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陶艺《动物新村》教学反思
中班陶艺《动物新村》教学反思
中班陶艺《动物新村》教学反思
爱动物是幼儿的天性,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是幼儿熟悉、喜欢并了解的对象,而陶瓷是德化独有的乡土资源,利用陶瓷资源开展陶艺活动是我们工作室的研究课题(福建省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的重点,利用陶瓷开展主题活动“动物新村”更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创作。结合我园的园本教材《陶瓷》,特设计了此活动。本次活动的目标是:1.会运用搓、捏、团圆、连接、彩绘、粘贴等手法大胆表现动物的主要特征。2.学习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及辅助材料。3.尝试按简单的情节进行主题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陶艺活动主题生成后,我把它们分成泥塑组、彩绘组、和装饰组这三个组,并使各个组紧紧地围绕着主题“动物新村”来进行操作、创作。如:泥塑组是让幼儿用瓷土塑造喜欢的动物;彩绘组为幼儿提供各种小动物的瓷坯进行彩画;装饰组是让幼儿用橡皮泥及辅助材料装饰瓷盘。在陶艺活动“动物新村”场景的创设上,我用黄色的泡沫垫作“动物新村”的底,用幼儿装饰的瓷盘布置在“动物新村”的边缘,使整个场景更立体、美观。又以参观“动物新村”的形式、怎样帮助孤单的青蛙兄弟引入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接着让幼儿欣赏幻灯片,加深对各种动物外形特征的了解,巩固了幼儿对各种动物的印象。材料投放是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得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计划,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如泥塑组,我投放了本土资源——瓷土及辅助材料豆子、牙签、火柴等让幼儿自由塑造喜欢的动物;彩绘组提供了幼儿喜欢的动物瓷坯、颜料、毛笔,让幼儿为动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装饰组提供了陶瓷配件——小亮片、小花等,幼儿能巧妙地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中幼儿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完成创作,并一起来布置“动物新村”。最后让孩子们在欣赏、评价着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中自然结束,使幼儿体验到创作的乐趣,获得更大的满足。
第二篇: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教学反思1
本节教学内容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相关知识,通过欣赏,了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的不同功用、审美,知道陶艺制作的不同材料工具和一般制作工序,并重点学习陶艺手工成型方法,并选择合适的技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本节课师生配合相当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由于制陶场地的限制,学生用的泥只是彩泥和橡皮泥而已,因此学生的作业大都数选择了捏塑成型法和泥条成型法,值得庆幸的是学生作业稚拙、可爱、生动。完成了我的目标: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同时尝试通过陶艺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将陶艺与其他领域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陶艺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实际有机地将基础陶艺教育与现实生活与现代审美需求、新的理念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美术教师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固陋就简,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在教学活动中还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拓展思维广度,以学生在审美中提高创新意识与创造力,学会鉴赏他人作品。同时,因时因地因人、因个性特长施以教导,形成了严谨又和谐的独特教风和学风。玩泥巴,是每一个农村孩子都经历过的事,他们在幼年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些自己喜爱的物品,对泥土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泥塑课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课。
现状分析
1、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精致典雅,校园内部格局合理、精致,教育教学设备齐全先进(专职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并配有专门的陶艺教室与烧制间)。
2、学校领导支持,艺术组思想统一,教师群体年富力强,有干劲。
3、家长、教师、学生普遍支持和参与。学生非常关心学校陶艺特色的创建,渴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陶艺的技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4、陶艺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1)“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研究也初显规模,孩子总喜欢表现自己,让别人关注自己。针对这一点,每过一段时间我组织他们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谈谈自己制作的感受和对别人作品的评价,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好处。
(2)继续探索陶艺小班化与兴趣小组、特长生教学的建设。我校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了校园文化。在“泥塑教学”为切入点,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各年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率。
(3)尝试选编合适的陶艺听说、阅读教材,因材施教。如果说课内学科教学是育人的主要阵地,那么,课外泥塑课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4)在陶艺小班化与兴趣小组、特长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初一、初二年级尝试陶艺走班分层教学探索。
陶艺教学反思3
刚讲完学校的公开课,就有一些老师对我说“这节陶艺课上的真不错,学生的作品太丰富了,太精美了!”“我用手机拍了十多张学生的作品……”是呀!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的确出色,许多作品都出乎我的预料,更没想到会受到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课下我进行了认真反思。
一、依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内容通过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利用想象中的求异变化,外形借用,打开了学生想象的思维。
二、多媒体的运用。尤其是采用三星堆青铜器等课件的展示和讲解,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了他们创作和想象的灵感。
三、小学生都喜欢玩泥巴,也是这节课成功的因素。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给他们创设了求异中有变化,借鉴中有创新,创设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宽松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调动起自己所有的积极性,每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毫无保留的发挥到了极至。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倦意。与其说是学习陶艺倒不如说是学生的娱乐享受,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也只能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再细想一下,不喜欢学习绘画的学生是常见的,而不喜欢玩泥巴的学生又有几个呢?在江苏渐江一带的小学里,专门开设有陶泥课,建立专用教室,有专职教师。那里的学生可以在“玩”中享受成功的快感,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我们平顶山的学生,没有那样的幸运,有的教材中没有陶艺课,有的教材中有两三节陶艺课,而教师又没有条件上好它。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陶艺课。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陶泥的制作过程中,最能锻炼学生的就是空间感、立体感和手脑的协调能力。与绘画和其它手工不同,陶泥更侧重立体展现和空间的表现,有教强的真实性并且容易上手,做出的作品,可彩绘、可烧制,作为自己的艺术品保存下来。它是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手脑协调能力和耐心、细心等品质培养的良好途径。因此,我更想呼吁我市的`中小学要积极关注这一课程的开展,多为学生创造条件上好陶艺课。
陶艺教学反思4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中国的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素有“瓷国”之称。中国是陶瓷发祥地,英语“CHINA”一词,一种解释是“中国”,另一种解释就是“瓷器”,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陶艺教育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它是一种立体的造型、三维空间的塑造。学校中陶艺教育的开展不仅在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是教育方针的要求,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
陶艺教育课程的尝试,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成与美术教育的目的相一致。让学生通过陶艺教育的学习来表现自己的情趣,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同时,也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瑰宝,重振中国陶瓷雄风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
陶艺能陶冶学生情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
陶艺作为创造文明的一种文化艺术科学,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意识、思想和观念。谈到陶艺,总有一种神秘而远古的气息震撼着我们。在它的周围有着一层迷人高雅的光环笼罩着,让人欣赏而不敢亲近。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从小孩玩泥的天性开始,就已显示了陶艺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珍重,“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精神的体现,它独有的魅力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陶艺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爱美,包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表现美,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意识的支撑。但这不是人人都等同的,在开展陶艺教育教学中,发现通过创造陶艺形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首先,是在欣赏陶瓷作品(图片、录像、实物)中,发展了学生感受泥塑工艺和现实美的能力。通过介绍一个个作品的含义、造型中,学生明白了“为什么美,美在哪里”。而泥塑的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特别适合的,当他们看了陶盆上的鱼形图案,被一个个纯朴生动的形象感染,体会到了什么是装饰美,红黑分明的色差,让学生体会了色彩搭配的巧妙,得到一种特定的感受。其次在双手制作的过程中,学
陶艺教学反思5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依赖有限的教学资源把美术知识和图片资料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及其有限的。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美术教学,可以借助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在教学《陶艺》(一)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陶瓷艺术,多途径收集图片、光盘、实物等资料,教师则查阅相关网页,下载有关罐和壶的教学信息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学生来说,丰富了欣赏内容,增加了欣赏兴趣,培养了欣赏能力,激发了创作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以罐和壶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研讨,这就更大大扩容了教学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交往能力。
陶艺教学反思6
陶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枝瑰宝,早于世界二千多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本课从我国陶瓷发展史着手,介绍了陶与瓷的不同,及由此延伸形成相关的各个种类。内容图文并茂,便于理解,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贴近课程内容与目标。
一、学习陶艺的发展史,理解其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及功能作用。
二、通过欣赏陶艺作品,能谈谈自己对陶艺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三、学习陶艺制作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学习工具,以胚,搓,揉,挤,压,粘贴等法制作陶艺习作。
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对本课的教学,首先制造神秘气氛,我课前有意拿个紫沙壶喝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我也不急与给出答案,而是接着带领大家去参观学校附近的民间陶罐厂,到了那里答案豁然开朗,但大家求知欲更加高涨,问师付,问老师,似乎有问不完的话题。这都为学生后来收集资料,欣赏和理解课本陶艺作品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学生动手方面,由于有了现场亲历和欣赏理解,再加上陶艺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农村孩子大多都玩过泥巴,所以都能利用刚教的和刚见的方法制作陶艺习作;陶壶作品是他们最亲近的物体,做的人也就多,基本能以拉胚方法学着做;但也有不少同学奇想连篇,做出了许多怪异造型,由于本次作业只有个大方向,不给具体要求,所以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我都予以鼓励,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只在旁边作些技术性指导和启发性引导作用;及时发现优秀习作,对落后学生也多鼓励和积极评价,整个课堂气氛学生都沉浸在一种自由,民主和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习作。因而这节课取得满意的课堂实效。
第三篇: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教学反思
篇一:陶艺>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相关知识,通过欣赏,了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的不同功用、审美,知道陶艺制作的不同材料工具和一般制作工序,并重点学习陶艺手工成型方法,并选择合适的技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本节课师生配合相当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由于制陶场地的限制,学生用的泥只是彩泥和橡皮泥而已,因此学生的作业大都数选择了捏塑成型法和泥条成型法,值得庆幸的是学生作业稚拙、可爱、生动。完成了我的目标: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同时尝试通过陶艺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将陶艺与其他领域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篇二: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枝瑰宝,早于世界二千多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本课从我国陶瓷发展史着手,介绍了陶与瓷的不同,及由此延伸形成相关的各个种类。内容图文并茂,便于理解,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贴近课程内容与目标。
教学目标
一、学习陶艺的发展史,理解其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及功能作用。
二、通过欣赏陶艺作品,能谈谈自己对陶艺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三、学习陶艺制作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学习工具,以胚,搓,揉,挤,压,粘贴等法制作陶艺习作。
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对本课的教学,首先制造神秘气氛,我课前有意拿个紫沙壶喝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我也不急与给出答案,而是接着带领大家去参观学校附近的民间陶罐厂,到了那里答案豁然开朗,但大家求知欲更加高涨,问师付,问老师,似乎有问不完的话题。这都为学生后来收集资料,欣赏和理解课本陶艺作品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学生动手方面,由于有了现场亲历和欣赏理解,再加上陶艺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农村孩子大多都玩过泥巴,所以都能利用刚教的和刚见的方法制作陶艺习作;陶壶作品是他们最亲近的物体,做的人也就多,基本能以拉胚方法学着做;但也有不少同学奇想连篇,做出了许多怪异造型,由于本次作业只有个大方向,不给具体要求,所以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我都予以鼓励,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只在旁边作些技术性指导和启发性引导作用;及时发现优秀习作,对落后学生也多鼓励和积极评价,整个课堂气氛学生都沉浸在一种自由,民主和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习作。因而这节课取得满意的课堂实效。
篇三:陶艺教学反思
刚讲完学校的公开课,就有一些老师对我说“这节陶艺课上的真不错,学生的作品太丰富了,太精美了!”“我用手机拍了十多张学生的作品„„” 是呀!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的确出色,许多作品都出乎我的预料,更没想到会受到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课下我进行了认真反思。
一、依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内容通过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利用想象中的求异变化,外形借用,打开了学生想象的思维。
二、多媒体的运用。尤其是采用三星堆青铜器等课件的展示和讲解,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了他们创作和想象的灵感。
三、小学生都喜欢玩泥巴,也是这节课成功的因素。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给他们创设了求异中有变化,借鉴中有创新,创设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宽松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调动起自己所有的积极性,每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毫无保留的发挥到了极至。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倦意。与其说是学习陶艺倒不如说是学生的娱乐享受,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也只能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再细想一下,不喜欢学习绘画的学生是常见的,而不喜欢玩泥巴的学生又有几个呢?在江苏渐江一带的小学里,专门开设有陶泥课,建立专用教室,有专>职教师。那里的学生可以在“玩”中享受成功的快感,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我们平顶山的学生,没有那样的幸运,有的教材中没有陶艺课,有的教材中有两三节陶艺课,而教师又没有条件上好它。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陶艺课。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陶泥的制作过程中,最能锻炼学生的就是空间感、立体感和手脑的协调能力。与绘画和其它手工不同,陶泥更侧重立体展现和空间的表现,有教强的真实性并且容易上手,做出的作品,可彩绘、可烧制,作为自己的艺术品保存下来。它是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手脑协调能力和耐心、细心等品质培养的良好途径。因此,我更想呼吁我市的中小学要积极关注这一课程的开展,多为学生创造条件上好陶艺课。
第四篇:陶艺,教学反思
篇一: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教学反思
-------林乐金
针对学生实际有机地将基础陶艺教育与现实生活与现代审美需求、新的理念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美术教师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固陋就简,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在教学活动中还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拓展思维广度,以学生在审美中提高创新意识与创造力,学会鉴赏他人作品。同时,因时因地因人、因个性特长施以教导,形成了严谨又和谐的独特教风和学风。玩泥巴,是每一个农村孩子都经历过的事,他们在幼年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些自己喜爱的物品,对泥土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泥塑课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课。
现状分析
1、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精致典雅,校园内部格局合理、精致,教育教学设备齐全先进(专职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并配有专门的陶艺教室与烧制间)。
2、学校领导支持,艺术组思想统一,教师群体年富力强,有干劲。
3、家长、教师、学生普遍支持和参与。学生非常关心学校陶艺特色的创建,渴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陶艺的技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4、陶艺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1)“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研究也初显规模,孩子总喜欢表现自己,让别人关注自己。针对这一点,每过一段时间我组织他们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谈谈自己制作的感受和对别人作品的评价,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好处。
(2)继续探索陶艺小班化与兴趣小组、特长生教学的建设。我校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了校园文化。在“泥塑教学”为切入点,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各年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率。
(3)尝试选编合适的陶艺听说、阅读教材,因材施教。如果说课内学科教学是育人的主要阵地,那么,课外泥塑课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4)在陶艺小班化与兴趣小组、特长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初
一、初二年级尝试陶艺走班分层教学探索。
(5)引导有条件的学科或教师个人尝试“陶艺与各学科间的教学”,渗透、渐进。多年来,我校坚持开设美术课外小组活动,在活动中突出民族美术内容。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如何搞好我校校本课程《泥塑教学》就成了一个较热门的话题,为各级教育领导和广大美术工作者所重视。
陶艺环境建设显风貌:
(1)校园内体现陶艺氛围。陶艺资料室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环境。学校成为“陶艺村”。(2)继续搞好上一年开展的各项陶艺特色活动,开展陶艺沙龙活动。
6、校园内陶艺环境的建设已成形,陶艺氛围浓厚。
(1)深化前二年开展的各项陶艺特色活动。
(2)做好申报陶艺特色学校的材料、条件、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7、校园内外拓展陶艺学习时空:
(1)自办陶艺报,编辑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资源。
(2)认真总结前两年的活动,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现阶段开展陶艺教学的一点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校在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陶艺教育成为我校的特色教育,陶艺课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陶艺教学也给当今的创新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在课题总结中我以一个陶艺教学实践者的身份由陶艺课开设背景谈起,从陶艺校本课程的开设理念、性质、指导思想、目标,研究过程的基本内容、认识,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总结以及创新突破与存在问题,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产生的社会效应等一系列过程的实践和思考,提出开发校本课程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一部分,陶艺应注重从地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建立校本资源的共享联盟,建立校本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刚开始学泥塑的孩子对泥工一无所知,需要进行一些入门训练,适当临摹一些作品会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教师要在其间穿插一定的讲解。因为学生的形象思维远优于抽象思维,所以不应总以枯燥的语言讲解,而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去比较。在选型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如:你捏的和他捏的作品相比,有不一样的地方吗?他们好在哪里?你能不能做到?让学生在思考中明白泥塑选型的道理。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加以表扬,如:你做到了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上手捏泥杯子---狂想曲这节课学生果然捏出了这种形状。就这样,孩子慢慢理解了怎样塑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有的学生可能捏的很糟,作为教师此时就应该做的是努力发现优点加以表扬:“比上一次好多了!这个泥坯做得不错!”并相应指出不足,使他们有继续往下做的信心。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鼓励学生多动脑和多动手,敢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形成灵活的,放松的教学气氛。小杯子的做法看似简单。学生操作起来还是有点难度,手捏泥练习了双手的协调力和灵活力。协调不好就影响到杯子的美观度,可能在捏的过程里,学生把握不好就容捏不好看,教师要告诉学生手的用力点和细心度,不要放弃!捏的就是一种学习态度和不怕麻烦的精神。学生只有杯子的形捏到位了,装饰出丰富的想象力才可以做出更加好的效果。教师要分点耐心的讲究每个注意的手法,语言要简单明了,以便学生马上理解快速掌握要领。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自如的表现要表现的东西,还得让他们学习一些基本的陶艺制作的方法:徒手捏制法等(徒手捏成型是我们祖先最早运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原始,也最简单,最能表达初学者的构思、手法和情感,是孩子们普遍喜欢的一种陶艺成型方法)。看着孩子开心的制作,并且能做出各式各样学生自己设计的瓶和罐,我也很开心。
我校陶艺特色教育,陶艺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彩,己绽放出素质教育的缤纷花朵,散发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独特芬芳,展现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成为教育园地中素质教育的一朵奇葩。为此,篇二: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教学反思
篇一:陶艺>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相关知识,通过欣赏,了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的不同功用、审美,知道陶艺制作的不同材料工具和一般制作工序,并重点学习陶艺手工成型方法,并选择合适的技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本节课师生配合相当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由于制陶场地的限制,学生用的泥只是彩泥和橡皮泥而已,因此学生的作业大都数选择了捏塑成型法和泥条成型法,值得庆幸的是学生作业稚拙、可爱、生动。完成了我的目标: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同时尝试通过陶艺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将陶艺与其他领域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篇二: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枝瑰宝,早于世界二千多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本课从我国陶瓷发展史着手,介绍了陶与瓷的不同,及由此延伸形成相关的各个种类。内容图文并茂,便于理解,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贴近课程内容与目标。
教学目标
一、学习陶艺的发展史,理解其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及功能作用。
二、通过欣赏陶艺作品,能谈谈自己对陶艺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三、学习陶艺制作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学习工具,以胚,搓,揉,挤,压,粘贴等法制作陶艺习作。
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对本课的教学,首先制造神秘气氛,我课前有意拿个紫沙壶喝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我也不急与给出答案,而是接着带领大家去参观学校附近的民间陶罐厂,到了那里答案豁然开朗,但大家求知欲更加高涨,问师付,问老师,似乎有问不完的话题。这都为学生后来收集资料,欣赏和理解课本陶艺作品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学生动手方面,由于有了现场亲历和欣赏理解,再加上陶艺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农村孩子大多都玩过泥巴,所以都能利用刚教的和刚见的方法制作陶艺习作;陶壶作品是他们最亲近的物体,做的人也就多,基本能以拉胚方法学着做;但也有不少同学奇想
连篇,做出了许多怪异造型,由于本次作业只有个大方向,不给具体要求,所以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我都予以鼓励,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只在旁边作些技术性指导和启发性引导作用;及时发现优秀习作,对落后学生也多鼓励和积极评价,整个课堂气氛学生都沉浸在一种自由,民主和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习作。因而这节课取得满意的课堂实效。
篇三:陶艺教学反思
刚讲完学校的公开课,就有一些老师对我说“这节陶艺课上的真不错,学生的作品太丰富了,太精美了!”“我用手机拍了十多张学生的作品??” 是呀!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的确出色,许多作品都出乎我的预料,更没想到会受到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课下我进行了认真反思。
一、依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内容通过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利用想象中的求异变化,外形借用,打开了学生想象的思维。
二、多媒体的运用。尤其是采用三星堆青铜器等课件的展示和讲解,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了他们创作和想象的灵感。
三、小学生都喜欢玩泥巴,也是这节课成功的因素。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给他们创设了求异中有变化,借鉴中有创新,创设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宽松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调动起自己所有的积极性,每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毫无保留的发挥到了极至。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倦意。与其说是学习陶艺倒不如说是学生的娱乐享受,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也只能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再细想一下,不喜欢学习绘画的学生是常见的,而不喜欢玩泥巴的学生又有几个呢?在江苏渐江一带的小学里,专门开设有陶泥课,建立专用教室,有专>职教师。那里的学生可以在“玩”中享受成功的快感,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我们平顶山的学生,没有那样的幸运,有的教材中没有陶艺课,有的教材中有两三节陶艺课,而教师又没有条件上好它。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陶艺课。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陶泥的制作过程中,最能锻炼学生的就是空间感、立体感和手脑的协调能力。与绘画和其它手工不同,陶泥更侧重立体展现和空间的表现,有教强的真实性并且容易上手,做出的作品,可彩绘、可烧制,作为自己的艺术品保存下来。它是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手脑协调能力和耐心、细心等品质培养的良好途径。因此,我更想呼吁我市的中小学要积极关注这一课程的开展,多为学生创造条件上好陶艺课。
篇三:陶艺课教学反思---谈论
《中国古代陶艺欣赏》教学反思 宁国市实验小学 谈论 “不做知识人,要做文化人”,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与知识并非同体,而强调了文化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美术学科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继承和发扬人类灿烂的文化是本学科的重要任务。我所教的《中国古代陶艺欣赏》一课,着重通过营造一种课堂的文化气场,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陶艺的艺术特点,感爱中国陶艺的精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古代陶艺欣赏》一课的教学,我分四大块内容《唐三彩马》、原始彩陶器皿、良渚文化中的陶器、中国陶瓷开展教学的。
首先,《唐三彩马》的教学环节,我通过仿古唐三彩马的实物欣赏,引导学生了解唐三彩马有什么艺术特点,引出唐三彩的概念和不同表现形式,通过了解唐文化去理解在唐三彩陶器,引导学生感受唐三彩陶器的艺术美。
其次,原始彩陶器皿的教学,我主要通过仰韶文化和马家窑二件典型陶器的欣赏,解读原始人生活与黄河的密切联系——水文化在陶器制作中的体现,从而感受到古代陶器能够体现实用和美观这二大作用,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更深刻理解“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的深刻含意。
课堂拓展部分,我主要介绍了陶与瓷的关系和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通过二个作业练习,请学生谈谈对古陶器的认识以及现代人和陶瓷的关系。
整堂课环节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较为自然,各教学环节内容各有侧重,重点放在介绍唐三彩这一环节上,古代陶器、中国陶瓷文化作为丰富、补充和拓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关知识系统。
从教学方法论来说,我刻意在课堂上努力还原当时社会文化氛围,引导和帮助学生以历史眼光去认知古代陶器与古代人们生活、生产的联系,作为一件陶器作品,它们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缩影。
另外,教学采用了实物和图片欣赏相结合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式对话、讨论、研究,对陶器的实物、图片进行触摸式的、联想式的质问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真实的、更有价值的审美体验。
首先,唐三彩这一教学环节,我对唐王朝作一个简介,它是一个非常开明开放的王朝,通过一张古代地图,了解到首都长安(西安)是古代贸易的中心——丝绸之路的开始,由于与中亚的频繁贸易,唐朝人获得了一种重要的资源——钴,这是制三彩陶器的重要原料,加上科技的发展,制陶工艺的不断发展,所以就产生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从题材的表达和造型的处理上,唐三彩陶器更多是作为一种冥器,体现了当时的殡葬文化和社会状况,唐朝前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王朝,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富裕,所以在造型上形态比较圆润富态,体现的是一种安逸的状态。马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繁荣的经济离不开它,所以马是唐三彩陶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
其次,在欣赏原始彩陶器环节,我出示一张有关仰韶文化和马家窑的遗址地图,从地图上可见它们都是属于黄河文化(仰韶文化在中游和马家窑在上游),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我更多的让学生去体验和想象古陶器的造型与黄河的关系(其实就是古人与黄河的关系)。通过二张典型陶器图片欣赏(船型壶和尖底瓶),引导学生联想当时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场景,从造型、装饰上去分析、思考这些陶器作品的精妙,从而感受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另外,从教学的有效性上,我们更多考虑到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这来自祖先的召唤对孩子来说,这种体验是最为真实、最有震撼力的。
当然,这样的教学我只是作为一种尝试,还很不成熟,并且通过自己的深入反思,使自己体会更深,对自己也产生了一些质疑,比如,本课首要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古代陶器的艺术之美,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刻意地在课堂上融入和还原当时社会文化氛围,引导和帮助学生以历史眼光去欣赏古代陶器,作为让学生研究和学习的一种方法,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仅限于学习的方法的指导,是不可过多的、刻意地去强调,以至于要了方法丢了目标。所以,我得出以下疑虑:如何在四十分钟之内,如何更有效地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课堂,学习更有效。篇四:陶艺创作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从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掌握陶瓷艺术基本的知识,和创作方法,在认识上从陶艺就是玩泥巴改变为陶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融科学、技术、艺术为一体的。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做到备教材、备学生,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从对学生的思想方面,学生喜欢一些能够展现他们才能的课题,特别是这种能够体现自己独特创意构思的动脑动手结合的课题,学生会倾注更大的注意力和兴趣来做这件事情,所以,教师就更加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艺术是充满灵性的一门学科,教师要时刻留意观察学生身上的显现出来灵性,并予以正确的、恰当的引导,这样才会让一个个充满创意的小天使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飞翔。篇五:教学反思(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课
时光如梭,学期已经快过了一半。利用短短的几天假期回顾自己这些时间教学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经常性的停顿冷静并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回顾与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长处与弊端。
这次教学反思内容主要是从本专业课程“陶艺课”开始讲述与分析。首先我会简述我对劳技课程的一些见解,从中我是怎么设定自己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其二,分析一下预想的授课方式与实际实行的区别。其三,在授课时候对学生的管理提出一些问题并预想解决方法。其四,从学生作品与学生感言分析自我的授课效果。最后总结课程整体的优劣之处并预想修改方法。
一、劳动技术课属于培养学生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认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就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很清晰的说明了实践的作用。我们在书本学过很多理论知识,可是有没有想过这些理论都是伟人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体验出来的。所以有了实践,理论才能出现。在教育学 “五育”中的技术教育与课外活动都强调动手实践。而且在动手实践中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的科学性并接触更多的新知识,从而为学习下一个新知识做铺垫。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心理、智力发展程度等特点。陶艺课是一门三维造型课程,初步接触会容易产生困难的心理。在这一方面就要特别注意,在授课前就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结合兴趣是最容易使学生驱除困难的心理。初中生接触的事物有一定的量,所以兴趣的形成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他们的信心感也是处于一种波动性比较大的期间。所以在课件内容近可能的加入适合初中生的一些喜爱的元素下去。例如他们喜欢的动画还有他们生活上的一些语言与习惯,让这些他们喜欢的元素融入陶艺课内容,作为了解陶艺课的第一步,之后就是最重要的实践操作期间。作品是对他们信心影响最大的一个东西,所以在讲述操作的时候用一些最简单的手法入手,然后慢慢的加深。但主要掌握的是制作陶艺的基础知识。树立一棵参天大树都是要有稳固的基础为
初。先由简单易懂的工艺手法让他们树立好信心,慢慢的要强化稳固基础并增加制作的手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时间。一步一个脚印的带领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成型的作品,再引导学生回顾实践的整个过程。回顾是最后的知识巩固方法。
二、有了预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二步就是回顾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分析一些教学所出现的问题。
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学生是最容易产生兴趣减弱的情况。耐心缺乏是初中生往往都会有的情况。所以在课堂上我运用了图文结合的授课方式给学生的视觉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并让学生带上一点互动性的讨论来理解这些理论。但理论课时段学生还会出现不耐烦的情绪,想快一点进行操作。这一点就和学生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材料工艺产生矛盾。如果没有这些材料工艺基础就马上做作品,学生的三分钟热度就很容易使自己的信心感下降。我对此问题作出了点回应。利用了课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有关材料工艺的视屏,给予学生更容易的去了解这些材料的工艺知识。
结合学生喜爱的元素加入陶艺课效果会比只有传统陶艺知识的好,但有几个问题的存在。
一、学生太过于注重自己喜爱的元素。
二、没有把陶艺材料工艺知识结合在作品上。加入了他们喜爱的元素课堂就容易活跃起来,积极性也上升了,后面就要非常注意这两个问题。第一次接触陶泥这种材料容易出现第二个问题,他们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时间,所以这段时间我采用了手把手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尽量快的熟悉材料上的属性。而第一个问题就需要做出一些更进,让学生喜爱的元素进一步的融合在陶艺知识之内。
学生过了材料的适应期间,信心就提上来了。这时他们对自己作品有一定的要求。此时就要让学生扩大他们的眼界,更进一步的打开他们的思维与想象力。并在工艺方面要求他们要有自己的看法与解决方法。这时候我会强调一些工艺的基础知识并个别的辅导逐一解决他们产生的疑问。更深的一步去指导他们完成作品,在细节部分更加注意。对他们有一定的要求,使他们的作品带有自己的创意并有一定的完整性。
三、陶艺课需要运用到一些工具。在课程管理中必须要有秩序的让学生运用好这些工具,保护好学生的安全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实践是一个过程,实践并不只看一个作品来决定学生的一切。在管理方面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过程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习惯就从这个过程开始,一个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综合水平知识。这是我们生活的必须。
在操作开始时,我会仔细的讲解好操作时需要运用到的工具与工具的各项功能、使用工具的注意事项。这是对学生安全的一个保障,学生熟悉了这些工具与周边的环境就会在操作时比较顺畅。并要求他们每次放学都必须搞好课室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为后续做准备。
在陶艺课上卫生是比较注意的一项,操作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整理干净自己的位置,安置好所有的工具。这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之外还可以从中锻炼他们的耐心。
常出现的问题有:学生容易遗忘这些注意的事项,会造成工具的遗失或损害。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应该每天耐心的提醒学生。在工具的损害和遗失时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应该告诫学生工具损害与遗失会造成什么后果。培养他们爱护工具的良好习惯。
四、课程的结束,给学生一个回顾总结的机会。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了解自己的机会。经过一个星期的实践操作,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头脑放松,安静下来。总结一下他们这一个星期来的点点滴滴。并运用一点互动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写下劳技课的一些感言。
经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写下的感言,从中发现学生在最后才会熟悉劳技课的整个过程,包括工具、时间的安排、卫生、纪律、自己对作品的感觉。都能在感言上一一表现出来。
总结:
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每天面对的是有着生命活力的学生,由于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因此,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教学活动往往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教师在备课中无法想像的新情况、新问题。
带领学生从一个陌生的课室接触了陌生的老师、陌生的课程一直到熟悉的一个过程,留下了许多的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总体来说学生有所得而有所失。学到了新的一些知识与一些解决方法,失去了完整的其中一些拼图组件。
课程整体上总结了一些问题:
第一、从作品来说,要让学生掌握三维课程并创作作品,在两天半的时间确实有点短。所以在作品方面有部分学生出现简单的趋向。这与学生适应材料的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预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要让学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好材料的工艺知识,并且调动好学生的创作心态。
第二、课程开始时,一些工具使用注意事项没有很好的被学生接受与运用。这与学生适应课室环境有关,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工具与课室的一些物品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三、学生对劳技课责任感不够强。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自己学校在考试制度,在没有考试等一些硬性规定这门学科,他们容易对牢记课产生责任感下降趋势。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硬性的分数制度虽然是有提高他们责任感的手段,但并非长远之技。这点在课堂上应该设计某些内容或方式使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理解“理论来源实践,实践证明理论”。
第四、在学生遇到信心问题的类型比想象中的更多。例如:作品问题、自身在学校成绩问题、性格问题、爱好问题、等??。这几个类型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竭力想出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预想最好能与课程内容想结合。既能解决学生信心的问题还能充分利用好学生学习的时间。并要继续收集与调查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日后遇到新问题做好准备。
第五、课程管理与时间的安排。
如果放任学生自学与操作时间太多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有些学生容易出现兴趣突然降低,感觉乏味。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是学生劳逸结合。适当的操作时间与理论授课时间互相错开。使学生感到时间的充实并不乏味。
第五篇: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教学反思
陶艺教学反思1
陶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枝瑰宝,早于世界二千多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本课从我国陶瓷发展史着手,介绍了陶与瓷的不同,及由此延伸形成相关的各个种类。内容图文并茂,便于理解,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贴近课程内容与目标。
教学目标
一、学习陶艺的发展史,理解其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及功能作用。
二、通过欣赏陶艺作品,能谈谈自己对陶艺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三、学习陶艺制作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学习工具,以胚,搓,揉,挤,压,粘贴等法制作陶艺习作。
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对本课的教学,首先制造神秘气氛,我课前有意拿个紫沙壶喝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我也不急与给出答案,而是接着带领大家去参观学校附近的民间陶罐厂,到了那里答案豁然开朗,但大家求知欲更加高涨,问师付,问老师,似乎有问不完的话题。这都为学生后来收集资料,欣赏和理解课本陶艺作品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学生动手方面,由于有了现场亲历和欣赏理解,再加上陶艺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农村孩子大多都玩过泥巴,所以都能利用刚教的.和刚见的方法制作陶艺习作;陶壶作品是他们最亲近的物体,做的人也就多,基本能以拉胚方法学着做;但也有不少同学奇想连篇,做出了许多怪异造型,由于本次作业只有个大方向,不给具体要求,所以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我都予以鼓励,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只在旁边作些技术性指导和启发性引导作用;及时发现优秀习作,对落后学生也多鼓励和积极评价,整个课堂气氛学生都沉浸在一种自由,民主和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习作。因而这节课取得满意的课堂实效。
陶艺教学反思2
本节教学内容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相关知识,通过欣赏,了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的不同功用、审美,知道陶艺制作的不同材料工具和一般制作工序,并重点学习陶艺手工成型方法,并选择合适的技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本节课师生配合相当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由于制陶场地的限制,学生用的泥只是彩泥和橡皮泥而已,因此学生的作业大都数选择了捏塑成型法和泥条成型法,值得庆幸的是学生作业稚拙、可爱、生动。完成了我的目标: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同时尝试通过陶艺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将陶艺与其他领域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陶艺教学反思3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依赖有限的教学资源把美术知识和图片资料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及其有限的。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美术教学,可以借助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在教学《陶艺》(一)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陶瓷艺术,多途径收集图片、光盘、实物等资料,教师则查阅相关网页,下载有关罐和壶的教学信息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学生来说,丰富了欣赏内容,增加了欣赏兴趣,培养了欣赏能力,激发了创作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以罐和壶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研讨,这就更大大扩容了教学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交往能力。
陶艺教学反思4
刚讲完学校的公开课,就有一些老师对我说“这节陶艺课上的真不错,学生的作品太丰富了,太精美了!”“我用手机拍了十多张学生的作品……”是呀!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的确出色,许多作品都出乎我的预料,更没想到会受到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课下我进行了认真反思。
一、依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内容通过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利用想象中的求异变化,外形借用,打开了学生想象的思维。
二、多媒体的运用。尤其是采用三星堆青铜器等课件的展示和讲解,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了他们创作和想象的灵感。
三、小学生都喜欢玩泥巴,也是这节课成功的因素。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给他们创设了求异中有变化,借鉴中有创新,创设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宽松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调动起自己所有的积极性,每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毫无保留的发挥到了极至。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倦意。与其说是学习陶艺倒不如说是学生的娱乐享受,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也只能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再细想一下,不喜欢学习绘画的学生是常见的,而不喜欢玩泥巴的学生又有几个呢?在江苏渐江一带的小学里,专门开设有陶泥课,建立专用教室,有专职教师。那里的学生可以在“玩”中享受成功的快感,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我们平顶山的学生,没有那样的幸运,有的教材中没有陶艺课,有的教材中有两三节陶艺课,而教师又没有条件上好它。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陶艺课。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陶泥的制作过程中,最能锻炼学生的就是空间感、立体感和手脑的协调能力。与绘画和其它手工不同,陶泥更侧重立体展现和空间的表现,有教强的真实性并且容易上手,做出的作品,可彩绘、可烧制,作为自己的艺术品保存下来。它是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手脑协调能力和耐心、细心等品质培养的良好途径。因此,我更想呼吁我市的中小学要积极关注这一课程的开展,多为学生创造条件上好陶艺课。
陶艺教学反思5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中国的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素有“瓷国”之称。中国是陶瓷发祥地,英语“CHINA”一词,一种解释是“中国”,另一种解释就是“瓷器”,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陶艺教育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它是一种立体的造型、三维空间的塑造。学校中陶艺教育的开展不仅在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是教育方针的要求,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
陶艺教育课程的尝试,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成与美术教育的目的相一致。让学生通过陶艺教育的学习来表现自己的情趣,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同时,也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瑰宝,重振中国陶瓷雄风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
陶艺能陶冶学生情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
陶艺作为创造文明的一种文化艺术科学,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意识、思想和观念。谈到陶艺,总有一种神秘而远古的气息震撼着我们。在它的周围有着一层迷人高雅的光环笼罩着,让人欣赏而不敢亲近。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从小孩玩泥的天性开始,就已显示了陶艺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珍重,“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精神的体现,它独有的魅力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陶艺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爱美,包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表现美,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意识的支撑。但这不是人人都等同的,在开展陶艺教育教学中,发现通过创造陶艺形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首先,是在欣赏陶瓷作品(图片、录像、实物)中,发展了学生感受泥塑工艺和现实美的能力。通过介绍一个个作品的含义、造型中,学生明白了“为什么美,美在哪里”。而泥塑的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特别适合的,当他们看了陶盆上的鱼形图案,被一个个纯朴生动的形象感染,体会到了什么是装饰美,红黑分明的色差,让学生体会了色彩搭配的巧妙,得到一种特定的感受。其次在双手制作的过程中,学
陶艺教学反思6
针对学生实际有机地将基础陶艺教育与现实生活与现代审美需求、新的理念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美术教师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固陋就简,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在教学活动中还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拓展思维广度,以学生在审美中提高创新意识与创造力,学会鉴赏他人作品。同时,因时因地因人、因个性特长施以教导,形成了严谨又和谐的独特教风和学风。玩泥巴,是每一个农村孩子都经历过的事,他们在幼年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些自己喜爱的物品,对泥土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泥塑课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课。
现状分析
1、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精致典雅,校园内部格局合理、精致,教育教学设备齐全先进(专职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并配有专门的陶艺教室与烧制间)。
2、学校领导支持,艺术组思想统一,教师群体年富力强,有干劲。
3、家长、教师、学生普遍支持和参与。学生非常关心学校陶艺特色的创建,渴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陶艺的技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4、陶艺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1)“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研究也初显规模,孩子总喜欢表现自己,让别人关注自己。针对这一点,每过一段时间我组织他们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谈谈自己制作的感受和对别人作品的评价,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好处。
(2)继续探索陶艺小班化与兴趣小组、特长生教学的建设。我校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了校园文化。在“泥塑教学”为切入点,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各年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率。
(3)尝试选编合适的陶艺听说、阅读教材,因材施教。如果说课内学科教学是育人的主要阵地,那么,课外泥塑课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4)在陶艺小班化与兴趣小组、特长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初一、初二年级尝试陶艺走班分层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