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室安全手册
实验室安全手册
序 言
保障实验室安全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可是每年都有人因为疏忽大意在实验室中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
编辑《实验室安全手册》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做好自身防护的措施,指明安全操作规范,以利于保障安全。编辑手册的目的在于提醒学校教职工、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实验室从事各类工作时,对于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方面时刻保持警觉,经常提醒自己注意安全,科学地进行实验,规范化操作,遵守学校和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知法守法,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验室安全手册》的内容包括在实验室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危害、事故及其规避与排除的方法,使读者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更加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及辅导材料,请学习自己所在系部制定《实验室安全手册》或参考专业(行业)规范或翻阅相关的专业手册。
请您务必仔细阅读《实验室安全手册》,并签订安全责任书。
目 录
总则 实验室须知
一.实验室环境要求 二.实验室常规消毒 三.实验操作安全要求 四.仪器设备的使用安全 五.化学药品的使用安全 六.剧毒药品的使用安全 七.实验废弃物的处置 八.实验室消防安全 附1.灭火器的使用
总 则
1.《实验室安全手册》是为学校教职工、学生及其他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的安全学习而编制; 2.学生、新工作人员进实验室之前要参加安全教育和培训,经系、实验室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学生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和研究;
3.从事特殊性工作的工作人员,如放射性工作人员等特殊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证后才能从事相应的工作;
4.进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和研究的人员务必遵守学校及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做好安全防护;
5.在实验室发生事故时要立即处置,及时报告系和教务处、保卫处,发生重大事故及时拨打火警电话119。
实验室须知
1.处理任何紧急事故的原则是:在不危及自身和他人重大人身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保护国家财产少受损失。措施包括自已采取行动,报警、呼叫他人及专业人员协助采取行动。在可能危及自身和他人重大人身安全的情况下,以采取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为重点,措施包括撤离危险现场,自救、互救、报警等。在任何情况下,不顾他人人身安全,不采取措施都是不道德的。
2.参加实验时,不能穿拖鞋、短裤。女士不能穿裙子,并应把长发束好。操作感染性、有毒物质或炙热物品时,必须戴上保护手套。
3.实验、科研工作完成,或工作人员下班时,必须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切断电、气源和关好门窗,收藏好贵重物品,有报警装置的必须接通电源,注意防盗。离开实验室前关好水龙头及检查可能引起水患的地方,预防水患及雨淋对仪器设备造成的损坏。
4.为防止短路和因短路而发生火灾,必须严格执行电气安装维修规程,严禁私拉线。实验室内不允许用电炉烧水、做饭等,生活用品不能带入实验室。不准在实验室、库房、资料室内抽烟;烟头、火种不能乱丢。
5.空置的包装木箱、纸箱和旧布等杂品不准在实验室堆放,空试剂瓶要及时处理。实验楼内走廊,除灭火器材外,不准放置其他物品,切实消除一切隐患。
6.实验过程必须保持桌面和地板的清洁和整齐,与正在进行实验无关的药品、仪器和杂物不要放在实验桌面上。实验室里的一切物品务必要分类整齐摆放。
7.未经室主任和实验室安全卫生负责人同意,不能擅自配实验室门匙,违者给予公开批评,并担负今后由此发生的安全保卫责任。
8.熟悉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离路线和紧急疏散方法,清楚灭火器材、安全淋浴间、眼睛冲洗器的位置。铭记急救电话。禁止往水槽内倒入杂物和强酸、强碱及有毒的有机溶剂。
一.实验室环境要求
1.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确定办公室、库房为“清洁区”,实验市的工作区为“污染区”,在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的走廊为缓冲区。
2.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便进入实验室工作区。
3.参观、检查、维修等人员需登记同意后,方可入内;并换上工作服。4.实验室的工作区内用黄线分隔的区域为感染性标本处理区,未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应避免靠近。
5.工作人员进入清洁区、污染区应避免携带标本等污染物。6.个人携带的食物、药品和饮料等统一放入清洁区的专用冰箱内。7.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他物质(香烟、化装品等)。
8.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饮水杯、雨伞等存放在清洁区的物品柜中;不得带入实验工作区。
9.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10.在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不允许穿拖鞋。11.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长发盘在脑后,或戴工作帽,以防止头发接触到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
12.实验室配有急救箱,备有75%酒精、无菌纱布、创可贴等以备皮肤等污染时消毒使用。
13.实验室内的冲眼设施应保持干净和功能完整,以便在眼睛受到污染时及时冲洗。
二.实验室常规消毒
1.每天至少对实验室进行卫生清洁一次。
2.各种仪器表面及实验台每日用75%的酒精擦拭;离心机内腔、标本收集箱也应清洗和消毒。
3.每天下班前对生物安全柜的台面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后,打开柜内的紫外线灯照射过夜。
4.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设备在实验室内或外进行维修之前,应进行清洁和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5.地面先用浸有5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的拖把拖地一遍后。再用清水拖地。6.微生物室、分子诊断室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次时间应大于30分钟,每天不少于1小时,并做好紫外线消毒记录。
7.每月对实验室空气、实验台面、使用中消毒剂等进行监测,检测结果贴于记录本上。
8.采用压力灭菌器时,每次要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每月要进行生物学监测,并记录保存。
9.每半年由感染管理科监测紫外线强度一次,检测结果贴于记录本上。
三.实验操作安全要求
1.工作人员应穿长袖工作服,工作服一般在每周更换一次;如被污染应及时更换。
2.实验室所接触标本均为可疑污染物,操作前均应戴好乳胶手套,手套破损要及时更换,工作后脱手套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或用流动水洗净(卫生洗手六步法)
3.微生物培养的常规操作,如细菌涂片、细菌接种、血培养转种等步骤时需要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4.所有的实验室的移液操作应使用助吸器具(如移液器等),禁止用口液移。5.处理腐蚀性、毒性试剂,或处理标本可能飞溅时(清洁工人清洗时)需使用防护镜、面罩或其他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6.为防止病人标本感染工作人员,在进行可能产生溶胶的操作时(离心、微生物操作),还应常规佩带口罩。
7.离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脱掉手套,并洗手;不能穿工作服到院外活动.8.取病人标本时,用75%酒精消毒针刺部位1-2次,干后针刺取血,做到一人一针一消毒一吸管.9.推片不得直接接触创口皮肤取血.10.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以免工作人员被划伤.11.标本的收集、运送应用坚固、密封、防水的塑料箱,并贴有生物危害标示。
12.为防止飞溅和气溶胶污染,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离心的试管必须加盖密封,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
13.试管的脱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以防止气溶胶对工作人员的污染。
四.仪器设备的使用安全
可能产生的事故
1、错误操作可能损坏设备,造成人身伤害。
2、缺乏保护装置的设备容易引起伤害事故。
3、错误连接电源,可能引发触电、失火。
预防措施
1.只有经过培训和允许,才可以使用仪器设备做指定的用途。2.一定清楚仪器每个按钮的位置及用途,以便在紧急的情况下立即停止操作。
3.遵守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切勿贪图省时省力而走捷径。4.在操作某些仪器时,衣帽穿戴要符合要求,不能佩戴长项链或者穿宽松的衣服。
5.要确保设备的安全装置正常有效时方可正常运作,如果对仪器的某活动部分的安全性有怀疑,应立即停机检查。
6.当仪器在运转过程中有杂音或其他的运转不正常时,应立即关机并通知仪器保管人。
7.在清洁、维修仪器时,应先断电并确保无人能开启仪器。8.由于误操作仪器而发生事故,须及时向教师以及实验室报告。
五.化学药品的使用安全
可能产生的危害
1.腐蚀性化学药品会损伤或烧毁皮肤。
2.有些易燃化学危险品在一些日常动作如:开关电源、穿脱衣服时即会引起燃烧或爆炸。
3.配制、使用化学药品不当可能引起爆炸或者液体飞溅。4.随意倾倒化学废液会导致环境污染。预防措施
1.使用化学药品前,要详细查阅有关该化学药品使用说明,充分了解化学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2.严格遵照操作规程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3.佩戴合适的个人保护器具,在通风橱中操作实验。4.实验中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5.了解化学药品的使用、保存、安全处理和废弃的程序。
6.清楚你工作的地方所用的危害性物质,了解它们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注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清楚当接触到化学危险品产生的损伤时所要采用的应急措施并有所准备。
7.从事化学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可享受适当级别的营养保健。8.化学危险品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事故,应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及时向有关老师和部门报告。
紧急情况处理方法
通知事故现场人员,穿戴防护设备,包括防护眼镜、手套和防护衣等。避免吸入溅出物产生的气体。将溅出物影响区域控制在最小范围。用合适的化合物去中和、吸收无机酸。收集残留物并放置在容器内,当作化学废弃物处理。
六.剧毒药品的使用安全
可能产生的危害
1.摄入微量剧毒药品即可使人致残或有生命危险。2.剧毒药品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预防措施
1.购买剧毒药品必须向学院、实验室管理处和学校保卫处申请并批准备案,经过公安部门审批,使用“剧毒物品购买使用许可证”,通过正常渠道在指定的化学危险品商店购买。
2.剧毒药品管理实行“五双”制度,即两人管理、两人使用、两人运输、两人保管和两把锁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3.剧毒药品保管实行责任制,“谁主管,谁负责”,责任到人。管理人员调动,须经部门主管批准,做好交接工作,并将管理人员的名单报保卫处备案。
4.剧毒药品使用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器具,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做好应急救援预案。
5.实验产生的剧毒药品废液、废弃物等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弃、掩埋或水冲。废液、废弃物等应集中保存,由学校统一处理。
6.剧毒药品使用完毕,其容器依然由双人管理,在学校统一进行报废处理时上交,由学校管理部门在剧毒药品使用许可证上签字,证明己经处理完毕。
7.学生使用剧毒物品必须由教师带领。临时工作人员不得使用剧毒物品 8.剧毒物品不得私自转让、赠送、买卖。如果各单位之间需要相互调剂,必须经系、教务处和保卫处批准。
七.实验废弃物的处置
1.根据实验室废弃物的特点,应做到分类收集、存放,集中处理。处理方法赢简单操作,处理效率高,不需要很多投资。
2.少量毒气可通过通风设备排出室外,通风管道应有一定高度,使排出的气体空气稀释。产生的毒气量大时必须经过处理,然后才能排出,如氮、硫、磷等酸性气体,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使其被吸收后排出。
3.对于数量较少,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可于燃烧炉中供给充分的氧气使其完全燃烧,生产二氧化碳和水。对高浓度废酸、废碱液要经过中和至中性时排放。对于含有少量被测物和其他试剂的高浓度有机溶剂废液应回收再用。
4.用于回收的废液应分别用洁净的容器盛装,同类废液中浓度高的应集中储存,以便于回收某些组分,浓度低的经适当处理达标即可排出。
5.根据废弃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点。废液应用密闭容器储存,禁止混合储存,以免发生剧烈化学反应而造成事故。容器应防渗漏,防止挥发性气体逸出而污染实验室环境。
6.剧毒、易燃、易爆药品的废液,其储存应按相应规定执行。废液应避光,远离热源,以免加速废液的化学反应。储存容器必须贴上标签,标明种类、储存时间等,储存时间不宜太长。
八.实验室消防安全
1.实验室每年组织学习防火、灭火知识,积极参加消防训练和各项安全活动。2.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严禁私人使用电炉取暖、烧火、做饭。
3.各实验组安全员每日下班前进行安全检查1次,检查的重点是火源、电源、、电脑设备等要害部位的防火措施,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
4.严禁在实验室内存放剧毒、易燃、易爆物品,上述物品应存放在考试库房内,并由专人保管。
5.电热设备用完要立即切断电源,未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装接新的电源,或电源插座。
6.实验市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派专人保管;并每半年对其功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7.使用易燃易爆气体时,盛装氧,氢等气体的气瓶应于实验室相应设施隔离。使用电炉、酒精灯等要原理化学易燃物品。
8.发现火警时,及时扑救,并立即报警。附四:灭火器的使用
1.干粉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可燃气体、电器设备等处起活灾。使用时,先拉开保险销,一手握住喷管,对准火源,另一手拉动拉环,即可扑灭火源。
第二篇:实验室药品安全管理手册
实验室药品安全管理手册
目录
一、硫化氢.....................................................................................................................................................2
二、氨.............................................................................................................................................................3
三、硫 酸.......................................................................................................................................................4
四、氯.............................................................................................................................................................5
五、硝 酸.......................................................................................................................................................6
六、盐 酸.......................................................................................................................................................7
七、高锰酸钾.................................................................................................................................................8
八、过氧化氢.................................................................................................................................................9
九、碘...........................................................................................................................................................10
十、氯化钙...................................................................................................................................................11
十一、氢氧化钠...........................................................................................................................................12
十二、重铬酸钾...........................................................................................................................................13
十三、硫.......................................................................................................................................................14
十四、氯化铁(三氯化铁...........................................................................................................................15
十五、磷酸...................................................................................................................................................16
十六、铬酸钾...............................................................................................................................................17
十七、氯化铵...............................................................................................................................................18
十八、硝酸银...............................................................................................................................................19
十九、氧化钙...............................................................................................................................................20
二十、冰醋酸...............................................................................................................................................21 二
十一、丙酮...............................................................................................................................................22 二
十二、苦味酸...........................................................................................................................................23 二
十三、乙醚...............................................................................................................................................24 二
十四、苯...................................................................................................................................................25 二十五、三氯甲烷.......................................................................................................................................26 二十六、四氯甲烷.......................................................................................................................................27 二
十七、苯酚(酚)...................................................................................................................................28 二
十八、乙醇(无水)...............................................................................................................................29 二
十九、甲酸...............................................................................................................................................30 三
十、甲苯...................................................................................................................................................31 三
十一、汽油...............................................................................................................................................32 三
十二、叠氮化钠…………………………………………………………………………………………33
一、硫化氢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有臭蛋气味的可燃气体。易溶于水。自然点:246℃,爆炸极限;4.3-46%。硫化氢很少用于生产,一般作为化学反应或蛋白质自然分解产物而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中以及自然界中。凡含硫的有机物发酵腐败均产生硫化氢。含硫石油开采和提炼、人造丝、鞣革等生产过程都有硫化氢产出。
(二)毒性
硫化氢是强烈的刺激神经的毒物,可引起窒息。对粘膜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最高容许浓度10mg/m3。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鼻烟部灼热感,咳、胸闷、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或出现昏迷。暴露于1000mg/m3以上时,可发生“电击样”中毒,瞬间内呼吸停止但心脏可仍搏动数分钟。眼睛接触:出现畏光、流泪、眼刺疼(浓度为16-32mg/m3以上时)。暴露于200-300mg/m3时,还可有眼睑痉挛、视力模糊等症状。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可致嗅觉减退。暴露于100mg/m3以上浓度时可能引起肺部损害。
(五)火灾和爆炸
本品极易燃,严禁明火、火花和吸烟。其蒸汽与空气混合物具有爆炸性。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有毒气体。生产场所应有防爆装置。
(六)化学反应性
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盐,对铁等金属有极强的腐蚀性。与氧化剂反应很剧烈,易起火或爆炸。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气体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值时应佩戴氧气呼吸器或有灰色色标滤毒罐的防毒面具。
眼睛:戴化学防护镜。
(八)急救
吸入:救护者应佩戴好供氧呼吸器,将患者安全地移至新鲜空气处。如患者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硫化氢剧毒,不宜进行口对口呼吸,以压胸法为宜,应坚持2小时以上。
眼睛:使眼睑张开,用生理盐水或1-3%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患眼。
(九)储藏和运输 防火、冷藏、密闭。
(十)安全和处理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密闭、通风、排毒。处理污水池、纸浆池时应先查清该处是否有硫化氢气体存在。如果存在,应先进行局部通风换气之后再进行工作。含硫化氢的废气排放应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二、氨
(一)理化性状
无色气体,具有很刺激性臭味。蒸气密度:0.6,沸点:-33.35℃,自燃点:651.22℃,易溶于水。在醇中溶解中等。爆炸极限:16~25%。
(二)毒性
高浓度时,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最高容许浓度:30mg/m3
(三)短期过量暴露
吸入:大量吸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胸闷、呼吸困难,出现紫绀,严重者发生肺水肿、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500ppm浓度下,五分钟可死亡。眼睛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致灼伤。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低浓度接触氨气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五)火灾和爆炸
氨或空气与氨混合物遇火能爆炸,遇热放出氨和氮及氮氧化物的有毒烟雾。本品可燃,应严禁烟火和吸烟。着火时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六)人体防护:
吸入: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带呼吸器。眼睛: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皮肤:穿戴工作服、手套。
(七)急救:
吸入:迅速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维护呼吸、循环功能。眼睛: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
皮肤: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误服者给饮牛奶。一切患者应请医师协同处理。
(八)泄漏处理要点
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至上风处,并隔离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现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溶解,然后抽排,室内通风。
三、硫 酸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油状腐蚀性液体,有强烈的吸湿性。密度:1.8,熔点10.4℃,沸点: 280℃。用于制造硫酸铵、磷酸、硫酸铝合成药物、合成染料、合成洗涤剂合金属酸洗剂。
(二)毒性
属中等毒类。对皮肤粘膜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最高容许浓度:2 mg/m3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吸入高浓度的硫酸酸雾能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炎甚至肺水肿。
眼睛接触:溅入硫酸后引起结膜炎及水肿,角膜浑浊以至穿孔。皮肤接触:局部刺痛,皮肤由潮红转为暗褐色。
口服:误服硫酸后,口腔、咽部、胸部和腹部立即有剧烈的灼热痛,唇、口腔、咽部均见灼伤以致形成溃肠,呕吐物及腹泻物呈黑色血性,胃肠道穿孔。口服浓硫酸致死量约为5毫升。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接触硫酸雾者,可有鼻粘膜萎缩伴有嗅觉减退或消失、慢性支气管炎和牙齿酸蚀等症状。
(五)火灾和爆炸
本品虽不燃,但很多反应却会起火或爆炸,如与金属会产生可燃性气体,与水混合会大量放热。着火时立刻用干粉、泡沫灭火等方法。
(六)化学反应性
本品为强氧化剂,与可燃性、还原性物质激烈反应。
(七)人身防护
吸入:硫酸雾浓度超过暴露限值,应佩戴防酸型防毒口罩。眼睛:带化学防溅眼镜。
皮肤:戴橡胶手套,穿防酸工作服和胶鞋。工作场所应设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八)急救
吸入: 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有呼吸道刺激症状者应吸氧。眼睛:张开眼睑用大量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20分钟以上。
口服:立即用氧化镁悬浮液、牛奶、豆浆等内服。注:所有患者应请医生或及时送医疗机构治疗。
(九)储藏和运输
与可燃性和还原性及强碱物质分开。包装号为5(甲)、8(甲)
(十)。
(十)安全和处理
注意对硫酸雾的控制,加强通风排气。车间内要有方便的冲洗器具。注:在稀释酸时决不可将水注入酸中,只能将酸注入水中。
四、氯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黄绿色气体或(在压力下)琥珀色液体,有辛辣气味,易溶于水中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密度:2.5,能沿地面扩散。用于生成氯化物、农药、致冷剂、漂白剂。还用来清洁水质、污水消毒、食品处理。
(二)毒性
对人有强烈的刺激性。
最高允许浓度:1.0 mg/m3(0.34ppm)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严重刺激鼻、喉和上呼吸道。症状包括:鼻部发痒(0.2ppm)、咽喉干燥、咳嗽和呼吸困难(1.0ppm)。呼吸短促、头痛(超过1.33ppm),强烈窒息、胸痛和呕吐(超过30ppm)。严重暴露导致:支气管炎、肺水肿、死亡(超过1000ppm)。眼睛接触:对眼睛有严重刺激、气体导致刺痛、灼伤感并流泪。液体导致灼伤,永久性伤害可能失明。
皮肤接触:对皮肤有严重刺激,高浓度气体导致皮肤灼伤、渴感、腹部痉挛、恶心。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影响呼吸道,刺激鼻部,腐蚀牙齿珐琅质。
(五)火灾和爆炸
氯能助然,因此具有严重着火危险,可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氯气能聚集在地层区域。
(六)化学反应性
化学性质极为活泼。与下列物质能起剧烈反应:许多可燃性物质及包裹水在内的其他化学物质;与碳氢化合物、某些金属粉末、含氮化合物猛烈反应;当水存在时,能腐蚀大多数金属。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气体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值时,应佩戴有黄色色标滤毒盒(罐)的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带化学防溅护目镜。如需要还要戴用防毒面罩。
皮肤: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聚氯乙烯。工作场所应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八)急救
吸入: 救护前应确保自己安全。脱离生产线或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避免口对口接触。如心脏停止跳动应立即使用心肺复苏术。可由受过训练的人给氧。
眼睛:使眼睑张开,微温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30分钟,勿使污水进入未受伤的眼睛。皮肤: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20分钟,在流水下脱去受污染的衣服。口服:用水充分清洗口腔,给患者饮水约250毫升,不可催吐,如呕吐发生应漱口并重复给水。
注:一切患者应请医生治疗。
(九)储藏和运输
储藏于专用钢瓶内,重复放置以保证安全,储藏地方应阴凉(温度低于50℃),干燥,远离可燃物、火源和禁忌物。运输气瓶时,应遵守危险品运输规定。
(十)安全和处理
只有受过训练的人才能进行进行清理工作。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穿戴防酸的防护服装和呼吸器。先用稀碱水中和再用特大量的水冲洗碱液。处理工作应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五、硝 酸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浓硝酸(98%)在空气中有“发烟”现象,此烟为五氧化二氮即硝酐,在空气中与水汽形成硝酸雾,不久即分解,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氮。工业硝酸常呈黄色,是溶有二氧化氮之故。浓硝酸加热时有硝酸蒸汽,密度:2.2,不久也分解,主要成为二氧化氮。用于制造氮肥、黄色炸药、药品。也用作工业上的酸洗剂及试剂。
(二)毒性
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最高容许浓度:5 mg/m3(以NO2计)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吸入硝酸气雾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眼睛接触:硝酸液溅入眼内,可产生化学灼伤。
皮肤接触:硝酸液接触皮肤,可引起化学灼伤。皮肤灼伤后呈黄色逐渐变为褐色最后呈黑色。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吸入低浓度硝酸气雾。,能引起牙齿酸蚀症及慢性阴塞性肺病。
(五)火灾和爆炸
火灾危险性极大,氧化力强,与还原剂反应时可引起火灾和爆炸。
(六)化学反应性
硝酸是强氧化剂,可使许多有机物氧化而焦化。
(七)人身防护 吸入:工作环境中硝酸气雾超过暴露限值时应佩戴有黄色色标滤毒盒(罐)的防毒面具。眼睛:带化学防溅眼镜。
(八)急救
吸入: 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温、安静,必要时吸氧。眼睛: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20分钟。
皮肤:迅速脱去污染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皮服皮肤。然后用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
(九)储藏和运输
将硝酸储存于密闭的容器内,放置于有通风设备的阴凉地方,远离禁忌物和工作场所。存放场所应有防酸地面和排水设施。包装号为5。
(十)安全和处理
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和有效的防护用品,备有硝酸吸着物,以抑止溢泄。用苏打粉或石灰中和残剩物质,处理的肥料可在指定地点深埋,遵守环境保护法。
六、盐 酸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透明或黄色冒烟液体,蒸气有强烈刺激味。沸点:110℃,蒸气密度:1.3,易溶于水,用于油井活化剂、矿石还原剂,食品处理剂、清洁剂、锅炉除垢剂及化学中间体。
(二)、毒性
对皮肤和黏膜有较强刺激腐蚀作用。
最高允许浓度:15mg/m3。(10.2ppm)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蒸气和烟雾能刺激鼻、喉和上呼吸道,导致咳嗽、鼻和牙龈出血,严重暴露能腐蚀鼻、喉和造成肺水肿。
眼睛接触:导致刺激、严重灼伤和失明。
皮肤接触:浓溶液(大于38%)导致严重灼伤。
口服:口腔、胃和食道会严重灼伤,导致恶心、呕吐、腹泻、虚脱并可能死亡。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蒸气能腐蚀牙齿,使鼻和牙龈出血,产生持续性支气管炎。皮肤长期接触稀溶液会发炎。
(五)、火灾和爆炸
不燃烧。用喷水来冷却容器有助于防止爆裂和减少蒸气。
(六)、化学反应性
与强碱类(如氢氧化钠)起激烈反应,与硫化物、磷化物、氰化物、乙酯基化合物、氟化物、硅化物和碳化物起反应,释放出易燃和有毒的气体,与氧化剂(如过氧化物)能起激烈反应。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蒸气或烟雾浓度不明或暴露限值,应戴有黄色色标滤毒罐(盒)的防毒面具。皮肤;需要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天然橡胶。在高度暴露的环境下应穿防酸工作服,工作场所应备有5%碳酸氢钠溶液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眼睛:如需要应戴用面罩。
(八)、急救
吸入:脱离盐酸产生源或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如患者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避免口对口接触。
眼睛接触;使眼睑张开,用生理盐水或微温的缓流的流水冲洗患眼20分钟。
皮肤接触;用微温的缓流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20分钟,在流水下脱去污染的衣服。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如可能给患者饮水约50毫升。如呕吐自然发生,应使患者身体前倾重复给水,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九)储藏和运输
将盐酸储藏于密封容器内,放置于有通风的阴凉地方,远离有禁忌物和工作场所。存放地方应有防酸地板和良好的排水设施。配制溶液时应缓慢地将酸倒入水中以防溅出和起泡。包装号5、8。
(十)、安全和处理
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用良好的防护服装和呼吸器。应避免泄漏,使用合适的盐酸吸着物来抑制溢泄,用苏打粉或石灰中和残剩物质,处理废料可在指定地点深埋,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七、高锰酸钾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深紫色,有金属光泽,粒状或针状结晶。味甜而涩。密度:2.70,分解温度为:200℃。用作氧化剂、杀菌剂、漂白剂、除铁剂、除有机剂、除臭氧剂、金属着色、分析试剂、医药、糖精、消毒剂、防腐剂、除臭剂和解毒剂等。
(二)、毒性
误服会中毒,能使口腔、咽喉及消化道迅速腐蚀。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口服1%高锰酸钾溶液可出现口烧灼感、恶心、呕吐上腹疼痛。2~3%高锰酸钾溶液可导致口咽肿胀,说话、吞咽困难。口服4~5%的溶液或用水冲服高锰酸钾结晶者,口唇粘膜呈棕黑色,肿胀糜烂、剧烈腹痛、呕吐、血便、休克,最后死于循环衰竭。高锰酸钾腐蚀性致死量约5~19克。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粉尘能刺激眼睛和皮肤,稀溶液有刺激性,浓溶液有腐蚀性,使皮肤、粘膜变质。
(五)、火灾和爆炸
本品不燃烧,遇可燃物失火能助长火势。用大量水灭火。
(六)、化学反应性
本品为强氧化剂。遇硫酸、铵盐或过氧化氢能发生爆炸,与某些物质如甘油、乙醇能引起自燃,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等强烈反应。
(七)、人身防护
吸入:用带绿色色标滤毒盒(罐)的防毒面具。
皮肤:使用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眼睛:使用密闭防护面罩。
(八)、急救
吸入:使吸入粉尘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眼睛接触:用水冲洗,严重者需就医诊治。
(九)、储藏和运输
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远离火源和热源,与有机物、甘油、强酸、氯酸盐、硝酸盐、过氧化氢、可燃物、还原剂和铵盐等隔离,避免存放在木质地板上。搬运时轻搬轻放,严防撞击、震荡、摩擦。包装方法:(Ⅱ)类。
(十)、安全和处理
将地面泄漏物立即清除,用水冲洗多次,并用湿布擦净,以免干燥后遇有机物如纸张、木材、纤维等引起燃烧。
八、过氧化氢(H2O2)
(一)理化性状与用途
无色透明液体,深层时略带淡兰色。密度;1.44;冰点-0.4℃;爆炸极限:26~100%。用作氧化剂、漂白剂、杀菌剂、消毒剂、发色剂。高浓度的过氧化氢可用作火箭动力燃料。
(二)毒性
它的毒性主要是由它的活性氧化作用所引起的,如对眼睛、皮肤和黏膜的化学灼伤,以及使普通衣物着火等。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由于本品不易挥发,吸入蒸气中毒的可能性很小,且它具有强烈烧灼感,故吞入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皮肤接触引起烧伤,是局部皮肤和毛发发白(但过一段时间后可复原),产生刺痛、瘙痒。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由于量、时间、作用部位不同产生程度不等的化学灼伤。渗入皮肤角质层后分解产生氧,使表皮起泡,因手掌、指尖及甲床等处角质层较厚,末梢神经丰富,疼痛更为剧烈,难以忍受。剂量较大、冲洗不及时,可留下永久疤痕。液滴溅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角膜上皮变性、坏死和浑浊,影响视力或导致完全失明。
(五)火灾与爆炸
本品属爆炸性强氧化剂。它本身是不燃的,但它能与可燃物反应并产生足够的热量而引起着火,又由于它分解所放出的氧能强烈助燃,最终可导致爆炸。着火时用水扑救,并用水冷却其他容器,若发现高浓度过氧化氢容器排气孔中冒出蒸气,所有人员应迅速撤至安全地方,操作人员均应做到全身防护。
(六)化学反应性
在碱溶液中极易分解,在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下,也能发生分解。能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的混合物是敏感的,在冲击和热量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与氧化物混合,存在潜在的危险性。
(七)人身防护
皮肤:应使用橡胶和氯丁橡胶手套、天然橡胶高统靴、聚氯乙烯防护服、聚乙烯围裙和袖套以及头巾等。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眼睛;戴护目镜、塑料面具。
(八)急救
皮肤接触;应立即用水冲洗,也可以用3%高锰酸钾或2%碳酸钠溶液冲洗。如皮肤灼伤剧痛不止,应用本巴比妥钠或咖啡,并防止继发性感染。眼睛接触:应立即用水冲洗15分钟以上,然后就医。口服:误服立即催吐或洗胃,送医院急救。
(九)储藏与运输
存放60%以上的过氧化氢,用纯铝(99.6%以上)、聚四氯乙烯、聚三氯乙烯制成容器,严禁铁、铁锈或尘土等杂质进入。20~60%的过氧化氢储存于聚乙烯桶或纯铝桶中。容器盖应有排气孔。储存场所应防止阳光直射,应有足够的水源和消防水龙带以及喷雾装置。场所不得有燃料、氧化剂、有机物等,必须保持整齐清洁。包装方法:(Ⅰ)、(Ⅱ)类。
(十)安全和处理
操作人员应穿戴全身防护物品,若发现高浓度过氧化氢泄露,用水冲洗泄露液,若发现温度比外界温度升高5℃以上,可加入适量安定剂(磷酸),或用蒸馏水稀释。若无法 控制分解,温度比空气温度高10℃以上,可将过氧化氢紧急泄出。若发生着火,用水扑灭,并用水冷却其他容器。若发现容器排气孔中冒出蒸气,所有人员应迅速撤至安全地方。当过氧化氢喷溅到衣服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并脱掉。20~60%过氧化氢泄露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防入废水系统。
九、碘-I2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可剧烈反应的固体,具特殊气味。相对密度:4.93或8.8,熔点:113℃。沸点:184.4℃。
(二)毒性
属中度类,刺激眼、鼻、喉和肺。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1mg/m3。
(三)危险性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眼睛及皮肤接触。短期吸入1ppm浓度的本品会严重刺激眼、鼻、喉、肺。导致流泪、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皮肤接触会出现色斑,眼睛接触后有棕色斑、并损伤角膜外层;食入少量会导致流涎、多泪、脸肿胀、唾液腺痛胀、金属味觉、皮疹、发烧淋巴腺肿大;食入大量会导致呕吐、脸色苍白、晕厥、脉搏加快、无力、痉挛、腹泻、服痛、休克,甚至死亡。
(四)火灾与爆炸 本品不燃。
(五)化学反应性
与(气态、液态)氨、乙炔、乙醛、铝粉、活泼金属剧烈反应。
(六)防护措施
穿戴防护完好的防护服和护目镜;选用适当的呼吸器;配备应急冲洗设施和眼药水。
(七)急救
眼接触:立即用清水冲洗。皮肤接触:立即用肥皂、水冲。
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施行人工呼吸。其他:消防选用使用于周围火源的灭火剂。
(八)储藏和运输
存于密闭容器内,置于凉爽、通风处;避免与液态氨、乙炔、乙醛、铝粉、活泼金属接触;运输无特殊要求。
(九)安全和处理
本品使用过程需加强通风。发生泄露时须穿防护用具进入现场;保持通风;用蛭石、干沙、泥土或类似物质吸收泄露液体于密闭容器内;用简便、安全的方法收集泄露物于密闭容器内
十、氯化钙-CaCl2
(一)物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或白色晶体,固体易潮解。相对密度:1.71,熔点:7870℃,沸点:>16000℃。
(二)毒性
属中等毒性类。对鼻、口、喉和皮肤有刺激作用。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尚无资料。
(三)危险性
侵入途径:粉尘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粉尘会灼烧、刺激鼻腔、口、喉,还可引起鼻出血和破坏鼻组织;干粉会刺激皮肤,溶液会严重刺激甚至灼伤皮肤。
(四)火灾和爆炸 不燃。
(五)禁忌物
三氟化溴、碳酸与石灰的混合物。
(六)防护措施
戴防护镜或面具;穿戴全身工作服及橡胶手套。
(七)急救
眼睛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皮肤接触:用清水冲洗5分钟,必要时就医。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若感不适,就医。食入:若患者清醒,可给饮水或牛奶,立即就医。其它:消防选用适合周围火源的灭火剂。
(八)储藏和运输
存于密闭容器中,置于阴凉、干燥处,远离禁忌物;运输无特殊要求。
(九)安全和处理
使用本品要加强通风。发生泄漏时,需穿防护用具进入现场;用最安全、简便的方法收集泄漏粉末至密封容器内。
十一、氢氧化钠-NaOH
(一)理化性状与用途
白色、无臭、不挥发的固体。熔点:318℃;易溶于水,同时放热。适宜于配置溶液使用。用来中和酸类、石油精炼、制造纸张、纺织生产、染料生产、涂料生产、清洁金属、清洁剂制造和食物添加剂。
(二)毒性
属于强碱,具有腐蚀和刺激作用。最高容许浓度:0.5mg/ m3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由于腐蚀作用,会对鼻、喉和肺产生刺激。
眼睛接触:极严重的腐蚀作用,造成严重的灼伤,严重暴露会造成疼痛和永久失明。皮肤接触:极严重的腐蚀作用,造成严重的灼伤和深度溃疡,灼伤可能不会立即产生痛感,而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后产生。
口服:会产生严重疼痛,口、喉和食道灼伤、呕吐、腹泻、虚脱,可能死亡。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影响报告尚未见到。但12到42年之后,由于口服事故而产生食道癌,癌变发生于严重灼伤部位,由于组织受到损伤并形成疤痕。
(五)火灾与爆炸 不燃烧、不爆炸。
(六)化学反应性
与强酸(如硫酸)产生强烈放应。与水反应产生热。与某些金属如锌反映产生爆炸性氢气。与许多有机化合物起爆炸性反应。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尘粒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值,应戴用合适的呼吸器。
皮肤:使用无渗透性的手套、工作服、工作鞋或其他防护服装,合适色材料是氯丁橡胶。在直接工作的才场所应备有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眼睛:戴用面罩或化学防溅眼镜。
(八)急救:
吸入:脱离氢氧化钠产生源或搬移患者到新鲜空气处。
眼睛接触:使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流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30分钟,在流水下脱去受污染的衣服。
口服:用水充分漱口,如需要用鸡蛋清灌胃(10~15个鸡蛋)或给患者饮水约250ml。如呕吐自然发生,使患者身体前倾并重复给水。注: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九)储藏与运输
将氢氧化钠储藏于不漏水的镍金容器内,放置于干净、阴凉的地方,与工作场所和禁忌物隔离。储存地方应有单独的通风设备。配置溶液时,应将固体缓慢地加入水中,以放水溅和气泡。包装号:
5、6。
(十)安全与处理
应当有一个紧急处理方案。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防护服装和呼吸器。铲起干物作为再循环使用或予以处理。用黄沙或泥土吸除溅出的溶液,中和残余物并用水冲洗场地。废物可在焚化炉内烧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十二、重铬酸钾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橙红色板状结晶,与可燃物接触则着火。比重2.676。熔点398℃,在500℃以上发生氧化生成铬酸与三氧化二铬。本品为用途极广的铬化合物,用于铬酸混合液和重铬酸滴定等实验室应用,工业上的铬酸盐、重铬酸盐制造、有机合成,电镀、防腐剂、颜料、媒染剂,照像、印刷、电池、安全火柴、化学研磨剂等。
(二)毒性
六价铬毒性大于三价铬。铬还是一种致敏源,六价铬有刺激性和腐蚀性,铬是一种致癌物。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后可出现呼吸道炎、哮喘、铬溃疡。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反复或长期接触低浓度铬化合物的镀铬工人,可发生慢性上呼吸道炎、铬鼻病、接触性皮炎、皮疹好发于面、颈、手、前臂等裸露部位,对肝、肾也有损害,可引起血液系统改变。发生肺癌的潜伏期为10-20年。
(五)火灾和爆炸
正常情况下,不易爆炸。
(六)化学反应性
强氧化性,微溶于水。
(七)人身防护
1、电镀车间电镀槽边抽风排出铬酸雾,槽内可用酸雾抑制剂。2、车间装设专门水龙头,以便及时冲洗皮肤和眼睛。
3、加强个人防护,从事铬酸和铬酸盐的工人工作时须戴手套,充分洗手。工作前检查手、皮肤有无破损,鼻腔涂膏保护,工作后冲洗鼻腔。4、健康监护:每年一次。
5、就业禁忌症:支气管哮喘、皮炎。
(八)急救
1、吸入大量铬酸或铬酸盐时,迅速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给氧。2、皮肤接触铬酸或铬酸盐,应立即用清水清洗创面。
3、口服中毒,洗胃,50%硫酸镁60ml导泻,服用牛奶和蛋清保护胃粘膜。
(九)储藏和运输
储存与阴凉、干燥处,容器必须密封,防止受潮。与有机物、易燃物、还原剂、易氧化物及酸类隔离储运。
(十)安全与处理
1、电镀车间电镀槽边抽风排出铬酸雾,槽内可用酸雾制剂。2、车间装设专门水龙头,以便及时冲洗皮肤和眼睛。3、加强个人防护。
4、健康监护,就业前体检。
十三、硫—S8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又名硫磺,具有多种同素异形体,最主要的有下列三种形式:菱形硫、黄色晶体,比重:1.96,熔点:120℃。单斜硫,淡黄色晶体,比重:1.96,熔点:119℃。除用作二硫化碳、硫酸、亚硫酸、火柴、黑火药等制造,还用于橡胶、硫化剂、医药、造纸、染料、杀虫剂、合成纤维、化肥、特种水泥和电绝缘器。炸药、燃烧弹、灭鼠剂、肥料等制品的基本成分,石油化工缩合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必不可少的原料等。
(二)毒性
元素硫无毒,不易引起中毒,吞服本品后在大肠内10%转化硫化氢,口服10—20g后,可出现硫化氢中毒表现。长期吸入无明显毒性。对皮肤眼睑有刺激性。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鼻粘摸卡他炎症,引起大量鼻分泌物,发生气管炎、呼吸困难、顽固性咳嗽和咳痰。
皮肤:可患红斑、湿疹及溃疡。
眼睛:刺激眼睛,引起流泪、畏光、结膜炎、眼睑结膜炎,危及晶体混浊。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慢性作用主要为气管、肺部疾病,合并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起病初期、出现咳嗽、吐粘液痰。
(五)火灾和爆炸
空气中的硫尘浓度高时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
(六)化学反应性
较稳定,硫熔解时放出的蒸汽可含大量硫化氢和二氧化硫。
(七)人身防护
吸入:空气中硫尘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水平时,应戴防尘面具或口罩。皮肤: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工作鞋。眼睛:戴防护眼镜。
(八)急救
吸入大量硫尘的患者,应脱离工作现场;若进入眼睛,使眼睛张开,用微温的缓慢流水冲洗患眼约20分钟。
(九)储藏和运输
储运过程应避免火源接触,硫仓库不能邻近氧化剂。
(十)安全和处理
应采取密封、通风排毒设备,防止硫尘扩散到空气中,使用良好的防护服装和呼吸器。工人上岗前应体检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者禁止从事硫作业。
十四、氯化铁(三氯化铁)-FeCl3
(一)物化性状和用途
深棕色片状,遇光变色,极易潮解,稍具有盐酸臭味。密度:2.90,熔点:约3000℃,沸点:约3060℃。用作表焊、照相制版、印刷线路、金属板刻度腐蚀以及净水剂、催化剂。
(二)毒性
本品经口和腹腔摄入高毒。高温时分解释出剧毒烟雾。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对眼睛、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直接接触眼睛、鼻、呼吸道及皮肤能引起化学灼伤,并使眼、鼻、粘膜和皮肤感到灼痛。对很多金属有腐蚀性。
(五)火灾和爆炸
本品可燃。着火时用水、二氧化碳、泡沫灭火。
(六)化学反应性
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和异丙醚。溶于二硫化碳、苯胺。不溶于甘油、三氯化磷和氯化亚锡。
(七)人身防护
皮肤: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眼睛:如需要应戴用面罩。
(八)急救
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冲洗。
(九)储藏和运输
储存于阴凉、干燥处。包装必须严密封闭,防止受潮融化沾污其它物品。与铜、铜合金的制品及镀锡、镀镍等制品隔离储运,以免腐蚀。包装方法:(Ⅲ)类。
(十)安全和处理
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排入废水系统。
十五、磷酸-H3PO4
(一)物化性状和用途
商品磷酸(75-80%)是透明、无色、糖浆状、无臭的液体。沸点:3000℃(分解)。用作去垢剂、药物、陶瓷制造、食品加工、雕刻和印刷。
(二)毒性
腐蚀性强,刺激皮肤。最高容许浓度:1mg/m3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蒸气和烟雾对鼻、喉有轻度刺激(超过5.4mg/m3)和产生咳嗽(约3~11mg/m3)对肺部不会造成严重损害。
眼睛接触:有腐蚀性。烟雾能产生刺激。浓溶液溅入眼内产生严重灼伤。
口服:浓溶液会灼伤口腔和喉,造成胃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泻、痉挛,严重者则发生虚脱和死亡。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皮肤长期或反复接触会产生皮炎,症状有发痒、变红和肿胀。
(五)火灾和爆炸 不燃,无爆炸性。
(六)化学反应性
与强碱(如氢氧化钠)、氧化物(如过氧化合物)和还原剂都能起激烈反应。与硫化物、氰化物、乙酰基化合物、氟化物、硅化物和碳化物反应并释放出易燃和有毒的气体。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果蒸气或烟雾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应戴用合适的呼吸器。
皮肤:如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氯丁橡胶。工作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眼睛:戴用化学防溅镜。如需要还应戴用面罩。
(八)急救
皮肤接触:脱离磷酸产生源或搬移患者至新鲜空气处。
眼睛接触:使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30分钟,勿让污水浸入未受伤的眼睛。
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各患者饮水约250毫升,将患者送至急诊所。一切病人都应请医生或医疗机构治疗。
(九)储藏和运输
将磷储存于玻璃容器内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容器中,放置于有良好通风的地方,远离工作场所和禁忌物,存放地方应有防酸地板和良好的排水设施,配制溶液时,应缓慢地将酸倒入水以防溅出和沸腾。包装号5。
(十)安全和处理
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防护服装和呼吸器。应制止泄漏,如可能应回收液体。用石灰(CaO)中和,用水冲洗地面,废料可在指定地方做深埋处理,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十六、铬酸钾-K2CrO4
(一)物化性状和用途
黄色晶体,相对密度:2.732,熔点:9170℃。
(二)毒性 属中等毒性。
(三)危险性
侵入途径:吸入,眼睛及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严重损伤眼睛,甚至失明;吸入后,引起鼻隔膜穿孔、疼痛,有时流血或流脓,结硬痂;刺激鼻、咽喉、支气管,导致咳嗽、喘鸣;皮肤严重溃疡,过敏出疹,此物可渗入皮内层。
(四)火灾和爆炸 本品助燃。
(五)禁忌物 易氧化物质。
(六)防护措施
穿戴清洁、完好的防护用具(衣服、手套、鞋、帽),选用适当的呼吸器(带护目镜),每天检查鼻子和皮肤,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
(七)急救
眼接触:立即用大量水冲洗30分钟以上;立即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用水冲洗患处。吸入:流鼻涕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其他:消防使用喷水或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灭火剂。
(八)储藏和运输
避免与易燃物、有机物或易氧化物(如纸、木材、硫、铝、联氨和塑料)接触;储存在规定场所,并做标记。
(九)安全和处理
使用本品过程中需要密闭,并加强通风。发生泄漏时,需穿戴防护用具进入现场;保持现场通风;用简便、安全的方法收集泄漏粉末于密闭容器内,不得将泄漏物排入下水道,以免爆炸。
十七、氯化铵-NH4Cl
(一)物化性状和用途
白色晶体,无气味。相对密度:1.5,熔点:3380℃(升华),沸点:5200℃,生产辅助原料。
(二)毒性
属低毒类。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作用。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10mg/m3。
(三)危险性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眼睛及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接触后,轻微刺激皮肤和呼吸系统;食入后,可引起低度中毒。
(四)火灾和爆炸 本品不易燃。
(五)禁忌物
酸、碱、银盐、容器损伤。
(六)防护措施
穿戴清洁完好的防护用具;戴防尘镜或面具式呼吸器,重点防护皮肤、呼吸系统,并作定期检查。
(七)急救
眼睛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其它:消防使用喷水。
(八)储藏和运输
存于干燥处,避酸、碱或银盐;谨防容器破损;运输无特殊要求。
(九)安全和处理
生产使用本品加强通风.。发生泄漏时,扫起泄漏物,用大量清水将剩余泄漏物冲进下水道。
十八、硝 酸 银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无味的透明结晶或白色结晶,味苦。密度:4.35,熔点212℃,沸点:440℃。用于照像、制镜、镀银、隐显和不退色墨水,染色、瓷器、上色、蚀刻象牙及化学分析中的重要试剂,医学上用作防毒剂,收敛剂,新生儿眼炎的预防和兽医用作伤口和局部炎症的处理。(二)毒性
动物试验可导致溶血性贫血及肺水肿,反复小剂量注射银,可引起贫血、骨髓增生,组织器官发生银质沉着,特别是肾小球基膜的银质沉着,可导致基膜增厚。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短期过量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对呼吸道有损害表现为支气管炎,呼吸道粘膜下的银质沉着,银质沉着最早出现于结膜,误服硝酸银后消化道粘膜有腐蚀性。
(四)长期暴露影响
皮肤银质沉着,常见手、前臂等暴露部位,呈现灰色及棕黑色的斑点,部分人出现全身性皮肤银质沉着,此银质沉着改变往往是持久的,不易消退,对呼吸系统影响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
(五)火灾和爆炸
硝酸银为强氧化剂,并有着火危险。着火时,用水灭火。
(六)化学反应性
与有机物共存对遇光能变黑,如有硫化氢时,不论有无光都变黑。可因加热分解而成银。
(七)人身防护
皮肤:应穿防护衣物,避免皮肤接触。眼睛:配 化学安全防护镜。
吸入:必须配 呼吸器,防止硝酸银粉尘或其混合物过量的吸入。
(八)急救
误服硝酸银后,可迅速吸入浓食盐水,并以2%氯化纳注射液缓缓洗胃,以使形成氯化银沉淀,并给以其他对症治疗。皮肤及眼粘膜的银质沉着症,可采用硫代硫酸钠及铁氰化钾混合液,局部皮内或结膜下注射,有一定的疗效。
(九)储藏和运输
为防止硝酸银分解,可贮存于棕色瓶或避光容器中,于低温,通风、远 有机物和易氧化的物质处保存。
(十)安全与处理
发生泄露时,应穿防毒面具与手套。用水冲洗,经稀释后的污水排入废水系统。
十九、氧 化 钙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白至灰白色块状或颗粒状粉末,可能杂有黄色或棕色,无气味。用来制造玻璃、纸浆和纸、建筑材料、家禽饲料和其他化学品。
(二)毒性
具有刺激的腐蚀作用。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能刺激鼻、喉和肺,打喷嚏和咳嗽,通常不会产生严重危害。眼睛接触:会严重灼伤角膜,可以造成失明。皮肤接触:能造成严重刺激、灼伤和损害皮肤。口服:能灼伤口腔、喉,产生呕吐、腹泻和虚脱。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无影响记录,重复和长期接触可能出现有发痒、变红和肿胀的皮炎。
(五)火灾和爆炸
不燃烧,能与某些化合物反应产生足够的热量使附近的易燃物质起火,不可用水来扑灭.(六)化学反应性
稳定.与强酸类、氯、三氟化硼、氢氟酸起激烈反应,与水混合能产生热量。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粉尘及烟雾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值时,应戴用1级防尘口罩。
皮肤:如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天然橡胶、氯丁橡胶,工作场所应备有安全沐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眼睛:使用防尘或防溅的安全眼睛,必要时还应有防尘面罩。
(八)急救,脱离氧化钙产生源或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眼睛接触:迅速擦去残余物,用水冲洗澡间30分钟以上。
皮肤接触:在流水中脱去受污染的衣服,用水冲洗患处30分钟。口服:立即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饮水约定俗成250毫升。
(九)储藏和运输
应储藏于防水的容器内,放在防水的地方,远离禁禁忌物和工作场所,避免产生粉尘,稀释时,将氧化钙少量的加入水中以防止起沸和溅出。
(十)安全和处理
只有受过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清理工作,保证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用良好的防护服装和呼吸器。不要接触溅出物。用泥土、沙土及其它吸着物覆灭、盖溅出溶液,并用水冲洗。将固体铲入干净、干燥的容器内以待处理。防止进入下水道或密闭以待处理。防止进入下水道或密闭空间,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二十、冰
醋
酸
(一)理化性质和用途
有酸性气味的无色透明液体,密度:1.05;冰点:16.6℃;沸点:118.1℃。用于制造氯乙烯塑料、醋酐、有机醋酸酯、醋酸盐(铅、铝、铜等)及醋酸纤维:也可用于染料、制药、罐头食品、食品防腐、色素生产等工业。
(二)毒性
属低毒类,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对眼、皮肤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吸入较高浓度的乙酸气溶胶,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咽部刺激、咽干、鼻分泌物增加、鼻出血、头疼等刺激性症状。眼睛接触:引起眼睑水肿、结膜充血。
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出现化学灼伤,有水泡和疼痛。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吸入乙酸蒸气或气溶胶可对人体产生慢性作用,出现咳嗽、咳痰、胸部紧迫感及鼻卡他鼻窦炎等症状。个别的接触者引起哮喘发作,局部皮肤发黑和角化、鼻黏膜和牙齿的腐蚀斑和贫血等。
(五)火灾和爆炸
醋酸蒸气可与空气生成爆炸性混合物,直接造成火灾或释放出氢气,而造成火灾危害。着火时,雾状水、干粉、抗醇泡沫、二氧化碳灭火,并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六)化学反应性
有空气时,与多种金属直接接触都能产生氢气,16.6℃是纯醋酸结晶(冰醋酸),其蒸气可在空气中燃烧,先兰色火焰。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七)人身防护
吸入:当空气中蒸气浓度不明时,应佩带有黄色色标滤毒盒(罐)的防毒面具。皮肤:穿戴防护服、防护手套。工作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八)急救
吸入:将患者移入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眼睛接触:使眼睑张开,用生理盐水或微温的缓慢的水流冲洗患眼至少20分钟。皮肤接触:迅速脱去污染衣服,用大量清水充分冲洗污染皮肤。口服:应以碳酸氢钠稀溶液作催吐剂。
(九)储藏和运输
应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不燃材料结构的库房内。地坪须涂敷耐酸涂料。库温保持在凝固点以上,远离火源与氧化物隔离储运。
(十)安全与处理
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和有效的防护用品,如有醋酸的泄露或溅污,应以碱液中和,然后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排入废水系统。二
十一、丙酮-CH3COCH3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透明、无色、易挥发辛辣气味的液体。沸点:56℃;蒸气密度:2.0;闪点:-18℃;自燃点:538℃。爆炸极限:2.5~13%。蒸气有甜味,似薄荷香味。作为一种溶剂,用于许多工业。用来制造涂料、清漆、除漆剂、橡胶、塑料、炸药、染料、人造丝和摄影用化学物质。
(二)毒性
属于微毒性,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并对黏膜有刺激作用。最高容许浓度:400mg/m3(750ppm)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浓度在500ppm以下无影响,500~1000ppm之间会刺激鼻、喉,1000ppm时可致头痛并有头晕出现。2000~10000 ppm时可产生头晕、醉感、倦睡、恶心和呕吐,高浓度导致失去知觉、昏迷和死亡。
眼睛接触;浓度在500ppm会产生刺激,1000ppm会有轻度、暂时性刺激。液体会产生中毒刺激。
皮肤刺激:液体会有轻度刺激,通过完好的皮肤吸收造成的危险很小。口服;对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进大量会产生和吸入相同的症状。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红肿和皲裂,每天3小时吸入浓度为1000ppm的蒸气,在7~15年会刺激工人鼻腔,使之眩晕、乏力。高浓度蒸气会影响肾和肝的功能。
(五)火灾和爆炸
高度易燃性。有严重火灾危险,属于甲类火灾危险物质。在室温下蒸气与空气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用干粉、抗溶泡沫灭火剂、卤素灭火剂或二氧化碳来灭火。用水来冷却暴露于火中的容器,并驱散丙酮蒸气。
(六)化学反应性
与氧化剂(如过氯酸盐)以及氯化剂与碱类混合物(如氯仿与氢氧化钠)都能产生刺激反应。与二氯化硫和六氯三聚氰(酰)胺也能产生剧烈反应。对合成纤维有腐蚀作用。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佩带合适的呼吸器。
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丁基橡胶。在直接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眼睛:戴化学放溅眼镜,必要时可佩带面罩。
(八)急救
吸入:脱离丙酮产生源或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眼睛接触: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10分钟。皮肤接触: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10分钟。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饮水约250ml。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九)储藏与运输
将丙酮储藏于密封的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优良好通风的地方,远离热源、火源和有禁忌的物质。所有容器都应放在地面上。
(十)安全与处理: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防护服装和呼吸器。移去热源和火源。应停止或减少泄露。用黄沙或其他吸收物吸收液体。废料可在被批准的溶剂焚炉中烧掉或在被指定的地方作深埋处理,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二
十二、苦味酸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黄色针状或块结晶,无臭,味极苦,密度:1.76;凝固点:122.5℃;爆炸点:300℃;闪点:150℃。用于炸药、火柴、染料、制药和皮革等工业。
(二)毒性
本品有毒。主要引起皮肤伤害,有很强刺激性。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对鼻黏膜有刺激性,支气管炎。眼睛接触:引起结膜炎,角膜损伤。皮肤接触:引起过敏性皮炎。
口服:1~2g可引起溶血、出血性肾炎和肝炎。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接触,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并损伤红细胞,引起出血性肾炎、肝炎、黄疸等。
(五)火灾与爆炸
经摩擦、震动,易发生剧烈爆炸。遇明火高温也有引起爆炸的危险。着火时,消防人员必须再有放爆掩蔽处操作,用大量水灭火。
(六)化学反应性
本品为强氧化剂,能与可燃物、还原剂剧烈反应而发生燃烧爆炸。能腐蚀金属,而且生成的金属盐对震动或热极为敏感。
(七)人身防护
吸入:使用合适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具(防护服、呼吸道防护具等)皮肤:除使用有效防护具外,还可使用放油膏和工业用皮肤清洁剂。眼睛:戴防护眼镜。
(八)急救
吸入:迅速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眼睛接触: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20分钟。皮肤接触: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20分钟。
口服:误服后立即漱口、饮水及镁乳,急送医院救治。
(九)储藏与运输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爆炸品的专用仓库内。远离火源、热源。与起爆器材、金属粉末、碱类、可燃物、还原剂隔离储运,搬运时禁止撞击,严禁接触金属工具及拖拉、摩擦。
(十)安全与处理
工作场所应保持清洁,设置适当的卫生设备,安装局部通风,使用有效防护用具。发生泄露时,加水润湿,移至指定的地方销毁,对污染的地面用肥皂或洗涤剂刷洗,经稀释的污水排入废水系统。二
十三、乙醚-CH3CH2OCH2CH3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透明、无色、易挥发有芳香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34.6℃;蒸气密度:2.56;闪点;-45℃;自燃点;180℃。爆炸极限:1.9~36%。用作溶剂、麻醉剂、试剂、萃取剂。
(二)毒性
本品对人体有麻醉性能。当吸入含量为3.5%时,30~40分钟就可失去知觉。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当浓度达7~10%时,能引起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麻痹,最后致死。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人体过量吸入,会引起严重的急性中毒。呼气中带醚味,并出现呕吐、流涎、出汗、喷嚏、咳嗽、头痛、记忆力减退、无力、兴奋,常并发肾炎、支气管炎、肺炎。
(五)火灾与爆炸
本品易燃。与强氧化剂反应能起火爆炸。在空气中与氧长期接触或受光照会生成不稳定的过氧化物,受热能自行着火爆炸。着火时,可用干粉、泡沫、二氧化碳、沙土灭火。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六)化学反应性
微溶于水,易溶于盐酸,能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混溶。
(七)人身防护
吸入:蒸气或烟雾浓度不明或存在可检测出浓度时,应佩戴有褐色色标的滤毒盒(罐)的防毒面具。
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眼睛:戴化学防溅镜或面罩。
(八)急救
吸入:使吸入蒸气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 眼睛及皮肤接触:须用水冲洗,严重患者就医诊治。口服:误服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救治。
(九)储藏与运输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低温库房内,库温最好控制在25℃以下。远离热源、火种,避免阳光直射。乙醚具有优良的绝缘性,在空气中震动因摩擦有发生静电也有自燃的危险。与可燃物、氧化剂隔离储运。对大量存放的仓库,须设自动喷水装置及射出二氧化碳装置。本品不宜久储,以防止变质。㈩安全和处理
防止发生泄漏,如有泄漏,用沙土吸收,倒至空旷地方任其蒸发。对污染地面用肥皂或洗涤剂刷洗,经稀释的污水防入废水系统。二
十四、苯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液体,具有香味。沸点:80.2℃,闪点:-11℃,自然点:574℃,蒸汽密度:2.7,爆炸极限1~8%,微溶于水。用于制造染料、塑料、纺织品、去垢剂、涂料、和其他化学物质。还用作涂料和粘合剂在汽车中少量存在,工业用途正在减少。
(二)毒性
属中等毒性。急性:损害神经系统,慢性:主要损害造血系统。最高容许浓度:40㎎/m3(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在50~150ppm内暴露五小时能致头痛和乏力,在200~500ppm内暴露一小时能致恶心、头晕、精神混乱;在300~ppm时暴露30~60分钟能刺激鼻和喉,在7500ppm时暴露30分钟能致死亡。
眼睛接触:高浓度蒸汽能产生轻度刺激和水疱.液体会产生轻度的灼伤感。皮肤接触:流体能溶解皮脂而干燥。
口服:产生类似吸入的症状,液体流进肺部能造成严重伤害。(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苯对造血系统会造成危害,可致贫血、感染、皮下出血。长期低浓度暴露会伤害听觉等,引起头痛、头昏、乏力、苍白、视力减退和平衡失调等。在长期、严重暴露后不会有遗传影响。
(五)火灾和爆炸
高度易燃性,有严重火灾危险品。用干粉、泡沫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蒸汽能沿地平面流动到火源处并回火,属于甲类火灾危险物品。(六)化学反应性
正常稳定。接触强氧化剂(如硝酸),会增加火灾危险。(七)人身防护
吸入:蒸汽或烟雾浓度不明或存在可检测出的浓度时应戴有褐色色标滤毒罐的防毒面具。
皮肤:如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场所应备有安全沐浴和眼睛冲洗器具。眼睛:戴用化学防溅镜或面罩。(八)急救
吸入:脱离苯产生源或搬移患者至新鲜空气处,如患者停止呼吸应进行人工呼吸。眼睛接触:使眼睑张开,用生理盐水或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上眼至少20分钟。勿让污水浸入未受伤的眼睛。
皮肤接触:脱去受污染的衣服,立即缓和地抹去和擦去残余物质,缓和、充分地用水和无摩擦性肥皂洗涤。
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饮水约250毫升。如呕吐发生应使患者身体前倾并重复给水。
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九)储藏和运输
遵守储藏和运输易燃物质的规则,储藏于蜜封的置于地面上的容器内,放置在有通风设备的阴凉地方,避免阳光直晒,远离禁忌物与热源,采用无火花的通风系统和电气设备。(十)安全和处理
只受过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清理工作,保证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用良好的防护服装和呼吸器。如可能应杜绝和减少泄漏,用黄砂及其它惰性物质来吸除少量溢出物,放置于有盖的容器内。用水冲洗工作场所,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二十五、三氯甲烷—CHCl3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有特殊的香甜气味。沸点:61.2℃,蒸汽密度:4.36。用作制冷剂R22和工程塑料的制造。医药上用作麻醉剂。也用作萃取剂和溶剂。
(二)毒性
有很强的麻醉作用,在光的作用下,能被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剧毒的光气。通常加入1—2%乙醇,使生成的光气与乙醇作用而生成碳酸乙酯,以消除其毒性。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高浓度蒸汽时,开始刺激眼、口腔、鼻孔粘摸,发生流泪、流涎、感觉麻醉、呕吐、痉挛、直到昏睡、不省人事,停止呼吸突然死亡。人口服最小中毒剂量位28g。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蒸汽浓度120g/m3时,人吸入5—10分钟可致死亡。
(五)火灾和爆炸
不燃。但在高温下与明火或红热物体接触时,产生剧毒的光气、氯化氢等气体。
(六)化学反应性
在空气、水分和光的作用下,酸度增加,因而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
(七)人身防护
吸入:蒸汽或烟雾浓度不明或存在可检测出的浓度时,应戴有黄色标志滤毒盒的防毒面具。
眼睛:戴化学防溅眼镜或面罩。
(八)急救
吸入:使吸入蒸汽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眼睛:用水冲洗并就医诊治。
口服:误服立即嗽口,急送医院救治。
(九)储藏和运输
注意轻装轻卸,防止容器破损,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防止日光直射。避免受潮。与氧化剂、硝酸隔离储运。
(十)安全和处理
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用沙土吸收,倒至空旷地方任其蒸发。对污染的地方进行通风,蒸发残余液体和排除余气。二十六、四氯甲烷(四氯化碳)—CCl4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有特殊气味。沸点:76.8℃,密度:1.59。用作制冷剂和喷气发动机燃料氟隆气的原料。还用作萃取剂、溶剂、干洗剂、脱漆剂、灭火剂熏蒸剂、杀虫剂以及氯化剂。
(二)毒性
本品为毒害品。有轻度的麻醉作用,对心脏、肝、肾有严重的损害。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人口服2—4ml即致死。由呼吸道吸入或经皮肤吸收也能中毒,是最危险的溶剂。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过量蒸汽,最初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头痛、呕吐,尔后呈现麻醉状态,昏睡,有时在兴奋后失去知觉,最后肺出血而死亡。
(五)火灾和爆炸
本身是灭火剂,不会燃烧。但遇高温与明火产生剧毒的光气。在火场中操作必须戴好氧气防毒面具,以防中毒。
(六)化学反应性
在潮湿的空气中逐渐分解成光气和氯化氢。
(七)人身防护
吸入:蒸汽或烟雾浓度不明或存在可检测出的浓度时,应戴有黄色标志滤毒盒的防毒面具。
皮肤: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场所应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眼睛:戴化学防溅眼镜或面罩。
(八)急救
吸入:使吸入蒸汽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眼睛:用水冲洗并就医诊治。
口服:误服立即嗽口,急送医院救治。
(九)储藏和运输
注意轻装轻卸,防止容器破损,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防止日光直射。避免受潮。与氧化剂、硝酸隔离储运。
(十)安全和处理
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用沙土吸收,倒至空旷地方任其蒸发。对污染的地方进行通风,蒸发残余液体和排除余气。二
十七、苯酚(酚)—C6H5OH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或粉红色晶体。易溶于乙醇和乙醚,有特臭味。密度:1.1,熔点:41℃,闪点:78℃,沸点:182℃。蒸汽密度:3.2,自燃点:710℃,易溶于水。用于生产炸药、油漆、橡胶、酚醛树脂、织物和药品。
(二)毒性
属高毒类,为细胞原浆毒物。对皮肤和粘摸有强烈腐蚀作用。最高容许浓度:5mg/m3。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如吸入高浓度酚蒸汽,可迅速发生头痛、眩晕、无力、虚脱。
皮肤:酚液污染皮肤可造成皮肤化学灼伤。酚大面积(占体表面积的25%)接触皮肤,可造成皮肤吸收致死。
口服:误服酚,可引起口腔和咽喉强烈的灼伤和腹痛,吐血性液体,全身冷汗,休克。还可能引起胃肠穿孔。口服致死量2~15g。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吸入低浓度的酚,可有呕吐、吞咽困难、腹泻于食欲减退、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接触酚,可引起褐黄病。表现胃眼孔膜褐耳壳上色素沉着,色素为棕褐色或黑色。
(五)火灾和爆炸
本品可燃,应禁明火及吸烟。于78℃以上时其蒸汽与空气混合物(3~10%)具爆炸性,此时必须密封操作并加强通风。着火时,用大量喷水、二氧化碳、干粉等办法灭火。
(六)化学反应性
本品能腐蚀铅、锌和铝。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蒸汽浓度超过暴露限值时应佩戴防毒口罩。眼睛:戴化学防溅眼镜。
皮肤:使用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八)、急救
吸入:将患者移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
眼睛:酚液溅入眼内,应立即张开眼睑,用清水冲至少20分钟。
皮肤:酚液污染皮肤后,应立即脱去衣服,长时间用大量水冲洗皮肤后,再用聚乙烯乙二醇和酒精混合液擦洗。
口服:应分秒必争地抢救。如患者意识清楚,立即口服植物油15-30毫升,随即使之吐出并急送医院救治。
注:所有患者都应请医生或送至最近医疗机构救治。
(九)、储藏与运输 防火、干燥。
(十)、安全与处理
凡加热酚的操作,应采取密闭,辅以吸风装置以及防皮肤接触。在冲洗酚的容器时,应加强个人防护。二
十八、乙醇(无水)-C2H5OH(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有酒味,易挥发的澄清液体。密度:0.79℃;沸点:78.5℃:闪点:13℃;自燃点:363℃。爆炸极限:3.3~19%,用于溶剂、清洗剂、分析试剂等。
(二)毒性
属微毒类。本品为麻醉剂,开始时导致神经系统兴奋,继而使之麻醉。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对眼睛黏膜有轻微刺激作用。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受大剂量作用时,可使神经系统、消化器官等发生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乙醇可使皮肤发干,也有发生皲裂现象。
(五)火灾与爆炸
易燃,手热或遇明火有燃烧爆炸危险,燃烧时,发出兰色火焰。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的危险。着火时,用二氧化碳、雾状水、干粉、1211或抗泡沫灭火。用水冷却火场中的容器,驱散蒸气,赶出溢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为不燃性混合物。
(六)化学反应性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反应或引起燃烧危险。
(七)人身防护吸入:
蒸气或烟雾浓度不明或存在可检测出浓度时,应佩戴有褐色色标的滤毒盒(罐)的防毒面具。
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眼睛:戴化学防溅镜或面罩。
(八)急救
吸入:使吸入蒸气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 眼睛接触:须用水冲洗15分钟以上,严重患者就医诊治。口服:须大量饮水,严重者须就医诊治。
(九)、储藏与运输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与氧化剂隔绝,远离火源,炎热气候采取通风降温措施,保持库温低于30℃。注意轻装轻卸,防止容器破损。㈩、安全和处理
防止发生泄漏,首先切断所有火源,用水冲洗。对污染地面进行通风处理。二
十九、甲酸HCOOH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具有刺鼻气味的无色透明液体。密度:1.22,熔点:8.4℃,闪点:69℃,沸点:100.5℃。自燃点:601℃,爆炸极限:18~57%。用于酯和盐的生产,用作皮革环氧可塑剂和橡胶凝固剂,药品、杀菌剂,香料和溶剂生产。
(二)毒性
属剧毒类,并具有极强的刺激性、腐蚀性。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 可致眼结膜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鼻咽部不适,咳嗽、呼吸困难。有使人中毒死亡的报道。
皮肤:引起刺激症状,表现为皮肤发红、结膜充血、皮肤灼伤、水泡。
口服: 致死量约为30g,可见流涎、口腔和喉部有灼热感,并伴有呕吐、吐血、腹泻及剧烈腹痛,常因肾功能衰竭火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吸入可出现咳嗽、咳痰、胸部紧迫感及鼻塞和鼻窦炎症状,个别有哮喘发作。皮肤接触咳出现局部发黑和角化,鼻粘摸和牙齿有腐蚀斑。
(五)火灾和爆炸
本品可燃,其蒸汽与空气产生易燃易爆混合物,可用干粉、抗醇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
(六)化学反应性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甘油。
(七)人身防护
吸入:空气中浓度超过限值,应戴防酸型防毒口罩。眼睛:戴化学防溅眼镜。
皮肤:戴橡胶手套、穿防酸工作服(围裙)和胶靴,工作场所应设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八)急救
吸入:脱离甲酸工作环境,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有呼吸停止者作人工呼吸。皮肤接触:脱去污染衣服、保暖,污染部位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使眼睑张开,用重量盐水或微温缓慢流水冲洗患眼20分钟。
(九)储藏和运输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远离热源、火种,避免日光直射,与氧化剂、碱类物品隔离储运。
(十)安全和处理
发生酸雾蒸汽的设备应加以密封,工作现场应有足够的吸出式通风。灌注时要防止接头漏气。三
十、甲苯 C6H5CH3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透明液体,蒸汽有类似胶水的气味。蒸汽密度:2.2,闪点:4℃,沸点:110.6℃。爆炸极限:1.2~7.0%。不溶于水,用作清洁剂、油墨、涂料、硝基漆、树脂和粘胶剂的溶剂。还用来制造化学物质、爆炸物和染料。还存在于汽油和航空燃料中。
(二)毒性
属剧毒类。具有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最高容许浓度:100mg/m3。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 暴露于高浓度蒸汽中会产生醉感、协调能力减弱、精神混乱、头痛、肌肉无力、恶心、头昏、疲倦。
眼睛接触:有轻度刺激,溅入眼内会产生疼痛和暂时性刺激。皮肤接触:使皮肤受到刺激和变得干燥。
口服: 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失去知觉。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暴露如用鼻吸进会使大脑和肾受到永久伤害。如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严重暴露,可能毒性会影响婴儿而产生缺陷。
(五)火灾和爆炸
高度火灾危险,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积聚于低处和通风不良的地方会有爆炸危险。使用干粉、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六)化学反应性
与氧化剂起激烈反应,侵蚀某些塑料和橡胶。对金属无腐蚀作用。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蒸汽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值,应戴有褐色标志滤毒盒的防毒口罩。材料是:聚亚氨酯、氯丁橡胶、聚四氟乙烯。工作场所应备有安全淋浴盒眼睛冲洗器具。眼睛:戴化学安全眼镜。
(八)急救
吸入:试图救护前先要保证自己安全。施用“结伴监护”制度。脱离甲苯产生源或搬移患者至新鲜空气处。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衣服并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用水和无摩擦性肥皂缓和而充分地洗涤。
眼睛接触:缓和地摸去或擦去甲苯残留物。使眼睑张开,用温的缓慢流水冲洗患眼20分钟。
口服:用水充分嗽口,给患者饮水约250ml,不可催吐。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九)储藏和运输
遵守储存盒运输易燃液体规则。储存于阴凉、干燥、有良好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曝晒,远离禁忌物与火源。
(十)安全和处理
只有受过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清理工作,确保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用良好的防护服装和呼吸器。防止进入下水道火密封空间。应停止或减少泄露,用泥土、黄沙或类似稳定的不燃物覆盖溅出物。遵守环境保护法则。
三
十一、汽油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或淡黄色、易挥发液体,密度:0.67~0.71,闪点:-58~10℃,沸点:50~150℃,自燃点:255~530℃,爆炸极限:0.76~6.9%,蒸汽密度:4。不溶于水。汽油是一种混合物,一般工业汽油含有丁烷到十二烷的烷烃和一些环烷烃,并含有不等量的芳香烃,按用途可分为航空汽油、车用汽油和溶剂汽油等。主要用作汽油机的燃料并用于橡胶、制鞋、印刷、油漆、洗染行业,也用作机器零件的去污剂。
(二)毒性
为麻醉性毒物,对皮肤、粘摸有刺激作用。最高容许浓度:300mg/m3。
(三)短期暴露的影响
吸入:大量吸入蒸汽可引起麻醉症状、兴奋、酒醉样,步态不稳并有恶心、呕吐等。吸入高浓度蒸汽后,很快出现昏迷。汽车司机加油时,误将汽油经口吸入肺内,则引起吸入性肺炎,当时就出现剧烈的咳嗽与胸痛。
眼睛接触:接触高浓度汽油蒸汽出现流泪、结膜充血。
皮肤接触:皮肤浸泡于汽油20—30分钟,可造成红斑、水疱等浅度灼伤。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吸入汽油蒸汽可出现头晕、头痛、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易兴奋,有的出现癔病症状,也称“汽油性癔症”。皮肤长期接触汽油,出现干燥、皴裂、角化性皮炎。妇女出现月经异常。
(五)火灾和爆炸
汽油极易燃,严禁明火、火花和吸烟,应有防爆设备和无火花工具。着火时可用干粉、泡沫灭火机、石棉毯灭火。
(六)化学反应性
极易溶于脂肪,易溶于苯、二硫化碳和醇。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空气中汽油蒸汽超过暴露限值,应戴有褐色标志滤毒盒的防毒口罩。眼睛:如空气中汽油蒸汽浓度较高时,可使用密封护目镜。
皮肤:使用涂有聚乙烯脂的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工作场所应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冲洗器具。
(八)急救
吸入: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半卧位、吸氧,病情重者送医院治疗。对吸入汽油者,让患者咳嗽以便咳出一些汽油,并送医院诊治。
皮肤:脱去污染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彻底清除皮肤污染。眼睛:用清水冲洗。
口服:用水充分嗽口,给患者饮水约250ml,不可催吐。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九)储藏和运输
储存于阴凉处,防火。
(十)安全和处理
工作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戴个人防护用品操作,泄露时戴氧气呼吸器收集漏夜密封,用沙土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残液并转移到安全场所,防止汽油进入下水道,以免污染环境。
三
十二、叠氮化钠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叠氮化钠,分子式为NaN3,无色六角结晶性粉末。分子量 65.01; 熔点 275℃(分解);溶解性:溶于水、液氨,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 相对密度(水=1)1.85 ;稳定。主要用于制造炸药及用作分析试剂等。
(二)毒性
高毒类(剧毒品)。急性毒性:LD5027mg/kg(大鼠经口);20mg/kg(兔经皮)。本品和氰化物相似,对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其它酶有抑制作用,并能使体内氧合血红蛋白形成受阻,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如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可引起中毒死亡。高血压病人口服本品有显著降压作用。本品在有机合成中可有叠氮酸气体逸出,吸入中毒后出现眩晕、虚弱无力、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昏厥感、血压降低、心动过缓等。
(三)火灾和爆炸
危险特性:受热,接触明火、或受到摩擦、震动、撞击时可发生爆炸。本品与酸类剧烈反应产生爆炸性的叠氮酸。与重金属及其盐类形成十分敏感的化合物。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爆炸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能力的掩蔽处操作。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泡沫。禁止用砂土压盖。
(四)人身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急救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六)泄露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三篇:实验室设备管理手册
实验室设备管理手册
实验员职责
1、掌握本实验室有关的仪器设备的型号、性能、原理、结构,进行仪器设备的安装和维修工作,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负责为教学、科研制作和安装实验装置、教具、模型,做好实验仪器、设施及材料准备工作。
3、认真贯彻设备物资的管理制度,负责办理本实验室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品和材料的领用、发放、借用等手续,负责到设备管理科办理资产验收、调拨、报废等手续,保持帐、卡、物相符,负责执行赔偿制度。
4、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冻、防腐等实验室安全工作,防范事故的发生。
计算机室管理制度
1、计算机室由专人管理,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随便进入使用计算机。
2、计算机室的所有物品未经领导同意不得擅自挪用或借与他人使用。
3、计算机室管理人员要加强计算机软盘的管理,任何人都不得使用没有经过杀毒的外来磁盘在计算机中进行操作,以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4、计算机室内严禁使用明火,并要认真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5、加强计算机室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理,保持室内卫生整洁。
6、定期对计算机及绘图设备进行清洁保养,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7、计算机操作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常识操作计算机,不得带电插换计算机的各类外围设备。
8、计算机及绘图设备使用完毕,应按顺序关闭所有电源并加盖罩布,以减少灰尘对计算机的污染。
9、注意厉行节约,各类计算成果及打印文件要尽可能的编辑、检查好后再进行打印,严禁无限制的使用打印纸打印稿样,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0、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现象应即停止操作并向领导及有关人员汇报,以便及时做出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1、不得利用计算机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12、.不得随便删除、拷贝机器内的程序和文件。
13、凡违返以上规定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测量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所有测量设备由实验管理员统一管理全部登记造册并及时进行保养维修确保其正常的使用。
2、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要专人专用严格遵循仪器操作规程使用者应随时观察仪器的完好状况,如发现异常,应查明原因并及时报告管理员,说明仪器损坏的原因不得隐瞒实情。
3、在外业测量过程中,每天要对仪器进行适当保养清除仪器表面上的灰尘,用镜头布纸擦拭目镜和物镜使用或保养过程中严禁用手触摸镜头。外业测量时如遇到雨雪或大风等特殊天气时应采取措施对仪器加以保护防水防潮,一旦仪器受潮应及时擦净、晾干后装箱。
4、测量完毕后使用人员必须将仪器还回,不得存放它处。
5、仪器各部位螺丝要经常检查,包括脚架发现松动的要及时拧紧,部件损坏严重或老化的应反馈实验员并及时更换。
6、对仪器设备的附件及辅助工具棱镜、对点器、加长镜、水准尺等的保养与仪器管养办法相同确保和仪器配套使用。
7、测量组对确认存在问题不能使用的仪器,报实验员。
8、因责任心不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仪器损坏、丢失或发生、发现仪器问题不请示不报告继续操作致使仪器报废或者测量成果降低等,视情节轻重对责任者给予经济处罚。
9、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是教学、科研专用器材,通常仅供本学科教学实验和科研使用,外单位向我校借用仪器设备,必须在不影响我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院系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外借,借用期限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一般不得外借,特殊情况须经设备处同意,并报请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外借,并需收取一定的费用。
10、仪器设备发生不正常现象时,应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如发生人身安全事故时,立即切断相应的电源气源等,迅速停止实验,设法制止事态的扩大,并立即向指导老师报告,听从指导教师的指导,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11、使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应先了解性能和操作方法,未经教师同意,不得任意操作,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12、实验中如发现仪器设备损坏,应及时报告并查明原因。凡属违反操作规程导致设备损坏的,或丢失仪器、配件、工具的,均应及时查清原因并上报院系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追究责任,按章赔偿。凡隐瞒事故不报者,从重处理。
13、实验完毕,在指导教师检查清点所用仪器、工具后,并做好清洁卫生、切断电源、气源、关好水龙头,实验数据在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仪器操作规程
1、仪器开箱前,应将仪器箱平放在地上,严禁手提或怀抱着仪器开箱,以免仪器在开箱时仪器落地损坏。开箱后应注意看清楚仪器在箱中安放的状态,以免在用完后按原样入箱。
2、仪器在箱中取出前,应松开各制动螺旋,提取仪器时,要用手托住仪器的基座,另一手握持支架,将仪器轻轻取出,严禁用手提望远镜和横轴。仪器及所用部件取出后,应及时合上箱盖,以免灰尘进入箱内。仪器箱放在测站附近,箱上不许坐人。
3、安置仪器时根据控制点所在位置,尽量选择地势平坦,施工干扰小的位置,安置仪器时一定要注意仪器,检查仪器脚架是否可靠,确认连接螺旋连接牢固后,方可松手。但应注意连接螺旋的松紧应适度,不可过松或过紧。
4、观测结束后应将脚螺旋和制动、微动各螺旋退回到正常位置,并用擦镜纸或软毛刷除去仪器上表面的灰尘。然后卸下仪器双手托持,按出箱时的位置放入原箱。盖箱前应将各制动螺旋轻轻旋紧,检查附件齐全后可轻合箱盖,箱盖吻合方可上盖,不可强力施压以免损坏仪器。
5、使用全站仪、光电测距仪,在无滤光片的情况下禁止将望远镜直接对准太阳,以免伤害眼睛和损害测距部分发光二级管。
6、在强烈阳光、雨天或潮湿环境下作业,务必在伞的遮掩下工作。
7、对仪器要小心轻放,避免强烈的冲击震动,安置仪器前应检查三脚架的牢固性,整个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开仪器,防止意外发生。
8、转站时,即使很近也应取下仪器装箱。测量工作结束后,先关机卸下电池后装箱,长途运输要提供合适的减震措施,防止仪器受到突然震动。
9、仪器应保持干燥,遇雨后将其擦干,放在通风处、晾干后再装箱。各种仪器均不可受压、受冻、受潮或受高温,仪器箱不要靠近火炉或暖气管。
10、仪器长途运输时,应切实做好防震、防潮工作。装车时务必使仪器正放,不可倒置。测量人员携带仪器乘汽车时,应将仪器放在防震垫上或腿上抱持,以防震动颠簸损坏仪器。
11、必须建立健全测量仪器设备台帐、精密测量仪器卡,仪器档案等制度,仪器出库、入库应办理登记、签认手续。
12、当测量仪器,工具出现下列情况为不合格:已经损坏;过载或误操作;功能出现了可疑;显示不正常;超过了规定的周检确认时间间隔;仪表封缄的完整性已被破坏;光电类、激光类仪器超过使用寿命,零点漂移严重,测量结果不稳定,测量结果可靠性低时,必须申请报废;常规仪器损坏后无法修复,或仪器破旧、示值难辩、性能不稳定,影响测量质量时,必须申请报废。
13、测量仪器必须定人保管,对贵重精密测量仪器(如、CASS系统、全站仪、精密水准仪、)应规定专人保管,专人专用,专人送检,他人不得随意动用,以防损坏,降低精度。
仪器保养制度
1、仪器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室内,仪器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室温控制在0°-30°之间,仪器箱内应经常换干燥剂。
2、仪器使用完毕后,要用绒布或干净的毛刷清除仪器表面的灰尘,清洁外露的光学器件时,应用脱脂棉或擦镜布(纸)轻轻擦拭,切不可用手帕或衣服擦拭光学另件表面。
3、仪器被水淋后,要用柔软的干布及时擦干仪器,不要将潮湿的仪器放入箱中,应使仪器和仪器箱在干燥的环境中凉干。
4、当擦洗电池盒及塑料部件时,切勿使用稀释剂和苯等易挥发性化学试剂,可用浸水软布擦洗上述部件。
5、对仪器的电池要按照各自的说明书进行定期充放电。
6、要经常检查仪器各部件、螺丝、螺旋、架腿的紧固螺丝等是否松动,若松动应及时拧紧。
7、在使用和存放精密水准尺和条纹标尺时,严禁划伤和碰伤其表面,条纹标尺还应防止沾上灰尘,因为划伤、碰伤或沾上灰尘会引起条纹标尺无法读数和测量。因此,应经常用浸水的软布擦洗其表面,不得使用汽油和化学试剂清洗。
卫生管理制度
1、实验室所有房间必须常年保持整洁卫生,设备仪器放置科学、规范、整齐。
2、实验室必须做到墙壁、桌面、仪器、门窗、管道、地面等无积灰、蛛网、烟灰、纸片、垃圾和积水。
3、实验室必须做到所有的线路整齐、美观;电源开关盒必须保持干净,不得在电源开关盒上任意放置物品。
4、实验室内不得存放任何杂物。
5、实验室房间责任到人,必须保持实验室内清洁卫生,清除垃圾,如发现房间卫生不合格,责令责任人立即清扫房间的卫生。
6、实验室要定期检查卫生,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的良好工作环境。
第四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手册
目录
一、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二、生物试验室准入制度
三、设施设备检测维护制度
四、健康监护制度
五、生物安全自查制度
六、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七、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制度
八、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九、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十、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
十一、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十二、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制度
十三、员工健康管理制度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有效防止生物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在收集、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露或扩散,引起相关人员的感染或环境的污染,特制订管理制度。
二、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与感染性有接触的所有工作人员。
三、职责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感染性材料管理的具体工作。
四、制度内容
1、收集标本的容器最好为塑料制品,质地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无泄露,在容器外部不应有残留物。
2、设有接受标本的房间或空间。
3、接受标本的工作人员应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做好标准隔离。标本的内层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
4、废弃的标本或培养物经高压灭菌后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扎紧后由专职垃圾收集人员收集后集中处臵。
5、损伤性垃圾(如针头)放入锐气盒内。
6、在准备及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定时、定点、安全、妥善放臵置;一旦发现污染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消除污染。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清洁消毒工作区。
7、感染性材料由科主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保管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熟练操作技能,监控感染性材料外流。
8、建立感染性材料登记册,详细填写感染性材料名称、编号来源、使用、污染、销毁等情况。
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1目的
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范围
适用于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
3.1检验科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和实施。3.2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人员所有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4、制度要求
4.1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4.2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由单位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4.3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自己工作范围的技术标准、方法和设备技 术性能。
4.4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与岗位工作有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操作规程,能独立进行检验和结果处理,分析和解决检验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有效保证所承担环节的工作质量。
4.5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臵原则和上报程序。
4.6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4.6.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 4.6.2患发热性疾病;
4.6.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 4.6.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 4.6.5妊娠;
4.7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气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8外单位来检验科参观、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控制区域应有相关领导批准并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一般申请由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一个月及以上的准入需到医务处备案。
设施/设备监测,检测和维护制度
1、目的
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各类检验仪器的安全使用,维护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转,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内的各种检验仪器。
3、职责
3.1本中心检验科人员必须以本制度规范自己的工作。3.2检验科负责人负责检查和监督。
4、制度要求
4.1检验科内各种设施要符合相关规定,所使用的所有仪器应经过安全使用认证。检验科供电线路中必须安装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
4.2科内大型仪器、设备、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建档,仪器设备的使用者,需经专业技术培训
4.3科内仪器设备应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并按照检定周期的要求进行自检或强检,对使用频率高的仪器按规定在检定周期内进行期间核查。
4.4主要仪器设备应建立使用记录,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相关技术参数和维护记录,并置于显见易读的位臵。仪器使用者必须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定期维护仪器设备。
4.5仪器设备所用的电源,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供电要求。用电仪器设备必须安全接地。电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路保护时,必须在查明断电原因后,再接通电源。不准使用有用电安全隐患的设备(如漏电、电源插座破损、接地不良、绝缘不好等)。
4.6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异常,随时记录在仪器随机档案上,维修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维修记录。
4.7仪器设备使用结束后,必须按日常保养进行检查清理,保持良好状态。4.8所有仪器设备应加贴唯一性标识及准用、限用、禁用标志。4.9长期用电设备(如冰箱、培养箱)应定期检查,并记录运行情况。
4.10因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产生某种危害的仪器设备,必须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4.11使用直接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前,必须确认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能正常启用。实验工作完成后,必须对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进行相应的清洗、消毒。
4.12科内应指定专人对安全设备和实验设施/设备维护管理,保证其处于完好工作状态。仪器设备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定期通电、除湿。有记录,保持设备清洁干燥。(例如每年应对生物安全柜进行一次常规检测,须特别关注高效过滤器。定期对离心机的离心桶和转子进行检查)。4.13高压灭菌器使用时,定期进行生物学指示剂检测。
4.14冰箱应定期化冰、清洗,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实验区冰箱内禁止放个人物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的物品。
4.15所有仪器设备在维修和维护保养前运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健康医疗监护制度
1、目的
规范实验室人员的健康监护工作,预防、控制实验室感染。
2、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
检验科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护工作的组织实施。
4、制度要求
4.1实验室人员体检制度
4.1.1对新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的上岗前体检,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不符合岗位健康要求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4.1.2实验室技术人员要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从事相关工作,发生发热、呼吸道感染、开放性损伤、怀孕等或因工作造成疲劳状态免疫耐受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时,需由实验室负责人同意从事相关工作,但不宜再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工作。
4.1.3检验科负责人在批准外来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了解其健康状况,必要是可先行安排进行临时性体检,档案保留。4.2实验室人员免疫预防制度
4.2.1实验室人员应根据岗位需要进行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免疫接 种时,应考虑适应症、禁忌症、过敏反映等情况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4.2.2检验科应制定免疫接种计划,报主管领导批准后由检验科组织实施。免疫接种情况应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4.2.3检验科实验室可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对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临时性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4.2.4对体检结果异常的人员应随时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或采取其他预防手段,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4.2.5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或生物安全事故后应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应急免疫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4.3发生事故后的人员管理
4.3.1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或一般生物安全事故后由医务科/检验科确定相关人员救治、免疫接种和医学观察方案,发现异常,由医务科/人事科/检验科决定人员临时性或永久性调离岗位。临时调离岗位的人员在重新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检,体检结果达到岗位健康要求后由医务科/检验科批准其上岗。
4.3.2发生重大生物安全事故后由医务科/检验科制定并上报相关人员救治、免疫接种和医学观察方案,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控制人员感染范围,主管领导对方案进行审批。医学观察发现异常,由医务科/人事科/检验科决定人员临时性或永久性调离岗位,临时调离岗位的人员在重新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检,体检结果达到岗位健康要求后由医务科/检验科批准其上岗。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
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1、主任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生物安全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实验室设施、设备和人员的状态、应急装备、报警体系和撤离程序功能及状态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传染性、放射性以及有毒物质的防护、控制情况、废物处臵情况等。
2、科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检查、督促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每季度进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记录、菌(毒)株、样本的运输、保存、使用、销毁情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消毒和灭菌情况以及感染性废物的处理情况、生物安全设备的运行、维护情况、防护物资的储备情况。
3、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个人防护要求执行情况、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规范等,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4、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制定纠正措施或实施整改,并进行跟踪验证。
5、按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检查记录,及时归档。
6、将自查发现的问题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解决。
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为确保生物安全实验室各类活动记录、资料按要求归档、保存,特制订本制度。
1、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各类活动的记录均应按照本制度执行。
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记录、资料保存不得少于20年。
3、生物安全实验室记录、资料应至少包括: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培训考核记录、生物安全检查记录、健康监护档案、事故报告、分析处理记录、废物处臵记录、实验记录、菌(毒)种和样本收集、运输、保存、领用、销毁等记录、生物危害评估记录、生物安全柜现场检测记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记录等。
4、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料档案原则上不外借。
5、因工作需要复制档案资料者需经批准。
6、超过保存期限的档案资料、记录,应通过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的讨论、鉴定,批准是否实施销毁,销毁应至少两人实施,做好销毁记录。
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1、制定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计划,报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标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菌(毒)株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使用、销毁、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感染性废物的处臵、急救等。
3、每年组织全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样本运送人员、保洁员等)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
4、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专项生物安全培训。
5、培训应该由取得北京地区实验室生物安全师资培训合格证的人员进行。
6、培训后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操等。
7、对考核合格的工作人员颁发相关岗位的上岗证。
8、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档案。
9、做好生物安全培训需求和效果的评估工作,为制定培训、考核计划提供依据。
10、对新上岗、转岗的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生物安全手册等的培训,明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
11、进入实验室的外单位人员(包括进修、实习等工作人员)的由所在科室,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所有工作均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期间不得从事危险性较高的 工作。
12、当有关部门新颁发、修订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进行修改后应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13、按照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保存与人员培训、考核相关的记录。
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1.目的:
规定实验室职业暴露处理程序,规范发生职业暴露时处理原则、报告和登记流程。2.范围:
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涉及处理职业暴露的有关人员。3.职责:
3.1实验室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须按照本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程序; 3.2实验室负责人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和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控制实施; 3.3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试验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的培训和考核,并保存有关记录; 3.4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人员负责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医学应急样品的检查。4.步骤:
4.1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臵;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4.1.1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臵,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4.1.2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臵后,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4.1.3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臵的同时,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理小组要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医学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4.1.4评估暴露级别(见下表)
4.1.4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以及专家);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4.1.5根据评估结果建议育龄妇女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和进行预防性用药期间,是否需要避免或终止妊娠。
4.1.6记录对暴露现场和周围环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实施形式,人员、范围,评估防控处理的效果;总结和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当,发生暴露人员试验操作等过程是否存在失误,整改措施和实行。4.2意外事故现场处理方法: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臵(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根据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现场初步评估职业暴露危害程度和选择处理方式。
一、化学污染
1.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2.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3.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二、针刺伤
1.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 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2.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3.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5.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于被刺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并于4-6周后检测HCV的RNA;
6.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三、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医 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四、标本污染
1.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2.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3.仪器污染应考虑消毒方法对仪器的损伤,和对检测项目的影响,选用适当的方法。5.支持性文件:
5.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职业暴露登记表 5.2消毒技术规范 5.3职业暴露危害评估表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为了做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特制定本制度。
1、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保卫工作实行责任制,并制定应急预案。
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实验活动应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相适应。
3、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须经实验室工作人员批准。
4、菌(毒)株、样本等感染性物质、剧毒物质等实行专人负责,并建 立保存清单和领用、销毁记录。当发生上述物质的遗失、被抢等意外情况时,应启动应急预案。
5、定期对生物安全实验室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校验,确保消毒效果、计量检定符合国家压力容器管理的有关规定。
6、保证生物安全实验室自动烟雾和热量探测及报警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消防器材位于固定位臵并能正常使用。
7、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对重点防火部位、易燃易爆化学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并定期进行火灾紧急事件处置的培训和演练。
8、实验室内禁止乱拉临时电源线。
9、定期对实验室电气安全、仪器设备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
10、生物安全实验室应配备常用工具。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一、实验室风险评估目的
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确定实验室防护等级,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的范围
实验室所有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所有与病原微生物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岗位和人员。
三、实验室风险评估的职责
医院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实验室负责人具体实施。危害性评估始于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施于实验活动之中,在使用之后还需进行定期的阶段性再评估。
当发生实验室意外,或新发传染病,或严重疫情时,应特别注意要安排此项工作。
四、实验室风险评估的内容
(一)生物因子危害评估
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概念:可能引起感染、过敏或中毒的所有微小生物体,包括基因修饰的、细胞培养的和寄生于人体的。
(1)危害评估内容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2)制定评估报告:各种因素的风险发生概率程度、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方法。
(二)实验室工作岗位风险评估
五、实验室风险控制措施
(一)、规范操作程序。
1、各类医疗废物、垃圾必须分类放置,及时消毒后,再由卫生清洁人员取走。特别注意对损伤性医疗废物的及时处理。严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
2、在千级实验室内工作,要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3、超净台内操作尽量防止各种液体飞溅,必需避免手或皮肤直接接触,若有意外污染应及时消毒、冲洗并擦干飞溅出的液体。
4、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时,不要打开顶盖,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更不要用手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
5、要严格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避免锐器损伤。
1、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感染性的各种针管、吸管、吸头、试管、玻片等用后及时放在专用锐器盒内。
2、锐器损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伤口,2%碘伏消毒后纱布包扎,可套橡皮指套(或橡皮手套),下班前洗手再重新消毒包扎,并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器械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伤者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三)、重视手部清洁。
1、在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操作前、后用洗手液认真洗手。
2、在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操作时必须戴一次性无菌医用乳胶手套。
(四)、严把终制剂质量关。
按培养程序检验各项指标,包括细胞计数;细胞活性检查;血培养;细菌检查;衣原体检查;支原体检查;内毒素检查等。严禁有任何一项不合格的终制剂离开实验室,确保终制剂质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五)、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主动地从多方面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知道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医院应高度重视,定期加强教育,让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严格执行实验室维护程序。
包括层流通风的使用;每天实验室地面的清洁;每周墙面棚顶的清洁;每月的空气培养检查以确保实验室的工作环境符合要求。
(七)、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卫制度,防备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等自然灾害。
六、工作中发生意外的应对方法。
1、若黏膜接触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
2、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
3、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等,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 告预防保健部门。依据样品HBV、HCV、HIV和梅毒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制度
一、目的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二、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三、职责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员培训及考核的具体工作。
四、制度内容
1、制定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计划,报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标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菌(毒)株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使用、销毁、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感染性废 物的处臵、急救等。
3、每年组织全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样本运送人员、保洁员等)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
4、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专项生物安全培训。
5、培训应该由取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师资培训合格证的人员进行。
6、培训后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操等。
7、对考核合格的工作人员颁发相关岗位的上岗证。
8、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档案。
9、做好生物安全培训需求和效果的评估工作,为制定培训、考核计划提供依据。
10、对新上岗、转岗的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生物安全手册等的培训,明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
11、进入实验室的外单位人员(包括进修、实习等工作人员)的由所在科室,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所有工作均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期间不得从事危险性较高的工作。
12、当有关部门新颁发、修订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进行修改后应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13、按照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保存与人员培训、考核相关的记录。
员工健康管理制度
一、目的
规范实验室人员的健康监护工作,预防、控制实验室感染。
二、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三、职责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护工作的组织实施。
四、制度要求
1、实验室人员体检制度
1.1对新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的上岗前体检,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不符合岗位健康要求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1.2实验室技术人员要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从事相关工作,发生发热、呼吸道感染、开放性损伤、怀孕等或因工作造成疲劳状态免疫耐受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时,需由实验室负责人同意从事相关工作,但不宜再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工作。1.3实验室负责人在批准外来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了解其健康状况,必要是可先行安排进行临时性体检,档案保留。2实验室人员免疫预防制度
2.1实验室人员应根据岗位需要进行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免疫接种时,应考虑适应症、禁忌症、过敏反映等情况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2.2实验室应制定免疫接种计划,报主管领导批准后由实验室组织实施。免疫接种情况应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2.3实验室可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对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临时性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2.4对体检结果异常的人员应随时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或采取其他预防手段,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2.5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或生物安全事故后应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应急免疫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3发生事故后的人员管理
3.1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或一般生物安全事故后由医务科/实验室确定相关人员救治、免疫接种和医学观察方案,发现异常,由医务科/人事科/实验室决定人员临时性或永久性调离岗位。临时调离岗位的人员在重新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检,体检结果达到岗位健康要求后由医务科/实验室批准其上岗。
3.2发生重大生物安全事故后由医务科/实验室制定并上报相关人员救治、免疫接种和医学观察方案,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控制人员感染范围,主管领导对方案进行审批。医学观察发现异常,由医务科/人事科/实验室决定人员临时性或永久性调离岗位,临时调离岗位的人员在重新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检,体检结果达到岗位健康要求后由医务科/实验室批准其上岗。
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第五篇:开鲁县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手册
开鲁县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手册
2009年2月
目录
1.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2.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3.安全操作规程。4.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5.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预案。6.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
1.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1.1 总则
1.1.1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内容包括: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施、实验室的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的操作
程序及规格。
1.1.2制定实验室的使用维护全过程中有关生物安全防护综合措施。有专职的生物安全负责人。2.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
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是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与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直接接触的一级屏障。2.1 生物安全柜是最重要的安全设备、形成最主要的防护屏障。实验室配有二级生物安全柜。所有可能使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溅出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除实际不可能实施外,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不得使用超净工作台代替生物安全柜。
2.2 实验室所配制的离心机应在生物安全柜中使用或 使用安全密封的离心杯。
2.3 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时,为防止感染材料溅出或雾化危害、必须戴护目镜、口罩等防护装置。
2.4 在实验室工作要穿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在实验室内消毒然 后统一处理。
2.5 当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着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溢出或溅出,应戴两付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结束后
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2.6 实验室在靠近出口处设置洗手池。
2.7 在开启的窗户上设置纱窗,实验室要按时通风。3.安全操作规程
3.1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3.2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3.3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
及储存食物。
3.4 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3.5 防止利器划伤,应严格遵守下列规定。3.5.1 特殊情况(肠道注射和静脉切开等)外,禁止在实验室使用注射器及其他利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3.5.2尽可能应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剪断、折断、重新盖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入防穿透的容器中。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3.5.3尽可能使用无针注射器和其他安全装置。3.5.4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碎玻璃的容器丢弃之前必须消毒。3.6 按看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产
生。
3.7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3.8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如高压灭活,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
须放在密闭容器内。3.9 实验室装置防虫纱窗。
3.10 实验室入口处贴上安全危险标志,标明生物安全级别,安全负责人姓名。
3.11 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等)
3.12 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13 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阅读生物安全手册,并按规程要求操作。
3.14 工作人员在上岗工作之前,要接受有关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
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
3.15 培养基、组织、体液及其它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废弃物,须放在防漏的容器中储存运输及消毒灭 菌。
3.16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3.17 每次工作前和工作结束后都要对仪器、工作台面等进行消毒处理。
3.18 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的经过和处理方案。3.19 禁止将无关的动物带入实验室。4.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制度。4.1
实验室的布置和准入。
4.1.1 在主实验室应合理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4.1.2 与实验室无关的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4.1.3 在实验室内不得进食和饮水或进行其它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4.1.4 实验室工作人员。外来合作者进修和学习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及其岗位之前必须经过实验室主任的批准。
4.2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资格和培训。
4.2.1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在独立进行工作前还需在中高级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上岗培训,达到合格标准,方可开始工作。
4.2.2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被告知实验室工作的潜在的危险并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
4.2.3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所有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
4.2.4 工作人员上岗前要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必要时留本底血清,以后定期复检。4.2.5 针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设计保证安全的工作程序。
4.2.6 工作前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模拟训练。4.2.7 实验室事故处理: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溅出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污染试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视事故类型等不同情况。按意外事故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理。5.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预案。5.1
不同事故的处理方法
5.1.1 皮肤刺伤或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用75%乙醇或其他 消毒剂消毒伤口。
5.1.2 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消毒剂浸泡。如75%乙醇或其他消毒剂。5.1.3 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
染部位。
5.1.4 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5.1.5 污染物的泼溅:发生小范围污染物泼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程序,记录事故经过,工作人员损伤具体部位和损伤程度,评估是否进行预防性治疗。
5.2
实验室意外事故的登记,报告和检测。5.2.1 记录意外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详细经过。5.2.2 记录处理的方法和经过。
5.2.3 制定定期随访,检测日期,检测项目,报告结果。
5.3 填写正式的事故登记表上报上级相应的卫生主管部门。
6.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
6.1 在进行有传染性或有潜在传染性材料的检验工作进行前,要充分严格地对检材进行微生物危害的程度进行评估。包括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强弱、其传播的途径、生物稳定性、引起感染的剂量、操作时的浓度和检测量的大小、实验材料的来源、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6.2 根据事先评估出生物危害的程度选择相应的实验室和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检验。
6.3 根据生物危害程度制定操作程序,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6.4 所有微生物实验均按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要求进行,不得违规操作。
6.5 在检测过程中一但发生紧急事故,应按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方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