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背诵《论语》的方法和心得
我背诵《论语》的方法和心得
我背诵《论语》的方法和心得
我是72年生的,要说记忆什么的可能都是很平常。接触到王教授的读经理念后,感觉到自己要读经典、背诵记忆经典。南怀谨先生多次说到他们是怎么读书的,所谓读过的书如果不能记忆下来就不叫读书,所以过去私塾教育儿童大量记忆了《四书五经》等典籍,不论在文化上、修养上、思想层次上、大脑被训练到一个非常好的水平。所以这样的教育,6、7年工夫,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会诞生真正的人才!记得家父说道幼年读了3私塾,说头天还上课的,第二天这个老师就被省长请去做秘书去了!现在很多的家长给孩子读了十几年的书,指望他能成为人才,但是多数是让人失望的,那么多的孩子难找工作,是什么原因?因为他还不是所谓的真正的人才(但是还以为自己是人才,当然不去做普通工作了),真正的人才是不会存在在个问题的!
所以我决定要按照我们过去的读书理念来读书,仔细想来,我若是真正在读书的话,其实不是我一个人在读书,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亲戚、我接触的家长、老师,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开始这样读书了。我影响下的家长有好几个都能做到每天家里几代人一起读书的家庭快乐。一个人是能影响许多人的,我这样读书,我的孩子肯定也会喜欢这样读书。象范仲淹的子孙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读书,出了好多大人才,象范曾就是个真正读书人的代表!
实际上我现在读《论语》,不如说是听书,而我在读的时候都是背诵了;因为我的家里、办公室、车上都是及时播放我想背诵的段落或者整部经典!我现在放的是《论语》朗诵的CD、还有李家安老师整理的《论语》吟诵,散步的时候被走边吟诵《论语》,也很轻松自然,听得多了(大概几
十、百把遍),想背诵的时候读个几遍就行了,渐渐复习背诵,很快就背诵了《论语》前3章。现在我还发现了个好方法,因为每句听的很熟,把每句的关键词编个顺口溜,做引子,这样整章一下字就会连起来了!呵呵!
实际上现在的好多人都是想用理解+记忆来读(看)书,这个是成年人的通常想法,其实是不合理的想法。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见解基本上是相对狭隘的,以此心态去读经典,经常遇到自己的见解会和经典中的东西会有抵触而放弃!此,无疑是管中窥豹不得其真义!是没有办法读下去的,所以这个是非常多的人的读书途径,所以没有办法读好经典,更不要谈什么理解经典了!于是,他就远离经典,远离经典是非常危险的人生之路!因为经典是最符合人性的、和谐的音符!
读书反复体会,和刚刚开始理解的意义完全不一样,真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比如我开始读到“子贡想放掉祭祀用的羊”这一节,就非常赞叹子贡的本性慈悲,孔子还不行。直到后来读了《孔子传》再来回味这一段话,我就感觉到子贡和孔子都没有错,一个是体现了对动物的人性的慈悲;一个是对乱世的慈悲,要建立礼乐秩序。我就很感慨自己的“我见”差点误会了孔子!这个越发加深了要先背诵不加理解的读书记忆方法!
这样的读书最后就时常体会到《论语》中许多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仪封人请现’一段,明显体会到此人的渊博的学识、超然的心胸、穿越时空的见解。夫子讲的都是天地和谐之音、之道,上天怎么会不让他来教化万民呢!呵呵。在《论语》里面真的是众多的高人、隐士,比如楚狂,还有听孔子击磬的卫国的“荷蒉人”等等。
会背诵《老子》《论语》的人是命好的人 ○许石林
扬叔子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他还是著名教育家——当今大学校长很多,堪称教育家的不多。成为教育家有很多条件,起码的一条: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可以说会教学生读书,快乐地读书。十多年前,扬叔子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就要求他的研究生在答辩前会背诵《老子》和半部《论语》,这是他的“私人规矩”。当时这条新闻没有被炒作,但也引起很多人的注意。扬教授应该是最早提出“读经”的,他认为:别争论读经的好处与坏处,我们现代人还没有本钱去辨析经的好与坏,读经就是读书,多读书总是没错的,读得多了自然会辨析。先生还说过:假使中国从少年儿童开始,读经三十年,并有意养成,则三十年后人心自然较前淳朴敦厚(大意)。会背诵《老子》《论语》的人是命好的人让博士生答辩前背诵《老子》和半部《论语》,扬先生做到了。后者,只是他的一种畅想,只有实践的人才知道其效果。日前扬教授在江苏省科学院演讲,又提出人文与机械的糅合,重申自己的主张,这回老院士加码了——把背诵半部《论语》增加到了全部。十年过去,作为一个负责任、有思想的教育家和科学家,扬教授每年招收和毕业多少博士生?经过了十多年的实验,倘若没有明显的效果,扬教授是不会在人前乐道其背诵理念并加码的。现在网上争论此事,其实只要媒体采访一下从扬教授手里毕业的博士们,不就一切都知道了吗?面对媒体,扬教授对自己所立的“私人规矩”,化繁为简通俗地解释道:“因为我是中国人!基督教的世界,所有人都读一本书《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一本书《古兰经》,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就是两本,《论语》和《老子》。作为高级人才的博士生,应该了解这两本书,了解以后,对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处。”扬院士说得很准确,他没有说让你背诵后死按照这两本书去与现实对接或改造现实。他说的是:了解,了解后有益人性和理想。的确,儒家、道家都不为现实提供政治思路和体制模式,它们针对的都是人,而被儒道思想浸润过的人,在任何体制下,都应该是高素质的人。——我在这儿肤浅地将扬院士的思想兑换成功利理解。扬教授认为博士生身上应该有“文人气”,文人气帮助人的思维散发;而文科学生应该了解一些理科知识,防止只有散发,散发得不着边际。科学家同时具有很深的人文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对于科学和科学家本身来说大有帮助,这可以举出类似爱因斯坦等很多例子来证实。扬院士是机械专家,很多人都知道扬先生也是古典文学专家,尤其在古典诗词上有深厚造诣,亦是一例。日前拜访书画家、作家杨福音先生,杨先生说:艺术就是让你有富贵气的,什么是富贵气?无求于人。艺术培养人对幸福的敏感,让人能时刻捕捉并欣赏生活的趣味,让快乐来的容易一些。会背诵《老子》《论语》的人是命好的人现在还争论要不要背诵一些古文,实在是落后而尴尬的思维。其实依我看,博士生答辩前仅仅背诵《老子》和《论语》是不够的,起码还要搭上任何其他综合类经典,比如《古文观止》,最好是《文心雕龙》。其实现在很多小学生都开始大量背诵古文,可以预测:再过十几年,扬叔子教授的这个规矩就自动失效了。这个规矩现在还在用、还被人争论,就说明中国人读书还没读好。因此,现在没有来得及背诵的,要赶紧背,争论会耽误时间。我曾经对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守常教授说:听您讲课,出口成章的功夫很让人羡慕啊!王守常先生说:我这不算什么。我先生张岱年,95岁了,讲课不拿任何东西,张口就是原文。先生一辈子不喝酒,他说小时候背书,背《尚书》,《尚书》多难背啊!而且还要从后往前背,就是倒背如流,像从前面背一样。背不出来就罚喝酒。我先生从来就没喝过酒。冯友兰先生更厉害,88岁的时候,眼睛看不见了,他要重写中国哲学史,我们就给他派了一个文笔好的助手,听他说,记录。冯先生就是坐在椅子上口述完成了整个中国哲学史。这功夫,现在谁能做到啊!当今教育体制和读书习惯,培养不出张岱年和冯友兰。梁思成在1948年就发现当时已经出现学校教育培养“半个人”的现象,即将文理分科并设壁垒阻碍学生全面学习。而扬叔子教授发现,当今这种情况更甚于前,已经是培养4分之1人和8分之1人了。会背诵《老子》《论语》的人是命好的人同样的问题在台湾也出现过,至今也没有解决。台湾已故文人张继高曾经写过:九种人不太读书。开篇就说一个留美的博士,语言乏味、粗鄙无文,知识的横向了无空间。他认为一个人的“才情”很重要,无论文理科,要提高“才情”,要提高,就要多读书。而不读人文类的书,充其量能“修业”,绝不能“进德”。张继高先生将这种高学历但无人文修养的人称为:“文化盲”。张继高的意思杨福音说的意思一沟通,就更容易理解了。现在很多在本业上有成就,生活上却很失败,无趣味、无品味,家庭生活关系处理不好的,大有人在。大多原因就在张继高所说的“文化盲”身上。扬叔子院士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以读书调理人心。按照张继高的说法:学校一般来说只是取得“知”和纪律习惯的地方。智慧、品操与德箴,要命好的学生碰上第一流的老师才能春风化雨一番,因为第一流的老师是教人的。那些能给扬叔子教授当博士生的人,是命好的人。77岁老人流利背诵《论语》《道德经》
本报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10月20日上午,在市区平声影剧院举行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站在台上流利地背诵了经典名篇《长恨歌》,会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他就是77岁的洛阳一高退休高级教师方守度。当天上午,这位老人应邀来到我市,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作了《一生拼搏只缘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励志报告。
■古诗文随便挑,开口便背
讲座一开始,这位老人便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绝活儿,《唐诗三百首》《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四部经典,大家可随机挑选,他可当场背诵。《长恨歌》《兵车行》等经典名篇他也能熟练背诵出来。在座市民有的跟着方守度一起轻声背诵,有的不断点头赞许。展示即将结束时,方守度用流利的英语和中文背诵《孙子兵法》的部分内容,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随后,方老先生讲解了自己背诵古诗词的诀窍。
在报告会现场,市九中九(1)班学生顾中阳说,以前不太喜欢背诵诗词,感觉晦涩难懂,学习背诵起来很吃力,以后自己也想按照方老师的方法背诵古诗词。一名姓张的学生说,他平时挺喜欢古典文学,方老师的讲座深深地影响了他,今后他会以方老师为榜样,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学。
据了解,方守度老师出生于江南诗书世家。他会针灸按摩,能裁剪烹饪,善街头舞蹈,被朋友戏称为河洛奇叟。方老师于1995年退休,立誓开创人生第二春。他刻苦学习,自64岁后全力背诵《易经》《论语》《唐诗三百首》《金刚经》《道德经》《孙子兵法》。
方老师虽然年逾古稀,记忆力衰退,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能在45分钟内背完《金刚经》,48分钟内背完《道德经》,51分钟内背完《孙子兵法》,169分钟内背完《论语》,158分钟内背完《唐诗三百首》。
■皓首更觉知识浅,老来正是读书时
报告会上,方老师告诉大家,他对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读书可以增加智慧,但到了我这个年纪,我还能体会到它修身养性的作用。常说‘船到码头车到站,麻将桌前度余生’,不少老人拿打牌、打麻将作消遣,一来身体会疲惫,二来这里面根本没有可以提升自己的东西。我在北京拜访过一些名教授,他们虽然已年逾古稀,但都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读书可以让你静下心来,去除浮躁、淡化忧伤,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皓首更觉知识浅,老来正是读书时。”方老师说,退休后很空闲,这个时候不读书何时读?“我把我的经历讲出来,一是证明老人读书不会比年轻人差,二是能让更多的老人从乏味的生活中走出来,用读书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把读书当成自己延年益寿的健身工具。” 我背诵《论语》的方法和心得
我是72年生的,要说记忆什么的可能都是很平常。接触到王教授的读经理念后,感觉到自己要读经典、背诵记忆经典。南怀谨先生多次说到他们是怎么读书的,所谓读过的书如果不能记忆下来就不叫读书,所以过去私塾教育儿童大量记忆了《四书五经》等典籍,不论在文化上、修养上、思想层次上、大脑被训练到一个非常好的水平。所以这样的教育,6、7年工夫,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会诞生真正的人才!记得家父说道幼年读了3私塾,说头天还上课的,第二天这个老师就被省长请去做秘书去了!现在很多的家长给孩子读了十几年的书,指望他能成为人才,但是多数是让人失望的,那么多的孩子难找工作,是什么原因?因为他还不是所谓的真正的人才(但是还以为自己是人才,当然不去做普通工作了),真正的人才是不会存在在个问题的!
实际上我现在读《论语》,不如说是听书,而我在读的时候都是背诵了;因为我的家里、办公室、车上都是及时播放我想背诵的段落或者整部经典!我现在放的是《论语》朗诵的CD、还有李家安老师整理的《论语》吟诵,散步的时候被走边吟诵《论语》,也很轻松自然,听得多了(大概几
十、百把遍),想背诵的时候读个几遍就行了,渐渐复习背诵,很快就背诵了《论语》前3章。现在我还发现了个好方法,因为每句听的很熟,把每句的关键词编个顺口溜,做引子,这样整章一下字就会连起来了!呵呵!
所以我决定要按照我们过去的读书理念来读书,仔细想来,我若是真正在读书的话,其实不是我一个人在读书,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亲戚、我接触的家长、老师,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开始这样读书了。我影响下的家长有好几个都能做到每天家里几代人一起读书的家庭快乐。一个人是能影响许多人的,我这样读书,我的孩子肯定也会喜欢这样读书。象范仲淹的子孙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读书,出了好多大人才,象范曾就是个真正读书人的代表!
实际上现在的好多人都是想用理解+记忆来读(看)书,这个是成年人的通常想法,其实是不合理的想法。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见解基本上是相对狭隘的,以此心态去读经典,经常遇到自己的见解会和经典中的东西会有抵触而放弃!此,无疑是管中窥豹不得其真义!是没有办法读下去的,所以这个是非常多的人的读书途径,所以没有办法读好经典,更不要谈什么理解经典了!于是,他就远离经典,远离经典是非常危险的人生之路!因为经典是最符合人性的、***的音符!
这样的读书最后就时常体会到《论语》中许多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仪封人请现’一段,明显体会到此人的渊博的学识、超然的心胸、穿越时空的见解。夫子讲的都是天地***之音、之道,上天怎么会不让他来教化万民呢!呵呵。在《论语》里面真的是众多的高人、隐士,比如楚狂,还有听孔子击磬的卫国的“荷蒉人”等等。
读书反复体会,和刚刚开始理解的意义完全不一样,真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比如我开始读到“子贡想放掉祭祀用的羊”这一节,就非常赞叹子贡的本性慈悲,孔子还不行。直到后来读了《孔子传》再来回味这一段话,我就感觉到子贡和孔子都没有错,一个是体现了对动物的人性的慈悲;一个是对乱世的慈悲,要建立礼乐秩序。我就很感慨自己的“我见”差点误会了孔子!这个越发加深了要先背诵不加理解的读书记忆方法!经典背诵的总结性思考和方法
原文地址:经典背诵的总结性思考和方法作者:伏羲教育林美娟
读背经典是伏羲班最重要的学习之一,这两年半走过来,感慨良多。尝试过很多的方法,对比过各种方法的效果,最后可以肯定几点:
1、经典一定要强调“背”。因为有这个“背”的意识,孩子的大脑就有了目标,有一定的压力才能聚焦,这个过程就是磨利脑袋记忆力的过程。只求遍数,孩子的脑袋是松懈的,遍数够,也有印象,但是不利于孩子的记忆力的提高。
2、遍数必须要足够的。孩子的记忆力有差异,有些孩子可能一两遍就能背下,有些孩子可能要十几二十遍才能背下,这只是短时记忆的差别,只是暂时记忆的效果,要变成孩子的长时记忆,要真正一辈子不忘,不管记忆力好的孩子还是记忆力一般的孩子,必须要背过一定的遍数。这对那些学得快的孩子来说,也是磨性子的过程,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会背了就万事大吉,背下的温故功课绝对不能少。重要的经典,每年甚至每个学期都要巩固背诵。就像我们的《论语》一样,二年级已经背过,今年还是重点检查背诵,这个学期花了很大力气复习巩固《论语》,假期的时候再全面巩固一下,就可以放下,过一年再来巩固。
3、慎于始,开始读背必须要保证百分百准确。这也是我们伏羲班孩子背经典最大的教训。
一、二年级背诵检查,为了减低难度,要求很宽松,孩子其实最多只有七、八成熟,提醒几次就算背诵过关了。结果三年之后发现问题就大了,孩子一开始背诵的时候没有用力气把这些薄弱环节攻破,结果留下的记忆漏洞就成了孩子以后背诵的最大拦路虎,其他曾经背熟的内容即使忘记了,稍微读几遍就能哗啦啦回忆起来,但是这些薄弱的地方,却不容易通过,反复不知要花多少的力气,即使暂时能记住了,但是如果孩子随意的背诵的话,还是会背错。所以,孩子一、二年级读背经典,老师和家长必须要严格把关,特别是一年级,必须要慢,指读,字正腔圆读对了,然后通过多读几遍巩固到一定程度,可以试背,背的时候就要把薄弱的圈出来反反复复巩固,然后全部内容连起来背诵能一字不差的才算过关。因为孩子都是没有耐性的,所以这个过程很考验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技巧。
4、真正为每个孩子负责、为每个孩子着想的,背经典就不能一刀切。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小班制的老师,孩子人数那么少,做因材施教的教育会轻松很多。我们四十三个孩子,经典背诵也是每个孩子有不同的进度,为了让每个孩子扎扎实实把经典装进脑袋,我们的家长老师付出很多,谢依祺妈妈、玉凤妈妈、陈欣妈妈、开阳爸爸、家扬爸爸……还有其他的一些家长只要有空都会过来检查孩子背诵经典,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光靠老师一个人是无法顾及到所有孩子的。
5、如何帮助那些还没有进入读背经典的孩子:
看看我们班孩子的背诵经典的情况,《论语》10篇以下的孩子是需要帮助的。其实读背经典走到现在,也出现了可喜的情况,譬如早上回来先进行识字的学习,然后才到经典背诵时间,往往宣布可以背书了,就听到一些孩子的欢呼声,他们期待背诵,因为已经尝到了这种收获的甜头。而这些积极背经典的孩子,日子也真的过得很滋润,“专心地学,痛快地玩”,他们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玩。而那些不认真背经典的孩子,只能用同学玩的时间来补他们浪费的不认真读书的时间。
2015年1月11日经典背诵完成情况学号
姓名
《论语》一共20篇。论语》全篇背完得40分,背完15篇以上35分,背完10篇以上的30分。低于10篇的,背完一篇得2分。()
《幼学琼林》《幼学琼林》背到“朋友宾主”12篇的得满分30分;背到“叔侄”10篇得28分;背到“祖孙父子”得25分;少于“祖孙父子”的,每篇得2分。()程曜楠
背完《论语》16篇 背完《武职》6篇
程曼淇
背完《论语》12篇 背完《文臣》5篇
林钰婷
背完《论语》18篇 背完《朝廷》4篇
陈
欣
背完《论语》16篇 大学
大学
大学 背完《武职》6篇
陈泽斌
背完《论语》20篇 背完《朋友宾主》12篇
邢开阳
背完《论语》12篇
背完《朝廷》4篇
陈自超
背完《论语》11篇
背完《朝廷》4篇
范子玥
背完《论语》16篇
背完《朝廷》4篇
樊祖荣
背完《论语》5篇
背完《朝廷》4篇
官睿楷
背完《论语》12篇 大学
背完《夫妇》9篇
黄智泽
背完《论语》6篇
背完《朝廷》4篇
黄奕阳
背完《论语》20篇 大学 2 背完《老幼寿诞》16篇
黄心妍 背完《论语》5篇
背完《朝廷》4篇
黄雁婷
背完《论语》20篇 背完《文臣》5篇
陈元熙
背完《论语》20篇 背完《子孙父子》7篇
黄子城
背完《论语》13篇
背完《朝廷》4篇
黄子健
背完《论语》4篇
背完《朝廷》4篇 黄嘉怡
背完《论语》19篇 大学
背完《文臣》5篇
黄家宜
背完《论语》11篇
大学
背完《朝廷》4篇
黄咏彬
背完《论语》4篇
背完《文臣》5篇
黄思源
背完《论语》6篇大学
背完《朝廷》4篇
黄煜培
背完《论语》12篇
背完《朝廷》4篇
黄海林
背完《论语》6篇
背完《岁时》3篇
蒋永乐
背完《论语》15篇
背完《子孙父子》7篇
罗铭槺
背完《论语》20篇 1 背完《老幼寿诞》16篇
梁超群
背完《论语》15篇 背完《朝廷》4篇
邓子羿
背完《论语》10篇
背完《朝廷》4篇
彭子之
背完《论语》14篇 背完《朝廷》4篇
苏梓晴
背完《论语》6篇
背完《朝廷》4篇
王尚彬
背完《论语》3篇
背完《朝廷》4篇
大学 31 吴茂杰
背完《论语》5篇
背完《朝廷》4篇
吴征东
背完《论语》8篇
背完《朝廷》4篇
谢家扬
背完《论语》12篇 背完《朝廷》4篇
谢依祺
背完《论语》20篇 背完《兄弟》8篇
银晓芙
大学 背完《论语》20篇 大学 背完《朋友宾主》12篇
张梓炎
背完《论语》11篇
背完《兄弟》8篇
赵炎威
背完《论语》11篇
背完《朝廷》4篇
曾玉凤
背完《论语》13篇大学
背完《朝廷》4篇
钟卓希
背完《论语》3篇
背完《朝廷》4篇
潘敏仪
背完《论语》6篇
背完《地舆》2篇
陈晋浩
背完《论语》5篇
背完《岁时》3篇
黄龙海
背完《论语》5篇
背完《地舆》2篇
刘倩婷
背完《论语》5篇
背完《朝廷》4篇
抓林钰婷背诵经典的经验,完全可以用到其他的孩子身上。说真的,这些背诵经典慢的孩子,没有一个脑袋比林钰婷笨的,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认真不专心,浪费了大把的时间。他们之所以不认真,问题也就是两个方面:怕困难,不自信。这两个问题的突破,都必须要“逼一逼”的,笔触效果,就像林钰婷一样,就能从被动变为主动,林钰婷周六回去,周日上午妈妈就反馈说林钰婷把18篇背下来了,一字不差。如果按照以往情况,肯定收到妈妈的反馈就是:不愿意读书,哭鼻子了。
怎样帮助这些孩子突破?
1、不给他们坐在那里耗时间的机会。“过来背书。”不是等他们全部自己会背了才背,而是当下就检查背书,然后把孩子卡住的地方画出来(一般两种情况,一种是章里面的内容不熟悉,就重点读章,二是章与章之间连不起来,就把前后的章节圈出来)然后读10遍,给孩子一个本子做遍数的记录。
2、当孩子读完十遍之后,继续检查背书。这个时候的背诵,要重头开始背,背到卡住的地方,如果孩子通过了,就在孩子画的遍数里打钩,算是过了一关。然后继续往下背,再把卡住的地方画出来,让孩子再读把卡住的地方10遍。再检查,打钩。
3、一定要牢记“专心地学,痛快地玩”,必须要用奖完的方式来激励这些孩子去面对困难。所以,告诉孩子就是“过完三关”(就是突破三个薄弱环节)就可以奖励他们玩多长时间,这个时间安排、玩什么内容,家长在家里可以跟孩子商量好。如果孩子不认真的话,就从10遍升为20遍才检查背书,如果非常专心,而且能记住的话,就可以从10遍改为7.8遍甚至5遍,一切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
4、这些背经典慢的孩子,大多数识字方面也会慢一些,所以这个读遍数的过程,必须要强调指读,读音要清晰准确,才能真正长记性。
能这样帮助孩子突破重难点,他们能背下来了,最关键的还有最后的自信心激励:看看,你认真起来,不就背下来了吗?你这样认真背下经典,不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玩了吗?
当然,家长的角色很重要,平时生活中跟孩子可以怎么玩闹都可以,甚至向孩子撒娇都可以,可以“不正经”,但是在严格的时候,必须要“言必行,行必果”,面对孩子的任性撒赖发脾气,就是心平气和的奉陪到底。譬如如果孩子读了10遍之后抽查孩子没有掌握,要求他再读10遍,可能有些孩子就会闹情绪不愿意了,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给孩子选择:你认真读的话,十遍就可以,不认真的话,读20遍才能背,你自己选择。给孩子做选择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好习惯是甜的,坏习惯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孩子最需要的甜就是“玩”,付出的代价就是“补时间”,要把本该玩的时间用来读书。
能认认真真去落实的话,孩子自然不一样了。
死记硬背是硬道理“铁嘴”老梁与读经 **,人称“老梁”,著名媒体评论人、出版人,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电视时事、媒体双栖评论员,以观点独到、语言犀利著称。在节目中用其极富个性魅力的语言,点评生活、时事、人物和体育事件,为观众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还原事件背后的事实真相,使人在获得理性判断与思考的同时感受来自“老梁”的独特风韵。老梁目前可以说是中国最贵的媒体评论人了,毕福剑对他的评论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杂志主编,成为现在电视主持界的传奇名人,那是什么成就了老梁呢。
老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记忆力超常。用老梁的话说,在记忆方面,他是个超常的职业选手,“比如我今天说关于环保的话题,温总理在两会上关于环保的发言,我看一遍就能记下来,在录节目时说的是原话,只要我想记的都能记下来,尤其是数字。”对于自己的记忆超常,老梁觉得既有天分,也和儿时的教育有关。
“我这个记忆是私塾训练的,我爷爷是私塾先生,我跟着我爷爷先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增广贤文》、诸子百家的格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了是《古文观止》、《诗经》、《周易》,上小学后读唐诗宋词……”
记忆开发得早,原来是爷爷“教育有方”。
爷爷要求3岁时的**天天背,不然就挨揍。他还记得,一次,爷爷让他背《蜀道难》,没背下来。“家里吃包子,以前吃顿包子就像是过年了,爷爷不让我吃,让我跪在墙角,闻着后边包子的香味儿,读两遍《蜀道难》,我就背下来了。” 直到现在,老梁轻松朗朗上口,一首《蜀道难》只字未差,老梁说,想忘也忘不了了。
老梁自幼读过私塾后才上的小学。“在我现在看来,私塾一个基本的就是背诵。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部类,如果你不背诵,不记忆下来,就跟没学一样。现在很多人强调,读书应该理解记忆。可等你能理解的时候,你就记不住了。你能理解时,你已经成人,你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读书最好是从娃娃抓起。孩子读书有个特点,就如地上掉了钱,你只要哈下腰去捡,多少钱都是你的。”
说起孩子教育,老梁更是见解独到。“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多是从应试教育着手,强调为将来与学校教育的接轨。这导致现在的幼儿园教小学的东西,小学教初中的课程,高中学大学的内容,大学再学幼儿园的内容。现在有许多大学生要重新‘回炉’从头学习尊重孝敬父母、学习怎么花钱,这些都应该是小学幼儿园学的东西。我们在人伦的教育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把小学教材摞到一块,其中关于人伦教育的所有内容,还不如一部三字经说得透彻呢!(更不用说四书五经啦)” 曾有记者采访老梁,老梁谈及读书,总结了一句话“死记硬背是硬道理”。
记者:我记得,您曾公开表示,对于小孩子来说,死记硬背很重要,为什么呢?
老梁:如今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赞成死记硬背,强调理解记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理解记忆”是一句扯淡的话,必须死记硬背。很多时候,我们所背的东西平时根本用不着,你在没有语言环境之下,就得靠死记硬背加深记忆。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现代汉语才产生100多年,而古汉语时间长,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结构、构架各个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只能死记硬背。
记者:很多人评价,如今的年轻人貌似知识面很广,但却没有了钻研性,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老梁:接受信息以电脑为主,抛弃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我还是提倡人们多看书,因为看书时眼睛是稳定的,你在跟它交流;而上网时眼神是游离的,一旦游离,你的思考就不固定,所有信息就填鸭式地给你灌,你就没有接收鉴别能力。正所谓“有信息没观点,有新闻没准则”,从网上得来的信息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东西。上网只占我接受信息的30%,剩下的都来自传统媒体和书籍,这些是经过沉淀的,更考究一些。最重要的是将所得到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
时至今日老梁依然读很多书,他床头经常放着《论语》、《资本论》、《古文观止》、《周易》等经典书籍,他强调,阅读要重回经典。“重新品读经典文学,你肯定能从中受益良多,好多东西到现在也不过时的。”
老梁评论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上有天文,下含地理,通古今而成一家之言;晓民生,而谈民之所想。他的理想,“一个真正关注国计民生,希望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知识分子,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到政治、经济、文化这些方面。” 关于大脑和记忆的20条建议、原文地址:关于大脑和记忆的20条建议作者:世界记忆冠军吴天胜
尽管科学家一个接一个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对记忆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直到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谓大脑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和记忆仍是神秘的。研究人员认为,记忆是一个过程,并且当你记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你把保存在大脑中零零碎碎的信息进行重建。但让人不解的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引发大脑开始这个重建过程?这个谜团继续等待科学家们去寻找答案,但有20个事实是已经科学家证实了的。1.大脑喜欢色彩。平时使用高质量的有色笔或使用有色纸,颜色能帮助记忆。2.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到3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0分钟。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家务,10分钟后再回来继续学习,效果会更好。3.大脑需要休息,才能学得快,记得牢。如果你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钟小睡一会儿再继续学习。4.大脑像发动机,它需要燃料。大脑是一台珍贵而复杂的机器,所以你必须给它补充“优质燃料”。垃圾食品、劣质食品、所有化学制品和防腐剂,不仅损害身体,还削弱智力。英国一项新研究显示,饮食结构影响你的智商。5.大脑是一个电气化学活动的海洋。电和化学物质在水里能更好地流动,如果你脱水,就无法集中精力。专家建议,日常生活要多喝水,保持身体必需的水分,而且一天最好不要饮用相同的饮料,可以交换着喝矿泉水、果汁和咖啡等。另外,研究资料显示,经常性头痛和脱水有关。6.大脑喜欢问题。当你在学习或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一个答案。7.大脑和身体有它们各自的节奏周期。一天中大脑思维最敏捷的时间有几段,如果你能在大脑功能最活跃的时候学习,就能节省很多时间,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8.大脑和身体经常交流。如果身体很懒散,大脑就会认为你正在做的事情一点都不重要,大脑也就不会重视你所做的事情。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你应该端坐、身体稍微前倾,让大脑保持警觉。9.气味影响大脑。香料对保持头脑清醒有一定功效。薄荷、柠檬和桂皮都值得一试。10.大脑需要氧气。经常到户外走走,运动运动身体。11.大脑需要空间。尽量在一个宽敞的地方学习,这对你的大脑有好处。12.大脑喜欢整洁的空间。最近的研究显示,在一个整洁、有条有理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更好。为什么,因为接受了安排外部环境的训练后,大脑学会了组织内部知道的技巧,你的记忆力会更好。13.压力影响记忆。当你受到压力时,体内就会产生皮质醇,它会杀死海马状突起里的脑细胞,而这种大脑侧面脑室壁上的隆起物在处理长期和短期记忆上起主要作用。因此,压力影响记忆。最好的方法就是锻炼。14.大脑并不知道你不能做哪些事情,所以需要你告诉它。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对大脑说话,但是不要提供消极信息,用积极的话代替它。15.大脑如同肌肉。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大脑都是可以训练和加强的。毫无疑问,不要寻找任何借口。不要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这只能使大脑老化的速度加快。专业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才能有突出表现。所以你一定要“没事找事”,不要让大脑老闲着。16.大脑需要重复。每一次回顾记忆间隔的时间越短,记忆的效果越好,因为多次看同一事物能加深印象,但只看一次却往往容易忘记。17.大脑的理解速度比你的阅读速度快。用铅笔或手指辅助阅读吗?不,用眼睛。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需要你的眼睛更快地移动。18.大脑需要运动。站着办公效率更高。19.大脑会归类,也会联系。如果你正在学习某种东西,不妨问问自己:它让我想起了什么?这样做能帮助你记忆,因为大脑能把你以前知道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20.大脑喜欢开玩笑。开心和学习效率成正比,心情越好,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所以,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第二篇:《论语》十则 (背诵)
《论语》十则(背诵)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雍也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雍也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雍也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 》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 》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第三篇:我的论语心得
我的论语心得
篇一: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
作者:于丹出版社:出版社中华书局
于丹的《论语心得》增加了我对《论语》这部中华瑰宝的理解,通过我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于丹的心得体会做对比,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准确,不透彻性。这本书是以一个亲切的视角传递给我们温暖的灰色的大众的孔子,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也就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遍性的孔子。“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味,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以儒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代表的。“神于天,圣于地”的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是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的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我们行为的拓展。永远不抛弃,不放弃,在大家所不耻时依然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困难贫穷的时候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坚信只要努力付出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是如何找到内心的安宁,我认为论语中的乐感文化是在于强调此岸性,是中国人的本体性生活思维,一个世界,注重经验的积累,不喜玄思、不尚逻辑,乐观豁达;它不是造就匍匐于人格神脚下的子民,而是培育“与天地参”的万物之灵,把人生交给自己,尽管千辛万苦,也乐于眺望未来。相信只要
诉诸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实践终会取得长久的幸福。
一个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论语的哲学是强调我们能够有担当的品格,作为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知识分子阶层,我们大学生首先要完成学习的三个境界。开始时文化的厚重,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之多,使得我们“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再到沉醉于学习当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醒悟和豁达。也是于丹老师在文中说的践道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中去,把自己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理想与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走多远,关键在于内心飞愿望,这根手中的线,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我想《论语》这部中华瑰宝,是值得我用一生来体会的,其中的任何一条道理都够我们受用终生,《论语心得》展现的是于丹老师的理解,她说孔子是温暖的,我说《论语心得》也是温暖的,它激发了我的思考和理解。
篇二:论语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汪彦
虽然高中学过《论语》,但是那时候的学习只是着重字句理解,体会孔子的精神,至于如何把《论语》中蕴含的道理渗入到现实生活中,语文老师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其实这也是教育的失败,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师生们只注重理解《论语》的表象,而对其中的内涵道理缺乏思考,因此就不可能应用于生活中。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不仅可以发展智育,更可以发展德育。
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
一、理想之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 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 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或许付出了全部的智慧、激情,又或许付出了汗水甚至血泪,无论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要享受其中的过程。因为我们已经用脚踏实地的能力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结果如何又何必太在意,享受过程就好,知足常乐。
有了理想,才会付出行动;也正因为有了行动,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理想和行动的关系不仅仅只是辩证关系。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宽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在如今的教师中,也有这么一位气度不凡的老师——李镇西老师。他享受职业,不仅仅把教育当作求生的饭碗,还作为事业来追求。因为教师这份职业是他的理想,是他内心真正的追求,他享受其中的快乐。其实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二、关注心灵世界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我们以加法的方式生活,就是不断从这个世界上 收集我们所需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真正的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却同内心相连。其实,一个人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过得很不开心,觉得自己有抑郁症的前兆,就去看心理医生。这个医生给了他一个建议说,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一
个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他的喜剧演得好极了,所有人看了以后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的演出?等看上一段时间后,我们再聊一聊,看你这种抑郁症前兆是不是有所缓解,然后我们再来商量方案。听完医生的话,这个人很久很久没有说话。他抬起头来看着医生的时候,已经是满面泪水。他艰难地对医生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我们需要在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那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我想起了演员陈坤发起的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通过行走,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看我们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不懂得静心的人,有如整个人生活在红尘之海,既不见鱼,又不见鸥,被波涛淹没。懂得静心的人,是幸福的。在一整天忙碌的生活里,一有空就静下来,静观、思维,思考我们的心灵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学会舍弃那些不是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三、孝顺父母、尊敬他人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 对孩子的爱。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懂得感恩,我们要从内心上尊敬父母、关心父母。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四、安贫乐道
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安贫乐道就是穷得开朗,能平和地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不如意。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私欲,丧失道德信仰,丧失道德底线,无廉耻,无原则,为了自己目的确实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安贫是种态度,乐道是种修养。现在人真的应该有点“安贫乐道”的精神了,安于清贫,心如规矩,正直如绳。
篇三: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303常林
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党员诵读经典书籍以弘扬民族廉洁文化提高党员自身素修养,我们的“嘉园”学子都积极响应号召读好书好读书。这个金秋九月我怀着对中华古典文学和现代“中国梦”的敬仰之情细细品味《论语》,身心收获颇丰,感慨万千:几任凭它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千年的中华文化仿佛沉淀在这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昔日赵普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今朝党员手捧经典追“中国梦”。
美德之馨
《论语》的核心和精华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鼓励教导人们有“仁爱”之心,做仁人志士的思想言论贯穿了论语的始终。《论语》中有“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句话,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的活着,不正直的人能生存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不正直的人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这与我们当前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的工作不谋而合。十八大以来无数骑在人民头上不正直的官员落马,这警告我们无论身处哪个级别拥有多大的功劳,只要曾经做过有损人民利益的坏事,都要依法处置,绝不手软姑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强调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才有意义,而不是我们简答的“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警醒了当今社会上学富五车的的官员,有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有没有对待每位群众都做到尊敬和爱护,有没有在物质世界迷失了自己抛弃了美德?我们“中国梦的实现”也要求每个中国人都要做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有梦想的贤德之人,“德”对现代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拥有美德是一个人做出一番事业的基本要求。
治学之道
我们众所周知《论语》历经万世而不衰,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这其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全面发展”和“有教无类”的治学思想。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与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要求。孔子成为万
世师表受世人的推崇备至,是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个人教学素养。《论语》中“学而篇”孔子倡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孔子作为老师的伟大还表现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的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豁达分享。孔子在治学方面可谓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这些做学问态度与我们党反对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要求一样,在学术方面也对当今社会浮夸的学术氛围具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义。
相处之道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便利,可令人奇怪的是我们之间的感情似乎越来越淡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都提出了现代的要求,其中诚信和友善是每个公民具备优良品格。孔子是公认的社会学家,他对人与人相处之道有独特的高见,《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人津津乐道,他告诉我们不要担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没有伯乐欣赏自己,主动去了解关心他人是自己要做的,这也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省,有没有落实“三严三实”的规定,有没有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规定,有没有落实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利着想。反省之后才能知错就高,善莫大焉。孔子还强调从自身出发的同时能够将心比心,他最精辟的论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已经成为现代人与人相处的圭臬,甚至在全世界也成为各个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信条。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与世界各个国家一道走和平发展,这也是我们在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的野残暴入侵后的伤痛后得出的结论,相交贵在能心心相印。
孝敬之义
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似乎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我们不禁会问孔子心中的孝顺是怎样的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
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和履行自己的承诺,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起初我感到十分诧异,真正的孝顺原来是完善和成就自己吗?当你回忆起母亲和父亲在我上学的日子里期待的眼神,当你想起即将毕业的自己要面临的就业问题操碎了父母的心,我突然顿悟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希望我们接受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品德。对于国家而言,党员都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我们对待祖国最好的方式就是履行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用形式上和金钱上来证明自己的功绩,身为党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严守中央八项规定,一心为人民谋利益做好事,这就是对人民和祖国最大的孝敬。
人才之美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十分欣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打球却是如有神助;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数学奇才;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文章能妙笔生花了??正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在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身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这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博采众长的参天大树。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我们此次“读廉洁经典书籍,弘扬党员正气”活动的主要目的。《论语》正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它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习主席带领我们中华民族一起实现德的中国梦,无论是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农业等方方面面“梦”,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的强国复兴梦,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即根源于那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每个嘉应学院的党员同
志都是践行“中国梦”的一份子,我们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不抱怨做起,从与人为善做起。我们一同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有文化修养的人,孝敬父母的人,与人为善的人,善于发现社会之美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个社会弱势群体安然有养,人与人之间做到彼此信任,各个民族和不同群体能够平等相处,一起携手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书籍名称:《于丹论语心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9-04-01
第四篇:我的“《论语》心得”
我的“《论语》心得”
《论语》,顾名思义,就是讨论孔夫子的言语。
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本《〈论语〉心得》。
两千五百多年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阐述了自己对《论语》的看法和体会。如今,于丹的《论语》心得,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从《论语》中解读现代社会的细枝末节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于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易中天说:孔子是灰色的,世界是多彩的。乍看起来,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却恰恰相辅相成。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就像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只是个人的理解不同罢了。钱大昕在《弈喻》中说:“道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我觉得颇有道理。
而人们之所以把孔子奉为圣人,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从他的话中获得收益。一部《论语》,不过了了两万多字,却蕴涵了无数人生的哲理。这些哲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领悟。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和印度的释迦牟尼恰好与中国的孔夫子,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妙的巧合。这三位先哲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却同样散发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与两千五百多年后的我们,跨越了历史,那么是否会有时代的隔阂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今,时过境迁,又有谁能做到这看似平凡的事?
在还未出生时,父母就在筹划着应该如何实施胎教,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牙牙学语时,便贯彻“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被父母逼着学这学那。上学了,更是奔波在各大补习班,没有一丝空闲的时光。
十有五时,正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即使不“志”于学,也“迫”于学。
待到三十,手上操着博士、硕士、国外留学生的文凭,却少有人是能真正“立”起来的。
四十将近,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天天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疲于奔命,不是“不惑”,却真的没时间“惑”。
年过半百,应是“知”天命的时候,却变成了“安”于天命。
时值花甲,理应“耳顺”,但此时便忙于照顾孙子辈的人物。
年逾七十,最享受的便是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但这“不逾矩”的小事也不能“从心所欲”,儿孙各有烦心事,落得二老守空房。
如此想来,一个人只要能做到《论语》中的任何一句话,即使不能成为圣人,至少也是一个伟人。
在当今社会,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无数获取信息的渠道,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匮乏,而是泛滥。试想: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只捧一本书,细细品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经典文化积淀的流失是多么可惜而可悲的事啊!
因此,我们不仅要读《论语》,更要涉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用“心”体会,有所“得”益。
二OO七年八月二十二日2
第五篇:我的论语心得
[我的论语心得]论语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自古以来讲解的人非常多,我的论语心得。我读论语时间不长,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我也想就读论语的整体思想和体会谈一下自己的心得。(我认为应结合现实社会来解读论语)
论语是一部散在的语录体,散在的背后有一个整体的思想,但得需要总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因为他的很多的一句简单的话就是一个原理,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总结)另外他的话是前后对应的(比如说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与原壤),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的同一个问题。(比如讲孝)也就是说论语看似是散在的实际上是整体的。涉及到了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整部论语讲的就是人与社会。
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的,人是社会化的人,社会是由人构建的社会。(这是一)从人的角度讲主要讲的是命与仁。也就是我们现代讲的人的生物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是不可分的。从社会的角度上讲,讲的是德与法。是社会的两个方面也是不可分的。(这是二)关于人的命是什么,我私下给命下了一个定义,是指人的生物性存在及其社会关系。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他首先界定了一个范围,就是讲的是人而不是其他的生物,其次他是存在的,有生命的,而且生命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再次是人的生命不是独立的是有社会化的。关于命,实际上分为两部分,生命和使命。生命又分为三个方面,生命的来源;生命的现实表现以及生命的传承。这里主要说的是生命的现实表现。
就个人生命而言是外在和内在的统一。外在的主要表现在性别身高体态等,也就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的。(这在论语当中几乎没有什么体现,但我们心理必须的清楚。)内在讲的是能力(又分为体能和智能)和性格(也分为内外),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能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原因。因为人的能力和性格有他的先天性基础,(主要是讲先天性而不讲后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更改的但人是可以感知到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生)命,(父为天母为地,我们的命是父母给的(生命的来源)。同时我们又把生命传承给了子女,因此人类才能代代相传。)论语当中讲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讲人的先天性智能不同。性格方面,从现代理论主要讲的是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有后天性因素)论语当中讲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就是讲人的性格的不同。性格和能力也是不可分的。(从现代讲就是人的遗传基因,是先天性的。)人的后天性,就是人的社会化特征,就是人的学习和锻炼,人是生物性特征和社会性的结合体(一个社会化程度再好的人总是带有他生物性的影子),人的生物性自己是不能把握的,而后天性是完全由自己把握的。这也是孔子为什么特别强调学习的原因。从人的生命的社会化上讲,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天地才有万物,有父母才有子女,)有父母祖父母以至往上是我们的祖宗(血缘之间的高度),有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姨等(血缘之间的范围),由血缘关系的远近一直往外扩散而形成了我们的家国天下。天地父母国家天下养育了我们,并不是仅仅要我们以单纯的生物个体而存在(我们也不能在社会上仅仅表现生物性特征),实则我们是要为这个社会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一个人有能力有条件出将入相,要为天下国家做贡献,一个人能力小条件不足,要为工作,家庭做贡献,家庭也是社会,是社会的最小单元(高度相同而范围不同)。这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生命和使命是我们命中的两个方面,是命的统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所以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一个君子不仅要知命,还要知仁,只有知仁才能保障为社会服务。
关于仁,仁是人的社会性特征,论语当中讲的就是仁义礼知信。(这是我们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这在我没有读论语的时候就听说过)他们之间是一个整体,是以仁为核心的外在的义礼智信。是一个内外关系。由外在而看内在,由内在而反映外在。强调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的扩散。就是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仁是什么,孔子给出最标准的答案就是爱人,其他关于仁的表述都是围绕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的解释。仁本身也有他的具体内涵,我个人的理解是有具体的,有表现的,就是我们说的孝悌和忠恕。他们两者之间有高度和范围之分,孝悌和忠恕是小范围和大范围的关系(家庭与社会)孝是高度(针对的是特定的人父母祖父母等)悌是范围(兄弟姐妹不止一个)忠是即有高度也有范围,是对大的社会化范围而言的,针对的是自己的领导和朋友。恕是与忠相对的,从反面而言的,在社会上从正反两方面来反映人的爱心。从论语当中开篇就讲到孝乃仁之本与。
义是什么,论语当中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后世的解释是义者宜也。我个人的理解是,人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正当的社会行为规范道义)并且是积极的。主要从人的行为以至行为的习惯而言的。阳货第23章子路日君子尚勇乎子日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就是说不论君子还是小人不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是不行的。当然这里的君子主要是指有位的人。(这里的君子注意与女子区分)仁与义的关系,是内外的关系,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后世孟子讲到义尽方能仁至。义是培养爱心的必由之路,也是爱心的外在表现。虽然论语当中提到的义并不是最多的,但义在反映爱心的外现当中是最重要的。
关于礼,论语当中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林放问到了礼之本,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检丧与其易也宁戚。我个人的理解是,礼是人应当遵循的社会礼仪规范是仁爱之心的外现。是以仁爱之心为本的外在应当遵循的社会礼仪规范。他们之间也是内外关系。孔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义与礼是仁爱之心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是仁爱之心表现在外的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应用的范围也不同,可大可小,大到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小到尊重他人(礼节礼貌)。另外有子还说道,礼之用和为贵。讲的是礼在社会上的功用性。礼在论语当中讲的很多,因此中华民族也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关于知,孔子给出的标准答案是知人,也就是说,要了解人。(知也是仁爱之心的外现,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又讲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讲到了知的社会化功能,就是要了解人,并且在社会上推荐提拔贤能之人,从而使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关于信,论语当中有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又说信近于义言可赴也。我个人的理解是,被他人感知的仁爱之心就是信,也才能被他人信任。作用是人在社会上才能走的更远,才有更大的社会空间,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关于人之道,讲的就是君子之道。论语当中讲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一个人把内在和外在很好的结合起来,生物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君子之道的根本原理就是平衡原理(原则)。与君子对讲的是小人,但我们必须清楚,并不是把人二分,非君子即为小人。因为在论语当中孔子说到,圣人这一辈子是见不到了,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如果按正常的理解,社会当中除了及少数的社会精英之外,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小人。不是的,实则讲君子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追求的,而小人是每个人都应当绝弃的。
关于君子和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一对矛盾,有着不同的内外表现。是作为社会化的人的两个方面。是关于描述人的重中之重,在论语当中讲的很多。那么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他们的区别在哪里,第一,君子知命小人不知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命而不畏也 大人侮圣人之言。(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对讲)畏是敬畏,慎重的对待之意,大人指有位的人,社会权力的执行者,圣人是天下位置最高最有道德的人,讲出来的话句句是真理的人,心得体会《我的论语心得》。畏后两者的前提是畏天命。小人不知自己的能力性格,不知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干什么,就不会慎重的对待社会法度,就不会慎重的对待有极高道德理想信念的人的话。代表了对生命感悟的能力不够。二,君子有很好的社会化特征而小人没有,从外在反映,比如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求褚己小人求诸人等。内心的反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君子疾没世而命不称焉等。总体上讲君子知命小人不知命,君子有高远的志向宏大的气魄而小人看中的是现实的利益,君子为他人小人为自己。君子做事求中而小人只看外在而不看内在等。
关于提出君子小人的意义。孔子提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自古以来有不同的说法,对这句话有很多的批评和质疑,我认为这对孔子非常的冤枉,实际上孔子讲的这句话非常的经典,是对小人的一个全面总结及其现实意义。应该说这句话并不是孔子的原创,实则是孔子对易经观卦初爻和二爻的总结或感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女子并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性别上的女人,实则是用女子取相(当然有贬低女性的含义,但不是最主要的)来表现的社会上的另一种小人,(说的是相女子一样只是为自己的小范围的,家庭的利益着想,而不能相君子一样为天下着想,为天下服务。)也就是说女子和小人,同属于小人,只是两种(两类)不同的小人而已。这里的小人主要有三种表现,无位,无能,无德。比较难理解的是女子,这里的女子主要讲的是为小集团(小范围)利益着想的人,用现代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结党营私。这两种小人的一个根本点就是极端的追求物质利益。讲这句话的根本意义就是这两种小人在社会权力构建上是不能为用的。而且所说的女子这种小人比单纯的小人在社会上的危害性更大。
关于社会。孔子讲的就是德于法,为什么这样认为,孔子在论语当中讲的是政,我们现在讲政治是社会的集中体现,也就是社会是通过政治来体现出来的。在政治当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就是德政与法政,也是社会的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人是社会的基础,由众多的人才能构成社会,由大的社会范围才讲德(小的社会范围讲仁爱)。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分工,由于分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意识和行为也会有不同,但社会总的有一个基本的统一性,并且有强制力保障就形成了法。法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又是与人的德息息相关的。法是社会的制度,人是社会的基础,人在社会上是以德为表现的,因此说德是法的基础,法是德的具体集中体现。德与法是一体的,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德不足就会显出法的重要性,法不足就会显出德的重要性。反过来讲,太过于强调一方面也是不行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中庸(主要强调在做事上,当然也可以反映在社会思想上),强调的还是平衡原理,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因此江泽民同志提到,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只有把德与法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是胡锦涛同志提倡的和谐社会。关于德是什么。他的外显涉及到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但是他的本质就是仁爱(德与仁爱也是相互影响的,孔子讲到居仁地)。因此我认为,德就是人的仁爱之心在社会上的展现。他也是有高度(主要与时与位有关)和范围之分的,在社会上我们更主要强调的是范围,也就是强调的社会风气。孔子讲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就是强调的人在社会上的高度和范围。德更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的内在,而法则更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的外在,是一个内外关系,同时又是一个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德是目的法是手段)是一体的。
关于法。法是人们统一遵循的用强制力作保障的社会规范。他也有高度和范围之分。法的制定是范围,(同时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法的执行是高度。***同志提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的法主要强调的是高度,但高度必须以范围为基础。(具体到执法者个人身上必须以道德为基础)两者之间也要做到一个平衡,一部不能做到很好执行的法律是无效法律。
在论语当中关于政(德与法)的最关键的描述。一,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说,国君依靠品德教化统治国家,就会相北极星一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群星环绕在它周围。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的最高标准是以德治国,只有实行德政,国家社会秩序才是最稳固的。也可以理解为执政的终极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后面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表明了最好的君主(圣人)是为最广泛的人民谋利益的,这是仁爱在政治上的表现。二,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的理解是,首先治国的两个方面是刑与德,其次刑控制的是社会的外在,而德控制的是社会的内在。再次刑治不如德治,德治才是根本,刑治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三,哀公问,何为则民服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从此问当中可以看出当是的,当权者看重的是怎样使老百姓才能服从,而没有看到为官的使命,而孔子的回答是要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人民才能服从。也就是说执政的关键在于如何提拔人和使用人。(用人的关键就要用君子。论语当中还有多处提到,比如子游为武城宰,舜有臣而天下治,)从这一问一答当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当权者与孔子看问题的方向不同,也就是道不同,暗指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不能实现。四,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强调的是执政的人自身要有德,尤其是身居高位的统治者。其他的论述还有。综上所述,1,主要强调的还是执政者的德(自身)与责任(提拔贤能之才),这都要求统治者自身要有仁爱之心(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暗指当时的当权者没有仁爱之心,在当时家国一体的社会当中,孔子还是把希望寄托(也只能寄托)在有位的人身上,这可能就是人治思想的来源。2,在社会上,孔子把德看的很高,不仅把德看成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也把德育看成了治理社会的最好手段。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首先,孔子不赞成用刑罚治国,其次,强调应以德治国,同时也暗指季康子自己做的不好,再次,强调了有位的人的德 的重要性,只有有位的人有德,才能教育影响整个社会。因此就会看轻法的作用(也可能当时的当权者施用刑罚太重了,因此更重点强调德,但不管怎么样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道德纳入了法律,比如说,大不敬,欺君罔上等。从而没有把二者很好的分开,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上只能表现为用重刑。3,从现代的社会看,问题在于,把个人的仁爱之心直接应用到政治上(社会),在个人的执政实践上是对的,但在社会的管理上是不对的,社会管理必须依靠法。因为执政者不是社会的全部,(执政者个人要有德,同时执政者与执政者之间也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公务员系统之间的关系)社会当中还有被管理的一方人民群众。社会的两个方面是德与法。法是需要用制度的管理了完成的,而德是需要用教育来完成的。并且德是社会的基础,法是社会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社会是否稳固,依靠的是德,社会能否持续的发展依靠的是法。并且由德来决定法,由法来展现德。在社会的管理上,必须以法为显现,(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能把德作为社会的高度(德是不可具体操作的)。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社会(天下)的一个成员从思想认识和行为都应当以法为准则,而在较小的社会范围(家庭亲戚朋友之间)则重点培养我们的仁爱之心。这是我们每个人,从小社会到大社会的转化问题(针对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我们的社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在于对人与社会转化的问题认识的不清晰。
整部论语最终讲的重点还是在人,做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在社会政治的构建当中要用君子而不要用小人。这样政治法治才能清明,社会风气才能好转。也才能真正的实现和谐社会。
附;关于儒家思想对当代法制的影响
新刑诉法修改草案中关于;人民法院可以强制证人到庭作证,但被告人近亲属可以免除。这个规定就是亲亲相隐不为罪的法治思想,在当代法制中的延续。我认为这个规定从思想上认识是不对的。他违背了在现代社会管理当中以法为准则的原则。而亲亲相隐强调的是以亲情为准则,这从思想上涉及到小社会与大社会的转化问题。在家庭这个小社会应当以亲情为准则,在国家这个大社会必须以法制为准则。这主要是从思想上的认识。但对这一条款的实施我不反对,因为,一,亲亲相隐不为罪应该是自汉朝以来至新中国建立,一直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法治思想,直到现在还有影响,很多人都认可,这是一个习惯的延续。二,他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这一部分证人相对较少,在所有的刑事案件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对整体影响不大。还能兼顾到亲情。虽然我不反对这一条款的实施,但是在司法解释当中,应当清楚的阐明这一思想,我们还是要鼓励大义灭亲的行为,不仅是高尚的,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的,也是作为一个法治社会的公民应当做到的。反过来讲,不能认为惩罚就是单纯的打击,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有谁希望自己的近亲属一直在犯罪或者有犯罪的思想存在呢。总之,这一条款是不合理(主要的)当中有合理性。很多事物都是这样,不合理当中有合理性,合理性当中有不合理性,绝对的事物是没有的。但我们思想上必须要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宣传工作及对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工作。
注: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