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周边环境安全
浅析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区域整合的新阶段
[论文关键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区域合作 区域整合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与周边国家“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周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日益拓宽加深。然而,随着区域次区域合作渐成主流,多方战略角逐态势日益突出,竞争可能向恶性方向发展,从而有损于地区和平、发展、稳定、和谐的共同利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势将走向整合的新阶段。
中国的周边按区域划分,主要由东亚、中亚和南亚三个区域组成。经过3O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在近20年的全面改善和发展之后,正在步人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越过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建设和谐世界的设想将获得更加坚实有力的战略依托,整个亚洲板块在全球力量分布中的上升态势将变得更加突出。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全面改善开始于1989年中苏(俄)关系正常化。在以后的几年里,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大力开展睦邻外交,把与周边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作为首要目标,使传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所有东盟成员国分别签署或发表了面向2l世纪的双边战略关系框架文件,如中印(尼)《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方向的联合声明》(2000年5月22日)、中越《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2000年12月25日);与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韩国、哈萨克斯坦等邻国分别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友好合作关系。《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乌(兹别克斯坦)《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中哈21世纪合作战略》、《中吉2004—2014年合作纲要》、《中塔关于发展两国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联合声明》等双边关系文件,为发展“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制定了战略规划,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通过和平谈判与平等协商,先后与巴基斯坦、俄罗斯(前苏联)、老挝、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等邻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妥善地处理边界问题,缔结了相关协定。中国与印度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于2005年4月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中国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实现基本平衡。这些重大举措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扫除了历史性障碍。
进入2l世纪以后,中国趁着与周边国家“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在大力发展双边关系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和推进周边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2001年6月l5日,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在沪举行,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将1997年创立的“上海五国”合作机制升级为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地跨欧亚大陆的新型区域性国际组织。同时,中国通过加强“10+1”(东盟+中国)机制,促进“10+3”(东盟+中日韩)机制和中日韩合作机制。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了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中国于2003年作为次区域外的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由东盟十国、中、日、韩、澳、新、印(即10+3+3)参加的首次“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把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带人新阶段。
2007年4月,中国首次作为观察员国出席南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第十四届首脑会议,宣布中方愿与南盟探讨建立扶贫合作机制,建立中国一南盟减灾救灾合作定期会晤制度,交流减灾经验和信息,加强和南盟国家的人力资源培训合作、人员往来和学术交流,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南盟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贸、能源等领域合作。
总体看,经过20世纪最后10年和2l世纪头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伙伴,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已经从全方位构建战略关系框架、开创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阶段,进入扎实推进务实合作、深化区域次区域整合、加强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新阶段。
二、周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日益拓宽加深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之所以需要转入扎实推进务实合作、深化区域次区域整合、加强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新阶段,是由于经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周边区域次区域合作已经全面展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从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次区域)方向看,多个合作机制交织发展。从20世纪9O年代至今,东亚地区已经逐步形成50多个区域次区域对话合作机制。其中,中国积极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和机制主要有五个:一是“10+1”机制。该机制启动于1991年7月,中国时为东盟的磋商伙伴;确立于1996年7月,中国时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经过发展,该机制逐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合作平台,包括领导人会议、9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个工作层对话合作机制。经济合作从一般经贸往来到自贸区建设、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推进,安全合作则从非传统安全向传统安全扩展。二是“10+3”机制。该机制始于1997年1月,形成于1998年,并从2000年开始转入具体领域的合作。在2007年11月举行的第十一次峰会上,东盟与中日韩签署《第二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和《2007—2017年合作工作计划》,明确了未来lO年在政治安全、经济金融、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的任务,以此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三是中、日、韩对话合作机制。该机制是在“10+3”机制带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2003年10月,三国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10+3”会议期间,正式发表《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确定了14个具体领域的合作意向,明确了三方推进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方向和目标。2007年1月,三方达成了保持现有“10+3”框架下三国领导人会议机制,建立三国外交高官定期磋商制度,启动三方投资协议谈判,探讨建立三方质检磋商合作机制等8点共识,同意继续推动建立“东亚共同体”并将印、澳、新纳入其中。四是东亚峰会。2005年12月的首届东亚峰会把会议的性质明确界定为“开放、包容、透明的外向型论坛”,把政治安全问题作为峰会讨论的重要内容,主张东盟在东亚峰会中发挥主导作用等。2006年的第二届东亚峰会重点讨论了能源、朝核等具体问题,“论坛”色彩进一步增强。2007年11月的第三届东亚峰会,各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加强在能源、环保、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五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fAPEG)。这个合作框架覆盖整个东亚地区,从1993年召开首次首脑会议起,在后来的15年间不断为各国领导人加强对话交流和形成共识提供了重要平台。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讨论了气候变化和清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多哈回合谈判、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重要议题,通过并发表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关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清洁发展的宣言》,公布了亚太经合组织合作计划和倡议。从中亚方向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的带动下,经过“上海五国”机制5年(1997~2001)和上海合作组织5年(2002~2006)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以欧亚经济论坛为纽带,合作机制日趋完善、沟通渠道更加畅达、彼此关系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局面。从上海合作组织的进展看,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日益增强,安全合作不断深化。2007年8月,各成员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保障国际信息安全行动计划》,并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一2007”的联合军演,联合反恐演习已呈机制化趋势。同时,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人文合作、教育合作也迈出了重要步伐,先后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与实业家委员会合作协议》。随着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伙伴也不断增加,印度、伊朗、巴基斯坦、蒙古等成为观察员国。此外,2005年启动的欧亚经济论坛,作为一个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加强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新的机制,将每两年在西安举办一届,以便进一步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之间及与其他相关国家形成更密切的经济互动关系,开展更务实的合作。2007年11月举行的论坛第二届会议发表了《西安共识》,各方将共同致
力于在本地区能源、旅游、教育、金融以及地方政府合作等方面展开全面、广泛、持续的合作。
从南亚方向看,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突破。2007年4月,在印度的积极推动下,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第十四届首脑会议制定了对孟加拉、不丹、马尔代夫和尼泊尔等四国的关税补偿机制,并给予财政、法律、行政等管理援助;宣布将成立南亚大学、粮食银行和南亚发展基金,以推动地区在教育文化、农业、金融等领域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印度承诺在2007年底前向经济最不发达的南盟成员国开放市场,免除其产品的进口关税并放宽人员签证审批。
三、区域次区域合作亟待协调整合
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与覆盖整个亚洲地区的亚洲合作对话机制、亚洲论坛等诸多机制共同存在,并行发展,相互交叉,彼此竞争。这种态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发展,有利于各国扩大共同利益,增进合作和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中国继续贯彻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方针,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和谐的地区环境。但与此同时,也必须客观地看到,如此众多的组织机制之间已经初步形成了相互竞争和牵制的局面。特别是随着区域次区域合作渐成主流,有关多方谋求更多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意识已经明显上升,战略角逐态势日益突出。
美国在亚洲西线,推出“大中亚”计划,力图以此整合中亚和南亚,并继续推动北约向亚太延伸;在亚洲东线,美国于2006年向菲律宾提出以观察员身份参加第二届东亚峰会未果,在当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越南会议上提出建立由东盟以及亚太21个国家和地区成员共同参与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构想也被搁浅,又设想单独举办美国—东盟峰会,积极谋建“亚洲新秩序”,力图防止美国在东亚主导地位受到更大削弱。日本安倍政府强调“自主外交”,福田政府主张对美和对亚洲并重的“共鸣外交”,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以及主导东亚区域合作的战略意图变得越来越明显。日本外引内联,与中亚五国建立外长对话机制;强化与东盟的合作,双方初步定于2008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纳入东亚峰会;与澳大利亚签订与日美结成一体的安全合作协定;呼吁日、美、澳、印等亚洲所有的“民主国家”共同建设一个“大亚洲”,构建横跨中亚、南亚、东南亚、东亚的“民主和繁荣之弧”。俄罗斯在亚洲西面也强化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独联体”的主导,特别是积极推进与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合作,以平衡中国在上合组织乃至整个中亚地区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印度更加积极地推行“东进”战略,在第二届东亚峰会上与东盟国家就争取尽早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一事达成一致意见,与泰国、越南等湄公河流域五国就加强合作、促进交流等问题达成一致,还提议建立更广泛的亚洲自贸区,迫切希望借机加强与东亚各国的联系甚至影响东亚合作进程。东盟在成立4O周年之际签署了《东盟宪章》、《东盟环境可持续性宣言》、《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呼吁促进地区和平、安全与民主,希冀在2015年形成类似欧盟的单一市场,使东盟摆脱松散机制,向具有约束力的区域性组织转变,全面提升一体化水平,为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条件。此外,随着朝核问题在2007年初步走上解决轨道,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和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有关各方在这一问题上的角逐也已展开。
在这种情况下,从长远角度看,如果有关各方不努力协调彼此的重大利益关切,不对区域次区域组织机制进行必要的重新定位、调整和适度整合,那么各方和区域次区域组织机制之间的竞争可能向恶性方向发展,损害地区和平、发展、稳定、和谐的共同利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在新的阶段也将难以取得重大进展,整个亚洲板块在全球力量分布中的上升态势也将受到制约。
第二篇:中国周边环境与安全论文
中国周边环境与安全
一、我国周边概况及其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与邻国 “剪不断理还乱”的领土争端上。我国的陆疆边境线很长.万多公里边境长了领土争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和周边国家有些领土纠纷也是在所难免的。中国要解开这堆乱麻尚需花费很大的精力。尤其复杂的是我们的海洋国土按照国际海洋法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区面积有近万平方公里有个海上邻国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与个海上邻国均有海洋争端总争议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
二、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一、朝鲜半岛
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我国在六方会谈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且在会谈过程中显示了发展壮大的我国能够给地区带来和平稳定。
二、日本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陷入低谷。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三、美国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
中国周边环境与安全
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在未来的数十年仍将是难以动摇的。因此美国作为中国重要的资金、技术来源以及重要的出口市场其安全战略仍将是影响中国整体安全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台湾统一问题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关键点。我国要发展要繁荣就必须要完成统一大业。这主要取决于美国的态度虽然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但问题的所在正是对“一个中国”的理解上。美国一直只认为一个中国即是指“中华民国”美国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维持大陆与台湾的这种不统不独的局面最符合美国的利益。特别的两国的反对或遏制「台独」方面的共识增多。总的来说近来中美关系已出现明显转折。
四、中亚
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化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部。自普京就任俄总统以来,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关系有所加强。从中亚国家对外关系的走势来看,俄罗斯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是中亚国家优先考虑的对象。而在五国独立之后,五国对美国的中亚事务也采取欢迎态度,期望加强与美国的联系,利用美国的投资和政治支持摆脱经济危机,并实现中亚各种势力的平衡,保证地区的稳定。虽然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和军事力量在不断加强,但还不足以挑战俄罗斯的主导地位。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五、俄罗斯
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近年来,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中俄关系在往纵深发展,不但解决了领土纷争,还在经济、能源、电力等方面有重大合作。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中国周边环境与安全
六、南亚
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双方三次大规模战争有两次都与克什米尔地区有关,该地区的领土争端始终是双方争论的焦点。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近几年印巴的正式会谈反映出了双方的思维方式已由追求武力解决转变为和平谈判,但今后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印度长期以来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同巴基斯坦的对抗,无暇顾及其他事务,使其影响主要局限在南亚。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拥有核武器之后,印度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虽然其捆绑式的入常方案成为废案,但这已经清楚表明了印度的决心。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华宁,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则将会长期维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的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七、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虽然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存在主权争端,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曾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三股势力”虽受到沉重打击,但未偃旗息鼓,仍在暗中积蓄力量,并不时制造新的恐怖袭击事件。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中国周边环境与安全
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由于地域相连或相近,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国际流动性和扩散性,周边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和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产生影响,从而危及我国的安全和稳定。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由此看来,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
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目前而言问题主要存在于对一些岛屿的争议上。但这和我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利益相比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我国而言在岛屿争端问题上最关键、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争取更多的时间时间一长中国实力足够强大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圆满的解决。当然对于美国在东南亚国家的驻军我们决不可以掉以轻心。东南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中国的后院就像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一样。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东南亚国家的绝对影响因为谁都不会愿意看到在自己的后院出现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另一方面传统的不安全因素和非传统的不安全因素在该地区表现极为突出。在东南亚传统的威胁主要表现在毒品生产和走私海盗的猖獗活动大宗跨境犯罪事件等等。非传统的威胁主要表现在恐怖活动有所抬头。对此我国应该不断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增加各国之间的信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机制共同对付各种各样的威胁营造一个对各方面都有益的和平安全环境以促进亚洲的崛起。
五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各国的关系
在这一地区世界的几个大国都有其利益所在因此营造一个符合我国利益的安全环境尤为重要稍有不慎便会让国际上的一些不怀好意的大国在该地区作出不利我国长治久安的事情对我国的崛起之路构成巨大的威胁。非传统的安全因素主要是“东突”恐怖组织的威胁。其中我国与巴基斯坦是传统的伙伴关系这种局面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将使中巴关系走向一个新的起点。中印关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边界纠纷问题在我们陆邻国家中历史上从来没有划定边界的国家就是印度。中印边界也是一个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中印边界总长1700公里总争议面积是125500平方公里印度占了92000平方公里占总争议面积的74。自1962年中印边界军事冲突以后虽然中印关系有比较大的发展但是边界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多年来印度在军事上以我为敌确立攻势防御的战略思想在边界上加强战场建设实施重兵部署在武器装备发展上加强对华核威慑。
第三篇:军事理论课论文-浅谈中国周边环境安全
维护周边安全环境促进祖国和平发展
十八大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正在抓住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在面临着一些巨大的挑战。总的来说,我国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但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威胁,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就是其中最大的威胁之一。如何面对周边安全挑战,维护我国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促进我国的大力发展,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周边安全状况和态势。它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入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周边安全环境是国家安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是制定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依据。
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于太平洋西岸和欧亚大陆东部边缘地带。幅员辽阔、陆海兼备的特点让我国具备巨大的战略优势,有利于合理布局和配置国防力量,提高战时生存能力和持久作战能力。但同时这也让我国面临着陆海两个方向巨大的战略压力,尤其我国所在海区被世界上最长的岛链-“第一岛链”包围,如果不能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我国的战略空间将会受到限制,这更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海上的战略压力。
其次我国陆疆与14个国家接壤,分别有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同时我国海疆与8个国家相邻,分别有日本、韩国等国家。总体来说,在我国陆海周边的国家一共有20个,而且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在社会制度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君主制多种社会制度并存;在文化方面,中国的儒家文明和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以及欧洲文明相互交汇;在宗教方面,存在着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等。这些巨大的差异都客观引发了许多问题、矛盾和冲突,为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带来了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美国对我国实行遏制政策,始终是我国周边安全不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周边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大,美国的遏制政策正在不断加紧步伐。美国积极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将战略重心再次转向亚太地区。美国在中国东部,巩固其与日韩的军事同盟关系,增强其在东北亚的军事力量;在中国东南,一边坚持对台湾出售军火,支持台独事业,一边利用南海主权问题不断挑拨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在中国西南,联合印度对我国进行战略牵制;近年来,美国还以“反恐战争”之机,加紧在我国周围投布棋子,加强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我国周边地区发生冲突也会给我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自从发生“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将会严重危害我国的周边安全。在我国西部边境印巴对立的加剧和严峻的军事对峙,对我国的边境安全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除此之外,我国与印度的边界问题,以及与朝鲜、韩国之间关于黄海、东海大陆架划分,与日本之间关于东海大陆架划分和钓鱼岛的归属问题,都存在着严重的争议。而且这些争议在短期内都很难得到解决方案,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引起争端和诱发军事冲突。
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对我国安全的严重威胁也不容低估。最近,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这三股势力内外勾结,对我国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境外“东突”恐怖组织和“藏独”分子的力量已向我国进行渗透,他们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造了一系列危及我国安全稳定的暴力冲突事件,已经对我国的发展、稳定和统一构成了最直接、最严重的威胁。
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周边安全环境对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际地位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十八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外部环境,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主权与利益。虽然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历史证明,国家主权高于一切,没有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就谈不上发展经济,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维护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虽然我国周边的安全正面临巨大的潜在威胁,但是从过往历史看来,现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我国与周边的关系相对以前已得到很好的改善和发展,周边安全环境已相对总体稳定,这是我国自成立以来大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实践证明,维持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正确战略选择,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与良好意愿。中国周边环境的安全为促进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和亚太地区来说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维护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需要我国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措施与对策。
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邓小平爷爷曾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党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靠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靠发展;完成祖国的统一大计,更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进步,还要靠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
我们要以积极的政治、外交活动争取解决各种利益冲突。首先,我们要继续加强与俄罗斯在经贸、科技、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努力争取与印度关系有新的进展,继续发展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好关系。其次,我们要继续推进与朝、韩友好合作关系,并与保持与美国的合作,避免局势失控。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增进与日本的相互信任度,对于具体争端,赢力求避免全局扩散。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在东南亚的战略合作,以经贸为基础,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计划,在推动区域合作的同时,通过安全对话,加强与东盟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我国应加强对国民的国防教育。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用尽各种办法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因此我们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国防意识教育,警惕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渗透。我国要加强国防建设,提高我国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实力。我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与我们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密切相关的,强大的国防建设,不仅具有巨大的战斗力,而且具有巨大的威慑力量。它对于国家的和平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续推行睦邻外交,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只要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就会建立在和平的周边环境之上。
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加强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大力推进文化交流还可以促进世界和平,促进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的发展。
我国要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现今,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超强的战略谋划能力,尤其需要具备认识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我国要运用好多边安全机制。面对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的新挑战,我国应积极参与和地区多边合作,努力营造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因此,中国应高度重视并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等合作机制,将战略目标放在更多元的环境之中,通过利益捆绑,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安全。
维护周边环境的安全对祖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相关的时势政治动态,并理解支持党颁布的相关政策、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出谋划策,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情况说明
2013-2014学年***中学 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情况说明
本学年,我校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继续贯彻落实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各类安全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种安全演练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营造全校上下关注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从而确保了校园平安。本学年我校无一例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全县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本着对师生、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提出了“心系学校安全,情系师生平安”的口号,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学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增强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安全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亲自抓校园安全工作,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学校安全工作,经常检查学校安全情况。为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提供了领导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1.继续贯彻和落实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负责,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处室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坚决杜绝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签订责任书。学校与班主任、学校门卫、食堂工作人员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3.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工作紧急预案、安全公约、晚间值班及巡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化学药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和微机室安全使用制度。严禁私自组织学生集体外出,严禁组织学生从事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工作,要求学生在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三、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我们积极与当地派出所、卫生、工商综合治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每学期召开各年级学生家长会要求家长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食品卫生,向学生传授防溺水知识。这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教育,力争自护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石。我们以安全教育周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交通、大型活动等的安全教育。
1.夯实思想基础,落实安全要求。学校安全教育周以 “校园安全 ”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2.积极调动,丰富内容。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学校积极推行一周安全提醒,学校利用主题班会及国旗下讲话强调安全事项,小结上周的安全工作。寒暑假通过致家长一封公开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外出注意安全。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倡走读学生步行上学,严禁学生骑乘摩托车,坚决落实我校学生出入校园刷卡制度。
五、加强检查,注重细节。及时开展常规检查。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汛前,学校对校舍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同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对学校食堂、饮水卫生进行检查。冬季,学校对电线和家属区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学校每天安排管理人员晚间进住学生公寓,检查各寝室的卫生和纪律,评比打分。
六、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情况说明
1.本学年学校对校门位置进行了迁移,保障了学校师生出入校园的安全,同时也保障了学校的安全工作。
2.县公安局及镇派出所在学校周边马路十字路口安装了红绿灯及社会治安探头,确保了我校师生的出行安全。
3.学校领导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学校各险要位置安装了监控设备,尤其是在学校门口安装了多个监控设备,保障了学校的安全工作。
4.在学校门口安装了机动车辆减速带及交通安全警戒线。
5.定期组织学生召开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注重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安全保卫工作,及时解决安全保卫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保卫工作水平。
***中学 2013年7月
第五篇:学校周边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会直接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扰乱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因此,为切实搞好学校周边安全治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校内多措并举,上下齐抓共管,努力加强学校周边安全的治理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周边安全的治理工作,要把治理学校周边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2、加强对学校周边安全治理工作的领导,加大措施,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学校周边安全综合治理工作领导机构,落实教育、文化、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治理工作责任制。
3、建立学校周边环境安全及综合治理检查制度。切实开展对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治理情况的定期检查和集中整治。
4、严禁在学校门口乱搭乱建,学校周边的违章建筑要坚决拆除;严禁在学校门口及附近规定的距离内乱停车辆、乱摆摊点。
5、加强学校周边各种噪声噪音的治理;依法强化学校周边“三室两厅一吧”的管理,取缔学校门口及附近规定距离内的网吧和游戏室,对违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监督。
6、对侵占学校场地、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危害师生人身安全的事件要及时采取措施。
7、每天放学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交通等各项安全。
8、学校要切实作好治理学校周边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学校的良好氛围。通过综合治理和齐抓共管,确保学校的正常秩序和师生的身心健康,确保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校外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并肩携手,切实抓好学校周边安全治理。
1、要积极主动配合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依法维护好学校周边秩序。
2、配合建设、公安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建设工程的执法检查,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在学校围墙或者建筑物边建设工程,在校园周边设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者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场所或者设施。
3、配合公安机关加强学校周边地区的治安巡逻,在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周边地区增设治安岗亭和报警点,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处置扰乱学校秩序和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4、配合公安、建设、交通部门依法在学校门前道路设置规范的交通警示标志,施划人行横线,根据需要设置交通信号灯、减速带、过街天桥等设施。
5、配合公安机关和交通部门依法加强对农村地区交通工具的监督管理,禁止没有资质的车船搭载学生。
6、配合文化部门依法禁止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并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取缔擅自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7、配合新闻出版、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取缔学校周边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和无证照摊点,查处学校周边制售含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的出版物的单位和个人。
8、配合卫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校园周边饮食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取缔非法经营的小卖部、饮食摊点。
五莲中学
二0一六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