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 数据采集 公文写作--“百日学习”心得
“百日学习”活动学习心得
通过参加公司的“百日学习”活动,提高了自身的业务和相关方面知识,对学习情况做一小结。
一、安全基础知识培训:
通过安全基础知识的学习,让我更深的了解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时刻注重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让我们时刻牢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通过这次学习,丰富了自己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安全风险的识别意识,对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 , 发现违规作业行为及时劝诫,这样才能营造更安全的工作环境,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展开,才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数据采集远传系统培训
通过学习数据采集远传系统相关知识,对公司调控中心的运行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天然气能源行业的发展,天然气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工业,所以大型工商业及直供用户的用气量统计显得也越来越重要。针对这个情况,为了便于大型用气量的统计和结算,利用重要数据采集和远传的装置,能够大大节省今后公司的成本,同样也对于生产数据的监控及核对带来了便利。
三、公文写作培训心得
通过公文的概述、常用公文的撰写方法、格式及公文中常见的问题、公文的语言运用有了进一步理解。这次培训让我彻底走出了公文写作的误区。主旨单
一、集中、明确,材料多样、真实、有力,结构合理、谨严、固定,语言准确、简明、平易、庄重,是公文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也是对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公文写作,把讲师所讲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公文写作中。努力加强语言修养,锤炼思维能力;掌握公文写作的规律;善于领会政策,熟悉规定;要研究问题,把握情况。我在写好公文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有努力练习,多看多学才是走好这条路的基础。
公司此次“百日学习”活动使我受益非浅,对于日常业务中涉及到的各个业务面都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为今后日常工作中处理好专业路业务打下了一个基础。感谢单位领导为我们各专业路培训的机会,这次“百日学习”活动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必定会让我受益终身!
2012年7月8日
第二篇:公文写作心得
公文写作心得
公文写作原本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概念,曾经当班干部的时候也写过工作总结,开班会有时也让作个记录,这也算是和公文写作开始有了接触,不过还是对这些应用写作的要求不甚了了。我每次写这些东西时,总是凭着脑子里对这些文种的印象和理解去写,当然现在觉得那样的理解很是歪曲,也算是照猫画虎,“描摹”而成。至于其他的总结和会议记录等等,也没什么要求,那就按自己的理解任意发挥。好在班主任对此要求也不严格,也应付了下来。后来听说选修课开设了应用写作课程,虽然算是阴错阳差选上了这门课,但是现在倒觉得十分庆幸,这是很有必要学的,起码现在我是这么认为了,因为渐渐的觉得应用文的写作在往后的工作中接触得会是最多,用处也会很大。
对公文写作的第一印象是:格式要规范,行款要标准,语言准确。很严谨,也正是这样的严谨让我对公文写作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从来行文散漫,到了公文写作课,不得不严谨起来。
其实公文写作的严谨可以大至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养成是极有帮助的,或许说得有点过,但是习惯公文写作的人,也必定是一个严谨心细的人,大事从微而立、说得过了,谈谈我对公文写作的感想。
一、公文写作时的“非我”心态
一般文体的写作往往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感想心绪,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明,而公文写作一般是要站在某一群体、某一组织、某一集团的位置上,它所传达的是被代表的单位的发出的信息,接受者也往往是集团性质的或者众多个体的,所以在写作时不要总想着自己,而要多考虑文中所代表的单位的立场,因为表达的是“非我”,而非“自我”。比如:给领导草拟文件,一定弄清楚他的意图,不然急急忙忙去写,接着恐怕要经历多次“返工”的痛苦经历,因为是给领导写的,领导又是从单位和自己的行政思想出发来共同完成这份文件。
二、公文写作的结构合理、谨严、固定
简单地说,结构是文章的内容构造;安排结构,就是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材料。
从根本上说,结构合理就是指结构的安排符合客观事物的构成和发展规律。
就其本质而言,实用型文章应该是一种逻辑构成,而逻辑构成则要讲求谨严性,而不能流于松散无序。
固定是实用型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各类实用型文章大都形成了统一的构成格式。
程式化是文艺创造所应力避的一种倾向,但却是应用写作所不能背离的规律。结构固定,格式规范,是各类实用型文章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三、公文写作的“朴实”文风
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喜欢文辞华美、韵味隽永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但公文写作不太追求辞藻的华丽,它的文风相对来说就要朴实无华一些,基本上很少在词句上粉饰雕琢。很多文学作品往往有唯美主义的倾向,总喜欢写东西写得很艺术化,文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什么比喻、夸张、拟人等等,堆砌许多优美的词句和典故。但应用写作追求一个“实”字,公文不是供人们把玩鉴赏的艺术品,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它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为了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使用,是传递交流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一种工具。因此,写公文时一定要避免那种不合适的文风。切记洗尽铅华、天然雕饰也是一种好的文风。
四、公文写作的语言准确、简明、平易、庄重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信息的载体、交际的工具,离开语言,写作就无法进行。
实用型文章的语言准确除了是指用词造句恰当、贴切、得体之外,还有其特殊的含义。首先,专业术语和行业用语的大量使用,会增强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或者说是应用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体现。专业术语和行业用语,是指用于特定的学科、专业领域或社会行业的意义确定的专门性词语。
任何文章的语言,都应当具有简明性。而在以高效、快速地传递信息为任务,所谓的语言简明,就是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材料,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明白白地传递给读者。平易即平实自然、晓畅易懂。文章语言的平易首先表现在用语的直白上。
应用文特别是用于工作的应用文大都应当带有一种庄重的风格,而语言的庄重正是形成文章的庄重风格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五、公文的“单义性”
许多文学作品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不同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理解去诠释其中的意义,这样同样的一部作品,可能有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应用文一定要避免这种“多义性”,意义一定要明确,避免产生歧义,给不同的阅读者有这样那样的解释,否则,会造成工作中的极大混乱,比如制定的规章制度,在用词上用了一些摸棱两可的词汇,给人理解上有不同的说法,就会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造成麻烦。写应用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述上的准确性,避免词不达意。
我认为,公文写作就是用简洁、准确、朴实、生动的语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的内容要始终围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规律。他的形式要求准确易懂、简明扼要。它的目的和任务三个,即在思想上给人以启示,在操作上给人以借鉴,在情理上给人以享受。这三个任务完成的越完美,公文的价值越高,作者的水平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格式规范,行款标准,语言准确,也就是公文写作的精髓所在了。
第三篇:公文写作心得
引子
我真正说来复习公务员断断续续也有半年时间了,我以为申论无非就是多练猛写,每天写一篇,坚持了大概有一个月,终于坚持得恶心了。但是从最开始半天挤不出来一句话到后来确实有话可说了,写作速度也上去了。每次模考或者正式考试也好,行文总是行云流水,考完感觉甚佳。但是每次考出的结果非常失望,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我甚至一度以为我天生申论就写不好了。偶遇
在最后一次考试的前一个月左右,我遇到了一位老师,他是我们学校里面中文系的老师,以前参加过职员考试申论的阅卷,我说起我公考申论的惨痛往事,他就向我索要了一些写过的文章,说可以帮我想想办法。我拿了自以为写得不错的一些申论文章给他看,看完他叹叹气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是不错,但这不是申论,申论有两点比文章本身内容还重要,那就是“结构和条理”。结构和条理,这两点的指导对于我来说就跟没说一样。他跟我细说了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两点的重要,不但要有结构,而且要结构精美,不但要有条理,而且条理要很容易看出来。这开始让我的申论写作有一点头绪了。
实践的提点
在家里复习一段时间里,我父亲帮我找了一个土地管理所的临时职位,说他们最近在做总结报告,反正我也是练习写申论,让我过去看看,有可能可以学点东西,于是我将信将疑去了那个小的单位。工作并不太累,每天统计数据,写总结些意见,让领导提修改意见,还有就是阅读大量的地方报告。我并不认为这些对我的申论有什么帮助,可当我实习完一段时间回来,有一天写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一篇申论的时候,我发现脑子里面清晰无比,写出的文章我觉得比参考答案还要深入,可能很多坛友早就明白这个事情,可是我这个时候才明白什么叫策论文--就是脑子里面有货,心里有主意。所以我开始狼吞虎咽地阅读各种新闻资料,国内的国际的,经济的社会的,然后在接下来的一次地方考试我终于突破了60分,68分,但是还是不高,所以没以绝对优势取胜。
闪光15天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我气馁,因为我发现申论不是虚无缥缈,而是有章可循,而且这些要点是不容易被重视的。所以我继续练习,但是今天写一篇明天写一篇,可没有人打分,我并不能判断我今天写的是不是比昨天的好,感觉效率很低。有一天我以前的舍友打电话给我(我的成功全靠我身边有这么多人支持我),说深圳有一个申论批改标准中心的机构,是专门训练申论阅卷人员的,在他们中心的网站上可以申请提交申论,阅卷组会给你的申论打分并且给出评审意见。这无疑绝好地解决了我的问题,我马上申请了测试账号,在接下来的15天里我除了每天打打篮球就做一篇申论,然后晚上等着评分和批改结果的出来。当你发现每天有权威人士按评审标准帮你的文章打分给评语的时候,就像你知道了对手的底牌一样的感觉,看完分数和评语马上就知道是哪里的问题,每天看完批改我就上网找找资料,补充下脑子里的材料,然后躺在床上想想今天的分高或者分低的原因,慢慢就摸透了申论评分标准的规律和脾气。我感觉这是我并不漫长的申论复习史上最有效率的15天。终局击杀
终于到了去南京考试的,因为我是外地考生,所以前一天晚上买的机票,很晚才到南京,找了个小旅馆匆匆住下来了,和以往不同,这次我的心里出奇地平静,就像是来旅游一样。我的行测向来是发挥比较稳定的,分数不高不低。申论考试的时候感觉变化很大了,我把材料仔细读了三遍,确定自己每一个材料的细节都读透了,然后刷刷刷开始下笔,我提前10分钟完成了试卷,把自己的答卷纸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次的分数至少在75分以上。不再是以前那种盲目自我良好的感觉,而是觉得如果不出错,一定能拿到这个分数。所以到最后考试结果出来,旁边的人觉得我人品爆发了,但我自己并不太吃惊。
【总结】
上面写得比较乱,但我把能在15天内我能从68分提高到80分的经验归结为以下三点。
1,结构与条理
每本辅导书都这么强调,但是能正真意识到这个重要性的考生并不多,这就是传说中的“熟视无睹”。结构上要注意各部分划分合理,各部分之间逻辑性强,每段开始和最后要承上启下,每段的总分结构就不用说了,一定要保证。条例上,要保证自己的文章所有的字句都在条理之内,也就是都被“就国内形势而言......就国际形势来看......”“一方面......另一方面......总之......”“短期来看......长期来看......”所包括,不是某些部分,而是全部都在条理之中。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对这一点已经理解透彻做得很好了。2,知识累积
千万不要背资料,要多看,要理解,要了解问题的核心实质所在。很多人推荐看半月谈或者人民网的评论文章,我觉得初学的时候可以这样,但是要想得高分,就要多看一些报道性的文章,直接获取信息自己加工,比看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更有深度,而且用起来也会更灵活。自从我知道这个道理之后,闲来无事就看报,看新闻,看网络报道,阅读的时候同时想想以前自己看到过类似的东西没有,这些东西的内在联系在哪里。只是累积也不需要很久,一个月半个月的持续高强度信息输入,我个人觉得也很有效。
3,吃透评卷标准
有人说要吃透材料,有人说吃透阅卷心里,其实吃透评卷标准才是关键,公务员申论阅卷的评卷标准不是公开的,但是有实战机会那是最好的,我那15天内等于每天参加了一场正式的申论考试,所以才提高得那么快。所以有考试机会就要去参加,甭管省考市考试,这种累积是非常有用的,我参加的那个申论批改标准中心的测试算是投机取巧,不过对于缺乏指导和练习的人来说绝对是捷径,但很难申请到账号。体验评卷标准,就是摸透申论评分的脾气,就像航向标一样,让自己知道应该往哪方面进步,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大踏步走,这是得高分的关键。
4,持之以恒
像我这么愚钝的人坚持半年都能考下一个难度不小的职位,大家就更没有问题了,不要怀疑,只要坚持练习,坚持总结。
第四篇:如何学习公文写作
如何学习公文写作
如何学习公文写作,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说。从广义的角度说,它涉及到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素质、理论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等;从狭义的角度说,则是就写作谈写作,重点指提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前者是一个大话题,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本文不拟讨论;后者则相对集中而单纯,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谈八种具体方法,目的是帮助初涉写作的人尽快入门。
一、循序渐进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习公文写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倘若想一锨掘出口深井,一锤打成把镰刀,一口吃成个胖子,那是绝不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策略应该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慢慢积累,逐步实现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转变。一是可以先从通知、公告、大事记等相对来说内容单
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体学起,逐步向工作意见、工作规划、工作汇报等相对复杂的文体拓展。在这方面,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幻想一鸣惊人。二是可以先从办法、规定、条例等相对来说规范性较强、模式化程度较高的文体学起,逐步向领导讲话、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等非规范化、模式化的文体拓展。因为前者便于借鉴成例,有较多可以省劲的地方,不像后者那样综合性较强,难以把握。三是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写起,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这样可以发挥自己知识和业务方面的优势,避免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要是一开始就涉足陌生的领域,即使搜肠刮肚,也会无话可说,不仅于学习无益,反而可能会动摇学习写作的信心。
二、照猫画虎
所谓照猫画虎,就是套写和模仿。小学生学写毛笔字,一般从临摹字帖开始,初学公文写作的人,也可以找范文来套写和模仿,在模仿中体会奥妙,摸索门道。模仿多了,就会逐步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规律,就可以扔掉拐棍,自己行走了。套写和模仿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适用于相对简单和模式化程度较高的文体。如起草一个会议通知,往往就可以找一个原有的通知来套写,因为它只要把会议时间、地点、期限、内容和参加人员、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就可以了,一般没有更多、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内容。二是适用于相同的文体。三是适用于相同或相近内容的文稿。套用和模仿,通常情况下主要着眼于文章的体例和结构,有时也套用文中的一些观点、素材和语言。但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之道或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写作。
三、熟中取巧
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熟能生巧”。这是千百年来的经验之谈,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就公文写作而言,由生而熟、由熟而巧的媒介和桥梁就是多写多练。写作的规律,只有在多写多练中才能不断加深认识;写作的能力,只有在多写多练中才能逐步提高。不通过多写多练的长期积累,写作理论懂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但是,多写多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问题,必须把数量和质量、效益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每写一篇都要有相应的收获和长进。为此,要注意四点:一要有计划地练,不要盲目地练。对先练什么文体、后练什么文体,什么时候练什么文体,要有安排、有路数,不能随心所欲。二要集中地练,不要分散地练。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在一定时期相对集中地练习一两种文体,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然后再转入新的文体,这比同时交叉、分散地练习多种文体效果会好一些。三要思考着练,不要无所用心地练。每篇文章,从立意到结构,从选材到语言,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力求最佳,不能胡乱挥洒,潦草从事。四要有目标地练,不要单纯地为练而练。比如,信息类、经验类、调研类的材料,可以把目标定在供内部刊物选用或向新闻媒体投稿上,这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文稿一旦被选用,会进一步激发学习写作的热情。这比漫无目的的练习,效果往往会好得多。
四、改中求精
学习公文写作,修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文章来完美地反映客观事物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谁也不可能做到一稿写下来就什么毛病都没有了。有毛病就得修改,改一次不行,还要改多次。只有在不断的修改中,才能出成品、出上品、出精品。正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吕叔湘学文杂感》),“不经过改,写的能力不会提高”(谢觉哉《不惑集"写文章的关》)。学习公文写作,必须具有“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的耐性、毅力和行动。
修改,改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构成一篇文章的所有要素都在修改的范围之内。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斟酌主题,看是否正确、深刻和突出;二是研究结构,看前后是否衔接,整体是否协调,层次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照应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三是检查素材,看是否真实、典型、新鲜、生动,是否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主题;四是推敲文字,看每个段落、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是否得当。一旦发现毛病,无论大小,都要严肃对待,认真修改。修改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静思默改法。就是初稿写成后,自己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让整个文稿从头至尾、从大到小在头脑中过过“电影”,细细品味,从中发现毛病。二是边读边改法。就是对写成的文稿,从头至尾读上一遍甚至几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修
改。这对发现不妥当的词、不通顺的句子极其有效。三是冷却修改法。就是把写成的文稿先放一放,自己则先读一些有关的文章,翻一些相关的资料,开阔一下思路,冷静一下头脑,然后回过头来再对文稿进行思考和修改。这样,即使比较成熟的文稿,也会发现毛病。
五、比较鉴别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知好坏、晓优劣、见长短的有效方法。学习公文写作,也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是拿自己写的初稿同领导修改后或报刊发表后的定稿进行比较,看一看领导和编辑都做了哪些修改,琢磨一下为什么这样修改,修改后的高明之处在哪儿,从中体会出一些门道,以供今后借鉴。二是拿自己的习作同别人起草的大家公认比较成熟的相同内容、相同体裁的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人家高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高明,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思考一下怎样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三是找一些不同人起草的内容和体裁相同的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各有什么特色和长短,找出哪些是可供自己学习借鉴的,哪些是自己应该注意避免的,以博采众家之长。四是把自己所在单位的文稿同上级单位的同类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上级的文稿在站位上、在角度选择上、在问题的阐述上有什么高明之处,以便从中受益。
六、虚心请教
在学习公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或苦苦探索而解不开的疙瘩,这时,如果有人帮助捅破这层窗户纸,就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苦思苦练是重要的,虚心请教也是不可缺少的。中国人历来把虚心视为美德,学习公文写作同样要讲究“三人行,必有我师”。
虚心请教可以有多个层面、多种方式。一是带着问题求解。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想不明白的事情或解决不了的矛盾,要主动向高手请教,也可以请身边的同事一起研究讨论。有的时候,高手的几句话就可以点拨清楚;在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也常会受到深刻的启发。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二是带着文章求改。就是自己写了文章以后,要多请高手帮助修改。有的时候,人家改动几句关键的话,可以使文章上一个档次;提出几条修改意见,可以使你受益匪浅,甚至受益终生。除此以外,也可以向同事们征求修改意见;如果是以基层工作情况为素材的文章,还可以再回到基层,听听一线干部和群众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要特别注意从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抓取有用的信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千万不要忽视向并非写作高手的人们求教。三是向书本求知。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无言的老师。特别是一些有关公文写作的专业性刊物,常常发表充满真知灼见的文章,推介来源于实践的经验和体会,经常读
一读,会大有好处,有些文章甚至会使你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七、勤于总结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公文写作也是如此。无论在语言和素材的运用上,还是在整体结构和格式上,公文明显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不同体裁的公文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讲话与条例、通知与总结、决议与大事记、批复与调查报告,差别很大。因此,不论是公文的总体规律还是不同体裁公文的个体规律,都要努力去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写起公文来才能得心应手,至少可以做到写什么像什么。而要真正掌握这些规律,就要勤于实践,勤于总结。每写一篇文章要总结,每看一篇文章也要总结,还要经常把一些相同体裁的文章收集起来进行集中研究和总结。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日积月累,孜孜以求,才能逐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时,也只有这时,才能由公文写作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五篇:如何学习公文写作
如何学习公文写作范文
(一)如何学习公文写作,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说。从广义的角度说,它涉及到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素质、理论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等;从狭义的角度说,则是就写作谈写作,重点指提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前者是一个大话题,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本文不拟讨论;后者则相对集中而单纯,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谈八种具体方法,目的是帮助初涉写作的人尽快入门。
一、循序渐进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习公文写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倘若想一锨掘出口深井,一锤打成把镰刀,一口吃成个胖子,那是绝不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策略应该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慢慢积累,逐步实现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转变。一是可以先从通知、公告、大事记等相对来说内容单
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体学起,逐步向工作意见、工作规划、工作汇报等相对复杂的文体拓展。在这方面,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幻想一鸣惊人。二是可以先从办法、规定、条例等相对来说规范性较强、模式化程度较高的文体学起,逐步向领导讲话、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等非规范化、模式化的文体拓展。因为前者便于借鉴成例,有较多可以省劲的地方,不像后者那样综合性较强,难以把握。三是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写起,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这样可以发挥自己知识和业务方面的优势,避免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要是一开始就涉足陌生的领域,即使搜肠刮肚,也会无话可说,不仅于学习无益,反而可能会动摇学习写作的信心。
二、照猫画虎
所谓照猫画虎,就是套写和模仿。小学生学写毛笔字,一般从临摹字帖开始,初学公文写作的人,也可以找范文来套写和模仿,在模仿中体会奥妙,摸索门道。模仿多了,就会逐步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规律,就可以扔掉拐棍,自己行走了。套写和模仿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适用于相对简单和模式化程度较高的文体。如起草一个会议通知,往往就可以找一个原有的通知来套写,因为它只要把会议时间、地点、期限、内容和参加人员、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就可以了,一般没有更多、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内容。二是适用于相同的文体。三是适用于相同或相近内容的文稿。套用和模仿,通常情况下主要着眼于文章的体例和结构,有时也套用文中的一些观点、素材和语言。但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之道或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写作。一个立志在公文写作上长出息、有作为的人,必须练就一手锤炼文稿的真本领、硬功夫,千万不能总是套用和模仿。
三、熟中取巧
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熟能生巧”。这是千百年来的经验之谈,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就公文写作而言,由生而熟、由熟而巧的媒介和桥梁就是多写多练。写作的规律,只有在多写多练中才能不断加深认识;写作的能力,只有在多写多练中才能逐步提高。不通过多写多练的长期积累,写作理论懂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多写多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问题,必须把数量和质量、效益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每写一篇都要有相应的收获和长进。为此,要注意四点:一要有计划地练,不要盲目地练。对先练什么文体、后练什么文体,什么时候练什么文体,要有安排、有路数,不能随心所欲。二要集中地练,不要分散地练。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在一定时期相对集中地练习一两种文体,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然后再转入新的文体,这比同时交叉、分散地练习多种文体效果会好一些。三要思考着练,不要无所用心地练。每篇文章,从立意到结构,从选材到语言,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力求最佳,不能胡乱挥洒,潦草从事。四要有目标地练,不要单纯地为练而练。比如,信息类、经验类、调研类的材料,可以把目标定在供内部刊物选用或向新闻媒体投稿上,这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文稿一旦被选用,会进一步激发学习写作的热情。这比漫无目的的练习,效果往往会好得多。
四、改中求精
学习公文写作,修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文章来完美地反映客观事物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谁也不可能做到一稿写下来就什么毛病都没有了。有毛病就得修改,改一次不行,还要改多次。只有在不断的修改中,才能出成品、出上品、出精品。正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吕叔湘学文杂感》),“不经过改,写的能力不会提高”(谢觉哉《不惑集》)。学习公文写作,必须具有“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的耐性、毅力和行动。改,改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构成一篇文章的所有要素都在修改的范围之内。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斟酌主题,看是否正确、深刻和突出;二是研究结构,看前后是否衔接,整体是否协调,层次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照应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三是检查素材,看是否真实、典型、新鲜、生动,是否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主题;四是推敲文字,看每个段落、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是否得当。一旦发现毛病,无论大小,都要严肃对待,认真修改。修改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静思默改法。就是初稿写成后,自己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让整个文稿从头至尾、从大到小在头脑中过过“电影”,细细品味,从中发现毛病。二是边读边改法。就是对写成的文稿,从头至尾读上一遍甚至几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修改。这对发现不妥当的词、不通顺的句子极其有效。三是冷却修改法。就是把写成的文稿先放一放,自己则先读一些有关的文章,翻一些相关的资料,开阔一下思路,冷静一下头脑,然后回过头来再对文稿进行思考和修改。这样,即使比较成熟的文稿,也会发现毛病。
如何学习公文写作范文
(二)五、比较鉴别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知好坏、晓优劣、见长短的有效方法。学习公文写作,也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是拿自己写的初稿同领导修改后或报刊发表后的定稿进行比较,看一看领导和编辑都做了哪些修改,琢磨一下为什么这样修改,修改后的高明之处在哪儿,从中体会出一些门道,以供今后借鉴。二是拿自己的习作同别人起草的大家公认比较成熟的相同内容、相同体裁的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人家高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高明,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思考一下怎样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三是找一些不同人起草的内容和体裁相同的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各有什么特色和长短,找出哪些是可供自己学习借鉴的,哪些是自己应该注意避免的,以博采众家之长。四是把自己所在单位的文稿同上级单位的同类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上级的文稿在站位上、在角度选择上、在问题的阐述上有什么高明之处,以便从中受益。
六、虚心请教 在学习公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或苦苦探索而解不开的疙瘩,这时,如果有人帮助捅破这层窗户纸,就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苦思苦练是重要的,虚心请教也是不可缺少的。中国ABC人历来把虚心视为美德,学习公文写作同样要讲究“三人行,必有我师”。
虚心请教可以有多个层面、多种方式。一是带着问题求解。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想不明白的事情或解决不了的矛盾,要主动向高手请教,也可以请身边的同事一起研究讨论。有的时候,高手的几句话就可以点拨清楚;在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也常会受到深刻的启发。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二是带着文章求改。就是自己写了文章以后,要多请高手帮助修改。有的时候,人家改动几句关键的话,可以使文章上一个档次;提出几条修改意见,可以使你受益匪浅,甚至受益终生。除此以外,也可以向同事们征求修改意见;如果是以基层工作情况为素材的文章,还可以再回到基层,听听一线干部和群众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要特别注意从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抓取有用的信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千万不要忽视向并非写作高手的人们求教。三是向书本求知。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无言的老师。特别是一些有关公文写作的专业性刊物,常常发表充满真知灼见的文章,推介来源于实践的经验和体会,经常读一读,会大有好处,有些文章甚至会使你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七、参与其中
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时重要的文稿并不只交给一人起草,而是成立一个写作班子来集体起草。如果能够参与其中,则是学习公文写作的极好机会。因为写作班子的人必定是本机关、本单位的写作高手,至少要由高手来领衔,参与其中,便自然成为向高手学习的极好机会。所以,凡有这样的机会,就要积极主动地挤进去,即使不能成为写作班子的正式成员,也要尽可能参与(哪怕是列席或旁听也好)他们的一些集体活动。
一要参与正式起草前的集体讨论。这时的讨论一般侧重于研究写作背景、弄清领导意图、确定文章主题、理顺文章思路、搭起文章框架、选好文章角度。参加这样的讨论,对于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高构思文章的能力和水平极有好处。二要参与文章的写作。一般来说,集体讨论中明确了文章的思路和框架以后,写作班子成员就要分块来写,然后由一人主笔,把分写的各部分串联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全程、深入地参与其中。即使不是写作班子的正式成员,不承担正式的写作任务,自己也要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写一写,用以同其他人员起草的文稿相比较,看人家好在哪里,自己差在何处,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三要参与集体修改。初稿写成后,往往还要集体讨论修改,有时一个稿子要讨论修改若干次。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它既有助于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助于丰富知识,又有助于活跃思维,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八、勤于总结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公文写作也是如此。无论在语言和素材的运用上,还是在整体结构和格式上,公文明显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不同体裁的公文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讲话与条例、通知与总结、决议与大事记、批复与调查报告,差别很大。因此,不论是公文的总体规律还是不同体裁公文的个体规律,都要努力去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写起公文来才能得心应手,至少可以做到写什么像什么。而要真正掌握这些规律,就要勤于实践,勤于总结。每写一篇文章要总结,每看一篇文章也要总结,还要经常把一些相同体裁的文章收集起来进行集中研究和总结。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日积月累,孜孜以求,才能逐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时,也只有这时,才能由公文写作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