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事诉讼法学习心得体会
民事诉讼法学习心得体会
-----先锋乡人武部 徐乐为 民诉法是重要的基本法之一,不仅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基本规则,而且对于及时解决民事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周五下午,乡司法所李文国所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新修改的民诉法,逐条解读、相互交流、充分探讨、热烈讨论。本次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共60条,对原民事诉讼法修改和增加80多处,与民行检察监督有关的8项,内容涉及民事案件管辖、证据规定、案件送达、立案、审理、执行、审判监督等,范围很广。民行检察监督工作是此次民诉法修改的重中之重。
一、修改后民诉法拓展了民行检察监督范围
民事诉讼法修改强化了对民事诉讼活动的全面监督,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以达到维护司法公平、公正的目的。
(一)从总则上为监督范围的扩大提供明确的依据。民诉法将第14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修改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该条的争议点在于审判活动是否包括执行,检法两院从91年开始就对该问题争论不止,面对法院执行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将民事诉讼从受理、立案、调解、庭审到执行整个诉讼程序纳入检察监督范畴是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一直在坚持实践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因此该条修改确保了检察机关的全面监督,成为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从此,各级检察机关探索的立案监督、调解监督、执行监督等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不再属于创新案件,而是实实在在的常规案件。在具体条款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各项监督权力,如民诉法第208条规定,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提出抗诉。修改民诉法第23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法律首次对调解和执行监督作了具体明确规定,这对强化调解、执行的监督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监督方式的增加与丰富。原民诉法仅将抗诉规定为民事监督措施,而抗诉因上级抗诉、时间长、法院难以接受,改判率不高等问题而影响监督效果。多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均探索实施再审检察建议与检察建议制度,并有大量的成功案例与规范性文件出台。再审检察建议具有时间短、法院易于接受、可实现同级监督的优点而大力推广,但因在法律上无名分,影响了监督效果。修改民事诉讼法第 208条、209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从而明确将检察建议纳入了监督措施。检察建议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再审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检察建议等,方式更加灵活柔和,这也推动检察机关大力开展同级监督工作,以提高监督效果。
(三)强化监督手段。原民诉法对民行监督的保障措施没有规定,致使民行监督乏力,修改民诉法则强化了监督的保障措施。一是明确规定调查取证权。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一直是一个争议的问题,其证据效力因没有法律规定而受到置疑,已严重影响了民行监督正常开展。修改民诉法第2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这有利于检察机关把握事实、核实证据、做出判定。二是规定了对审判中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各修改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检察机关可以明正言顺地对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实施监督,以强化监督力度。
(四)增加公益诉讼制度。随着食品安全事故与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在民事诉讼中增加公益诉讼制度得到了人大代表与专家学者的支持。对于检察机关,已经有部分检察院开始尝试提起公益诉讼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修改民诉法第 55 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条规定给检察机关提供了一条公益诉讼道路的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法律明确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地位,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检察机关能够实现公益诉讼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那么在下次民诉法修改中或许就能将检察机关的主体资格写入民诉法中了。
二、准确把握检察机关的工作重点修改后民诉法确立了多元化民事检察监督格局,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按照修改后民诉法要求做好各项监督工作。一是强化职权意识,以修改后民诉法实施为契机,转变工作思路,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等案上门为主动出击。重点应该是加强对程序违法案件、渎职审判行为、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判决、裁定、调解等三类案件的抗诉。程序违法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司法腐败,造成司法不公,程序违法侵害的不仅仅是私权,而且还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应当成为检察监督的重点。二是积极受理当事人抗诉申请,要严格把好受理关。只有符合法律的三种情形,检察机关才能受理其申请。对于检察机关已经抗诉过的案件,当事人也不能再申请抗诉。检察机关应当及时审查,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对于不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在不抗诉决定中详细阐明不抗诉的理由,并做好息诉工作。同时,灵活运用其他监督手段,除抗诉外,民事检察监督还可以通过检察建议、再审检察建议等方式进行。
通过学习学生,使我们这些门外汉了解了很多,知道了很多,有利于今后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第二篇:学习民事诉讼法之体会
学习民事诉讼法之体会
说实话,刚开始学习民事诉讼法的时候,有点害怕,因为我想民事诉讼法肯定会涉及许多民法方面的知识,而我的民法学得不好,所以总感觉有一点距离。但是这门课很重要啊,所以就硬着头皮去听。当听完了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发现它好像不是那么的让人畏惧。后来,在学习过程中,我慢慢了解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况。
民事诉讼法,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民事法学,基本解释原则与民法学相同。民诉法学初期,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有追随民法学的倾向,后又逐渐分离。民诉法学欲摆脱民法学的范畴和理论,建立独立的概念和体系,以实现诉讼法学的独立。
同其他诉讼法相比较,民事诉讼法有以下特征:(1)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等的部门法。它调整的是民事诉讼关系和民事诉讼活动,这种调整对象是特定的,是其他部门法无法调整的。(2)民事诉讼法是民事诉讼的程序法。民事诉讼法是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时应遵守的法律规定。主要内容是民事诉讼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以及保障民事诉讼主体诉讼权利和落实诉讼义务的规定。(3)民事诉讼法具有广义性。民事诉讼法的广义性是与民事诉讼的广泛性相适应的,由于民事诉讼广泛适用于民事、经济、劳动争议、专利、商标、海事、债务催偿和法律规定的其他特殊类型的案件,因此民事诉讼法也就广泛地适用于民事诉讼范围的各类案件的诉讼。(4)处分原则和调解原则的特有性。处分原则和调解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这是由民事活动本身所决定的,这也是与其他诉讼法律相比较的最明显的特征。
对于民事诉讼法的学习,我觉得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紧紧抓住当事人和法院这两个诉讼主体,从当事人和法院的视角去理解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制度与规则。当事人是民事诉讼程序的利用者,当事人之间有了民事纠纷,并且往往是通过诉讼外的渠道不能有效解决,才会向法院寻求帮助,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因此,民事诉讼制度首先服务于运用其来解决纠纷的当事人。法院作为案件的审理者和裁判者,要通过对争议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来回答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被告提出的抗辩主张。而无论是当事人的诉讼活动,还是法院的审判活动,都要受到民事诉讼法的调整和规制。民事诉讼法通过对当事人设定权利和义务,告诉当事人如何正当地、合法地运用诉讼程序,以诉讼方式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民事诉讼法既授予法院权力也限制法院的权力,通过对法院职权的运作方式和运作限度作出规定,使法院拥有为审理和裁判民事案件所需要的充分的权力,同时也让法院承担起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义务和职责。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但民事诉讼法的运用离不开民事实体法。这不仅因为民事诉讼程序是为了解决当事人之间民事实体权益的纠纷而设置,而且在于诉讼程序中的许多问题是依赖实体法的规定来解决,如关于管辖权的确定,如果不通过实体法来确定何为合同的履行地、何为侵权行为地,往往就没有办法确定诉讼案件的管辖法院。当然,在强调实体法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程序法的独立性,更不能小视程序法的价值。民事诉讼法除了对实现实体权利有用外,还有一系列足以展现自身价值的因素。程序的公正设置既提升了参与程序的各方当事人的满意度,又使得法院作出的裁判具有了可接受性和正当性;尤其是在有的案件中,由于证据方面的原因,即便通过法院的审理,案件事实的真实情况也已经无法发现,但由于法院在诉讼中充分保障了当事人举证、质证、辩论的权利,法院根据现有的诉讼资料和证据资料作出的判决仍然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即便是败诉一方当事人,也不得不认同法院判决的合理性。所以,无论是民事实体法还是民事诉讼法,在民事诉讼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是法院的裁判规范。
再次,要把民事诉讼看做一种过程。从原告提起诉讼到法院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判,是需要一步步地进行的。争议的解决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以及作为特殊救济程序的审判监督程序构成(在实行三审终审制的国家,还有第三审程序)。争议解决后权利的实现又是一个过程,如果债务人不自动履行生效的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债权人就要申请强制执行,这一过程由强制执行的规则来规范。每一种程序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均由一些依次发生的阶段组成,通过当事人和法院的行为,将诉讼活动从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阶段。诉讼规定的每一项制度、每一个程序,既有它自身的地位和功能,又是整个民事诉讼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诉讼法的这一特征要求我们用动态的目光看待诉讼程序,去把握诉讼程序是如何开启的,如何向前推进的,如何终了的。
最后,应当把诉讼结果看成是诉讼参与人(尤其是当事人和法院)在诉讼程序中综合行为的结果。法院裁判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民事诉讼中的事实虽然最终由法官认定,法官在认定事实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认定事实的材料却主要来源于当事人,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提出什么样的请求是由当事人决定的,主张什么样的事实作为诉讼请求或者反驳诉讼请求的根据也是由当事人决定的。如果事实存在争议,证明事实的证据也要由当事人收集和提供。正是当事人提出的请求与抗辩、主张的作为请求与抗辩依据的事实、提供的证据资料、当事人在质证和辩论中的表现,促使法官形成对原告有利或者不利的心证,作出支持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这也表明程序的进行对实体裁判结果的影响,只有当事人充分行使了他们的诉讼权利,法院适当行使了诉讼指挥权和阐明权,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实施了诉讼行为,正确的裁判结果才有保障。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上了好几堂民事诉讼法学的课。我觉得自己已经对这门课程没有恐惧感了,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解,我们在进一步地掌握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老师没讲一部分内容,都会涉及现状,举出案例,通过案例来让我们进一步明白所讲内容的深刻内涵,同时我认为,通过案例讲解,我们比较容易掌握,而且会对所讲内容记得更牢。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老师讲案例的,因为老师有时候很幽默,并且幽默的同时也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这是很重要的。并且,老师还总是告诉我们民事诉讼法哪些内容如今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主流观点,以及我国民事诉讼法与外国民事诉讼法的不同方面或者哪些是这的我们借鉴的,这让我们了解到有些知识还是值得我们这一辈人深入研究的。我们不能一味跟从前辈们的思想,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方面都会有所改变,这一变化也要求我们进一步改善民事诉讼法的不足。
另外,在这里,我也想向老师提几点建议,希望老师不要介意。第一:关于讲课内容,讲到重点方面的知识时,速度可以稍微慢一点,另外可以多举几个案例,让我们对这方面的重点知识有一个很深的感觉,并且这样我们可以有时间消化,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第二:关于上课纪律问题,我知道老师不喜欢有人上课违反纪律,其实老师,上课是同学们自己的权利,他们不想听课只要是不打扰到其他同学的,您就当没看见,因为其他同学还是不想您打断课程的进度的,不要为了几个不自觉的同学生气,如果实在有严重违反纪律的就直接点名,这样不仅节约老师的时间,也节约其他同学听课的时间,毕竟民事诉讼法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是需要老师您为我们详细讲解的。第三,老师您的黑板书写的字不太清楚。
以上三点只是我上民事诉讼法课时的建议,希望老师看看,心里不要不高兴哦。
总之,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对于我们法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司法考试,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学好它,并且要能够学以致用,不辜负老师的详细讲解。
第三篇: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名词解释
1.传来证据:也称“派生证据”,指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即经过转述、传抄、复制、复印的第二手的证据
2.径行裁判:合议庭通过阅卷、调查、询问当事人,在全部事实核对清楚后,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直接作出裁判的审理方式。是二审中的一种审理方式
3.回避: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的情形时,退出案件审理活动的制度
4.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前或诉讼过程中,为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免受难以弥补的损害或使将来的生效判决得以顺利执行,依申请或依职权对有关财产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5.既判力:即实质确定力,指生效民事判决对诉讼标的之判断对法院和双方当事人等所产生的约束力
6.诉讼承担: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法定事由的出现,一方当事人将其诉讼权利义务转移给他人,由他人承担原当事人已经开始的诉讼
7.诉讼担当:指实体法上的权利主体或者法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为了他人的利益或者代表他人的利益,就因该实体权利或者法律关系所产生的纠纷而提起诉讼,所受判决的效力及于原来民事主体的情形。
8.书证: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
9.物证:指以其存在的形状、质量、价格、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10.移送管辖:指某一个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件没有管辖权,依照法律规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
11.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向法院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
12.高度盖然性:指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后,在内心有相当大的把握相信该事实已经发生,并且已经发生的可能性大于没有发生的可能性。
简答题
1)简述非涉外案件协议管辖的条件
1.在审级上,协议管辖仅适用于第一审民事案件
2.在案件类型上,协议管辖只限于因合同纠纷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提起的诉讼
3.在表现形式上,当事人应以书面合同的形式选择管辖法院
4.在选择范围上,仅限于本案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和标的物所在地的法院
5.在管辖类型上,当事人只能协议变更第一审的地域管辖,而不能协议变更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
6.协议管辖只允许当事人选择明确且唯一的法院,否则无效
2)简述移送管辖A与管辖权转移B的区别
1.B是指有管辖权的法院将案件的管辖权转移给原来没有管辖权的法院,所转移的是案件的管辖权;
A是指无管辖权的法院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移送给它认为有管辖权的法院,所移送的是案件而不是管辖权
2.B是在上下级法院之间进行的,是补充级别管辖的一种规定;
A除涉及级别管辖的情况外,一般仅在同级法院之间进行,是落实地域管辖的一种规定
3.B依管辖权转移的规定,当上级法院将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时,下级法院必须遵从,这是审级制度和权限所决定的;而下级法院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须经上级法院准许,下级法院没有决定权。
A一般是在同级法院之间进行的,不需要经过上级法院批准
3)简述诉讼终结的法定事由
1.申请人撤销申请的2.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3.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4.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5.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6.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4)简述证据的法定分类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
8.电子证据
5)简述民事判决和民事裁定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A民事判决适用于解决诉讼中的实体问题
B民事裁定适用于解决诉讼中的程序问题
2.法律根据不同
A民事判决所依据的是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
B民事裁定只能依据民事诉讼法
3.形式不同
A民事判决必须采用书面的形式
B民事裁定既可以采用书面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的形式
4.制作的时间不同
A民事判决只能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
B民事裁定可以再诉讼的任何阶段作出
5.上诉的期限不同
A民事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5日
B民事裁定的上诉期限为10日
6)简述诉讼中止的法定事由
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7)简述无需证明的事实
1.自认的事实
2.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
3.推定的事实
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6.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
8)简述缺席判决的法定事由
1.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
2.无诉讼行为能力被告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3.法院裁定不准撤诉后,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9)简述送达的方式
1.直接送达
2.留置送达
3.委托送达
4.邮寄送达
5.转交送达
6.公告送达
10)简述财产保全解除条件
1.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后15日内不起诉的2.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3.申请人在财产保全期间请求撤回申请并经人民法院统一的4.财产保全裁定经被申请人申请复议后被依法撤销的5.被申请人已自动履行了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汇总所确立的义务
论述题
论新民事诉讼法中的诚信原则
论中国的司法改革
第四篇:民事诉讼法[模版]
《父子诉讼》与《<霍元甲>遭起诉》的观后感
-------关于民事诉讼的理解与认识
本节民事诉讼法课我们观看了《父子诉讼》与《<霍元甲>遭起诉》两部关于民事诉讼的案例视频。这两个视频从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基本制度和民事审判等知识。
《父子诉讼》主要是讲述了李丙臣赵同兰夫妇状告其八儿子儿媳李祥忠和吴成香。山东省冠县人民法院定远寨人民法庭庭长、全国十佳法官李昆仑审理了此案。
首先核对了当事人,原告为李丙臣和赵同兰夫妇(山东冠县柳林镇大桶庄村村民),被告为李祥忠和吴成香夫妇,被告是原告的八儿子和儿媳。而后进行了法庭调查,本案件起因于一次锁门,儿媳吴成香误将公公反锁在家中,两人产生口角相互谩骂。被告李祥忠回家后也加入这场纷争,将门窗打坏并砍到几棵父母种植的树木。为此李丙臣夫妇将其八儿子及儿媳告上了法庭。
全国十佳法官李昆仑受理并审判了此案,在此案件的审理中,李昆仑严格按照民事审判程序审理此案,并且最后通过调解解决了双方的矛盾。在此案中的民事审判具有下列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用了简易的审判程序,对于基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不充足的情况下十分适用。而且对于偏远的农村缺乏一定法律知识的农民来说,这样的简易程序更容易使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其次,通过最终的法庭调解解决了原告和被告之间的问题,对于本案原被告之间的血缘关系的亲属来说是一种合理且伤害最小的解决办法。而且李昆仑法官细致耐心的给他们讲解他们作为原被告所负有的权利与义务,使得缺乏法律知识的他们对于案件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而另一个案件则是关于李连杰所演的电影《霍元甲》。2006年由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上映后,自称是霍元甲孙子的天津老人霍寿金因不满该片虚构的“黑社会老大”、“盲女恋情”、“惨遭灭门”等情节,将中国电影集团、演员李连杰等告上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霍寿金的诉讼请求,结论为电影《霍元甲》没有侵犯霍元甲的名誉权。
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对于霍寿金老人身份的真实性和其是否具有诉讼资格、电影《霍元甲》是否侵犯了霍元甲的名誉权等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法庭上原被告双方及其律师展开了激烈的辩护。但最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驳回了霍寿金老人的诉讼请求,判定电影《霍元甲》没有侵犯霍元甲的名誉权。
虽然霍寿金老人败诉,但是但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霍元甲虽然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已经成为大家所共同认可的民族英雄。但是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也要一定程度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同样作为历史名人的后代要有一定宽容的心态。
这两个案例对于民事诉讼的理解有了更好的促进作用,对于简易民事审判程序和民事案件的调解具有借鉴意义。
第五篇:民事诉讼法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纠纷。
二、民事纠纷的特点:
1、民事纠纷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3、民事纠纷多数具有可处分性,即纠纷主体依法拥护有对发生纠纷的民事权益的处分权
三、民事纠纷的类型:
1、有关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的民事纠分
2、有关人身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权关系的民事纠纷。
四、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缓解和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和制度。
五、简述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类型及其具体内涵。(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1、自力救济: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自决和和解)
2、社会救济: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包括:调节和仲裁)
3、公力救济:利益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其典型是民事诉讼。
诉讼的特点是国家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性
六、诉讼的特点:国家强制性严格的规范性。
七、我国现行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有:和解、仲裁、调节、诉讼
八、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
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九、民事诉讼的特点:
1、民事诉讼的主体由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人民检查员构成2、民事诉讼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民事纠纷
3、从诉讼对象来看,民事诉讼解决的争议时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4、民事诉讼应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进行
十、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法院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
间、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
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特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诉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体现了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机结合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既分立又统一的法律关系。
十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内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所享
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
向的对象。
十三、审判法律关系:是指在法院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律
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四、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当事人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
律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
1、人民法院:审判机关、2、人民检查院当事人:(监督机关)、3、诉讼参加人(当事人(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表人)和诉讼代理人)、4、其他诉讼参与人
十六、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义务分别有:
(一)人民法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人民法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同行使国家审判权的职责结合在一起的。人民法院
有权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这既是它享有的诉讼权利,也
是他对国家、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诉讼义务。
(二)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1、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基础是法律监督权,这一权限在民事诉讼法律
关系中具体化为抗诉权。
2、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目的是为了促使民事案
件依法得到公众的审判,同时,这也是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履行的义务。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当事人是民事诉讼必不可缺的主体之一,除与人民法院发生审判法律关系外,还与其
他参加诉讼的人发生争讼法律关系。国家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范围比较广泛。
(四)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基于诉讼代理权而产生的,民事诉讼法律规范赋予
诉讼代理人与当事人相似的诉讼地位,因而他们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今 本相同,当然未经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除外
(五)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既要与人民法院发生审判法律关系,又要与当事人发生争讼法律关系,他们要做到:
1、必须为查明案件事实,配合人民法院对诉讼程序的指挥
2、必须对当事人负责,如实地反应案件事实,或者协助当事人实现他们的权利
十七、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分别是什么?
1、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和实体权利请求
2、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人民法院的裁判
行为
3、人民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自己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
4、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诉讼理由和诉讼请求
5、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
十八、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指凡是能够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十九、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的分类有:诉讼案件和诉讼行为
1、诉讼案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客观情况。
2、诉讼行为: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过程中依法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
二十、诉讼行为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条件:
1、必须是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2、必须是法律规定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行为
3、必须是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导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
生、变更和消灭的结果。
二十一、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行为有何不同/
(一)人民法院实施的诉讼行为主要是审理和裁判行为
(二)人民检察院实施的诉讼行为主要是: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的抗
诉行为和出庭支持抗诉的行为(监督行为)
(三)当事人与案件有直接的厉害关系,他们是实体权利义务的担当者,由此决定
了当事人诉讼行为具有特殊性:(任意性、可撤销性、期限性)
(四)第三人、诉讼代理人的诉讼行为也具备上述3个特点。
(五)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是为了协助人民法院和当事人查明案件事实而参加
诉讼的,他们的诉讼行为不具有任何任意性和可撤销性的特点,但具有期限
性的特点
二十二、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所进
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
十三、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民事诉讼法是公法、部门法、进本法、程序法
三
十四、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
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民事审判权
3、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三
十五、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
1、对事的效力
(平等主体间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其他条件)
2、对人的效力
3、空间效力(领土、领海、领空)
4、时间效力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学基本原理
一、民事诉讼各个基本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民事诉讼基本原理主要由:民事诉讼价值理论、目的理论、诉权理论、诉讼标的理论、既。
判断力理论构成。其间的逻辑结构和关系是:
1、民事诉讼价值理论是基本理论体系中的基石和核心,是最为抽象的理论,同时也是沟通
民事诉讼理论与法哲学、法社会学等基础科学理论的桥梁
2、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立法者在进行民事诉讼立法、司法和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诉讼活
动时,就会存在不同的目的,从而产生不同的民事诉讼目的论
3、在价值观和目的论指导下,就会产生具有不同结构和内容的民事诉讼制度,这些不同结
构和内容的民事诉讼制度所体现的当事人诉权的设定和保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内容各异的诉权理论
4、当事人行使诉权、法院当事人的保障是围绕诉讼标的的提出、确定和裁判来进行的,这
就是关于民事诉讼审理对象的理论
5、经过一系列的诉讼活动,由法院作出一个终局性的司法结论,这种司法结论应当具有特
定的法律效果,这就是关于判断效力,特别是其中的既判断力理论。
二、民事诉讼法价值的类型有:
1、目的性价值/内在价值:是指民事诉讼程序自身所具有的满足程序主体需要的独立价值
2、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是指民事诉讼程序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以实现实体性目的的价值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