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体会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体会
临汾一中
段海红 霍金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生动活泼的“屏幕教学”,真正向创新型教育教学发展。近年来,我校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各类多媒体教学大赛进行交流、示范,提高了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我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然而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为了使多媒体在教学中能发挥最大效益,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行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等特点,使得相当部分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没有趣味性,很枯燥。一项关于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调查发现: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和信心。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的运用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帮助他们学习知识,在声音和图像的共同作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更易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
二、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而要求在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化。例如:在讲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时,要由y=sinx的图像经过变换得到ysin(2x)的图像,3先经过伸缩变换得到y=sin2x的图像,再经过平移变换得ysin(2x3)的图像,平移的单位是点和难点。此时可利用多媒体,先按照五点法画出ysin(2x)的图
3,还是,是教学中的一个重363像,再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sinx的图像,并按照平移的单位是去平移,利用动画演示其平移过程,最后发现变换后的图像并没有与ysin(2x3)的图像重合,而相差
个单位,说明平移单位有误,应6是,而不是。给学生以直观效果,从而突破难点。很快地归纳出图象的变化规律,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还有在新教材必修1中的函数的应用部分,对于一些函数的图像,我们就需要借助于多媒体才能做出。
三、利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新回顾一些旧的知识点,需借用其他相关或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而学生一时又难于准确回忆时,可以立即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大大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总结时,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解题技巧,以特写的方式归于一张幻灯片中,63集中显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归纳、小结和掌握。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还具有即时有效反馈的特点,可以把学生做的练习中的各种问题用展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为学生学习创建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四、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1、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何谈提高?
2、一些课件背景五颜六色,学生无法看清字幕;课前就是一段燥人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数学课必须实在,落到实处,不能讲究华丽的外表。
3、重视演示现象,说明问题,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往往注重演示过程,而没有指出数学方法、贯穿数学思想。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做题。
4、重视课堂的“教”,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上课就会象看电影一样,只看屏幕,不看老师。使双边的活动更少。因而针对多媒体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就要求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适当”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就是指多媒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适当”就是指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之处;“适度”就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多媒体。每一节课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控制好教学进度和画面节奏,防止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引起学习者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利用多媒体,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 待的。相信数学的教与学会是一件愉快的事。
第二篇:《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肖康锋
摘要:教师是教材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体系和课程目标,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现行教材,呈现给学生赋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图文。本文将以时刻把握课程标准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谈谈《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
我校以问卷调查形式让学生选修信息技术课程,其中有55.3%的同学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有41.8%的同学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因受到学校的硬件条件的影响(当时只有一间电脑室),我们只好开设了《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门选修课,它以软件开发的方法为主线,围绕“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线索来学习多媒体作品开发的过程和方法。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参加了省市相关的培训,互联网上各级各地方的研修材料也不少,但是想到对课堂的把握,心里还是没有底。我们没有一套成熟的上课模式,也没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新课程的参与者。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在课程体系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教学不断尝试、分析、审视、反思,将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实现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舞台。
一、适度处理教材
课堂教学在源于教材的同时,也应新于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的扩展与深化,并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材思路的单一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统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统一。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角度设计教学,使课堂成为一个扎实系统、灵活机动的有机整体。
1、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那么严密。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学校设备条件也不同,但教材却大体相同。如何使之统一起来?就需要一线教师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打破教材的知识框架,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
我校在高二年级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每周一节,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标准和我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将教材划分为三个单元。其中第一学期完成1~2单元教学任务,第二学期完成第3单元教学任务,每个单元保留教材原有的章节内容,旨在于使教材跨两个学期教学不破坏以“软件开发的方法为主线”的设计思想。
第一单元: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是教材的第一章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浏览、案例分析、阅读相关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渗透用多媒体手段表达与交流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几个步骤。
第二单元: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是教材的第三、四、五章的教学内容。本单元
围绕对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评价展开。
第三单元: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是教材的第二、六、七、八章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亲历“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全过程,从中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使用多媒体表达思想、实现交流与完成创作的方法。
在各单元中,我们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作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体,保证了教材的开放性,保证了内容的呈现有较大灵活性,保证了教材的主体框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关注学生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素材
教材中的案例可能会受到时效性、地域性的影响,教师使用时可以进行改造,但案例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举一反三,长期生效。
在《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学习内容围绕多媒体作品《快乐的校园》的制作而展开。因此,教师有必要提供本校相关素材,并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自己在学习与生活方面的素材。学生在为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制作多媒体作品时,又亲历受到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的影响,并掌握了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不提倡教师直接使用教材配套光盘所提供的教学素材。
在综合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极大地保证所有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既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们将综合活动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地方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的关注的热点话题等相融合,如:《北京奥运》、《神舟六号》、《永远的丰碑》、《保护母亲河》、《魅力东莞》、《织城锦绣》等。以架构、丰富和挖掘信息技术学科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为导向,促进形成信息技术学科特色。使学生能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让他们感受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二、突出“多媒体技术”的“多”间联系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多种信息的综合处理和集成处理。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多种素材、多个环节和多种表现形式的“多”联系,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多种素材是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媒体信息类型的素材。教材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各种素材的采集和加工,并将这些素材有机地组合,形成多媒体作品。
从“软件开发的方法为主线”的设计思想来看,需求分析是根据选题立意确定作品要求达到的目标,并分析其必要性可可行性;规划与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以形成一个清晰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的具体需求,采集所需要的素材(如文本、图片、动画、声音等),并对各种素材进行加工和创作;接着再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把处理过的素材集成为一个多媒体作品;最后把多媒体作品发布,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作品。我们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选题立意决定着作品的价值,规划设计决定着作品的成败,素材的表现形式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它们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题立意,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审美观;还有,他们存在着掌握技术和方法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对素材和多媒体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就不相同。但我们都要把握一些总体的原则和通用的方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选
题立意:主题要明确、思想性要强、内涵丰富,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体现学生的兴趣,展现学生的真我;构思: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紧扣主题,内容健康、充实,风格一致、形式新颖;集成作品:各页面的版面设计风格一致,能恰当合理地使用多种表现形式(文字、图像、声音)突出主题,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避免重于“多媒体技术”的“技术”层面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统一的整体。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所以我们在研究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的时候,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
从《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体系上来看,似乎体现在于“技术”这两个字上,似乎要求我们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对媒体素材做适当的加工,对作品进行集成。是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技能、技术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达到某一相同目的的多元化技术。但是,不能让教材或课堂变成某种软件的说明书,不能只注重信息技术学科的软件教学、操作技巧,仅仅停留在软件使用的层面上,掌握其肤浅的操作和应用,而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目标。信息技术课程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从课程结构来看,围绕“需要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线索来学习多媒体作品开发的过程和方法;从图形图像的加工来看,通过“构图设计→制作→调整”的思路进行制作。
信息技术课程更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材以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校园生活为素材,围绕制作多媒体作品《快乐的校园》而展开,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辩证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又如,在学习“图形图像的加工”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他人作品,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形式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参与小组的制作活动,参与组内和组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公平公正的态度,在作品交流环节,让学生能客观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从而培养审美的能力,在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材设置有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拓展、练习等栏目,不能走忽视或偏向某一目标的极端,充分意识到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
四、关注“多媒体技术”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呈现出其巨大的价值。
在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教学中,通过网络浏览、案例分析、阅读相关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多媒体技术是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表达思想、实现交流的一种有效技术,通过评价与鉴赏多媒体作品,理解多媒体作品创作的基本思想。从感受与鉴赏他人作品入手,引起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进而产生创作自己的多媒体作品的欲望。
在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素材,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并及时用媒体记录下来的习惯,热爱生活,与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辩证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主动用多媒体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在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教学中,以记录并展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等为目标,引导学生用多媒体作品表达思想。综合运用所学多媒体知识,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规划、设计与制作个人的多媒体作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相互评价,通过这一过程帮助每位学生回顾并总结个人作品的创作过程,将心得与作品一起与他人分享,欣赏与倾听他人展示,学会评价,并能借鉴别人的经验。
在这一学年的教学中,本人结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疑惑,经常解读课程标准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教材分析,并记录下点滴体会,致力于让学生亲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的过程,感受多媒体时代赋予生活的提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实践活动,切实达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2] 徐福荫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6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几点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几点体会
摘要: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的内容决定的,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直观、生动、快捷、大容量、启发性好等优势,能够取得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特殊效果。
关键词:整合 突破难点 误区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就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工具与地理教学融合,使之成为地理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整合的关键是为教师帮助、指导学生搭建平台,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建立通道。就其先进性说,现代教学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就其运用效果看,现代教学技术以其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而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尽领风骚。然而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等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现代教学技术优,传统教学手段劣。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的内容决定的,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现代教学技术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当它不适宜于一些教学内容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时,就不能说它优。相反,对某一些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却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几年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结合本校本学科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着从实践中探索、研究,在教学内容上根据需求采用了不同的多媒体方式,其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应用方式,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但也在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有了困难,并形成了自已的看法。下面我就以中学教师的视角,将自已在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上的做法和体会简要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并力争有所创新。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个大方向必须明确。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计算机操作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教师要熟练掌握常用的课件制作平台和操作平台,如powerpoint、flash等。但在现实中,我市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不能完成计算机操作达标,有的只是简单的上网、浏览、娱乐等,所以这里有必要加以强调。
(二)好的课件必然有好的设计。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课件制作大师,但肯定是一名能够对搜集到的素材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的大师。课件不一定要多么的华丽,但必须要遵循一些原则:能有效的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对学生进行直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操作简单,交互方便;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根本上的区别(指不能把课变成文字投影式,如果课件媒体使用单一,往往会使课件本身成为一种形式,如有的课件只是几行文字、几张静态的图片或地图,这与传统的幻灯投影和挂图几乎是一回事。);课件容量不易太大,所用平台在计算机上要通用,即兼容性要好,可以独立运行。
[课例1]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为例,我将Flash制作的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动画及各种声音和图片、文字进行合理组合,播放按自已设计的教案思路进行,并配有课前准备和课后结束语等视频片段,根据脚本经过合理地编排合成,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基本框架就完成了。
(三)修改调试运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后期制作,要经过多次调试、修改、完善,才能够趋于成熟。我在制作各个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都要进行大量的调试工作,比如各个媒体之间的链接就要经过反复的调试,超级链接制作的好不好直接影响课件的交互性,而交互性是评价一个课件制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二、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光有教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地理教学要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熟练的掌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例2]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节中,我首先播放了一段MTV《北极熊》,视频资料里的北极熊由于食物匮乏而残食同类的画面感染了学生,他们一定很震撼:北极熊为什么这么狠心?这样提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可以轻易的了解到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盖融化带来的影响,这种印象是深刻的。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大量的图像信息,多姿多彩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学生通过认真地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这种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例3]《地球的运动》是高一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点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解疑点,正是媒体整合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利用图形和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发现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例如《1.1人类认识的宇宙》这节课中,我把宇宙中各种各样的天体图片都搬上了大屏幕。五颜六色的画面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他们认真地观察,仔细地寻找,图形画面变成了直接的语言信息,在观察学习中他们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多媒体技术真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观察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例4]在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节中,当讲到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如水资源、水能资源、航运价值等,同时也可以知道河流也能造成水灾。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复习。多媒体手段能充分体现其容量大的特点,对于一般性原理、典型事例的对比总结,提供大量的课堂练习题等尤其有效,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的一些新题,不用多说话,学生一目了然,既省时,又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突破一些教学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掌握亲身经历内容的效率最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接近直接体验的教学情境,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关于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地理是一门跨文理两科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其内部的各地理要素间也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有些地理事物是由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由于难点集中,学生对难点很难把握,此时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课例5]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大气运动”为例:运用电脑小游戏──启发回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学生参与),列出知识结构,分析推理,联系实际,发现矛盾(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我国东部实际风向不一致)──设疑探究,转入新课;运用Flash影片──模拟演示海陆风形成过程,提问──因果分析,使学生形成初步概念;运用自制小课件──分步演示东亚、南亚地区季风的形成,掌握季风形成的另一原因──分步显示综合复杂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议论解释;运用空白表格──指导学生综合分析两种季风的风向、成因及特点──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概括,建立正确概念;运用录像──放映有关季风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录像──巩固理解,加深记忆。
(二)关于空间性强的教学难点地理课中一些难点,如地壳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等,内容较抽象,即使有模型也难理解。而通过看电脑模拟过程,学生能直观地反映这些地理现象,那么难关就可以攻下。[课例6]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地方时问题,简单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向东走时要加时间,而向西走时要减时间,一个人甚至有可能做到脚踏今明两天,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可以设计一个空心的球体的转动,在经度线上找几个点,让它转动,使静止图成为动态体系,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当它们转动时,太阳光线与经线的关系,从而可以想到时间的变化。
[课例7] 以《地球的运动》一节为例:介绍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现象时,可以通过加深颜色或闪烁的方法,比较一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得出当地的昼夜长短现象,通过闪烁的面积,可以来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判断大致的时间和大致的太阳直射点纬度。
(三)关于理论性强的地理教学难点。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基本理论,是从历史角度或空间角度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这些理论知识,是理解其他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往往脱离学生的实践。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组合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课例8]在介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课时。可以播放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极地地区的一些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然带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具体的印象。通过不同地区的景观比较──学生分析并论证──列举事实材料,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
(四)关于区域性强的教学难点。对于区域地理,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去到当地亲身体验。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晕头转向。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多媒体提供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的同时,教师必须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画龙点睛的语言诱导,启发学生带疑思考,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将视听得到的知觉形象和表象转化为概念,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根据地理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手段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还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四、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教”,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自主学习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不应该只是教师教学的手段,也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我校地理组根据自身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情,构建了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多元化、主体化、社会化,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打下良好基础,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教师要告别“一枝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局面,学生同样也面临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听老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获得知识和进行“地理实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过程中,随着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需提高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网络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五、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要避免的误区
(一)多媒体就是黑板搬家。
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我们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教师千万不能把用多媒体手段作为“黑板搬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变的,尤其注意可以课堂演示的普通图片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能赶“时髦”,图“花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的教学功能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黑板即时重现能力强,随写随看、随擦随写,内容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教学中时有灵感突来,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果两种方式在实施同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方式。所以多媒体应有所选择,要简炼实用。
(二)多媒体就是把教师变成解说员。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片面追求课件的完整性,将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大段大段原封不动地搬到投影屏幕上,有些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华丽、动感,每一步都必须跟上多媒体的原定设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步。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原则是完全相悖的。这样的设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是多媒体设计的一大弊病。因此,多媒体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开放性为主,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程序化明显,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一个课件不能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即兴发挥,学生的灵感火花,往往在设计的程序前湮灭。滥用课件会使学生的思维严重受制,不能多向展开,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有效反应和教学调整。有些课件信息量过大,学生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师上课行云流水,下课虚无缥缈,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随着关机也就成了过眼的烟云。学生缺少学习的痕迹,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不利于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后不知如何复习和总结,导致知识和能力得不到长期有效的积累,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课件水准高,就是好课。
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课堂表现来评价一堂课,才是我们共识的。在各地区现在大力普及电化教学的今天,所举办的各类优质课评选大多以是否采用了多媒体而成为了评价的关键,这是不正确的,实事上有些教学内容不用这一方式效果反而更好。如在进行“三圈环流”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动画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运用板书板画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三圈环流的基本原理。
(五)每节课都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但任何方式长时间的重复使用,都会抹杀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失去它本有的效力,所以长时间或每节课均用这一方式教学,会重蹈传统教学的路子,降低教学效果。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下一代。要达到这一目的,应注重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迷信某一手段。传统课堂教学“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非常单调的,“老师写板书,学生做笔记”也显得与现代课堂教学不相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直观、生动、快捷、大容量、启发性好等优势,能够取得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特殊效果。当然也不能赶时髦、搞花架子,在追求某些新手段的同时忘记传统教学的优势。总之,“媒体不是万能的”,况且教学过程还包括许多环节和步骤。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把握好“度”,避免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在选择教学手段时,应取长补短,形成最优化的组合。这样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山东淄博临淄边河中学 邱方军
摘 要:本文从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目标出发,论述多媒体应用的误区,及如何在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合理运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设备已进入了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但是,常规教学也有其特点和优点,也有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物理教学与常规教学整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浅谈如下:
对于一堂新授课来说,初用多媒体教学时,总是把新授课都设计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并去追求一种外表的华丽以及绞尽脑汁地如何把自己的课件做成更形象,更动感的效果,投影仪和实物展台也想尽办法要用上去,觉得这样做才是多媒体教学,并且把一些本来用真实实验很好说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也做成了动画,取而代之了真实的物理实验,甚至把习题课的每一道题目和解答都做成了幻灯片等等。时间长了后才发现这是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成了一种多媒体教学中的“满堂灌”。实际,如果这样做,教师也是非常辛苦的,有些时候作一节课的课件需要花费几天的功夫,通过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开始对此只是有种新鲜感,时间长了根本不欢迎这种教学,甚至有些学生对这种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厌烦感。因为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再加上有些课件中不恰当的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华丽的背景,gif动画和不必要的声音等),这样势必造成视觉和听觉的污染,干扰学生的思维,破坏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越来越不欢迎。
一、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我们很多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却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要善于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上出一堂优秀的、高质量的课来。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己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
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是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
二、对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实验科学,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其他方面限制,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物理现象,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过程,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必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大教学容量,又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为计算机物理问题的形象模拟过程,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及理解物理规律,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充分利用其显示复杂图形和动画的能力。那么,如何用多媒体来整合常规的实验教学呢?我觉得对物理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实验教学中哪些实验是需要用多媒体来展示或模拟?
以下这些情形觉得用多媒体展示或动画演示效果会较好:
①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
②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
③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
④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扩散运动中的硫酸铜和水的扩散等。
⑤图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如电学、光学课时画图例,而采用多媒体显示图象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好几分钟的内容可在几秒钟内显示于学生眼前。
⑥实物展示不方便,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某些不能做的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再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没法让学生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就会很形象。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
2.如何处理多媒体模拟实验与实物演示实验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可把图象、动画和声音,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直观的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使有些乏味、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主动鲜明。那么,是不是实物实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或不必要了呢?
我们知道,虽然多媒体可模拟任何物理实验,但这必竟是模拟实验,物理情景也是模拟的,模拟成分和现实有差距。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结果必须由真实实验来验证,因此在计算机模拟演示过程中,教师辅于真实的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因此实验尽可能用实物来演示,有必要的话,再辅于模拟实验进行逐步研究,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全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第五篇: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几点体会论文
参评内容类别:
中学生物科论文 论 文 题 目 :作
者 :
单
位
:
联 系 电 话 :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几点体会李文平
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中学
***
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几点体会
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中学
李文平
我们学校地处于城郊结合部,教学硬件设施一直比较简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较多应用也是近两三年的事情。我在生物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深切感受到了它对传统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感受到了它对我们生物教学带来的独特魅力。欣喜之余也看到,要想使用好多媒体也要注意一些问题。现在谈谈我将多媒体运用于生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生物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的优势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生物世界,既有细微、简单的个体,又有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既有瞬间的变化,又有漫长的生长发育和演化的复杂过程。这些知识仅用过去传统的“一个老师,一个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很难准确、生动、形象地加以描述的。况且,生物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繁琐抽象,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讲授内容, 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的方式,可以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的生命过程表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清晰生动的动画、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片,无异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致同学们”时,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刚进初中,对一切都还有新鲜感的学生,他们对《生物》这门课的概念知之甚少。虽然本节课很简短,但却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多彩的生物世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刚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给学生放了一系列优美的风景图片,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多彩。这个良好的导入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将精力集中于课堂。随后我又创设生活情境,引出“含羞草”和“痒痒树”,这就充分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生物这门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又通过视频让其了解含羞草是怎样表现怕“羞”及紫薇树是怎样表现怕“痒”的,从而让学生产生为什么含羞草怕“羞”而紫薇树怕“痒”的疑问,我借机告诉学生这就是生物学可以解释的问题,并留下悬念以后解答,这样便让学生对生物课有了期待。
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将草履虫的形态、草履虫的内部结构展示出来,然后再配上有关草履虫的录像,这样使肉眼无法看清的草履虫,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而且为继续学好草履虫的生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2、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认知手段的单一性,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因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技术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只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节时,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便是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便通过动画的形式,用3种不同颜色的点分别表示有用的物质、没用的物质及细胞内部产生的废物,通过这3种点在细胞膜之间穿插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使学生更易掌握难点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青春期”的教学中,如果直接给学生讲解遗精和月经这两个生理现象会让师生都比较尴尬,我在讲授时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运用两个卡通动画视频,巧妙地地避免了讲解时的尴尬,让学生愉快地认识男女生正常的生理现象,形成了正确的两性生理。
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会涉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需要学生有非常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然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想象得到,但多媒体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尿的形成与排出”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出分子比较小的尿素、尿酸、水、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等;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大部分的水、所有的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及部分无机盐等。通过动画展示,哪些被滤出,哪些被重吸收,过程一目了然,学生记忆深刻。
3、正确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高效率是衡量优质教学过程的标准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板书、演示、实验等环节的切换时间不仅影响了教学过程的紧凑性,而且限制了课堂的信息容纳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获取的外界信息来源中,83%来自视觉,12%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多媒体使学习既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它所获取的信息量,对知识的保持率均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所以我们只要用多媒体将各种信息提前编入课件,在上课时即时、快速显示,实现操作的程式化、施教的自动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种媒体的效能,增加了课程的容量和密度。
多媒体应用于生物教学是好事,但一定不能滥用,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如果让其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那将会严重地制约和影响正常的教学。
二、生物教学滥用多媒体的弊端
1、多媒体不可代替实验。生物学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这是一门集观察与实验于一体的学科,该学科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多媒体虽然可以给学生创设很多情境,呈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但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应观察的东西,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同时生物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实验,教师虽可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实验的基本要求及操作过程,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看,用看代替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将使学生失去动手操作的机会,对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百闻不如一见、百听不如一试,亲自动手实验将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也会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量大,重难点不突出。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但减少一定不是替代。如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滥用多媒体,将所有知识都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虽然节省了我们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看似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但实则由于信息量过大,没有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幻灯片像过电影一样从眼前闪过,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觉得板书是无法用课件代替的,因为板书是随着老师的思路逐步进行展示的,往往是这节课的精华。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炼、总结。我们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相应的板书,就可以让学生更为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画面字体不宜过小。在幻灯片上的文字必须采用“36号”字体以上,而且最好选用“黑体”。
2、多媒体画面不宜太花哨。过于花哨的图片信息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过于艳丽的色彩,也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所以我们应该选用浅色的背景作版面,配上深色的文字,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对这种自然因素带来的不适。
3、幻灯片的数量不宜过多。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容易陷入“电灌”的误区,多媒体成为灌输式教育的工具。试想一下,一个课件由30-40张幻灯片组成,一节课45分钟,平均1.5分钟一张幻灯片。整节课中,教师忙着操作电脑,学生则是忙着看画面和记笔记。虽然内容看起来五彩缤纷,但是实际上实用性不强,学生失去了思考、探究、讨论的时间。这样,学生主体性就没有得到体现,学习效率也就大打折扣,这是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4、多媒体课件不宜过于简单。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重点有提示,难点有释疑,内容有提问,结尾有测试,测后有答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主动性。我们的有些课件制作往往忽视一些细节的部分,显得有些呆板、单一。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画面的只静不动,或者只动不静,或者没有相应的问题提出,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我们老师必须要继续学习和改进地方。
5、多媒体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与语言的配合。教师的语言能使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电教媒体又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语言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确,媒体的使用要恰当。
以上是我在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几点肤浅体会。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但如何正确应用,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做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思考、继续改进,真正使多媒体成为教育信息的载体,成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