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03:1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

此次成都培训,聆听了议论文的教学、习作课的教学、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散文的教学及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还有当今教育界知名人士薛法根、王崧舟、闫学等,后起之秀许嫣娜、鱼利明等的精彩讲座,内容可谓包罗万象。

走进名师的课堂,聆听名师的讲座,使人恍然大悟:原来教学中潜藏了如此多的秘妙(“秘妙”一词取于王崧舟老师的讲座《指向文本秘妙》)。如薛法根老师的议论文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它就由三个板块构成。

一、词语积累;

二、发现事例的相同点;

三、发现结论的矛盾统一。在教学中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高度统一,正如鱼利明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一点,理想的课堂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后起之秀许嫣娜老师多年从事小学地段教学,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有高招:

1、每年9月1日新生入学时讲“甜嘴巴”的故事;

2、让学生学会用眼神与人交流;

3、强化每个细节中的点滴;而起还分析了中高段孩子不爱发言的症结:

1、倾向伙伴的看法(低年级在乎老师的评价,中高年级在乎伙伴的评价)

2、话语霸权(仅几个好孩子发言,老师过于认可优生,忽视差生;如何让孩子在课堂“说话”的策略:

1、逼(必须让每个学生发言);

2、表扬(只要举手便肯定);

3、策略(每个问题针对不同人群,如学困生说,中等生归纳,优生整合)。闫老师讲了当今学生作文时出现的问题:

1、要我写——起点;

2、不知道写什么——内容;

3、不知道怎么写——方法;

4、空话、套话、假话太多——情感。她还强调什么是作文?(即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什么是好作文?(即用真实的语言写真实思想、真实的高清写真实的生活)。给大家讲一个学习中的插曲:当闫老师独到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写的想妈妈时的感觉就像是想哭的感觉时,脸上闪出了异样的光,她说在这种稚嫩的语言中却是孩子真情的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我听了以后也有同感,于是便触动了我思念女儿的心弦,在闫老师后面的讲座中便有些走神了。后来一阵议论声把我从思女的思绪中惊醒,别人说的什么倒没太在意,只听到闫老师正在给我们读一些天马行空,非意识形态的东西。说实话我当时的确没怎么听懂,但又不好意思给别人说,只好装模作样地听。后来闫老师说:“这是一篇被大学教授给予很高评价的优秀作文,作者是一名高中生,叫俞寅琳,我怎么读怎么不懂,我可能没有那个领悟水平,或许只有大学教授才能读得懂吧.”听了闫老师带着嘲讽意味的话时我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怪不得我也没读懂哟。闫老师大加赞赏一个一年级孩子的作文,而对于时下一个被推崇的高中生的习作予以否定,原因何在?因为她坚信在写作中内容永远比方法更重要。

每位老师精彩的课堂展示和见解独到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短短几天的培训中老师们的言谈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1、上课时苛刻地限制上课时间是否合理?

外出培训了几次,我们发现名师的课堂一般是不限时的,而且我们百分之百相信,他们的课堂都是超过了四十分钟。而我们平时上课,都是限制在一节课40分钟之内,(特别是公开课,有时对分秒也锱铢必较)。那这与课堂上老师教学环节中走过场如小组讨论时间不够,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付了事等是否与时间的苛刻要求相关呢?

2、作文教学中的假、大、空与当今考试中作文的字数规定是否有关?

在众多的期末试卷作文要求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醒目的字眼:字数在400—450字以上。有了这个硬性的规定老师们在批阅作文时对于字数不达标者一律扣分(即使作文内容是真情的流露)。于是在作文中吃了亏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便会给学生施压:作文时,字数

一定要达标,不达标者重写。而且我们也洗去了学生作文字数不达标被扣分的“惨痛”教训,并总结出了一套应试经验:字数一定要凑够,格子一定要写满。因此学生的作文中便出现了假话、大话、空话,甚至是废话。没办法,因为这是王八的屁股——规定(龟腚)。

这是我此次培训的心得及困惑,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习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习的设计结束,贴近生活的练习,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习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习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习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近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习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2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习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平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习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习,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习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3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习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平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4

20xx年12月3—4日,德州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刘松老师现任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刘松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刘松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5

20xx年12月3、4日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课的培训活动,虽然天气很冷,可是感受到了专家授课的热情,听课老师们的投入,此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许多,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思考了许多。专家就是专家,名师就是名师,他们的课没有丝毫的华丽外表,没有过多的作秀,让人感觉很亲切,很顺畅,很自然,回味无穷,就像学生所说的:“老师,我们不想下课,您的课很幽默,我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专家的课优点真的很多我不想一一赘述,我想谈谈在听课过程中对我触动最大,带来深刻的思考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前测:对于这个词只是听说过,在自己的课堂中,根本从来都没有实施过,或者说根本没有想过这样做,再或者说根本没有想到过这样做,今天通过张老师,钱守望老师还有张老师的报告,让我有了思考,课堂前测,多好的教学策略。通过前测能使自己的课更优效,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多样,能找到课堂中的难点,能直接的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可以多讲,哪些内容可以少讲,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的很好了,哪些知识点学生还不能掌握。只有对学生对症下药,才不会是庸师。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不仅要做课堂前测,还要做好课堂后测,两者齐抓,效果高效。

二、课堂中不能只朝前看,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回头看路:比如在张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这节课中,当学生发现了分配律的规律后,没有继续进行练习,而是回顾以前的知识,在以前的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三八二十四加五八四十就是3个8加5个8等于8个8就是64,即八八六十四;再有在口算12×3时,用10×3+2×3=36,长方形的周长公式(a+b)×2=a×2+b×2中都渗透了乘法分配律,当刘老师点拨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是茅塞顿开呀!更让自己惭愧的是这几个地方都教过但是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把握教材,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多想想知识的前后联系。这里借用钱守望老师的一句话就是:开车的怕路不熟,路不熟要走好多冤枉路;教学怕教材不熟,教材不熟要做好多无用功。

三、倍感自己知识的匮乏:作为一名教师,不多读书,不多学习是不行的,不及时修补漏洞就会缓慢,不及时升级就会效率低,不及时充电就会死机,不及时的跟进就会掉队,真的希望能常有机会听到专家上课,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再教育的大道上能让我们欣赏到更美的景色!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6

20xx年4月24-26 日,学校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大学举行的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目睹了余颖、华应龙、张齐华等国家名师的讲学活动,聆听了他们精彩的课堂设计和有关教学理论的精彩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刘德武老师的《有用的搭配》,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课堂的互动性,他对于孩子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把握十分到位,善于让他们主动的去思考,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和创造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收集、交换信息的过程中评价自身方式、方法的优劣,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课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我时时都能感受到他细腻地设计和独具匠心的安排,感受到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我们的教学。我也注意了华老师的授课的自然、大方、轻松诙谐,听他的讲座就像是在听故事。我切实理解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余颖老师的课也很生动,她那能够激发孩子思维的简洁精炼且有深度的语言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我受益颇深。余老师是我的前辈,她的课堂有很多的亮点需要我领会和学习,回来之后我细细的体味了一下:首先余老师的语言精炼简洁,具有深度,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其次余老师关注孩子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注意从思维模式的高度来引导学生;再次是她注意延伸课堂学习,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产生探索的兴趣。这些对于我的教学有着极大的诱导和启发意义。

张齐华老师讲的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引导学生从摸球、放球、猜球三个方面体会事物发生的随机性。摸球环节帮助学生认清一定、可能、不可能;放球环节放手学生,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猜球环节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提升,理解独立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由此,通过确定现象过渡到不确定现象的安排,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理解,使学生从具体的模型体会不确定现象。张齐华老师课堂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整体的发展,尤其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张老师能够从哲理的深度进行讲解和分析,能站在很高的高度透析数学本质的东西,这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和数学功底。这些对于我,触动相当大,我深深地认同了那句俗语“打铁还要自身硬”,要做好一名老师,首先自身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向我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很这些特级教师的差距,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聆听这几位老师的讲座就可以知道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劳作。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到领悟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心理学抓住学生心理,使自己的工作表现更进一步。

希望以后学校能给我更多学习的机会,让我能够从更高的高度认识小学教学,更深刻的理解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7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习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2月3日,听了刘松老师的课《乘法的分配律》以及他的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刚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那一段时间里,每次都是在上课前都做好精心的准备,上课时也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动手实践,自由的说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唯恐学生的思维跑出之前的预设,唯恐控制不了课堂秩序……。那个时候,总是着急的怕学生说不出预设的内容而着急把一切正确无误的知识告诉学生,虽然那样的教案设计滴水不漏,虽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顺畅无比,但现在来看,那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于是,开始慢慢的学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与思维碰撞的场所;于是,开始期待孩子们新奇的想法,多元的思维方式,甚至美丽的错误……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以下图作为情境图引入。

图1

当做好一切铺垫,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后,我选择了几个孩子的作品投影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填写的表格:

盒子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

娃娃

一个娃娃一个娃娃

汽车

一个汽车

魔方

一个魔方一个魔方

当我在投影仪上投出这个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以下的对话: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笑呢?

学生:他没统计完。

教师:哦,还真是,不错!那你统计完了吗?你用的什么方法呢?

学生:我统计完了,我用的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的。一个圆圈就代表上面的一个玩具。

教师:真棒!那你能说说这个同学的问题在哪吗?是时间不够吗?

学生:是他这种方法太麻烦了,用圆圈表示比较简单。

如果针对这种情况仅仅到此为止,就有点浅尝辄止。这两个学生的方法恰恰反映了数学的语文这两门学科的不同以及数学这门学科中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与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不是培养与强化孩子的符号意识的大好时机吗?

曾经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老师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这位老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点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接着,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折出自己想到并喜欢的几分之一。到了课的最后,老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亮点。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依照课改精神,还要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使朴实的数学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8

此次有幸参加在美丽xx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感触颇深,尤其是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教研员刘延革老师一次又一次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只有立足“教学永远是服务于孩子”这一出发点,我们才能达到理想的落脚点。在整场活动中作为主持人的刘老师的每一次点评、追问、思考、明晰都引起了我的共鸣。最后还能现场观摩她对《周长》一课精彩的演绎与别具的思考,倍感不虚此行。

正如刘老师所说,她展示《周长》一课并不是想告诉大家这一课如何上,而是想通过此课来引发老师对数学概念这一类课的思考。《周长》是老师们上公开课的热门课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老师让孩子指一指黑板的面、桌面、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描一描图形一周的长度等操作活动,而后就开始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结果在做练习或测试时发现学生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束手无策,只会计算有公式的标准图形的周长,或者出现周长概念与面积概念混淆的情况。试想,对于周长这一概念的本质我们是否真正地理解了呢?教学周长的计算时教不教公式?以前教材有公式,现在教材为什么没公式了?在教学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面积对周长的干扰?我想这是我们课前都该思考的几个问题,只有把握好数学概念本质的内涵是什么,才能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周长”在小学教材中解释为封闭曲线一周的长度。词典中解释为: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可见周长有两层含义:①封闭图形的一周; ②长度。它与长度同属于一维空间的测量,但它又用于描述二维图形的边界大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封闭图形的一周,而对于长度常常忽略了。因为面积和周长同处于一个平面内,平时在观察图形时首先关注的一定是面积(图形的大小),所以学生对周长的感知会差一些,它对于孩子来说特别的抽象。课堂上让学生指一指、描一描,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到了,但他们在指的时候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形状的大小,头脑里并没有“它是一条线”的认知,而学生所指、所描的也只是图形的一周,对于周长概念的建立还不够完善。

对于周长的度量可分为直边图形(用直尺测量——边长累加)和曲边图形(以直代曲、化曲为直)两种情况,但在教学时老师往往太过于注重长方形、正方形的特殊性也就是简便性方法的教学,而忽略了测量周长一般性方法的认识,这也就是很多版本教材为什么不直接给公式,怕的就是老师直接教给结论,而导致学生一碰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就束手无策,认为没有学过这个图形的周长,头脑里只有长方形、正方形这种基本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基于以上的分析与思考,刘老师向我们展示的《周长》一课主要从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动手操作感悟周长本质、观察辨析深入理解周长来展开教学,她认为低年级孩子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看”,因此她让孩子通过三次动态的“看”感知图形的一周,为孩子建立周长的第一层含义提供了清晰的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刘老师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想象一下把你的图形的一周从一点断开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再估一估”,把“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目标落实得淋漓尽致,接着通过用不同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完善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认识,掌握测量周长的一般性方法,同时渗透以直代曲、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最后通过对周长的观察辨析,有效避免了面积对周长的干扰,更是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

活动虽已结束,但思考仍在延续……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9

20xx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德州举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执着的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他们的课堂上还是报告中,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在第一天上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杭州特级教师刘松的课,让我们一饱眼福。刘老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当课堂结束,孩子们坐着还不想走的时候,我就被感动了,刘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他们“感觉”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杨秀清老师的鸡兔同笼以巧妙创新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真正达到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效果。张冬梅老师是一个爱数学的老师,是一个爱钻研教材的老师,也正是如此,她可以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在互相地配合与协作中,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活动气氛。钱守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还有他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都让我大开眼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高境界。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最后王彦伟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将数学的这种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对数学美的一个反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习各位名师的方法、经验,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0

20xx年11月12日至14日,我有幸到XX市参加了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会议由名师授课和专家点评、讲座组成。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认为,教小学数学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现在想想真的错了。因为太没有工作的经验,参加工作的二个多月以来,磕磕绊绊,诸多困难。参加了这次观摩会,让我受益良多: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学情境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往往是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还要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王锐老师执教的《旋转》一课中,王老师创设学生玩“大炮打鱼”的游戏情境,一个学生到讲台上遮住眼睛,王老师把鱼的位置藏好,再找一个学生来指挥上面的学生怎么旋转大炮一定打到鱼。经过老师精心的设计,学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这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2、以生为本。如今信息社会中不断创新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习基础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总认为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所以认为这对于学生而言也很简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并不成熟,接受新事物复杂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讲台上的第一节课“秒的认识为例”,很有幸的是,观摩课上,晁老师上了和我相似的课“分的认识”,晁老师处理时和分的关系上时,让男生看分针,转一圈就喊停;让女生看时针,转一大格就喊停。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时的关系。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震撼了,设计的很好,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3、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多看书,多听课,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这次的观摩学习是短暂的,留给我的思考却是长久的。名师们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对新理念纯熟运用的能力,都将成为我今后奋斗的目标。

殷旭升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教材以配菜为素材,提供了3天菜谱供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配菜活动,作为主例题,而将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裤子及一件裙子)作为巩固练习,试图让学生体会搭配中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两位老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客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为主例题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回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凭借有效学习支持学生的学习,有探索和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真实和扎实。下面具体回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再次品味两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两位老师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以学生最常接触的搭配衣服为情境,营造氛围,用“猜一猜”活动,将现实和课堂、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猜一猜”:此环节两位老师都通过简单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本课的主例题,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裤子有一件裙子,上装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够进行猜测和判断,但此时更多学生的搭配是零散的、无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摆一摆”这一环节,教者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摆一摆”:之前的猜测和想象,需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佐证和扩充。两位老师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以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全体学生进行动手搭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后两位老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课堂的魅力。其中一老师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请三个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一个是以上衣为主线,一个是以下装为主线,另一个而出现了遗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总结,得出不遗漏、不重复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搭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另一老师在学生上台搭配后,在反馈时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为主线)或一件下装(以下装为主线)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生动、鲜明、直观地体现了按一定规律进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环节两位老师以不同的作课方式达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许小美

最近我又在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像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一)新课改与教师、学生一起成长

在参加了多次关于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后,把大脑彻底的洗刷了一遍,有人说“换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鲜的:排了几十年的课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圆周会议”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闷了,教室布置要有个性化,课堂是学生的……。校长教师在一起,听讲座、提问题,激昂的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没有丝毫怀疑的,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条就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诠释了。许多新鲜的词句“自主、快乐、高效”如急风骤雨,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就劈头盖脸而来,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容不得半点犹豫,带着“自主、快乐、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课堂实践,让孩子们自主,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中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几节课下来,看着孩子们乱哄哄,孩子们自主快乐了,一节课下来,体会只有一个字:乱!刚刚涌起的一点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难道新课改就是乱,乱就是新课改?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过实践,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把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之所以感觉乱,是自己的思维还定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从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的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乐、高效的!

契诃夫说过:“书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学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多听学生的心声,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课上,一个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咱课上能不能换位呀,我喜欢和某某一起做作业。”原先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这样,但我都没允许过,怕他们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于是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他听后非常高兴,2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业做得非常优秀和成功。等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我表扬了他的进步。这下可不得了了,好几个同学说都愿意自由组合,我一想这样课堂不就乱套了呀,等换完座位就该下课了,我就没答应他们的要求。等下课铃声一响,我刚走出教室,感觉一个“小尾巴”跟了上来,回头一看,怯怯地问我“老师为什么同意他换座位,不同意我们换,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呀?”一句话问的我语塞,我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怕换位耽误大家的作业时间,下次上课之前可以提前换好就可以了,ok?”

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启发: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便答应了所有学生们的要求。我又跟同学们说:“我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满足老师的要求,做出让老师最满意的创作,而且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响别人。”再上课时,我发现每一自由组合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作和学习。通过好的学生和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搭配组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对他们的合作创作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不错,继续努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1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选手上了观摩课。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学精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教材处理上亦是惊奇不断。从中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画面有多么的花哨,讲解有多么的委婉,活动有多么的热闹,设计有多么的丰富……关键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该发展的能力发展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就是一节好课。

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参赛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参赛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参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参赛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8、参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细节印象:

一、对当地学生的印象

本次观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提出老师想要的一切问题,能碰撞出老师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师达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还非常的有礼貌、守纪律。记得那些学生走上舞台时安静、有秩序,生怕影响了别人似的。下课时是那样有秩序地向老师告别,还要整齐地转过来向听课的老师敬礼,问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再有秩序地离开会场!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更是让我们惊叹。如第一个给我们做课的刘志强老师在《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始,刘老师提到自己承诺了要在“五一”期间带领原班学生到黄山去旅游,现要请大家帮帮忙,谈一谈旅游前要做哪些准备,旅游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时,结果学生回答出了刘老师预设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租车,用餐,门票,时间,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师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到探究将四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的茶叶盒进行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的原因时,有一个学生不是去计算,而是想象和比较,他走上展台,很从容地将一个盒子的大面与两个中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将两个中面重叠起来最节省包装纸。吴晓秋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进行到巩固练习时,出了一道题,“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各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统计图,发现第前三周依次为8箱、7箱、9箱,问本周该进多少箱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平均数“8箱”、最多的箱数“9箱”、“比卖出最多的周还要多一些的箱数,防止还会更多”。这些学生太有才了!

学生有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他们的任课老师平时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二、感受大师的风采。

1、感受他们的“数学专业素养”。

赵劲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平移和旋转》,由于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第一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两种运动形式及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运动形式(向左平移两步、向右平移两步、原地旋转两圈)感受两种运动的不同感觉,同时暗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三次动作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为接下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的一个环节则更加精彩了,由于平移有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赵老师设计了一个遮眼活动,让一个学生到电脑前遮住眼睛只看键盘上的方向键,听下面学生的指令操作,让全体学生用方向语言提示,眼睛看距离,大脑思考平移的两个要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怎会不精彩呢?如果说让学生说出平移情况是一种考验,那么再接下来的动手画则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尝试——演示——判断——比较——再画”五次活动,在尝试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结”再通过判断和展示打开这个“结”,接着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再画,使学生初步掌握画平移图形的方法,而两次画图所组成的小帆船,既体现了数学的美,又蕴含着教师美好的祝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们的“激情”。

在本次活动中,丁雪洁老师应是最有激情的老师。她教学的是《体积与容积》,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从一开始的课前谈话起,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班的学生情绪低落,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穿课堂始终,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他们都是“有心”的老师。

吴晓秋老师是这次做课老师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师,课前交流时,她能记住班里“在大路上看到老师就向老师问好”的学生的名字;“比猴还要聪明的同学”的模样,并叫出她的名字……这位老师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个有一定特征的学生名字,一下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是我学不到的本领。

4、他们都是“勇于创新”的教师。

我们通常在说谁大谁小的时候,一定用到谁比较大谁比较小的完整名词,可是程媛媛老师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的伊始,她引导学生给一个长方体的三个面取名字,分别叫做“大面”、“中面”、“小面”,这样取名为后面说明哪两个面重叠起来能节省包装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形象易记,更顺口。

三、谈谈这次活动对我的启发,与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课。

在一群各行各业都有的人群中,我们能很快地看出谁是教师,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脸上都写着:“单纯、苦大仇深”这几个字。我们学校女教师比较多,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语数教师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语数教师明显更具备沧桑感。这一方面跟劳动量大小和压力有关,我想同心态及教学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做到“争效率、少怄气”,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认真听课;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表现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是直接决定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情绪好、心情好,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上一节好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有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反之,教师心情不好、发脾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课标上说:人人学所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些学生学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同这样的学生较劲,你再怎么逼他也没用,大不了从60分逼到70分,没任何意义。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淮北市实验小学丁雪洁老师的《体积与容积》,“骆驼与阿拉伯人的故事”,P18;

马鞍山师范附小雷雁老师《对策问题》,“5、7、9和6、8、10两组扑克牌比大小”,P19。

3、学习内容生活化。

这点是老生常谈,我的感触是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 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方敏老师的《平均数》的新课素材就是本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跳绳比赛,围绕“如何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平”进行教学。

4、提问技巧。方敏老师的《平均数》,师:如何比较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高?学生计算出男生平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师问跳得最多的那个男生:你跳了10下,怎么平均每人7下呢?你还有的3下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轻松掌握“平均数”真实含义。另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5、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学校许海峰老师的《认识分数》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还播放音乐。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2

12月3—4日,z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z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z老师现任杭州市z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z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z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习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平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2

此次有幸参加在美丽xx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感触颇深,尤其是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教研员刘延革老师一次又一次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只有立足“教学永远是服务于孩子”这一出发点,我们才能达到理想的落脚点。在整场活动中作为主持人的刘老师的每一次点评、追问、思考、明晰都引起了我的共鸣。最后还能现场观摩她对《周长》一课精彩的演绎与别具的思考,倍感不虚此行。

正如刘老师所说,她展示《周长》一课并不是想告诉大家这一课如何上,而是想通过此课来引发老师对数学概念这一类课的思考。《周长》是老师们上公开课的热门课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老师让孩子指一指黑板的面、桌面、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描一描图形一周的长度等操作活动,而后就开始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结果在做练习或测试时发现学生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束手无策,只会计算有公式的标准图形的周长,或者出现周长概念与面积概念混淆的情况。试想,对于周长这一概念的本质我们是否真正地理解了呢?教学周长的计算时教不教公式?以前教材有公式,现在教材为什么没公式了?在教学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面积对周长的干扰?我想这是我们课前都该思考的几个问题,只有把握好数学概念本质的内涵是什么,才能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周长”在小学教材中解释为封闭曲线一周的长度。词典中解释为: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可见周长有两层含义:①封闭图形的一周; ②长度。它与长度同属于一维空间的测量,但它又用于描述二维图形的边界大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封闭图形的一周,而对于长度常常忽略了。因为面积和周长同处于一个平面内,平时在观察图形时首先关注的一定是面积(图形的大小),所以学生对周长的感知会差一些,它对于孩子来说特别的抽象。课堂上让学生指一指、描一描,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到了,但他们在指的时候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形状的大小,头脑里并没有“它是一条线”的认知,而学生所指、所描的也只是图形的一周,对于周长概念的建立还不够完善。

对于周长的度量可分为直边图形(用直尺测量——边长累加)和曲边图形(以直代曲、化曲为直)两种情况,但在教学时老师往往太过于注重长方形、正方形的特殊性也就是简便性方法的教学,而忽略了测量周长一般性方法的认识,这也就是很多版本教材为什么不直接给公式,怕的就是老师直接教给结论,而导致学生一碰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就束手无策,认为没有学过这个图形的周长,头脑里只有长方形、正方形这种基本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基于以上的分析与思考,刘老师向我们展示的《周长》一课主要从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动手操作感悟周长本质、观察辨析深入理解周长来展开教学,她认为低年级孩子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看”,因此她让孩子通过三次动态的“看”感知图形的一周,为孩子建立周长的第一层含义提供了清晰的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刘老师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想象一下把你的图形的一周从一点断开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再估一估”,把“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目标落实得淋漓尽致,接着通过用不同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完善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认识,掌握测量周长的一般性方法,同时渗透以直代曲、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最后通过对周长的观察辨析,有效避免了面积对周长的干扰,更是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

活动虽已结束,但思考仍在延续……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3

20xx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德州举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执着的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他们的课堂上还是报告中,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在第一天上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杭州特级教师刘松的课,让我们一饱眼福。刘老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当课堂结束,孩子们坐着还不想走的时候,我就被感动了,刘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他们“感觉”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杨秀清老师的鸡兔同笼以巧妙创新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真正达到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效果。张冬梅老师是一个爱数学的老师,是一个爱钻研教材的老师,也正是如此,她可以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在互相地配合与协作中,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活动气氛。钱守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还有他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都让我大开眼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高境界。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最后王彦伟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将数学的这种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对数学美的一个反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习各位名师的方法、经验,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4

12月3—4日,z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z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z老师现任杭州市z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z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z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5

激情似火的五月,我和xxx老师来到美丽的泉城xxx,聆听名师名家讲学论道。虞大明、管建刚、薛法根、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等十八位大师级的人物齐聚xxx,为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展示了一节节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课例。在行云流水般的课堂上,我们忘却了时间的存在,每每到课堂结束,总让人感觉到意犹未尽。他们独树一帜的教学魅力,感染了与会的所有老师和学生,引发了我们对语文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薛法根,曾经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这次xxx之行,我不仅见识了薛老师的庐山真面目,更可贵的是领略到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灵动的故事课堂。

首先,薛老师的字词教学艺术性十足。

一开课,薛老师领着孩子们写自己的姓“薛”字,而这并不是本节课要求认写的生字,一个生字的教学渗透给孩子的是:平日里要留心见到的生字,查一查,问一问,写一写,掌握的多了,我们就能更容易读书、读报,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能力。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薛老师很好的践行了这一点。“浇”字的认写,薛老师教给孩子的不是简单的“加一加”或“熟字换偏旁”的识字方法,而是蕴含着深层的汉字文化:“尧”是高起的土堆,水要浇在土堆上,而不是浇在树干上。

我们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我们所缺的正是对汉字深层故事的挖掘。所以名师的课堂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孩子更加丰富的知识,我们在自叹弗如,望尘莫及之余,更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底蕴,这样才不枉为人师。关于生词的教学,薛老师更是匠心独具。他先是一列一列出示词语,然后让学生竖着读完,再横着读,读着读着学生就会明白,竖行归类,横行再现故事情节。此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识字,又让学生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为接下来的讲故事解决了重难点,做好了充分准备,更重要的是薛老师还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归类识词的方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其次,讲故事训练渐进有序。

一节课里,薛老师引领者孩子们循序渐进地讲故事,从填词到填句,从讲一段到讲三段,由易到难,孩子们乐此不疲。光会讲别人的故事那就没有了创新,所以薛老师又引领着孩子们继续编故事,这是培养孩子丰富想象力的过程,孩子们在续编的过程中会将领悟到的寓意编进自己的故事里,这比简单地问孩子们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更充满了灵性。

最后,薛老师诚恳地交流,让我获益匪浅。

他指出低年级教学包括识字、朗读、讲述,对文本语言的应用等,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言语智能。应试教育的确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部分老师有意无意地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而忽略学生的言语智能,学生早就厌倦机械地死记硬背。如果我们能更重视学生的言语智能,允许他们在这一能力上“浪费”时间,让学生满足自己表达情感的需要,何愁学生不会语言表达?何愁学生不会写作?

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名师就是贾志敏老师。第一次听到贾志敏这个名字,还是于校长向我提起的。那时我正准备上写作优质课,于校长让我上网查一查贾志敏老师怎样教作文。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贾志敏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尤其擅长作文教学的老师。这次在名师研讨会上,贾老师执教《母亲的鼓励》,更是带给我强烈的震撼,我深深地感受到贾老师就是语文,语文就是贾老师!

课前,贾老师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地在黑板上抄写了9个词语:羡慕、黯淡、甜蜜、按捺、好动、妈妈、破天荒、两鬓斑白、悲喜交集。还给“羡”等9个字注上拼音。之后,手工画了一张表格,比课后的表格多了“高中”这一行。久已不见,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学习前奏,这样的教师板书。我们有那么精美的PPT呈现汉字,我们有那么能干的电脑展示汉语。始料未及的是,那么多孩子的字开始写不好字。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开始不敢写,不愿写,有时是没有时间写。一手好字,就是语文老师的命根啊!给学生认认真真地板书,这时候的贾老师就是语文!

课中,贾老师没有过多的提问,没有繁琐的分析,而是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环节:读准字音,读好文段,创设情境,练笔写“第四次母亲的鼓励”。 每一个环节中,贾老师都“以学定教”,根据孩子们的学情、课堂生成而定教学方法。孩子们每说一句话,老师都十分注重语言的严密性,有错及时帮他们纠正;孩子们每读一段文,老师都非常注重语气语调的指导,告诉孩子读书要像说话似得那么自然;孩子们每读自己写的每一句话,贾老师都及时纠正出现的语法错误,然后让学生把正确的再读一遍。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受到的是非常扎实的语文素养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这时候的贾老师就是语文!

贾老师为我们上完一节精彩的展示课后,又利用课间十分钟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讲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可贾老师却非常精辟地为我们阐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真可谓“听贾老师一席话,胜教十年书”。贾老师首先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贾老师非常尖锐地用两句话对当前语文教学进行了概括:该我们做的事我们没有去做,不该我们做的事我们做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贾老师所说的不该我们做的事除分析、讲解课文外,还包括对声、光、电、图像等的大量使用,贾老师认为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接着,贾老师又明确指出应该怎样教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因此教语文就是教学生读书、说话、写话。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不是繁琐地分析、讲解课文,而是以课文为例子,教学生怎样说话、作文。我们是用教材来教语文,不是讲课文。

贾老师一番精彩的讲话如醍醐灌顶,令我幡然醒悟。总觉得自己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差。原来自己总是在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样老师教得也累,学生学得也烦,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会提高呢?只有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每节课都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地说话,写话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从教数年,我一直在寻找什么是语文,怎样教语文?聆听了名师名家的讲学论道后,我终于明白了: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教语文就是教孩子们运用语言文字,即教孩子们说话写话。

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名师们不是在教课文,而是借助课文教给孩子们学会怎样说语言、写文章。我真切地体会到这才是语文,这才是语文课。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按这种路子去走,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就让我们从亲历名师课堂做起吧,让这种理念、方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教学真语文,实现语文梦!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6

12月3日、4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z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z老师的《米》、我校z老师的《鸡兔同笼》、钱守望老师的《24时计时法》以及z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名师们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一次次沉浸其中。课后几位老师又做了专门的主题报告,让我们再次走进课程标准,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静心研究即将出版的课程标准。还有几位老师针对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以及新课程标准都谈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下面我就为期两天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教学前侧的价值在哪里?

对于教学前测的理解原来认为是只是教师简单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很多时候都是凭借已有经验判断的。但听了几节课之后,认为这是教学之前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对本节教学内容以科学、具体的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真正易错的“问题”在哪里,之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这样我们就不会出现学生会了的还在讲,学生能学会的还是讲,怎么讲也不明白的还想讲。 “三讲”就是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教学前侧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想,我们不妨试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前侧,可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二、孩子需要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想象是孩子能力发展的一个标志,孩子需要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孩子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最大限度的发展。如z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节,学生在初步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我会写”的环节,给学生留足了想象的空间,学生设计出来的题目有:3×8+3×21=3×(8+21)等,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顿时加大了,还有学生出现7×(4+2)后,刘老师并没有着急把后半部分呈现出来,而是问学生:你想象一下,右边变成什么样子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努力想象,在头脑中慢慢建立了乘法分配率的模型。

三、做生活中的数学人。

一个数学老师在机场乘时看到时间表第一反应想到24时计时法,那他是一个生活中的数学人,看到一根木材会在头脑中马上浮现出圆柱体,并想到从中间锯开它的体积不变而表面积会增加,那他是生活中数学人,当走到超市买东西在售货员打单子时,已经算出了总价,那它是生活中的数学人......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就应该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敏锐的数学能力,包括随时、无意识的积累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无意识的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发现解决数学问题意识等。

第二次听钱守望老师的《24时计时法》,震撼、佩服、惭愧油然而生。震撼、佩服......生活中存在太多太多关于24计时法的例子,天宫一号的飞天等,这些信手拈来的资源却被们老师忽视,不会随时积累。等到我们讲课时,匆匆到网上搜集几张图片勉强来用,有时还很不合适。钱老师却是留心生活中的小细节,做生活中的数学人,随时收集数学资源慢慢积累,他的课容量大、资源多、信息广,但听起来感觉却是那么舒服,并没有因为资源的容量大而感觉生硬。惭愧......一个特级教师时刻具备一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当钱老师看到一个世界计时表时,会立即把图片拍下来,不忘带回来给孩子们看,那是一种何等的精神。回想踏上讲台几年过去了,自己还能保留当初的激情与梦想吗?我不敢肯定。教育如读书,每天都是新的一页,每页的主题都不一样,几年之后如果我们还像踏上讲台第一天那样激情盎然,每时每分保持新鲜、活力、灵性,那我们就会拥有诗意的教育人生。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7

20xx年11月12日至14日,我有幸到XX市参加了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会议由名师授课和专家点评、讲座组成。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认为,教小学数学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现在想想真的错了。因为太没有工作的经验,参加工作的二个多月以来,磕磕绊绊,诸多困难。参加了这次观摩会,让我受益良多: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学情境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往往是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还要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王锐老师执教的《旋转》一课中,王老师创设学生玩“大炮打鱼”的游戏情境,一个学生到讲台上遮住眼睛,王老师把鱼的位置藏好,再找一个学生来指挥上面的学生怎么旋转大炮一定打到鱼。经过老师精心的设计,学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这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2、以生为本。如今信息社会中不断创新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习基础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总认为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所以认为这对于学生而言也很简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并不成熟,接受新事物复杂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讲台上的第一节课“秒的认识为例”,很有幸的是,观摩课上,晁老师上了和我相似的课“分的认识”,晁老师处理时和分的关系上时,让男生看分针,转一圈就喊停;让女生看时针,转一大格就喊停。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时的关系。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震撼了,设计的很好,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3、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多看书,多听课,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这次的观摩学习是短暂的,留给我的思考却是长久的。名师们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对新理念纯熟运用的能力,都将成为我今后奋斗的目标。

殷旭升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教材以配菜为素材,提供了3天菜谱供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配菜活动,作为主例题,而将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裤子及一件裙子)作为巩固练习,试图让学生体会搭配中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两位老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客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为主例题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回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凭借有效学习支持学生的学习,有探索和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真实和扎实。下面具体回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再次品味两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两位老师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以学生最常接触的搭配衣服为情境,营造氛围,用“猜一猜”活动,将现实和课堂、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猜一猜”:此环节两位老师都通过简单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本课的主例题,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裤子有一件裙子,上装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够进行猜测和判断,但此时更多学生的搭配是零散的、无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摆一摆”这一环节,教者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摆一摆”:之前的猜测和想象,需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佐证和扩充。两位老师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以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全体学生进行动手搭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后两位老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课堂的魅力。其中一老师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请三个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一个是以上衣为主线,一个是以下装为主线,另一个而出现了遗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总结,得出不遗漏、不重复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搭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另一老师在学生上台搭配后,在反馈时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为主线)或一件下装(以下装为主线)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生动、鲜明、直观地体现了按一定规律进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环节两位老师以不同的作课方式达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许小美

最近我又在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像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一)新课改与教师、学生一起成长

在参加了多次关于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后,把大脑彻底的洗刷了一遍,有人说“换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鲜的:排了几十年的课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圆周会议”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闷了,教室布置要有个性化,课堂是学生的……。校长教师在一起,听讲座、提问题,激昂的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没有丝毫怀疑的,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条就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诠释了。许多新鲜的词句“自主、快乐、高效”如急风骤雨,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就劈头盖脸而来,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容不得半点犹豫,带着“自主、快乐、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课堂实践,让孩子们自主,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中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几节课下来,看着孩子们乱哄哄,孩子们自主快乐了,一节课下来,体会只有一个字:乱!刚刚涌起的一点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难道新课改就是乱,乱就是新课改?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过实践,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把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之所以感觉乱,是自己的思维还定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从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的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乐、高效的!

契诃夫说过:“书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学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多听学生的心声,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课上,一个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咱课上能不能换位呀,我喜欢和某某一起做作业。”原先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这样,但我都没允许过,怕他们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于是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他听后非常高兴,2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业做得非常优秀和成功。等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我表扬了他的进步。这下可不得了了,好几个同学说都愿意自由组合,我一想这样课堂不就乱套了呀,等换完座位就该下课了,我就没答应他们的要求。等下课铃声一响,我刚走出教室,感觉一个“小尾巴”跟了上来,回头一看,怯怯地问我“老师为什么同意他换座位,不同意我们换,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呀?”一句话问的我语塞,我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怕换位耽误大家的作业时间,下次上课之前可以提前换好就可以了,ok?”

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启发: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便答应了所有学生们的要求。我又跟同学们说:“我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满足老师的要求,做出让老师最满意的创作,而且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响别人。”再上课时,我发现每一自由组合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作和学习。通过好的学生和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搭配组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对他们的合作创作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不错,继续努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8

20xx年4月24-26 日,学校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大学举行的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目睹了余颖、华应龙、张齐华等国家名师的讲学活动,聆听了他们精彩的课堂设计和有关教学理论的精彩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刘德武老师的《有用的搭配》,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课堂的互动性,他对于孩子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把握十分到位,善于让他们主动的去思考,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和创造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收集、交换信息的过程中评价自身方式、方法的优劣,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课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我时时都能感受到他细腻地设计和独具匠心的安排,感受到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我们的教学。我也注意了华老师的授课的自然、大方、轻松诙谐,听他的讲座就像是在听故事。我切实理解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余颖老师的课也很生动,她那能够激发孩子思维的简洁精炼且有深度的语言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我受益颇深。余老师是我的前辈,她的课堂有很多的亮点需要我领会和学习,回来之后我细细的体味了一下:首先余老师的语言精炼简洁,具有深度,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其次余老师关注孩子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注意从思维模式的高度来引导学生;再次是她注意延伸课堂学习,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产生探索的兴趣。这些对于我的教学有着极大的诱导和启发意义。

张齐华老师讲的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引导学生从摸球、放球、猜球三个方面体会事物发生的随机性。摸球环节帮助学生认清一定、可能、不可能;放球环节放手学生,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猜球环节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提升,理解独立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由此,通过确定现象过渡到不确定现象的安排,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理解,使学生从具体的模型体会不确定现象。张齐华老师课堂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整体的发展,尤其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张老师能够从哲理的深度进行讲解和分析,能站在很高的高度透析数学本质的东西,这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和数学功底。这些对于我,触动相当大,我深深地认同了那句俗语“打铁还要自身硬”,要做好一名老师,首先自身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向我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很这些特级教师的差距,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聆听这几位老师的讲座就可以知道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劳作。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到领悟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心理学抓住学生心理,使自己的工作表现更进一步。

希望以后学校能给我更多学习的机会,让我能够从更高的高度认识小学教学,更深刻的理解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9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习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习的设计结束,贴近生活的练习,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习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习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习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近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习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0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们真正领略了大家的风度,而且也从中对自己以前教学中的个别困惑得到了释疑。

两天下来,自己感觉收获最大之处是:如何改变目前学生听课被动、学习倦怠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激励,不要讽刺;学生会的问题,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看明白的课程,教师要组织好自学;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允许他们下位给其他同学讲题,并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学生探究不出的,教师进行提示或讲解。

2、家校联系,刚开始让家长监督孩子进行课前预习,养成一个好习惯。

3、把黑板“还”给学生。

4、教学策略无好坏之分,只有领略教材编写的意图与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问题。

5、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并不是完全不讲,而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性的提升总结。

6、课堂上只有让他们有目的的动起来,教师做好组织、调控的作用,一定能改变部分同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1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习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2月3日,听了刘松老师的课《乘法的分配律》以及他的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刚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那一段时间里,每次都是在上课前都做好精心的准备,上课时也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动手实践,自由的说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唯恐学生的思维跑出之前的预设,唯恐控制不了课堂秩序……。那个时候,总是着急的怕学生说不出预设的内容而着急把一切正确无误的知识告诉学生,虽然那样的教案设计滴水不漏,虽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顺畅无比,但现在来看,那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于是,开始慢慢的学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与思维碰撞的场所;于是,开始期待孩子们新奇的想法,多元的思维方式,甚至美丽的错误……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以下图作为情境图引入。

图1

当做好一切铺垫,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后,我选择了几个孩子的作品投影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填写的表格:

盒子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

娃娃

一个娃娃一个娃娃

汽车

一个汽车

魔方

一个魔方一个魔方

当我在投影仪上投出这个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以下的对话: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笑呢?

学生:他没统计完。

教师:哦,还真是,不错!那你统计完了吗?你用的什么方法呢?

学生:我统计完了,我用的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的。一个圆圈就代表上面的一个玩具。

教师:真棒!那你能说说这个同学的问题在哪吗?是时间不够吗?

学生:是他这种方法太麻烦了,用圆圈表示比较简单。

如果针对这种情况仅仅到此为止,就有点浅尝辄止。这两个学生的方法恰恰反映了数学的语文这两门学科的不同以及数学这门学科中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与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不是培养与强化孩子的符号意识的大好时机吗?

曾经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老师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这位老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点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接着,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折出自己想到并喜欢的几分之一。到了课的最后,老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亮点。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依照课改精神,还要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使朴实的数学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2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习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平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习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习,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习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3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选手上了观摩课。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学精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教材处理上亦是惊奇不断。从中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画面有多么的花哨,讲解有多么的委婉,活动有多么的热闹,设计有多么的丰富……关键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该发展的能力发展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就是一节好课。

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参赛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参赛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参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参赛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8、参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细节印象:

一、对当地学生的印象

本次观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提出老师想要的一切问题,能碰撞出老师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师达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还非常的有礼貌、守纪律。记得那些学生走上舞台时安静、有秩序,生怕影响了别人似的。下课时是那样有秩序地向老师告别,还要整齐地转过来向听课的老师敬礼,问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再有秩序地离开会场!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更是让我们惊叹。如第一个给我们做课的刘志强老师在《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始,刘老师提到自己承诺了要在“五一”期间带领原班学生到黄山去旅游,现要请大家帮帮忙,谈一谈旅游前要做哪些准备,旅游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时,结果学生回答出了刘老师预设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租车,用餐,门票,时间,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师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到探究将四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的茶叶盒进行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的原因时,有一个学生不是去计算,而是想象和比较,他走上展台,很从容地将一个盒子的大面与两个中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将两个中面重叠起来最节省包装纸。吴晓秋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进行到巩固练习时,出了一道题,“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各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统计图,发现第前三周依次为8箱、7箱、9箱,问本周该进多少箱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平均数“8箱”、最多的箱数“9箱”、“比卖出最多的周还要多一些的箱数,防止还会更多”。这些学生太有才了!

学生有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他们的任课老师平时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二、感受大师的风采。

1、感受他们的“数学专业素养”。

赵劲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平移和旋转》,由于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第一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两种运动形式及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运动形式(向左平移两步、向右平移两步、原地旋转两圈)感受两种运动的不同感觉,同时暗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三次动作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为接下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的一个环节则更加精彩了,由于平移有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赵老师设计了一个遮眼活动,让一个学生到电脑前遮住眼睛只看键盘上的方向键,听下面学生的指令操作,让全体学生用方向语言提示,眼睛看距离,大脑思考平移的两个要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怎会不精彩呢?如果说让学生说出平移情况是一种考验,那么再接下来的动手画则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尝试——演示——判断——比较——再画”五次活动,在尝试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结”再通过判断和展示打开这个“结”,接着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再画,使学生初步掌握画平移图形的方法,而两次画图所组成的小帆船,既体现了数学的美,又蕴含着教师美好的祝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们的“激情”。

在本次活动中,丁雪洁老师应是最有激情的老师。她教学的是《体积与容积》,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从一开始的课前谈话起,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班的学生情绪低落,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穿课堂始终,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他们都是“有心”的老师。

吴晓秋老师是这次做课老师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师,课前交流时,她能记住班里“在大路上看到老师就向老师问好”的学生的名字;“比猴还要聪明的同学”的模样,并叫出她的名字……这位老师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个有一定特征的学生名字,一下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是我学不到的本领。

4、他们都是“勇于创新”的教师。

我们通常在说谁大谁小的时候,一定用到谁比较大谁比较小的完整名词,可是程媛媛老师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的伊始,她引导学生给一个长方体的三个面取名字,分别叫做“大面”、“中面”、“小面”,这样取名为后面说明哪两个面重叠起来能节省包装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形象易记,更顺口。

三、谈谈这次活动对我的启发,与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课。

在一群各行各业都有的人群中,我们能很快地看出谁是教师,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脸上都写着:“单纯、苦大仇深”这几个字。我们学校女教师比较多,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语数教师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语数教师明显更具备沧桑感。这一方面跟劳动量大小和压力有关,我想同心态及教学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做到“争效率、少怄气”,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认真听课;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表现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是直接决定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情绪好、心情好,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上一节好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有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反之,教师心情不好、发脾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课标上说:人人学所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些学生学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同这样的学生较劲,你再怎么逼他也没用,大不了从60分逼到70分,没任何意义。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淮北市实验小学丁雪洁老师的《体积与容积》,“骆驼与阿拉伯人的故事”,P18;

马鞍山师范附小雷雁老师《对策问题》,“5、7、9和6、8、10两组扑克牌比大小”,P19。

3、学习内容生活化。

这点是老生常谈,我的感触是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 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方敏老师的《平均数》的新课素材就是本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跳绳比赛,围绕“如何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平”进行教学。

4、提问技巧。方敏老师的《平均数》,师:如何比较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高?学生计算出男生平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师问跳得最多的那个男生:你跳了10下,怎么平均每人7下呢?你还有的3下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轻松掌握“平均数”真实含义。另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5、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学校许海峰老师的《认识分数》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还播放音乐。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4

20xx年12月3—4日,德州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刘松老师现任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刘松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刘松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边近一点点。2015年4月25日至26日,在黄山我有幸聆听了贾志平、王崧周、陈金龙等名师的授课过程,同时还领略了名师们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的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因而,每一堂公开课,每一次讲座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整个教学观摩活动下来,我感受颇深,从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使我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现我将本次学习研讨的心得体会作如下阐述,一、重视课堂师生互动交流

注重课前与学生的沟通,采取玩游戏、聊天等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如:陈金龙老师老师通过与学生聊天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和对黄山的感受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感,让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并像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听,再回答“女儿为什么哭了”等问题上让学生判断自己所讲话语的逻辑表达的正确性。从而进入课堂主题:“会听 就会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

间的距离,减轻课堂学习的枯燥感。从中我发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很好的参与进去。

二、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对学生的关注

课堂上要经常用目光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教师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比如史倩萍老师的教学,至始至终都是那么温柔,那么亲切,即使有些学生在朗读时表现的不是很好,她也能给学生信心与鼓励。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器重我,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三、注重学生的语言引导

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会说话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如:陈金龙老师的口语交际课上就是让学生会说话,一遍又一遍的让学生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且对说的语言进去纠正指导,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有事要好好商量”,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形式轻松活跃,每个孩子都有话说。再如:张龙老师的《怀念母亲》,全文分为两个块,直接抒发情感+引用日记,在针对日记这块内容的学习上,通过教师 “作者在这一小节日记中没有写景,直接抒情,作者是看到或想到怎样的场景让作者有如此强烈的情感”的引导让学生去想去写去表达。

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者。名师们的课堂上,老师不是简单的把所要教授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知识这些知识也就更牢固地为学生所掌握。比如王崧周老师的课堂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找到重点,有针对的进行学习,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再比如:林莘老师的作文《笑》,通过让学生通过共同体学习这种方式培养孩子们一起学习,互相学习,让学生都能参与进去,可以是强强搭配,强弱搭配,弱弱搭配,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快乐,都有自己的收获。

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次课堂观摩活动,让我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总之,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要学会借鉴别人的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业务素质,为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好准备。

2015年5月8日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赵清华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边近一点点。本学期我有幸聆听了几位老师的授课过程,同时还领略了名师们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的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因而,每一堂公开课,每一次讲座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整个教学观摩活动下来,我感受颇深,从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使我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现我将本次学习研讨的心得体会作如下阐述,一、重视课堂师生互动交流

注重课前与学生的沟通,采取玩游戏、聊天等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如:丁老师通过与学生聊天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和对黄山的感受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感,让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并像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听,再回答“女儿为什么哭了”等问题上让学生判断自己所讲话语的逻辑表达的正确性。从而进入课堂主题:“会听 就会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减轻课堂学习的枯燥感。

从中我发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很好的参与进去。

二、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对学生的关注

课堂上要经常用目光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教师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比如史倩萍老师的教学,至始至终都是那么温柔,那么亲切,即使有些学生在朗读时表现的不是很好,她也能给学生信心与鼓励。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器重我,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三、注重学生的语言引导

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会说话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如:陈金龙老师的口语交际课上就是让学生会说话,一遍又一遍的让学生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且对说的语言进去纠正指导,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有事要好好商量”,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形式轻松活跃,每个孩子都有话说。

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者。名师们的课堂上,老师不是简单的把所要教授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知识这些知识也就更牢固地为学生所

掌握。比如王崧周老师的课堂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找到重点,有针对的进行学习,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次课堂观摩活动,让我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总之,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要学会借鉴别人的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业务素质,为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好准备。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培训心得[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毕业班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堰口镇中心学校姚冬艳 今天很荣幸听了程艳丽教师的语文公开课,又和全镇的毕业班语文教师共同交流、探讨、真是受益匪浅,也更让我耳目一新。在此......

    观摩研讨会心得

    温柔了心灵,惊艳了时光 ——记省高中心理健康优秀课例观摩暨学科教学研讨会 当通知我11月6日—7日,去山东烟台龙口参加山东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观摩暨学科教学研讨会的......

    和美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听课心得

    和美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听课心得 西岗镇祝陈小学 徐化梅 在丹桂飘香的季节里,我有幸赴徐州参加里“和美”课堂第十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虽然只有短短的......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非常感谢大佛小学在春意盎然的三月,给了我一个去成都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聆听了九位专......

    平顶山市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怎样上好我们的语文课——参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教学讲座有感(湛河区李堂小学魏强)2009年4月6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应邀来我市进行教学观摩,平顶山市全体教师参加......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5篇

    “读”出语文的魅力 ——参加“小学语文名师教学 观摩研讨会”有感 刘艳敏 2007年3月 前几天有机会到郑州参加“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使我有幸一睹心中敬仰已久的于......

    陕西省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陕西省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 潘冬梅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2014年3月27日至28日,第四届陕西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西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20xx年3月27、28日,我有幸在xx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参加了xx省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