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读了这本书后,令我受益匪浅,对于“生本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当时代走到了今天,人的价值和人的潜力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尊重个性,关注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与此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 “生本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制度和方法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学校从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身心素质和生活能力四个方面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并把做合格的学生分解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自立”的分目标,让学生树立“自己是最优秀的”信念。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通俗地总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生本教育,具体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过去的“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主,就是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教学中不搞平均发展,不搞取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生本教育教学是要求我们老师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特点更加明显,而不应把不同的人变成的相同的人。这与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承认存在个
体差异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和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
其次,在生本教育中最重要的仍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不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且把学生作为具有发展权利的主体。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发展。讲要精讲,讲方法、讲思路、讲规律。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直至不讲;学生要变多听为多说,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还要采取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多样的方式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差异,全面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及交往方面的变化,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比如拿最简单的生字生词来说,一篇课文,有的学生阅读面广,积累的多,可能就熟悉某个词语,了解它的具体含义,而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一些最常见的词语也可能感到很陌生。同样是对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由于人生阅历不同,一个从未离开过家门倍受父母宠爱的学生对此很难产生真切的感受,任凭你怎样动情地激发,他也可能会无动于衷,讲起来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初次背起行囊在外求学的经历无疑使很多学生体会到了想家的滋味,读之就会体验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读就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晶莹的泪珠。
再次,以生为本还表现在语文教学要树立育人观念,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实际上,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是一种塑造理想的完美人格的教育。它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这种人格养成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
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这是目前教学中关注的两个方面。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拓性,是现代社会对人及人的教育的客观要求;而着重于人的灵魂的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的终极关怀,教会学生做人,更应成为现阶段教学中的迫切任务。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又一个进步。
“农民的乐趣就是收获了好庄稼,工人的乐趣就是生产出了好产品,教师的乐趣就是培养出了好学生。” 让我们以生本教育的思想为引导,走出教育教学新天地。篇二: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教育走向生本》是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的教育的一部论著,在这本书里,他就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都作了阐述。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明白了教育面对的是人;明白了神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管是全面依靠学生;明白了生本教育体系不会产生两极分化。
首先,教育面对的是人。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不是改变儿童外部,不是装饰儿童,二而是改变儿童自身,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引导他们激发自身的能动性。
当然,我们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总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所执教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该开始孩子们对语文并不重视,认为我们天天说话,语文谁不会学!结果成绩并不理想。同时孩子们书写也不够认真,字迹潦草。自从我接手后我友谊是的引导他们,要求他们书写要规范整洁。我说:“字如其人,大家都这么干净帅气可爱,字也该像你的人一样,你们觉得呢?”从这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字真的进步了。他们在有意识的改进,这时我再适时地加以夸奖,让他们觉得学习并不是多么难,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再者,我鼓励孩子们读书,班内设有图书角,每个班都有“漂流书”,每周一次读书笔记讨论评选,激励大家爱上读书。
其次,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德教育体系,也就是说教师是主体,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我们一直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而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为了学生主动发展,生本教育很自然地采用了小组活动与教师适时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课桌的移动,二十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受益。如我们班在一次名为“如何使用压岁钱”的社会实践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调查、汇报、总结等,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我们班有11个组,还有1个特别组,每组3---4人不等。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小组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每个小组内有成绩好的同学,有中等的同学,也有较差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他们互帮互助,主动探索,很多问题不用老师讲他们就已经在小组内解决了。这不仅培养了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更体现了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而这也正是新时代对学生们的要求。
第三、生本教育体系会产生两极分化吗?实践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自动调节的时期和领域,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的差异而带来不同,但却会趋向于非人为的先天差别。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小组的互助学习,会使他们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缩小与别人的差距。人与人,比如说是“优等生”和“差生”,尽管所学知识差别很大,但他们都热爱学习、积极求知、勇于探索,这种
共同性将制约两极分化,或者说在本质上否定了两极分化,至少不会出现差的越差的情况。
其实小组的划分就体现了生本的观念,每个小组都会自主、自觉、自发的探索学习,使好的同学更好,差的同学有更大的进步。除了11个小组外还有个特别组,帮助“差生”共同进步。在班长的带领下,我相信特别组一定会成为进步最大的组。
总之,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棉布依靠儿童,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荆亚楠2011、2篇三: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丘华龙
这个月翻阅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感触较多。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根据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的确是这样,如果不从体系上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事实上课程,方法,管理评价,总是相互制约,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捆绑着。例如现在许多教师在会议上、文章中观点往往非常正确,而在现实工作中总跳不出原来的阴影。原因之一就是新理念对于有的教师还仅仅是显性知识,而他的行为仍然被师本教育体系的隐性(缄默)知识所左右。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学生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而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像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
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不仅认识到 1 学生是教育对象,还要认识到学生更是教育资源。教师是在充当泥瓦匠,辛苦地塑造、雕凿学生?还是在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这些都是两种不同教育体系的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反映。
三、关于两种不同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
“生本教育”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例如语文,主张“教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其他环节则是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可以精简的,要么是不必现在就教的”。“生本教育”要探索“在突出三大语言(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前提下整合整个课程”。
在探索、形成“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时,作者在多年实验中“感悟”出的一些创见是极有价值的。如“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一节中论述的“学生的思维是成胚胎式发展的”,作者用“输赢球”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例子,确实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四、关于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这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进入写作阶段时,我们让他们进行顺应学生心理的作文,整体输出,写自己喜欢写的、印象最深的语话,这就是作文的‘做’;而作文的‘学’,即总结作文的规律,等等,则完全可以待之来日”。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他们的实验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五、关于两种不同的评价与管理
“生本体系”的课,“没有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没有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如果按照“师本体系”来评价,这样的课恐怕就不会是好课。因为“师本体系”主张学生要跟着老师,一个一个知识点地学那些经过教师过度分析过的教材。
总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同“师本体系”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
关于管理,作者明确地主张:学校以上要加强校本管理,学校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教师对学生实行生本管理。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 2 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和所有具有突破性的新事物一样,它一方面尽管有许多闪光点,但另一方面肯定不完善,迫切需要更多的人给予关注。一个开始蹒跚学步的孩子,迈的每一步不一定到位,但只要方向正确,人人都会认为他前途无限。
《教育走向生本》里有段话是这样表述生本教育的: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可以这样说,我对生本教育的认识,是认为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适合表现为学生勤奋地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同样,学生学得差,极有可能是教师提供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工作起来也就事倍功半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要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所谓因材施教大概也就是如此了。工作中我常常感叹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和荣辱观,现在想来,自己身上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自己没有把握住学生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他自身独特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我还没有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进入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所需所好,把文本和生本真正地融合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教师的终身学习观念当永不放弃。
第二篇: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读了这本书后,令我受益匪浅,对于“生本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当时代走到了今天,人的价值和人的潜力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尊重个性,关注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与此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 “生本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制度和方法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学校从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身心素质和生活能力四个方面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并把做合格的学生分解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自立”的分目标,让学生树立“自己是最优秀的”信念。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通俗地总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生本教育,具体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过去的“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主,就是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教学中不搞平均发展,不搞取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生本教育教学是要求我们老师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特点更加明显,而不应把不同的人变成的相同的人。这与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承认存在个
体差异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和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
其次,在生本教育中最重要的仍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不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且把学生作为具有发展权利的主体。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发展。讲要精讲,讲方法、讲思路、讲规律。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直至不讲;学生要变多听为多说,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还要采取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多样的方式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差异,全面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及交往方面的变化,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比如拿最简单的生字生词来说,一篇课文,有的学生阅读面广,积累的多,可能就熟悉某个词语,了解它的具体含义,而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一些最常见的词语也可能感到很陌生。同样是对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由于人生阅历不同,一个从未离开过家门倍受父母宠爱的学生对此很难产生真切的感受,任凭你怎样动情地激发,他也可能会无动于衷,讲起来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初次背起行囊在外求学的经历无疑使很多学生体会到了想家的滋味,读之就会体验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读就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晶莹的泪珠。
再次,以生为本还表现在语文教学要树立育人观念,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实际上,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是一种塑造理想的完美人格的教育。它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这种人格养成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这种独立人格特征也是民族魂的体现。诸如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博大胸怀和正义风气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慢慢积淀成民族精神,成为优秀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这是目前教学中关注的两个方面。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拓性,是现代社会对人及人的教育的客观要求;而着重于人的灵魂的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的终极关怀,教会学生做人,更应成为现阶段教学中的迫切任务。
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又一个进步。
“农民的乐趣就是收获了好庄稼,工人的乐趣就是生产出了好产品,教师的乐趣就是培养出了好学生。” 让我们以生本教育的思想为引导,走出教育教学新天地。
第三篇: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触摸生本教育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生本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与实践模式。从师本到生本,不谛是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对于师生关系的把握,是一次颠覆性的根本性变化。生本教育观念,明确了一个问题:教师所做的一切,主要是靠教师还是依靠学生的问题,是控制生命还是激扬生命的问题。这种基于把教育立足于生命自然生长基础之上的教育观念,使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教育者认识到,教育的绩效原来可以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而迈向卓越。教育不再使生命枯萎,而使生命如此蓬勃。生本教育的生命力源于自然生命。学生在生本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全身心投入,营造了积极进取、欢乐高效的课堂。生本教育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因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生本教育要求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丰富和发展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自然生长的特质,顺应生命的自然生长的规律。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一切知识与技能,都可以依靠生命自身习得和掌握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儿,一切学习任务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一切目标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实现。如果他不愿意,你便什么也不能给他;如果他不愿意,你便什么也教他不会。换句话,他不学或他不愿学,便什么都不会,哪怕是最简单的1+1=2。不是我要你学什么,而是我帮着你自己去学习了。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支持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是为了学,为学服务的。学才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评价者。教学活动,不再学生对老师的服从,而是老师为学生的学提供支持和服务。教育要顺应生命自身的发展需要。生本教育认为:教育实际上是在促进人的生命自然的生长,所以教育也就能够以极其自然的方式呈现。生本教育观念与实践,正在改变着教育生态,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神奇,感受教育的美好。教育最根本的变化来自观念上的革命。生本教育是对旧的教育观念及其教学体系的颠覆。基础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互相牵制,只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才会有教材、教育管理及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从而创新教学方法。旧的课堂也追求课堂的活跃、提出了学生主体的概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
积极发言,但那只是局部的、零碎的、形式上的,而不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的根本性变化。
如果老师的教,从一开始就是多余的,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以至于令学生厌弃了,也是理所当然。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想教的知识,他已经有了,不再要求,你却偏要给他;或者,他自己完全可以习得,你却非要代他取得,那已经不是培养、提升,发展他了,相反会使他变得堕落、懒散,抑制他了。老师的着眼点,不是自己教的精彩,而应该是学生学的有效。只有在“学然后知不足”的情况下,老师的教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也就变得对学生有用了、有意义和价值了,因而学生就佩服他了,拥戴他了。归根到底,老师应该成为帮学者、促学者,从“纤夫”变成“牧”者。如果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执行预定的有详细进程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可能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被抑制、停滞,日趋僵化。过去总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实际两者并不等同,甚至是相反的、对立的。生本课堂,要求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为整个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的生长式的发展,而不是锻炼教师的教。教是为了学,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
第四篇: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育婴里小学〃田宇
假期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是该书的核心理念。教育就是要为儿童服务。用语言来影响他们,用环境来教育他们,用活动来培养他们,却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他们。
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来办事。要他们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他们加班加点,目的是为了那可怜的一点点分数。老师的指示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完全没有顾全学生的想法与意志。作业完成了,学生听话了,但成绩有没有提高呢?不一定,有的时候恰恰是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只是一味地服从,盲目地抄写,小心谨慎地循规蹈矩,根本谈不上创新与发展。
认真的学习,深切地反思之后,我顿悟了,什么是生本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好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还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还处于师本教育状态,一切为了教师,一切围着教师进行。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不热烈,就说是学生配合的不好,一点也不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方式等因素。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就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的工作,工作的非常好。反之,脚就会疼,就会不舒服,就会反抗甚至害病。如果我们的教育适合儿童时,学生就会忘记自己
是在学习,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那以后,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数学和人文数学的教育、整合“开放、兴趣、开拓、创新、艺术、成功、展赏、挑战、超越”等因素,体现数学教学的“活、实、美、用、创”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个人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需要的多样性。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现代教学,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例如: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我逐步出示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说解答方法,⑴服装厂计划做服装,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⑵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⑶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以上三个题目,我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第⑴⑵题,中等生解决第⑶题,最后让优等生为大家分析,小结这类题的结构和解题关键,这样有层次的安排,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2、自主实践,满足探索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
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③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智慧火花在学生头脑中闪现,满足学生发现、探索的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可经常问“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如果……行吗?你发现了什么错误?该怎么呢?”来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例如,我让学生分火柴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们带着思考题分三组进行自主尝试,他们发现3、6、9根火柴都能被平均分成3份,即“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接着我又引导他们观察也能被3整除的21、36、48、114等数字,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在走了一段弯路后终于明白了“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规律,这一教学过程构建了“尝试——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索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满足了学生的探索需要。
3、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亲近数学。
如,在上《统计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了解统计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统计了班级里纪律记录本上和卫生记录本上的学生姓名,同样上统计课,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还让全班同学了解了近段时间班级里谁扣分最多,谁做的最好,给后进生以无形的鞭策,起到了两全其美的作用。同时通过信息收集,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以上途径,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自主的行为,而不处于被动状态,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能完全忘我,做到完全地笑,完全地哭,完全地怒,完全地爱,完全地倾听,进入完美的境界。
第五篇: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泰顺实验小学 吴凤棉
这段时间通过对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的学习,我明白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这一核心是对新课程“ 关注人”的理念的具体化。对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
拿到这本书,亟不可待地通读了一遍,对我启发很大。
1、抛秧的启示
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不知谁发明了拋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拋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模拟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经验和如何加诸于学生。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也正因此,我体会到郭教授提出“生本”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2、当鞋合脚时
“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阐述的多么通俗,道理是多么的深刻。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好书是耐人寻味的,通读后我又重新细细的品读起来。这周,我主要读了《教育走向生本》的第三章—— 生本教育体系中的哲学思考。感受最深的有:
1、红杏枝头春意闹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所以对郭思乐先生展示的15篇小学生文章特别关注,其中,小学生汤天所作的《三国演义》新篇令我十分感叹,洋洋洒洒近千字,把现代武器用到三国的战争中,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这篇文章初中生也未必能做出来。六年级学生所作的二十万投资保值计划书更是许多同龄孩子所不能比的。那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写出来呢?
郭先生归结为生本教育带来的结果。在生本教育中,学生的学,是原发的,自出生就有之,不管你有没有教学存在,它都存在,而不是像某些朋友所说,有了教学才有学生的学。而且学生的学无处不在,问题是你如何给他因势利导。教对人的学是有帮助的,但教不是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是学生的助力,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发挥学习者的生命力量的根本的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终端,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2、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尤其是读到第四章“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中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时,郭先生引用奥修的一个故事深深的触动了我。故事的大意是:一天,哲学家青蛙遇到蜈蚣,青蛙说:“你看我只有四条腿,我要是走的话,两条前腿一撑,两条后腿一使劲,就往前蹦了,我这四条腿都有分工。蜈蚣啊,你是百足之虫,你往前走的时候最先迈的是哪条腿呢?”蜈蚣一听,“咔嚓”就停在那儿了,然后蜈蚣很沮丧地跟青蛙说:“我劝你以后永远不要问任何一只蜈蚣这个问题,你只要一问,它一定会被卡住不动了。”想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做过多少次青蛙,给我们的学生增添了多少困惑。
3、新错误观
第六章生本教育的评价与管理中的“新错误观”,警示我们教师要合理的关注对学生的评价。生本教育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格局,何况儿童获得东西,习惯从形象到抽象。而形象的东西往往是在他们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探索。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难免会走些弯路,会犯些错误。不过,正是在克服一个个错误的过程中,儿童也在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充分的相信学生,对他们种种的学习行为,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和评价,学生最终是有所作为的。
今天,我的学习结束了,明天,我会继续学习,且会将郭先生的生本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用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给我的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自我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