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非抄袭版)
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
战略格局的影响
摘要:一艘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的未完工航母,在近日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只因他身在中国,只因他很可能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因为他再次登上了外媒的头条,国人不无为他的出现感到欢欣鼓舞,世界各国无不在关注着中国,无不在为这只钢铁巨兽的下水谋划对策。美国积极调整,维护霸权;日本紧随美国,遏制中国;台湾如坐针毡,需求美国庇护;俄罗斯有限支持,另有打算;南亚各国联美限华;印度大肆军购,如临大敌。整个亚太地区因为他的存在而变得异常忙碌。
关键词:瓦良格;航空母舰;下水;岛链;军费;南沙群岛;印度洋;军购;蓝水海军;远海防御;战略防御。
一、引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媒体盛传我国正在对1998年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进行舾装和现代化改造,为其进入现役做好准备。甚至有媒体预言,今年的7月1号,就将是“瓦良格”号下水的日子,今年就将成为中国的航母元年。一时间,“瓦良格”号成了全球的军事焦点。仅仅是一艘前苏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未完工航母,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度,中国航母下水究竟将对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此我谈谈自己的拙见。
二、“世界警察”层层围堵
我国航母下水,反应最强烈的无疑将是美国和他在亚洲的盟友——日本和台湾。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海军可谓畅行无阻,每当美国的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美国总统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航母在哪里”。这段话或许有些夸张,但切实反映出航空母舰在美国武装力量中的重要地位,战斗力超群的航母战斗群是美国称霸世界、实行海洋霸权的中坚力量,其规模更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即使是全盛时期的前苏联也无力效仿。所以,他不可能容忍世界上出现另一个拥有大型航母战斗群的国来挑战他的霸主地位,分享他的海上利益。近些年来,美国海军的战略重心不断向太平洋方向调整,其目的无疑就是要限制和提防日益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维护美国及其盟友在该地区的利益。而中国航母的下水,必将会促使美军做出更大的调整。“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进驻横须贺,F-22部署冲绳,加强关岛、夏威夷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充军事力量,将近60%的核潜艇调遣至太平洋方向,这一系列动作只是开始。中国航母的下水,将成为美军鼓吹“中国威胁论”、争取更多军费的一个很好的借口,研发、制造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三条岛链的军事存在,积极拉拢东南亚国家联合限制中国,将使中国海军迈向大洋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作为美国忠实盟友的日本,从来都是跟着美国走,再加上中日之间的历史矛盾、现存的钓鱼岛争端等问题,一支日益强盛的中国海军也是日本所不愿意看到的。目前,日本海军是亚洲最强的海军力量,但近些年仍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准轻型航母的16DDH“日向”号、改进型“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苍龙”级AIP潜艇等先进舰只的服役,更加提升了日本海军的作战能力,还有其原本就世界第一的反潜能力,将对中国海军及其未来拥有的航母编队构成极大的威胁。台湾可能最不愿意看到中国航母的下水。长久以来,两岸统一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但谈判似乎已不能解决问题,使用武力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却可能是最后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了应对可能爆发的战争,台湾一直在做着准备,从美国购入退役的“基德”级驱逐舰、“爱国者3”型防空导弹、新型F-16战斗机,还有各种空空、反舰导弹,自主研发巡航导弹。中国航母的下水,将会加剧台湾当局的这种不安,他们必将会加紧军购,增强其反航母作战能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做最后一搏。他们将会和美国走得更近,以此来需求美国的保护,充当美军的“桥头堡”、“急先锋”。
二、俄罗斯“绵里藏针”
谈到美国,就不能不说当今世界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俄罗斯。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州,虽国土大部分位于亚洲,但其却是一个欧洲国家。近些年,俄罗斯的战略重心主要放在了欧洲,“北约”东扩、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让俄罗斯坐立难安,而在亚洲方面,其更多的是和日本争夺北方四岛的主权。中国航母的下水,可以牵制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注意力,使俄罗斯腾出手来解决其现有的问题。中国现在还没有可用的舰载机,缺乏相关的技术设备,对航母的使用经验更是一片空白,相关人员的培训更是刻不容缓。而中国很有可能向俄罗斯寻求帮助,这必将为俄罗斯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既能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又能集中精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不难预见,俄罗斯对中国航母下水的反应远不会有美军那么大,但还是会有所防范。例如在向中国出售武器装备的同时,也向和中国有争端的国家销售军火,甚至很多比他提供给中国的要先进,俄罗斯希望依靠这些国家来限制、延缓中国的崛起,而对中国在出口技术、装备上的限制则更多,毕竟谁也不希望身边出现一个异常强大的邻居。俄罗斯不会进行像美军那样的大规模军事力量调整,因为双方还是友好邻邦,在很多国际事务上还需要合作,俄罗斯想要制衡美国,就需要中国这个伙伴。但应记住一句话“在国际关系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三、海洋权益争端
再谈谈那些和我国有海洋权益争端的国家。首当其冲的便是南沙群岛附近的南亚国家。长久以来,南沙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有效地将岛礁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人家占着我们的岛礁,盗取我们的资源,而我们却无力阻止。造成的现状就是:我们想和他们谈,可人家根本就不愿和你谈。我们的海军舰艇固然可以开赴南沙,保卫主权,但在缺少空中掩护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多少的作战效能真的不得而知。南沙群岛远离大陆,即使飞机从海南岛上的机场起飞,飞临南沙上空也只能进行极短时间的空中作战就必须返航,无法为水面舰队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而我国的航母下水后,这一切将得到极大的改善。首先,航母的舰载机可以为整个舰队提供强有力的空中保护,而且舰载机拥有强大的对舰攻击能力,对于敌方战舰来说也是巨大的威胁。其次,航母可以搭载一定数量的陆战队员及其作战装备,利用航母自身的投送能力,可以第一时间将他们投入到可能爆发的登陆夺岛战斗中,航母舰载机还可以实施对地打击,为登陆作战任务提供空中掩护。只有将岛礁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我们手里,才能迫使他们回到谈判桌前。再者,航母战斗群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他国的一种心理威慑,也使得我们在谈判桌上更有底气。南亚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许会联合起来对抗中国,而美国最近在该地区也异常活跃,积极拉拢南亚各国加入自己的阵营,共同应对中国的崛起,南沙问题正在变得国际化、复杂化,我们想要成功收回南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提到海洋权益,印度是决不能不提的。印度一直以来都将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内陆海”,绝不容许其他国家染指。中国的石油进口大都要通过印度洋,未来为了保护本国石油运输命脉的安全,我国航母舰队必将会进入印度洋,而这是印度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中印之间本来就有陆上领土争端,并且曾因此于1962年在中印边境燃起战火,中印关系不可谓不紧张,印度历来也将中国视为其头号假想敌。中国航母的下水,势必会使印度感到不安,为了确保自己对印度洋的绝对控制权,保证其相对于中国海军的力量优势,印度必将加强自己的海军建设。从俄罗斯购入“戈尔什科夫”号航空母舰,租借“海豹”号核潜艇,制定规模庞大、耗费巨资的未来20年造舰计划,这一系列举措的施行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印度海军的作战能力,确保其对印度洋的绝对控制,以实现其阻止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扼住中国海上石油咽喉的妄
图。
四、结论
“瓦良格”号的下水,是中国航母之路迈出的第一步,是中国海军从一支“绿水海军”走向“蓝水海军”的决心展示,标志着中国海军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御”的转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艘航母的下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我国海军的实力,彻底地改变现状。而且我们在航母的使用、维护、保养,舰载机飞行员、航母船员的培训,舰载机的研制,航母编队的指挥、协同作战配合,后勤补给等方面都是一片空白,需要从零做起。“瓦良格”号的下水,更多的是我军对于航母的一种尝试,为以后真正地使用好航母积累经验、做好准备。它未必能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出多少战力,甚至可能不会参加战斗,但它的下水无疑将是我们海军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里程碑意义。
至于外国媒体借此鼓吹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毫无根据、别有用心的,因为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强有力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奉行的依然是“战略防御”,这一基本的军事战略绝不会因为一艘或几艘航母的下水而改变,中国不想更不会称霸世界。作为一个极具国际影响力,拥有广阔海洋领土、众多海外利益且负责任的大国,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将是我们的不变的追求,更是我们迫切的需要,绝不会因为外部势力的影响而产生任何改变。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的航母一定可以驰骋在祖国的万里海疆!
第二篇: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请你谈谈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亚太地区: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中国、墨西哥、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台湾、香港两个地区。
航母简介: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它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遂行多种战役战术任务,很具威慑力,因而倍受世界海军的器重。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不少专家认为,航空母舰已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
1.2.3.4.5.台湾
黄海周边国家 南海海域 马六甲 美国
一、引言
2009年03月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时表示,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我军方高层首次公开地正式作出这项表明。至此,各方面对于中国拥有航母的猜测此起彼伏。近日美国“环球战略网”近日撰文《“施琅”号航母朝服役进发》,文章表示,中国海军“施琅”号航母正在安装防御武器,其将于今年底前下海出航。
同期各国均对于中国将拥有航母而表现不一,日本防卫省智库“防卫研究所”首次公布分析中国军事动向的《中国安全保障报告》;认为中国增强军事力量维 护日益扩大的国家利益,确保海洋权益以及资源输送通道成为解放军“新的任务”,呼吁日本政府对中国海军的“远洋训练”变得“常态化”,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而 “提高警惕”。
二、目前亚太军事战略格局
(一)总体稳定,局部**,问题错综复杂。
冷战后,亚太的地域范围再一次扩大,而且亚太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进入多极化时代,归纳来说:美国、中国力量增长迅速,地位明显上升,战略影响显著提高;俄罗斯国力锐减,日本综合国力下降,两国战略影响力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格局变化给一些次区域力量发展提供了良机,东盟、印度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最近东北亚各国关系跌宕起伏,南海问题错综复杂,但是总体军事格局仍然是稳定的。
1、各国各自平稳加紧国防建设;
自从两极格局消失后,亚太地区终于是得以自己的发展喘息机会,各国抓住机会发展经济,基本上都是对外履行和平或者防御为主的军事
战略。国防建设也多与经济实力发展相适应。
2、各国对待他国军事战略谨慎;
随着各个大国的发展、现在的亚太已经走向多元、各个大国间的差距缩小,军事战略也因此从敌对转变成小局部的冲突。由于担心局部冲突引起的大国全面战争,各国在战略上都比较谨慎。
3、各国军事实力与政策决定了各自亚太战略格局;
这是国际战略格局形成的规律,大国间相互竞争,小国依附在大国边见形势发展,在各国平均的实力加之核威胁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却又充满局部动荡的亚太格局。
(二)“三国鼎立”
说长不短,亚太关系已经走过了50年春秋,现在的亚太主要的3个国家中国,美国和日本.就像一本《三国演义》,美国现阶段居主导地位的国家,中国是东亚大陆最主要的国家,而日本不可否认是亚太不可或缺的角色。亚太地区局势的变化,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三国间的互动。历史上,中.美.日之间,恩怨情仇,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三个不同的国家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一直推行着自己的战略,互相博弈。
1、日本:日本是美国在远东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最主要的盟友。以经济实力、科技力量、国民素质、军事力量而言,日本都是一个大国、强国,是一个以美国为依靠却又从心里排斥想独立的大国,同意美日军事同盟虽限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坐大,但也确保了日本能源与贸易的海上运输生命线,并留下支持日本瓜分东海、南海能源利益的伏笔,同时增强台独势力的信心,干扰大陆中国的发展战略。
2、美国:毫无疑问,当前美国仍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科技水平、文化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仍居首位。但另一方面美国受金融危机沉重打击,国力相对衰落,在亚太地区影响下降,霸权地位动摇,这也是事实。现在回过头来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天安”号事件发生前,美国在亚太地区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战略困境,但是之后又出现转机,重新树立了亚太地区的合作老大形象。
3、中国: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世界最大的市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慢慢影响,改变着亚太军事格局的发展。中国被作为是日本、美国与众多西方国家的竞争对手,国际形势严峻。中国奉行多变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原则,在对待亚太问题上一向谨慎、主张和平。随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亚太各国在纷纷调整自己战略的情况下,中国也在调整对外的战略,以应对未来的南海争议、钓鱼台、台湾、印度领土争议以及朝鲜问题。
(三)局部冲突大国化、集团化
在现在的亚太,讨论局部冲突更多会是上升到大国间的问题,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如当我们讨论到大陆与台湾的内政问题、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台争议、南北朝之间的对抗时,我们更多的会上升到大国间的对话,并且还会受到别国的干预。最近在奥巴马的重返亚洲军事战略的鼓舞下,连在南海争议权上也见到了美国的影子。这是由于大国间利益冲突,相互竞争所造成的。也因此造成
了亚太地区大国间扑朔迷离的战略格局与关系。
三、中国在目前亚太军事战略格局的处境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对立势力依旧别有用心
2月8日,美国国防部发布《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重新定义美国军事领导力》。这是2004年以来美国首次公布新的总体军事战略。新战略提出美军的4个军事目标和4项角色定位,并将亚太地区在美国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提升到更突出位置。
可以说,现在的美国正在重返亚洲。除了近期的一些大动作联合军演以外,美国正在大幅增加关岛的军事设施,已将其60%的核潜艇派往太平洋地区,而且正在考虑将海军舰队的规模从282艘舰船增加至346艘,以“加强美国在亚洲的海权力量”。而这么做的目的是非常明显,除了为加大自己在亚洲的影响谋取利益之外,更大的目的是用以限制中国这个正在腾飞的巨龙,从美日韩各自签署安全协议,到不断地联合军演,甚至把航母开到东海上来,这无不说明其别有用心。其在钓鱼台、台湾、对朝问题上表现突出。
(二)东南亚各国对于南海纷争问题日益严重
南海及其周边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此问题无可争议,近年来,由于中国对南海缺乏有效管理,南海资源大量被别过开采,甚至很多争议岛屿也被他国抢占,在美等国的推波助澜下,最近南海争端一度成为国人关注焦点,09年一月,菲律宾议会通过法案将中国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为菲属,遭到中国强烈反对,其后又陆续发生中国渔民遭到外国扣押的事件,而且情况愈演愈烈。在衡量了各方利弊结合国情后,中国作出了让步,在对此问题的态度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三)印度邻国加大对我国边境施压
中印边界争议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印方以麦克马洪线为基准一直认为中国吞并其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个争议在中印战争后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近年来,随着印美的合作密切,印方在得到美国的间接支持下,又重新把中印问题推向台面讨论,咄咄逼人,中方在维护大局利益下,保持冷静的对待问题。但是印度一度在藏南地区加大部署兵力,多次演习,予以我国加压。
(四)朝鲜对韩政策直接影响各方对中军事战略
虽然说中国是朝鲜的老大哥,但是很多情况下却被这个朝鲜老弟弄得头晕眼花,在对朝鲜问题上处于被动的局势,在六方会谈的僵持下,朝鲜擅自又引发了“天安号”与“延坪岛”事件,又让美国重新加大对亚洲的控制,直接影响各国的对中态度。
(五)台湾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美国为了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实现包围、遏制社会主义的目的,台湾是其必要的战略控制地,其单发撕毁联合公报,多次售武台湾,并把台湾列入安全保卫协议中就不难看出此居心,台湾现在与大陆仍然是维持“不统不独”的政策,并尽万分努力发展与台关系。而日、美等国的插手无疑只能让形势变得严峻,统一大业还需努力。
四、中国航母下水对亚太格局的影响
要清楚认识中国将拥有航母下水后的影响,我们首先要了解航母到底对世界军事、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怎么的意义。首先,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它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遂行多种战役战术任务,很具威慑力,因而倍受世界海军的器重。其实,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不少专家认为,航空母舰已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可以说,航母是现代海上远洋作战任务的超级武器,是一个国家海军、国防能力的象征。中国航母能下水,已经说明中国已经关注到国防与海防的问题,也代表了中国有能力发展和保护自己的海军和国防。对于这中国人期盼了百年的梦,现在很多人却意见不一,航母现在下水对亚太地区的影响或者对中国的目前在东亚的现状是否有改观,利大还是弊大?这里我做一些自己的分析。
(一)对中国在亚太军事战略格局中有积极意义;
1.海防震慑作用
在此前,中国无长距离远航的飞机或者拥有长距离制空的能力,我们的飞机从大陆无法周顾到祖国的众多岛屿。随着岛屿纷争的日益严重,中国能自己拥有一艘具有远洋战斗能力的航空母舰对周边哪些存在着地区岛屿领土纷争的国家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震慑作用。以前是没能力打,所以不打,现在是有能力打了。这对于南海局势、冲绳、钓鱼岛纷争以及台湾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震慑。2.影响各国对华战略调整
瓦良格航母下水无疑会引起亚洲国家的警惕,并使后者质疑美军继续为亚洲提供安全保护的能力。在此,肯定会有多个国家对此在对华战略上作出调整。
(1)台湾:毫无疑问,阻止台湾走向正式宣布独立仍然是中国的首要任务。引进和部署航母将有助于扩大中国的防空能力,进而扩大中国两栖作战能力的打击范围,对于一直以美国作为靠山的台独分子来说,一定会打击其在岛内的嚣张气焰,并作出对华调整。(2)东北海地区: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拥有航母是其最不愿意看见的,其岛中的右翼势力必将大力鼓吹中国威胁,并积极寻求安全保护,因此,其必定会一改之前在岛屿中的优势和口吻,在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或者强迫国会批下更多的国防经费前,东北海地区的稳定都是可以实现的。(3)对于南海纷争各国:一艘航母能很快的稳定南海局势,缓解了中国对南海管辖权的名有实不有的情况。南海各国的瓜分我南海的幻想将被打破,肯定会改变对华态度,以谋求继续共同开发利用南海的资格。
(4)对于马六甲海峡:中国独立拥有远洋战斗能力将大大打破帝国主义在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资源形成的包围圈的幻想,为此他们必定会改变军事格局,寻求新方法。(5)对美国而言:中国拥有航母,实质上对美国没什么威胁,为此,美国本土上应该无过大反映,其进驻亚洲的战略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对他们而言,消除盟友的忧虑才是他们所以做的主要工作,因此,中国航母下水,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美对日韩台及其盟国的态度。对中国不会发生本质上的转变。
3.对一直以来的被动局势有所改观
一个在世界上拥有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国家肯定比较有发言权,而航母是中国军事、工业、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相信航母的到来必定会对一直以来的被动局势得以改观,为中国争取到一定话语权。
(二)各国加大调整战略,不知矛指何方;
随着航母下水日子的将至,各国对此话语不一,可能是出于对邻国反应的考虑,北京正在一点一点暗示航母即将来临,包括为应对新的潜在威胁而进行的采购,不难想象,随着各国对此态度不一和调整,以后的亚太关系不知矛指何方。
1.敌对势力借机联合,鼓吹中国威胁论。现在的事实是这样的:中国航母还没下水,日本的右翼势力已经蠢蠢欲动,叫嚣着以后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国外许多有目的的国家和机构也都在借机散布中国威胁论以遏制中国发展。很难想象:中国航母在征得下水后会不会给现在已经错综复杂的亚太形势添乱,美日韩台也许又可能会鼓吹安全形势受到威胁,联合成更紧密团体,同样东南亚和印度也是,会不会联手对付中国,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2.中国航母正处发展阶段,难让大国为此折服,结果反而更甚。中国的航母正在起步,可以说,第一艘航母应该只是中国海军发展的一步,真正的想要航母发挥作用,还离不开其他的配套,很多分析人士指出,这艘中国航母的下水实际上并不会改变亚太地区的力量均衡态势。毕竟,一艘航母不仅需要一个由战斗机、强击机、反潜空中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组威的能发挥作用的空中战斗群,而且需要多种护卫舰来为其提供额外的空中、水面和水下保护。要知道美国现在是拥有完整的11支航母战斗群,但却也无法折服全世界。在明知这样的情况下,鼓吹、夸大航母下水的影响,必定会找到各国的攻击,中国要走自己成熟的潜艇路线,如为了修一个面子,把自己原来的潜艇体系拆了,才是万恶。
五、结论
总之,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下水将极大的推进中国蓝水海军的进程,能够更好的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当时中国航母的下水只是强国路的一步,只是给亚太地区以致世界的一个提醒和震撼,未必能起到改变格局的作用,只能做到局部缓和,真正的中国强大要的不是一艘航母,而是国民的国防、爱国意识。中国国防只有不断进步才能真正的立于亚太、世界万变之格局,而这只能靠我们年青一代又一代的无限的爱国热情来浇筑。
第三篇: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瓦良格”号下水对我国周边战略格局的影响
摘要:瓦良格即将下水,对美国而言并不担心中国海军能对美军造成威胁,但瓦良格至少能起到阻碍他重返亚洲的步伐。日本、韩国、印度以及南亚诸国都将会感受到瓦良格带来的压力。一旦台海和钓鱼岛发生冲突,解放军早已冲出第一岛链,美军此时若想武力干预那将会付出百倍的代价。因此瓦良格的诞生将直接改变东亚格局,甚至在世界上也造成深远的影响。关键字:航母 “瓦良格” 战略格局
一、冷战后的国际战略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至诶国际关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被打破,国际社会各种力量进行新的组合,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亚太地区也不例外。
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征
首先我国陆地邻国和邻海国家众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因素很大。在我们这些邻国中,有的国家之间存有积怨,甚至对立,一旦他们之间发生冲突,必将影响我国边境安全。有的国家过去曾对我国发动过侵略战争,或与我国有边境冲突等,随着这些邻国不同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我国安全环境产生不同影响。再者,我国便捷漫长、海域辽阔,安全环境受边界争议和海洋权益纠纷的因素多。最后,我国处于多国利益交汇区,安全因素受外部影响因素复杂。
三、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下海后对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影响和意义
航母,是中国海军远洋战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海军的第一艘完整意义上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无论对内对外,都是中国海军坚定走向蓝水的庄重宣誓。“瓦格良”号航母的下水,将使国人和海军期盼了几十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国家、民族、军队的凝聚力将达到历史最高点,以前没有航母,中国的战机要到南海争议海域,必须有空中加油机随行才能到达,有了“瓦良格”,不但这些问题都能解决,还可有效的吓阻南海各国,使之不敢再像以前一样的猖獗,从而也给争议岛屿的谈判增加了筹码。中国的航母工程作为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特别是对中国周边地区所带来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中国海军走向远洋,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作为第一岛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无疑肩负着阻挡中国海军驶向太平洋深处的使命。近年来,中国海军靠近又或者穿越第一岛链的正常军事动作引来了日本的高度紧张。此时,中国拥有一艘航母,必将给日本带来更大的震动。
日本的前方是一个岔路口,美国也因此面临抉择。无论中国如何去强调自身崛起的无害性,日本都不可能漠视海洋生命线被中国完全掌控。日本要么大力加强自身海上战力的建设,要么就追求美国海军力量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加强。事实上,由于日本与美国之间特殊的政治关系,这个决定权主要掌握在美国手上。美国必须抉择,是对日本进一步松绑,还是大力加强西太平洋地区的军力部署,又或者二者齐头并进。一个进一步松绑日本,一支拥有数艘大中型航母的日本海自卫队,同样也会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权优势形成挑战。美日特殊的政治关系,也极有可能因此受到冲击。然而,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过度部署,势必影响到美国全球战略的有效执行。因此,美国选择并行不悖地既一定程度松绑日本又大力加强自身部署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一方面,美国可以通过美日协作来实现对中国海洋力量的持续遏制;另一方面,美国又能通过加强自身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来完成对日本军力的有效监控,避免自身对日本掌控能力的明显下降。
日本和美国联动的反应是随着中国崛起,特别是中国国防实力的快速提升而必然发生的历史进程。只不过,航母作为标志性武器平台,无论是对美国、中国还是日本,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韩国海军也是东亚地区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之一。不过,比之中国和日本,韩国在综合国力层面尚有不小的差距。与中国类似的是,韩国与日本之间也同样是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不清。虽然两国海军在美国主导的东亚海权体系下是盟友,但双方之间却又同时互为对手。随着中国海军正式拥有一艘航母,韩国要想保持和提升自身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就必须有所动作。日本一旦被美国松绑,则更是会刺激韩国跟进。
受国力所限,韩国不太可能去试图在海军规模上看齐中国。双方海军力量的差距不会因为韩国海军的加强而减小,而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大。考虑到中朝间的特殊关系,韩国对美国的依赖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增加。
相对于其他主要地区力量来说,俄罗斯反而是受影响较小的一方。毕竟,俄罗斯的战略重心在欧洲,远东地区只是双头鹰那较弱的一头。时至今日,俄罗斯整体军事力量仍然处于一个缓慢回升的状态,并无力对中国拥有一艘航母做出太多针对性的反应。中俄当前的密切政治关系,也给了俄罗斯充分的理由,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欧洲方向。
当前,中国确实可以依靠中程战略轰炸机、空中加油机等一些武器装备使空中战力达到南海领海范围的任意角落,甚至是一个周边国家的领土。只不过,与一个重型航母战斗群相比,这些权宜的手段无论是在威慑力、作战效能还是效费比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语。重型航母战斗群显然是一个威慑力更为直接、可持续作战能力更强、使用成本更低廉的战役战术体系。
东南亚国家抗压能力弱。中国在南海区域的力量持续而迅速地提升,极可能使部分国家重新考量自身的立场。为了平衡中国所带来的压力,积极引入美国力量介入到南海局势也将是很多国家的选择。然而,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这么多年,也没有在南海范围内真正进行较大规模的投入,更多的还是反过来整合南海周边国家的力量来牵制中国。这主要还是因为南海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区,不利于美国海军力量的发挥。航母这种具备战略性质的武器平台,并不是靠南海周边国家力量的整合就能轻松抗衡的。这也就意味着,美国若不加强自身在南海方向的投入,就有可能使南海局势迅速地朝着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周边其他国家要么暂时没有航母,要么航母过于弱小,要么航母并不部署在与中国利益攸关的海域。唯独印度是个例外。一方面,印度把中国视为其走上世界级舞台所必须面对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印度洋的海权对于中国和印度都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作为在航母领域长期领先于中国的竞争对手,印度下一步的哪怕试图与中国进行航母竞赛也并不会显得很奇怪。而且,印度的国力能够支撑其军力发展,又没有类似于日本的政治限制。
四、结论
中国快速崛起的大背景和坚定走向世界战略方针赋予了瓦良格号非同一般的意义。哪怕强如美国,也必须高度重视瓦良格号入役所昭示的一些变化和后续可能带来的冲击。无论是瓦良格号入役本身,还是周边国家的针对性反应,都将事实上影响到美国主导的既有秩序和规则。美国再如何去维护,都很难让松动的地缘政治格局复位。
瓦良格号的技术性能已经居于次要位置。它将以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身份载入史册,中国海军也将由此进入自己的航母纪元。瓦良格号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所带来的震动,则必然似多米诺骨牌一般从周边开始扩散,最终影响到全球范围。
世人完全有理由相信,瓦良格号入役只是中国航母冲击波的一个开始„„
第四篇:中国航母下水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航母下水对世界的影响
“瓦良格”的前世是乌克兰没有造完的航母,即便将其改装完工具备了完全的航母特性,也不能算是中国100%自行建造的航母。从各路媒体和军迷们对老瓦的评论,其最终的用途也可能不是战略意义上的进攻性航母,很可能是一艘具有航母性质的训练型军舰。然而,让“瓦良格”重新回到大海怀抱中驰骋,这不仅仅是中国海军武库中添加了一件大杀器,填补了中国海军战舰序列中没有航母这一空白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在于对其改装和改造过程中让中国海军掌握了建造航母的各项技术,系统完整的对建造航母有了一个充分实践的过程,为中国建造真正的国产航母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中国“瓦良格”号航母的下水,将使国人和海军期盼了几十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国家和民族、军队的凝聚力将达到历史最高点,因南海问题而被臭骂的海军也可借“老瓦”的下水,来转移国民的注意力,从而全心投入到南海的纷争当中去,以前没有航母,中国的战机要到南海争议海域,必须有空中加油机随行才能到达,有了“老瓦”,不但这些问题都能解决,还可有效的吓阻南海周边各国,使之不敢再像以前一样的猖獗,从而也给争议岛屿的谈判增加了筹码,航母被称之为“移动的国土”,只要攻击了航母就等于对航母拥有国宣战,所以就算是“瓦良格”跑去钓鱼岛,小日本也不敢在像以前对待海监船一样对待中国航母,这也就标志着以后钓鱼岛问题的主动权将属于中国。
“瓦良格”的下水,于美国而言,担心的不是中国海军能否和他们强大的海军一战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实在不算个问题,美国的海军不是吃干饭的,11个航母战斗群不是摆着玩的,“瓦格良下水”至少能起到阻碍它“重返亚洲”政策的步伐,美国“重返亚洲”政策说白了就是打压中国的政策,美国要打压中国,必先紧紧的抓住中国的死对头日本及仆从韩国,还有就武力保护下的台湾,中国西部的印度、阿富汗等等。
“瓦良格”下水,首先对东亚的韩国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只要美国敢有动静,那么第一个开刀的国家必定是韩国,到时中国派兵与朝鲜从正面进攻韩国,“瓦良格”的航母舰队在后面先灭了韩国舰队再配合中朝联军一举灭了韩国。
“瓦良格”的下水对收复台湾也能起到关键作用,当武力解放台湾的战斗打响,即使美国到来,解放军已经冲出“第一岛链”,到那时就不是在中国本土作战,而是在“第一岛链”以外和美军周旋,在岸基配合下对美军海上猎杀,其结果让美军肯定接受不了,毕竟美军基地支援的是直接战斗力,但在中国岸基弹道导弹饱和性打击下,又有多少战斗力能生存,要知道美军是远离本土作战,中国潜艇会给美军后援致命性打击,总之会让美军付出的代价超过越战的几百倍。
“瓦良格”下水对日本来说是更不愿看到的,日本目前在钓鱼岛问题上占优势的局面将随着“瓦良格”的下水烟消云散,日本虽然拥有先进的海军和刚刚服役的两艘直升机航母,却没有可搭载战斗机的航空母舰,直升机母舰再先进也挡不住中国航空母舰庞大的战斗机群以及水下核潜艇的毁灭性攻击。中日开战,美国全面介入的可能性不大,援助武器装备、卫星情报资源共享等等高科技领域里帮助日本那将毫无疑问用。因为全面介入和中国开战那么,世界毁灭的可能性谁都无法预料。
“瓦良格”下水对于印度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印度这个国家,连做梦都想成为地区性大国,地区性霸主,要在国家经济、军事等各领域超过中国,这些年来,印度每年的国防开支都超过了其他领域,人民生活穷苦,政府却把应该改善民生的钱用去大把购买现成的进攻性武器。印度海军有过几艘购买的二手中小型航母,如今在役的两艘基本能开动的老旧小型航母,从1998年就开始建造的国产中型航母现在都还没下水,中国的“瓦良格”号航母马上下水,对印度来说确实是个不怎么使人愉快的事,如果现在中印开战,那么印度前两年设想用航母从海上攻击中国舰队和沿海城市的想法将成为泡影,中国的“瓦良格”航母战斗群绝对 3 能把印度的航母战斗群击沉,如果印度出动陆军和空军,那么就算印度有俄罗斯或者美国的支持也必败无疑,这点历史已经作过证实。
“瓦良格”的下水,将使我国的航母人才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前进了一大步,“瓦良格”无论成为试验舰还是训练舰,或者成为中国远洋舰队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号都会具备战时中国海军一支新生力量,更是未来中国海军正式装备航母之前的一种过渡型“准航母”。因此,“瓦良格”号必将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页。
第五篇: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投资格局的影响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投资格局的影响
“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两条“丝绸之路”古已有之。
自从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以后,就有了一条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世界三种主要文化交流的桥梁。
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在汉代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与南海诸国就已有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海路交流或更早于汉代。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入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可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到明朝实行海禁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这两条丝绸之路一直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陆上、海上交通贸易要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013年10月,在出访东盟国家时,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2014年的重点工作。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总书记指出,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要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重大战略的逐步规划、启动、推进,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国家、地区的兴趣,成为2014年热议的话题。这样一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覆盖了40多个国家,总人口44亿,约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基地。从“一带一路”途经路线和辐射范围看,向北与俄罗斯的交通线及管道连接,东边连接东亚另外两个主要经济体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中亚连接西欧,向西南通过印度洋连接到北非,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另外,由于“一带一路”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边、多边机制,不另起炉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领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旦形成示范效应和聚集规模效应,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
“一带一路”是一个站在全球高度、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推进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战略安排,到底应该如何把握“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理解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意义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一带一路”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彼此相互开放这样的局面,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优化经济结构,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江沿边开放、再到全面开放这样几个阶段。为什么到今天才提出全面对外开放呢?主要是全面开放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一带一路”在我国国内段覆盖了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如何让中国广阔的内地也就是中西部地区由过去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重地”,这是全方位开放要突出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广大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北京等7个省市2013年进出口总值是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的进出口总值只占5.7%。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过去那些不发达的、被认为无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竞争的地方,如非洲、南美以及包括亚洲腹地、荒凉的北极圈等在内的所谓地缘政治“空旷区”,正在全面卷入世界经济增长大潮。第三次工业革命、页岩气革命等新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的地理布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可以想象,一旦“一带一路”所途经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铁路运输等基础设施发生重大改善,就会显示出在时间和成本方面的新优势。国际上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富士康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并尽可能以铁路运输替代海运、空运,以求抢速度、降成本。
以前,我国的沿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是比较缓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比内地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我国边疆地区以及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最近我国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福建、宁夏、陕西等地区,明确了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福建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中西部和东南亚运输大通道的枢纽,陕西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构筑空中丝绸之路。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战略调整和空间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的开放模式。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无论是早期的深圳等经济特区、还是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都是做相对单一的区域规划,容易受行政区划的约束。“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把中国的大多数省都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来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来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通过全方位地推进国内各省区的互联互通以及与沿途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合作,进行产业的承接和转移,促使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
第二,开放区域相对单一。多年来,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2013年,尽管我国与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额有了较大增长,但是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额仍占我外贸的1/3。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依存度极高,以及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压力加大,我们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产能给经济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经济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
那么,我国经济要怎么转型呢?就是要把我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与“一带一路”沿途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联系起来。过去1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l9%。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l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拿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析,这“一带”包括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巴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安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强调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国急需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进入渠道和贸易伙伴都较为单一,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深。如果我们把“一带一路”建设好,新增的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安全的重要保证。
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的轻工业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中国正好在这方面有很充足的产品制造能力。
目前,国内消费难以推进,我们的传统贸易伙伴因为经济危机还尚未复苏或者没有完全复苏,特别是经过这些年,我们跟这些国家的贸易可以拓展的空间也基本上非常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有无是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思路,利用它可以把中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和沿途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互利互惠,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部署。
二、“一带一路”与中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一带一路”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在改革国际经济秩序中担当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198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2%,现在是14%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将升至18%,超过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到底中国发展起来之后对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很多国家对此持怀疑的态度,要围堵中国的声音也在增加。中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增长就需要走出去,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努力改革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借此深入影响亚太地区,这个TPP正在积极落实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整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和东南亚的主要成员国,想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美国强调没有排斥中国的意图,但是从TPP的合作框架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在农业、金融、科技、环境、劳工政策等方面还都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调整、转型,因此必须慎重处理多国多边贸易协定。
美国试图用TPP使中国边缘化,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周边合作与发展,以此倒逼国内各方面改革,掌握对外经贸合作的主动权,向美国传递一个信息,在面对美国的挑战和竞争时,我们不会主动挑起冲突但也绝不会盲目妥协。特别是在货币问题上,我们正在推动与周边国家、贸易伙伴的货币互换协定,降低亚太地区在贸易过程中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廉价的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达5万多亿美元,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只有6600多亿美元,而对外直接投资的世界平均水平是30%,美国持有的东亚资产中71%以上都是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我们拿出70%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那就是3.5万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对外金融资产将从对外储蓄、投资金融产品向对外输出资本、投资实体经济转变,成为国际投资大国。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走上了以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日本也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后逐渐步入国际投资大国的行列。我国的贸易发展不可能持续顺差,在“十三五”时期可能进入贸易平衡甚至贸易逆差阶段,所以我们也应该尽早准备去应对这样一种局面,把我们的巨额金融资产转变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有利条件。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世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被西方控制的,无论是在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融资还存在许多困难。仅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需要8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是条件。这些都是立足长远的战略安排,需要本国政府的支持,还需要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互联互通。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提供融资工具和资金保证。通过对对外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多元化的管理和运用,可能变成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对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所在地投资建厂生产,带动“一带一路”沿途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然后把产品卖到全球,当然其中一部分产品也会用来满足国内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从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商品、技术、人员、服务布局,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如环境、排放、资源压力等,带动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既尽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义务,也在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收获自己的利益。
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桑杰夫·桑亚尔判断:在庞大并且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驱动下,未来中国将由“世界工厂”转换成“世界投资人”。可见,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亚投行、丝路基金,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和推动世界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种转向最主要体现在改变现有的外汇投资结构,即将目前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金融衍生品或国债等金融虚拟资产的形式,转变为投资到实体经济上。当然,这样做的风险也很大,下一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设立丝绸之路基金,为加强交通设施、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等多领域合作,加快国际通道即通路、通航和通商建设,带动资本、技术、基建走出去,密切地区间的人员、信息和经贸往来,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便利化,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升相邻区域的发展水平,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三、“一带一路”与世界均衡发展
打造“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政治的空间布局和活动方式及其流向,为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世界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其流向始终受交通运输模式的制约甚至牵引。古代海运不发达,长途运输和交通主要依赖马队、驼队等运输力量,连接中国长安、洛阳,经中亚沙漠通达欧洲的古“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其结果是亚洲内陆经济远较沿海地区发达。进入近代以来,航海技术不断发展、跃进,世界海运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原料、货物经海路从一个大陆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成为可能,一方面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大都市的兴起,另一方面也导致以畜力为主的内陆商道的衰落以及内陆地区经济的衰退。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只是世界沿海地区的全球化,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只不过是世界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增长,广大的内陆地区并未真正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内陆地区。例如,中国沿海省份较之内陆省份人均收入相差数倍,而欧美等国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较之中亚等内陆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数十倍。显然,仅靠沿海地区的繁荣已不足以刺激以及支持世界经济恢复增长。要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只能也应该是从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把世界市场扩大到各大陆贫困的腹地,而打造联通亚欧沿海地区与大陆腹地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此提供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和传输能力,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内陆地区经济的促进和牵引作用将不次于海运对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曾经所起的作用,甚至能弥补海运的不足。万吨巨轮只能停靠海港,却无法把货物直接运往内陆,大陆腹地的货物须经过普通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沿海港口,再装船经海路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的沿海港口,然后经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内陆消费地。中国从印度进口铁矿石就是这种运输模式。如果中印之间开通了高铁,印度腹地生产的铁矿石就可经高铁直接运送到中国的炼钢厂,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省去多次转运的麻烦,从而更节省运输成本。
“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贸易模式和发展平台。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沿途会形成发达的城镇和人口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这些地方沉睡的丰富资源将得到全面、合理的开发,增加全球资源供应量,从而深刻改变全球地缘经济依赖沿海地区这样一个空间布局,世界地缘政治景观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正是由于“一带一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国际社会尤其沿途国家对此十分赞赏和欢迎。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也被西方媒体热炒,甚至被国内一些人简单地引用,这是一种误解,二者有本质区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马歇尔计划既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西欧各国重建的计划,也是其遏制原苏联、发动“冷战”的经济工具,以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为先决条件,服务于当时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只有愿意接受美国的领导,才能接受美国的援助。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一方面将西欧国家收拢在自己的旗下,成为其抗衡前苏联的小兄弟,另一方面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由于其附加的条件,遭受战争摧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除在外,人为地加剧了这些国家的贫困。其援欧款项大多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和服务,为美国经济的扩张打开大门。后来美国对日本有一个所谓的“道奇计划”,大体也是如此。
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在原有的协议、框架基础上进行,不提出新的协议、框架,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所有寻求发展的国家开放,绝不搞“集团政治”和对抗性的“结盟”。强调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有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惠互补。通过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好地满足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可见,在“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承担起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一带一路”对中国及世界投资格局的影响
1、“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2、“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 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
“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为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当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中国不可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十三五”时期甚至可能会出现逆差,需要用价格来出清国际收支差额。
“一带一路”过程中设立丝绸之路基金,加强交通设施、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等多领域合作,加快国际通道建设,通路、通航和通商带动资本、技术、基建走出去,密切地区间的人员、信息和经贸往来,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便利化,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升相邻区域的发展水平,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3、打造“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不发达 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政治的空间布局和活动方式及其流向,为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世界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其流向始终受交通运输模式的制约甚至牵引。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只是世界沿海地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只不过是世界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增长,广大的世界内陆地区并未真正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和发展平台,沿途会形成发达的城镇和人口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这些地方的丰富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增大全球资源供应量,从而深刻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的空间布局,世界地缘政治景观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4、我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构筑国土安全发展屏障,摆脱以美国为首国家的不平等国际贸易谈判,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的重大战略,被称作世纪大战略。这是中国在近200年来首次提出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将彻底摆脱原来依附大国,被动挨打的地缘政治局面。
总结:“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