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宾斯管理学 管理团队总结
Chapter7-2Managing Teams管理团队
• Contents 1.Groups and Group Development群体和群体的发展 2.Work Group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3.Turning Groups into Effective Teams 4.Current Challenges in Managing Teams
1.Groups and Group Development 群体和群体的发展 1.1 Definition of Groups • Group 群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 非正式群体(社会团体)组独立形成满足其成员的社会需求。• 正式组织
工作组定义的组织结构,有指定的工作任务和任务。D Group群体 • Work Team 工作团队
为了实现一个共同而具体的目标,个体成员通过他们正面的协同效应、个体和相互的责任以及互补的技能组合而成的正式群体。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
• 群体行为不仅仅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行为的总和。
• 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不同于他们独处时的行为。Exhibit 13–1 Examples of Formal Groups Exhibit 13–1 Examples of Formal Groups
任务组任务型群体
—由个人组成的小组一起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他们的存在通常是暂时的,因为一旦任务完成,团队就解散。跨职能团队交叉职能团队
—将来自不同工作领域或团体的个人的知识和技能聚集在一起的团体,他们的成员被训练来完成彼此的工作。Exhibit 13–2 Stages of Group Development 命令组命令型群体
—由组织结构图确定的组,由直接向指定经理报告的个人组成。自我管理团队自我管理团队
—那些本质上是独立的,除了自己的任务之外,承担传统的责任,比如招聘、计划和安排,以及绩效评估 1.2集团的发展阶段 1.工作形成形成
成员加入,开始的过程定义组织的目的,结构,和领导。2.风暴震荡
发生内部冲突作为个人抵制由集团控制,领导不同意。3.项目规范化规范
亲密关系发展的团体凝聚力和建立规范可接受的行为。4.执行执行
完全官能团结构允许该组织专注于手头的任务。5.延期解体
集团准备解散,不再关心高水平的性能。2.工作小组的表现和满意度 •最成功的“团队” ——披头士
• 分组的大小
冲突的水平
成员内部压力符合集团的标准
•决定团队绩效和满意度的组件
2.1对集团施加的外部条件
总体战略
权威关系(结构) 正式的规则和条例 组织资源的可用性 员工选择标准
绩效管理系统(评估) 组织文化 一般物理布局
2.2集团成员资源
成员的知识、能力、技能和个性特征
人际关系技巧,尤其是管理和解决冲突,合作解决问题,和沟通 积极人格提高生产率;消极的性格,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2.3组群结构体结构
(1)角色
针对社会组织中某一特定位置上的人的行为模式期待,期待其行为能够帮助群体完成任务或维护群体成员的满足感。
角色指向:完成任务或维持成员的满意度
个体扮演多种角色,并需要调整其角色以适应他们所属的群体
角色冲突:体验不同的角色期望
Ex:任课老师的角色冲突(2)规范规范
——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标准
例:“到达仪式”科尔曼信任Inc.喝酒和聊天在工作当员工到来之前在办公室。——常见的规范类型
努力和性能;包括输出水平,旷工,迅速(敏捷程度),社交如礼服/忠诚 ——消极方面: 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反社会行为。例:更容易作弊,偷窃、撒谎(3)从众遵从
——是个人遵循以被群体接受。个体为了被群体接受的服从行为。 组压力可以影响个体成员的判断和态度。
从众的效果并不像以前那么强烈,尽管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Groupthink 群体思维 Two sources: 他人的广泛压力强凝聚力或威胁组导致个体成员的改变他们的观点符合集团。
明确身份,小组成员持有一个积极的形象的,他们想要保护,该组织认为集体威胁这正面的形象(4)Status System 地位系统 ——群体中所处的威望等级,位置或头衔。
正式和非正式的地位正式和非正式的地位关系的一致性问题
正式地位系统有效个人的感知到的排名和地位象征赋予个人全等。··(5)群体结构:群体规模 •小团体
完成任务的速度比更大的群体。 更有效利用的事实。
有效的采取行动:两个比萨哲学,七国集团 大群
解决问题比小群体。
有益于获得多样化的输入。 在调查更有效。组织大小:大群或小组? •积极:4 >1+1+1+ 1的市场研究团队的前绩效 •社会惰化
——与单独工作相比,个人在集体工作时付出更少的努力。(6)团队凝聚力群体内聚力
D.群体互相吸引,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
通常,高内聚组比少粘性更有效和高效组当他们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并不是那么简单
•凝聚力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2.4集团流程群体运行过程 如 •沟通 •决策 •冲突管理
对绩效和满意度都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吗?(1)群体决策 •优势
产生更完整的信息和知识。生成更多样的选择。增加接受的解决方案。增加决策的合法性。•缺点
耗费时间 少数统治 压力一致
模棱两可的责任责任不明 •小组和个人决策
组的大小影响群体决策的有效性 五或七,是最有效的决策
——总的来说更有创造性的组织决策的技术(2)差异管理 D Conflict
The perceived incompatible differences in a group resulting in some form of interference with or opposition to its assigned tasks.由于某种不一致或对立状况而使人们感知到彼此不相融合的差异。
① Traditional view
传统观点:conflict must be avoided.② Human relations view 人际关系观点: conflict is a natural and inevitable outcome in any group.③ Interactionist view 交互作用观点: conflict can be a positive force and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group performance.Group Processes: Conflict Management团队流程:冲突管理
• According to Inter-actionist view交互作用观点: •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nflicts Functional conflicts(积极冲突或功能性冲突)are constructive. Dysfunctional conflicts(消极冲突或非功能性冲突)are destructive.• Types of Conflict
Task conflict 任务冲突:
content and goals of the work工作的内容和目标
Relationship conflict 关系冲突: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人际关系
Process conflict 过程冲突:
how the work gets done工作如何完成
• Types of Conflict Task conflict 任务冲突: Low to moderate task conflict is functional 低到中等程度的任务冲突的功能
Relationship conflict 关系冲突: Dysfunctional conflicts功能失调的冲突
Process conflict 过程冲突: Minimal process conflict is functional, otherwise, dysfunctional 最小冲突功能过程,否则,不正常
• Exhibit 13–7 Conflict and Group Performance
• Techniques to Reduce Conflict:减少冲突的技巧
Avoidance 回避
Accommodation 迁就 Forcing 强制
Compromise 妥协 Collaboration 协作
• Exhibit 13–8 Conflict-Management Techniques
2.5小组任务和小组效率 •简单任务-常规和标准化
•复杂的任务——新奇的或非常规的
高度复杂和相互依赖的任务需要: 有效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 控制冲突: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
•通过自己学习.项目把团队变成有效的团队 3.1什么是工作团队? D Work Team 工作团队
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正式群体,其成员通过他们正面的协同效应、个体和相互的责任以及互补的技能为实现一个共同而具体的目标而认真工作。• D Group群体
Two or more interacting and interdependent individuals who come together to achieve specific goals.(Formal groups/Informal groups)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 使用团队的优势
•工作团队的受欢迎程度 80%的财富500强公司有一半以上的员工团队 70%美国公司使用的工作团队 利用团队优势 团队比个人。
团队提供一种方法来更好地利用员工的人才。 团队更加灵活和响应。 团队可以快速 组装、部署 重新和解散。
• Work Team 工作团队 • Types of Teams Problem-solving teams 问题解决团队 Self-managed work teams 自我管理团队 Cross-functional teams 跨职能团队 Virtual teams 虚拟团队
3.2 Types of Work Teams • Problem-solving Teams
问题解决团队
Employees from the same department and functional area who are involved in efforts to improve work activities or to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Self-managed Work Teams 自我管理团队
A formal group of employees who operate without a manager and responsible for a complete work process or segment. 30-50% of US employers now use this form of term.• Cross-functional Teams 跨职能团队
A hybrid grouping of individuals who are experts in various specialties and who work together on various tasks. EX: treatment team in hospital • Virtual Teams 虚拟团队
Teams that use computer technology to link physically dispersed members in order to achieve a common goal.• Exhibit 13–9 Groups versus Teams
• Exhibit 13–10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Teams
4.Current Challenges in Managing Teams管理团队的当前挑战
•管理全球团队 •小组成员资源
团队成员的独特的文化特征 避免刻板印象 •组织结构 conformity-less群体思维 status-varies文化间的重要性
社会loafing-predominately西方偏见 • cohesiveness-more难以实现Group processes 群体过程
Challenging for managers—capitalize on diverse ideas Collaborative 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 can be most effective • Manager’s role 管理者角色
a communicator sensitive to the type of globe team to use.• Exhibit 13–11 Drawbacks and Benefits of Global Teams
4.2 Understanding Social Networks了解社交网络
•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
The patterns of informal connections among individuals within groups非正式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连接的模式 •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Networks社交网络的重要性
Relationships can help or hinder team effectiveness关系可以帮助或阻碍团队的有效性
Relationships improve team goal attainment and increase member commitment to the team.关系改善团队目标实现和增加成员对团队的承诺
• Current Challenges in Managing Teams管理团队的当前挑战 • Building team skills:构建团队技能 Cooperate with others与他人合作 Share information分享信息 Confront differences面对差异
Sublimate personal interest for the greater good of the team升华个人利益更好的团队
Terms to Know • group • forming • storming • norming • performing • adjourning • role • norms • groupthink • status • social loafing • group cohesiveness • conflict • traditional view of conflict • human relations view of conflict • interactionist view of conflict • functional conflicts • dysfunctional conflicts • task conflict • relationship conflict • process conflict • work teams • Terms to Know • problem-solving team • self-managed work team • cross-functional team • virtual team •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第二篇:有关《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通用)[范文模版]
有关《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通用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1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管理的基本了解到定义管理者的领地到计划这三大方面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管理,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的约束力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这是一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实例、多实践的管理型书籍,对我学习管理学有很大的帮助和能够让我更好的从中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然而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组织和管理和效率和效果之间又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在学习完本书后我有了大概的一个认识。学习管理学除了是我们专业的要求和将来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也是学了管理学之后我们的待人处事将会更有条理性。就像是一个侦探事件一般,要解决所有的事得出最后的结论,必须通过管理自己的大脑理清所有的程序,以及理清身边所出现的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另外,学好管理学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课程。
就像本书中所论断的原因有这些: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学习管理的第二个原因是,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事业生涯时,你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这样会有一个稍微明晰的学习认知。虽然书中摆出的原因就那么两个,但我认为知识都是灵活变通的,管理学的应用之处和学习它的原因必定是多的,只是这两个最为现实和明显罢了。
在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以后,我意识到所谓管理学也是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工程来描述的。譬如说是一个房屋的建设工程。总设计师既是管理者又是组织者。他组织起整个建设所需的物件和人员,决定整个工程的大体方向。自然这个决策可以是个人决策也可以是和主管工程建设具体部分的主管者一起决策。正如书中所说的决策分成较大方面的两种决策方式。一种是由公司的最高执行长官单独决策,这要做的优势地方则是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但是个人拍板决定的计划肯定是会有不精细的地方,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另一种则是群体决策,这种决策方式自然能够使得整个的计划或是战略更精确,但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讨论,拖延的不只是时间,更是机遇。书中的论断也是这样说:群体决策是否比个人决策更有效,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效果。群体决策趋向于更精确。如果决策的效果是以速度来定义的话,那么个人决策更为优越。因此要做科学的理性的决策。
若要这建房工程进行的有条不紊有快速质高,除了决策不能有大失误外,组织活动和效率、效果都是极重要的方面。书中有提到的效率与效果的关系,我想也应当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吧。当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他们是有效果的。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组织可能是有效率却无结果的。低水平的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以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的。
在本书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在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除了这些因素还有的就是公司的形象,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公司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绩是有极大的挂钩性的,如果社会责任并不消极地影响经济绩效,也许整个社会责任观点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公共关系概念,它使得公司管理当局在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显示出某种社会意识。就是说,社会责任行为或许不过是一种乔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毫无疑问,公司的某些社会行为主要是由利润动机驱动的。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获得了一个名称:起因相关营销,指实施直接由利润驱动的社会行为。而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罗宾斯管理学》中的内容很丰富,结构连接很是紧密,给了我不少的帮助。而最为公司最主要的是公司的经济效益,效益有和公司的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实际挂钩,所以这本书中除了让我更详细的知道了什么是管理,也让我学习到了如何提升公司整体文化素质及激励员工,公司的社会形象的提升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等。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2《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世界顶极管理畅销书作者。他的书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在美国的100多所大学和世界数百所大学及许多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读者遍及全球。除本书以外,罗宾斯博士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文版在中国管理学界教师、MBA和企业管理者及公司白领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畅销不衰。
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运动,自1993年以来,他曾4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50米短跑冠军,并创造了36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他被选为1993年和1994同龄组田径先生。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工作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此外,本书也对传统招聘理论做了验证。如传统招聘理论也提到面试时要做好“工作真实情况介绍(Realistic Job Preview)”,应当向应聘人员介绍本组织不利的一面外,否则易使求职者产生过高的期望。本书就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详细举例说明,他列举了电信科技公司首席运营官特意说明加班很多的情况,从而保留下忠心耿耿、愿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员工。而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对我更有启发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面试提问的方法,关键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引导性问题,并对应聘统一职位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考量。而在现实工作中,面试有时往往有点随心所欲,面试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试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往往不能真正选择适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绩效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阐述。教材上对绩效和激励讲述,重点在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理论问题,本书则是对绩效考评与反馈的手段、其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说明。作者首先论证“为什么当今许多员工没有被激励起来”(真理12),对此提出了三个浅显的现象,关键还是员工对绩效考评的信任度,和员工报酬是否可以在绩效考评中得到切实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和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绩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作者还提出了他对员工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绩效的看法,他推翻了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快乐的员工就有好的业绩的看法,反而从自己写作体验的角度提出提供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的观点。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见的经验。
就我的实践而言,上述论述对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在一般的企业里,往往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阐述或者领导的要求,为考核而考核,甚至干脆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评,即使有也往往是走过场,并没有使用公开公平的标准对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员工内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让绩效评估要起到实际效果,一是要制定统一考评标准,二是进行多级、跨级别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龄、资历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将考评结果与其需求向结合。如此可以较好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专业工作者追求流畅的生活体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为激励体制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作者认为,管理者应将流畅看成一种激励专业员工的有效方式,因为工作本身有许多特性可以激发“流畅”的状态,工作可以带来挑战,让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设计的更富有挑战性、创造性,让人全神贯注,员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这条真理对我的另一个实践意义在于,将能帮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我在实践中常常看到,员工并非仅仅以金钱就可以达到激励效果的,除了金钱、升职、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外,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在工作环境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员工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身边经常有朋友表示不愿意离开现有单位,即使新单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愿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工作富挑战性、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以及与同时交往的愉悦。作者的上述论述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也给我指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道路。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以浅白的方式说明了“领导的真理”,而这是书本、教材上几乎不会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理论介绍,对领导的艺术是不会做正面阐述的;而领导能力在到达一定职位级别后,又是必须的。经常有例子,说是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领导岗位就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承担管理多人的职责、与下属、上级、平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等。因此,领导能力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领导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经常由此想法,但拜读了本书后,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作者认为,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连一般人认为最难获得的“领导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学会的”,作者描绘出有魅力的气质与行为,并针对魅力行为设计培养方法与步骤。而一个有魅力的领导是能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3第一,书的结构。
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
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文化的影响问题。
中国的管理学学术方面一直没什么成果,一来是因为天生的劣势,二来,最重要的是,一缺态度,二没方法。缺乏做学问的基本态度,据说有一个中国某大学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书,乐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国呢,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教授可能13年才出一本书,人家出的书里有多少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吧。现在中国的社会整体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心态下,有写枪手,计算机的书最好看外国原版的,翻译的有的说的根本不是人话,不如不看。国内的书都是互相抄,抄点字,截个图就出书了,没有半点自己经验的总结。
大学里也是如此,实在不应该。论文互相抄袭,而教材竟也是这样。某大学的管理学教材,以为还不错,是自己学校编的出版的,翻开看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照这本《管理学》扒下来的,当然话是讲的更本土一点,但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差别,这样怎么教书育人啊!你可能水平差一点,但你能研究出什么就写多少,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才能慢慢的构建起来。
中国现在确实没有管理实践很好的企业,但毕竟都在慢慢探索改进,这样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管理理论。中国企业的实践在不断的印证这些经典理论,但缺乏足够的论据,有太多说不清的东西。关系了,人情了,这些在中国社会远比法和理更好使。没有法制观念,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是几本书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可这种文化及其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学术领域就是没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习惯,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总是在读别人的书,学别人的经验,没有创新。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写不出这样的书来。很难看的一个答案,但事实就是如此,以上的话可能说的重了点,也夸张了点,但,就像我一开始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管理学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没有态度没有方法,你研究什么啊?扯远了,打住不说了。
第二,核心概念。
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这本书对管理的定义是:一个协调工作的活动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定义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引出管理职能理论)。
第二,管理要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有人说管理过程的核心是领导而领导的核心是激励)。
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什么是组织和怎样实现目标就是决策及战略管理等)。
这个定义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包括了最重点的理论。但定义这个事嘛,很有意思,因为,尤其是管理学,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种不同的定义,西方也没有定论,所以,定义这种东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说的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有它的侧重点,罗宾斯强调的,或者说看重的,是上面说的第二点——别人,他强调组织,领导,激励的作用,强调协作,团队。这一部分是中国的企业最缺乏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团队意识,文化上还很喜欢窝里斗,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啊。还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组织等等就不想抄写在这里了,没什么太大意思,因为这些概念都大同小异。
第三,特色概念。
罗宾斯写的这本书,一是对前人概念的总结,其次就是他自己对这些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观点,这些我觉得有创建值得拿出来说说。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4接触管理学大概一年半了,但是坦白讲,之前只是为了应试,所以反复阅读背诵考研学校指定书目:《管理学》—周三多。之前对于管理学的概念都得益于周三多先生,认为大概管理学的知识都是有些枯燥的,周老先生主要围绕管理学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而展开论述。而读了罗宾斯大师的管理学之后,深感自己之前对于管理学枯燥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浅谈阅读此书的体会。
一:本书框架
与大多数经典著作类似,第一篇是文章绪论,首先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管理与什么是管理者,罗宾斯对管理的定义是这样的: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管理要努力实现:低资源浪费(高效率)和高目标达成(高效果)然后讲述了管理的昨天和今天,让大家了解管理学的发展渊源与思想进步,通过揭露当前管理者所面对的问题,为管理者以及未来的管理者敲响警钟,要与时俱进,放眼未来。
接着第二篇定义管理者的领地。以前的书本中也有讲到罗宾斯所定义管理者领地的几个方面,但是未能像罗宾斯这样进行归纳:首先,明确管理者本身是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企业所在的组织文化与环境对管理者起约束作用。除此之外,管理者应该放远眼光,就像科特勒营销管理中所提到的,企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国内,应该放眼全球。学会在全球环境中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在管理者的领地中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这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当企业在发展时,只考虑到企业利润,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忽视了企业在发展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所应该持有的道德底线。罗宾斯就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展开辩论,企业应当承担多少以及何种类型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当怎样平衡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最有意义的结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一个公司的社会责任明显降低了其长期经济绩效。如果政治和社会压力迫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要求管理者在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时必须考虑社会目标。如果一个公司的行动不具有社会责任感,它将面临重大的商业风险。除此之外,企业发展要保持绿色化,最小化的破坏生态环境,对环境实施保护政策。第三篇按照罗宾斯所认为的管理学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依次展开论述。
二:本书特色
每章开头作者抛出管理者困境,以企业的真实案例来吸引读者思考,并且提出问题之后,作者会随之进行剖析引出章节内容。重要的是在每章节结束之后,有管理者对“管理者困境”的回应,此回答与章节开头不同,更有深意,也可以作为一章节结束之后对读者的阅读考察,管理者所想到的对策读者有没有考虑到。
每章节都插入“关于道德的批判性思考”,当管理者所追求的企业目标与道德准则像冲突时管理者应该怎么做,偏向企业目标?还是道德准则?提醒读者道德批判在管理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性地位。
在章节结束之前都会有一段温馨小提示:成为一名管理者应该怎样做,无论你是一名在校管理学学生还是企业管理者都应该进行思考,如何进行更好的管理,以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习得的关键点。
在每章节结束之后都有案例应用,针对本章节应该学到的知识,当企业遇到这种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或者企业为什么可以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在案例后面附有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三:问题思考
1、注重劳动分工or注重员工独立思考?
国内管理大师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现在的企业严格按照劳动分工来提高生产率,他对于这种做法所很反对的。他调侃道:你若问皮鞋厂里的员工谁知道怎样生产一双皮鞋,所有人都低下头。皮鞋厂里没有员工会制作皮鞋,但是皮鞋却一批批的往外运。指所以会产生这种问题,就是因为现在的企业一味的注重经济利润,注重提高生产率采用劳动分工的方法反而忽视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曾经提出这个问题:是该为了提高效率而分工忽视人的能动性?还是为了保持个人思想不进行分工?我认为进行分工而提高效率固然没错,但是应当适当的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进行某些决策的时候采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员工独立思考,集思广益,共同为组织做出良好决策而努力。
2、精神境界与利润并容吗?
答:并容。无论什么行业,能够迅速取得可观的利润是上市的关键。但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润而放弃了自己精神境界,为了利润而失去自我,犹如走的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应该两者兼顾。以史玉柱为例:在《征途》上,史玉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更新版本,增加可玩的内容。据一位在游戏中达到满级的玩家说,《征途》几乎每天都会有更新,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新的玩法。版本更新保持了游戏的新鲜度。史玉柱既做到了追求高利润,又保持了自己精神境界的思考。
四:收获
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职能都不是分割的,它们是互帮互助的关系。不管在管理职能实施的哪个阶段,另外的几个职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实施计划时,组织、领导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可孤立的看待,应该用哲学观点,它们是1+1>2的关系,应学会融会贯通。领导也不可单纯的从与员工的沟通,解决员工冲突等方面,应结合组织行为学中个人分析,深入了解每个员工的性格、气质等特点,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每个员工的特质量体裁衣,从而使员工更好的投入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与劳动生产率。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5在《罗宾斯管理学》一书中,罗宾斯提到:沟通是管理的浓缩。真正的有效沟通不仅能够达到控制员工行为、激励员工的功能,更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所需要的信息。据悉,美国曾对500家企业中的191名管理者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企业导致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技术或能力上的欠缺,而是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无法将最好的想法和计划,通过沟通进行传达和实施。
书中还强调,沟通与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管理者每天都离不开沟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沟通,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沟通的技能及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门课。有两个数字可以直观地反映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两个70%。第一个70%,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有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开会、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沟通的方式,对外各种拜访、约见也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管理者大约有70%的时间花在此类沟通上。第二个70%,是指企业管理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例如:企业中最常见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往往是有了问题后,大家没有沟通或不懂如何沟通所引起的。
另外,执行力差、领导力不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企业管理艺术的精髓。有效沟通不但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更能维系整个企业的融洽氛围。通过良好的沟通,一方面为管理者在决策前提供了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另一方面为决策后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有效沟通是管理者必备的一种高尚品质。它不仅是企业整体的凝聚剂,更是管理者实现管理基本职能的有效途径。
高效团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通过有效沟通,在确保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之后,管理者还需从各方面加强团队的稳定性、专业性、高效性。
在《罗宾斯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授权,如何把握授权的尺度是一门艺术,也是优秀企业管理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中国的道家哲学中,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的管理提倡“无为而治”,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是“无为”并非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管理者尊重人性,在管理与约束人的行为上要收放自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的管理宽度是有限的。数据表明:一个管理者在最佳状态下,管理3—8名员工为最适宜,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管理的效率会随之下降。
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存在两个最关键的弊端:
第一,管理者不愿意放权,事事亲力亲为。
第二,皇亲国戚处于企业的核心位置,导致管理断线。
面对这样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如何有效管理?授权到什么程度很重要,授权的节奏也很关键,对于企业的每个成员像放风筝一样放了出去,但是手中线的粗与细,风力和天气及风筝自身的好坏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管理实践,想要放好员工这支风筝实属不易,达到收放自如的无为而治更是难上加难。
风筝放得好坏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空气及风力的大小。
第二,好的风筝和线。
第三,放飞的技术。
这与成功企业具备的三个要素一一对应,风筝放飞时的空气和风力犹如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与人文环境,企业一般很难去改变它,只能去适应;风筝本身毋庸置疑就是指企业的所有员工,而风筝的线就是指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绩效制度、管理流程等制度。这些就是所谓的企业管理的物质层。放风筝的技巧,就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精神层面。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构建一个好的企业环境和氛围、打造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如果管理者完全掌握了放风筝的哲学理念,并把它应用在实践中,那么他将成为管理大师。
第三篇: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我有幸拜读罗宾斯大师的《管理学》﹝电子版﹞·走进大师的管理学世界,顿感新鲜,闪光的睿智化作盘盘美食,让人垂涎欲滴;食之久又感难咽,其博大精深让人无法寻着恰好的支点来消化这盘盘美味大餐;关掉word文档,起身步走却是沉思于中而念念不忘如何解其意。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所著的《管理学》为全世界300多所大学、商学院广泛采用,是为我国攻读MBA的学子们必修课,中国企业管理学习的经典。在其开篇之际,罗宾斯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濒临灭绝的仍为理想奋斗着的人们。这样的话语多少有点悲壮,又有着“危言耸听”的意味。随着我们跟同罗宾斯一起开始管理寻路之旅,罗宾斯恰如一位长者,用很诚恳却又意味深长的言语在帮助人们解惑之时,我们就会明白他为什么在开篇之际写下上面
这样的话了
头脑风暴从发问开始
在学习《管理学》时,我们就
是要开始一场“头脑风暴”,而这“头
脑风暴”就是从发问开始的。罗宾斯
在书中每一章节都重复这样一句
话:管理的道德困境。在每章中都
有着这样那样的实际存在问题,从
“说假话是不对的吗”到“为谁节约
成本”等等。罗宾斯从现实发生的难
以解决的问题中直面“道德的困
境”,试图让读者自己来思考这样的问题,而他又从许多研究结果中给
出一些数据,表达一些观点,一直在坚持管理变革研究的科学性。这与其他管理书中那些经验教条或长篇大论管理道理不作实验研究的做法完全不同。罗宾斯的出书目的很明显,他要交给读者的是一把开启管理学的“钥匙”,他要读者自己成为这本书的正真主人,从中读一回体验一回。所以我们也就很自然的与作者同心,一起为“管理的道德困境”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地自我发问,从罗宾斯的管理学观点中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结合其所提的建议在实际工作管理中开展头脑新思维风暴。
管理的变革
罗宾斯长期致力于管理的变革,为此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并获得不少成功。他说要将此书献给“濒临灭绝的仍为理想奋斗着的人们”,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位卓越先行者。通过学习我们可清明:当企业面临着重组和大规模裁员威胁的动态、不确定的环境,企业的组织文化没有能力支持企业的前进使命如此困境之际,变革问题就在眼前。罗宾斯认为:在今天动态的“急流险滩”环境中,成功越来越属于那些能灵活应变的企业。企业需要人们抛弃事情一贯的传统做法,而发动一场激进的、根本的变革。按一般程序讲,企业变革可从企业结构、技术、人员三方面下手。结构变革立足于改革企业组织的复杂性、正规化、集权化程度,职务再设计及其他结构因素。技术变革着力于生产过程、所使用方法和设备的改变等。人员变革则关注于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态度、期望、认知、行为等的改变。从罗宾斯对管理变革的态度中可见,我们现实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许多因素在促使着变革,有些变革是不易为企业决策层控制的,而变革又造成一种压力。在压力下工作着,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有痛也有苦,必须正视变革,提前主动变革才是出路,这是管理的革命所在,也是吸引我学习此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吧。
创新型企业文化
罗宾斯一直在关注着企业文化性质最佳的选择。我们应该认同企业变革的方向是打造创新型企业,这
是时代的变化要求。创新型企业由企业的创新型结构、创新型文化、激发潜力型人力资源系统三大类主要因素来促成。管理学者们认为,500人以上的企业可具强企业文化,也就是说500人以上企业如果创新型企业文化营造成功并具强力的话,那么它将发挥文化规模效应。现在第一步就是要先定创新型企业文化性质。关于这一点,罗宾斯提出创新型企业的文化应具备如下特征:
1、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
2、容忍不切实际。企业不能抑制员工对管理问题作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其实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
3、外部控制少。企业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
4、接受风险。企业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
5、容忍冲突。企业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部门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
6、强调开放系统。企业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快速反应。这些特征也就是罗宾斯式创新型企业文化“标准”,要促成这些难度很大。管理的核心就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是学习罗宾斯《管理学》要抓住的关键之处。在实际企业管理中,部门工作团队最能体现和创造创新型企业文化,反过来创新型企业正因为有着上述的特征才可能通过相应的部门工作团队发挥出其巨大的动力作用。企业文化的塑造从部门工作团队着手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这是因为罗宾斯通过研究得出结果:结构松的团队因其社会惰化效应,往往产生不了1+1>2的团队效率。部门工作团队因其结构紧、责任明确、管理者权威大这样有利于团队重塑。我们可通过建造一个基本结构:适当的培训,一套易于理解并可用以评估员工总体绩效的测量系统,以及一个起支持作用的人力资源系统。这样为部门工作团队提供强力支持,以求创新部门工作团队重塑创新型企业文化。罗宾斯也赞成这样做,他并指出管理者在部门工作团队中建立信任的重要性,为此特地给出了构建信任的六条忠诚建议:
1、沟通:向团队成员和其他下属解释有关决策和措施等,使他们知晓;能够及时提供反馈;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支持下属:对团队成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3、尊重下属:真正授权给团队成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
4、公正无偏:恪守信用,在绩效评估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应予以表扬的尽量表扬。
5、易于预测:处理日常事务应有一贯性,明确承诺并能及时兑现。
6、展示能力: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的钦佩与尊敬。
目标管理
关于目标管理(简称MBO),这是我们正在用的管理手段,并且已产生了明显的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目标管理也就要求以效少的代价将目标正解地完成。这要真正做好难度也够大的吧。目标管理要把握两个关键:
1、目标的困难程度。如何根据企业本身情况制定恰好的目标更好地适应员工潜能的发挥。有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工作目标本身就对员工起激励作用。罗宾斯的研究表明:人处于完全投入状态时并不十分愉悦,这是一个极需全神贯注的阶段,具有挑战性、高要求的目标任务导向人的努力。当这一阶段结束时,他就会对这种状态充满欣慰之情,并获得放大的满足感,而这种情况偏偏发生在工作之中,不在于我们的平时生活娱乐中。
2、高层管理的承诺和参与程度。罗宾斯通过研究发现:当高层管理对MBO高度负责,并且亲身参与MBO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幅度达到56%;而对应高层管理低水平的承诺和参与,生产率的平均改进幅度仅为6%.目标管理强调了具体绩效目标,对执行过程的程度没有更深入的涉及。罗宾斯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又指出:MBO将目标作为一种激励因素,让员
工确切了解企业对他们的期望,使他们参与自身目标的设定过程,将他们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不断地反馈给他们,以及根据实现目标的分步情况对他们进行分时奖励。这些因素增强了MBO的激励作用,在纠正着不重过程的偏向,也为KPI的管理提供了源泉。
费用预算
罗宾斯主张放松对预算的严格控制。他给我们描述了许多存在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预算的着手点不广,没有活力,阻碍部门间的合作以及鼓励做表面文章的短期行为等。许多重要的活动并不能用预算来表示,因为其内容的质量是动态的没有办法来量化的。预算却偏偏设定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能够定量化并转化为一定的金额。许多人可能产生了一些非常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想法及方案并且要求立即付诸行动,但是因为它们没有列入预算,也就没有任何用处,这样也就丧失其活力。各管理部门大都有相应的费用预算,各部门的管理者趋向于使自己部门的利益最大化,哪怕整体将为此付出代价。当企业试图培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寻求打破结构上的障碍时,预算趋向于只是增加部门间的冲突。理解到罗宾斯非常现实的观点,我们也就明白到一味强调符合预算要求会压抑新思想,阻碍冒险精神和灵活性。另一方面,罗宾斯也肯定了费用预算还是利大于弊的积极作用。所以罗宾斯这“重新估价预算的重要性,适当放宽对它的约束,并将各部门的预算联系在一起以鼓励合作”的建议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至于采用什么方法来操作,罗宾斯没有提供答案,毕竟企业管理情况太复杂,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解决实际问题还得自己亲自尝试开拓,这是罗宾斯在书中反复强调要牢记的第二把管理“钥匙”。
时间把握
难得有罗宾斯这样的人对时间如此重视并作如此深入的研究。个人的时间极少,又非常珍贵。管理者首先要对自己的时间作科学、合理的计划,把握自己为数不多的时间。实现有效的时间管理包括5个步骤:
(1)列出目标;(2)按重要性排出目标的次序;(3)列出实现目标必须进行的活动;(4)给活动分派优先级;(5)按优先级安排活动的日程。围绕时间管理取向,罗宾斯提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1、遵循10/90法则:大多数管理者90%的决定是在他们10%的时间里做出的。管理者们很容易陷在日常事务中,要有效地利用其他间接管理者,确保最关键的10%的活动具有最高的优先处理权。
2、了解你的生产率周期:每个人都有日生产率周期,有些人在上午工作效率最高,有些人是在午后或晚上工作效率最高。凡是了解自己生产率周期并能合理安排工作日程的管理者,可以显著地提高管理效率。他们在生产率周期效率最高的时候处理最重要的事情,而把例行的和不重要的事情挪到效率低的时候处理。
3、记住帕金森定律,定律提出: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时间管理隐含着你可以为一项任务安排过多的时间,如果你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从事一项活动,你会放慢你的节奏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时间。所以把不太重要的事集中起来办,每天留出一些固定的时间处理未办完的事情以及其他零碎的事情。理想的情况是,这段时间安排在效率周期的低谷阶段,这样做可以避免重复、浪费和冗余,还可以使你在处理重要的事情时免受琐事打扰。
大师的《管理学》围绕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条线展开构成21个章节,其内容丰富、实例群多新鲜、观点建议独到且操作性强。如此美味大餐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认真研究。而我从中有感引来上面这些,不过是一位初入门中学习的“小子”在“张扬”。真正发挥大师管理“真谛”还是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渐渐来深切感受运用消化。
第四篇: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精选)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管理的基本了解到定义管理者的领地到计划这三大方面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管理,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的约束力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这是一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实例、多实践的管理型书籍,对我学习管理学有很大的帮助和能够让我更好的从中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然而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组织和管理和效率和效果之间又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在学习完本书后我有了大概的一个认识。学习管理学除了是我们专业的要求和将来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也是学了管理学之后我们的待人处事将会更有条理性。就像是一个侦探事件一般,要解决所有的事得出最后的结论,必须通过管理自己的大脑理清所有的程序,以及理清身边所出现的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另外,学好管理学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课程。就像本书中所论断的原因有这些: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学习管理的第二个原因是,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事业生涯时,你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这样会有一个稍微明晰的学习认知。虽然书中摆出的原因就那么两个,但我认为知识都是灵活变通的,管理学的应用之处和学习它的原因必定是多的,只是这两个最为现实和明显罢了。
在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以后,我意识到所谓管理学也是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工程来描述的。譬如说是一个房屋的建设工程。总设计师既是管理者又是组织者。他组织起整个建设所需的物件和人员,决定整个工程的大体方向。自然这个决策可以是个人决策也可以是和主管工程建设具体部分的主管者一起决策。正如书中所说的决策分成较大方面的两种决策方式。一种是由公司的最高执行长官单独决策,这要做的优势地方则是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但是个人拍板决定的计划肯定是会有不精细的地方,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另一种则是群体决策,这种决策方式自然能够使得整个的计划或是战略更精确,但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讨论,拖延的不只是时间,更是机遇。书中的论断也是这样说:群体决策是否比个人决策更有效,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效果。群体决策趋向于更精确。如果决策的效果是以速度来定义的话,那么个人决策更为优越。因此要做科学的理性的决策。
若要这建房工程进行的有条不紊有快速质高,除了决策不能有大失误外,组织活动和效率、效果都是极重要的方面。书中有提到的效率与效果的关系,我想也应当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吧。当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他们是有效果的。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组织可能是有效率却无结果的。低水平的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以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的。
在本书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在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除了这些因素还有的就是公司的形象,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公司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绩是有极大的挂钩性的,如果社会责任并不消极地影响经济绩效,也许整个社会责任观点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公共关系概念,它使得公司管理当局在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显示出某种社会意识。就是说,社会责任行为或许不过是一种乔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毫无疑问,公司的某些社会行为主要是由利润动机驱动的。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获得了一个名称:起因相关营销,指实施直接由利润驱动的社会行为。
而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罗宾斯管理学》中的内容很丰富,结构连接很是紧密,给了我不少的帮助。而最为公司最主要的是公司的经济效益,效益有和公司的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实际挂钩,所以这本书中除了让我更详细的知道了什么是管理,也让我学习到了如何提升公司整体文化素质及激励员工,公司的社会形象的提升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等。
第五篇:罗宾斯管理学第一章(管理和组织导论)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定义包含三层含义:
1)这是一个过程(过程是指一系列正在进行中的相互关联者的活动,此处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目标。这些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协调和监督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3)强调效率和效果
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正确地做事,不浪费资源,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 效果是指做正确的事,通过完成任务而使组织达到目标。
效率注重过程,效果注重结果。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效率与效果对管理的重要性:效率和效果同等重要不可偏颇,两者相辅相成。①效率和效果的优劣反映管理者的素质。
②效率和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或组织的未来发展。③效率和效果的优劣影响着企业和组织成员的士气
?(④个体差异:例如赫塞•布兰查德的情景理论根据人的成熟度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领导风格。)
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一个团队的活动。
(非管理类员工是指那些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必负有责任地去协调和监督他人工作的那些员工)
管理的职能(P-O-L-C)
1)计划:设立和明确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和方案。(计划是管理的起点,确定目标和途径是计划职能的两大任务。)2)组织:管理者对工作任务进行安排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结构:一种框架体系,能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组织结构有三层含义:复杂化,正规化,集权化。
复杂化:组织分化的程度
正规化:组织内部人员行为规范化的程度 集权化:制定决策的权力在谁手上
3)领导: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完成目标,包括激励下属,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等。(领导者所做的事,他是一个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实现目标的过程。运用各种影响力,使个人或组织服从,接受,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过程包含了①确定一批人应该前进的方向②带领他们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以实现预期目标两个方面。
这一定义包含:
①领导者要与其他成员发生联系 ②领导者拥有相对强大的权力 ③领导者能对被领导者产生各种影响
④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去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4)控制:根据计划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计划标准进行比较,对误差进行纠正的过程,确保组织资源有效利用和达到组织目标。(是指监控,比较,纠正。比较包括衡量和评估工作绩效,并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
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亨利·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行为可以通过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来恰当的描述,发展出了10种管理行为,并将其进一步组合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①人际关系
挂名首脑: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和社会性例行义务; 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负责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关系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②信息传递角色
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
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 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便透彻的理解组织和环境 ③决策制定者
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
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 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
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制定和批准所有有关的组织决策。
管理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纵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分析战略性问题,引导组织的发展方向。2)人际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有关能力,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3)技术技能:运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管理层次(组织层次)
是指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职位等级。/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管理层次依据管理幅度而定。管理人员按层次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是最低层次的管理者,管理非管理类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主要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特别注意日常管理工作。
3)高层管理者: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富有全面责任。主要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管理层次的影响因素:
①组织规模:生产规模大,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纵向分层应该多一点。②内部沟通:内部信息上下沟通效率高可以减少管理层次。
③组织变革:组织变革速度快,频率高,为加强管理工作,管理层次多。④组织效率:管理层次过多降低组织效率,管理者下属人数要在有效幅度内。
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的关系
①对于三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三种技能都必不可少; ②人际关系同等重要;
③三种技能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其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最重要,人际技能也非常有益,概念技能要求相对较弱。
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下降,人际技能的要求变化不大,但概念技能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最为重要,技术技能相对无足轻重。解释:高层管理为了更好的识别问题,确定组织的发展方向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基层是运用技术技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中层为基层部门制定计划,并承担基层和高层的联络员的作用,因此需要较多的人际技能。
权变
(①以何来变②因何而变③如何匹配)观点(管理方式的权变观点)
不存在一种最佳的管理风格,不同的和变化的情境要求管理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组织不同,面对的情景不同,因此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影响管理风格的权变因素有: ①组织规模:大规模的组织比小规模的组织更倾向于高度专业化和横向、纵向分化。
②任务技术的例行程度:常规技术所要求的组织结构、领导风格与控制系统与客户化的、非例行的技术所要求的不同,例如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③环境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稳定则内部规范化集权程度高。
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①管理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
②管理是实现资源整合,创造价值的手段 ③生产力的高低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④管理具有广阔的外延 ⑤无为而治也是一种管理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管理的普遍性:对于所有组织,管理都是绝对必要的,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无论组织的工作领域是什么,无论这个组织位于那个国家。
工作的现实:你要么是管理者要么是被管理者。并不是只有管理者才能从理解管理中获益,每个人都能从理解管理中获益。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获得基础知识,有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对于不从事管理的人来说,可使他们领悟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
管理者和领导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管理者: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是协调一个部门,一个团队或监督几个单独的人。
领导者:一种社会角色,特指领导活动的行为主体,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职权的人。
联系:①都拥有权力②最终目标都是实现组织目标。区别:
①工作范围:领导者提供方向性的东西,宏观上把握组织方向,制定长期计划,工作具有概括性、创新性、前瞻性。管理者是做具体化的事情,做好规则下的细节工作。
②自身素质:领导者运用魅力影响下属,自愿做;管理者倾向于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不得不做;
③工作侧重点:管理重视解决组织运行的效率,活动的方式,领导者重视解决活动的效果,活动的结果;
④工作方法:领导者工作灵活性强,工作与领导者性格相关,运用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
管理者按规则办事,具有客观性。
管理者具备的素质
①政治素质:掌握大政方针,提高政治觉悟,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 ②思想素质:能清晰表明自己思想,善于运用和捕捉信息; ③公关素质:企业形象需要公关工作来完成;
④心理素质:要具备敏锐的信息观念,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宽容大度的胸怀; ⑤知识和心技术素质:懂专业才能在管理过程中有的放矢;
⑥个性修养: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谦虚诚实心胸开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⑦创新能力:不断在竞争中求得长期发展; ⑧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身体素质要好。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长期以来管理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基本原理和方法,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很难成功; 艺术性:管理理论要与实际情况相配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性的加以利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职责和职权
职权是管理者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任务得到执行的权利。职责是管理者在协调和整合雇员的工作时,下属员工对完成任务的期待或义务。
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只对人员进行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组织的特征是有明确的目的,精细的结构和人员。
(1.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通常以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来表达的,它反映了组织所希望达到的状态。2.每个组织都是由人员组成的,独自一个人工作是不能构成组织的,组织借助人员来完成工作,这对于实现组织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3.所有的组织都发展出一些精细的结构,以便其中的人员能够从事他们的工作。)
小企业老板和大公司总裁的区别
二者的差异可以从管理人员的层次,管理角色,管理职能三方面来比较。管理层次:
小企业中,老板既是基层管理者又是高层管理者,总裁则是高层管理者。小企业老板不仅考虑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还要考虑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作业问题,显然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对大企业来说,他只是担任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职责,主要考虑企业长远规划属于战略层面的问题,这样比较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管理角色:
小企业老板承担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等多方面的角色,其中发言人最重要,用于筹措资源,大企业总裁主要承担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主要是处理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获得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管理职能:
种类相同,职能侧重点不同 小企业老板花时间在领导;
大企业总裁花时间在组织和控制。
管理者工作的变化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者工作发生了巨变,现在的管理者关注的内容较以前有所变化,如日益重要的顾客和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研究。(客户(客户-服务-员工);创新(管理者不仅自己要富有创新精神,还要鼓励员工创新);社会化媒体(不仅用来与客户保持联系,更把它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创新的工具;需加以控制以发挥积极作用);可持续性(指一个公司通过把经济、环境、社会因素集成到企业战略里来实现目标、增加长期股东价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