会、学科等一些社会的因素的影响。那么合作学习应该注意什么:①进行有益的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为什么?…..)②除了积极经历学生的主动探索以外,还应该注意各种社会因素③互动(加强比较)是好的“合作学习”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结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根据特定的内容、对象、环境创造性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反对简单化的观点与极端化的观点,应加强坚持数学工作创造性。
(三).转向教学思想
现状:“以学生为本”正确的。
错误的理解:
以学生为本就等于以学生为中心
两种极端: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更标准的说法:两个主体,两个中心。
“双主体双互动”的关键:问题的引领,就是教师的三项基本功:①善于举例②善于提问③善于优化
(四).数学思想
数学思维的教学关键:1.清楚的界定,合理的定位,强调数学思维的渗透,应当用数学思想去分析指导、带动具体内容的教学,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以知怡情)价值。2.教师自身的感染力。
教师的三个境界:1.仅仅停留于知识层面:教书匠
2.能够体现数学思维:智者
3.给学生文化修养:大师
最后提出一点希望:读一些书,想一些事,做一些事。(2).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因“融错”而精彩》内容如下: 1.什么是融错?
学习过程中错误是一种资源,需要把这种资源好好的利用。2为什么要容错?
①客观存在“人生自古谁无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课堂没有错误会怎样?
假的,都是假的。
无效的,无意义的。
课堂无错要不得!
②现实的需要
“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③价值的需要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启迪智慧。3.怎么融错
①容错,错是错
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有一双发现明亮的眼睛。
②融错,错不是错
善待差错,给学生一个出错的机会,舍得浪费时间
让差错显露出可贵(笑涧课堂,四次掌声:贡献、坚持、有理、修正)
③荣错,错还是错
差错是沙粒,但可以培养出珍珠。
宝贝放错了地方时垃圾,垃圾放对了地方是宝贝。学习就是积累经验,教师不能只为学生提供一种经历,要丰富学生的经验。4.融错的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
不着眼对不对,而要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②自主性原则
③有效性原则
明白人明白的算性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
④激励性原则
正确的肯能是模仿,错误的可能是创新。
5.融错后怎样
①不怕失败,敢于创新。
②直面差错,甘愿分享。
③教学效果令人欣慰。三.心得体会
(一)讲座心得体会:
1.我们落后了,当别人都“走了一截”,都开始研究,开始钻研,我们却还在“迷茫”,所以我们也必须“动”。
2.能够和“大家”面对面,去感受他们的那种“氛围”,能够体会他们的思想,对我个人而言是一种冲击。
3.教学真的是“永无止境”的一个过程,学习、琢磨、实践才能出效果的。
4.能接触到一些专业名词,使得我们显得更加专业。
5.在思想是有所改变,能够正确的对待教师这个职业,要想成为一个真真地老师,我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感觉很有压力。
6.一个教师的境界、教学技能,是决定一堂课的关键,态度很重要。7.迷茫。用怎么样的方式来弥补理论中的教学和实际教学中的种种差距。8.我还得学习,努力的学习!
(二)课堂观摩心得体会:
这次会议共观摩了7节课,其中有一堂课是华应龙老师的课。这几节课下来,我总结了几个词来表述一下:行云流水、朴实、精彩!
1.教师良好的心态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2.充足的课前准备(备教法、备学生、备教材)是一堂成功课的开始。3.过硬的讲课技能是教师把握课堂的基本要求。4.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全堂课的指导。5.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是一堂课精彩的前提。
6.另外,在这次观摩课上,我看到了各种教学技能的结合,以及情境教学在课堂的应用。
7.此外还有一点感受比较深的是:严密的数学语言是数学课的体现。
总之,在这次学习过程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是老师,什么是教学,深刻的感觉到自己的差距,学习、努力、加油才是弥补的关键,才是提高的前提!
2010-3-29
韩咀中心校
第四篇:2016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2016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公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2016年4月18日至20日,有幸到成都参加“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春”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成都之行令人难忘。
4月18日下午一点,我们一行数人乘车从资中出发,历时一个半小时到成都。已经很多年没有到成都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仅存在记忆中的一点儿关于成都的印象已经找不到任何的痕迹了。进入成都市区,街道两边碧绿的青草、绽放的鲜花、优雅的树木和悠闲的行人首先就让人感觉到成都这座“休闲之都”的魅力;林立的高楼,间或着古老的建筑恍若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塔吊、地铁围栏等,无不又在宣示着城市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市区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车程既让人体会到成都之大,又让人觉得有一点点无奈。报到后,找到好不容易才在网上提前预订的旅店,已经是下午五点。稍事休息,又得去看从旅店到会场的路线,还好,不算太远,才放下心来。吃过晚饭,出去转了转,无意间转到了府南河边,处于城市中央,风景尚好,行人亦多,但不敢多转,毕竟明天还有一天的学习。回到旅店,十点准时休息。
4月19日的学习按规定是早上8点半开始,我们想去占一个好位置,早上7点就起床,洗漱完毕后匆匆在路边小店吃过一点东西,不到8点就到了会场。不过,比我们早的是大有人在,会场正中间前几排的位置已是让他们捷足先登了,还好,右边的第一、二排还有几个空座位,赶快抢占。幸运的是,下午和20日的早上都抢到同样的位置。此次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按计划除了会议的学术主持陈洪杰为我们进行有关“辩课”的专题讲座外,还请7位名师为我们展示11节观摩课。由于自己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时间不长,加上很少有这样高水平的学习机会,因此,一直在心中充满了期待。
第一节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的赖杉老师执教的《邮票的张数》就对我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整堂课45分钟里,赖老师大胆地将课堂“放”给孩子们,小组讨论用了18分钟,分享交流用了20分钟,老师只是在开场时简洁地提出了要求,中间适时有一些追问和点评;学生们的表现让人惊叹,不仅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还表达得头头是道,相互间不仅有表达交流和补充深化,还有质疑和答疑。学生真正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人”。这是赖老师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地运用“CEO”模式进行课堂组织教学的“分享式教学模式”。分享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其基本原则是:“意识前移,人人参与;教师让座,参与无错”,其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CEO模式”。其实,“CEO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人员搭配,每个小组有学习层次不同的4位同学,每个人有自己相应的“职位”,例如:一号叫做“信息官”,二号叫做“公关总监”,三号叫做“技术总监”,四号叫做“首席执行官(CEO)”,也就是小组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CEO,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相对比较强,要承担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检查与督促订正作业、指导和帮助组员学习、向教师反馈和与家长交流组员学习情况等职能。当然,这种模式是不是就让其他的同学,或者说是相对较差的同学就受到冷落了呢?赖老师在课后的互动式评课中,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之所以这样编成一二三四号,目的就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获得展示与表达的机会,比如,每天由不同序号的学生做主打发言,可以增强他们的主动性,锻炼提升表达能力;CEO也不是“终身制”,可以进行调换或轮换。“CEO模式”通过“节俭的导”和“慷慨的放”,实现了令人惊异的课堂角色转换,破解了当前自主探究合虚化的困局,破解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泛关注”和“定向关注”的困局,解放了老师,解放了学生,使老师有了“分身术”,为充分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可能。为了让分享不流于形式,在分享时还有“四有”的要求,即,有表扬、有疑问、有补充、有提醒,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赖老师说,这种模式的培养也不是很困难,大概两个星期就能进入状态,而且效果是非常地好。这一节课,带给听课老师很多的思考和启迪,我想,今后自己在教学中是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这种教学方式的。第二节《字母表示数》、第三节《生活中的负数》,都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俞正强执教的。第二节是新授课,第三节课在上课前,俞老师发现由于教材版本不同的原因,已是学生学过的内容,而临时改成了复习课。俞老师的课让人觉得非常地轻松愉悦,其语言非常地浅显易懂、幽默风趣而又富有感染力,再加上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让课堂上的孩子和听课的老师们笑声不断,在堪称严谨的数学教学中“独树一帜”。例如:“现在又来预测老师要干什么了”、“这两个同学今天是专门来预测、指挥老师的”、“现在最厉害的同学上来了,那其他的同学就都来当老师”、“既然你们说要进入主题,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进入主题”、“肯定、一定、唯一吗”、“数学课的每个环节都充满陷阱,要小心一点”、“你就是没有问题的人,那其他有问题的人就都找她”、“我发现你们很容易满足”、“不问不觉得,一问不知道”、“你如果再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让它憋死在肚子里”、“从今天开始,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伟大呢”、“学习后就掌握了赚钱、亏本和保本”„„俞老师的风格和成功之处,在于让孩子们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数学,最好地诠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课后的互动式评课中,俞老师真诚地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希望我们能像种地一样,要先平整好土地,也就是打好基础;一切要以孩子为主,采用适合的方法,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不合适,一个好的课堂要用很多方法丰富起来;很多后面发生的问题根源都在前面,因此要关注问题本身后面的问题;要善于学习别人,“相观而善谓之摩”„„
就在会场门口简单地吃过午饭,又赶快去抢占位置。下午首先是本会活动的学术主持、《小学数学教师》副主编陈洪杰为我们进行了《辩课的情与理,知与行》的专题讲座。陈老师针对公开课、听课评课等的真实性、研究性和有效性,就“辩课”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辩课”的实践进阶分为“细节重建——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风行水上”等层次。其中,细节重建部分让人印象深刻。细节,既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又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容易被忽略,但恰恰是细节能折射出教师教学的敏感性、教育理念与教学艺术;当把细节拿出来进行辩论的时候,这些细节才成为问题,发现了问题,就找到了改进的空间和成长的可能;在细节的改进中,要处理好“开放与封闭、预设与生成、群体与个体、结果与过程、主体与主导、简单思维与复杂思维”这六组相对矛盾的关系。再关注并处理好细节的基础上,通过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实践,达到“风行水上”的境界,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现老师的生命价值。联系到学校日常的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心态:“我是来学习的”、“我水平有限”、“说了也白说”、“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我说”„„因而往往是敷衍了事,要进入辩论是更不容易。辩课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敏感性,引导教师改进问题,获得成长,恢复教师应有的专业性、智慧性和挑战性,这是教师获得职业快乐与幸福的源泉,而能成为一个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老师。辩课需要坦诚、悬置和务实,坦诚就是要袒露自己,并不是来打酱油和打瞌睡的,而是“在场”的;悬置需要反思成见、放下虚荣(身份、地位和别人眼中的自己),享受碰撞、交流的乐趣;而务实就是“提一个问题、提一条建议”。改变自己,从辩课开始。下午的第一节课是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潘海燕老师上的《字母表示数》,和上午俞正强老师的课是“同课异构”,也的确体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潘老师的课更接近于我们日常教学中的常态课。她从学生入手,依靠学生来展开和进行:从学生经验出发,关注知识经验的前后联系,让数学的知识“立”起来;从学生生活出发,将数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兴趣“舞”起来;从学生思考出发,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正是因为潘老师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出发,才让“静止的”教材有了“丰富的”课堂表现。
下午的第二节课是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顾志能老师上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在你们的日常教学中,练习课往往就是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学生们苦不堪言,往往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好;要把练习课上成教研的公开课,更是觉得难度很大。顾老师的这一节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首先用“计算能手、计算高手”的评价方式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口头编了7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式题。在这7道题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其中哪些是可以通过口算得出结果的,然后通过口算解决了其中的4道题。剩下的3道题也不先计算,而是让学生通过估算来进行结果的大小排列,这样又锻炼了学生的估算能力。重点通过402×31这道精心准备的题来进行深化,让学生通过这道题中的5个数字进行重新编组,使得答案比原来的答案要小,并找出其中的最小的那一个,在这一过程中,极大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等能力。最后通过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答案最大的题目(999×99),而解决了答案的位数、估计答案的可能性及介绍古人的计算方法等。顾老师的这一节练习课,口算、估算、笔算样样齐全,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一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结束了,晚饭后,抓紧时间去了一趟成都著名的景点“锦里”。锦里充分展现了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红红的灯笼映衬着古老的建筑和街道,路边的小摊出售着纸扇、石砚、糖人、皮影等琳琅的商品和特产„„可惜天公不作美,还才逛了不远,突然而至的一场雨让我们“落汤”而回。
第二天,4月20日,我们和其他很多老师一样,也早早地来到了会场——空军大礼堂。大家还在等待的时候,8时过2分,一阵剧烈的晃动突然袭来,大家立刻反应过来:地震了!当时我坐在会场右边的第一排的最右边的第一个位置,1米左右就有一个双扇的木制应急门,当时门还未打开,有两三个女老师着急地推门却怎么也推不开。我一边招呼其他的人“快跑”,一边飞起右脚,连踹三下,将门踹开了(这应该不算是破坏国家财物吧,后来我还检查了一下,只有锁被踹烂了,门基本上无大碍)。人流将我“挤”出了门,来到了外面的空地。听课的老师很快都疏散了出来,其他楼房中的人也纷纷从楼上跑了下来。经历了2016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地提高了不少,在外面停留了十来分钟,大家仍然记挂的是自己的位置,看到没有什么后续的反应(可能是距离的原因,大家觉得震级不是很高,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又纷纷回到了礼堂,准备继续听课和学习。会议的主持人在开场白中,称刚才的地震为一个“小插曲”,上午第一节上课的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强震球老师还一再申明“刚才的震动与自己无关”。不过,逐渐传来的消息,[第一课件]让大家了解到是距离成都150公里的雅安发生了里氏7.0级的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3公里。如此近的距离、如此强的震级,让大家的心里不由得忧虑起来。第一节课刚开始一会儿,会议的主办方和空军的管理人员就上台宣布,由于地震和余震的影响,所有的大型会议、活动一律取消,所有人员就地疏散。我们也就离开空军大礼堂,最遗憾的是我们大家都最想听的吴正宪、张齐华两位老师的课没有能学习!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最想念的是远在资中的家人的情况,特别是听说资中的震感比成都还要强,就更放不下心了。妻子不在家,只有儿子和岳母在家中,不知道他们怎么样?只和妻子发了条短信,家中的电话老是打不出去,一直打了好几次,终于接通了,听到儿子的声音,才放下心来,他说他反应还很快,在地震发生时还叫外婆一起跑到了楼下的空地,不过现在又回家了,我交待了几句,并让他和外婆暂时不要呆在家中。我们学校的校长也在第一时间给我们发来了短信,告知消息并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让我们觉得非常感动!
结束此次难忘的成都之行,我们一行人又匆匆地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终于在中午12点50多回到了资中。一下车,感觉资中有一种从未曾有过的亲切!公文
第五篇: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全国著名小语教育专家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
参会有感
教育局组织我们于3月30日——31日到武汉参加全国著名小语教育专家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这两天,我们观摩了支玉恒老师、武凤霞老师、管建刚老师、陈琴老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精巧的教学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支玉恒老师课堂教学语出难料,机智叠出。
已经75岁高龄的支玉恒老师的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他的示范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很有深度,比如支老师请学生给每一个小的故事起一个带点古味两个字的小标题,这一点考验了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古文知识;在“入城”的故事中,支老师给学生演示了晏子的三段式推理:访问狗国—钻狗洞;访问楚国—钻狗洞;楚国—狗洞。两千年前晏子就能够巧妙的运用这种形式逻辑,非常的了不起。后来在“会王”的故事中让学生试着来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效果非常好,学生们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兴趣高涨。在“赴宴”的故事中,支老师用南橘北枳巧妙地展示了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看到孩子们求学若渴的眼神,和在场老师们聚精会神的倾听,我深感惭愧,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太浅薄,以后可要多学习,给我的学生也展示一片新的天空。
支玉恒老师的讲座《就课例谈课改》主要阐述了新课改要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支老师比较善于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几件事或者几个要表达的情感起几个小的标题,板书标题,把握整体内容。我觉得这种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学生也易于掌握。
二、武凤霞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验学习。武凤霞老师展示的是《伯牙绝弦》,她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几个语气词的语句,体会钟子期称赞时的情感;再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称赞的语气;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另外,武老师让学生尝试换词:把课前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AABC式运用到“峨峨兮若江河”的句式中,让学生过一把当古代人的瘾,同时把课文中词语句子活学活用,更加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知音。再加上武老师堪与播音员媲美的范读,更是营造了古文学习良好的氛围,也给我留下许多回味。
武凤霞老师的讲座《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中提出,在教古诗文时,应重视学生的自助学习,不妨让学生猜猜内容的意思,理解时应该虚实结合,教学以诵读为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意境和诗情的理解,还要丰富自身的古诗词底蕴。
三、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课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管建刚老师的示范课《滴水穿石的启示》,首先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明白本文的启示,然后找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发现语言对称的美。接着管老师就引导学生明白这堂课是为了学习如何“用一句话变一篇文”。后来根据课文内容,管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授学生学写议论文:提出观点,举出例子(正面例子或者反面例子),最后得出结论。整堂课条理清晰,气氛轻松,学生都踊跃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听了管老师的这堂课我才知道原来议论文可以这样教呀!管建刚老师的讲座《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引用朱光潜老师的一句话“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说谎的路。”以及管老师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说明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非常的重要。还有管老师对于发表作文活动的一些方法比如:积分活动,集卡活动,稿费活动,来推动孩子们的写作动力。这些都让我感受很深,写作要回归儿童的心灵世界,不然就不是写作而是写作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运用这些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四、陈琴老师通过吟诵让经典快乐回归到课堂,把美好的种子留给学生。陈琴老师的示范课是《诗经.卫风.木瓜》,她首先通过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吟诵”的含义:读出每一个字的平仄规则,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方法试读《春晓》。接着读《木瓜》原文,了解大意,然后标出关键字的平仄声,随着陈老师的巧妙点拨,学生们吟诵诗句的韵味越来越足。最后,连听课的老师们都不由自主的跟着吟诵起来。
陈琴老师是“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她的讲座《让经典快乐回归到课堂——经典素读教学法例谈》中,告诉我们,针对一篇经典文章,学习目标虽然可以从多个层面定位,比如:
1、理解;
2、赏析;
3、感悟意境;
4、概述大意;
5、生发多种讨论的话题。但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文史类的文本学习最为重要的其实只有一个:诵读乃至记诵。而几十年来的教学模式恰恰把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对母语中的经典文本的记诵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导致母语文化严重滑坡的致命点。
听了这些课,我深深地被专家们精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教学功底以及他们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青年教师不断自我学习的机会,我们定将观摩中学到的先进经验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探索、钻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的完善自己,积淀教学素养;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师生平等对话,灵活多变组织课堂教学,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