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驾事故统计及分析
酒驾事故统计
本报讯(记者邢世伟)5月以来,全国公安部门已移送646件醉驾案件至检察院审查起诉。同时,全国前半月查处醉驾数量同比下降35%。
日均查处醉驾136起
5月1日起,备受公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
(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刑法修正案
(八)增加了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和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刑事处罚。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醉酒驾驶机动车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更严厉的行政处罚。
这两个新规,对醉驾行为起到了相当的震慑作用,据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5月1日至5月15日,全国共查处醉酒驾驶2038起,较去年同期下降35%,日均查处136起,较去年全年日均查处数下降43%。全国因醉酒驾驶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7.8%和11.1%。
不仅醉驾数量大减,各地酒后驾车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从各个地区来看,5月1日至15日,北京共查处酒后驾驶505起,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2.2%;浙江共查处酒后驾驶1100起,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7.2%;山西共查处酒后驾驶205起,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6.8%;上海共查处酒后驾驶665起,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5.8%。
一些醉驾司机驾车闯卡
公安部方面透露,在刑法修正案
(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公安部门对经核实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刑事立案。根据公安部的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已有646件案件侦查终结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占案件总数32%。
公安部方面称,由于“醉驾入刑”提高了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也加重了违法者逃避处罚的心理,一些“醉”司机为逃避检查驾车冲闯执勤卡点,伤害正在执行任务的民警。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阻碍民警执法的将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部门举措
最高院收集醉驾指导案例
方便各级法院参照适用;北京各级法院头两起醉驾案上报
本报讯(记者张媛)北京本市各级法院收到的头两起醉驾案,需上报市高院、最高院。前日,北京市高院向全市各级法院下发了上述通知,此举旨在方便最高院收集案例以便各法院参照适用。
要求保证程序合法
前日,北京市两个中级法院、十八个基层法院都收到了市高院《有关醉驾入刑的具体执行通知》。
根据这一通知,市高院要求各级法院将所收到的、拟作为犯罪处罚的第一起和第二起醉驾案件,向市高院上报,再由市高院上报给最高人民法院。
同时,市高院要求各级法院,如果报请的醉驾案件中,存在已经采取强制措施的,法院可视案件的具体案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保证程序合法。
目前尚未收到案例
5月1日,刑法修正案
(八)正式实施。十天之后,最高院副院长张军针对各地严查醉酒驾车行为的情况,又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对醉酒驾驶者追究刑责应慎重,应与行政处罚注意衔接。
北京市法院系统在此时发布通知,据了解是为了让最高院在收到市高院上报的案件后,对其中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以指导案例的形式进行发布,方便各级法院参照适用。
不过,由于目前北京提起公诉的醉驾案例只有三起,且至昨日都已当庭宣判,因此北京市法院系统在发布该项通知后暂未接到案例。
【专家解读】
指导案例可能影响未来判案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许兰亭介绍,指导案例是指最高院在典型案例中找到规律性、列明各种情形,如过去对重婚罪发布的一些经典案例、每年发布知识产权大案等。
这些指导案例,并不会改变单一案件的判决结果,但对于未来判案有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因此此次要求上报案例,并非针对“醉驾入刑”。
之所以引起如此高的关注度,许兰亭认为,主要还是公众担心在判案和量刑环节出现寻租空间时,比如如何才算“显著轻微情节”?何时可以“依法变更强制措施”?许兰亭建议,最高院能尽快通过指导意见等形式,将上述细节一一明确。
第二篇:酒驾罪分析
解读危险驾驶罪:你该知道的都在这里
作者:钟雨岚
时间:2016-08-08
浏览量 6
评论 0
0
0
一、如何准确理解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入罪标准
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的犯罪属于抽象危险犯,即只要行为人实施了醉酒驾驶的行为,不需要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具体结果,也不论情节恶劣与否,均构成危险驾驶罪。笔者认为,对于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入罪标准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抽象危险是否存在。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的犯罪并非举动犯,而是抽象危险犯,因此在特殊情况下仍需判断抽象危险存在与否。由于机动车行驶速度快,醉酒驾驶机动车难以及时对突发情况作出反应,通常具有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抽象危险。而如果通过对特定情况的判断,认为不具备该种抽象危险,即醉酒驾驶的行为根本不会具备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安全的危险,则不能认定为危险驾驶罪。例如,行为人醉酒后在空无一人的停车场内短时间驾驶机动车的,就不可能危害公共交通安全,不宜以危险驾驶罪追究刑事责任。再如,行为人醉酒后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由于该类电动自行车同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相比,速度仍然相对较慢,醉酒驾驶该类电动自行车通常不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安全,难以形成对道路交通安全的抽象危险,不宜以危险驾驶罪追究刑事责任。2.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不能作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的依据。目前,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阀值与检验标准》(GB19522-2004)(以下简称GB19522-2004),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嫌疑人员可以采取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和血液酒精含量检验两种方法。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虽然可以折算成血液酒精含量,但由于涉及到刑事责任问题,认定醉酒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应当以血液酒精含量检验结果为依据。公安机关在查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对查获经过、呼气酒精测试和抽取血样过程制作调查笔录,有条件的,应当拍照或者录音、录像,并收集证人证言。抽取血样应由专业人员按要求进行,不应采用酒精或者挥发性有机药品对皮肤进行消毒;抽出血样中应添加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装血样的容器应洁净、干燥,装入血样后不留空间并密封,低温保存,及时送检。需要注意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如果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法律追究,在检查时当场饮酒的,可以其饮酒之后的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结果作为认定醉酒的依据。犯罪嫌疑人经呼气酒精测试达到醉酒驾驶标准,在抽取血样之前脱逃的,可以呼气酒精测试结果作为认定醉酒的依据。3.醉酒的界定标准。关于醉酒状态的判断,是认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前提条件。从国外来看,醉酒状态的判断采用的是司法确定标准,并处于不断修正之中。例如,德国关于醉酒状态的判断有相对不能和绝对不能两个标准,机动车驾驶人在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1.1‰时为绝对驾驶不能,即不论身体状况如何,均应当认定为醉酒;而血液中酒精含量在此之下的,则需要根据行为人的身体的具体状况判断是否属于醉酒。[1]在我国,实践中对机动车驾驶人员酒后、醉酒驾驶的检验标准是GB19522-2004。根据GB19522-2004,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为饮酒驾车;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为醉酒驾车。[2]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对酒精的耐受量是不一样的,故从应然层面而言,采用相对醉酒标准(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此标准时,再辅之以判断行为人的具体状况,以判断是否处于醉酒状态)和绝对醉酒标准(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此标准时,不论行为人的具体状况如何,一律认定为醉酒状态)两个标准是科学合理的。
二、如何在处理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中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在处理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过程中,应当严格依照刑法规定,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妥善处理相关案件。具体而言:1.对情节恶劣、社会危害性大的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从严惩处,以有效遏制醉驾犯罪的高发态势。从司法实践来看,醉酒驾驶机动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重处罚:(1)造成交通事故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或者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2)血液酒精含量在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3)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驾驶的;(4)驾驶载有乘客的营运机动车的;(5)有严重超员、超载或者超速驾驶,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使用伪造或者变造的机动车牌证等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的;(6)逃避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或者拒绝、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7)曾因酒后驾驶机动车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追究的;(8)其他可以从重处罚的情形。2.慎重把握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的从宽处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予以追究刑事责任,虽然没有规定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的前提条件,但根据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危害社会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根据刑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要注意与行政处罚的衔接,防止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的行为,直接诉至法院追究刑事责任。需要指出的是,严格依照刑法相关规定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对符合规定和政策的醉驾案件从宽处理,并不会影响对醉驾犯罪的打击,不会影响危险驾驶罪适用的社会效果。以浙江为例,该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共同制定了《关于办理“醉驾”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会议纪要》,要求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惩治醉驾犯罪,明确规定:对酒精含量90mg/100ml以下,无从重情节且认罪的被告人适用免予刑事处罚(不起诉)。对酒精含量在100mg/100ml以下,无从重情节,并有特殊情形的(如抢救危急病人等)极少数案件,也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不起诉)。对于醉酒驾驶超标两轮电动车,凡是没有发生致他人轻伤以上事故且对事故负有责任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3]而从惩治醉驾犯罪的情况来看,浙江查处的醉驾案件较多,该省法院审理的危险驾驶案件量占全国的将近五分之一。这充分说明,规范了醉驾案件中不作为犯罪处理、免予刑事处罚、缓刑适用的具体标准,宽严相济,更有利于对醉驾犯罪的依法查处。从司法实践来看,出于急救病人等目的而轻微醉酒驾驶[4]的,轻微醉驾且刚驶入道路即被查获的,轻微醉驾刚驶入道路,认为自己可能醉酒而停止驾驶,或者在亲友规劝下立即停止驾驶的,这些情形的社会危害不大。对于符合这些情形的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如果行为人真诚悔罪的,不能不加区别地“一律”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符合上述情形,且被告人真诚悔罪的,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对被告人可以依法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3.依法适用缓刑。对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的被告人,可以或者应当依法宣告缓刑。但是对于具有前述从重处罚情节的被告人,是否宣告缓刑应当从严掌握。4.理性看待危险驾驶入刑的影响。危险驾驶入刑,致使案件大量涌入,对刑事案件整体结构产生影响。2011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的两年间,全国法院审理并判决生效危险驾驶罪犯85260人。以2012年整年统计看,危险驾驶案件收案达64896件,占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的36.99%,占全部刑事案件的6.51%,跃居各类刑事案件第四位[5],危险驾驶案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刑事案件的结构。
第三篇:酒驾论文
严打“酒后驾驶”,势不容缓
2011年5月9日晚22时许,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酒后驾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四车连撞,警方的血检结果显示,其血液中酒精含量已达醉驾标准三倍,后被判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
近几年,因酒后驾驶发生的惨案屡见不鲜,场面更是触目惊心,非常严重地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酒后驾驶是危险的。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势不容缓,酒后驾驶必须要严禁,必须要严打。
为什么说酒后驾驶危险,要严禁严打呢?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酒后驾驶,人的手和脚的触觉会比平常降低,敏感度减弱,这导致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以及方向盘的转控方向,事故往往出其不意发生;
二、视觉容易产生模糊,观察不易集中,甚至对颜色辨别也会有所下降,把红灯看成绿灯,造成事故发生;
三、饮酒后,因酒精麻醉作用,人容易产生疲劳,尤其是午后和晚上,特别会产生困意,一不留神,事故不可避免,后果不堪设想;
四、饮酒后人的情绪是很亢奋的,不听任何劝说,高估自己的驾驶技术,对自己的能力充分自信,麻痹大意,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有数据显示,40%的酒后驾车者“过高地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他们多认为自己酒量大,开车技术过硬,喝些酒不算什么,甚至想酒后驾车来“炫耀”自己的技术,结果险象环生。
种种原因表明,酒后驾驶是非常危险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抱着侥幸、大意、轻视、随便的心态驾驶,否则害人害己。
道理很明显,可是为什么还有些人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开玩笑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驾驶人对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仍然淡薄。调查显示,40%的酒后驾车生还者自我反省交代“安全意识不强”;
二、某些人利用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关系网“走后门”。如果被抓到了,就叫人去“摆平”,若无其事,自我得意; 三、一些有钱人认为家里有钱,就算被罚款扣车也不怕,心想反正我家的钱多的是,完全不在乎被罚;
四、依旧有部分人喝酒前就抱定自己的酒量大,驾车技术好,经验老到,不可能出事,也不会被警 抓到,无所谓;
五、也有些人对酒后驾驶的理解模糊不清,甚至主观以为喝酒休息一小时两小时,或者喝点茶冲淡就测不到酒精度数了。
六、酒后驾车大多是在晚上发生。有些人愚蠢地认为执勤警察都下班了,不会那么容易被查被罚。
这些原因都成为了酒后驾驶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的“背景”。酒后驾驶能不严打吗?事故惨案不仅让人痛心难过,同时我们更有一种急欲解决的迫切。绝对不能让酒后驾驶“横行霸道”“耀武扬威”,成为危害我们老百姓的“妖魔鬼怪。”
酒后驾驶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去禁酒,酒也是我们多年的传统文化之一,但是我们可以提倡文明有度、和谐安康的酒文化。酒后驾驶不在酒,而在于“人”和“人之间”。只有每一个人,每一位交通驾驶者提高酒后驾驶危险的意识,遵纪守法,互相监督,自觉践行,酒后驾驶才能防患未然。
同时,治理酒后驾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客观上,中国法律严惩力度不明显,过于轻微,容易让人简单应付。同时,在交通安全的教育宣传上,过于追求大、空、泛。另外,部分执法人员出现有不执法或者马虎执法现象,更甚者,做了金钱的傀儡。主观上,当事人的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是主要原因。他们多存在侥幸心理,也有人钻法律漏洞。部分有权有势的人也是嚣张至极,唯他人性命而不顾,肆意猖狂。正因为如此,治理酒后驾驶的问题更需要大家联合起来监督协管,遏制如此不文明、不遵法、不道德的气焰,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对于不知悔改的人,我们要进行严肃处理,不能让他们无法无天,破坏道路交通的秩序,危害他人的生命健康。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一、2010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将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醉酒驾驶或被判刑。这个消息一出,老百姓都高兴地拍双手支持。所以,希望我们的政府部门要不断地加大力度制定、落实酒后驾驶违反交通安全的惩罚规定,让酒后驾驶的人“真正”害怕,以后不敢违法;
二、要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但只靠一个交警部门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还需要通过广大人民的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监督氛围;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的公益广告宣传,广泛鼓励广告创作,一定能降低酒后驾驶事故频率。交通环境是服务大家的,每个人都应该做贡献。
三、交警部门也要加强查处力度,执法过程不能手软。同时,注重加大路面设施的管理力度,利用高科技手段监测监管驾车人员,不能让一些人逍遥自在;
四、我们身边的朋友亲戚,都会有喝完酒就驾车的情况,我们应该建议劝告并尽可能阻止他。这也是我们应该履行的监督义务。甚至,我们可以打电话举报这些酒后驾驶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就是珍惜自己生命。我们不能再让酒后驾驶引发严重交通事故了。势不容缓,酒后驾驶必须要严禁,必须要严打。
二(6)班
吴琳薇
第四篇:酒驾申请报告
申请报告
尊敬的支队领导:
本人叫xxxx,2013年11月19日在xx路驾驶xxxxx(车号)牵引车,被特勤大队查扣,当天中午因家中有事喝了点酒,晚上公司临时有急事,督促要我出车,造成酒驾,事后我很后悔,喝酒不应该出车,我现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今后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决不再犯,另因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未满月的小孩,家中所有经济来源由我一人承担,本人收入一直以开车为来源,望领导考虑我个人经济困难的情况给予从轻处罚。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14年6月20日
第五篇:关于酒驾处理
关于酒驾“零容忍”政策:一律按上限处罚,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暂扣驾驶证6个月,驾驶非营运车辆
罚款1000元,营运车辆罚款2000元;对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移送检察部门追
究刑事责任。
关于酒驾车祸认定:
1、据最高院司法解释及交强险相关规定,即便是
醉驾后发生的车祸,交强险也要在责任
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方式为先行垫
付,再由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追偿。
2、保险理赔的前提是事故责任认定,主要责任人
需对无辜第三者的死亡,以及其他车辆的损失
予以交强险的赔付。但主要责任人自身车辆
上死亡的司机及另外的N名乘客,由于不是
第三者,不属于主要责任人自身车辆(制造车
祸者)交强险的赔付对象。
3、《交强险的限额为12.2万元,其中11万元是
死亡赔付,1万是救治产生的医疗费用,2千
元是物损》。
4、当交强险赔付的钱不足以赔付损失时,那么
不足的部分,则需要受害者及其他车辆的损失
者对主要责任人进行民事索赔。与此同时,由
于主要责任人如系酒驾肇事,即便其投保了第三者责任险等商业车险,保险公司也会因其酒
驾拒赔。
关于另一方的事故责任认定:
1、首先看其是否有责。如果无责,则
大货车方顶多承担10%的交强险无责赔付,商业车险不需要赔付。(10%的无责赔付也要商榷,因为并非所有无责科目都适应于无责赔付。无责赔付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定,限额为10%。例:拿交强险12.2万元的限额,去掉1万元的治疗费用,顶多赔付1.1万元左右,赔偿对象为主要责任人车上的N人及另外的N名行人——对大货车(另一方)而言,他们都是属于第三者。
2、但如果大货车被认定有责,则很可
能司机会承担较大金额赔付。如果
被认定有次要责任,比如占30%的责
任,那么货车的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
责任险都要赔偿这30%所对应的金
额。通常货车投保商业第三者责任
险的保额多为20万元。但20万元对多人死亡和涉及豪车的赔付肯定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