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军垦博物馆心得
参观军垦博物馆心得
吕婧
我与好友趁周末去了一趟石河子市的军垦博物馆,在石河子市快一年了,也没有去过一次,很可惜。这一次是带着任务去的,满含着期待,带了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下我所感受到的军垦精神。
一进门就是一间辉煌的展厅大堂,毛主席代表人民革命委员会所下达的命令内容,以红底白字的形式裱在了展墙上。毛泽东同志说:中国人名解放军已经胜利的完成了解放中国大陆的伟大事业,今天,我们人民解放军,将在已有胜利的基础上,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武器捍卫祖国。毛主席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们便放下武器,在新疆这片荒野上开始开创他们的新事业。
第一部分,雄师进天山。数以万计的解放军在解放中国后,便辛苦兼程,赶赴新疆,进行新中国失误经济生产建设,路途十分艰辛。没有食物和水,他们便饮马血喝马尿,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新疆。他们这种奋不顾身的投奔与祖国建设的决心让我震撼和感动。一张张黑白照片上他们朴素却又坚韧的脸传递给我的是满满的爱国正能量。他们背井离乡,勇闯沙漠,爬草地,越高山来到新疆,只为有一颗爱国心,这种真实的爱国情操让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对民族的自信心更深了一步。我为这些为新疆,为祖国献身的解放军们感到骄傲,更觉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现在的生活中的笑着磨合小挫折,对于他们而言,真是微不足道。想想他们,我相信以后的我会更坚强。
第二部分。艰苦创业。无论男女,一律都投身到生产建设中去。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信仰,艰苦朴素失误阿衡或丝毫不能磨灭他们的意志。展示柜中,一件件破旧的衣物让我吃惊。那一层盖一层的补丁,真的先锋雷锋同志说的那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模样。一层盖一层的补丁,让一件单裤都成了袄裤。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从那一件件的破旧衣物和生活用品中都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并不用做到像他们那时一样的吃穿用度,但借鉴,勤劳,上进的精神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一代代传递下去。
第三部分,激情燃烧。十多万的军人来到新疆,抛下了家人,孤身在外,没有家人边没法扎根。中央便征集了几万女兵远赴新疆垦荒援建,解决了屯垦“一代而终”的问题,戈壁母亲便诞生了。这些十几。二十的年轻女兵们,抱着一腔爱国热血,离开家乡,是那个时候的佳话,也是那个时候的艰辛。如果没有他们,何来我们美丽的石河子市,何来新疆安康的生活。他们住着超级简陋的地窝子,用着公共洞房,却留下了珍贵的精神影响和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第四部分,“三个队的作用”。军队是用来抵抗敌人的,新疆是不稳定的。兵团也是新疆安稳的标杆和“定海神针”。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兵团精神永远保存在我们心中,他们将汗水和血泪洒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愿我们的祖国能有更美好的明天。我虽不是兵团人,但我愿沿承兵团精神,成为一名优秀中国人。
第二篇:参观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心得
参观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有感
2012年3月17日,在我院社团的组织下,我们各社团的40多位同学有幸参观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馆中展出的数千件文物图片,都是兵团儿女的真实写照,它们那么亲切,似曾相识,却又那么平凡,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有幸的请到了大三的导游师哥和师姐,在他们的讲解下,我大概了解到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着陈列着的是军垦事业“辉煌的历史”。其中有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其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倾诉着军垦新城石河子如何从一个戈壁荒滩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园林城市的过程。其中第三展厅陈列着垦荒时期军垦战士劳动、生活的照片。
1950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石河子新城。为了建设这座军垦新城,第一代军垦人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冬夜宿苇棚子,汗水浸透的棉衣结成坚硬的冰壳;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为躲避蚊虫叮咬,他们用黑泥涂满赤裸的躯体。经费紧张,没有蔬菜,建设者们连续几个月用盐水和辣椒面下饭,没有碾子和石磨,部队只好煮麦粒和玉米充饥。正是他们的不辞艰辛、孜孜不倦精神,才撑起了石河子城市的骨架,如今的石河子以是到处干净、整洁、花团锦簇,特别是开发区,道路宽敞、高楼鳞次,市政府庄严肃立。市政府前的市民广场清秀、优雅,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归功于老辈军垦们的勤劳,艰辛。
进入第一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大的图画,上面是各级领导人来新疆视察的图片。大厅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的简介,另一侧是占了一面墙的巨型浮雕,是军委屯垦戍边的命令。
再上二楼参观就会看见那生产用的工具、那房子、那拖拉机、那树,那上课的场面、那马灯,它们象被历史尘封的画卷依次摊摆在我们面前,诉说着兵团儿女不朽的传说。辛勤劳作、艰苦创业的军垦儿女用自己年轻的身躯铺就了兵团辉煌的业绩,伟大的生产建设兵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结晶,尤其那幅雕刻 “军垦第一犁”已成为兵团精神、军垦精神的象征„„不由得,我的心又凉了起来,又想起了高中时参观农一师阿拉尔市的359旅军垦博物馆,她并不如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悠久,但其中同样记载着老辈军垦们的生活事迹以及用过的生活用品,她们所盛放着的都是老辈军垦们辛劳的见证,曾今他们用这简陋而笨拙的工具开拓了着我们的园地,如今我们安然的生活在了这片土地上,我们该有所思,我们该有所悟,再艰辛的环境也无法挡住我们兵团人的激情。
再往后就越来越接近现今的社会了,我们仿佛跟着老军垦一同穿越了历史,看到越来越繁荣的今天,相信老军垦们一定在笑。
整个馆内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打满补丁的军棉大衣,望着那些被缝补的痕迹,心里不禁惊叹当年军垦战士吃苦戍边的精神,师哥说那件棉衣上打了100多块补丁。棉衣虽物小,精神永不消,他们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必将感到这一代又一代边疆人的热情。我们要感激老军垦,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的奇迹,改写着人类的历史,在万分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闻地奉献„„
当年的老军垦,用枪蘸着青春的热血,书写了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凯歌,用锄头蘸着无数的汗水,书写出了建设边疆的颂歌,用兵团精神书写出了悠长高亢的西部赞歌,这些歌将激励我们这些兵团后
代,在这块充满歌声的热土上学习、工作、奋斗和奉献。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把老一代兵团人开创的屯垦戍边事业不断发扬广大,为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而努力工作,要让兵团的明天更美丽,更灿烂。
生活在现今安乐无忧的我们,不能忘记老辈军垦们的辛劳付出,是他们开拓了我们的家园,是他们奠定了今日繁荣的基础,是他们用血和汗水感动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边疆人的勤劳、勇敢、不屈!我们当将兵团精神发扬光大,定将兵团精神发扬光大。
刻骨铭心的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第三篇: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心得
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心得
五家渠高级中学 数学组
你见过一件棉袄上有两百多快补丁吗?你见过用树枝做成的摇篮吗?2011年5月16日,我们学校党委组织教师党员前往石河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进行参观。,亲身感受了兵团精神军垦博物馆展示了新疆兵团人把茫茫戈壁建设成现在的繁荣景象,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位于新疆石河子北三路,是在原“军垦第一楼”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于2004年10月开馆。新馆占地面积9703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余平方米。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以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史为主要陈列内容的博物馆。主要宗旨是大力弘扬新疆兵团几代军垦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陈列分为:军垦序曲;屯垦戍边、艰苦创业;荒原巨变、千秋伟业;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亲切关怀;前进中的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屯垦戍边七大部分。共展出实物800余件,图片300余幅。作为全国唯一的军垦博物馆,同时是军垦精神、军垦文化的展现和缩影,从地窝子到高楼大厦,从补丁落补丁的衣服到现在的时尚服装,从木犁子到现在的大型机械„„,这些都是近40多年军垦儿女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新疆建设兵团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军垦事业的一个窗口,也是一个军垦文化的教育基地。
当我浏览这些父辈留下的珍贵照片时,都忍不住由衷的感慨,当年的老兵团青年,用枪蘸着青春的热血书写了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凯
歌,用锄头蘸着无数的汗水书写了建设边疆的颂歌,用与延安精神一脉相传的兵团精神书写了悠长高亢的西部赞歌,这些歌将激励兵团新一代,在这块充满歌声的热土上学习、工作、奋斗和奉献。而军垦博物馆的每一件陈列物品,就是让后人知道、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并将之传承、发扬下去。
历史不应该忘却,未来要在历史的沉淀中更好地发展。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落成,作为一种象征,凝聚了军垦之魂,浓缩了军垦精神,再现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艰苦历程,它也必将激励着未来的一代代兵团人从辉煌走向辉煌
那个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忘我牺牲、充满激情的岁月。在展馆里,大家驻足凝视着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追忆着兵团人在祖国开发大西北之际,共赴边疆的那段峥嵘岁月。在兵团这片土地上,兵团人有着火一样炽热的心,他们热爱生活,但更热爱社会,为兵团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在这次参观的过程中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的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使我由衷地敬佩。我们更应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边疆社会的团结稳定、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1年5月18日
第四篇:参观石河子军垦博物馆
参观石河子军垦博物馆
1952年毛泽东主席向驻疆部队发出命令,他在命令中指出:“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屯垦建设战役在新疆全面展开。60多年来兵团在各项事业中取得的光辉成就始终离不开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
1949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继续进军大西北。49年3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在河北省西柏坡村召开。当时,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把进军新疆的任务交给了101兵团的司令员王震将军。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于9月24日解放酒泉直扣新疆大门。9月25日、26日国民党新疆警卫司令部和省政府分别通电致意:新疆和平解放。毛泽东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解决新疆问题的两种方式,即战争与和平,力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49年3月王震将军赴河北省西柏坡村参加七届二中全会,当时他向毛主席请缨进军新疆。他说:“我们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们要到新疆去。”
“三五九旅”是当时奉命进疆的101兵团的前身。49年彭德怀在兰州指挥部队进疆。主力部队经过了58天就完成了进军新疆的战略任务,这个速度在我们新疆是进军速度最快的。1949年2月1日西门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同年6月17日第一野战军编为一、二两个兵团。第一兵团包括一、二、七三个军,第二兵团包括三、四、六三个军。9月21日第二军与第六军在甘肃张掖会师,组成新的第一兵团奉命进军新疆。当时二军在王恩茂、郭鹏将军的率领下进驻新疆以南各地区,三军在罗元发、张先月将军的率领下进驻到天山以北。解放军在进驻新疆以后受到了各族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后,整编起义部队、平叛剿匪,稳定了新疆局势。同年12月,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成立,在新疆分局领导下,分片领导全疆10个专区的各项领导工作,他们组织和发动群众,维护社会治安,进行了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保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其中曾涤和左齐两位领导人分别为我们南北疆的土地改革和减租反霸做出了突出贡献。1950年初,原国民党骑兵第七师中的少数反动军官暗地与乌斯满(哈)、尧乐博斯(维)等匪徒勾结,利用宗教关系试图制造新疆分裂,在王震将军的指挥下,全疆开始了大规模的剿匪战斗。当时程悦长任剿匪总指挥,他是一位非常有战略头脑的军事首长,在剿匪过程中,他注意到了当时的土壤、水源和垦殖条件,像现在的五家渠就是在剿匪过程中选定的地址。程悦长将军在工作日记的手稿也记录了当时战士们的剿匪过程。在剿匪途中,由于山路崎岖,常常导致供粮不足。没有粮食,战士们就吃病死的马肉,没有水他们喝过马尿、饮过马血。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依然凭着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1952年剿匪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剿匪的胜利对我们新疆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未来的生产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2年12月,毛泽东发布了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按毛主席的指示,十一万官兵就地驻扎、就地屯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50年,新疆代司令王震召集高级干部部署大生产工作,战士们捡来废铜烂铁自己打造劳动工具。当时开荒初期,到处杂草丛生、蚊虫特别多,战士们为了节省衣物就把裸露在外面的皮肤糊上一层厚厚的泥巴,防止蚊虫的叮咬,经历着艰苦的工作环境。在50年代垦区发展初期,由于畜力严重缺乏,战士们以人代畜,四人、八人不同的分组,夜以继日地工作,因此就有“八人拉犁气死牛”的歌谣流传至今。1952年,全军将士刚从部队转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生产工具等一切生产所需的生产物资几乎一无所有,但是全军将士没有被眼前所遇到是困难吓倒,他们自己动手打制劳动工具,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去。展示了军垦人自己动手、艰苦创业的精神。1950年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不仅使部队官兵做到了除津贴外全部自供自给而且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立功创模和丰产竞赛活动,战士们在生产经营管理及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好的经验,为实现部队生产建设向正规化的国营农场的过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们都说雪山是绿洲的母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部队开荒造田是从兴修水利开始的。1950年——1954年战士们修建了300多个大型水渠,为后来自治区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4年,为了加强生产建设,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兵团的成立也标志着新疆军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7年,兵团第一次党代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在第一兵团成立和第一次党代会召开的同时,兵团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也在迅速展开。1950年,王震将军携陶峙岳、张仲翰等数次到玛纳斯河踏勘,他指着漫天的芦苇说:“要在这里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于是数万将士人拉肩扛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座由军人选址设计、军人施工、军人建造的城市——石河子,它是我们兵团第一座城市。现在的石河子被称为“戈壁明珠”,绿化覆盖率达到40%,可是60年前没有开发的石河子是没有人烟的戈壁荒漠,是军垦先辈们用双手、用鲜血把它建成了今天美丽的绿洲。
在新疆解放前的工农业非常落后,战士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战士们还是为了发展兵团的工业节衣缩食,就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战士们每人每年节约的钱建起了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乌拉泊水电站等企业。结束了新疆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1963年,兵团一共有各种科研机构42所,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刘守仁院士培育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疆军垦型美利奴细毛羊,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美利奴细毛羊的垄断,为国家创造了经济效益1.5亿元。
在当时的戈壁荒原上是清一色的男兵,于是当时他们在烟纸盒上写下了“没有女人安不下心,没有孩子扎不下根”,所以王震将军特向毛主席请示从内地招募大量女兵来支援边疆建设,同时也促成广大官兵安家立业。50年代初期,齐鲁大地湘江两岸两万女兵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投入到新疆农垦事业中来,她们当时都是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如今都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她们为新疆的军垦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些最早进疆的青年妇女也成了光荣的兵团第一代军垦母亲。
1975年中央军委作出了撤销兵团的决定,1981年兵团的创始人王震将军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一份恢复兵团的书面建议,同年他来到新疆视察,邓小平同志也说恢复生产建设兵团很有必要。1981年12月中央军委作出了恢复兵团的决定。于是,兵团人提出了“奋起第二次创业,再创兵团辉煌”的口号。
政法学院09旅游管理2班
凡兰兰
2009020629
第五篇:参观军垦博物馆观后感
军垦博物馆观后感
石河子军垦博物馆观后感
学校: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军垦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军垦博物馆观后感
解放初期新疆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主要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是新疆建设的中流砥柱,解放初期新疆处于一个经济落后,产业极为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建国后党和国家一直把大力发展新疆作为一项重要规划,百万雄师进新疆,促进了新疆经济产业的发展,初进军垦博物馆就看到了代表了军垦文化的标志枪和锄头,让我想到了曾经的一句话“铸剑为犁”。看到了父辈们为了大力发展新疆所下的决心,与信心。
解说员告诉我们它们过去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它们是塔吉克人民那段悲壮的抵御外辱的历史的见证,虽然我的脑子始终不能融入到那个神秘的世界,但石头的历史事迹足以使我震撼,另外我们还观看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工艺品和文物。博物馆展品的布置与陈列极富想象力,分为各种不同的展区,有蒙古区,哈萨克区,塔吉克区及文物展区,还有一些丝毛麻织物、文书、木雕、泥塑佣像及纸本绢本人物,花鸟绘画,具有斯基泰文化的青铜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构成的独具一格的藏品特色,此外,还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尸标本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古墓中发现的古人类的遗体。由于时间关系,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不禁感慨自治区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新疆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
军垦博物馆观后感
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有一句话说道不到新疆不知道新疆有多大,的确这个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全国第一大省。有着广阔的平原,和富饶的矿藏。但这里人口稀少,如果不是兵团进疆,肯能很多资源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记得参观的时候有一句话深深地启发了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是啊那里艰苦那里一定有健身兵团在奋斗,在建设。看到兵团进疆初期用的工具,简直不敢想象,进疆初期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但即使在折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发展起来了一片祖国的热土。
建国初期,1949年11月由王震将军带领的逾十万的人民解放军开进新疆。在大部队西进的途中王震将军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白雪照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改革进新疆”。驻新疆部队的战士们一面要守卫祖国边防,警卫新疆全境,严防间谍和反革命分子的阴谋破坏,;另一方面还要从事生产建设,克服财政困难,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的生活。在1950年1月王震将军同陶峙岳、张仲瀚、陶晋初等人亲自踏勘玛纳斯河西岸,决定二十二兵团领导机关进驻石河子,建设戈壁新城。随着解说员的脚步,曾经的军垦战士垦荒是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生活用品及已经发黄的照片等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
军垦博物馆观后感
些就像是历史尘封的画卷一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在诉说着兵团儿女的不朽的传说。
六十年前,新疆的戈壁荒原开进了一支独一无二的部队,开始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军垦事业。这支被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队伍为新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维护新疆稳定、祖国统一和保卫祖国西北边境的安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卓越功勋。
在这次的参观中军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最是让我难忘,那是一件打满了补丁的军用棉大衣,望着大衣上密密麻麻的缝补的痕迹,我的心里不禁感叹当年军垦战士们的艰苦朴素,吃苦戍边的精神,是他们为现在美好的生活打下了基础,为我们现在的魅力兵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看到的是一台苏制的老式吉普,也许现在我的印象里这个车应该出现在建国初期,但听到讲解之后我才明白这台车竟然用了四十多年,到八十年代才退役,可想新疆兵团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而做出的一切,看着他们但是所用的带的都是最差的,看着当时他们劳作时的照片,突然才发现,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的来之不易,如果不是兵团第一代展示的努力奋斗、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精神。恐怕我们现在的新疆还要和祖国的发达地区差得很远。
建设初期,没有畜力,那就人力,这种兵团精神是可贵的,军垦博物馆观后感
使我们这代人应该去学习的精神,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时代但是这个精神是不能丢失的,有了这个精神才会有劲去努力,有了这种精神才会有了奋斗下去的毅力,同样这种精神也能让我们在学习上更加有劲,有信心。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都成功了,更何况现在处在优异环境下的我们。所以参观后让我有了一种新的想法那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过一句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没错我们现在活着就是为了改变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就要像格瓦拉一样有困难总是第一个上。
看到展出的沙盘分布图是我再次看到了“呐里困难去哪里”这句话的体现。沙漠被称作死亡之海,就是在折磨艰苦困难的环境里,兵团人在一片荒凉的黄沙上种出了绿油油的农作物,兵团的精神是伟大的同时又是强大的如果不是代代兵团人的付出,我想不会有今天的乌鲁木齐一座挺立在祖国西北的经济之都。
军垦在新疆的发展中是不可少的一种文化,军垦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思想文化,成为新疆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疆作为祖国的西大门,有着祖国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由天然去资源丰富,是祖国的一宝地,从古时起新疆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历史上几经转折,但是新疆还是回到了,祖**亲的怀抱,但是由于新疆的自然气候条件股较差,二球地处偏远,人口稀少,所以大力加快发展新疆就成了一个非常
军垦博物馆观后感
严峻的问题,恰恰在那时人民解放军的出现,带着武器与锄头来到了新疆,一方面稳定新疆保护新疆,另一方面开始发展新疆。没有足够的畜力,战士们就用手拉背扛,开垦荒地,建筑水渠,开井取水,建造住房,进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与奋斗。最终把新疆变成了现在屹立在祖国西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