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新作文素材: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及评论
2012新作文素材: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及评
论
【导读】
9月6日晚9点,北京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南门外,李双江15岁的儿子李天一与18岁的苏楠驾驶宝马和奥迪行驶时,与前方驾驶别克的彭先生一家因言语不和发生冲突,将彭先生头部打伤,被缝11针。目前,李天一和苏楠因涉嫌寻衅滋事
罪,已被海淀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李双江已经含泪去看望了被打者并道歉并达成和解。可是这溺爱出来的“星二代”的霸道还是切切实实地损害了他父亲“人民的艺术家”的形象。尽管因为年龄的原因,刑责可免,但是这个孩子该如何抛
却“我爸是李双江”的“心理优势”呢?这一事件给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评论】
15岁少年何以敢“寻
衅滋事”
《新京报》社论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可以“为儿子骄傲”,却不能“让儿子骄傲”,令儿子因自己的地位、名誉,而享受不应属于他的特权,拥有不应拥有的“勇敢”。据《新京报》报道,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涉
嫌无照驾驶、殴打他人,已被警方依法刑拘。案件本身并无太多悬念,水落石出,依法处理,也只是时间问题。但围绕这起涉嫌“寻衅滋事”案的轰动效应,却并未因此消退。
平心而论,这起纠纷本身平淡无奇,并非了
不得的恶性案件,造成的直接损失也微乎其微,但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不管是当事人的父母,还是社会公众,或许都在问:一个只有15岁,不具备完全法律责任能力的少年,为什么会有如此嚣张行径,背后的思维和处事模式又是如何形成的?
在公共场合与传媒上,李双江夫妇曾多次夸耀儿子的天赋、才能,并让其在许多公众场合登台亮相,他5岁就成了“年纪最小的申奥大使”,多次与父亲同台演出献歌,在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厅开过“假日歌友会”,还曾
替父领取过“十大孝子”等荣誉奖项…… 不难看出,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机会、荣耀,都并非这个孩子凭个人天赋、努力或专长所能获得、享受,而是沾了“李双江儿子”的光,而对于这种非分而得的机会、便宜、荣耀,不但施者、受者心安理
得,身为社会名流且为人师表的李双江夫妇似乎也坦然无忌。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可能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日积月累地产生了一种对父母光环的依赖、倚仗,甚至迷信,认为“李双江儿子”所享有的一切便利都
是正常的,只要祭起父亲这张“大旗”,便百无禁忌,无往而不利。一次次的父子同台,一次次的当众夸耀,更在无意间强化了儿子的这种特权意识。或许,作为父亲,李双江主观上不会希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儿子,但在客观上,享有
特权便利本身,正是特权意识最好的温床。媒体曾经报道,李双江从小就看出儿子的开车爱好、天分,在儿子尚在幼年时就在院子空地手把手教练,并将开车比作“旋律”、“交响乐”。无照宝马曾经过改装,改装费不菲,这显然不是一个未
成年人所能负担。少年年仅15岁,依照法律,根本不具备申领正规驾驶执照的资格,李双江夫妇不会不知,也应该知道把机动车交给无驾驶证的人是违反交通法律的行为,但遗憾的是,他们却对儿子这首不该奏响的“交响乐”默认甚至鼓励,不
管主观动机是什么,客观上只能给尚未成年的儿子一个深刻印象,即法律可以突破,规则可以不遵守。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可以“为儿子骄傲”,却不能“让儿子骄傲”,令儿子因自己的地位、名誉,而享受
不应属于他的特权,拥有不应拥有的“勇敢”。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哗然,更在于这绝非个案,社会上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滥用父辈资源,视公序良俗为无物的青年。事发后,李双江夫妇前往医院看望了被打 的夫妇,并为儿子道了歉,称“我没有教育好儿子”,宁愿受害者“用棍子把我打一顿”,“不会放纵自己孩子犯的错”。这种态度是可取的,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挽回影响。但为什么事情已然发生,才有这样的忏悔呢?而这忏悔,是不是值得全社会深思?
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所撕裂的社会共识
熊志
近日,在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业主夫妻在开车要减速拐入小区南门时,遭到
后面一辆无照宝马和一辆牌照为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夫妻头部被打流血。事发后,经核实,宝马司机年龄15岁,无驾照,系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奥迪司机系山西一公司老总之子。(新京报 9月8日)
生活的吊诡,在于它总会讲述些大致雷同的故事,当“豪车”、“打人”、“叫嚣”、“权富之子”这些词汇叠加到一起时,很不幸,那些不甘寂寞的二代们又倒腾出了大的动静。只不过,这次有了新的看点——打人事件换成了富二代和
星二代的“联袂主演”,而星二代,又正是那个顶着“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等诸多衔头的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一个富二代和一个星二代是如何实现跨领域合作而打起人来,报道没给出,可能也不重要。也许是见惯了富二
代的飞扬跋扈,所以人们将矛头死死对准了那个尚在15岁星二代。儿子把老子从娱乐版拉到了社会新闻版,这估计是李双江始料未及的,同样始料未及的还有我们这些公众,原来,那个在媒体面前稚气未脱的孩子放肆起
来还可以这么地蛮不讲理和无所顾忌。细节需要梳理,如果将其和“李刚门”来上番对比,相信李启铭定会完败,虽然他们都姓李,背后也都有一座姓李的靠山。比如说,李天一15岁就无证驾驶花28万改装的无照宝马,李启铭可以吗?比
如,李天一敢在座驾底放一把仿真枪,李启铭敢吗?比如,李天一边打人还敢边叫嚣“谁敢打110”,李启铭除了那句斗狠的“我爸是李刚”还有什么?比如,李天一4岁入选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钢琴、书法等全国大奖一大堆,李启铭除了有个
当官的老爸,连张奖状都没有,好意思?比如,李天一打人就打人,而不拿老爸的名头来斗狠,哪像李启铭那般笨,捅了篓子还非把老爸给拖下水。再比如,李天一尚未成年,再怎么嚣张,最多也就拘留罚款,李启铭能有这般幸运?
所以说,李启铭身上的那点张扬,在这个15岁的后辈面前,实乃小巫见大巫,李天一的“出息”,恐怕是李启铭之辈所望尘莫及的。人比人,气死人,倘若李启铭得知,他定会由衷地喟叹“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云云。
当然,这只是讽刺,讽刺之余,却让人五味杂陈。李天一的“出息”,与其说是“出息”,毋宁说,这是社会底线和原则节节败退的一种投射。它撕开的现实是,打人日益随意化,打人者日益年轻化甚至“好人化”,而这又昭示着社会病灶的蔓
延。换言之,李天一完败李启铭同时,也完败了道德、规制、原则、法理。
李天一的嚣张,无非源于父亲的那点头衔以及自己的那点荣誉。而正常的社会应是,权力、金钱、荣誉等集中于社会少数成员之时,它不仅意味着一种优
势资源,还意味着公共责任与担当,权力越大,越是富庶,名气越响,肩上的担子越重,对资源的使用也就越谨小慎微。而当这种共识被撕裂之时,优势资源就异化扭曲为强者欺压弱者的工具。直接占有资源的一代也好,间接享有的二代也罢,问题的本质,无非是一个社会模糊了在占有优势资源之时的权利与责任之关系。
第二篇:热点解析如何看待李双江之子无照宝马打人
热点解析如何看待李双江之子无照宝马打人
华图教育 罗本宁
事件概述
9月6日晚,在北京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开别克车的业主夫妻遭到两位分别开无牌宝马和牌照为晋O00888奥迪的司机殴打。夫妻头部被打流血。打人者不仅凶猛还大喊“谁敢打110!”事后证实,宝马司机是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年仅十五岁,奥迪车主苏某则是山西一公司老总的儿子。这起事件经曝光之后,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关注。无牌照宝马、人民大会堂的临时车证、三年违章三十六次的奥迪车„„这一事件里有诸多“爆点”惹人疑问。
相关评论
1.《荆楚网》 杨月辉 :李双江儿子打人 子不教父之过
“子不教,父之过”,这是千百年来,一个颠扑不破的朴素真理。可是从“我爸是李刚”到今天歌唱家儿子打人,官员、名人之后问题突出,他们时而言语嚣张,时而放荡不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这些名人之后被媒体冠以“富二代”、“官二代”、“红二代”等标签,又加深了社会的阶层断裂,民众对他们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一旦出现“X二代”的报道,便会立即引起广大网民的围观。
在《京华时报》的这篇报道中,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记者向李双江夫妇询问有关情况,李双江的夫人梦鸽在电话中称,“自己在香港出差,对儿子的事情并不知情”。而李双江更是“日理万机”,无暇东顾。李双江夫妇皆是文化界名人,想必平时应酬颇多,可能根本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为人父母,竟然连基本的做人道理和原则都没能教会他,反倒孩子养成了一身土匪气,这又算是谁的责任呢?
写到这里时,突然想到清朝有个“八旗之弟”,初期他们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可是到了满清晚期,这些“八旗之弟”却躺在祖辈的功劳簿上,自己却沦为腐败无能,成了习惯声色犬马的浪荡公子。举出这个例子,笔者希望我们的家长,无论现在有什么荣光,家财有多少万贯,深居多么高的位置,我们确实需要腾出点时间,陪陪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终究会老去。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对子女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理应对孩子狠一点。2.《东莞信息港》王军荣:李双江之子能否成为一个公正标本? 李双江的儿子有犯罪嫌疑,那只是他一个人的错,我们不必因此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 李双江。公众之所以焦虑,皆因公众相信李双江的人脉和金钱,相信他会充分发挥作用让儿子少受责罚。这正如李刚儿子一样,他所依的就是权力和金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因为权力和金钱而产生出的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李双江儿子如果犯了罪,同样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不会因为是李双江的儿子而有所改变的。这么想是正确的,但现实却往往相反。这才是公众最纠结的。
名人会犯罪,名人的儿子也会犯罪。犯罪了,按照法律执行就是,绝对不会搀杂着别的因素而出现不公平。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我们希望李双江作出榜样,向公众表态,坚决不会利用金钱和权力“影响”办案,而警方要将整个处理过程全方位公布于众,给公众一个信心。当法律还原公正,当名人之子和平民之子没有任何的区别,对于李双江儿子的行为,我们只有同情,而不会是别的感情。如今的公众表现太不正常了,可却不是公众的错。
模拟题
你如何看待李双江之子无照宝马打人事件?
参考解析
近年来,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到山西永和县干部亲属殴人致伤,再到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撞人者、打人者的“爸爸”往往成为关注焦点,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有人称之为“儿子闯祸,爸爸受过”。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都归为“爸爸”,这些事件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之所以接连出现这样的事情,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首先,对于李双江之子来讲,从小生活在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挫折,从小的溺爱和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其遇到事情以后不能够冷静去处理。此外,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对法律漠视,法律意识淡薄,出了问题后不寻求法律去解决问题。
其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发生这件事情的重要原因。目前我们的学校更多地强调僵化的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和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另外,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平时就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积极地引导,加强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遇到实际问题的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依法办事的思维模式。
再次,从整个社会来讲,我们就应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对年轻人进行积极地宣传和引导,使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错误的金钱观和扭曲的权力观,使得很多人认为钱和权的重要性大于一切,这样的话就会进一步滋生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仇富和仇官现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最后,我们的这个社会和政府都应该携起手来,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营造一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氛围,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应该让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其走上歧途,因为他们才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第三篇:2017新作文“驴友事件”的评论
2017新作文:“驴友事件”作文选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去年10月7日,经过连续搜救,17名擅自进入广西来宾市自然保护区露营被困失联的驴友,成功获救。来宾市为此次营救,耗费了巨大的公共资源,更严重的是营救中救援人员也面临巨大的危险。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当地政府呼吁驴友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要擅自行动。有网友认为,驴友是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不应为救援买单;又有网友说“人生需要‘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为他们的行为点赞。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分析
1、材料第一段给我们介绍了需要评说的事件。
2、第二段则是这一事件引起的社会的强烈反响,即给我们呈现了针对该事的三种观点: ①驴友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擅自行动。
②驴友是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不应为救援买单; ③“人生需要‘说走就走’的旅行”,为驴友的行为点赞。
3、第三段表明写作要求,并问:对此你有何看法?
4、立意时我们可参考材料所给的观点,也可针对事件生发合情合理的其他看法,比如谈权利和责任,谈自由与法制,批判驴友的任性行为等,但绝不能做不加思辨的“传声筒”,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比如有学生就大赞特赞驴友的行为。
5、要抓住“对此你有何看法”的“此”是什么,找准“就事论事”的“事”。写作时需针对驴友一事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态度,由表入里,在情、理、法的内在脉络中进行分析阐述,走向思维的深度。特别重要的是必须结合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基于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进行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
因此,审题时要细读材料,找到材料中有关立意的标识, 抓住材料中譬如“擅自”“耗费”“巨大”,“严重”“危险”等词。
自游是否真的自由
繁忙生活里,假期显得格外难得。越来越多驴友利用国庆黄金周外出旅游,旅行讲究轻松自在,然而去年发生的“17驴友擅闯林,救援工作难开展”事件却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旅行的自由,究竟是何种程度的自由。私以为该起事件中的驴友,真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近年来,自由旅游者已将自由的定义下限无节制下降,不再满足于灯红酒绿的城市,闻名中外的名胜,向着“规定”的底线出发,已经成为部分驴友“变质”的探险目的,此次事件中提到的广西来宾市自然保护区明确规定禁止游客进入,17位驴友的擅自闯入不但表现了对规则的漠视,生命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破坏。
规则的制定来自于对秩序的维护,行为的约束,及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规定游客禁止进入自然保护区可能出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或是未开发地区可能对游客造成伤害的避免,驴友对规则的漠视最终导致自己被困林中,一切责任应由他们独立承担。
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必然是驴友们的“擅闯计划”产生原因之一,被困林中还存在出行前准备不足,没有料想到意外对策等因素,如此莽撞的出游行为,对自身生命安全以及参与营救的救援人员安全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自由建立在保障生命安全健康进行的条件下,而不是随心所欲,不虑后果。
不遵守相关法规,耗费巨大公共资源实则是对稳定社会公共秩序的一种破坏,公共服务的建设是为了更及时更有效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对于破坏规则这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及不负责的行为,公共资源巨大的耗费着实令人惋惜。公共秩序的公平稳定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前提便是遵守规章制度。
自游是否真的自由,自由建立在遵守规定,保障生命安全,不破坏公共秩序的情况下,驴友说走就走的行为固然有可赞扬之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这种果断、无畏的基础上更理性、成熟地看待自由,真正做到为他人、为社会着想。
作为社会生活群体中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互相约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请为他人的自由让路。
旅游遵法,顾全大局
近日,一些擅自进入旅游区露营被困失联的驴友,经过连续搜救,耗费巨大公共资源之后被成功获救。对此我认为,驴友应当自觉遵循相关法规,顾全大局。
驴友擅自露营失联使得救援人员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营救,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表面看是驴友的贪玩心理的驱使,使其忽视法度;然而从深层次看,则是当代人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大局的缩影。擅自露营的驴友,有没有想过失联后给救援人员造成麻烦的后果?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与损人不利己大同小异。
驴友持着贪玩好奇之心便任意作为,这实质上也是自我保护意识不高、思想浅薄的表现。在这个信息发展的时代,人们依赖于新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对于自己错误的行为竟不加纠正。然而,从另一方面上看,营救人员又何其不是耗费了巨大的资源、甚至奋不顾身投身于救援之中、陷入危险境地才得以成功营救他们?王小波说:“现代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过度依赖技术,人们以为自己征服了技术,而我们又何尝不是被技术捆绑着不能自主行走。”由此可见,当驴友们过度依赖技术,将自我保护意识蒙蔽于此,被困失联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深究其源,驴友无视法度、抛弃责任心的行为更是整个时代自我中心观强烈的表现。信息技术的蒸蒸日上,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人们也渐渐利欲熏心,让自我中心观肆意膨胀泛滥,驴友的行为便是个很好的例证。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大禹良点坦言:”制造出的新型病菌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自我中心观一旦在社会上泛滥成灾,那么谁会像大禹良点一样为社会服务?长此以往,试问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何而来?民族国家的复兴壮大又该怎么继续? 诚然,有人认为驴友们这么做值得肯定,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不应为救援买单。而我认为,这样忽视法度、不顾全大局的行为,是这个文明不断发展的时代的滥觞!驴友被困失联已是既定的事实,如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公民的道德修养,加大法律的监管力度,使法制为先的观念深入人心。
龙应台有言:“做事应得三思,切勿让个人主义滋长而使他人步入危险的境地。”旅游遵法,顾全大局,是一个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任性并不任意 去年,擅入自然保护区被困失联驴友获救,来宾市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一时,议论纷纷。对此,我认为,任性不代表随意,驴友应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表面上看,驴友们的行为是追求个性,挑战自然的举动,无可厚非,可实则是对地方法律的破坏与忽视。倘若这种风气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其后果不堪设想。或许今天有人想去监狱体验生活,明天就有人飙车超速体验快感。长此以往,法律尊严何在。亚里士多德曾说,法律的两重性在于本身法律的良好,以及已成立法律获得普遍服从。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破坏。
没有人理应为你的任性买单,正如查理斯玛特曾说,你是你,没有人理所应当地为你付出。驴友们的任性行为使当地政府耗费巨大公款,并使救援人员陷入危险的境地当中。这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们作为法律的破坏者,有何理由动用大笔公共资金,有何理由让同为社会公民的救援人员献出生命,若只因一句,“我任性”,这未免也太可笑了。古有秦始皇任性,是文学陷入荒芜;今有安倍任性,让中日再陷危机,他们的任性不仅使自己,更是整个民族为之买单。我们从不批判任性,但请你自己负责。
也许有人说, 人生需要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此,我深感不然,不是否定追求自由,而是反对将自由作为不负责任的幌子。驴友们亦追求自由,说走就走,结果走进去却走不出来了,反倒折腾了一大批救援人员。我对他们的计划方案,团队组成,后援补给深表怀疑。诚然,如此一来便更加锻炼了他们的荒野生存能力,可若一不小心呜呼去矣.,人生已无,何来自由? 社会上受这句话“荼毒”的大有人在,不少人停工辍学,工具一丢,只留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便溜之大吉,于此我只能说。呜呼,业道之不复可知矣。
现在追求个性自由的人越来越多,其本意早已被扭曲变形。驴友们的任性实质上是对法律和责任的随意,他们倒是个性自由了,却苦了其他不相干的人,破坏了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形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鉴于此,我认为,任性并不代表随意,我们应该承担起肩上的责任,为自己买单。
规则之“笼”守住生命
17条生命因破坏规则而岌岌可危,而救援人员的性命安全也被牵扯其中——看到搜救17名失联“驴友”的新闻,我不禁感叹当代许多年轻人对规则的淡漠。为追求生活乐趣而破坏规则的人也许会高举自由主义的旗帜我行我素,但殊不知,遵守规则是对生命尊重的底线,也是个体自由的前提。
人的热情固然可贵,但滥用这种热情而缺乏理性思考便是不妥的。17名驴友受到一时热情冲动的驱使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而忽略了与保护区管理部门报备并随时联系这一至关重要的过程。与其说这是一种说走就走的胆魄,不如说这是一种缺乏责任心的极端自私。17条生命,也许是为人父母,也许是家中希望,在社会中各有各的定位和责任。他们在违反规则的同时,也将自身的姓名与周围人的生活悬在达摩克里斯之剑下,稍出差池,便会支离破碎。人的确是为自己而存在,需要有“做自己”的勇气;但人也是社会性的,而调节社会生活中种种矛盾的便是规则。若肆意破坏之,是对自身生命的漠视,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公民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义务与权利。救援固然是救援人员应尽的义务,但遵守法律不也是公民死守的底线吗?若17名驴友不为救援买单,不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把规则当做橡皮泥的社会风气将永远得不到纠正。柴静有言,对生命的尊重是这个社会的原则。而一条条规则正是保护我们自身最有力的网,正是这一原则最直观的体现。
充斥着我们生活的规则真的那么面目可憎吗?其实不然。“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话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如果我们都接受对我们的自由一定的限制以及对我们选择权的一定减少,我们就都能获得更大的自由以及更多的选择权。保证了我们自由的,正是一条条枷锁。任何自由意志,都建立在适当限制及有能力负起责任的基础上。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不正是最好的佐证吗?若生命都没有了,谈何负责,谈何自由呢?
中国自古以来是德治、家族政治,而非法治,守法观念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苏格拉底在临死前说的那句“法律可以以不义的方式判我有罪,但我不能因此违反法律”,正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精神养料。规则并不是限制,而是将人文精神转化为文字的再现;条条框框,正是框住了我们的生活与生命。
深思而后行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日益被人们接受.可越来越多的”被困”、“失联”、“搜救”、“遇难”等词出现在报道之中,你还能不深思而后行吗?
驴友旅游,应将生命安全置于首位。旅游的产生,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一位旅游节目主持人曾说:“出去走走,你才能发现世界的美妙。”确实如此,旅游给人们带来愉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放空心境,感受与平常截然不同的生活。可一旦你不经过大脑思考,去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神秘探险”,那你有可能把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一并通过“探险”带走了。若你连生活的基础都失去了,那旅游还有何意义呢?
驴友旅游,应将公民责任背上行囊。去年国庆,为了营救17名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露营被困失联的驴友,来宾市政府耗费了巨大资源,救援人员也身处险境。有网友认为,作为公民,驴友有权享受公共服务。诚然,公民有权享受自身权利,可你是否忘却了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呢?为了一己私欲,而使他人身处险境,为你的一时冲动埋单,甚至显出自己的宝贵生命,让那些原本可以让更多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资源,就单单因为你草率的决定,而凭空消失,这真的是你所希望的吗?“若我不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我所能做的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一位作家如是说。因此,在你们行动之前,请检查你是否带上了公民应负的责任。
驴友旅游,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曾记得,几位驴友前往西藏,偷采倒卖雪莲。雪莲是圣洁的象征,在当地被普遍尊重,而那位年过四十的“成熟”男性,却做如此勾当,实在令人唾弃。这类报道也并不少见。因此,当我们外出游玩时,也要主义自身的行为举止,是否合乎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千万不要知法犯法,以身犯险,而应在保证自身行为正确性的同时监督他人。
“将你推向深渊的往往是你热爱的事”,我们在合理地享受旅游的欢愉前一定要深思而后行。说走就走的旅行着实令人向往,可你可知,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背后有多少安排与规划?
若想让旅游为我服务,而不是将自己推向披有“旅游”外皮的深渊,我们一定要切记——深思而后行。
说走就走不是抛弃所有
在社会压力骤涨的今日,不少年轻人渴望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有不少雷厉风行行者付诸行动,当了一回潇洒游客。但在去年10月7日,为搜救17名擅闯广西来宾市自然保护区因露营而被困失联的驴友,来宾市不仅耗费巨大公共资源,还使救援人员生命面临巨大威胁。依我之见,若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能带来自身心灵的满足,却会给众人和亲人带来无尽的困扰与担心,那么这场旅行,不要也罢。
梁晓声曾说:“一个人在世上达到的四种境界无非是,植根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想要追逐一场生命的旅行,心灵的释放乃人之常情,也是你的自由。但若是不恪守相关法律法规,视生命如儿戏,只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感,那么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简直就是场灾难。擅入自然保护区,沉浸在无边自然风光的驴友们,可曾想过没有安全措施地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等同于与死神面对面交谈?可曾想过自己在这儿逍遥快活,远在千里的亲人却在夙夜挂念?更甚,可曾预想过,当你们陷入困境,营救人员的生命安全,大抵是一命换一命,或是全军覆没?当你们踏上这场旅途,你们更应该认识到你们的自由不是无所羁绊,你们更承担着对自身安全的保证,亲人的担心及社会的责任。
也许有人认为,驴友作为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营救是理所当然,更不应为救援买单,诚然,驴友们现身于危险中,政府有义务保障你们的人身安全,实施营救行动,但作为营救人员,若是在保护区中一去不复返了,将会带给他们的家庭多大的重创?营救人员也是公民,他们也是纳税人,若是丧命于此,又有谁为他们买单?这笔帐,又怎能说清?
英国诗人约翰曾说:“在世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要与他人相连,成为一整片陆地。”人生在世,关系网络错综复杂,但与我们最紧密相连的莫过于亲人的爱。这份深沉的爱意,我们又怎能辜负?又怎能抛却?
说走就走的驴友们啊,请记住,旅途中的你们不是赤条条地了无牵挂,说走就走也不是抛却所有,你们与世界相连,远方更有人望眼欲穿,盼望着你的平安归来。
第四篇:2013新作文素材:复旦投毒事件思考
2013新作文素材
中国好室友”VS“复旦大学投毒事件”
“带给我们的思考
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破坏的同时,也见证了人的真、善、美。这不,网上被疯传的这位大哥在地震发生时,抱着宿舍六台手提电脑,背着三部单反相机,提着宠物小乌龟冲出宿舍,凭一己之力拯救了全宿舍的财产。他的光辉“事迹”在网上一天之内被转发几十万次,被网友称为“中国好室友”、“中国最强室友”。
据记者了解,该男生名叫黄昱舟,安徽人,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对于现在自己变得这么火,黄昱舟万万没有想到,他说,我觉得很多网友把我个体英雄化了,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我有五个值得付出的室友,这种积淀源于两年深厚的室友之间的感情,是每一个室友的功劳,所以请不用太在意我,请媒体关注地震吧。谢谢!
看到这则帖子,不禁让人想起刚发生不久的复旦大学“同室操戈”惨剧,连日来多起杀伤室友的新闻,一度令室友成为一个恐怖名词。就在大家失去信心之时,这位冠以“最强室友”称誉的男生让人一扫此前的阴霾,对室友重获信心。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只因有神一样的室友,可见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很重要。反观社会,此理亦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别小看这个关系,它可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导致个性的丰富性,引起个体之间冲突加剧。想要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求同存异,具备宽宏豁达的心理品质,多为别人着想,做到以诚相待。
在生活中,我们与朝夕相处的同学、同事有了误会,受到别人不公正的对待、不为人接纳时,一定会为之焦虑和烦恼,也一定会影响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交关系。怎么办呢?大吵大闹?干脆绝交?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只能使自己在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影响以后的交往。相反,如果我们做到宽宏豁达,也许就会心平气和些,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会体会他人的心情和感受,误会、委屈就常常烟消云散,别人也将欣然接受你。
“中国好室友”关键时刻的一个善举,引发社会如潮好评,可见人们对正能量的向往和追求。如果能多些此类善举,少些“同根相煎”的悲剧,都自觉保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个世界可能不至于太糟糕。
第五篇:2012新作文素材: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反思
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反思 中国青年报
10月21日零时32分,遭两车碾压的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离开人世,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提前凋谢。
网络上充满悼念小悦悦的声音。截至记者发稿,仅新浪微博已有几千条相关留言:“天堂没有来来往往的车辆”,“愿天堂没有人心冷漠”…… 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她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全社会的大讨论。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
对此,部分律师、学者建议将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等行为入罪,也有很多学者表示,与其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不如立法鼓励和保障“见义勇为”。见死不救罪是万不得已的手段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各界开展了“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的大讨论。“为了鼓励见义勇为,惩治见危不救,有必要以立法的形式,对见危不救的行为,尤其是对社会特殊人群,作出明确的„惩恶‟规定。”律师朱列玉认为,特殊人群应负担见危施救的义务,比如规定公务人员见危不救,必须受诸如开除公职的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先进人士见危不救,取消各类荣誉称号等。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费汉定认为,“18个路人见死不救,是受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缺乏信任的一个缩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司法裁判的负面影响。”费汉定觉得,这不纯粹是司法问题,司法应该为改变这种社会现象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事实上,早在2001年全国两会上,就有32名人大代表建议刑法增加“见危不救罪”和“见死不救罪”两项新罪名。2009年,湖北荆州3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溺亡,船老板“见死不救、挟尸要价”,再次引发社会对见死不救的立法讨论。
反对将“见死不救”轻易入罪的理由主要是,法与道德的关系不能随意模糊。对于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谴责他们道德缺失,但不能说他们是“犯了罪”,因为法律并没有规定他们有必须救人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的确发生过公民因为救人而惹上麻烦的事,比如被诬赖为肇事者;或是因为救助不当,扩大了损害;或是救助时自己受到伤害,使许多人在伸出援手之前有了顾虑。这种正常顾虑,如果被定位为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显然是对刑法的滥用,刑法作为惩处手段,必须恪守“最后的”、“必须的”、“万不得已”的底限。
可以想象,如果见死不救或见危不助成为一项罪名,很多人为此可以一遇事就躲着走,以免牵扯太多麻烦。
真要有什么人出意外了,都躲得远远的,连看看情况再做打算的可能性都大大降低,这就违背了立法初衷。
各地立法不同,同样见义勇为行为待遇不一
目前,我国规范和保障见义勇为行为的法规包括:31个省(区、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中的19个条例、8个规定、4个办法。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地方五花八门的立法必然造成同一种见义勇为行为所受到的待遇不一致,只有通过国家立法来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确立褒奖见义勇为行为的制度,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好制度。他建议:“如果制定专门的见义勇为法律还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先由国务院制定见义勇为行政法规,待实施一段时期后再上升为法律。”
这31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构建起了对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保障体系框架,但在这个体系框架内,很多规定仍不完善,各地分歧较多。
哪些行为属于见义勇为?有的地方规定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有的地方将“协助公安、司法机关和保卫部门抓违法犯罪分子的行为;检举、揭发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的罪证,协助公安司法机关破获重大犯罪案件的行为”归为见义勇为。
重庆市曾经有一个案例,青年何某为救落水儿童献身,然而,根据当时《重庆市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条例》的规定,何某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因为该条例限定见义勇为必须是“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抢救落水儿童不在此列。
另外,很多省份相关条例都规定,“见义勇为一定要事迹突出”。有人指出,“事迹是否突出”只能作为奖励大小的标准,不能作为认定见义勇为的标准,况且事迹是否突出并没有硬性的评判标准,如果把事迹突出作为认定见义勇为的标准,实践中恐怕难以公平操作。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需要证据来支持。受助者,以及见义勇为行为发生时在场的公民,都是见义勇为行为的目击证人,他们的证言是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重要证据,但现实中,有些受助者害怕支付见义勇为受伤、死亡者的补偿费用,一跑了之,或者干脆不承认被救的事实,见义勇为者受伤以后,很多群众不打电话报警。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袁古洁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在场的其他公民应有的义务,一旦发生见义勇为行为,在场公民应产生一种特定的法律援助义务,如作证、将受伤者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协助报警等。
广东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朱占同认为,要对见义勇为者进行法律保障,“对于见义勇为的人诉讼的案件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证据规则要对见义勇为的人有利。社会建设是要花钱的,要为见义勇为者埋单。”
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应是政府责任
综观各地法规,大多操作性不强,主要缘于政府保障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江西省维护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奖励保障办法》共有14条,却无一条明确其保障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此外,缺乏强制性也是这类法规的问题所在。《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对行为确认、医疗救治、诬陷报复、工作人员操守、贪污挪用经费等环节作出了“给予行政处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笼统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现行的地方法规中,保障的对象多为见义勇为者本人,偶有提及“牺牲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见义勇为人员”的家人,以及“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住房、入学、入伍、土地承包等优先权”。有关专家指出,见义勇为的保障对象不能局限于见义勇为者本人,无论其是否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只要影响了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其家属都应同时被列入保障对象的范围。《吉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在“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部分称,“应当给予下列奖励: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金、其他奖励。”然而,条例全文并未提及明确的保障标准,其他地方法规中大多如此。
“中国好人网”发起人谈方教授表示,应追踪保障见义勇为者,网站将救小悦悦的陈阿婆一家列为网站长期跟踪帮扶的对象,以后他们一家遇到有病治不起,就业、上学等问题,都会给予帮助。
1993年6月,公安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等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随后,各地方也相继成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然而,基金会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多年来救助的多是涉及公安的见义勇为行为,比如协助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抓违法犯罪分子的行为,每年救助的对象也很有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基金会只是见义勇为奖励和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之一,“基金会只负责见义勇为奖励和救助资金的募集和发放。只有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才是负有全面责任的主体,除了资金保障外,见义勇为公民的安全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和其他救济,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宣传等,都应当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
专家解读小悦悦事件:社会价值问题是直接原因
佛山日报发起的“如果你是儿童被碾的目击者,当时你会怎么做?”微博投票昨日已经进入第3天,至昨晚11时,共有103626人参加,其中有79%的人选择先拨打120或110求助;14%的人选择抱起孩子,赶紧救治;2%的人选择为避免不必要麻烦当作没看见;5%的人选择纠结,说不清。而对于“18个路人”的冷漠,广东省晴朗天心理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兼高级治疗师袁荣亲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18路人”的旁观者效应
网络上一边倒地指责“18个路人”的冷漠。不过,也有网友指出,“假若这18人换成另外18人,结果会不一样吗?实话实说,把我放到那18个人中我也不会好到哪去,能做的就是打个电话。”“@江湖小霞”说。袁荣亲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18个路人”现象,假如某个事件只有一个人遇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会积极干预。但是,如果有很多人或者预料到很多人可以见到,这样他的责任就会分担开,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期待别人去做,或者是哪怕自己不做的时候,他自己的内疚感、自责和负罪感也会减轻,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寒溪石”也认为,“过于对漠视路人的道德谴责,会加重人们的道德压力;而过于宣传社会的黑暗面,更容易让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
需要反思道德缺失原因
袁荣亲分析了陈姨的行为,他认为,18个路人不救助,而陈姨救人,这个现象不单纯是“旁观者效应”可以解释,而是这个社会结构引起的。这几十年来,社会整体上处于高度快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变了,更物化。人处于竞争中,而大多情况下又以外在物质衡量一个人。因此,每个人都处于高度焦虑中,不论贫穷或富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会夸大一些因素对他的不利。如此前南京彭宇案的影响,会认为救人的行为会受到一些不好的结果。加上社会媒体对此事的讨论,放大了做好事反而带来不好的效应。因此,一个人做事时往往会衡量一件事对他有没有坏处。
转型期社会价值问题
“真正的道德是勇于揭露事实,而不是急于谴责。过路者虽然未施援手,但也未作恶。挽救道德应该重奖见义勇为者,重罚作恶讹诈者。忽略那些极好的和极坏的人,而将重心放在无所作为的人,对道德建设毫无帮助。这种舆论导向只能让被冷落的好人寒心,让被忽略的坏人逍遥。除了陈阿婆和司机,我们13亿都是路人。”“@观摩团”总结。
袁荣亲强调,社会变成竞争性情形,所有人都在竞争。在竞争时,对其他不相关的事可能视而不见,因为我们处于高压的环境之下。在这个事件中,路人毫无疑问也会承担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包括良心上、行为上的一些谴责。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也分析了“冷漠的路人”成因,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很多价值观念都受到冲击。此前南京、天津的事件,扶人者却要承担责任,社会价值出了问题,这是直接原因。“希望此事能让有关部门清醒地看待社会存在的问题。”
来源:广佛都市网-佛山日报 编辑:赵京京 10·13广东佛山女童遭两车碾压事件 百科名片
女童遭两车碾压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4日上午,广东佛山南海区检察院称已批准逮捕小悦悦碾压案嫌疑人。事件简介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
女童遭两车碾压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本名王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当时的悦悦已经像一个提线木偶般瘫作一团!日前,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那些在小悦悦被车碾压后的整整7分多长时,10·13广东佛山女童遭两车碾压事件(3张)间内经过漠视的路人们,引发网友热议。当越来越多的“彭宇案”发生,当好心救人反被诬陷的事件屡屡上演,我们又该怎么面对?这不仅仅只是见死不救,更多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编辑本段相关人员 被碾儿童
病情进展
悦悦父亲表示,手术后的悦悦,切除了后脑盖骨,目前在重症监护区内,得7、8天之后才能脱离危险。
医生表示,悦悦目前伤势很严重,送到我们院的时候没有自主呼吸。生命非常危险,还没有度过危险期。
悦悦父亲含着眼泪说,我太憎恨这些人了,小女孩躺在路上连扶都不扶一把,肇事司机还在逃逸。如果当时有人经过扶一把悦悦,她不会经受第二辆车的碾压。对于漠然的路人,悦悦的父亲这样说。[1]
已经去世
“2岁女童小悦悦13日晚在佛山接连被两辆车碾过”事件中的小悦悦(王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离世。[2]
媒体佛山人民广播电台官方微博称,近期备受全国人民关注的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已于今晨去世。微博写道:“据了解,凌晨三点钟,小悦悦的父母去最后一次去到ICU病房见小悦悦最后一面。小悦悦妈妈悲恸欲绝,只有爸爸王持昌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处理小悦悦的遗体。我们祝福小悦悦在去往天国的路上一路走好。”[3]
母亲自责
曾经的美好一去不复返
王先生告诉,小悦悦今年才刚上幼儿园几个月,她还有一个快7岁的哥哥。事发当天5时半左右,小悦悦放学回家,与哥哥一起玩耍。“儿子出去玩了,妈妈刚刚上楼收衣服,哪想到小悦悦就偷偷跑了出去”.王先生说,小悦悦的同龄玩伴都住在附近,她平时也经常独自在事发路段独自来往。结果,在距离家门才100多米的地方发生意外。
第二个肇事逃逸司机已被警方抓获,第一个肇事逃逸司机因舆论压力也已经向警方自首,小悦悦的母亲不停埋怨自己:“我谁都不怨,只怨我没看好孩子!现在我只希望孩子能好起来,带她回老家。” 路人
第一个人: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似乎看不到小悦悦,然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
第二个人:摩托车男,小悦悦躺在其正前方,他往下看了一眼,一拐弯绕过伤者。视而不见的冷漠路人(9张)
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走进监控范围后一直盯着小悦悦,却走得离孩子越来越远
第四个人:开着蓝色后尾箱三轮车男,从店铺门口两次横向经过,对2米外的小悦悦视若无睹。之后该红衣男子再次开车路过,看着小悦悦,却没有停步
第五个人:踩着三轮车的蓝衣男子
第六个人:另一摩托车男经过
第七个人:黑衣男子开摩托车经过,不断回望小悦悦
第八个人:一名中年女子带着黄衣小女孩经过,看了几眼没有停步
第九个人:一个穿雨衣的摩托车男子经过
第十个人:穿着蓝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悦悦身边来回两次,除了奇异的目光外再无动作 拾荒阿姨
遭到质疑
陈阿姨遭媒体围堵(7张)10月16日,大批媒体记者采访第19位路人,也就是为小悦悦呼救的拾荒阿婆陈贤妹,这让种了一辈子田的她“吓了一跳”.“有些风言风语,我们听了心里很不好受。”陈贤妹的儿媳说,她听到有人说婆婆是“想出名、炒作”,听到这些风凉话,她心里很难过,“难道做好人就这么难?”[4]
媒体围堵
此前救起两岁女童小悦悦的拾荒阿姨陈贤妹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纷纷赶来采访报道,陈贤妹表示,“这只是件小事情,我当时只想帮一下,没有想太多,没什么好讲的。”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陈贤妹的不停的接到各种媒体的来电,手机成了热线电话。陈贤妹阿姨向记者抱怨,这两天接到的电话太多了,来采访的记者也很多,已经影响了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房东也表示过多的媒体的采访影响到了自己。[5]
父母跪谢
10月16日,陈贤妹在事发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悦悦的父母哭着来到陈贤妹身前,“扑通”一声跪下就拜。“谢谢阿姨!谢谢阿姨!你是我们的大恩人„„”小悦悦的父母一边磕着响头,一边向陈贤妹表达谢意。
政府嘉奖
10月16日上午,佛山市文明办的张主任告诉法晚记者,南海区文明办等有关部门正在了解小悦悦事件的经过,可能会依据实际情况去看望伸出援手的拾荒阿姨陈贤妹,并给予其奖励两万元。
张主任表示,针对小悦悦受伤后有路人“漠视”的情况,佛山文明办等部门将会进一步加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宣传和工作力度,让更多的人像陈贤妹那样,在别人面临困境时伸出援手。道德反思
小悦悦,一条幼儿的生命因为事故,由周围人的漠视而逝去,引起社会一片议论,有人建议 要立法,阻止见死不救。立法就能阻止这种事的发生吗?众所周知,也许中国目前很多事让我们对法似乎心如止水,因为我们立的法可是不少了,例如我们反贪的,政府几乎年年下达的什么十准,几十不准,但却收效让人摇头。再说如果民众如都有这种心态,那上升到法律,那以如再遇如此事,那或连围观都不会有了,远远看到有事就逃走,也没有人去作证说某人不救人,因为作证也可能有见死不救嫌疑。所以说那根本不是法的事。
那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呢?一些人说是中国人的道德问题,也就是文化问题,看来是说对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近十多二十年年开始,不是某些人鼓吹中国是有名世界的道德的孔圣人,回归了吗?从网上大力宣传,到教科书,叫孩子们又跪又洗脚的,大学校立像,到一些管理官员内部大力宣传圣人思想吗?近来还横扫到美国去做广告;咋的?这不道德的事今天会越演反而越烈了呢?
有人说圣人儒家儒教主导时代,都讲道德,民风好,是现在的人太坏了,那是不是呢?先打开圣人开始兴起的宋代一看,发现也没有什么好;如宋朝有名的海上之盟,儒将童贯领大军,要收复辽占领土,满怀道德有着圣人尊尊亲亲思想的他,来到边境前,张贴皇榜,叫给辽统治汉民赶快回归,做回天朝子民,信心十足的童某,就等汉民们立即造反,迎接天朝天兵,然后就可直入收拾残局.哪知望穿双眼,在边境童大将军一个汉民影子都没见,最后只有吃败战,变成年年进贡它国,北宋也从此不振。看来这些汉子民也太坏了,不念尊尊亲亲了,害了祖宗皇朝,军队死伤无数。
再又看临近将我们的圣人推至最高的大清。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军队交战珠江,哪知大清军队忙死忙活,两岸平民们却平静地若无其事的观看着,没有什么爱国忠君,救死扶伤的道德可言。他们怎么就这样冷血呢?主导的圣人怎么不没有教化好他们吗?
我们知道我们的圣人文化是先教官而施于民,那是不是问题在我们的圣人文化上?为了搞明白我们的中国人文化,笔者不得不打我们自以为豪孔圣人的《论语》,寻找他对救死扶伤是什么观点。终于找到了,《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句: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大意是: 宰我问道:“一个仁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一位仁人’,他会照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已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2012新高考新作文
以“拒绝冷漠,传递温暖”为话题的(小悦悦事件)作文
拒绝冷漠
佛山两岁女孩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她才来到两年的人间。两辆车毫无人性的从幼小的身体上辗过,十八个路人匆匆从血肉模糊的肉体旁经过,却没能留住一个人的脚步,没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社会如此冷漠如此麻木,冷麻麻木到了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人们的良知呢?人们的同情心呢?人们的道德底线呢?人们的是非标准呢?在这个被金钱占据,被利益熏心,被权势玩弄,是非黑白统统都颠倒了的时代,还能指望什么呢?
这是一个奇怪畸形的社会,我们最初的良知被人无情的出卖了,我们仅有的悲悯被人玩弄了,我们本已薄弱的信仰被人践踏了。我们同情街上的乞丐,好心的施舍一元两元钱,但最终我们知道,我们受骗了,那些乞丐乞讨只是在完成他们的工作,或许他们中间有些人比我们还富裕;我们好心的帮助被车撞到的人,可是这样的好心有可能会让你背上一辈子都甩脱不掉的麻烦;国家遭受灾难,人民遭受痛苦,我们热血沸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是炫富的郭美美却使我们最后的一点信念都摧毁的一干二净„„我们该相信谁?我们该信仰什么?
我们指责人世的炎凉吗?我们指责人们的冷漠吗?我们指责人群的麻木吗?问题是光指责有用吗?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提高的是人们不断上涨的物质生活,荒芜的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生活是好了,物质是丰富了,口袋里的钱是多了,但是人们觉得幸福吗?人们觉得安稳吗?当官的抱怨,官难当,事难做,日日提心夜夜吊胆,生怕官帽被摘掉,有专车住豪宅养情人受贿赂,可惜就怕双规下马把命丧;做小民的抱怨,物价不断上涨,口袋钞票贬值,房价节节攀高,教育经费年年增长。有钱的抱怨,钱难赚,官难缠,各方面敲竹杠的让人烦不胜烦,没钱的抱怨,物价高,房价高,仇富心理让许多人心理失衡。作为小民,我们高兴于报端出现的我国的GDP总值每年呈多少多少比例的增长,但我们更关心的是猪肉多少钱一斤?我们吃的食物是否安全?房价何时能停止它上涨的脚步?出行是否安全?房屋是否坚固?如果这些关系到民生安全的问题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怎么能使人们感到幸福?这个社会怎么能够做到真正的和谐?连自己的生活都觉得无味无聊惶惶不安的人群,你怎么能指望他们内心光明温暖?你怎么能指望他们能对别人的死活上心牵挂?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我们是一个奇怪畸形的群体。我们只知道抱怨,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人世的冷漠,抱怨人性的丑陋。孰不知,其实我们就是这些丑陋现象的制造者和参与者。谁都知道,走路要走人行道,不要闯红灯,不要乱抛纸屑,这些连两岁幼童都知道的道理,我们成人会不知道吗?可是你上街看看,这些丑陋现象的制造者就包括你,也包括我;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偷自行车电动车手机的经验,这些被偷的东西竟成就了二手货市场且生意红火,许多被偷的主儿到这里来买二手货,又成为了这些偷儿的销赃处。这里面包括你,也包括我;在街上看见小偷偷东西,看见坏人行凶,有多少人害怕引火上身而视若不见?这里面包括你,也包括我。在中国办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要塞红包托关系找后门,这已经成了中国人最习以为常的习惯,国人厌恶贪官,痛恨贪腐,可是国人又在不停的实施贿赂,不停地制造贪官,我们左手接受别人的红包,右手又去贿赂别人,这里面包括你,也包括我„„。。所以我们无需指责这个社会怎样的丑陋,我们无需指责别人怎样冷漠麻木,因为这里面包括你也包括我。我们只能自省,我们只能自律,我们只能从自己做起,不做丑恶的制造者,不做丑陋的参与者。我们不能等待,我们不能观望,我们只能从自己做起,从我们的良知做起,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不至于如此肮脏,如此麻木不仁。
面对躺在地上血肉模糊的肉体,我们叩问自己的心灵,如果你从旁边经过,你会不会成为第十九个路人?希望小悦悦的死能唤起全社会所有心灵深处还尚存一丝丝良知的人们的一点点思考。希望小悦悦在天堂里找到幸福。
拒绝冷漠
一缕朝阳依附在校园的高墙,一股温暖的气流淌过我略带凉意的心,涌进我生生涩涩的双眼,随着我流畅的发线下垂下垂。
我们的世界多了一扇门,一扇上了锁的防盗门;我们的世界多了一堵墙,一堵没了窗的水泥墙;我们的世界多了一条河,一条没了桥的流沙河。
我收住了自己流离的心,可我无法收住自己迷茫的目光。曾几何时,我带着红海棠般浓郁而热烈的微笑走过你身旁,你只是冷漠地抬头瞥了我一眼。朋友,我们之间有了门吗?曾几何时,我装着彩虹糖般鲜艳而甜蜜的热情走向你面前,你只是无视我的存在匆匆走过。朋友,我们之间有了墙吗?曾几何时,我揣着百米跑般兴奋而激动的喜悦扑向你后背,你只是惊讶地回头生硬地微笑与我寒暄。朋友,我们之间有了河吗?
一颗心冷漠了,但我还是希望它放出炽热的光芒。好吧,找把钥匙打开防盗门,修扇窗户照亮那堵墙,建座大桥跨越那条河。拒绝冷漠,拒绝覆盖在热情上的冷漠尘土。
我无法改变你的一举一动,但我可以完善自己的任一举动。也许某一天我看见你,没有微笑,没有打招呼,没有一句问候,就这样默默走开了,甚至没将目光停留在你身上哪怕短暂的一秒。你失落了,暗暗地想我们地久天长的友谊土崩瓦解了,我们的海誓山盟石沉大海了。今天,我告诉你,朋友,其实我一直都记在心里。我没有将它们写在沙滩上,它们没有被海浪翻卷走,我将它们刻在石块上,永远地停留。
让我们牵起友谊的手,再现温暖的笑,将歌声留在空旷的操场上,将密语留在寂静的黑夜里。因为拒绝冷漠,所以我们要学会微笑,学会问候,学会唱一首简单的歌,让你的心情快乐,学会爱的鼓励,让需要人陪的你不再孤单。君子之交淡如水,却甜如蜜,希望摒弃了冷漠的我们,友谊更上一层楼。
冷漠由心而生,亦可由心而灭。大千世界,你我都是朋友。那么,我的朋友,请脱下冷漠的外壳,和我携手走进温暖如春的真诚世界。
小悦悦事件 论文
连续几天的时间里,10月13日下午发生在佛山南海的小悦悦事件让中国人心绪难宁。
这一天,先哲早已大加挞伐、今人尤有切肤之痛的“国人冷漠症”进行了最彻底的表演:面对遭面包车碾轧的两岁女童小悦悦,在长达近七分钟的时间里,18名路人居然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直至拾荒的阿姨陈贤妹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在见惯了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等类似场景之后,按说我们对冷漠的承受力是大大提高了。但小悦悦事件还是激起了国人普遍的震惊和愤怒,对此有人从利害关系上分析,搀扶倒地者毕竟存在一定风险,而小悦悦事件中,经过的路人完全可以通过打电话报警等近乎零成本、零风险的方式进行援助。尽管如此惠而不费,那18名路人也不愿意选择,容忍的底线再低,那18名路人注定都没法通过。
这种分析言之成理。但从事件性质分析,面对倒地老人漠然置之的现象如果不是个案,其和在受伤女童面前的冷漠肯定没有质的区别,而且其中很可能存在一种因果联系。在一个社会里,当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都已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时,可以断言,发生小悦悦事件几乎就是一个必然,而且很难保证未来的一天,中国大地上就一定不会上演比佛山一幕更让人震惊的事件。
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法同意小悦悦事件是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在残酷的现状面前,再也不能装鸵鸟,必须承认当下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大幅滑坡是一个已成的冷峻现实,也必须正视连“扶老携幼”这样的基本公德都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
谁应该为此而负责?无非有公民个体和社会两种指向,比较起来,指向社会是最容易的一种办法,也自有充足的理由。由于价值虚无、法纪不彰、道德底线失守、权势者带头不守规则,我们这个社会存在全面失范的风险,与这种风险对抗,个体的力量的确难免卑微,同流合污乃成为最便当的选项。但也正因为这种办法太过容易,不仅使许多应该遭受谴责的人逃脱了道德惩罚,而且还常常让他们心安理得,并产生传导作用,使更多的人一边诅咒道德失范一边却又主动放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小悦悦事件之后,一位网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绵薄却尊贵的力量?”
网友的考问十分有力,更在给人信心。每一名公民个体的力量诚然渺小,但却尊贵,而汇聚这样的力量,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才可能被一寸寸撬动。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我们再对社会痛心疾首,而社会本身终究无法反思和改进,使社会趋善,这副担子实际上仍然只能由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个体肩荷。一个能动的主体,其对社会的责任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来论,消极的层面,是洁身自好,积极的层面,则是绝不放弃自己追求更幸福更有尊严生活的权利,与一切恶和非正义抗争。公民对社会尽这种起码的责任,很多时候常常只需要一点良知良能,就像那个心疼得赶紧抱起小悦悦的陈贤妹一样。
在佛山,当地媒体用“他们令佛山蒙羞”的大字标题考问着那18名冷漠的路人。其实这样的耻辱并非仅属于佛山。试看全国各地,相似事件哪座城市未曾发生过呢?如果说这些事件无一不是提醒我们还生活于文明线之下,我们哪个人又敢声称自己完全是无辜者?有的在公然作恶,有的在作恶的帮凶,有的在恶的面前噤若寒蝉,我们何尝不是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的一部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虽然外界的强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责任感,但绝不可能完全摧毁它。”公民们请行动起来,坚守良知,竭尽责任,如果你还对社会向善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