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读书笔记(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00:0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本研修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本研修读书笔记》。

第一篇:校本研修读书笔记

新世纪教师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涉及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新的教育观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我觉得,作为新世纪的老师必须切实转变或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育人为本”。传统教育观念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即“教书”,是把学生原来不具备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完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积累构建。新的教育观应该是以教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人本主义者认为,青少年的成长划由三维世界构成: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融合,即学会生活;知识世界的认知、构建、积累,即学生学习;心灵世界的唤醒、感悟、完善,即学会做人。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只注意到学生三维世界的一个方面,其偏颇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给予,即通常所说的“育人”,对学生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2.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调查显示,在厌学辍学的学生中,有大量的学生不是因为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存在着的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是造成厌学辍学的心理因素。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3.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之母”曾激励多少人从失败走向成功。然而,对于一个心理、生理、价格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走出失败的阴影却是不易的。如果让孩子老是处于失败的阴影之中,他们永远看不到阳光。而成功教育能使孩子找回自信,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得到强化,形成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这就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能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把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改为表扬、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

曾经有个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它和“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一样,都是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

国家总督学柳斌这样说过:“没有一生下来就坏的学生,有的只是你对他的教育的不当,培养的不当。后来为什么会有很多差异呢?那是环境熏陶促成的。”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人们常用“桶”和“碗”的关系来比喻师生关系,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的说法。由此而产生的评价体制也就必然以学生的“碗”接没接到水、接了多少水为标准。这样只用一个模子去铸造学生,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自然就会把在这一领域不够突出的学生视为“差生”,尽管他在其他领域可能会很优秀或大有可为。

所谓的“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正如北京市光明小学“我能行”激励式教育中的一句口号:“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这就是新世纪教师应该具有的学生观。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平等、民主、合作

——师生关系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了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奏和谐乐章。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指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操纵谁,或者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师生双方共同达到理解沟通、和谐一致,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社会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需要从多层面来认识的。它至少应该包含这样几个要点:从人际关系来说,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教”的;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

从工具到顾问

——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明白: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道,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位顾问,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这样的教师,不仅仅只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不再只是一个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应该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教育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从而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顾问。

掌握新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教育理论的新取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以及普遍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带来的是一场学习上的革命。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1.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2.教师要做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不能只是一味地讲授,要设计真实的任务,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善于与学生并且善于组织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进行多维互动,设计支持并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3.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把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的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即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种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但每个人都可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得突出,因此,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首先要确立这样的几个观念:1.“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学生观;2.“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智力的晴雨表”的智能观;3.“为了多元智能而教”的教育观;4.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同时还要求老师努力做到: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重视发展学生的所有智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经常使用他们所有的智能,并模糊评估和课程之间的界限,把评估当作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新的理论将会带给我们新的理念,让我们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成熟。

确立新的教材观

教师是做什么的?过去的回答我们常可以听到的是——教书的。长期以来,把教材中的知道传授给学生成了老师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教教材是过去的、占据老师全部教学内容的教材观。

在新世纪,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因此,新的教材观应该包括:

1.教材是“材料”。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与此有关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序可变、时间可调、实例可换、内容可选。

2.教材是“学材”。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它主要是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新形势下,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教材还给学生。3.教材是“媒介”。教材应该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人认为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把学生学习教材当作目的,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等现象的产生。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

新的教材观的确立,不仅可以让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对“双基”的超越”

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和“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能力: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与三维目标的落实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把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应注意:

1.在实践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位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感慨地说:“我感到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金,美国人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轻松。”这就告诉我们,有新的课堂教学中观念中,应该提倡“做中学”。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建构中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过程”,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动手做”后,还要抓住五个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要抓住学生在表述中所暴露出“思维漏洞”的机会、及时进行有效矫正的机会、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2.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现代教学要力求挣脱就认知面认知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发展的轨道。我们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力争使情感态度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我们要善于组织能激发思维高潮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的问题;新颖有趣的问题;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放飞学生想象的时机,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猜测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还可以使研究活动出现质的飞跃。猜想和推测有助于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魅力和价值的。通过让学生感到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窜楼阁,更不是毫无用处的“玄学”。在学生眼中,知识应该是绿色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个性养成

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名优秀的、成功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1.宽广深厚的教师专业知识

——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教师的工作像蜜蜂采蜜,需要博采众长,不仅要有渊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还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足够的所教学科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学的有效性是与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性知识呈递增关系,因此丰富的学科知识是一个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涉及老师对“如何教”问题的理解。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对具体的学科知识作出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解释,从而将自己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教育学科知识不仅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还应包括学科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知识。

——知识的沟通与融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不能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应将这三种知识相互沟通与融合,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特征对学科知识作出符合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原则的整合,以便教学对象能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普通文化知识使教师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应对复杂教学情景并能够有“远见卓识”。不仅如此,教师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应注意有意识地沟通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2.纯熟的专业技能

——熟练的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教师行为方式。包括导入技巧、讲解技巧、提问技巧、变化技巧等等。

——良好的教学能力。优秀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和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3.特有的专业情意。

——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专业理想,包括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德,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

——专业情操。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它包括:理智的情操(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和道德的情操(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专业性向。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人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优秀的、创造力强的教师的人格特征应该包括:有见识、有献身精神、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有独立性,在人际关系上,耿直、坦率、不拘小节,诙谐、幽默。

——专业自我。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因此,新世纪的教师,要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环境,对别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和自我价值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

现代“教学”的含义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求知。把教学的过程理解为研究的过程,恰恰击中了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2.让学生“有中生有”。

“有中生有”是创新的内涵之一,指的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生成过程的追踪探索来获得对已有定论的认识。传统教学中一个最大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忽略知识的生成过程,只重视结果,给学生尽可能地“灌”下更多的东西。其实知识生成的过程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获得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如对目标的不懈追求,大胆、严谨、踏实以及不屈不挠的态度,精于观察的能力和灵活思维的技巧等。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把知识的结果不直接告诉学生,而让学生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3.使学生“有中生无”。

“有中生无”是创新的内涵之二,指的是根据已有的材料来生发新的思维。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澡,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4.使学生“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创新的又一内涵,指的是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但又比较陌生的某一问题的研究生发出新思维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探究活动,把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它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更是新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识取向”。本次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建构式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一味的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结合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

学习方式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的未来和祖国的命运,因此,新课程强调指出: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存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盲目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自主学习需要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任何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新的学习方式要真正落实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学生改变观念,也需要老师改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方式。

1.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首先我们应当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要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的原则,要有利于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提供几种教学方式:⑴探究式: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⑵体验感悟式:依据恰当的教学目标,按照提供情景、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的程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促进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⑶实践式: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从实际操作入手,引导学习提炼或难相关的知识结论,其特征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适用于各类实验课或某些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

2.自主学习方式的落实。

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设计适合自己的**、参与学习内容的选择、善于自己设计评价指标、乐于自己设计最能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点的作业。

⑵要引导学生善于“自我反思”。通过反思,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自我批判,可以实现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⑶要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维。批判不仅包括对自我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的批判,还包括对学习内容的批判。通过批判验证学习对象的正确性,发现自己认知上的缺陷。在对学习内容及相关信息的批判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思想。3.合作学习的落实。

⑴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与合作方法。在合作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学习任务认识不清。教师要引导学习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在分歧较大时,只陈述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也要对事不对人。

⑵要引导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引导学习开放自己,要善于组织学生和志同道合和同学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合作成员,要积极承担和履行共同任务的责任,要进行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要相互信任并有效地解决合作小组内的冲突,针对个人完成的任务,小组还要进行深加工,对共同的成效要进行评估,要寻求提高其成效的途径。⑶要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发布出来,和同伴分享;当有人向自己求教时,学生应慷慨相助。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并在帮助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⑷防止有人旁观或有人垄断。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⑸不能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注意: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也应该富有变化。

——教师应具备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4.探究学习的落实。

⑴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指导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和以前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有什么联系,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⑵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问题解决策略,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⑶要引导学生写探究日记,把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探索的脚步,养成探究的习惯。

⑷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否定接受式学习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定位

新课程改变过去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传输过程的旧观念,从教育促进发展这一基点出发,把教学过程的裨定位为生命的实现过程,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现形式定位为交往,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的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一种超越。

1.新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对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化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且理为重要的是理解生命的意义,积累对生命的体验,实现人生的价值。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使人聪明,教育使人变成“人才”,教育的这些功能都是通过教学过程逐步实现的。

2.教学过程实现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交往互动。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互动是师生交往最主要的特点。所谓交往,就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

3.这种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平等对话。平等对话,不仅是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体现。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单是关注“物”,而且要关注人,上课将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课堂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大一统”教育向“让每一个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方式等途径“让每一个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3.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牌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教师要根据“学情”施教。

4.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5.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讲你听”的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都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修改化转变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默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开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新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老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了的,因此,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计划不符,很快就被教师“矫正”过来。这样的课堂中千篇一律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的传统教学,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与旧的教学观“照本宣科”相对,新课程主张教学的开放与生成。新课堂的开放性包括目标的开放、内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等。在开放的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进行着建构与生成。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和预设性。

如何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教学设计预留空间。

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具有开放意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设计都要预留空间,为课程生成打下基础。2.培养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老头学生开放思维、求异思维的良好思维习惯,敢于突发奇想,敢于向传统与定势挑战。3.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师生交往对话中生成的,这是新课堂期盼的最佳效果;另一类则是环境等不确定教学因素突然闯入课堂。过去,教师一般用化解、转移、压制等办法消除突发事件对预定课堂教学的干扰。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不管是哪类,它们都是“生活闯入课堂”,如果利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篇:校本研修读书笔记

教师迎检准备清单

一:业务学习记录(2、4、6、8、每周星期五下午第四节)二:作业批改记录(根据作业情况安排)三:听课记录(不少于十次)

四:业务档案(除期末外,全填。)

五、家访记录、培优补差记录、教研组教研记录等。六:检查时随堂听课,授课教师要有教案,且有储备课。

教师政治学习笔记

时间:2015年3月11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赵晨生 学习内容:师德师风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时间:2015年3月18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张玉金 学习内容:校本研修

师德,即教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

一、新世纪教师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涉及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

新的教育观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我觉得,作为新世纪的老师必须切实转变或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育人为本”。传统教育观念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即“教书”,是把学生原来不具备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完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积累构建。新的教育观应该是以教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人本主义者认为,青少年的成长划由三维世界构成: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融合,即学会生活;知识世界的认知、构建、积累,即学生学习;心灵世界的唤醒、感悟、完善,即学会做人。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只注意到学生三维世界的一个方面,其偏颇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给予,即通常所说的“育人”,对学生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2.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调查显示,在厌学辍学的学生中,有大量的学生不是因为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存在着的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是造成厌学辍学的心理因素。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之母”曾激励多少人从失败走向成功。然而,对于一个心理、生理、价格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走出失败的阴影却是不易的。如果让孩子老是处于失败的阴影之中,他们永远看不到阳光。而成功教育能使孩子找回自信,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得到强化,形成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这就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能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把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改为表扬、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二: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

曾经有个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它和“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一样,都是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

国家总督学柳斌这样说过:“没有一生下来就坏的学生,有的只是你对他的教育的不当,培养的不当。后来为什么会有很多差异呢?那是环境熏陶促成的。”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人们常用“桶”和“碗”的关系来比喻师生关系,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的说法。由此而产生的评价体制也就必然以学生的“碗”接没接到水、接了多少水为标准。这样只用一个模子去铸造学生,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自然就会把在这一领域不够突出的学生视为“差生”,尽管他在其他领域可能会很优秀或大有可为。

所谓的“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正如北京市光明小学“我能行”激励式教育中的一句口号:“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这就是新世纪教师应该具有的学生观。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三:平等、民主、合作

——师生关系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了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奏和谐乐章。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指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操纵谁,或者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师生双方共同达到理解沟通、和谐一致,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社会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新型的师生关系,是需要从多层面来认识的。它至少应该包含这样几个要点:从人际关系来说,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教”的;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

四: 开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新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老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了的,因此,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计划不符,很快就被教师“矫正”过来。这样的课堂中千篇一律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的传统教学,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与旧的教学观“照本宣科”相对,新课程主张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新课堂的开放性包括目标的开放、内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等。在开放的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进行着建构与生成。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和预设性。

如何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教学设计预留空间。

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具有开放意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设计都要预留空间,为课程生成打下基础。

2.培养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老头学生开放思维、求异思维的良好思维习惯,敢于突发奇想,敢于向传统与定势挑战。3.善于利用“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师生交往对话中生成的,这是新课堂期盼的最佳效果;另一类则是环境等不确定教学因素突然闯入课堂。过去,教师一般用化解、转移、压制等办法消除突发事件对预定课堂教学的干扰。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不管是哪类,它们都是“生活闯入课堂”,如果利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篇:校本研修

以读促写,读写互动

——洪蓝中学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案例

【主题】

“以读促写,读写互动”是在继承传统的备课、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研修方式,有效地将课堂教学、教师学习、教学研究等结合在一起,让教师在学校的团队中不断得到成长。

【案例过程描述】: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校本研修怎样进行?校本研修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最好的校本研修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开展才能达到更好的受益?怎样借助于校本研修让教师在学校的团队中不断得到成长?在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总是有这样的困惑与疑问缠绕在我的脑海中。研究始于问题,它主要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我们仅就2009年活动主题的产生作简单的阐述:每年初一学生一进中学,我们先在班级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最大的困难就是写作,学生不是提笔无字,无事可写,就是千头万绪,却不能从容地表达出来。而所有这些问题,似乎不是一学期的几节作文课所能够解决的,何况现在中学生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下,想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于黑暗中自我摸索中前进,似乎也并非上上之策。正如叶圣陶先生讲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教材中的写作因素可谓是近水楼台,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于是,我们全组成员认为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引导学生如何写作,是可行的办法。这样我们一致确定“以读促写”作为本的校本研修主题。

(二)专家引导 :

在主题确定之后,于2009年10月,我们积极申请承办了一次作文教学的教研活动,邀请了教研员黄本荣老师来我们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做了相关的指导。他指出: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体现在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读和写的能力尤为重要。同时他还指出,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软肋,如何处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

要等等;黄老师的讲座给了我们语文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于是一次围绕以读促写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在我校语文教研组产生并展开了.(三)小组内从理论到实践的总结认识:

一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以读促写”讨论会,针对“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来进行以读促写才是有效的”,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预设了这几种设想:(1)语言的仿写:这是最基本的,主要是对优美的语言风格和典型的句式的模仿;(2)结构的仿写:主要是对文章全篇的谋篇布局或者是局部结构的模仿;(3)立意的仿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一种人文教育,而每一篇文章的情感教育则是至关重要的但又表现于无形之间,是润物无声的过程,而写作中的立意则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四)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集课程,改进教学,所以根据教研组讨论出来的几种设想的“以读促写”,用课堂教学实践来印证一下。这里特别选定了由李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一课来作具体分析。选定课例以后,通过集体课、说课的方式选出优秀案例,让李老师在校公开课上展示,这就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

(1)执教者的教学设想及实践情况:

李老师先阐述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再结合教材解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我们初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他们经常写流水帐似的的文章,没有细节,没有详略。.而她在执教《羚羊木雕》时,发现文本中有相当精彩的对话描写,特别是对话描写中的神态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所以,她想通过以读促写,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注意,获得写作的方法,并且给予练笔的机会,从而取得进步。这比从课外寻找例子要有效得多。首先,我们要引起一直被学生冷落的对话中细节描写重要性的注意。这一方面,她是结合两次朗读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第一次是在上课初时,在大屏幕上打文章中的对话,但是去掉旁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似乎遭了蒙头一棍,根本无法朗读出情感。接着她顺水推舟,让学生找出关于细节描写的词语,进行重点品析和品读。最后,她将加了相关神态、动作描写词语的对话再打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演读,此次他们演得极其精彩到位,声情

并茂。前后两次的演读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感觉到对话描写中的细节描写的重要性。第二,该文本本身就是这种细节描写的最好范例,所以,当学生意识到这种细节的描写的重要性的时候,也马上关注到文章这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说会自觉地去学习和运用。第三,在两次朗读的刺激下,学生产生了要表达的语文,所以,她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巩固提高。她让学生续写“我”拿回羚羊木雕之后,回到家中与父母的一段对话,要求有相关神态,动作等的细节描写。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开始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也许还很生疏,但我们也看到了这种以读促写的明显效果。

正因为在课上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了学生去写,激发了学生去写,教会了学生去写,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情况等待着他们去观察,去描写,本节课中为学生指导了方法。

下面这段话是节选自她本人的课后反思与重建的一段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了教材,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段落都穿插适当的读写训练,学生也在读写中感受着语文及语言的魅力,的确是相得益彰。”由此可见,这样的校本研修对她而言,是有受益的!(2)同伴评议:接着,教研组老师们就李老师这堂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对刚上讲台的李老师成功实施了预设策略进行了热情的表扬,如:陶生宝老师认为李老师的这堂课最明显的特点是让语文课成为思维的王国,整节课学生的思维全被调动起来,既有语言智慧的体悟,也有人文情怀之关照,以读为纽带,还它意境、情趣、文气,创造出更多的,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水到渠成进行续写、想象写作,羚羊木雕要回来之后,挖掘出文体中的有利因素,很好地把写作和阅读融合在一起。徐同波老师认为李老师这堂课备得扎实、透彻,把木雕的来历介绍很好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更加显示出木雕的珍贵。原来这木雕是父亲年轻时,支援非洲建设之后带回来的纪念品,这上面凝聚着父亲的青春和热血。于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出现了两难的抉择,使得“我”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就更加激烈,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程菊香老师认为李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容量大,但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取舍。另外,学生的以读促写,也是有目的地学。但品析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作出评价和点拨。

(3)形成案例:围绕这次活动主题以读促写,我们全组成员针对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来进行反思,在一个月内完成案例,论文等。可以说在实践的积累上获得了理论的提升。可以说,在校本研修主题的引领下,我们全体都获得了成长。

【反

思】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有的放矢,对于在课堂内挖掘写作信息做到以读促写,我们有了更为完善的认识!以下几点,是在教研活动中归纳出来的得失之处!

首先是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没有目标,我们就成了迷失方向的羊群,横冲直撞,却徒劳无功!而这一点也在我们此次教研活动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当课题定为“以读促写”,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进行写作训练之后,某些老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让课堂中有写作的内容,硬生生地插进一个无厘头的写作训练。反而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练笔的效果,而且破坏了整堂课的和谐和美感!所以“以读促写”的运用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文本,不能牵强附会!

第二、评价得当,落实巩固:课堂评价语的重要性是公认的,本课题研究中同样如此,没有适当的评价,一切的练笔只是徒劳无功!“以读促写”的练笔中经常性将练笔放入课堂中,这样导致上课时间的紧张,当同学们匆匆忙忙写完以后,也接近下课了,于是教师经常是匆匆忙忙叫几个同学朗读(仅管还有许多人,根本没有完成)然后是那不痛不痒的点评一翻就草草了事!结果,练笔成了课堂上的花拳秀腿,学生没有丝毫的进步!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一方面可以把作文移至课后,再进行批改,以及课堂中的个别点评,或者也可以调节好时间,当堂写好,尽量在大部分人都完成之后,再进行个别点评,优点给予肯定的同时,要指出缺陷,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而非浮光掠影,留于皮毛!使同学们真正获得一点东西!所以正确良好的评价,关系到“以读促写”的成败!

第三、角度独特,善启善诱:“以读促写”,令教师最烦心的是,课堂练笔学生不能进入状态,看着学生苦思冥想,搜索枯肠,却仍不得要领,所以,教师在选择练笔角度时要扼住要害,让学生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欲望!这就关系到好的写作角度,好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写作状态。

第四、平等交流,相互促进:本次课题中,另一个更大的收获是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集体的智慧,看到了“交流”的重要性!首先是课题确定中,个人互相交流感想达成共识,然后是集体备课,交流,争论,得到最佳教案!再是课后互评。哪一个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时正是别人一句无心之语,却让我们茅塞顿开!事实上,我们整个课题组的组员之间是不分老幼主次,平等交流,抒发真情实感!才使我们组的课题获得切实的进步!

第五、及时总结,指导实践:每一次活动后,我们会进行及时总结,归纳,反省,包括个人反思,个人感想,以及集体总结!理论从最初被提出,然后再被运用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合理性!再用理论来重新指导实践,从而获得螺旋式的进步!我们正是用“以读促写”为原则来进行课堂教学,然后再进行总结归纳,扬长避短,才最终获得今天的成果!

我们也都感觉到这样的校本研修实践的成功之处给我们最大的受益就在于教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找到了读和写的切入点,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的情感、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读写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情思飞扬,写出成效呢?我们后来总结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体现在平时的练笔上,并随着平时的练笔而渗透作文的要求;

(一)仿写,学习表达方法,感悟文本;

(二)改写,积累优美词句,审视品读文本;

(三)补写,激发创作欲望,延伸文本;

(四)|扩写,形象再现理解,涵咏文本;

(五)写读后感,强化情感体验,理解文本等。

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的形式是多样的,不拘一格。我们语文组教师们深感读写融合更易于学生理解,更易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能深入挖掘教材,抓住读写结合点,切实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收获,让教师有发展。“以读促写,读写互动”是在继承传统的备课、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研修方式,有效地将课堂教学、教师学习、教学研究等结合在一起,让教师在学校的团队中不断得到成长。

正是在本课题的研究经验中,我们看到了该课题的不可低估的远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第四篇:2015校本研修材料

校本研修

一 校本研修是什么?

校本”是指“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理解 “以校为本”的内涵。“为了学校”,是从学校教育行为的目的角度上认识“以校为本”;“基于学校”,就是要始终注意本校的实际基础,包括本校的学生基础和办学的基础条件。要认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和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恰当设定发展目标;“在学校中进行”,是从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资源利用的角度上认识“以校为本”,在实施教育活动所依靠的主体和利用经验资源方面,应当在受教育者所在的日常实践活动场所中进行,无论是本校的学生教育还是教师继续教育,都应当尽可能的在本校中进行,而不要远离他们的现实实践活动情景.归纳“以校为本”内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指向促进本校的发展,其核心是为了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促进本校教师的发展、促进本校的发展。

“研修”可以看成是由“研”和“修”两个方面组成的。即:通过考虑和商讨(意见、问题)或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人的修养水平。可见,对于教师来说,“研修”的本质就是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水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教师的发展。

校本研修,是指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开展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修养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具体地说来,在学校的领导下,以教师自身及其任职所在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水平为目的,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为内容,以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在专业人士咨询指导和专业信息的引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研究性学习和实践锻炼,促进教师自主成长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方式。或通俗来说,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通过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促进个人在工作中成长。

随处可见的校本研究

• 小方面:围绕小课题,活动(如同课异构活动,校际联谊,青蓝工程等等),微课,课题改革,课堂模式改革中的事,问题,学习感悟,一个问题自己采用了3个方法解决了就可写,可发。

• 大方面:论文,报告,教研立项,学术研究等等

• 学生管理方面的事情,有不良事情,也有对学校产生良好影响的事情在研修过程中选择题材时,不要只关注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对良好的重大事件进行深入研讨,有利于教师有意识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向好的方面转化,催生更多的良好事件产生;对不良的事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提高防范意识和行为,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 为什么要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教师继续教育方式之一 校本研修——终生教育

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主建构专业素养

校本研修有助于促进教师增强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

校本研修致力于帮助教师成为带领学生勇于创新的领路人

现阶段评职称要具有5年(360个学时,120学分)继续教育和校本研修报告。

每一年县局对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实行考核。而学校对教师个人也有教师校本研修考核评价。

三 怎样进行校本研修?

(一)基本原则:

1.全员性原则:由承担本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在职教师及管理人员为对象,做到全员全程参与。

2.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3.实效性原则: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转变。4.自主性原则: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师个体差异,设计安排研修的内容,方式,做到

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管理。

5.开放性原则:既要注重本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注重校际间 的合作与交流。6.团队性原则: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等各类教师同伴互助团队为单位,开展合作式团队学习。

(二)主要内容: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应当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或区域)特点,科学构建,合理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试与情绪控制;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三)基本方式与要求

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基本要素,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方式,此外,网络研修也是校本研修的有效方式。各校在操作中应遵循必要的规范要求。

实践反思操作规范 1.反思性教学活动

(1)带领教师深入解读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明确反思性教学的内容,时间,步骤,方法等;

(2)营造理解,宽容,平等的反思环境,对教师的反思活动给予支持;

(3)要求教师通过专业阅读,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日记,撰写教育叙事,学生个案研究等形式,将反思性的研修活动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

2.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要求教师个人提出符合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每学期精读至少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至少上一届公开课,至少开展一项微课题研究,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教学总结。

同伴互助操作规范 1.集体备课

(1)学校要加强对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督导,科学划分集体备课活动小组;

(2)明确集体备课活动的内容,规范集体备课程序,保证集体备课的集中研讨时间;(3)建立导学案审查制度,落实奖惩措施;(4)切实加强对集体备课资料三维整理与归档。2.观课议课

(1)学校要周密安排公开课,将公开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行事历;

(2)上好各层面的公开课,及新任教师的汇报课,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观摩课,示范课,学校领导的下水课等;

(3)及时在教研组内开展评课,议课,并有评课,议课记录。3.主题教研沙龙

(1)每月组织一次教研组以上的主题研究活动;(2)做到“五有”:即有研究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研讨内容,有活动记录,有活动效果;

(3)交流学习经验,解决学科教学困惑,推广研修成果。4.开展课题研究(1)倡导把学校课改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整合,突出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每校至少有1项县级以上立项课题,教师每人一项微课题研究,学校微课题立项不少于教师数的50%。

5.加强片际和校际交流与合作

(1)通过片际联席会组织名师送教,跨校巡讲等活动;

(2)有规划地开展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活动,带动各校共同进步

专家引领规范要求

1.校本培训 学校根据课改实际情况开展教育理论,师德师风,高效课堂,新课程培训,自主管理等校本培训。2.专家引领

(1)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与指导,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对教师在科研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

(2)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培训,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利用全干会交流心得体会。

3. 青蓝工程.(1)制定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和计划,实行捆绑式评价;(2)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明确彼此的责任与义务;(3)保障师傅与徒弟指导交流的机会与时间。

网络研修规范要求 1.校园网站

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园网站,开辟校本研修专栏,并定期检查更新。2.网络阅读

(1)学校对教师的阅读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并设定阅读主题;

(2)组织教师定向阅读,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判断信息的有效程度,构筑足够广阔的知识背景。

3.网络研修

(1)网络议课,及学校建立教学网站,搭建议课平台,组织教师围绕教学案例,运用信息技术条件开展专业对话和信息交流活动。

(2)网络论坛,即学校组织教师围绕特定主题和问题,运用网络对话平台开展探讨与交流。

四 做好校本研修能怎么样?

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情形是“临时急救”:要课题时搞校本研修,要论文时摸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成了一件“功利”和“时尚”的披风,在热热闹闹活动之后,总给人以虚假、浮躁之感,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更不可回避的现状:成绩与考评的重压,使得校本研修与教学剥离。

那校本研修对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

校本研修意味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和不断提高。校本研修是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一个富于研修精神的教师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一生所获得的成功感和幸福感是别人难以比拟的。

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个人生活质量的一部分,是我们教师的一种职业需求。作为教师用心进行校本研修,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找到自我良好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需要。

校本研修作为教师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促进教师的横向发展,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丰富我们的人生。

第五篇:校本研修

南里岳中学2009-2010学年校本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围绕课程改革,扎实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突破口,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抓手,使校本研修成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从而为学校长远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研修目标

1、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校计划精神,不断提高学校研训工作的质量和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2、以自我反思、集体备课、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创新校本研修的模式,开拓校本研修之路,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拓展校本研修途径、健全校本研修机制。

3、以加强师德修养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铸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优,教学技能全,教学基本功硬,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需求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力保障。

4、通过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切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聚焦课堂,努力实现课改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通过探索初中研究型教师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帮助经验型的骨干教师突破发展瓶颈,为他们转变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础。探讨高效率地构建研究型教师群体的方法与途径,使校本研修更深入、更全面地开展下去。

三、研修机制

(一)决策层面

1、针对学校教师的现状、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所面临的矛盾等作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制定校本研修研修规划,帮助每一位教师制定好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

2、营造支持性的学习气氛,在考评、奖惩上体现激励为主,鼓励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参与研修的行动,逐步使学习成为每位教师的自发、自主、自觉的行为;强化教研组的学习研究功能,使教研组成为集校本教研和校本学习为一体的基本团队;建立多元、立体、交叉的合作团队或合作伙伴(跨学科课题组、外聘专家与骨干教师的科研合作等)。

3、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上,尽可能满足研修活动中资料、场所和设备需求。聘请各级专家、名师、教研员到校指导、交流、开设讲座、参与研究。在校园网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博客作为研究的平台,鼓励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通过远程教育、网上收集信息、参与网上论坛等途径开展研修活动。

(二)组织层面

1、对各种校本研修资源进行组织、整合、调控。由教务处与教研室共同承担对教研组“管理与评估工作”。依据各教研组制定的计划,对各项教研活动进行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达成度管理,及时了解活动进程,并给予具体指导,抓好组际和教师之间的总结交流。

2、教师的教研活动考核与升职、奖励、评级、绩效挂钩。教务处、教研室还对校本研修中的人员安排、课时调配、外出学习等进行调控,使研修学习更有序有效。

(三)实施层面

要突破以往教研组传统的活动模式,使之成为教师学习的园地、成长的家园。各个教研组内,同行即伙伴,相互沟通感情、交换思想、分享经验、解除困惑,使教研组真正成为了学习型组织。

四、具体措施

(一)制度保障——规范化

1、制订研修制度确保研修时间:教师培训学习,与平时的学校政治学习、教研组业务学习相结合,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制订研修计划明确研修内容:有效教学策略;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资料;课件制作,教师基本功训练等。

3、充分利用相应配套制度(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教研组考核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4、培训效果上体现“实效”:内容实(从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出发);过程实(采用评课议课、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教学论坛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教学、课题研究有指导作用)。

5、建立奖励机制,对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表现突出(逐项评比)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自主研修——日常化

1、开展“高效课堂”公开课和示范课活动,组内教师评课议课,交流研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让全体教师得到锻炼、学习、提高。

2、组织学习和交流:每学期教师要选读一本教育专著,并提交读书笔记和论文;教学要写教后反思或案例分析。

3、完善研讨周制度:继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并完善各年级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实践反思中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聚焦于课堂。

(三)同伴协作——团队化

1、积极探索集体备课制度改革。教师以年级备课组形式备课,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2、继续抓好师徒结对工作:组织青年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录,促其健康成长。学校依据师徒结对教师成长规划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与检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四)专家引领——专业化

1、充分发挥县、校两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提高学校研修活动的质量。

2、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同时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教学大奖赛”,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

3、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作报告、座谈。承办各类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通过教师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聆听各位专家们的报告,努力提升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五)资源整合——一体化

1、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2、学校依托市、区级课题的研究促进全校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方法、过程、资料建设、成果有全面的认识。

3、把课堂作为开展教科研的载体,进行实践性课题研究活动,并注意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个课题组要按计划开展研究,上好研究课,搞好研究活动,积极展示研究过程,并完成一篇有质量的阶段性研究总结。

下载校本研修读书笔记(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本研修读书笔记(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研修

    浅谈语文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

    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计划一、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开展有效备课......

    校本研修

    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立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构建我校教师的终身学习框架,造就一支......

    校本研修材料

    校本研修材料 –––化学作业的批改 单位:东庄初级中学 姓名:周飞燕 2014年6月17日 校本研修材料 一、课题名称 学生化学作业的批改 二、课题的提出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

    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总结 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就是为了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来,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与同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并制定了适合我镇......

    校本研修

    一、校本研修的原因。 为了改善我校英语学科学习效果不太好这一现状,我校英语教师认真深入调查研究,找到真正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研修思路......

    校本研修材料

    和教师一起步上研修的幸福大道——攸县皇图岭镇中心小学校本研修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也决定着学校的高度。如何提升教师的高度?最佳途径就是实施校本研......

    校本研修

    横山县校本研修考核评估试行办法 (讨论稿) 为了加强我县校本研修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推动作用,依据《横山县中小学教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