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组:赵云凤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的生物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身心发展还不健全,还缺乏完整的鉴别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形形色色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逐步培养其遵纪守法的观念,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懂规则、守礼仪,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高中教材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处处可以渗透法制教育。认真挖掘数学教材的内容,把教材与现实结合。例如,在教学《免疫调节》一节时,情境设计就出现了一与艾滋病有关的内容,我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若我们的生活中缺少法律, 也会出现混乱状况。“无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一个规矩来约束。各行其是,社会就会陷入混乱,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中。大到国到邻里间的日常相处,无时无刻不受到法律,约束。约束这就是一种圆。历史上没有一种单纯依靠法律和道德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要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到守法。同时也通过加强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只有把自己和他律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会圆满。关注生物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总结
德 育 渗 透 总 结
A组周雪
莲
高一年级
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教学过程,我在德育渗透工作方面结合课本知识做了不少工作。现将一学期来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如下:
一、挖掘资源,从教材中寻找德育渗透点
1.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 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化学组成上说,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除病毒外,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原生质是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在生物体内,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又构成了各种化合物,由各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从而揭示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均统一于物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运动。因而通过对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结构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变化活动,可进一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体现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二、关注时事,在热点中寻求德育共鸣点
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正面的熏陶,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我在有关知识点讲授时将热点人物和事件插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反思,去伪存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1、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来自父母和社会的一切无私给予,然而,在他们的字典里很少有“感恩”一词,在高二遗传病类型介绍中有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种病的症状,并且建立“感恩”意识。
2、诚实守信
做事先学做人,只有恪守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标准,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成绩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我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第三篇: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提纲高中生物
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提纲(初中生物)
一、初中《生物》八年级
二、结合点
1.八年级生物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例如,讲完“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提出:如何理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而阐明,一棵树,能感觉到它给人类带来如此的好处,那么一片森林呢?这里有一组数据:一棵生长了50年的树、砍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约合300美元,而这棵树因为制造O2、消耗CO2、保护臭氧层、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约合30万美元,从中可感受到森林在环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的现实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侵袭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衰竭。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3.9%,远低于世界30.6%的平均水平,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并积极参加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公益活动中去。再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过程中,参加无土栽培的同学发现温室里蚊子很多环境较恶劣。有些同学提出驱蚊可以喷洒农药或者各种杀蚊剂。这建议一提出便遭到反驳,这有违环保,不妥。后经分析,提方案,最后采用了温室中安装可活动的窗子来改善环境,而驱除蚊子,则采取食物链的知识,抓几条壁虎回来,让壁虎把蚊子吃光,这样做既环保又经济实惠。至此,同学们心中已形成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捍卫环境保护。
2.八年级生物渗透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和它类生命的尊重和关爱。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 育具有独特的优势。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认识和掌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重、关爱生命。例如,我们通过观察蝴蝶的活动、聆听鸟的声音、观看“海洋世界”的多姿多彩等来感受和欣赏生命之真与美,由此相连的是我们要形成一种信念——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容不得随意的践踏、蹂躏。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尊重他人,同时受人尊重,自尊自爱,爱护动物,爱惜树木,不浪费粮食和资源(水、土壤等),不过度消费(特别是食用珍稀动植物和购买珍贵的皮革制品)等。教师不仅要期望学生尊重、爱惜生命,而且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感化学生。特别是生物学实验中利用动植物为材料时(如: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观察蚯蚓等),不能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能伤害活体,之后把其放归自然。再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时,讲到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些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时,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克隆技术能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吗?”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经过辩论达成共识:克隆技术虽然能有效地增加物种的数量,但从遗传的角度说,克隆过程只有遗传,没有变异,不利于生物进化,因此克隆技术绝不是一个真 1
正能解决濒临灭绝动物的有效方法。最后,学生意识到人类应该充分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应该把地球看做所有生命的家园。
3.八年级生物《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关系》渗透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利用这节内容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且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素材
新教材围绕“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涉及有关道德教育的典型课很多,如八年级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等。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理所当然要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但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尽力挖掘教材内容。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多数实验的对象都是动植物。因此,发挥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更具有教育的意义。关于动物实验的问题应遵循生命平等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技能的同时,尽可能不伤害动物的生命。如在“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这个实验时,要求学生先练习显微镜的使用,然后进行这个实验。这样可以缩短小鱼离开水的时间。实验时有的学生为了减少鱼体表面水分的蒸发,在用湿润的脱脂棉把鱼鳃包起来后,又用保鲜膜把整个鱼体包起来,从而减少小鱼的死亡几率。对完成该实验所用的时间我们做了统计:平均在5.5分钟内完成,最快4分钟,最慢8分钟。430余人做完该实验后,小鱼无一死亡。
通过活动要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它哺育着万物生灵。但随着人类不正当的开采,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绿色减少了、空气浑浊了、河流干涸了、鸟儿也少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绿色家园,其实就在你我身边,就在生活的每一天。
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一节后,布置制作生物学墙报或简报,收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如长江上游的树木大面积被砍伐,水土大量流失,诱发了1998年的洪水泛滥,中下游人民的财产遭到严重的损失;淮河的泛滥,也与人类大肆挥霍资源有关;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2000年北京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污染是没有国界的,DDT的滥用,连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等等。这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全球环境是全人类共有的资产,任何人对环境的破坏都会侵犯他人的利益。
人类生存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与自然物种的生息密切相关,破坏自然无异自掘坟墓。生态道德倡导一种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观念,使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带有强烈的道德意义。生态道德正逐步作为新的道德观向人们推行开来,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更引起人们的广泛而深刻的思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多良好契机,生物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第四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郏县第一高级中学:王真真
2013-4-17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依赖于品德课和班会课,而忽略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其实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不仅能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能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挖掘资源,从教材中寻找德育渗透点
1、唯物主义渗透
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通过高中阶段的有关知识学习,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体的最基本组成不过是20多种化学元素,按照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由微观到宏观的构建方式最后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人,人体在新陈代谢中生长发育、繁衍后代、衰老死亡,最后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等)分解,于是这个生前或高贵或卑微的人就此解体,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形式返回生态环境,成为一棵小草或一棵小树成长的营养,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物质循环。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2、挫折教育渗透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例如在讲解动物的受精过程时,可以用语言激励学生:“父亲上亿个精子争先恐后的游向母亲的卵细胞,优胜劣汰,最终只有速度最快、最健康强壮的那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相遇并获得卵细胞的接纳形成受精卵,这就是最初的你和我,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竞赛中的获胜者,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以此暗示自己:我是最棒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再如讲到动物的胚后发育中蝴蝶的变态发育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事例:“不起眼的毛毛虫要蜕变成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须经过无声的蛹化和艰难的破蛹而出,有好心人看它挣扎得可怜,便帮它剥开了束缚的蛹壳,不想这只蝴蝶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了,在颤颤巍巍中死去。”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天地。”
3、人文关怀渗透
“人文关怀”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简单的说就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即关心、爱护、尊重其他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这一词汇也许会更深刻:物种内部关系即种内关系,通常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在理解种内互助这一概念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森林里着了大火,蚂蚁是怎么逃生的呢?成千上万只蚂蚁会抱成一团裹成一个大圆球,由高处朝低处滚动,在滚动的过程中最外围一层的蚂蚁被大火烧死,内层的同伴却迅速滚出火灾现场,少数蚂蚁的牺牲换来整个种群的保存,蝼蚁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对弱势人群少一分鄙视,多一分尊重;对陌生人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怀 „„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和谐整体。
二、关注时事,在热点中寻求德育共鸣点
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正面的熏陶,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同时有必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关注社会时事,并在有关知识点讲授时将热点人物和事件插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反思,去伪存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1、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来自父母和社会的一切无私给予,然而,在他们的字典里很少有“感恩”一词,在高一下册遗传病类型介绍中有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种病的症状,并且建立“感恩”意识。
2、诚实守信
做事先学做人,只有恪守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标准,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成绩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
3、敬业奉献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学校教育有义务有必要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介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三、润物无声,在教学中树立德育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行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站在热爱教育事业这一基点上,严于律己,规范自身行为,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真诚
一个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学生,给学生少一些“正确的废话”,多一些真诚的人文关怀,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热情。
公平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唤起学生学习自信的前提,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体味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主动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智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宽容 宽容不等于纵容,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教育修养,是一种对成长的期待,对学生的宽容洋溢着教师人格的魅力,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不恭,宽容学生的失误,宽容学生的幼稚,在这种宽容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宽容。严谨
教学中教师课前认真钻研精心备课;授课中语言表达完整、精练、正确,板书有条不紊,书写规范;课后积极反思,细致批改作业,以自己的言行时时给学生做出表率,让学生体会到严谨务实的作风和深钻细研的科学态度。
第五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
在生物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多方面准确结合,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德育教育不能以片面而空洞的说教形式强硬灌输给学生,应该融汇到现行的生物教材中,从传授知识中渗透德育,从德语教育中收获完美的人生。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 道德观 爱国主义 人格魅力习惯 挫折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其目的是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品德得到良好发展,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生物教学新大纲要求教师紧密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学科教学内容的政治空洞说教弊端。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促进学生的态度观念与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德育切忌形式主义,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下面就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要求,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透析生物教材,善于发现德育渗透的闪光点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
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系统—个体„„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物质第一性,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个体构成种群,种群组合构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层层相相依,环环相扣的现象,各部分结构要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等等。
2、学习环境伦理道德观,互相尊重的道德观渗透
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选修中的生态工程的内容时,我让同学们思考,我国在建造青藏铁路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建造供动物通过的涵洞,告诉他们为了保护西藏藏羚羊、野驴等迁徙动物的生态平衡,我国在建青藏铁路时不惜花巨资修建动物通道(涵洞),以确保藏羚羊能和以往一样可以正常往繁殖地产子,同时播放动物过涵洞时的壮观视频,让学生心灵受教育。通过学生对社会上的这些例子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种重要的力量,如果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就可能造成某种破坏作用;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在享受大自然的恩惠的同时,也同样要尊重和保护其他生物,更何况人与人之间更应该互相尊重,互利互助。
通过学习环境道德伦理观的学习,既协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又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呼吁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就能达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3、在新课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介绍中外生物学家的成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生物学科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但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上大讲爱国主义理论,而不与实际相结合,这种脱离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只会让老师受累,让学生感到不理解和厌烦。
在生物教学中,首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在的高中生生长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的时代,对祖国的过去、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知之甚少,所以很容易产生盲目崇洋媚外,认为中国不如外国、现在不如过去的思想。针对这种思想状况,我利用我国在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国外、比如在讲到外国部分获诺贝尔奖生理学奖的科学家时,有些同学会嘲笑我国尚与此奖无缘,我会列举我国在生物科学上的尖端成就,以引起他们对祖国的敬佩,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其次,要联系学生家乡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切身体验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热爱家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家乡就是学生对祖国最贴切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家乡的自然资源,例如龙眼、荔枝、桑树等种植业,当地的海洋捕捞业,以及本地区的农业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情况等,让学生了解乡土的生物与环 境资源,以及它的保护、开发、利用现状,使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祖国的切身体验,从热爱家乡出发奠定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情怀。
二、联系生活点滴,在学习中寻找德育渗透的起点
1、在课堂上理解人格的魅力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百战不殆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理解,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不失为科学课程渗透德育的一条途径。
如在学习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的内容时,介绍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虽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的荣耀和光环,但为人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从不摆名人架子,待人坦诚,一辈子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他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某些育种材料,传授或赠送给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以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养活世界更多的人口。同样和学生学习外国生物学家默默耕耘的例子,同样也能给学生带来人格魅力的熏陶。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介绍孟德尔8年的痴迷耕耘,让学生无比感慨,深受感染。通过这些例子,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该章节内容的兴趣,也让学生领略到人格的魅力所在。
2、尊重生命,健康的生活习惯渗透
学习生物课程时,不应该单单为了应对考试,而应该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指引,不能把生物课与生活割裂。在课堂中多联系生活实际,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练就健康的体魄。
90后比较多的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父母的宠爱,都会有痴迷上网,玩手机和听MP3的现象,因此会养成因为贪玩而晚睡熬夜的坏习惯,造成白天无法集中精神学习,甚至因为睡眠不足而生病甚至影响身体发育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学习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内容时,我引述了有关生物钟的知识,告诉同学们要合理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达到保持健康和获得优越成绩的双赢。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内容时,及时联系青少年的肥胖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等等。
3、珍爱生命,不畏挫折的心理教育渗透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 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例如在讲解动物的受精过程时,可以激励学生:父亲上亿个精子争先恐后的游向母亲的卵细胞,优胜劣汰,最终只有速度最快、最健康强壮的那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相遇并获得卵细胞的接纳形成受精卵,这就是最初的你和我,整个过程奇妙而艰险,甚至有点惊心动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竞赛中的获胜者,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以此暗示自己:我是最优秀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生物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