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毛泽东著作有感
、《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作,激情满怀,感触
今重读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万千。
当今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商品社会,曾有一个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叫得少了、叫得不响了。有人更认为搞市场经济,互相竞争,都赚钱去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太大太空,不需要了。更有人提出了“为纳税人服务”、“为人民币服务”。有的领导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风水”,搞封建迷信。这是有背我党宗旨的,是搅浑水的,必须坚决予以批判与纠正。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就是没了正气,干不了正事,就会变成革命事业这个大躯体上的蛀虫、寄生虫。
时代变了,任务变了,工作重点转移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没有变,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没有变,也不应该变,不可能变。“三个互相”(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应该牢记心间,人民的冷暖疾苦时刻记在胸中。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为人民服务无限,服务了也无需回报。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不能以恩人自居。到群众中走一走,看望慰问还没有脱贫的人、是义务,更是责任。至于让别人说一声“谢谢”,就免了吧。本该我们愧疚难当的,怎么还得让人民感谢我们?这就是站在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榜样如星斗天。雷锋、焦裕碌、史来贺、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同志是实践为人民服务光辉思想的典范。值得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永远学习。
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成了时髦名词,带头致富也是号召,转型期物化一切(主要是手中的权力)也成了一种倾向。但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负有指导与引导人民的重大责任,不能昏了头、转了向。应该为着党的唯一宗旨努力工作,而不能只盯着老婆孩子、三亲六故,围着一己私利打转转。为私欲转来转去、掉进泥坑里的中高级干部也够多的了。不能不让人痛心,更不能不触目惊心、有所醒悟!还是辛辛苦苦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保持本色,才胸怀坦荡,踏踏实实,心安理得。
毛主席还讲要交五湖四海,这是何等宽广无私的胸怀!革命战争年代,敌人的封锁与割据,革命根据地如星星之火,遍布全国,亦如山头林立。正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林立的山头联成一体,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今天,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前无古人的中兴伟业,更需要发扬搞五湖四海的胸怀和气魄,团结更多的人,奔向一个大目标。打小算盘,搞小圈子,靠什么同学会、同乡会,甚至投靠黑社会,肯定是违背党的宗旨、脱离人民的,是非常危险的,当然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里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白求恩是外国人,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面前,不把自己当外人,我们就更不能当外人啦,当然更不该有利已之心。毛主席提出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两个极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五种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对共产党人的最高要求吧。
前些年,曾被一些人曲解,嘲弄,更有人无端攻击,到处宣扬“人都是自私的”、“人人为自己”、“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诬蔑大公无私是“和尚思想”,鼓吹“大公有私”、“公私兼顾”。等等,等等。剥削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甚嚣尘上,金钱万能、利益驱动形成冲击波,不少人不辨是非真假,以为毛主席说的话太高太空,学不来,做不到。这是非常糊涂的。作为坚持带领人民永远向前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难道不应该树立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高标准来要求、引导自己的每一个成员吗?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坚定信仰,做独立支持的大树,勇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里的一元化地位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纯洁性,敢于同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划清界限,并坚决加以批判抵制;不做“风派”,不当“墙头草”,东倒西歪随风倒。
读毛泽东著作有感
革命战争年代、建设时期都有一大批共产党员像白求
共产党人应该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恩同志那样毫无利己之心,舍生忘死、勇于牺牲,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为我们树立了高标。他们能做到,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克服私欲,一步步树立无利已之心的胸怀。嘲弄严肃与高尚,比自私,比混,比侃,比痞,比粗俗,比所谓潇洒,附和落后与流俗,甘当尾巴,取法乎下,放任自流,水往低处流,就低不就高,靠什么来凝聚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怎么带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怎么面对建设与改革大业所遇到的障碍?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利益驱动并不万能,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作用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了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健康向上的精神,更是万万不行的。这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而对事业、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是可耻的,是没有共产党人的良知的,是必须立即抛弃的。搞所谓远离国情、脱离人民需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怀有利己之心,打个人升迁的小算盘;嫌贫爱富,傍大款大腕,羡慕追逐物质享受,疏远人民,视人民群众为“刁民”,更是少了共产党人的气味。
《愚公移山》的精神主旨有二,一是依靠人民这个上帝,二是要艰苦奋斗。我们现在头上没有三座大山的压迫了。但我们面前仍横卧着大大小小的“拦路虎”,要一个一个打死,才能向前进,向前发展。这仍然一要动员团结依靠亿万人民,二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就是艰苦奋斗。
依靠人民,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中,似乎没有什么人不相信,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又常常脱离人民。因为现在的环境和条件,一些政策和口号,还有所谓政绩,一串串数字,GDP值,把人多看成包袱和负担太容易,牢牢记住人民群众是动力,是主力,是执政基础、依靠对象,就有点难了。共产党永远不能忘了依靠人民。共产党是靠什么起家的呢?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是历史,不能忘了历史,忘了本。为了谁?依靠谁?头脑时时刻刻要清楚。离开了人民的大多数,我们将一事无成。毛主席说,人民是上帝,平常大家又说过,人民是主人,我们的干部是公仆。人民与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本质关系就应该是这样。时时事事要摆正,不要弄颠倒了,搞出一大堆笑话来。
愚公移山,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正气。以毛主席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继承发扬了浩然之气,带领亿万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又在建设新中国的途中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典范,如大寨、大庆、红旗渠,愚公移山精神感天动地、再铸辉煌!这份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传到我们手里,不仅不能丢,还要弘扬光大!我们有这个义务与责任,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光荣。
毛主席著作曾经在过去的时代武装与教育了亿万人民与党员,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今天,特别是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保先教育中,愿我们广大的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率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树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在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大道上,重塑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的形象,抖擞精神,奋勇前进!
第二篇:毛泽东著作读后有感
毛泽东《论本本主义》读后感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这一段文字是毛泽东在《论本本主义》第一段里的,他提出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思想,在开篇就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那革命者的严谨态度更是令人敬佩,他的这一思想也是我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保障。
对于一个问题不管是大事情还是小事情,我们好多的人都喜欢凭着自己的主观主义进行评价,如今网络是很发达的,我们上网看到网友对社会上的什么事情评论,甚至部分的领导同志对社会现象等的论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凭空想象的痕迹和自己主观主义的痕迹,这种主观主义的凭空想象实不可取的,给我们的学习事业不会有什么帮助反而有很大的阻力,毛主席在1930年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然而在现在我们愿意做调查研究的人却不多了,我是学习工商管理的,对于商业经济这一个行业,调查研究是非常的重要的,只要有了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才能掌握最新的正确的市场行情,才能在工作中正确的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就是毛泽东给我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却恰恰就缺乏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主观主义的现象是非常泛滥的。
调查问题就像“十月回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是毛泽东对调查问题和解决问题最为形象的表述,也是给我们讲清楚了调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调查问题其实就是在解决问题,调查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我再没有读到这篇文章之前我对调查问题和解决问道题的关系是不明确的,一直认为一个人对问题的解决是其才能所决定的,但是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后我的看法改变了,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在其解决问题的结果上,而取决于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有才能的人应该是一个会研究问题的人,这片文章告诉我才能就是掌握大量了可靠的第一手的正事材料。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
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这是那毛泽东在文章中的一段原话,这一句话所说的问题是我们多少人常有的认识,我们好多的人一直很相信权威,认为老师讲的,书上写的,专家说的都是正确的内容,从来都不对“权威”的内容不做任何的回疑,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权威”并不都是正确的。当我们对这些东西绝对的信任的时候那我们就叫迷信,这种迷信对我们的社会曾今造成过很大的伤害的,我们都知道文化大革命,这其实就是过分的迷信给我们造成的危害,那时候曾经有人说“只要是毛主席说的就是正确的”,那些人没有了自己的思考,看待问题只是相信部分的人和书上写的。他们却不知道毛主席也是会犯错误的能上的了书的也会有错误的。反对本本主义这是毛泽东给我们的提醒,可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一告诫。
每个事件都是不同的,所以对问题的解决都不会有一样的方法,只拿着本本上写的那些东西去解决问题是会犯严重的错误的,所以学会调查研究,对于不同事件的矛盾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毛泽东的这片文章也给我们学习提出了方法,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勇敢的去质疑本本上的知识,只要我们对那些知识提出了挑战,知识才能够不断的更新,我们的社会生产力也就会不断的提高。我们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的增加。
在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中他不仅给我们提出了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给我们提出了调查问题的技术。(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2)调查会到些什么人?(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4)要定调查纲目(5)要亲身出马(6)要深入(7)要自己做记录。这些宝贵的经验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1930年在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但是他的思想和方法至今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帮助的,给我们从事各个行业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阅读学习的。
第三篇:重读毛泽东著作有感
今重读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作,激情满怀,感触万千。
当今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商品社会,曾有一个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叫得少了、叫得不响了。有人更认为搞市场经济,互相竞争,都赚钱去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太大太空,不需要了。更有人提出了“为纳税人服务”、“为人民币服务”。有的领导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风水”,搞封建迷信。这是有背我党宗旨的,是搅浑水的,必须坚决予以批判与纠正。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就是没了正气,干不了正事,就会变成革命事业这个大躯体上的蛀虫、寄生虫。
时代变了,任务变了,工作重点转移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没有变,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没有变,也不应该变,不可能变。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里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白求恩是外国人,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面前,不把自己当外人,我们就更不能当外人啦,当然更不该有利已之心。毛主席提出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两个极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五种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对共产党人的最高要求吧。
前些年,曾被一些人曲解,嘲弄,更有人无端攻击,到处宣扬“人都是自私的”、“人人为自己”、“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诬蔑大公无私是“和尚思想”,鼓吹“大公有私”、“公私兼顾”。等等,等等。剥削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甚嚣尘上,金钱万能、利益驱动形成冲击波,不少人不辨是非真假,以为毛主席说的话太高太空,学不来,做不到。这是非常糊涂的。作为坚持带领人民永远向前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难道不应该树立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高标准来要求、引导自己的每一个成员吗?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坚定信仰,做独立支持的大树,勇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里的一元化地位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纯洁性,敢于同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划清界限,并坚决加以批判抵制;不做“风派”,不当“墙头草”,东倒西歪随风倒。
共产党人应该是特殊材料做成的。革命战争年代、建设时期都有一大批共产党员像白求恩同志那样毫无利己之心,舍生忘死、勇于牺牲,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为我们树立了高标。他们能做到,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克服私欲,一步步树立无利已之心的胸怀。嘲弄严肃与高尚,比自私,比混,比侃,比痞,比粗俗,比所谓潇洒,附和落后与流俗,甘当尾巴,取法乎下,放任自流,水往低处流,就低不就高,靠什么来凝聚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怎么带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怎么面对建设与改革大业所遇到的障碍?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利益驱动并不万能,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作用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了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健康向上的精神,更是万万不行的。这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而对事业、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是可耻的,是没有共产党人的良知的,是必须立即抛弃的。搞所谓远离国情、脱离人民需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怀有利己之心,打个人升迁的小算盘;嫌贫爱富,傍大款大腕,羡慕追逐物质享受,疏远人民,视人民群众为“刁民”,更是少了共产党人的气味。
《愚公移山》的精神主旨有二,一是依靠人民这个上帝,二是要艰苦奋斗。我们现在头上没有三座大山的压迫了。但我们面前仍横卧着大大小小的“拦路虎”,要一个一个打死,才能向前进,向前发展。这仍然一要动员团结依靠亿万人民,二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就是艰苦奋斗。
第四篇:读教育著作有感
读教育著作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句名言当我读它的时候,不自觉自己就拥有了一种读书的欲望。书籍能给你巨大的力量。不读书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我们要在书籍中汲取知识。读最基本的书,从头学起。选来选去,我选择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本月,我拜读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虽然这些文章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是至今我觉得仍有指导意义。我的体会是: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所谓教育,我认为就是“替学生定个方向,使他们对准方向,充分发挥他们的可能性。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我们的传统教育也好,现行的素质教育也好,都是面对学生的未来人生,要我们这群教师“着眼学生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
他说:要养成某种好习惯,就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自己反思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也许,我永远成不了一个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只能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但为了一班一班学生的“人生”,也为了我的教育人生能出点彩色,我要坚持自觉修炼多读书、读好书的各种素养,提升自己,要让我的教育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师:胡苗苗 2012年2月24日
第五篇:读史铁生著作有感
读史铁生著作有感
《说死说活》探讨人生的意义,谈论生死的界定,谈论人生的价值
《给盲童朋友》一切外在的艰难和阻碍都不可怕,只要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到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合欢树》中史铁生埋怨自己没有在能摇着手推车时去看看合欢树,那是母亲亲手种下的,对母亲的怀念也从那时开始。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哲人的智慧,还是圣徒的信念,抑或两者都是?
《病隙碎笔》
1.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后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2、人有一个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
3、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意义,是信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