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问题与供给侧改革

时间:2019-05-12 00:4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流通问题与供给侧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流通问题与供给侧改革》。

第一篇:中国流通问题与供给侧改革

中国流通问题与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2010年之后,整个世界都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整体处于低谷,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变化,美国和德国等国家为走出危机阴影而采取了再工业化战略,这对中国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形成很大冲击,加上国内进出口疲软,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下滑趋势,从前偏重需求侧的稳增长政策已经无法适应中国经济的正常、有效发展,需求侧下的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效果加速递减阶段,日益增多的内部矛盾和逐渐凸显的结构性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主导因素。

“供给侧”主要是针对从前的“需求侧”而言,我们过去赖以推动GDP增长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和出口)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因为当前我们的供给已经与需求不匹配,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所以为了使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供给达到与需求匹配,需要在供给侧多加努力,即在实现生产要素有效供给与利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供给领域的效率,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积极作用。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要求。

二、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商品流通的重要性是由商品的性质所决定的。商品不同于产品在于它体现的是一种交换关系。商品是社会分工和相互交换的产物,是为满足他人需要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或者说是为出售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旦劳动产品打上商品的烙印,商品的直接使用价值注定是属于商品的非所有者,而对于所有者而言,仅仅是交换价值。由此决定了,凡是商品都必须转手。如果不能完成这种转手,劳动产品就不能转变为现实的商品。商品就会变成毫无用处的东西。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因此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商品流通的重要性,还因为它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马克思是这样分析生产、消费和流通的辩证关系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 然而,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还必须经历流通过程。如果没有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即使商品生产出来,也无法送到消费者手中。生产也就会失去意义。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还由于它把消费者的要求,及时地传递给生产者,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使商品生产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即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农产品之所以出现结构性过剩以及库存量过高,其深层原因在于流通环节没有理顺,因政府干预而导致价格失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没有准确地反馈到生产者那里,存在供求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三、鼓励流通行业的发展的原因

第一,流通作为消费与生产的中间环节,既可以促进消费,又可以引导生产,让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发力;第二,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内外贸结构、供求结构等等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流通加以协调;第三,流通费用高、物流费用高是国民经济与企业发展的短板,去短板的关键是激活流通与物流企业,加强商品与服务对社会的有效供给;第四,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国,物流总量第一大国,如何充分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空间很大,谁能把握好流通,谁就可以把握好世界。

四、流通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任重道远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与服务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是常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与服务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是常态,生产者主权逐步让位于消费者主权。这是从总体情况讲的,但在实际运作中,有效需求不足或有效供给不足是家常便饭。

从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供给与需求是经济杠杆的两端,政府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扩大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增加供给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每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出手时机的把握。

在西方经济学中,如何拉动经济发展,产生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需求学派,主张经济发展的需求拉动,实施政府干预,加大投资,赤字财政,福利保障,温和通胀,充分就业。也产生了以萨尹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主张通过改善与刺激供给来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们认为,放松管制,市场调节,减税减负,创新驱动,有效供给才是唯一出路。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的合理供给及有效利用,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供给的水平和能力,光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经济理论对欧美经济发展,特别是从经济困境中走出来都起过重要作用。

中国目前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重复西方的理论,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的新思想,是一种理论创新。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我认为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从而达到激活企业活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五、物流业发展现状

1.物流费用率过高

根据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2014年全国重点工业、批发零售企业的调查,2014年全国工业、批发零售企业的物流费用率为8.3%,其中工业企业为8.9%,批发零售企业为7.7%,从2008年以来,一直在下降,这得益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外包物流业务的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高出3-4个百分点。

2.物流与生产、服产企业融合度过低

据美国物流咨询公司研究,一个企业如果只是简单的以第三方替代自营物流,借助第三方的规模效应和营运特点可节约成本5%;如果利用第三方的网络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部分改进原有物流流程,可节约物流成本5%-10%;如果通过第三方物流根据需要对物流流程进行重组,使第三方物流延伸至整个供应链,可取得10%-20%的成本节约。中国目前工业与流通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已占物流总费用的65%,但主要是运输与仓储,供应链设计、采购供应、厂内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高端物流服务很小,说明供应链融合度仍过低。这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约束。

3.政府对企业管制过多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目前我国物流业所需证照资质约70项,行政机关多头管理,重复审批,效率低、层级多、透明度差,审批事项过多过乱加重了企业负担,企业注册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困难重重,不利于物流的网络布局。

4.税费过重

六、流通产业如何适应供给侧改革

1.在降低流通费用与物流成本上发力

流通费用除了物流成本以外,还有交易费用、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但物流费用是大头,流通环节多、商品周转慢、科技含量低都会影响到成本的高低,物流费用主要由运输、仓储、管理费用构成。我认为,中国流通费用高,物流成本高是有一个复杂因素购成的,要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去研究,但基本上是四部分构成的,一是国民经济落后的结构体系,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过低:二是工业、农业落后的商业运作体系。,“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完全解决,产能过剩是因为供应链出了问题,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失灵。三是传统的商品流通体系。散小差乱,还没有形成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格局。四是流通与物流企业低效率的运作体系。所以,一方面流通业、物流业要自我革命,强身健体,另一方面要多方面出击,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大力推进国家供应链、产业供应链、城市供应链、企业供应链建设。

2.在帮助生产企业“去产能”上发力,同时去流通业自身的多余产能 许多生产企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差,大部分商品质量并不差,消化库存积压流通部门可以在国内外寻找市场,并采用工厂直销、易货交易、尾货市场、租赁金融等方式,特别是海外市场,运作空间很大,关键是要有我们自己的战略,通过产品销售把产能转移出去,并带动流通业、物流业走出去。

流通业、物流业在全局是短板,但自身的供给结构中,有不少是长板。如流通业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全国近九万多个实体批发市场必须做出调整,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商业地产过多,会展中心遍地开花,百货业态异化发展,但同时,农村流通设施落后,城市社区商业与服务网店不足,满足消费者体验场所奇缺,商业诚信缺失。物流业一方面对需方要求的供应链管理,高端物流服务缺少供给,而在运输物流上恶性竞争。所以流通业、物流业作为供给侧的一方,对自身也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

3.具体做法

一是对流通费用高,物流成本高进行全方位诊断,提出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与企业经济运行成本高的有效办法,并采取坚决有力措施;二是要从需求与供给两端发力,产业要释放与外包高端物流,流通与物流企业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比如制造业精益物流、电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危化品物流、特种运输、医药物流、应急物流等等,流通业要创新业态,强化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化消费,加大服务消费,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的供给能力,走供应链管理融合之路;三是对物流业放松管制,减轻负担,优化配置资金、劳动力、土地、管理等公共资源,给流通、物流企业发展一个更宽松的环境。

第二篇:供给侧改革问题与答案

1.供给侧改革这招如果失败,接下来是否要回归凯恩斯主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提出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采取凯恩斯式的短期刺激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投资回报率递减,刺激政策效果愈来愈差;

二、债务过度增加,杠杆率过度增高,风险迅速积累。而供给侧的改革并非直接作用于经济,而是改善经济发展的条件,因此见效缓慢。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而改革的最终成果,在经济增长模型上体现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市场上体现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果出现08年那样的经济危机,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调控手段会在短期内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并不能说是因为供给侧改革失败而回归凯恩斯主义

2.如何评价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容和成效? 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之前已经有介绍,这里就不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于规模化的投资和出口,与此相对应,货币资金供给也主要依赖于集中式的间接融资,因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极大匹配便利,这种模式给中国带来了持续相当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投资尤其是基础建设和房地产投资成为经济无可争议的贡献主体,但对投资的严重依赖也大大降低了经济的自调弹性,并造就了传统国有机构的规模垄断和创新乏力。中国经济的增长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韧性,无论是名义增速还是实际增速,连续6个季度企稳回升,充分探明了经济新底部的存在。9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也表明,随着周期演变开启,中国经济的减速增质步入实质阶段,结构性新亮点将逐步涌现,而政府诸多合理政策的协同平衡,加速了经济的长周期筑底,从而将经济安然地送入平稳增长轨道,并有望实现经济超长周期的崛起上升。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财政政策调整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观政策要稳。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三是微观政策要活。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四是改革政策要实。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4.供给侧改革可以采取哪些税收政策? 供给侧管理最早的渊源是美国的供给学派,他们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对政府来讲,就是采用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财税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方式,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果从财税改革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的一大工具就是减税。这不再是结构性减税,或者仅仅针对小微企业的减税,而是全面适当地降低企业税负。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供给侧改革,就是计划经济,人为操纵经济方向,按照应该怎样去走。自由市场经济完全背道而驰的

第三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通是短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通是短板

提案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钟攸平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张秋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严卫星

承办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等5位委员提案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以下简称新发地)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重点企业”,承担了2000多万北京常驻人口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2015年底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大关,位居世界第一。新发地直接和间接带动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增收,其产品流通进入二级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餐饮服务业,释放巨量的经济社会效应。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新发地在河北周边地区投资建设了200多万亩蔬果基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通是短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推进,怎样修订相应政策,处理好政府与新发地的关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怎样更好地谋篇布局,在确保首都农产品可靠安全和稳定市场供应的同时,实现新发地的转型升级;怎样更好地发挥新发地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带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领域,为全国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流通起到示范作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新发地市场的转型升级”课题组对此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升其功能地位。政府明确新?l地是保障首都日常生活的“稳定器”,是应对首都不时之需的战略“储备库”,是保障首都食品安全的“护城河”,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服务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国家级农产品批发中心的标准,做好总体规划;对新发地现在使用的土地,尽快批准作出调整,明确市场用地、绿化用地、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升级的经验,解决发展面临的土地瓶颈;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按照功能划分明确,综合性、配套性、便捷性服务的布局,对新发地予以重新布局设计;对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的市场蔬菜综合交易大楼、水果交易大厅、大型冷库项目,以及汽车充电站、LNG-CNG加气站等,简化审批、加快建设。设立新发地价格指数,把新发地打造成为服务首都、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农产品集散平台、产品配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食品安全检测平台、网络信息平台,为全国大型农批市场转型升级树立样板和标杆。

第二,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对于新发地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土地综合开发及利用、产权保护、政府购买应急储备等予以更多政策性支持;对新发地为响应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将市场原有的区域性集散和分拨中心的功能剥离,在河北高碑店等地投资建立的分市场给予经费补助;进一步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支持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果蔬运输车安装可视监控系统和GPS定位系统;食药监管部门进驻市场,改造市场农产品检测中心,使之达到权威食品检验机构(CMAF)的资质认定标准,对农产品实施入场安全检测,从源头把住食品安全关。

第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新发地在河北省扩大蔬果种植基地,更好地对接、增加天津港的海鲜进货和果品进口;积极推行以新发地品牌为龙头的战略合作伙伴计划,以邀约方式,有效组织、培养一大批上规模、有效应的农产品经销商、专业合作社和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品牌,统一规格、统一品牌、统一管理,逐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支持新发地市场扩大发展便民菜店、菜篮子直通车等农产品零售端,在首都主城区和近郊人口居住密集社区逐步实行农产品超市化,在确保食品安全和市场供应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新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办理并复文

一、关于提升新发地市场功能地位

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明确将新发地市场所在的京津冀地区列为骨干市场集群以及“三纵三横”骨干网络的重要节点,指导推动京津冀农产品市场体系协同发展。“十二五”以来,北京市着力建设新发地市场与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双核”保障体系,先后批复新发地市场改扩建工程、仓储加工区项目(12万吨冷库及配套工程)等,正加快建设其蔬菜综合交易楼、12万吨冷链物流、果品综合交易楼等项目,将有力促进新发地市场布局优化、转型升级。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相关要求,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北京市等方面稳妥有序推进区域性批发市场等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转移,积极推动河北定兴、高碑店、涿州和山西大同等京外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打造京外承接新发地市场过境物流等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基地,促进北京新发地市场减量提质发展。

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规划纲要》要求,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项目安排等方面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在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关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推动新发地市场原有区域性集散和分拨中心的功能剥离,推进新发地市场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与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增强产地货源组织能力,探索增加委托交易、现场拍卖等交易模式,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将新发地市场打造成为精细农产品集配中心、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食用农产品安全控制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和大宗农产品价格形成发布中心,成为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样板和标杆。

二、关于给予特殊政策扶持

2000年以来,北京市共安排扶持资金约2.8亿元支持新发地市场建设,2011年北京市财政出资、国管中心作为股权代持机构以1.73亿元受让新发地市场22%股权,目前北京市正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新发地市场建设。国家发改委大力支持新发地市场转型升级和功能疏解,先后分别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500万元、1100万元支持新发地市场蔬菜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平台建设、设备购置等,以及河北定兴、高碑店、涿州和山西大同等京外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功能外迁。商务部通过陆续开展“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等利民惠农工作,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支持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业部和财政部也安排河北省农业初加工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扶持行唐、张北等34个县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增加果蔬贮藏保鲜能力和果蔬烘干能力。

下一步,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将按照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及保障首都农产品供应的要求,继续加大对新发地市场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新发地市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立区域性农产品监测结果互认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促进新发地市场转型升级发展。

三、关于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一)关于扩大新发地在河北省蔬果种植基地问题

北京市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增强产地货源组织能力,预计到2020年,外埠分市场将由目前的11家增至15家,签约基地由目前的13.3万公顷提高到20万公顷。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蔬菜标准化生产,并向河北等蔬菜优势产区倾斜,2010―2015年,农业部安排河北蔬菜标准化生产资金1.74亿元,2016年安排4250万元支持河北园艺标准园建设,提高“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同时,积极支持新发地市场与河北等蔬果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和河北大青垡农产品合作社田头市场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

(二)关于推行以新发地品牌为龙头的战略合作伙伴计划问题

北京市加快推进新发地市场与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农产品网络平台,提高市场B2B、B2C交易能力及交易比例,推动其由大型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农产品电商总部和服务北京的物流配送中心转型。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农产品经销商、有条件的合作社逐步实现统一产品规格、统一产品品牌,逐步实现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支持举办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北京农业嘉年华等重大农业会展,提升新发地等农产品品牌效应。

(三)关于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

北京市加强规范化蔬菜零售网点建设,积极发展连锁菜店、规范化菜市场、超市搭载和社区蔬菜直通车等多种形式蔬菜零售终端,积极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设置蔬菜零售等生活性服务业便民网点,加速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不断增强社区居民服务能力。

第四篇:供给侧改革与高考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时政热点剖析:供给侧改革

一、提出背景 1、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实现,重点强调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即“三驾马车”,但一味地刺激需求导致了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和债务高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就需要用新的动力对冲下行风险。供给侧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前段时间,日本的马桶盖,韩国的彩妆,澳大利亚的奶粉被海淘族哄抢,难道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有,但品质不太好。国内消费增速不断下降,但中国居民在海外却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种消费领域中呈现出的供需错配现象表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的条件下能实现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2、“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对应的,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有三点:一是去库存、化产能。如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二是要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与竞争力,通过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在资本、劳动、土地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无形生产要素推动的生产率提高。在中国,由于普遍的技术进步还未到来,因此无形生产要素应当主要包括制度因素和组织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制度因素、组织创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缚,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也由此决定着“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二、热点解析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1、经济生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水平。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3)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要淘汰落后产能,去库存,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供给侧改革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5)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改革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率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6)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动力。通过供给侧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7)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8)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税收是调节经的重要杠杆。供给侧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供给侧改革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10)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公平,重视效率符合我国国情,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2、政治生活

①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供给侧改革“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实惠。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供给侧改革”是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要求。

③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利益的领导核心作用。“供给侧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④人大应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法律依据。⑤人民政协应发挥独特优势,为“供给侧改革”积极建言献策。3文化生活

①、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能为文化发展奠定物质保障。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和高素质人才在经济中越来越重要;供给侧改革要发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挥科技的作用和高素质人才的作用。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供给侧改革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创新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供给侧改革把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供给侧改革要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生活与哲学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要用科学理论指导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③系统与要素是辩证统一的。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因此,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

⑤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以前我们重视需求改革,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目前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⑥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扬弃”,“供给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能否定一切。

⑦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创新试题

1、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下列选项中有助于促进粮食供给增加的正确路径是()

①加大对农业投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单位亩产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给增加 ②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价格下降→粮食供给增加 ③人民币汇率降低→进口粮食成本降低→增加粮食进口→粮食供给增加 ④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农民收入增加→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粮食供给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2、怎样化解产能过剩?不同的经济理论有不同的政策主张。基于凯恩斯的理论,化解产能过剩的经济政策的着力方向是()A.减少政府投资,压缩产能过剩商品的供给 B.放任经济自由,让市场自动实现供求平衡 C.调整产能结构,改善产能过剩商品的供给 D.实现赤字财政,扩大产能过剩商品的需求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正常的市场竞争范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能利用率不到65%。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化解过剩产能需要()①淘汰落后产能与增加消费需求相结合②改革投资体制与机制 ③大规模发展高科技产业

④加强监管,扩大政府审批范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2016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稳中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5、2015年10月8日,美团与大众点评正式宣布合并,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公司诞生。两家企业为了争夺市场,曾以海量资金补贴用户,曾经的“冤家对头”,瞬间握手言和。推测两家公司合并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打破垄断,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B.加强优势互补,推动行业升级 C.以优带劣,实现资源合理整合 D.提高创新能力,改善经营管理

6.在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减少背景下,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积极调整,既顺应了群众对生育二孩的普遍需求,也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从唯物史观来看这体现了:()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关系 B.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全面地看问题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7、2015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白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中国商飞公司总装下线。从2008年开始研制以来,C919共规划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全国共有20多万人参与其中。这一成果的取得意味着我国在航空制造领域迈出重要步伐,正式跻身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大型客机研制能力国家的先进行列。大型客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表明:()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②是我国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体现,标志我国已经跻身世界飞机制造强国行列 ③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④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重要成就,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出口贸易上不仅强调继续稳定一般性产品出口,还全力支持中国装备.中国技术走出国门。目前,中国企业在铁路.能源.基建.工程等方面 “走出去” 的步伐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①提升了高端装备的技术水平

②助推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③改变了中国对外开放总格局

④促进了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这一发现为医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屠呦呦的发现表明()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在我国面临生育率过低、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青年占比下降等问题的情况下,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孩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或“双独二孩”政策的限制。生育是个复杂的过程,新的人口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这表明()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政府决策应坚持自己的态度 ③继续观察能促进谬误与真理的相互转化 ④追求真理应坚持严谨踏实的态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新常态下,围绕“创新驱动、智慧发展、全域推进”的发展方向,用特色文化创意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标新立异的设计服务业、融合传统工艺和当代美学的艺术品业等正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这一事实说明()①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④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①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③构建区域经济优势,实现主导世界市场的目的 ④平衡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016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之——时政热点专题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2、材料一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峰论坛于2015年10月在北京举行。近年,国务院连续推出系列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模式新颖、高效服务、专业辅导、资源集聚、运营顺畅的众创空间,形成了“孵化+创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多种发展模式,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颠覆着传统的制造和消费模式,乃至产业布局和投融资方式,全国近30万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总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了经济良性良好发展。

材料二:“创客”是一群酷爱科技、热衷实践的人群,是一群具有敏锐思维和创新勇气的追梦人,他们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以创客为主体的社区则成了创客文化的载体。“创客”文化,是DIY文化的延伸,它在其中糅合了技术元素,它不认同随意消费,乐于在现有的资源下创造性的再利用。“创客”精神主要表现:

一、不满足现状,坚守创新;

二、勇于和善于持续实践;

三、乐于交流、乐于分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推动经济良性良好发展?(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培育“创客”文化,发扬“创客”精神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14、材料: 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立了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强调“引进非国有资本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原国有企业作为真正市场经济主体的固有本色。此轮国企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重要抓手,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实现保值增值,提高国企竞争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2分)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怎样才能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10分)(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12分)

16、A集团创立于1999年,是一家提供电子商务在线交易平台的公司,它改变了传统商务模式,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打造新的生意方式创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现代商务世界;通过不断创新整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集团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绩效评估的公司管理系统,为员工创造了积极、灵活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环境;旗下公司整合数千家品牌商、生产商,提供100%品质保证的商品,7天无理由退货的售后服务,以及购物积分返现等优质服务;在国际交易市场上设有全球批发交易平台,成为全球首家拥有超过800万网商的电子商务网站,被传媒界誉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结合上述材料说明A集团为什么会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17、材料: 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2015年以后的未来经济转型,必须把改革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环境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结合材料二,运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12分)

第五篇:供给侧改革

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下行趋势。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背景

全球低增长困境的症结在于结构性改革迟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直接购买资产和债券、降低利率甚至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等方式,大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但从实际效果看,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主要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可见,单一的需求刺激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虽在抵御危机冲击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

国际分工格局重构对结构性改革提出紧迫要求。过去一个时期,欧美国家是主要的产成品消费市场,东亚国家是主要的生产基地,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种“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欧美国家信贷消费模式难以持续,转向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高端制造业出现回流;能源原材料生产国迫于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压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凭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抢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调整,跨境资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经济体都力求通过结构性调整提升分工位势,争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打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凭借低成本优势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这就要求我国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优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是无效和低端供给的集中表现。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

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这反映了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当前,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增大了民营企业进入障碍;金融市场不完善,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致使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境外消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要做好需求管理

供给和需求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供需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会导致资源错配和结构扭曲,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调控,重在引导市场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避免经济下行与市场悲观预期形成相互循环的放大效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管理的配合。充分发挥需求管理的“稳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经济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种矛盾和潜在风险,避免增大改革的难度和成本。当前,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窗口,根据改革的总体部署、时序安排和推进节奏,拿捏好需求管理的尺度,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改革有序推进创造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发挥提振需求的作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货币化,在棚户区改造中以货币化形式鼓励搬迁住户购买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库存的同时将拉动装修和家电等相关消费。“补短板”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来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吸引和创造更多的国内外需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当前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业出现周期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的相互叠加,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商品房库存规模偏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较长的消化周期。通过“去产能”,逐步化解工业领域的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归,扭转企业整体利润下滑的局面。通过“去库存”,减少资金无效占用,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可以发挥房地产业体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

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我国企业的债务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重化工和房地产领域债务高企,资金链紧张,违约风险上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和不良债务,加快资产重组,提高资产收益率,改善资产质量,避免潜在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降低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压力,引导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实体企业的活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做好“减法”,还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做乘法,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行动,为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为依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下载中国流通问题与供给侧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流通问题与供给侧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专业:会计一班 姓名:郭嘉玮 学号:*** 2016年十大流行语: 一、洪荒之力;二、吃瓜群众;三、工匠精神;四、小目标;五、一言不合就XX;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七、供......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改革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 班级:会计6班 姓名:寇朗婕 学号:201622349132 课程论文题目: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公共经济学)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一.内涵及其实质 内涵:“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经济增速取决于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的理论,在中国流行已久,此理论在被许多经济学家奉为圭臬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

    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

    供给侧改革

    2016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浅述供给侧改革及其短板 一、 何为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