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报告总结范文
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报告总结
宁阳实验高中 贾芝文
本学期我校在具体的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研究,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各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
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学习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如语文学科中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学生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学习知识的大潮中去,将来回报祖国。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使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苦,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各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语文学科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各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得深挖,没有得不能牵强体会,那只能是画蛇添足。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去。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是对学习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学科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尊、自立、自爱这的品德;独立人格、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斗志。“君子敬德修业,与时偕行,有所作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人格、君子的奋斗,要像上天宇宙这种星系的天体的生生不息的运行一样,只争朝夕、自强不息。民族生生不息,只有无数的个体的生无所息,才能构成我们整个民族的生生不息。这个我们又可以把它概括为凌云志。经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充分感知到传统文化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我们紧紧围绕“自主课堂”学习模式改革,使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进行合作学习,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
具体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学生经过上学期传统文化学习,对我国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幸福感:合作学习中丰富了学生传统文化,增进了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激发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思想水平。具体在一下几个方面积极展示自主合作:
1、在诵读中领略《老子》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么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文化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熟识中国传统工艺,精美玉器,历史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漆器,陶瓷,文房四宝等。
5、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通过我们建立起开放式自主课堂的教学理念,努力拓宽传统文化教学的渠道,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使学生在经历传统文化实践学习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我们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真正实现幸福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中学黄国超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思想;想到成熟、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想到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会想到“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值得弘扬传承的,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抱着走。” 的婚姻模式,就有悖于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所以,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更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播蔓延,甚至泛滥,比如,大部分学生、社会人都迷上了过洋节,而淡化了我们自己的春节、端午节等等。传统文化作用在逐渐减弱,受到了空前冷遇。尤其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而语文恰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因此,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注重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通过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建构人文精神与人文性格,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我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二十多年来,我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臵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所走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之抛砖引玉。
一、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正如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里所说的“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一样,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为此,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要广博,思维要灵活,师生关系要和谐。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语文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
论说文(如韩愈的《马说》、贾谊的《过秦论》等)
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曹刿论战》)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硕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选入人教版初中中语文课本的诗歌如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赋,主要是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解释说:“宁,安也。谓问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就是传统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员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古代官员的任免与升降,这里简单地讲。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讲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还有转、调、徙、迁等都表示调动官职,如《张衡传》中讲张衡仕途“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罢、免、黜、左迁主要表示免职或降级,如上文讲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确定“合纵”政策,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在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连横是强秦为了避免六国真正团结起来,自己孤立无援,就派张仪游说各国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弱国。后来的成语“纵横捭阖”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显性的传统文化还是隐性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滋润我们的年轻一代。
不忘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作业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大致可分为平时作业和假期作业。平时作业除了考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势渗透传统文化。在布臵平时作业时,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诗文的熟读与背诵。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或者是其载体,熟读或者背诵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2、作文的布臵与写作。
学生在写作文时,多多少少会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迹或其诗句,而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
3、成语的日常积累。
我们整日讲中考考题型,说成语是一种必考题型,想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但请不要忘记,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可见,成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除了平时作业,还有假期作业。我们布臵假期作业时,已经并且还将如此进行下去,即让学生在假期中读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看一看挂满街头的灯笼,抄录并仿写几幅对联等等,相信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
4、重视书法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汉字构型中表现出来的对称、平衡、流动与形象四种美,书写过程中的动态美、新鲜美,使中国书法成为具有图像性美感的艺术。放眼世界文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像汉字那样可以独立发展成一门享誉世界、博大精深的艺术。
四、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使者
其实,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还需依靠教师的推进和落实。教师就是要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要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当仁不让。而要做好这个艰巨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为教书而教书,或是为高考而教书,语文教师就成了一个狭隘的工具;有了责任感,语文教师才能勇于贯彻传统文化的精神,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次,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语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要想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事实证明学生对传统的东西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缺乏生动有趣的形式让他们接受,也缺少参与感受民族文化的机会和氛围。只要引导得法注意营造“书香校园”及“书香氛围”,学生一定会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语文教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吧。常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教育者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以忠诚为信念,以模范为榜样,以责任为准绳,以创新为追求,全心投入,努力工作,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三篇: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摘要】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成人更为强烈,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比成年人更为迫切,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用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他们,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至关重要。小学生德育工作是小学生班主任的一项基本任务,相较于喋喋不休的说教,巧妙的利用一些故事、课外活动来引导孩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茶道、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歇后语、成语、节日、民俗活动等等,无疑为我们的这一思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载体。教师如果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德育教育同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必然能够实现德育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 传统文化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24-02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排在第一位,与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的思想无比契合,可见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小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尊亲孝亲、惜时守时的元素不胜枚举,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生班主任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重新焕发光彩。
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文化知识时,背诵古诗词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学习项目,由于古诗词朗朗上口,孩子们也十分有兴趣,而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大量作品中的寓意与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一般无二:如杜甫的《春望》、文天祥的《叹伶仃洋》、《扬子江》等无不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最好诠释,教师在教孩子背诵课文的同时可以深刻的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其中诗人的爱国热情;《长歌行》很明确的指出了时间一去不返的道理,教育孩子们要守时惜时;《三字经》中: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延展开来教育学生孝敬双亲,温良恭让。还有很多成语故事比如程门立雪、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从这些故事中领悟德育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传统文化在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的课外活动是小学班主任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不少适宜学龄儿童开展的传统文化项目,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茶道、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歇后语、成语等。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天然的载体又是丰富的资源库。例如京剧传统剧目《杨家将》、《岳飞传》都传递了保家卫国的崇高信念,梅兰芳大师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蓄胡须的故事也彰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传统的茶道可以教会孩子们很多礼节和礼仪;围棋、书法等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和团队观念;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曲艺等可以通过基本功练习让孩子理解“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不懈的道理;对联、灯谜可以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书法、国画还能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一些爱国画家的事迹和作品也能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项目的比赛,如灯谜、国画、曲艺等,运用这些传统文化为载?w,让孩子在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孩子的团队意识、动手能力,彼此尊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做为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同家长的有效沟通协作,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优良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发挥空间。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重阳、中秋节等,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共同为孩子讲解节日的由来,同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民俗活动比如:剪窗花、春节包饺子、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做月饼等,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优良习惯。这些节日和民俗背后通常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含义,在进行节日介绍和民俗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孩子能领会增强责任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以及团结协作等。同时还可以和家长一起通过正确的宣讲让孩子远离封建迷信活动,从小让孩子树立崇尚科学远离迷信的意识。
还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和家长互动的活动,比如让孩子回家为父母泡功夫茶、重阳节为爷爷奶奶洗脚等,以此来教育孩子要尊老敬亲。还有一些玩具比如:风筝、陀螺、毽子、空竹等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要求家长同孩子一起制作、玩耍,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孩子远离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让孩子的兴趣爱好更为广泛从而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德育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班主任老师应该在小学生德育过程中深入发掘巧妙运用,通过文化教育、课外活动、家庭互动等形式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各个角落,在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就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身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许爱英教学研究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内容提要: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处于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已经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心灵,这一切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教育机构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这种不利态势。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德育 渗透 高中语文 学生 正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培养教育青少年,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都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剥削压迫,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思想,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认识世界观点、方法等,都具有教育作用。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将这些作品蕴含的有价值的成分挖掘出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历史背景的简介,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教材。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去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和《纪念刘和珍君》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马丁路德当年的的演说片段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这些视频资料能够形象直观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反动派的增恨和对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
在《小狗包弟》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学这一课应让学生我学习巴老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陆蠡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讴歌。读他的作品,还要学他的为人。讲解《离骚》,不能不让学生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高蹈出世的品质,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有名的诗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多让学生对照名人检查自己的言行。
二、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德育渗透的机会,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都有不同,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列出相关书目,如《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艰难时世》《繁星 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读,必要时让他们写出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比如: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北大白的,他宁可被打到也不被打败。”如果让学生学习并落实,那将受益匪浅。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知道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探讨作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在形成品德时受到启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了解国内外大事,端正自己言行。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而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一再地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要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也正是这个原因,在酷热的高考作文批改室内,忙碌的老师最关注的还是立意、思想,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因为它体现这作者的思想境界高于低。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养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作文教学中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渗透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经常利用片段作文和整篇作文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做一些分类的作文,内容上基本有这些类型:诚信、坚强、乐观、细节、亲情、友情、爱国等等,形式不拘一格,批改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是重要,这也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作文批改的形式多样,无论那样都能让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
四、以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孔雀东南飞》让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深刻性。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封建卫道士别里科夫的形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他们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如举办诗文朗诵会,举行作文、演讲竞赛和辩论会,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教育。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学内容因其道德意义而存在,德育因素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作为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载体,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取的课文,汇集了历代名篇,是实施德育渗透的有效资源。在文言文教学当中实施德育渗透,使民族精神得到培育和弘扬,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还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正确把握语文与德育的关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特级教师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她要求“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都强调必须全面培养人。只要适当的把握好时机,利用语文课堂阵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能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提高道德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参考资料:
1、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中国教育报》)
2、朱永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2004年
3、钟声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4、《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为主要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可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改形式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旨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质疑 创新 自主
正文:胡锦涛说:“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能动作用。”这句话极具前瞻性的话道出了国家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在创新型人才,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因此,教师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应致力于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为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一、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应先有创新意识,因循守旧的教师永远是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别里科夫”。我们应转变传统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多思考多研究,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鼓励学生的个性见解,允许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以生为本地实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多种说法“爱情说”、“讽喻说”等,让学生去探索,鼓励新鲜见解,张扬个性,才是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佳径。《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分析的。近年来关于他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认为“虚伪”说是最不合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对鲁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两个都是开放题,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关键是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样,课堂上的教师将会充满激情,学生兴趣浓厚,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新意识随之增强,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实现他们的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提议和理解。”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一言堂,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在学生没有完全把握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些问题等等。在这样的环节中,表面上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是积极的,实际上学生是被动的,无所适从的,这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内容,写作方法吗?因此,我们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被极大地调动出来,自我意识被唤醒,潜能被发掘,为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兴趣让创新的种子萌芽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进一步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如精彩的导入,挖掘教材本身意蕴魅力,教师富于情感的语言,给诗词谱曲,排课本剧,举行课堂辩论会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先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录音,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理解词的意蕴就容易多了,于是学生带着激情深入到诗词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谈到苏轼的积极与消极思想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正浓。又如讲授《囚绿记》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几个片断,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着,也试着朗读,感情很投入,有的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反复纠正,有的自发组织学习小组,探讨朗诵技巧,通过反复品读,学生深入到了作品中很快投入到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种子就在这里萌芽
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联想和想象是创造的重要因素,是创新的翅膀。它能使人打破一切传统观念和思维的束缚,产生创造的幻想,从而形成新的见解。有人说:“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曾指出:要真正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得以拓展,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的确,有丰富的想像力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应着意于唤起学生想象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探究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也让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发挥想象,从声音、颜色、形体、味道等方面去感悟和解读文本。如读《故都的秋》时,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对象进行联想,描绘出一幅幅秋景图,并给每幅图起名,如“小院读秋”、“清晨踏秋”、“残声鸣秋”、“佳果映秋”等,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北平浓浓的秋味。如《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运用得贴切生动,匠心独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将出水的荷叶比作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是“星星”、“珍珠”,把月光比作“流水”,突出了荷叶、荷花的风姿绰约,写出了月光的轻盈而灵动。我请学生根据画中或生活中所见,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叶荷花和月光,体会作者的高超技巧,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很多美文都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了它,我们的课堂才更生动,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创造意识才更强。
五.质疑是创新的途径
教育专家文兰森说过,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守成伟大100倍!可见创新的重要意义。阅读中的质疑,使读者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才会有创新的灵感产生。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往往满足于不求甚解,领会不了文章的深刻内容,把握不住文章的精妙之处。但如果从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就出来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通晓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讲韦庄的《菩萨蛮》这首诗,反常的叙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品读之后就会发现其不合常例,多问几个为什么,诗句表达的对中原战乱的担忧的主旨就水落石出了。我们应启发学生注意发现课文的规律性的问题,如:题目如何理解?写了什么,为什么?结构怎样?哪段吸引你,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如学习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上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后,大家交流,进一步研究观点的正确性,思辨性,从而真正把握小说主题,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意义。质疑是探究的前提,为下一步创新奠定了基础。
六.有比较,才有鉴别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而进行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在比较中的研究对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比较的方法有很多,内部比,如王熙凤与贾宝玉出场有何不同、横向比,如陈焕生与阿Q身上的相同点等,都能在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事物的特征在与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如李白与杜甫;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与“流”字的表达效果;如增加一个情节阶段,如《项链》叙写结尾;增加一个论据,如给《咬文嚼字》一文在添加一个推敲实例;删去一个对象,如删去《纪念刘和珍》的结尾;删去一个细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删去墙上挂着酒葫芦的细节;删去一个事件等等。还可以改换人称,改换结构如《纪念刘和珍》结尾两段换位;改换写法如《祝福》倒叙换成顺序;改换标题等等。通过这些修改,学生认真比较改后的文章与原著的不同,体会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主题凸显出来,这利于创新,创新思维从这里产生火花。
“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恩格斯)。我国的腾飞要靠人才,成为人才的关键是创新能力,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在科研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培养这样的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开动机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课堂,给青年学生营造创新的适宜的环境,并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个性心理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修养和踏实的科学态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我想我们的教育必将给语文教育带勃勃生机。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广西师大出版社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和平出版社、2005
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浙江、马伯成、人民教育出版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是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
第 1 页 系,要有一定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实际上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