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国大业感后感作业[本站推荐]
《建国大业》观后感
科目:中国近代史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2014070602
学号:1407105068
姓名:王远
指导老师:郑向
《建国大业》观后感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巨作,心情依然很激动,这作品催人奋进,发人省醒,我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在进步,中国在进步!《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建国史,同时也向我们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与邪恶也十分明显。《建国大业》却把是把国民党军队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
六十年了,走过的怎样的六十个春秋,经历着怎样的考验,有过怎样的辉煌,离不了的是中华儿女们的竭力付出,更忘不了的是先辈们为了建立我们新中国的呕心沥血。
建国六十周年了。各行各业都在忙活为这次国庆献礼。这就是建国大业产生的背景。《建国大业》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以上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全景描写共和国领袖和众多政坛名人的群像。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整个剧本结构集中在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这三位后来当选为国家副主席的非中共人士的关系上,情节起伏,情感浓重,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主党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据内部人士透露,《建国大业》在角度和题材上有出新,而在领袖的塑造上,处理手法有别于同类电影。将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把领袖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如讲述收到冯玉祥遇难消息后,毛泽东气得踢翻了水盆,周恩来更大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些“走下圣坛”的场面确难得一见。并且蒋介石父子在戏中也有较人性化处理。在片中蒋介石的心理变化有层次得多,如蒋家王朝败走台湾之前,蒋介石与蒋经国在溪口详谈,蒋介石一脸落寞,蒋经国眼含热泪,令人恻然。
会议开不好,后果很严重。一部电影说出这样的道理不难,难就难在要说得有道理。韩三平做到了,他说的甚至不是道理,而是哲理。为什么蓝营实力强大,最后却惨败在红营手上?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对比,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会议的态度不同,决定了成败。蓝营不是不开会,他们也开会,但都是坏会议,采用投票制,大家发言不踊跃,场面冷冷清清。红营就不同了,他们采取举手制,争先发言,这是好会议。张国立性格不好,整天沉默寡言、愁眉苦脸,喜欢谈心散步,而不是开会。儿子陈坤也是这样,爱搞私访,开家庭小会。当然蓝营不爱开会,和他们的老婆比较辣有关系,下班必须回家慰妻。电影中有一幕,张国立的老婆去美使馆,门口的黑人士兵惊叹,她真辣!红营就大不相同了,绝大多数是单身汉,唐国强也是光棍,反正没见他爱人出镜。没有辣老婆,自然毫无牵绊,可以通宵达旦地开会。他们形式也搞得非常活泼,会前有人专门抓拍,会后一定合影留念。有时候开完会还会唱K,几个大男人喝完酒,抱在一起大唱《国际歌》,场面十分感人。和张国立相比,唐国强的性格真是太开朗了,完全是开会型的,谈笑风声,嘻嘻哈哈。他真是开会迷啊。有一次开会,蜡烛不够,他就吹灭了,说开黑会也要开。还有一次,他开会太晚,第二天醒不来,敌人的战机来轰炸,他穿着睡衣就被担架抬走了,可是自己的炊事员,因为他没吃早餐,就留在厨房不肯走,被敌军炸死了。唐国强非常悲伤,想到那次会议被敌人利用,害死了厨子,就更加坚定了“枪杆子里出会议”的信念。
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把“会议”这个主题拍得如此深入。如果不是由一个擅长开会的人掌镜,恐怕根本就拍不出这么多神髓。完全可以肯定,没有人比韩三平更胜任此片导演——在官场里,他最艺术;在艺术里,他最会议。片中的演员表演也非常精彩,相对而言,港台明星逊色一些,演技有待提高,也许与他们平时缺少会议训练有关。但我们内地演员非常出色,每一次大会小会上需要的表情、动作和语气,他们全都演出来了。这里就不一一表扬了。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最精华的表演都是在不收片酬的情况下做出的,可见金钱并非动力,而是对艺术的腐蚀。所以,我建议以后拍戏最好不要给他们发片酬,如果有意见,就让他们开会。中国的事情,只要开了会,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可能一些地方说的有些不妥,仅代表个人立场。
影片中有两个落泪场景也让我深深感动,第一个是开国大典上的落泪,第二个蒋家落败时的落泪,这是两次撞击心扉的呐喊。前者鼓舞我们年轻后辈在前人的感召下大步前行;后者似警钟,一遍遍地在我们耳边敲响,警示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得到人民的肯定与支持!
影片最后以定国歌、国旗而结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站起来了,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人民的支持,社会主义将生生不息,中国将不断壮大,不断发展!
第二篇:《建国大业》感后感
《建国大业》感后感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影片,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再说唐国强自从开发出来演毛主席之后,我觉得就基本是那个样子了,《长征》首次见他确实感到惊叹,但是后来的所有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了,也许这就是极致了?也许毛主席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了?咱也不知道了。刘劲等特性演员的表演在剧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扮演者给人新奇,赞叹的印象,民盟,民革这些主要领导人个人性格魅力的展示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
怡,苗圃,郭德纲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这值得我们深思。。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
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第三篇: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后感
观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乱象纷呈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战争,追寻真理与和平的年代,无数有志青年为百废待兴的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两部影片就是以这份乱的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十年间的一些大事件,在这几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几十年,比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等等。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可未不艰辛。下面就谈一下“历史是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的”。
要选择就必须先产生,要谈产生就得说一下产生的历史背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期间共有四次有着较大影响的运动。1: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究其原因,其存在严重的阶级局限性、本位主义、狭隘的小农心理......所谓阶级局限性,是指只能从本阶级出发看问题这一弊端,其局限程度与本阶级的生产力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生产力越发达,阶级局限性的体现就越不明显。《建党伟业》中有一段关于“新文化与旧文化”的辩论。陈、李等人就因是否要尊孔尚孔出现争执。如果从阶级局限性分析,儒家学说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地主阶级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到了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儒家思想不能适应时代(另外说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不与当代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相矛盾,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只关于儒家思想中修身养性方面的精华)而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利益,就当是时代和现在来讲,工人阶级一直是一个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所以马克思主义能沿用至今,仍能指导生产力的发展。2: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失败原因除了二者是以不触动封建统治为前提的原因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权力是由封建统治集团所赋予的,是封建王朝的权力,它既可以支撑一件事业,反过来也可以破坏这个事业。3:最后就是推翻了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人民大众,资产阶级代表的只是一小部分;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这从《建党伟业》一开始陶成章被刺就能看出,国民党内派系众多,党内部团结。除了以上原因,上述运动的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都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中国的、能救中国的道路。而共产党则不同,五四运动后紧接着俄国的十月革命就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积极抗战,国共合作最终取得胜利。虽然后来合作失败,但共产党已经取得民心,并从中得到了许多经验教训。同时在抗战过程中,共产党积极进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后来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结合实际适时调整政策,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过艰难困苦,到最后三大战役打跑了国民党,成立了新中国。
所以说共产党的成功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并有无数热爱祖国的共产党人或非共产党人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牺牲,直接或间接的促成了共产党的产生与发展。就拿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来说,其实他并非如电影中自己所说的爱美人不要江山,他是有家室、有老婆的。二十几岁岁就因发动重九起义(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受武昌起义胜利的鼓舞,决定在昆明举行武装起义,宣布云南独立。起义部队在讲武堂师生作内应的情况下,从北校场发起攻城。蔡锷等部从东南进攻,经过一夜激战,于次日晨完全占领全城,活捉总督李经羲,其他上层人物或死或逃,彻底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起义成功后即成立云南都督府,蔡锷任都督。)名震西陲,后被召入北京任职。袁世凯坚持复辟时,对梁启超的这位爱徒(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十分忌讳,加紧防范蔡锷离京出走。为了麻痹袁世凯的监视,在梁启超的策划下,北京城上演了一场历史著名的“美女救英雄”的故事。从不涉足花柳的蔡锷,开始天天泡北京八大胡同,与云吉班的窑姐小凤仙生出无数风流韵事,闹得满城风雨。因小凤仙是风尘女子,蔡锷夫妇反目离婚,而蔡锷的母亲又偏袒儿媳,一怒下带着儿媳回湖南老家去了。蔡锷就在家眷安然离京之后,在小凤仙的掩护下脱离虎口,最终帮助孙中山推翻了袁世凯。如果没有蔡锷的军事力量,袁世凯就算不能坐稳皇帝宝座,也会在这个位置上多蹦几年。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有必然也有偶然,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发展,最终被历史所选择。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及新中国建国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中国因为有了共产党,才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富强的道路,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如今的生活,不忘先烈的流血牺牲,居安思危,为祖国以后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第四篇:建国大业作业观后感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
影片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影片有恢弘的历史视角和深沉的历史感情。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个宏观命题,展现两种力量、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决战中的人心向背、世态沉浮,是一部中国式的大片,一部讴歌英雄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的宏伟史诗,有着大气度、大高度,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对国人是一次深刻教育和精神洗礼,政治寓意深远。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60周年了,这部影片助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影片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
第五篇:院感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介绍
一、医院获得性感染概念:简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或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院内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患者。临床上将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二、医院感染危害 :院内感染是当前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特点是起病急、不易控制,常呈爆发流行,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WHO)对14个国家55所医院开展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显示,平均8.7%的住院病人存在医院感染,我国的医院感染率也在8%-10%。即使是在医疗技术普遍比较发达的欧盟国家,病人在医院救治时,其院内感染几率也高达10%。如在英国每年会有5000多人死于院内感染。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能否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院的战略发展等。而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消息称.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遭受过院内感染,并有数万人因院内感染而死亡。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MS)规定,2008年10月1日之后出院的病人,如出现以下8种情况,将不再支付医院相关费用。这8种情况包括:手术留下异物、空气栓赛、配血不合、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褥疮、血管插管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纵隔炎,以及医院内获得的外伤—骨折、脱臼、颅内损伤、挤压伤、烧伤及其他外源性的影响等。从中可以看到,其中3项属于医院感染。也就是说,如果患者人院后,发生了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血管插管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纵隔炎,那么,CMS将不会支付由此发生的相关费用。换言之,医院就会受到损失。应该讲,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国内实行预付费制度,即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拒付费的话(暂且不论这种方法合理与否,因为医院感染未必就是医院的原因),那么就可以使“投一份的预防费用,避免一百份的治疗费用”的理念成为现实,就可以使医务人员重视病人安全,将预防医院感染切实转化为自觉行动。从这个角度讲“感染控制的推动者预计为医保部门”,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国外一些医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已经标准化、系统化了,这让患者可以知晓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等。
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能否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院的战略发展等。如:西安交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有8例患儿由于严重的院内感染事故在2008年9月5号到9月16号之间死亡,医院赔偿每个死亡患儿家庭18万元人民币,并退还所有治疗费用,直接经济“损失”144万余元,而且,患者对医院从此“望而却步”,间接损失不可估量。
三、院内感染发生的因素: 1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大量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我国使用抗生素现状 1991年,卫生部在全国36家大型医院进行了一次用药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按药品消耗金额排位的前100名药品中,抗菌药排第1位,总金额占前100名的47%,品种32种,占1/3,排在抗感染药物前3位的是头孢唑啉针、氨苄青霉素和螺旋霉素。但在国际市场上,抗感染药仅占销售额的10%.另外,抗生素用药时间越长,种类越多,抗菌谱越广,发生重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目前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尚存在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地使用昂贵抗生素情况,这不但使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了抗真菌的能力,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侵袭性操作 导尿、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血液腹膜透析、内镜检查、静脉给药、深浅静脉置管等,所用的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等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院内交叉感染。有文献报道,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有研究表明气管插管中77%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丝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气管插管前无菌的气管,在插管72h后,气管内70%出现菌丝。再次是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尿路感染与导尿及尿管的留置关系甚为密切。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报道561例医院感染中83%是尿路感染,其中93%是由尿管留置引起的。易感人群 老年因素已成为医院感染中易感因素,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与日俱增,老年患者在医院内发生院内感染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因为高龄患者身体主要器官功能退化,生理防御能力衰退,免疫力下降,即使是微小的有毒微生物亦可导致感染发生。而婴幼儿免疫机制尚未发育成熟,而且生活护理主要依赖于医护人员及家长照顾,故易发生医院感染。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越长的患者,医院感染率越高。因为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较为集中和较易流行场所,所以住院时间越长,受感染机会越多。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 治疗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病室、治疗室、厕所所用拖布不分开,病床、桌抹布混用,用后不消毒,清扫床铺、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终末消毒不彻底,造成病室之间的污染。医护人员、患者的手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递给其他患者或用品,造成间接污染,因此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不认真洗手消毒,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工具。此外操作用具混合使用,可造成患者间病原体的直接传染。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不强 在一些基层医院,医生和护士对院内感染知识不如对本专业学科重视,对院内感染的制度是被动的遵守和执行,甚至感到是一种压力。再则院内感染监控机构不健全。
四、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是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预防院内感染的基本手段,也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因为患者的一些诊疗操作、生活护理都要靠护士去完成,患者的情绪变化、病情变化都要靠护士去观察,与患者接触最多的是护士。一旦发现患者有感染时,护士可针对患者及时施行隔离、防止医院内感染的扩散。所以护士既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又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如何提高护士的预防医院感染意识,严格无菌操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对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加强责任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共同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管理科(或小组)要把对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订出详细的培训计划,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还应与医务规范教育相结合,教育医护人员自觉地培养慎独意识和慎独行为,自觉地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
2合理使用抗生素 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也是保障患者尽快康复的条件。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到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1)正确选择抗生素。严格按照各类抗菌药的适应证,并结合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临床细菌学诊断正确是选择用药的基础。另外,药敏试验也是选药的重要依据。(2)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效的协同作用,并扩大抗菌范围;其缺点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可引起二重感染和引起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故必须严格把握联合用药特征,不得擅自用药。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特征有:①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烧伤感染等;②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③需长期治疗而致病菌易产生耐药性者。同时执行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根据药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药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换药依据。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尤其对免疫缺陷者,如为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应尽可能避免导尿,必要时应采取消毒闭式引流系统,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引流袋应低于引流口位置,避免引流液反流。外科手术及一切侵袭性操作应严格无菌,保证与患者接触的一切器材都具有微生物学安全性。操作精细、减少组织创伤、止血完善等均可减少术后感染发生。保护易感人群 对身体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对恶性肿瘤、糖尿病、昏迷等危重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更为重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必须加强支持疗法,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缩短住院时间 院内感染的致病菌多是一些耐药菌,不仅症状严重,而且治疗上困难重重。由于患者长期住院,病房中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共居一室,共用盥洗室,造成交叉感染。因此,患者痊愈后应立即出院,以免增加再次感染机会。尤其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病情稳定后尽早出院,定期门诊随访,继续治疗。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感染科的专职人员,每月不定期的到各门诊有关科室及各病区检查消毒的浓度和浸泡时间,无菌包的有效时间,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及处理,进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检查、监督、指导。每月不定期对供应室进行抽查消毒保的消毒效果。通过检测使各个科室能对本科消毒不合格的项目及时了解,查找原因,重新消毒,合格后方可使用。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重视监测工作 加强监测控制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应按照卫生部医院内感染监测协调小组的要求,建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将预防院内感染列入工作规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健全院内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医院内感染的各项监测工作,如不定期的检查医护人员、病房、门诊及各有关科室的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微生物污染指标的监测情况,并定期由卫生防疫机构对医院卫生状况进行抽检,举办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班,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和消毒隔离技术水平,使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严格的手卫生制度
洗手是一门技术,一般需要达到“6步洗手法”的标准,但是,有很多医务人员自身并没有重视“洗手”。不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医务人员的工作的确很忙,如果按标准洗
手,很可能要“耽误”很多工作时间。例如按照有关标准去洗手,那么假设一个医生每工作1个小时看20个病人,至少需要20分钟(20次洗手,每次1分钟)来洗手。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紧张,大城市里二三级医院的医生每天看50—100名病人是很常见的,要这些医生按照标准去洗手很不现实。另外就是一些医院和医护人员自己并没有把“洗手”重视起来,因为一般不会发生大的感染事件。但是,在这样的麻痹大意下,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往往是以“生命为代价”。据有关数据统计,医院感染有1/3可通过遵循简单的洗手指南而得到预防,因此洗手依然是降低院内感染最简单和最重要的方法。但有关部门在对国内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500多名医护人员调查后发现,只有41%的护士、16%的医生每天能按规范进行手卫生,而且34%的医生和20%的护士在洗手后会习惯性地在白大褂上擦。
洗手指征:直接接触病员前后,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污染或被病员的血液、体液污染后,接触不同病员间或从病员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污染物品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接触病员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后,接触伤口前、护理特殊易感病人前后。医务人员的手未受到病员的血液、体液等可见污染时可采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可节约时间,方便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