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最新时政热点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最新时政热点
保障性住房:
意义:是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政策,是照顾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一项惠民政策。
现象:旨在打造民心工程的保障房,却成了没有质量保障的代名词,其保障房和商品房的质量存在天壤之别。本该雪中送炭的,却做成了“锦上添花”,也就所谓的保障房沦为特权房。为少数团体、为中高收入者建经济适用房,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
原因:有的官员对民众冷暖不放在心上,对基础建设不关心,对保障房建设更是视若无物,这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部分官员的思想觉悟出了问题。
对策:
1、敢于问责。如果不问责官员,官员就不可能长记性;如果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就无法使其他地方受到震动;如果不编织起严密的制度防范措施,就无法杜绝类似现象发生。否则,就会像割韭菜,豆腐渣、楼脆脆,一茬又一茬。
2、公开透明。杜绝特权房现象,还要让保障房在阳光下运作,申购保障房的住户信息,姓名、亲属人员、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住房情况等,要向全社会公布,方便群众监督核实。
3、要加强监管,确保保障房能够保质保量地完工,并交付给有需求的民众,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查漏补缺、举一反三,尽快杜绝相关不足。
安全生产:
原因:对生产者而言,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对安全生产的不重视,加上不熟悉专门技术工种对安全生产流程的要求。对生产组织者来说,责任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规程不落实,安全生产设施跟不上,超能力生产,安全培训和教育组织不够。
对策:
1、加强监督。
2、加强制度建设。
3、强化问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责任追究办法》)是因为当初问责是伪问责,是假装问责,是被动问责,是权宜之计的问责,是为了搪塞民意、平息众怒,这样的问责不真诚,是象征性的,因此过一段时间就会给他们重新安排工作,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可以说伪问责比不问责更可怕,如果说不问责,尚可证明权力装聋作哑,是权力的傲慢与偏见的话,那么伪问责则展现了权力的奸滑和自负,是玩弄民意。同时,伪问责是一种恶劣的暗示,会使问题官员相信,问责就是“逗你玩”,从而更加有恃无恐。因为所谓问责其实连责问也算不了,不必当真的,只不过上峰有压力了,得有所交代,“笑骂由你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反正出事了不用过滤,不会被处理得太严厉的。还应该问责那些躲在背后的操刀者,问题官员需要被问责,那些操弄伪问责的官员、提拔问题官员的相关部门同样需要问责。温总理曾指出,行政问责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行政监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继续推进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加大问责力度,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是时候让问责名至实归了,是时候更加捍卫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了,唯有如此,那些伪问责才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
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到基层工作:
意义: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政机关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越来越多,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逐渐减少,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越少。改革开放初,干部队伍 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而“三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际经验而难负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开始抓领导机关干部的结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许多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实际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锻炼,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央部委和省级党政机关中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努力改变目前一部分高中级干部经历比较单
一、缺乏全面领导经验的状况。”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现象:现在一些机关干部不愿意下去工作,有的认为领导机关层次高、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得快;有的怕应付不了基层的复杂局面,干不好会影响自己前程;有的觉得基层工作太艰苦,担心下去后回不来。这是一种短视眼光。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基层虽然条件较差,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虽然矛盾复杂,但复杂环境更能锻炼人;基层虽然层级较低,但直接为百姓服务,更能体现一个干部的价值。
对策: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要完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主要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或急难险重岗位上工作。越是发展潜力大、越是工作表现好的骨干,越要舍得放下去。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注重从志愿下乡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的办法,逐步提高党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要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立足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事业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干部培养规划,改革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引导有志从政的大学生到农村、企业、社区经受锻炼和考验,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品味胡总书记的“三真”:这个“真”是求真务实的“真”,这个“真”是真抓实干的“真”,这个“真”是真心实意的“真”。这个“真”充满感情,有力量,有深度,体现了决心,坚定了信心,更让广大基层干部感到了温暖和希望。笔者认为,胡锦涛强调的“三个真”,让人感动,让人鼓舞,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对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任,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历来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强化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其二,对基层党员干部深情关爱。如何激发党员干部内在动力,提高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关心好党员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创业发展。当前,基层条件相对较差,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较为复杂、直接,可以说,广大基层干部面对的压力和阻力也较大,特别需要关心、关注和关爱。党中央高度关心重视基层党员干部,近年来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更是加大了力度,更加重视基层经历,更加关注基层党员干部成长,创新举措,为基层党员干部成长进步提供了机会、搭建了舞台。同时,致力于改善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环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为农村支部书记办理养老保险,提高党员 干部待遇等,让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感受了党的温暖和关怀,发展热情更加高涨。其三,对基层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基层是基石,是根本。基层承担着提供稳固基础,提供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的重要职责。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基层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基层的科学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科学发展”。只有党的基层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量。这是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寄予的殷切希望。
抓好人才工作的对策:
1、、拓宽执行主体,核心在于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选拔任用一名干部,不能只是书记一句话,大家拍拍手。个人的能力和眼光毕竟有限,要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放在重要位臵上,将党内民主落到实处。一人一票,尊重每个人的意见,这样既有利于提拔有才能的干部,也能让“一把手”的权力得到尊重,更好的体现其权威。拓宽监督主体,尊重民意,是要让民众能够实际影响干部任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应当充分尊重和听取民众的意见,将民意调查摆在重要位臵,对于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公正透明,是要将整个选拔的过程臵于阳光之下,特别是要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同时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一个干部是不是德才兼备,要让大家切实看得到,这样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更是对广大干部群众负责。
2、建立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冲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以及凭个人好恶得失、恩怨来选人用人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建立平等、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只有还英雄以本色,给人才以公道,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成才的希望,增强成才的信心。如果把人才比做“千里马”,那么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肩负识才、选才、用才重任的“伯乐”。当好“伯乐”,必须善相四种“马”,要善相沉默的“马”,要善相倔强的“马”,要善相有潜能的“马”,要善相曾“失蹄”的“马”。破除武大郎思维、土皇帝思维、扒皮思维、寒号鸟思维,不拘一降人才。比如:要“任人为贤”,不要“任人唯亲”,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应该“英雄不问出身”。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走上社会时,比拼的不是能力,而是“爸爸”;如果我们的干部提拔时,比拼的不是业绩,而是“后台”,就会“裙带纠结”,“山头林立”,造成“万马齐喑”的严重后果。“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任人唯贤”,选人“五湖四海”,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心情舒畅。要“从上看”,更要“从下看”,让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在选人用人上,注重组织部门和各级领导“从上看”,更要注重社会公论、群众公认,注重群众“从下看”。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企业和单位,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很快就作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使我们猛醒吗?”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才能真心地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团结一致向前走、向前看。既要“上得去”,又要“下得去”,拓展人才流动的空间。“上得去”,指的是为社会的中下层精英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打开“上升通道”,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得去”,指的是已经“上去”的人才,能够不忘根、不忘本,能够从基层来、到基层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改变农村、山区、边疆的落后面貌。现在,优秀的人才“上不去”,上去了的人才又不肯“下来”,很难形成“万马奔腾”、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3、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摇篮,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到人尽其才,能够让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即“用事业聚才育才”。而要发挥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须拥有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和平台,即“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如果德国的大学能够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资历,给诺依曼一个更大的空间,那么也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除此之 外,对于人才还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氢弹之父”泰勒:“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对那半个正确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正是凭着每天半个正确想法的创新积累,泰勒博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当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同样是服务于人才工作。
4、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保证对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鼓励人人作贡献。
5、建立合理的流动配臵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臵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和羁绊,人才资源的优化配臵才有可能。
6、建立激励保障,从满足人才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实行有效的激励,对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力求才尽所用,使高级、拔尖人才与普通人才,“洋”人才与“土”人才,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各得其所。
对国强民富的理解:
(1)民为国之基,民众的富裕,有利于形成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又可以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若国家综合国力虽强但民众并不富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只有富民,才能真正强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从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顺乎民意,合乎民心。(2)人民生活富裕,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体现。早在两千多年前,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就阐述了治国必须先富民的思想和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古人有云:“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国强,众安道泰”,“民不富,士不荣;君不胜,国不壮”。然而,我们在处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上曾有偏差,比较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比较偏重GDP量的积累、相对忽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GDP增长与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不同步。(3)人民生活富裕,是强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国家由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1)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思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都贯穿着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突出问题,加快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激发更高的劳动热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2)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胆创新,不断破除旧藩篱,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掌握主动权,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3)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比较突出,应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缩小城乡差别。
创先争优活动能否让群众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对民怨较多的问题有所回应、有所推动。如果真的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哪怕解决一件,都会赢得群众的赞扬。相反,如果对已经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很难得到群众认可。因此,创先争优活动特别强调: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首先要直面现实,找准群众关切点。一般而言,民怨较多、较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工作的薄弱点和难点,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以教育为例,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上学难、上学贵、乱收费、择校费、校园安全、幼儿教育没人管等方面。对这些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的问题不关心、不回应,群众就会有怨气、有怨言。一个学校,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低,“跳楼”事件接连不断,恐怕很难称得上先进。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如果连本地有多少幼儿园、有多少适龄儿童有学可上等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搞不清楚,怎么体现优秀和先进?化解民怨,要有管用的措施、具体的行动,不能一带而过、避重就轻。创先争优活动中,卫生部门提出“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加强基层组织”的争创目标,受到群众欢迎。可是,群众更关心的是,落实医改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行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有一些改善?群众意见很大的“吃回扣”、“拿红包”问题,是不是有所收敛?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承诺了,就要想办法兑现,让群众见到效果,不能说起来轰轰烈烈,做起来蜻蜓点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回应关切中创先争优,就要抓住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居住难等“老大难”问题,努力解决农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如果民怨较深的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小矛盾演化成“导火索”,小问题堆积成“火药桶”,不但影响行业和部门形象,还会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爱民如子的政党,才会赢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创先争优活动才会赢得群众的掌声。因此,创先争优活动,要抓住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在掌握社情民意、理顺群众情绪方面下功夫,在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下功夫,在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下功夫,以化解矛盾、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现象:出现了“仇富”现象。究其实质,与其说是“仇富”,不如说是“仇腐”。一是基本素养缺乏,没有底蕴,没有积累,只是钱多,爱显摆,购物“不买最好,只买最贵”。二是自信心不足,心态浮躁,总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缺乏从容、大气、平和、自信的心态。像前文中的余海波,怕违章建筑被拆,别人瞧不起自己。三是缺乏公益心和责任心,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宁可在赌场一掷万金,为官员送上厚红包,为二奶买下豪宅、珠宝,也不愿给被拆迁户以合理的补偿,不愿付给农民工起码的工钱,更不愿像比尔?盖茨等西方富豪那样,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四是法律意识淡薄,特权意识强烈。总觉得自己经济上富裕,是个“人物”,应享受特殊优待,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洋相出尽。
原因:某些富豪的财富品质受到质疑,原始积累是在官商勾结和不法经营中完成的,是在对穷人的掠夺、对国家财产的瓜分中巧取豪夺来的,正是这种不正道不阳光的财富以及过度的消费方式,才是人们所真正痛恨的。
对策:
1、社会应该堵住“取之无道”的机制漏洞,给更多的人取之有道的鼓舞和通道,给公众提供公正公平的机会和竞争环境,做到基本的机会均等,才会有更多的人走上光明正大的富裕之道,“仇富”现象自然也会消减。
2、需要富豪们加强自我约束,增强公益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明白,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富人们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受到别人敬重和富有同样重要。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亡是一种耻辱”,于是“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
3、舆论要加强引导,疏导情绪,社会法律规则予以及时规范,树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威性来。袁隆平不仅靠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造福了公众,更为财富之上的追求付诸了毕生的努力。袁隆平的财富观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谈到财富观,袁隆平的看法是:“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艰辛付出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他的财富品质高贵这样的舆论氛围,在我们国家还相当缺乏。培养富人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相关联,得一代一代地积淀、传承这种文化素质。
信访工作:
意义: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主渠道”,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显示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晴雨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风向标”。
现象: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更是群众信访的多发期。虽然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健全责任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做了大量工作,但信访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群众信访量居高不下,“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现象日趋明显,一些由信访引发的集体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较大影响。
原因:有些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与群众存在心理隔膜。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认为群众信访都是无理取闹、无关紧要,对群众的祈求“冷、硬、横、推”,对群众的需求视而不见,甚至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有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激发矛盾,损害党群和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不可否认,少数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没有正确树立群众观,把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信访是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大局来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做好信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策:要把做信访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课”、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检验民心向背的“大考场”,坚持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四个“家”字,听起来是何等亲切,暖人心窝;也是如此振憾,催人惊醒。可以说,“四家法”给领导干部做好信访工作开出一剂良方。其中“来访群众当家人”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真情接待来访群众,打消信访群众的顾虑,切实做到热心接访、细心倾听、耐心答复、用心处理,让群众带着问题来,带着满意去。“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以“家书抵万金”的心境,认真阅读,仔细了解,从中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把群众上访的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制定措施,分解到位,责任到人,及时解决。“把群众工作当家业”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保障,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多办利民之事。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同志提出的“家人家书家事家业”,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信访工作“做到家”。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中领悟要义,强化宗旨观念,多做换位思考,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把群众诉求作为自己的大事,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努力推动科学发展。
第二篇:2013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最新时政热点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最新时政热点
保障性住房:
意义:是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政策,是照顾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一项惠民政策。
现象:旨在打造民心工程的保障房,却成了没有质量保障的代名词,其保障房和商品房的质量存在天壤之别。本该雪中送炭的,却做成了“锦上添花”,也就所谓的保障房沦为特权房。为少数团体、为中高收入者建经济适用房,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
原因:有的官员对民众冷暖不放在心上,对基础建设不关心,对保障房建设更是视若无物,这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部分官员的思想觉悟出了问题。
对策:
1、敢于问责。如果不问责官员,官员就不可能长记性;如果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就无法使其他地方受到震动;如果不编织起严密的制度防范措施,就无法杜绝类似现象发生。否则,就会像割韭菜,豆腐渣、楼脆脆,一茬又一茬。
2、公开透明。杜绝特权房现象,还要让保障房在阳光下运作,申购保障房的住户信息,姓名、亲属人员、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住房情况等,要向全社会公布,方便群众监督核实。
3、要加强监管,确保保障房能够保质保量地完工,并交付给有需求的民众,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查漏补缺、举一反三,尽快杜绝相关不足。
安全生产:
原因:对生产者而言,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对安全生产的不重视,加上不熟悉专门技术工种对安全生产流程的要求。对生产组织者来说,责任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规程不落实,安全生产设施跟不上,超能力生产,安全培训和教育组织不够。
对策:
1、加强监督。
2、加强制度建设。
3、强化问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责任追究办法》)是因为当初问责是伪问责,是假装问责,是被动问责,是权宜之计的问责,是为了搪塞民意、平息众怒,这样的问责不真诚,是象征性的,因此过一段时间就会给他们重新安排工作,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可以说伪问责比不问责更可怕,如果说不问责,尚可证明权力装聋作哑,是权力的傲慢与偏见的话,那么伪问责则展现了权力的奸滑和自负,是玩弄民意。同时,伪问责是一种恶劣的暗示,会使问题官员相信,问责就是“逗你玩”,从而更加有恃无恐。因为所谓问责其实连责问也算不了,不必当真的,只不过上峰有压力了,得有所交代,“笑骂由你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反正出事了不用过滤,不会被处理得太严厉的。还应该问责那些躲在背后的操刀者,问题官员需要被问责,那些操弄伪问责的官员、提拔问题官员的相关部门同样需要问责。温总理曾指出,行政问责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行政监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继续推进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加大问责力度,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是时候让问责名至实归了,是时候更加捍卫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了,唯有如此,那些伪问责才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
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到基层工作:
意义: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政机关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越来越多,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 历的干部逐渐减少,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越少。改革开放初,干部队伍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而“三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际经验而难负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开始抓领导机关干部的结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许多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实际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锻炼,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央部委和省级党政机关中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努力改变目前一部分高中级干部经历比较单
一、缺乏全面领导经验的状况。”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现象:现在一些机关干部不愿意下去工作,有的认为领导机关层次高、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得快;有的怕应付不了基层的复杂局面,干不好会影响自己前程;有的觉得基层工作太艰苦,担心下去后回不来。这是一种短视眼光。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基层虽然条件较差,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虽然矛盾复杂,但复杂环境更能锻炼人;基层虽然层级较低,但直接为百姓服务,更能体现一个干部的价值。
对策: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要完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主要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或急难险重岗位上工作。越是发展潜力大、越是工作表现好的骨干,越要舍得放下去。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注重从志愿下乡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的办法,逐步提高党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要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立足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事业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干部培养规划,改革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引导有志从政的大学生到农村、企业、社区经受锻炼和考验,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品味胡总书记的“三真”:这个“真”是求真务实的“真”,这个“真”是真抓实干的“真”,这个“真”是真心实意的“真”。这个“真”充满感情,有力量,有深度,体现了决心,坚定了信心,更让广大基层干部感到了温暖和希望。笔者认为,胡锦涛强调的“三个真”,让人感动,让人鼓舞,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对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任,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历来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强化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其二,对基层党员干部深情关爱。如何激发党员干部内在动力,提高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关心好党员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创业发展。当前,基层条件相对较差,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较为复杂、直接,可以说,广大基层干部面对的压力和阻力也较大,特别需要关心、关注和关爱。党中央高度关心重视基层党员干部,近年来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更是加大了力度,更加重视基层经历,更加关注基层党员干部成长,创新举措,为基层党员干部成长进步提供了机会、搭建了舞台。同时,致力于改 善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环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为农村支部书记办理养老保险,提高党员干部待遇等,让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感受了党的温暖和关怀,发展热情更加高涨。其三,对基层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基层是基石,是根本。基层承担着提供稳固基础,提供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的重要职责。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基层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基层的科学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科学发展”。只有党的基层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量。这是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寄予的殷切希望。
抓好人才工作的对策:
1、、拓宽执行主体,核心在于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选拔任用一名干部,不能只是书记一句话,大家拍拍手。个人的能力和眼光毕竟有限,要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放在重要位置上,将党内民主落到实处。一人一票,尊重每个人的意见,这样既有利于提拔有才能的干部,也能让“一把手”的权力得到尊重,更好的体现其权威。拓宽监督主体,尊重民意,是要让民众能够实际影响干部任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应当充分尊重和听取民众的意见,将民意调查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公正透明,是要将整个选拔的过程置于阳光之下,特别是要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同时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一个干部是不是德才兼备,要让大家切实看得到,这样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更是对广大干部群众负责。
2、建立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冲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以及凭个人好恶得失、恩怨来选人用人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建立平等、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只有还英雄以本色,给人才以公道,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成才的希望,增强成才的信心。如果把人才比做“千里马”,那么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肩负识才、选才、用才重任的“伯乐”。当好“伯乐”,必须善相四种“马”,要善相沉默的“马”,要善相倔强的“马”,要善相有潜能的“马”,要善相曾“失蹄”的“马”。破除武大郎思维、土皇帝思维、扒皮思维、寒号鸟思维,不拘一降人才。比如:要“任人为贤”,不要“任人唯亲”,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应该“英雄不问出身”。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走上社会时,比拼的不是能力,而是“爸爸”;如果我们的干部提拔时,比拼的不是业绩,而是“后台”,就会“裙带纠结”,“山头林立”,造成“万马齐喑”的严重后果。“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任人唯贤”,选人“五湖四海”,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心情舒畅。要“从上看”,更要“从下看”,让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在选人用人上,注重组织部门和各级领导“从上看”,更要注重社会公论、群众公认,注重群众“从下看”。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企业和单位,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很快就作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使我们猛醒吗?”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才能真心地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团结一致向前走、向前看。既要“上得去”,又要“下得去”,拓展人才流动的空间。“上得去”,指的是为社会的中下层精英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打开“上升通道”,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得去”,指的是已经“上去”的人才,能够不忘根、不忘本,能够从基层来、到基层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改变农村、山区、边疆的落后面貌。现在,优秀的人才“上不去”,上去了的人才又不肯“下来”,很难形成“万马奔腾”、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3、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摇篮,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到人尽其才,能够让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即“用事业聚才育才”。而要发挥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须拥有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和平台,即“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如果德国的大学能够不囿于 传统的学术资历,给诺依曼一个更大的空间,那么也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除此之外,对于人才还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氢弹之父”泰勒:“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对那半个正确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正是凭着每天半个正确想法的创新积累,泰勒博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当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同样是服务于人才工作。
4、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保证对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鼓励人人作贡献。
5、建立合理的流动配置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和羁绊,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才有可能。
6、建立激励保障,从满足人才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实行有效的激励,对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力求才尽所用,使高级、拔尖人才与普通人才,“洋”人才与“土”人才,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各得其所。
对国强民富的理解:
(1)民为国之基,民众的富裕,有利于形成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又可以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若国家综合国力虽强但民众并不富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只有富民,才能真正强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从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顺乎民意,合乎民心。(2)人民生活富裕,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体现。早在两千多年前,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就阐述了治国必须先富民的思想和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古人有云:“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国强,众安道泰”,“民不富,士不荣;君不胜,国不壮”。然而,我们在处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上曾有偏差,比较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比较偏重GDP量的积累、相对忽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GDP增长与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不同步。(3)人民生活富裕,是强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国家由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1)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思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都贯穿着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突出问题,加快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激发更高的劳动热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2)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胆创新,不断破除旧藩篱,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掌握主动权,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3)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比较突出,应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缩小城乡差别。
创先争优活动能否让群众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对民怨较多的问题有所回应、有所推动。如果真的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哪怕解决一件,都会赢得群众的赞扬。相反,如果对已经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很难得到群众认可。因此,创先争优活动特别强调: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首先要直面现实,找准群众关切点。一般而言,民怨较多、较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工作的薄弱点和难点,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以教育为例,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上学难、上学贵、乱收费、择校费、校园安全、幼儿教育没人管等方面。对这些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的问题不关心、不回应,群众就会有怨气、有怨言。一个学校,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低,“跳楼”事件接连不断,恐怕很难称得上先进。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如果连本地有多少幼儿园、有多少适龄儿童有学可上等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搞不清楚,怎么体现优秀和先进?化解民怨,要有管用的措施、具体的行动,不能一带而过、避重就轻。创先争优活动中,卫生部门提出“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加强基层组织”的争创目标,受到群众欢迎。可是,群众更关心的是,落实医改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行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有一些改善?群众意见很大的“吃回扣”、“拿红包”问题,是不是有所收敛?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承诺了,就要想办法兑现,让群众见到效果,不能说起来轰轰烈烈,做起来蜻蜓点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回应关切中创先争优,就要抓住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居住难等“老大难”问题,努力解决农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如果民怨较深的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小矛盾演化成“导火索”,小问题堆积成“火药桶”,不但影响行业和部门形象,还会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爱民如子的政党,才会赢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创先争优活动才会赢得群众的掌声。因此,创先争优活动,要抓住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在掌握社情民意、理顺群众情绪方面下功夫,在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下功夫,在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下功夫,以化解矛盾、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现象:出现了“仇富”现象。究其实质,与其说是“仇富”,不如说是“仇腐”。一是基本素养缺乏,没有底蕴,没有积累,只是钱多,爱显摆,购物“不买最好,只买最贵”。二是自信心不足,心态浮躁,总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缺乏从容、大气、平和、自信的心态。像前文中的余海波,怕违章建筑被拆,别人瞧不起自己。三是缺乏公益心和责任心,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宁可在赌场一掷万金,为官员送上厚红包,为二奶买下豪宅、珠宝,也不愿给被拆迁户以合理的补偿,不愿付给农民工起码的工钱,更不愿像比尔?盖茨等西方富豪那样,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四是法律意识淡薄,特权意识强烈。总觉得自己经济上富裕,是个“人物”,应享受特殊优待,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洋相出尽。
原因:某些富豪的财富品质受到质疑,原始积累是在官商勾结和不法经营中完成的,是在对穷人的掠夺、对国家财产的瓜分中巧取豪夺来的,正是这种不正道不阳光的财富以及过度的消费方式,才是人们所真正痛恨的。
对策:
1、社会应该堵住“取之无道”的机制漏洞,给更多的人取之有道的鼓舞和通道,给公众提供公正公平的机会和竞争环境,做到基本的机会均等,才会有更多的人走上光明正大的富裕之道,“仇富”现象自然也会消减。
2、需要富豪们加强自我约束,增强公益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明白,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富人们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受到别人敬重和富有同样重要。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亡是一种耻辱”,于是“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
3、舆论要加强引导,疏导情绪,社会法律规则予以及时规范,树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威性来。袁隆平不仅靠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造福了公众,更为财富之上的追求付诸了毕生的努力。袁隆平的财富观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谈到财富观,袁隆平的看法是:“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艰辛付出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他的财富品质高贵这样的舆论氛围,在我们国家还相当缺乏。培养富人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整个民族的文 化素质相关联,得一代一代地积淀、传承这种文化素质。
信访工作:
意义: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主渠道”,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显示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晴雨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风向标”。
现象: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更是群众信访的多发期。虽然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健全责任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做了大量工作,但信访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群众信访量居高不下,“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现象日趋明显,一些由信访引发的集体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较大影响。
原因:有些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与群众存在心理隔膜。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认为群众信访都是无理取闹、无关紧要,对群众的祈求“冷、硬、横、推”,对群众的需求视而不见,甚至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有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激发矛盾,损害党群和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不可否认,少数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没有正确树立群众观,把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信访是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大局来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做好信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策:要把做信访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课”、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检验民心向背的“大考场”,坚持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
四个“家”字,听起来是何等亲切,暖人心窝;也是如此振憾,催人惊醒。可以说,“四家法”给领导干部做好信访工作开出一剂良方。其中“来访群众当家人”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真情接待来访群众,打消信访群众的顾虑,切实做到热心接访、细心倾听、耐心答复、用心处理,让群众带着问题来,带着满意去。“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以“家书抵万金”的心境,认真阅读,仔细了解,从中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把群众上访的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制定措施,分解到位,责任到人,及时解决。“把群众工作当家业”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保障,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多办利民之事。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同志提出的“家人家书家事家业”,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信访工作“做到家”。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中领悟要义,强化宗旨观念,多做换位思考,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把群众诉求作为自己的大事,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努力推动科学发展。
第三篇:2012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最新时政热点和试题
2012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最新时政热点和试题
保障性住房:
意义:是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政策,是照顾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一项惠民政策。
现象:旨在打造民心工程的保障房,却成了没有质量保障的代名词,其保障房和商品房的质量存在天壤之别。本该雪中送炭的,却做成了“锦上添花”,也就所谓的保障房沦为特权房。为少数团体、为中高收入者建经济适用房,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
原因:有的官员对民众冷暖不放在心上,对基础建设不关心,对保障房建设更是视若无物,这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部分官员的思想觉悟出了问题。
对策:
1、敢于问责。如果不问责官员,官员就不可能长记性;如果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就无法使其他地方受到震动;如果不编织起严密的制度防范措施,就无法杜绝类似现象发生。否则,就会像割韭菜,豆腐渣、楼脆脆,一茬又一茬。
2、公开透明。杜绝特权房现象,还要让保障房在阳光下运作,申购保障房的住户信息,姓名、亲属人员、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住房情况等,要向全社会公布,方便群众监督核实。
3、要加强监管,确保保障房能够保质保量地完工,并交付给有需求的民众,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查漏补缺、举一反三,尽快杜绝相关不足。
安全生产:
原因:对生产者而言,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对安全生产的不重视,加上不熟悉专门技术工种对安全生产流程的要求。对生产组织者来说,责任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规程不落实,安全生产设施跟不上,超能力生产,安全培训和教育组织不够。
对策:
1、加强监督。
2、加强制度建设。
3、强化问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责任追究办法》)是因为当初问责是伪问责,是假装问责,是被动问责,是权宜之计的问责,是为了搪塞民意、平息众怒,这样的问责不真诚,是象征性的,因此过一段时间就会给他们重新安排工作,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可以说伪问责比不问责更可怕,如果说不问责,尚可证明权力装聋作哑,是权力的傲慢与偏见的话,那么伪问责则展现了权力的奸滑和自负,是玩弄民意。同时,伪问责是一种恶劣的暗示,会使问题官员相信,问责就是“逗你玩”,从而更加有恃无恐。因为所谓问责其实连责问也算不了,不必当真的,只不过上峰有压力了,得有所交代,“笑骂由你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反正出事了不用过滤,不会被处理得太严厉的。还应该问责那些躲在背后的操刀者,问题官员需要被问责,那些操弄伪问责的官员、提拔问题官员的相关部门同样需要问责。温总理曾指出,行政问责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行政监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继续推进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加大问责力度,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是时候让问责名至实归了,是时候更加捍卫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了,唯有如此,那些伪问责才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到基层工作:
意义: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政机关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越来越多,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逐渐减少,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越少。改革开放初,干部队伍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而“三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际经验而难负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开始抓领导机关干部的结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许多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实际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锻炼,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央部委和省级党政机关中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努力改变目前一部分高中级干部经历比较单
一、缺乏全面领导经验的状况。”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现象:现在一些机关干部不愿意下去工作,有的认为领导机关层次高、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得快;有的怕应付不了基层的复杂局面,干不好会影响自己前程;有的觉得基层工作太艰苦,担心下去后回不来。这是一种短视眼光。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基层虽然条件较差,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虽然矛盾复杂,但复杂环境更能锻炼人;基层虽然层级较低,但直接为百姓服务,更能体现一个干部的价值。
对策: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要完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主要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或急难险重岗位上工作。越是发展潜力大、越是工作表现好的骨干,越要舍得放下去。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注重从志愿下乡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的办法,逐步提高党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要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立足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事业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干部培养规划,改革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引导有志从政的大学生到农村、企业、社区经受锻炼和考验,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品味胡总书记的“三真”:这个“真”是求真务实的“真”,这个“真”是真抓实干的“真”,这个“真”是真心实意的“真”。这个“真”充满感情,有力量,有深度,体现了决心,坚定了信心,更让广大基层干部感到了温暖和希望。笔者认为,胡锦涛强调的“三个真”,让人感动,让人鼓舞,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对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任,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历来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强化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其二,对基层党员干部深情关爱。如何激发党员干部内在动力,提高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关心好党员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创业发展。当前,基层条件相对较差,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较为复杂、直接,可以说,广大基层干部面对的压力和阻力也较大,特别需要关心、关注和关爱。党中央高度关心重视基层党员干部,近年来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更是加大了力度,更加重视基层经历,更加关注基层党员干部成长,创新举措,为基层党员干部成长进步提供了机会、搭建了舞台。同时,致力于改善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环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为农村支部书记办理养老保险,提高党员干部待遇等,让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感受了党的温暖和关怀,发展热情更加高涨。其三,对基层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基层是基石,是根本。基层承担着提供稳固基础,提供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的重要职责。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基层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基层的科学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科学发展”。只有党的基层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量。这是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寄予的殷切希望。
抓好人才工作的对策:
1、、拓宽执行主体,核心在于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选拔任用一名干部,不能只是书记一句话,大家拍拍手。个人的能力和眼光毕竟有限,要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放在重要位置上,将党内民主落到实处。一人一票,尊重每个人的意见,这样既有利于提拔有才能的干部,也能让“一把手”的权力得到尊重,更好的体现其权威。拓宽监督主体,尊重民意,是要让民众能够实际影响干部任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应当充分尊重和听取民众的意见,将民意调查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公正透明,是要将整个选拔的过程置于阳光之下,特别是要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同时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一个干部是不是德才兼备,要让大家切实看得到,这样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更是对广大干部群众负责。
2、建立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冲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以及凭个人好恶得失、恩怨来选人用人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建立平等、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只有还英雄以本色,给人才以公道,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成才的希望,增强成才的信心。如果把人才比做“千里马”,那么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肩负识才、选才、用才重任的“伯乐”。当好“伯乐”,必须善相四种“马”,要善相沉默的“马”,要善相倔强的“马”,要善相有潜能的“马”,要善相曾“失蹄”的“马”。破除武大郎思维、土皇帝思维、扒皮思维、寒号鸟思维,不拘一降人才。比如:要“任人为贤”,不要“任人唯亲”,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应该“英雄不问出身”。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走上社会时,比拼的不是能力,而是“爸爸”;如果我们的干部提拔时,比拼的不是业绩,而是“后台”,就会“裙带纠结”,“山头林立”,造成“万马齐喑”的严重后果。“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任人唯贤”,选人“五湖四海”,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心情舒畅。要“从上看”,更要“从下看”,让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在选人用人上,注重组织部门和各级领导“从上看”,更要注重社会公论、群众公认,注重群众“从下看”。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企业和单位,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很快就作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使我们猛醒吗?”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才能真心地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团结一致向前走、向前看。既要“上得去”,又要“下得去”,拓展人才流动的空间。“上得去”,指的是为社会的中下层精英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打开“上升通道”,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得去”,指的是已经“上去”的人才,能够不忘根、不忘本,能够从基层来、到基层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改变农村、山区、边疆的落后面貌。现在,优秀的人才“上不去”,上去了的人才又不肯“下来”,很难形成“万马奔腾”、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3、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摇篮,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到人尽其才,能够让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即“用事业聚才育才”。而要发挥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须拥有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和平台,即“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如果德国的大学能够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资历,给诺依曼一个更大的空间,那么也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除此之外,对于人才还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氢弹之父”泰勒:“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对那半个正确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正是凭着每天半个正确想法的创新积累,泰勒博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当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同样是服务于人才工作。
4、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保证对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鼓励人人作贡献。
5、建立合理的流动配置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和羁绊,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才有可能。
6、建立激励保障,从满足人才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实行有效的激励,对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力求才尽所用,使高级、拔尖人才与普通人才,“洋”人才与“土”人才,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各得其所。
对国强民富的理解:(1)民为国之基,民众的富裕,有利于形成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又可以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若国家综合国力虽强但民众并不富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只有富民,才能真正强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从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顺乎民意,合乎民心。(2)人民生活富裕,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体现。早在两千多年前,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就阐述了治国必须先富民的思想和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古人有云:“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国强,众安道泰”,“民不富,士不荣;君不胜,国不壮”。然而,我们在处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上曾有偏差,比较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比较偏重GDP量的积累、相对忽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GDP增长与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不同步。(3)人民生活富裕,是强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国家由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1)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思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都贯穿着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突出问题,加快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激发更高的劳动热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2)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胆创新,不断破除旧藩篱,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掌握主动权,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3)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比较突出,应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缩小城乡差别。
创先争优活动能否让群众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对民怨较多的问题有所回应、有所推动。如果真的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哪怕解决一件,都会赢得群众的赞扬。相反,如果对已经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很难得到群众认可。因此,创先争优活动特别强调: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首先要直面现实,找准群众关切点。一般而言,民怨较多、较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工作的薄弱点和难点,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以教育为例,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上学难、上学贵、乱收费、择校费、校园安全、幼儿教育没人管等方面。对这些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的问题不关心、不回应,群众就会有怨气、有怨言。一个学校,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低,“跳楼”事件接连不断,恐怕很难称得上先进。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如果连本地有多少幼儿园、有多少适龄儿童有学可上等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搞不清楚,怎么体现优秀和先进?化解民怨,要有管用的措施、具体的行动,不能一带而过、避重就轻。创先争优活动中,卫生部门提出“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加强 基层组织”的争创目标,受到群众欢迎。可是,群众更关心的是,落实医改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行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有一些改善?群众意见很大的“吃回扣”、“拿红包”问题,是不是有所收敛?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承诺了,就要想办法兑现,让群众见到效果,不能说起来轰轰烈烈,做起来蜻蜓点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回应关切中创先争优,就要抓住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居住难等“老大难”问题,努力解决农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如果民怨较深的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小矛盾演化成“导火索”,小问题堆积成“火药桶”,不但影响行业和部门形象,还会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爱民如子的政党,才会赢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创先争优活动才会赢得群众的掌声。因此,创先争优活动,要抓住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在掌握社情民意、理顺群众情绪方面下功夫,在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下功夫,在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下功夫,以化解矛盾、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现象:出现了“仇富”现象。究其实质,与其说是“仇富”,不如说是“仇腐”。一是基本素养缺乏,没有底蕴,没有积累,只是钱多,爱显摆,购物“不买最好,只买最贵”。二是自信心不足,心态浮躁,总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缺乏从容、大气、平和、自信的心态。像前文中的余海波,怕违章建筑被拆,别人瞧不起自己。三是缺乏公益心和责任心,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宁可在赌场一掷万金,为官员送上厚红包,为二奶买下豪宅、珠宝,也不愿给被拆迁户以合理的补偿,不愿付给农民工起码的工钱,更不愿像比尔?盖茨等西方富豪那样,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四是法律意识淡薄,特权意识强烈。总觉得自己经济上富裕,是个“人物”,应享受特殊优待,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洋相出尽。
原因:某些富豪的财富品质受到质疑,原始积累是在官商勾结和不法经营中完成的,是在对穷人的掠夺、对国家财产的瓜分中巧取豪夺来的,正是这种不正道不阳光的财富以及过度的消费方式,才是人们所真正痛恨的。
对策:
1、社会应该堵住“取之无道”的机制漏洞,给更多的人取之有道的鼓舞和通道,给公众提供公正公平的机会和竞争环境,做到基本的机会均等,才会有更多的人走上光明正大的富裕之道,“仇富”现象自然也会消减。
2、需要富豪们加强自我约束,增强公益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明白,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富人们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受到别人敬重和富有同样重要。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亡是一种耻辱”,于是“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
3、舆论要加强引导,疏导情绪,社会法律规则予以及时规范,树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威性来。袁隆平不仅靠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造福了公众,更为财富之上的追求付诸了毕生的努力。袁隆平的财富观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谈到财富观,袁隆平的看法是:“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艰辛付出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他的财富品质高贵这样的舆论氛围,在我们国家还相当缺乏。培养富人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相关联,得一代一代地积淀、传承这种文化素质。
信访工作: 意义: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主渠道”,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显示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晴雨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风向标”。
现象: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更是群众信访的多发期。虽然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健全责任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做了大量工作,但信访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群众信访量居高不下,“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现象日趋明显,一些由信访引发的集体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较大影响。
原因:有些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与群众存在心理隔膜。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认为群众信访都是无理取闹、无关紧要,对群众的祈求“冷、硬、横、推”,对群众的需求视而不见,甚至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有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激发矛盾,损害党群和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不可否认,少数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没有正确树立群众观,把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信访是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大局来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做好信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策:要把做信访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课”、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检验民心向背的“大考场”,坚持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
四个“家”字,听起来是何等亲切,暖人心窝;也是如此振憾,催人惊醒。可以说,“四家法”给领导干部做好信访工作开出一剂良方。其中“来访群众当家人”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真情接待来访群众,打消信访群众的顾虑,切实做到热心接访、细心倾听、耐心答复、用心处理,让群众带着问题来,带着满意去。“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以“家书抵万金”的心境,认真阅读,仔细了解,从中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把群众上访的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制定措施,分解到位,责任到人,及时解决。“把群众工作当家业”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保障,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多办利民之事。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同志提出的“家人家书家事家业”,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信访工作“做到家”。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中领悟要义,强化宗旨观念,多做换位思考,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把群众诉求作为自己的大事,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努力推动科学发展。
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最新试题
8月29日上午考的,试题以大政方针为主,其中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内容比较多,有一部分是常识。案例分析题是行政法方面的,比较出乎意料。题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作文。具体内容:
单项选择题——20题
1、党员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 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
2、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多项选择题——20题
1、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2、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判断题
——20题 案例分析题——2 题
1、胡某和赵某是邻居,两家为房屋间的通道发生争吵,当胡某拉赵某到村民委员会评理时,赵某在地上大喊“打死人了,打死人了……”张之闻声赶来劝开,在赵的要求下把赵某搀扶回家。之后,赵某告到当地派出所,派出所根据张之听到喊声赶到,见赵某躺在地上的证词,对胡某拘留3天。胡某 不服,申诉到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派出所越权处罚,决定撤销派出所对胡某的处罚。事隔半月,胡某所在地县公安局认定胡某殴打赵某致轻微伤害,对胡某作出拘留5天的处罚。胡某更加不服,再次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审理后认为,县公安局对胡某的处罚偏重,作出变更拘留5天为罚款60元的处罚。胡某不服,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派出所越权处罚,决定撤销派出所对胡某的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
(2)派出所对胡某拘留3天的行政处罚程序是否合法?为什么?(3)市公安局作出撤销对胡某拘留3天的处罚决定后,县公安局又作出对胡某拘留5天的行政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
2、某市近年来在吸引投资方面费力不小,优化投资环境是该市吸引投资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但是,旧书报亭破破烂烂,非常影响市容。于是该市决定将书报亭折旧换新。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某市报刊零售整顿工作领导小组” 决定拍卖新书报亭的经营权,并在制定拍卖政策时采取了优惠措施对于没能获得书报亭经营权的原经营者,“整顿小组”定下来的补偿标准是每户1000元。“整顿小组”将二百多个新书报亭的经营权对全市下岗工人招标拍卖,价高者得。拍得新书报亭的人,可以获得5-8年的经营权。通过拍卖,成交的最高价格达到了7.2万元,平均每个书报亭的成交价为1万多元。拍卖结束后,有33户旧书报亭经营者流标,二十多户原经营者没有参加投标。此次拍卖,被该市有关部门称为既“依法办事”,又“有情操作”。但在当地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引起原书报亭经营者的不满。“整顿小组”认为通过拍卖,可以把书报亭这种社会资源重新分配;而原书报亭经营者认为当初审批书报亭的时候,土地局、规划局等各个部门都批准过,五证齐全,每年也按时缴纳各种税费,从来没有人说过我这个报亭不合法,现在为什么说拍卖就要拍卖。该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192元,上万元的拍卖价格也让一些原本想经营书报亭的下岗工人望而却步。试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⒈ 该案中“整顿小组”是否有权收回和拍卖书报亭的经营权,为什么?
⒉ 书报亭的收回程序是否合法,为什么? ⒊ 原书报亭经营者经营权被收回后的利益如何保障? 上面两个题都和司法考试有关,没看过这方面的内容不会答。
作文
——给了一小段材料,让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1200的文章 一则小故事:大体内容是
有一年轻人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宝物,最终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中不沉底的植物,他认为这是宝物,就拿着到集市上去卖。可过了很久却无人问津。他开始还坚持认为自己拿的是宝物,可过了一段时间看旁边的摊位卖木炭卖的很火。于是把香木烧成木炭了,果然很快就被抢光了。他很高兴,回家和老父亲说了。父亲告诉他,他烧的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植物——沉香。网友“gnzjd ”参考作文 党员干部要经得起考验
有一年轻人,找到一种植物,由于珍稀无人识得,拿到集市上无人问津,看到木炭卖的很火,就烧成木炭,很快被抢光,事后这位年轻人才得知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植物--“沉香”。这则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醒,告诫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锤炼党性,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沉渣泛起,有些党员干部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考验、抵不了诱惑,逐渐放松要求,放弃党性,在花花世界里迷失了方向,有的甚至和犯罪分子同流合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敌人。例如:张子善、成克杰、胡长清等之流。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程度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原则,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不能迷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些党员干部看见别的人因为投机取巧、溜须拍马升迁了,便也经不起考验,逐渐放弃原则,放弃党性,放弃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整天忙于迎来送往、溜须拍马,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了九霄云外。中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又强调绝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用人观点,这些都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现实工作生活中,要锤炼党性,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抵得了诱惑,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
那么,如何才能让广大党员干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抵得了诱惑呢?
第一,加强培训和强调慎独。要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大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使他们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一致,能经得起考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浸染和抵御各种诱惑,不计较个人得失、真正为党和人民谋利益。
第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是风向标,一个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指引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向,规范广大党员干部的行政行为。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落实中央提出的“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用人观点,建立健全能体现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使广大党员干部都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不务虚名,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三,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可怕的,广大党员干部手中拥有权力,如果失去监督,那些思想腐化分子将会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徇私舞弊,所以,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外部监督,用监督来规范他们行为,约束他们的权力扩张,督促他们为人民服务。
第四,严惩腐败分子。党员干部中的腐败分子是害群之马,你们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徇私舞弊,严重败坏了党风、党纪,严重败坏了党的光辉形象,如果不除,将会葬送党的事业,要用铁腕手段,依法依纪严厉惩处党员干部中的腐败分子。
“淡泊明志、宁静至远”,广大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抵得了诱惑,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做一番无愧于人民的事业。
德阳市公选副科题(回忆版)
一、判断(20分,每题1分,略)
二、选择(20分,每题1分,略)
三、案例分析(每题15分)
某地接连发生儿童铅中毒事件,当地村民认为是在两村之间的铅锌冶炼厂引起的,反映到政府,政府组织两村的儿童进行检查,检查发现两村300余名儿童铅中毒,其中165名中重度中毒,为此,政府经调研,召开新闻发布会,首先是环保部门作监测结果报告,监测结果表明,工厂的废水,土壤等均未超标,而主干道的铅超过距离主干道350米的监测点6。5倍,环保部门认为冶炼厂应负主要责任,也不排除有其他原因,如汽车废气,家庭装修等。冶炼厂代表对此表示歉意,表示将配合政府做好后续工作,环保部门决定,一、冶炼厂停业整顿,二、冶炼厂尽快落实污染区附近的村民迁移安臵,三配合省厅继续做好监测及后续工作。通报会开后,当地村民更加激动,网友也指责政府不负责任,第二天,两村300余人将冶炼厂围住,将前来处臵的警车掀翻,市长到场表示将严肃处理责任人,承诺血铅中毒的儿童免费治疗
问:
1、通报会有什么不足之处
2、如果遇到同样的事件,怎样加强舆论引导。
2002年某乡政府与村民郑某签定水库上游水域承包合同,合同期限10年,每年费用2万元,在不作出不利于水域发展的情况下,政府不收回,头两年,郑某保本,第三年赢利10万元,然后每年都上涨,2006年,该乡新任乡长上任,表示要将区域内水域综合利用,2007年3月,该乡长邀请专家到乡论证,并通知郑某到场,在会结束时,乡长宣布解除与郑某的合同,2007年4月,乡政府派人将水域收回,郑某不服,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
问:
1、乡长作出的单方解除合同的决定是否合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乡政府才能单方解除与郑某的合同?
2、乡政府作出单方解除合同的决定后,是否应当给予郑某一定的经济补偿?
四、作文(30分)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权益”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策论文,材料是胡总说的一些话和十二五的决议,很短。
2011年泸州市公选真题回忆
简述题之一
郑某与乡政府签订了协议,郑某合理开发水库上游水域,承包费每年2万,合同期10年。郑某请相关专家进行规划用去3万元,第一年、第二年收支平衡,第三年开始盈利5万元。新来的乡长想对水域进行重新规划开发,并组织乡政府领导和专家进行论证,也邀请郑某参加,并在会后一个月通知郑某单方撤销合同。郑某不服并提起上诉。
问
1、乡政府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吗?在什么情况下单方解除合同才是有效行为?
2、如果乡政府单方解除合同,是否要给予郑某一定的经济补偿?
简述题之二
某单位某科有科长1个,副科长1个,科员4个。假如科长出国考察,日常工作由副科长负责现有如下情况:(1)科里面有一位科员在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在医院抢救;(2)现在又5件公文需要处理,其中有一件急件;(3)接市政府信访办电话,有十多名下岗职工,涉及你科室相关情况,领导批示要求你科室安排一名同志去协助处理;接军分区政治部通知,上午9点召开“八一”军政座谈会,领导要求你科室派一人参加;(4)你大学很要好的同学要来,希望你能在11点去机场接机;(5)上午8点30局党组中心组要开展十七大精神学习,要求各科室科长参加。
问以上问题,如果你作为副科长你会如何解决?
2011年达州公选乡镇党委委员候选人笔试真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判断题30个
一分一个 选择题20个
一分一个 案例分析题目2个 10分一个 写作30分
判断题
社会的根本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对)
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对)
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也即是干部晋升的主要方式是采用...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和考任制(对)
选择
1考了24节气的排序
2“五个好”党组织: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基层和群众反映好
3白色农业是指:答案选的是无公害农业
4基层党支部组织的任期是: 答案是2或3年
俺选的2年 错得冤呀
5三农是指: 答案是农业 农村 农民 6世界贸易组织:答案是 WTO 7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答案是为人民服务
8法与道德的关系
案例分析
内容是一个工人伤了,住院,监察局拖了很长时间不给解决。
第一大题 1 工伤维权难难在何处?
2如何解决工伤维权难? 第二答题
内容主要是一个镇经济比较发达 但存在如下为题:1财务不公开,村民怀疑村干部贪污。2企业转制资产流失严重。
3土地承包转让费过多的给了企业主使用。照成了村民,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组织”年老的人堵住政府大楼。
问题:1你在该镇党委委员,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你是该镇镇长,从长远考虑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 写作:
如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 自拟题目
自选角度
写1000字左右的测论文
内江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真题(非定向)作文:25分
以 “抓经济发展,促社会进步” “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 写800字左右的文章
给的资料是 总理 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相互作用的发言 和 内江市党代会关于 加强社会管理的论调
案例分析 3*15=45
一、某县引进新种推广,但因病害减产,农民认为是种子问题,要集体上。访,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人力解决,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问题
1、为什么能成功解决
2、成功解决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古城开发。某市为发展经济,引进房地产企业,未作保护开发规划,强拆古城,引发相关人士不满。
问题
1、对市政府的这个做法有什么看法
2、市政府应该怎么做
三、某县支柱产业是煤炭,但因疏忽管理,经常发生安全事故,导致煤矿停产,大量工人面临失业,政府财政也陷入困境。问题1:造成这个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2、应该怎么做
某市公开招考副科级干部面试题目及参考思路(2008.12)考试时间:10分钟 题目数量:3道 考试试题:(根据记忆)
第一题:市委书记在某次讲话中提到:单位比单位看领导;领导比领导看思想;看谁更豁出去,甩开膀子干事业。请问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第二题: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大量农民工返乡,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解决问题,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题:你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副科级干部,到单位后,主要领导把你介绍给大家,夸奖了你一番,之后请你即兴演讲。
答题思路(参考): 第一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单位领导是单位发展进步的关键和核心,领导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
2、单位领导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单位领导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第二题: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政府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注重协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返乡后产生的各种问题。
2、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
3、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并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条件。
4、高度关注农村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低保水平,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5、采取有效调控措施,大力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渠道,实现就业转移。
第三题: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来到这里,成为大家的一员。刚才领导也介绍了一下我。我个人认为我性格比较随和,是个积极的乐天派。四年的学习,让我掌握了必要的社会管理服务知识,两年的工作锻炼了我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我相信:我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
同时我也认识道我身上也有缺点,比如工作比较马虎,但是我会在工作中尽最大努力去改掉这些缺点和毛病,促进我的工作顺利开展。
最后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能够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多多指教,多多帮助,谢谢!
第四篇:2011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最新时政热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最新时政热点
保障性住房:
意义:是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政策,是照顾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一项惠民政策。
现象:旨在打造民心工程的保障房,却成了没有质量保障的代名词,其保障房和商品房的质量存在天壤之别。本该雪中送炭的,却做成了“锦上添花”,也就所谓的保障房沦为特权房。为少数团体、为中高收入者建经济适用房,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
原因:有的官员对民众冷暖不放在心上,对基础建设不关心,对保障房建设更是视若无物,这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部分官员的思想觉悟出了问题。
对策:
1、敢于问责。如果不问责官员,官员就不可能长记性;如果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就无法使其他地方受到震动;如果不编织起严密的制度防范措施,就无法杜绝类似现象发生。否则,就会像割韭菜,豆腐渣、楼脆脆,一茬又一茬。
2、公开透明。杜绝特权房现象,还要让保障房在阳光下运作,申购保障房的住户信息,姓名、亲属人员、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住房情况等,要向全社会公布,方便群众监督核实。
3、要加强监管,确保保障房能够保质保量地完工,并交付给有需求的民众,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查漏补缺、举一反三,尽快杜绝相关不足。
安全生产:
原因:对生产者而言,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对安全生产的不重视,加上不熟悉专门技术工种对安全生产流程的要求。对生产组织者来说,责任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规程不落实,安全生产设施跟不上,超能力生产,安全培训和教育组织不够。
对策:
1、加强监督。
2、加强制度建设。
3、强化问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责任追究办法》)是因为当初问责是伪问责,是假装问责,是被动问责,是权宜之计的问责,是为了搪塞民意、平息众怒,这样的问责不真诚,是象征性的,因此过一段时间就会给他们重新安排工作,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可以说伪问责比不问责更可怕,如果说不问责,尚可证明权力装聋作哑,是权力的傲慢与偏见的话,那么伪问责则展现了权力的奸滑和自负,是玩弄民意。同时,伪问责是一种恶劣的暗示,会使问题官员相信,问责就是“逗你玩”,从而更加有恃无恐。因为所谓问责其实连责问也算不了,不必当真的,只不过上峰有压力了,得有所交代,“笑骂由你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反正出事了不用过滤,不会被处理得太严厉的。还应该问责那些躲在背后的操刀者,问题官员需要被问责,那些操弄伪问责的官员、提拔问题官员的相关部门同样需要问责。温总理曾指出,行政问责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行政监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继续推进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加大问责力度,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是时候让问责名至实归了,是时候更加捍卫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了,唯有如此,那些伪问责才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
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到基层工作:
意义: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政机关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越来越多,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 历的干部逐渐减少,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越少。改革开放初,干部队伍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而“三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际经验而难负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开始抓领导机关干部的结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许多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实际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锻炼,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央部委和省级党政机关中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努力改变目前一部分高中级干部经历比较单
一、缺乏全面领导经验的状况。”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现象:现在一些机关干部不愿意下去工作,有的认为领导机关层次高、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得快;有的怕应付不了基层的复杂局面,干不好会影响自己前程;有的觉得基层工作太艰苦,担心下去后回不来。这是一种短视眼光。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基层虽然条件较差,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虽然矛盾复杂,但复杂环境更能锻炼人;基层虽然层级较低,但直接为百姓服务,更能体现一个干部的价值。
对策: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要完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主要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或急难险重岗位上工作。越是发展潜力大、越是工作表现好的骨干,越要舍得放下去。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注重从志愿下乡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的办法,逐步提高党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要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立足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事业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干部培养规划,改革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引导有志从政的大学生到农村、企业、社区经受锻炼和考验,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品味胡总书记的“三真”:这个“真”是求真务实的“真”,这个“真”是真抓实干的“真”,这个“真”是真心实意的“真”。这个“真”充满感情,有力量,有深度,体现了决心,坚定了信心,更让广大基层干部感到了温暖和希望。笔者认为,胡锦涛强调的“三个真”,让人感动,让人鼓舞,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对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任,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历来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强化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其二,对基层党员干部深情关爱。如何激发党员干部内在动力,提高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关心好党员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创业发展。当前,基层条件相对较差,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较为复杂、直接,可以说,广大基层干部面对的压力和阻力也较大,特别需要关心、关注和关爱。党中央高度关心重视基层党员干部,近年来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更是加大了力度,更加重视基层经历,更加关注基层党员干部成长,创新举措,为基层党员干部成长进步提供了机会、搭建了舞台。同时,致力于改善基层 党员干部工作环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为农村支部书记办理养老保险,提高党员干部待遇等,让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感受了党的温暖和关怀,发展热情更加高涨。其三,对基层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基层是基石,是根本。基层承担着提供稳固基础,提供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的重要职责。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基层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基层的科学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科学发展”。只有党的基层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量。这是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寄予的殷切希望。
抓好人才工作的对策:
1、、拓宽执行主体,核心在于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选拔任用一名干部,不能只是书记一句话,大家拍拍手。个人的能力和眼光毕竟有限,要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放在重要位臵上,将党内民主落到实处。一人一票,尊重每个人的意见,这样既有利于提拔有才能的干部,也能让“一把手”的权力得到尊重,更好的体现其权威。拓宽监督主体,尊重民意,是要让民众能够实际影响干部任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应当充分尊重和听取民众的意见,将民意调查摆在重要位臵,对于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公正透明,是要将整个选拔的过程臵于阳光之下,特别是要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同时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一个干部是不是德才兼备,要让大家切实看得到,这样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更是对广大干部群众负责。
2、建立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冲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以及凭个人好恶得失、恩怨来选人用人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建立平等、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只有还英雄以本色,给人才以公道,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成才的希望,增强成才的信心。如果把人才比做“千里马”,那么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肩负识才、选才、用才重任的“伯乐”。当好“伯乐”,必须善相四种“马”,要善相沉默的“马”,要善相倔强的“马”,要善相有潜能的“马”,要善相曾“失蹄”的“马”。破除武大郎思维、土皇帝思维、扒皮思维、寒号鸟思维,不拘一降人才。比如:要“任人为贤”,不要“任人唯亲”,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应该“英雄不问出身”。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走上社会时,比拼的不是能力,而是“爸爸”;如果我们的干部提拔时,比拼的不是业绩,而是“后台”,就会“裙带纠结”,“山头林立”,造成“万马齐喑”的严重后果。“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任人唯贤”,选人“五湖四海”,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心情舒畅。要“从上看”,更要“从下看”,让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在选人用人上,注重组织部门和各级领导“从上看”,更要注重社会公论、群众公认,注重群众“从下看”。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企业和单位,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很快就作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使我们猛醒吗?”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才能真心地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团结一致向前走、向前看。既要“上得去”,又要“下得去”,拓展人才流动的空间。“上得去”,指的是为社会的中下层精英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打开“上升通道”,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得去”,指的是已经“上去”的人才,能够不忘根、不忘本,能够从基层来、到基层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改变农村、山区、边疆的落后面貌。现在,优秀的人才“上不去”,上去了的人才又不肯“下来”,很难形成“万马奔腾”、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3、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摇篮,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到人尽其才,能够让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即“用事业聚才育才”。而要发挥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须拥有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和平台,即“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如果德国的大学能够不囿于 传统的学术资历,给诺依曼一个更大的空间,那么也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除此之外,对于人才还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氢弹之父”泰勒:“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对那半个正确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正是凭着每天半个正确想法的创新积累,泰勒博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当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同样是服务于人才工作。
4、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保证对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鼓励人人作贡献。
5、建立合理的流动配臵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臵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和羁绊,人才资源的优化配臵才有可能。
6、建立激励保障,从满足人才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实行有效的激励,对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力求才尽所用,使高级、拔尖人才与普通人才,“洋”人才与“土”人才,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各得其所。
对国强民富的理解:
(1)民为国之基,民众的富裕,有利于形成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又可以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若国家综合国力虽强但民众并不富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只有富民,才能真正强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从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顺乎民意,合乎民心。(2)人民生活富裕,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体现。早在两千多年前,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就阐述了治国必须先富民的思想和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古人有云:“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国强,众安道泰”,“民不富,士不荣;君不胜,国不壮”。然而,我们在处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上曾有偏差,比较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比较偏重GDP量的积累、相对忽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GDP增长与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不同步。(3)人民生活富裕,是强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国家由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1)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思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都贯穿着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突出问题,加快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激发更高的劳动热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2)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胆创新,不断破除旧藩篱,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掌握主动权,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3)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比较突出,应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缩小城乡差别。
创先争优活动能否让群众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对民怨较多的问题有所回应、有所推动。如果真的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哪怕解决一件,都会赢得群众的赞扬。相反,如果对已经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很难得到群众认可。因此,创先争优活动特别强调: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首先要直面现实,找准群众关切点。一般而言,民怨较多、较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工作的薄弱点和难点,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以教育为例,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上学难、上学贵、乱收费、择校费、校园安全、幼儿教育没人管等方面。对这些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的问题不关心、不回应,群众就会有怨气、有怨言。一个学校,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低,“跳楼”事件接连不断,恐怕很难称得上先进。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如果连本地有多少幼儿园、有多少适龄儿童有学可上等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搞不清楚,怎么体现优秀和先进?化解民怨,要有管用的措施、具体的行动,不能一带而过、避重就轻。创先争优活动中,卫生部门提出“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加强基层组织”的争创目标,受到群众欢迎。可是,群众更关心的是,落实医改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行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有一些改善?群众意见很大的“吃回扣”、“拿红包”问题,是不是有所收敛?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承诺了,就要想办法兑现,让群众见到效果,不能说起来轰轰烈烈,做起来蜻蜓点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回应关切中创先争优,就要抓住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居住难等“老大难”问题,努力解决农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如果民怨较深的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小矛盾演化成“导火索”,小问题堆积成“火药桶”,不但影响行业和部门形象,还会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爱民如子的政党,才会赢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创先争优活动才会赢得群众的掌声。因此,创先争优活动,要抓住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在掌握社情民意、理顺群众情绪方面下功夫,在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下功夫,在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下功夫,以化解矛盾、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现象:出现了“仇富”现象。究其实质,与其说是“仇富”,不如说是“仇腐”。一是基本素养缺乏,没有底蕴,没有积累,只是钱多,爱显摆,购物“不买最好,只买最贵”。二是自信心不足,心态浮躁,总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缺乏从容、大气、平和、自信的心态。像前文中的余海波,怕违章建筑被拆,别人瞧不起自己。三是缺乏公益心和责任心,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宁可在赌场一掷万金,为官员送上厚红包,为二奶买下豪宅、珠宝,也不愿给被拆迁户以合理的补偿,不愿付给农民工起码的工钱,更不愿像比尔?盖茨等西方富豪那样,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四是法律意识淡薄,特权意识强烈。总觉得自己经济上富裕,是个“人物”,应享受特殊优待,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洋相出尽。
原因:某些富豪的财富品质受到质疑,原始积累是在官商勾结和不法经营中完成的,是在对穷人的掠夺、对国家财产的瓜分中巧取豪夺来的,正是这种不正道不阳光的财富以及过度的消费方式,才是人们所真正痛恨的。
对策:
1、社会应该堵住“取之无道”的机制漏洞,给更多的人取之有道的鼓舞和通道,给公众提供公正公平的机会和竞争环境,做到基本的机会均等,才会有更多的人走上光明正大的富裕之道,“仇富”现象自然也会消减。
2、需要富豪们加强自我约束,增强公益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明白,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富人们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受到别人敬重和富有同样重要。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亡是一种耻辱”,于是“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
3、舆论要加强引导,疏导情绪,社会法律规则予以及时规范,树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威性来。袁隆平不仅靠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造福了公众,更为财富之上的追求付诸了毕生的努力。袁隆平的财富观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谈到财富观,袁隆平的看法是:“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艰辛付出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他的财富品质高贵这样的舆论氛围,在我们国家还相当缺乏。培养富人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整个民族的文 化素质相关联,得一代一代地积淀、传承这种文化素质。
信访工作:
意义: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主渠道”,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显示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晴雨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风向标”。
现象: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更是群众信访的多发期。虽然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健全责任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做了大量工作,但信访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群众信访量居高不下,“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现象日趋明显,一些由信访引发的集体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较大影响。
原因:有些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与群众存在心理隔膜。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认为群众信访都是无理取闹、无关紧要,对群众的祈求“冷、硬、横、推”,对群众的需求视而不见,甚至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有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激发矛盾,损害党群和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不可否认,少数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没有正确树立群众观,把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信访是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大局来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做好信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策:要把做信访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课”、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检验民心向背的“大考场”,坚持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
四个“家”字,听起来是何等亲切,暖人心窝;也是如此振憾,催人惊醒。可以说,“四家法”给领导干部做好信访工作开出一剂良方。其中“来访群众当家人”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真情接待来访群众,打消信访群众的顾虑,切实做到热心接访、细心倾听、耐心答复、用心处理,让群众带着问题来,带着满意去。“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以“家书抵万金”的心境,认真阅读,仔细了解,从中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把群众上访的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制定措施,分解到位,责任到人,及时解决。“把群众工作当家业”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保障,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多办利民之事。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同志提出的“家人家书家事家业”,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信访工作“做到家”。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中领悟要义,强化宗旨观念,多做换位思考,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把群众诉求作为自己的大事,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努力推动科学发展。
第五篇:最新 2011 年四川省公开选拔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考试最新时政热点
最新 2011 年四川省公开选拔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考试最新时政热点
保障性住房:
意义:是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 重要政策,是照顾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一项惠民政策。
现象:旨在打造民心工程的保障房,却成了没有质量保障的代名 词,其保障房和商品房的质量存在天壤之别。本该雪中送炭的,却做 成了“锦上添花”,也就所谓的保障房沦为特权房。为少数团体、为 中高收入者建经济适用房,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
原因:有的官员对民众冷暖不放在心上,对基础建设不关心,对 保障房建设更是视若无物,这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部分官员的思想 觉悟出了问题。
对策:
1、敢于问责。如果不问责官员,官员就不可能长记性;如 果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就无法使其他地方受到震动;如果不编织起 严密的制度防范措施,就无法杜绝类似现象发生。否则,就会像割韭 菜,豆腐渣、楼脆脆,一茬又一茬。
2、公开透明。杜绝特权房现象,还要让保障房在阳光下运作,申购保障房的住户信息,姓名、亲属人 员、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住房情况等,要向全社会公布,方便群众 监督核实。
3、要加强监管,确保保障房能够保质保量地完工,并交 付给有需求的民众,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 了问题,都要查漏补缺、举一反三,尽快杜绝相关不足。
安全生产:
原因:对生产者而言,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对安全生产的不重 视,加上不熟悉专门技术工种对安全生产流程的要求。对生产组织者 来说,责任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管理不规范,安全生 产规程不落实,安全生产设施跟不上,超能力生产,安全培训和教育 组织不够。
对策:
1、加强监督。
2、加强制度建设。
3、强化问责。《党 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责任追究办 1 法》)是因为当初问责是伪问责,是假装问责,是被动问责,是权宜 之计的问责,是为了搪塞民意、平息众怒,这样的问责不真诚,是象 征性的,因此过一段时间就会给他们重新安排工作,走上新的工作岗 位。可以说伪问责比不问责更可怕,如果说不问责,尚可证明权力装 聋作哑,是权力的傲慢与偏见的话,那么伪问责则展现了权力的奸滑 和自负,是玩弄民意。同时,伪问责是一种恶劣的暗示,会使问题官 员相信,问责就是“逗你玩”,从而更加有恃无恐。因为所谓问责其 实连责问也算不了,不必当真的,只不过上峰有压力了,得有所交代,“笑骂由你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反正出事了不用过滤,不会被处 理得太严厉的。还应该问责那些躲在背后的操刀者,问题官员需要被 问责,那些操弄伪问责的官员、提拔问题官员的相关部门同样需要问 责。温总理曾指出,行政问责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行政监督、提高政 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继续推进行政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 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加大问责力度,增强行政问责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是时候让问责名至实归了,是时候更加捍卫并保障 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了,唯有如此,那些伪问责 才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
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到基层工作:
意义: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 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 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 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政机关干部来源结构发 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进 步,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越来越多,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 历的干部逐渐减少,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越少。改革开放初,干部队伍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在 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三门” 而 2 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 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 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 际经验而难负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 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 央就开始抓领导机关干部的结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许多干部 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实际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锻炼,应该尽快补 上这一课”。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央部委和省级党 政机关中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努力改变 目前一部分高中级干部经历比较单
一、缺乏全面领导经验的状况。”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后备 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现象:现在一些机关干部不愿意下去工作,有的认为领导机关层 次高、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得快;有的怕应付不了基层的复杂局面,干不好会影响自己前程;有的觉得基层工作太艰苦,担心下去后回不 来。这是一种短视眼光。胡锦涛同志指出: “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 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基层虽然条件较差,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虽然矛盾复杂,但复 杂环境更能锻炼人;基层虽然层级较低,但直接为百姓服务,更能体 现一个干部的价值。对策: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具有基层和生产一 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要完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工 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 炼,主要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或急难险重岗位上工作。越是 发展潜力大、越是工作表现好的骨干,越要舍得放下去。要坚持和完 3 善从基层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 务员,注重从志愿下乡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探索从优秀 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的办法,逐步提高党政机关 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要有战略思 维和长远眼光,立足未来 10 年、20 年乃至更长时间事业发展对领导 人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干部培养规划,改革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做 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引导有志从政的大学生到农村、企 业、社区经受锻炼和考验,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 链。品味胡总书记的“三真” :这个“真”是求真务实的“真”,这个 “真” 是真抓实干的 “真” 这个,“真” 是真心实意的 “真” 这个。“真” 充满感情,有力量,有深度,体现了决心,坚定了信心,更让广大基 层干部感到了温暖和希望。笔者认为,胡锦涛强调的“三个真”,让 人感动,让人鼓舞,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对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 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 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任,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 稳定、农民的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历来重视抓基层、打基础 工作,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强化农村支部书记队 伍建设,突出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新局面。其二,对基层党员干部深情关爱。如何激发党员干部内在动 力,提高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能 否真正关心好党员干部,激励党员干部创业发展。当前,基层条件相 对较差,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较为复杂、直接,可以说,广大基层干部 面对的压力和阻力也较大,特别需要关心、关注和关爱。党中央高度 关心重视基层党员干部,近年来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更是加大了力 度,更加重视基层经历,更加关注基层党员干部成长,创新举措,为 基层党员干部成长进步提供了机会、搭建了舞台。同时,致力于改善 4 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环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为农村支部书记办理 养老保险,提高党员干部待遇等,让广大党员干部充分感受了党的温 暖和关怀,发展热情更加高涨。其三,对基层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基 层是基石,是根本。基层承担着提供稳固基础,提供良好环境,提供 有力保障的重要职责。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基层的现代化,就没有 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基层的科学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科学发展”。只 有党的基层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 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 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 量。这是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寄予的殷切 希望。
抓好人才工作的对策:
1、拓宽执行主体,核心在于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选 拔任用一名干部,不能只是书记一句话,大家拍拍手。个人的能力和 眼光毕竟有限,要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放在重要位置上,将党内民 主落到实处。一人一票,尊重每个人的意见,这样既有利于提拔有才 能的干部,也能让“一把手”的权力得到尊重,更好的体现其权威。拓宽监督主体,尊重民意,是要让民众能够实际影响干部任用而不是 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应当充分尊重和听取 民众的意见,将民意调查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 度明显偏低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真正做 到以人为本。公正透明,是要将整个选拔的过程置于阳光之下,特别 是要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同时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一 个干部是不是德才兼备,要让大家切实看得到,这样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更是对广大干部群众负责。
2、建立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冲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 照顾以及凭个人好恶得失、恩怨来选人用人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建立平等、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只有还英雄以本色,给人才以公道,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成才的希望,增强成才的信心。如果把人才比做 5 “千里马”,那么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肩负识才、选才、用才重任的“伯乐”。当好“伯乐”,必须善相四种“马” 要,善相沉默的“马” 要善相倔强的“马” 要善相有潜能的“马”,要善相曾“失蹄”的“马”。破除武大郎思维、土皇帝思维、扒皮思 维、寒号鸟思维,不拘一降人才。比如:要“任人为贤”,不要“任 人唯亲”,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应该“英 雄不问出身”。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走上社会时,比拼的不是能力,而 是“爸爸” ;如果我们的干部提拔时,比拼的不是业绩,而是“后台”,就会“裙带纠结”“山头林立”,造成“万马齐喑”的严重后果。“选 贤任能也是革命”。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任人唯 贤”,选人“五湖四海”,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心情舒畅。要 “从上看”,更要“从下看”,让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在选人用 人上,注重组织部门和各级领导“从上看”,更要注重社会公论、群 众公认,注重群众“从下看”。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企业 和单位,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很快就作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 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使我们猛醒吗?”只 有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才能真心地 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团结一致向前走、向前看。既要“上得 去”,又要“下得去”,拓展人才流动的空间。“上得去”,指的是为社 会的中下层精英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打开“上升通道”,让人 们真正地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得去”,指的是已经“上去”的人才,能够 不忘根、不忘本,能够从基层来、到基层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改变农村、山区、边疆的落后面貌。现在,优秀的人才“上不去”,上去了的人才又不肯“下来”,很难形成“万马奔腾”、人尽其才的良 好局面。
3、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 人才的成长摇篮,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到人尽其 才,能够让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 好方式,即“用事业聚才育才”。而要发挥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须 6 拥有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和平台,“创业有机会、即 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如果德国的大学能够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资历,给诺依 曼一个更大的空间,那么也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除此之外,对于人才还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 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 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杨振宁 曾经这样评价“氢弹之父”泰勒: “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对那半个 正确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正是凭着每天半个正确想法的创新积 累,泰勒博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的。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当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 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同样是服 务于人才工作。
4、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保证 对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鼓励人人作贡献。
5、建立合理的流动配 置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 场服务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 有制等限制和羁绊,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才有可能。
6、建立激励保 障,从满足人才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实行有效的激励,对有较高知识 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 力求才尽所用,使高级、拔尖人才与普通人才,“洋”人才与“土” 人才,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各得其所。
对国强民富的理解:
(1)民为国之基,民众的富裕,有利于形成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 好条件。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又可以不断加大投入 改善民生,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若国家综合国力虽强 但民众并不富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只有富民,才能真正强国。7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从追求“国强”到强调 “民富”,顺乎民意,合乎民心。(2)人民生活富裕,是国家富强的 基础和体现。早在两千多年前,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就阐述了治国必 须先富民的思想和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古人有云: “善为国者,必先 富民,然后治之”,“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国强,众安道泰”,“民不富,士不荣;君不胜,国不壮”。然而,我们在处理民富与国 强的关系上曾有偏差,比较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比较偏重 GDP 量的积累、相对忽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一些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增长与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不同步。(3)GDP 人民生活富裕,是强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国家由人民当家做主,为人 民谋幸福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1)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 强,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 生的具体思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 党的建设中都贯穿着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坚持把保障和改 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化解各种 社会矛盾,解决各种突出问题,加快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激发更高的劳动热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2)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实 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胆创新,不断破除旧藩篱,应对新 挑战,抢抓新机遇,掌握主动权,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领域改 革,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3)让人民生活更好,国力更强,必须统筹城 乡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比较突出,应建立健全覆盖全 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 制改革,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以工业化带 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 8 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缩小城乡差别。创先争优活动能否让群众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 “群 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对民怨较多的问题有所回应、有所推动。如 果真的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哪怕解决一件,都会赢得群众的赞扬。相反,如果对已经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很难得到群众认可。因此,创先争优活动特别强调:回应群众的关 切和期待,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首 先要直面现实,找准群众关切点。一般而言,民怨较多、较集中的地 方,常常是工作的薄弱点和难点,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以教育 为例,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上学难、上学贵、乱收费、择校费、校 园安全、幼儿教育没人管等方面。对这些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 代的问题不关心、不回应,群众就会有怨气、有怨言。一个学校,如 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低,“跳楼”事件接连不断,恐怕很难称得 上先进。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如果连本地有多少幼儿园、有多少适 龄儿童有学可上等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搞不清楚,怎么体现优秀和先 进?化解民怨,要有管用的措施、具体的行动,不能一带而过、避重 就轻。创先争优活动中,卫生部门提出“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加强基层组织”的争创目标,受到群众欢迎。可 是,群众更关心的是,落实医改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到底有哪些具 体的措施和行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有一些改善?群众意见 很大的“吃回扣”“拿红包”问题,是不是有所收敛?古人云,“言 必信,行必果。”承诺了,就要想办法兑现,让群众见到效果,不能 说起来轰轰烈烈,做起来蜻蜓点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在回应关切中创先争优,就要抓住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努力解决 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居住难等“老大难”问题,努力解决农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看得 见、摸得着的实惠。如果民怨较深的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 能小矛盾演化成“导火索”,小问题堆积成“火药桶”,不但影响行业 和部门形象,还会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爱民如子的政党,才会赢得群 9 众的爱戴和拥护。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创先争优活动才会赢得群众的 掌声。因此,创先争优活动,要抓住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在掌握社情 民意、理顺群众情绪方面下功夫,在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处理社会矛 盾方面下功夫,在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下 功夫,以化解矛盾、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现象:出现了“仇富”现象。究其实质,与其说是“仇富”,不 如说是“仇腐” 一是基本素养缺乏,没有底蕴,没有积累,只是钱。多,爱显摆,购物“不买最好,只买最贵”。二是自信心不足,心态 浮躁,总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缺乏从容、大气、平和、自信的心态。像前文中的余海波,怕违章建筑被拆,别人瞧不起自己。三是缺乏公 益心和责任心,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宁可在赌场一掷万金,为官员 送上厚红包,为二奶买下豪宅、珠宝,也不愿给被拆迁户以合理的补 偿,不愿付给农民工起码的工钱,更不愿像比尔?盖茨等西方富豪那 样,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四是法律意识淡薄,特权意识强烈。总觉 得自己经济上富裕,是个“人物”,应享受特殊优待,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洋相出尽。
原因:某些富豪的财富品质受到质疑,原始积累是在官商勾结和 不法经营中完成的,是在对穷人的掠夺、对国家财产的瓜分中巧取豪 夺来的,正是这种不正道不阳光的财富以及过度的消费方式,才是人 们所真正痛恨的。
对策:
1、社会应该堵住“取之无道”的机制漏洞,给更多的人 取之有道的鼓舞和通道,给公众提供公正公平的机会和竞争环境,做 到基本的机会均等,才会有更多的人走上光明正大的富裕之道,“仇 富”现象自然也会消减。
2、需要富豪们加强自我约束,增强公益意 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 其明白,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富人们应自觉承担起社会 责任。受到别人敬重和富有同样重要。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亡是 一种耻辱”,于是“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
3、舆 论要加强引导,疏导情绪,社会法律规则予以及时规范,树起法律面 10 前人人平等的权威性来。袁隆平不仅靠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造 福了公众,更为财富之上的追求付诸了毕生的努力。袁隆平的财富观 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谈到财富观,袁隆平的看法是: “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 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艰辛付出基础上的,是 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他的财富品质高贵这样的舆论氛围,在我们国 家还相当缺乏。培养富人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整个民 族的文化素质相关联,得一代一代地积淀、传承这种文化素质。信访工作: 信访工作: 意义: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 广大群众的“主渠道”,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显示屏”,是促进社会 和谐的“晴雨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风向标”。现象: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更 是群众信访的多发期。虽然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健全责任 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做了大量工作,但信访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 现为群众信访量居高不下,“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 现象日趋明显,一些由信访引发的集体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较为 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较大影响。原因:有些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与群 众存在心理隔膜。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认为群众信访都是无理取闹、无关紧要,对群众的祈求“冷、硬、横、推”,对群众的需求视而不见,甚至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有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方法简单 粗暴,激发矛盾,损害党群和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 不可否认,少数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没有正确树立群众观,把自 己与群众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信访是群众的民主权 11 利,没有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大局来充分认识做好信访工作 的重要性,缺乏做好信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对策:要把做信访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 课”、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检验民心向背的“大考场”,坚 持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 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四个“家”字,听起来是何等亲切,暖人心窝;也是如此振憾,催人 惊醒。可以说,“四家法”给领导干部做好信访工作开出一剂良方。其中“来访群众当家人”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求领导干部 视信访群众为自己的亲人,真情接待来访群众,打消信访群众的顾虑,切实做到热心接访、细心倾听、耐心答复、用心处理,让群众带着问 题来,带着满意去。“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以“家书抵万金”的心境,认真阅读,仔细了解,从中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求领导 干部把群众上访的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制定措 施,分解到位,责任到人,及时解决。“把群众工作当家业”是做好 信访工作的保障,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 位,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 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多办利民之事。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同志提出的 “家 人家书家事家业”,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信访工作“做到家”。各级领 导干部要从中领悟要义,强化宗旨观念,多做换位思考,视信访群众 为自己的亲人,把群众诉求作为自己的大事,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 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努力推动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