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31金融学综合知识点梳理
第1讲 货币与货币制度 • 货币 • 货币制度 • 国际货币制度
一、货币:起源、形态、职能、本质
(一)货币的起源 1.古代货币起源学说
– 亚里士多德“中介货物”观
– 中国古代《管子》“先王定币”和司马迁“交换过程”起源观 2.马克思货币起源学说 – 历史线索 – 逻辑线索
(二)货币形态 1.货币形态的观察角度
• 货币材料:贝、金银铜铁(称量货币)、纸币 • 存在形式: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 • 价值准备:商品货币与信用货币 2.货币形态的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一般等价物转化为货币形态:实物货币占主导 • 公元前1500年左右,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 • 20世纪30年代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化 货币形态的演变 3.与货币形态有关的概念
• 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不具有完全排他性,商品交换对币材四个基本要求 • 铸币: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经历从足值到不足值的过程
• 银行券:由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经历了由兑现到不兑现,分散发行到集中发行的过程
• 纸币:流通中的纸质货币符号,通常由政府发行
• 存款通货:可以签发支票进行转账结算和提取现金的活期存款
• 电子货币:存在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和进行支付结算的存款货币
4.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
– 产生的职能基础不同:纸币——流通手段职能;银行券——支付手段
– 发行方式不同:纸币是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发行的,银行券是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的
– 兑现程度不同:纸币不能兑现,而银行券可以随时兑换成金属货币 5.货币形态的发展
– 依托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 – 出现无纸化趋势,银行卡 – 交易过程观念化
(三)货币的职能
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价值尺度 – 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 – 货币单位
–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
–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或想象的货币。2.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给出价格和媒介交易构成货币的核心 3.支付手段
– 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 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4.积累和贮藏价值
– 货币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 贮藏金银是典型形态 – 银行存款储蓄,直接储存纸币 1.职能视角的界定
– 货币是在交换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2.一般等价物
– 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专门充当其他商品统一价值表现的特殊商品:贵金属 – 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纸币 3.货币与流动性
– 流动性是相对商品或金融资产交易的概念 – 流动性在交易过程中专指货币 4.社会计算工具与社会选票
– 社会需要就是社会计算,货币是工具
– 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决定了社会生产,相当于用货币投票
二、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构成 1.货币制度
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 – 币材的确定
– 货币单位的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单位“值” – 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主币与辅币 – 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发行的管理 – 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 2.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 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 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本位币的等分面值,辅币一般为不足值的货币,依靠法定比例强制流通
• 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 货币替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本外币之间出现币值不稳定时,趋软的货币就会被抛售,趋硬的货币被抢购、收藏
(二)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 1.人民币是中国大陆的法定货币
– 主币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和分,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 1948年12月1日发行人民币 – 1955年3月1日发行新人民币
– 目前,人民币主币7种券别,辅币6种券别 2.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 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信用货币 – 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形式存在 3.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人民币的发行
– 通过货币发行基金和商业银行业务库的管理来实现
三、国际货币制度(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1944年7月,达成《IMF协定》
2、双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 3、1973年崩溃
(二)浮动汇率体系(牙买加体系)
1、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
2、货币局制度:钉住锚货币;发行准备
3、美元化:本币被美元取代 1.欧洲货币制度—欧元的产生
– 1957年〈罗马条约〉,1969年12月提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 –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EMS开始运作 – 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 1994年成立欧洲货币局,1995年12月确定统一货币为欧元 – 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 – 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
– 2002年1月欧元现钞正式流通,同年7月原有货币停止流通 2.欧元
– 欧元纸币500、200、100、50、20、10、5;硬币2欧元、1欧元、50欧分、20欧分、10欧分、5欧分、2欧分、1欧分 – 欧元区国家:12国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希腊 本章思考题
1.谈谈你对货币本质的理解。2.简述货币形态的演化过程。3.简述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内容.4.评述美元化的利弊.5.简述欧元对货币制度发展的意义.第2讲 信 用
• 信用范畴及其产生与发展 • 信用活动的基础 • 信用的形式
一、信用范畴及其产生与发展 • 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借贷
信用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产生的逻辑线索: 1.实物借贷
– 以实物为对象(本金、利息)的借贷活动 –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 2.货币借贷
– 以货币为对象(本金、利息)的借贷活动 – 商品经济是货币借贷存在的基础 3.市场经济与信用秩序 – 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 – 信用秩序的维系:征信体系 2.高利贷的经济基础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信用形式,存在基础是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 – 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获得比较困难,而贷款的需求相对比较大。货币供不应求,贷者便可以索取高额利息 3.反对高利贷的斗争
– 高利贷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但它又不创造新的生产方式 – 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可能使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
– 高利贷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使雇佣工人的队伍形成 – 高利贷丧失垄断地位,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建立
(二)部门资金余缺调剂:信用需求 1.信用关系中的主体及其资金状况
– 居民个人(住户),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与投资。多为资金盈余,是货币资金的主要供应者
– 企业,内部余缺调剂,更多依靠金融中介调剂,多为资金短缺,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 政府,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收支赤字需要通过信用方式弥补,一般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
– 国际收支,本国与他国的货币收支,盈余提供对外融资,赤字需要从国外借入资金弥补
– 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收入和日常经营支出对比可能是盈余也可能是赤字 2.资金流量分析
– 分析基础:Y=C+I+X-M;Y-C-I-X+M=0 – 国有企业在国外归入政府部门,在我国归入非金融企业部门(工商企业)– 资金流量分析不考虑部门内部的资金调剂 我国资金净流量状况
三、信用的形式
(一)现代信用的形式 1.商业信用
– 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借贷行为以买卖行为为基础,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
– 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商业票据包括本票和汇票。票据流通转让是在企业与金融机构、或有经常往来相互了解信任的企业之间进行。采取背书转让和贴现形式 – 商业信用的作用:润滑生产与流通,加速资本周转 –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金额、方向和期限的限制 2.银行信用
–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 银行信用的特点:金融机构作为信用媒介,是一种间接信用;借贷对象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
–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完善 3.国家信用
– 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主要是债务人 – 国家信用的形式:内债和外债 4.消费信用
–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 消费信用的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 5.国际信用
– 商业性借贷:通过借贷契约形成的国际信用关系 – 国外直接投资:股权投资,直接新建企业(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1.概念
– 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等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方式,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
– 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需求者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的方式融通资金,而不与资金所有者发生直接联系 2.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 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 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
– 资金供求双方形成投资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 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局限性:
– 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收益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 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 – 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 3.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 灵活便利:期限、数额、利率 – 安全性高:资金所有者安全性高 – 规模经济:借款数额与资产规模有关
(三)股份公司
1.股份公司的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2.股份公司与信用: • 股份公司存在的基础: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
• 信用关系的原则:有限责任,从而使股票成为广泛的投资对象 3.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股份公司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经理阶层的形成 思考题
1.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3讲 利息与利率 • 利息
• 利率及其期限结构 • 利率的决定 • 利率的作用
一、利息
(一)利息的来源与实质 1.利息的概念
– 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 随着信用关系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构成信用关系的基础
– 西方经济学: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机会成本+风险)2.不同生产关系下利息的来源与实质
• 高利贷利息来源于小生产者、农奴、奴隶劳动创造的价值;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 资本主义的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体现着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比例关系
• 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纯收入;实质是国民收入根据国家和社会利益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1.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
– 人们通常都利用利率来衡量收益(数据库出错数据库出错eld)– 用利息来表示收益,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2.利息转化为收益一般形态的原因
– 在借贷关系中利息是所有权的果实观念普遍化
– 利息与利润的区别在于利息是事先确定的量,而不管经营状况如何 – 利息经济范畴具有悠久历史,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看法 3.收益资本化
–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计算出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 –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三)利息计算 1.单利法:I=P•r • n 2.复利法:I=P[(1+r)n-1] – 单利 I=100×5%×3=15 – 复利 I=100×(1+5%)3-100= 15.76
二、利率及其期限结构
(一)利率
1.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的比率 2.利率表示方法: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厘,年1%、月0.1%,日0.01%
(二)利率种类
1.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和差别利率
– 基准利率是对其他利率波动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中是无风险利率;市场化水平较低时,是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 – 差别利率是基准利率以外的其他各种利率 2.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4.官定利率、行业利率和市场利率
(三)利率的期限结构
1、利率的期限结构
同一种利率在某一时间对应不同的期限,不同期限的利率存在高低差异,形成了利率的期限结构
2、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远期利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中的从未来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计算公式见教材第87页)
3、债券到期收益率与收益率曲线
到期前分期支付的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现值与债券市价相等时的折现率
三、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理论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观
– 利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介于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 – 利率的高低取决于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分割比例
– 利率具有三个特点:长期内平均利润率处于下降趋势,影响利率出现相同的趋势;利润率下降缓慢,利率比较稳定;利率决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2.西方经济学利率决定理论观点
– 实际利率理论:强调非货币实际因素,如生产率与节约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 凯恩斯的货币供求均衡理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货币需求量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 罗宾逊、俄林的可贷资金论:利率由储蓄、投资、货币供求变化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 借贷资金需求DL=I+⊿MD ; – 借贷资金供给SL=S+ ⊿MS ; – 均衡利率条件: I+⊿MD = S+ ⊿MS •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利率决定论:均衡利率水平是由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条件决定的 – 风险因素:
通货膨胀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期限风险 – 政策因素: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财政政策;汇率政策 – 制度因素:利率管制程度 4.我国利率市场化 – 先外币后本币 – 先贷款后存款 – 先长期后短期
四、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的基本功能 • 中介功能:经济主体 • 分配功能:政府 • 调节功能:中央银行 • 动力功能:企业、个人 • 控制功能:中央银行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 1.制约利率发挥作用的因素 – 利率管制,作用力大,可控性强
– 授信限量,造成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激化,阻碍利率机制发挥作用,扭曲利率结构和层次
– 市场开放程度,资金流动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市场被分割,利率体系之间失去联系,缺乏弹性,作用的发挥就有了局限性
– 利率弹性,弹性大则作用明显,反之则作用微弱
(三)利率的作用
1.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 调节社会资本的供给 – 调节投资规模与结构
– 调节社会总供求,影响储蓄与消费行为(替代 效应和收入效应)2.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 促进企业加强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 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 本章思考题
1.利息的来源与本质是什么? 2.简述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3.简述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4.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外汇
(一)外汇的界定
1.外币资产或支付手段作为外汇的三要素: • 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 • 国际间的结算支付手段 • 充分可兑换性 2.我国的规定:
(1)外国货币;(2)外币支付凭证;(3)外币有价证券;(4)SDRS;(5)其他外汇资产
3.离岸货币:欧洲美元等
(二)外汇管理(管制)
1、外汇管理:政府对外汇收、支、存、兑进行的管理
2、外汇管制:政府对各经济主体取得、支用、携带、保管外汇等行为实施严格限制
(三)货币兑换问题
1、完全可兑换(自由兑换)• 本外币自由兑换,自由出入境
• 居民与非居民均可持有外汇,彼此支付无限制
2、不完全可兑换
• 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不可兑换
3、完全不可兑换
二、汇率
(一)汇率与标价法
1、汇率:
一国货币折算为他国货币的比率,也称汇价或兑换率
2、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 :外币×汇率=本币 本币为标价货币,本币标明单位外币价格
间接标价法 :外币÷汇率=本币 本币为基本货币,外币标明单位本币价格
(二)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
2、浮动汇率 • 单独浮动 • 管理浮动 • 钉住浮动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
1、单一的
2、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3、有管理的浮动
(四)汇率的升贬值
1、升贬值的计算 • 直接标价法:
汇率升贬值率=(旧汇率/新汇率-1)*100 • 间接标价法:
汇率升贬值率=(新汇率/旧汇率-1)*100 结果是正值表示本币升值,负值表示本币贬值
例如:2003年底人民币汇率为8.28元/美圆;2004年底为8.27元/美圆。人民币汇率变化率=(8.28/ 8.27-1)*100=0.12%
2、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 本币实际汇率=本币期初名义汇率*(本国物价指数/外国物价指数)
例如:2002年中国和美国的CPI分别为99.2和102.4,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年初为8.277元/美圆,年末没有变化;计算人民币年末实际汇率和高估率。• 人民币实际汇率=8.277*(99.2 / 102.4)=8.018 • 人民币高估率=(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名义汇率=(8.018-8.277)/ 8.277=-3.13% 1991-2003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五)汇率与利率
1、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 本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资本流入,本币汇率升值 • 本币利率低于外币利率,资本流出,外币升值
• 如果存在严格外汇管制,前者会造成外汇黑市汇率走低,后者会导致外币在黑市上高涨
2、中美利差与汇率变化 • 1997-1998年人民币贬值压力 • 2002-2003年人民币升值压力 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高估率
三、汇率的决定
(一)金币本位制:铸币平价 1.主要特征
金铸币有一定重量与成色(法定含金量)
自由铸造、自由流通、自由输出入,无限清偿
辅币和银行券可按其票面值自由兑换金铸币 2.铸币平价 3.黄金输送点 4.8665+0.03=4.8965 4.8665-0.03=4.8365(二)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 黄金平价 1.共同特点:金币不再自由铸造、自由流 通,只流通 银行券 2.黄金平价 :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量(三)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平价 黄金美元本位制、固定汇率制
双挂钩 1 美元= 0.888671克纯金=1/35盎司(四)汇率决定理论
1、国际借贷说(国际收支说)• 英国经济学家戈申1861年提出 • 解释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变动的原因 • 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外汇汇率下跌; 流动债权小于流动债务;外汇汇率上升
2、购买力平价说PPP •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1916提出 • 绝对购买力平价: e = PT / PT* • 相对购买力平价:
e ’ / e =(PT ’ / PT)/(P*T ’ / P*T)e ’ = e(PT ’ / P*T ’)(P*T / PT)•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简单评价:
前提条件严格:两国具备相同或相似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价格体系。局限性: A 计量检验中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B 短期看,汇率会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
C 长期看,实际经济因素变动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产生永久性偏离
3、汇兑心理说
• 法国经济学家阿夫特里昂提出
• 人们心理判断与预测是决定汇率的最重要因素
4、货币分析说 • 20世纪70年代H.G.约翰森倡导提出 • 基础:购买力评价
• 模型:e = PT / PT*=(M/KY)/(M * /K * Y *)=(M/ M *)(K * Y */ KY)5.金融资产说
• 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理论
• 认为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选择引起资本跨国流动,从而影响汇率变动
四、汇率的作用
(一)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 1.汇率与外贸进出口
本币汇率下降可以起到抑制进口、刺激出口的作用,改善贸易状况。反之,不利于贸易平衡 2.汇率与物价
本币汇率下降引起国内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起到拉动作用。汇率上升,有助于抑制国内物价上涨
• 汇率变动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小,长期资本主要受利润和风险影响。
• 汇率变化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大,本币汇率下降可能引起短期资本外流,从而进一步加剧本币汇率的下跌
(二)汇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 2.市场体系与市场调节机制的发育程度 3.汇率制度的安排选择(固定与浮动汇率之争)
(三)汇率风险
1、风险类别
• 交易汇率风险:涉外经济活动中发生 • 折算汇率风险:跨国公司会计核算时发生 • 经济汇率风险:对经济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2、影响领域
• 进出口贸易:外贸企业承担的由于支付时间差产生的风险 • 外汇储备:货币当局承担的储备资产结构不合理产生的风险
• 外债负担:本国政府、企业等经济主体承担的债务货币升值带来的负担 本章思考题
1、简述人民币实现兑换的进程。
2、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3、简述购买力评价的内容与局限性。
4、汇率变化对经济的那些方面产生影响?
5、汇率风险对货币当局有何影响? 第二单元:金融体系 第5讲 金融市场 第6讲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第7讲 金融中介 第8讲 存款货币银行
第9讲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关系 第10讲 中央银行
431金融学综合知识点梳理(2)
2012-02-28 14:49来源:新东方在线考研辅导班
关注:没有考不上的研究生考研国家线考研辅导班招生简章考研资料下载考研选课考研复试调剂考研分数线2015考研预科班99元起考研大纲考研真题考研作文
摘要:431金融学综合知识点梳理(2)
第5讲 金融市场 • 金融市场概述 • 货币市场 • 资本市场 • 其他金融市场 • 金融市场国际化
一、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及其基本要素 1.金融市场与证券化
–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是提供资本、配置金融资源的要素类市场。
– 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以票据和有价证券为金融交易工具的市场。
– 证券化是指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以证券发行、买卖实现的金融交易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2.金融市场基本要素
– 交易对象,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
– 交易主体,个人、企业、各级政府机构、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 – 交易工具,债权债务凭证、所有权凭证,衍生工具、外汇和黄金等
– 交易价格,货币资金借贷交易价格----利率、金融工具买卖交易价格----行市
(二)金融工具(资产)及其基本特征 1.金融工具(资产)
– 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条件等具体事项的书面凭证
– 具有规范的书面格式、广泛可接受性和法律约束力 2.基本特征
– 期限性,偿还期限(两个极端)
– 流动性,变现能力(市场本身和交易主体)– 风险性,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 – 收益性,利息、股息和价差收益
(三)金融工具的收益率
1、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票面额之比
2、现时收益率,年收益额与该金融工具当期市场价格的比率
3、平均收益率,将现时收益与资金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
例 100元面值的债券,每年利息为8元,投资者在第2年以95元买入,计算平均收益率
资本差价的年收益 95×(1+R%)9=100; R=0.57%; 现时收益率8/95*100%=8.42%平均收益率=8.42%+0.57%=8.99%
(四)金融市场的功能 1.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 – 动员储蓄、配置资金 – 转移、分散风险功能 – 资产定价、发现价格 – 提供流动性 – 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2.金融市场功能发挥的条件 – 完整的信息:交易决策的基础
– 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资金配置效率的关键
二、货币市场
(一)货币市场及其特点 1.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2.货币市场的特点 – 交易期限短
– 交易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需要 – 交易工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二)票据与贴现市场 1.商业票据的无因性与融通票据
– 商业票据的无因性:商业票据只反映商品交易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不反映交易的内容
– 融通票据:由非金融公司发行的,无交易背景只是单纯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 2.商业票据市场型态
– 票据承兑(市场):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面记载事项,在票面上作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 票据贴现(市场):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三)银行间拆借市场 1.同业拆借市场
–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拆借活动所形成的市场 2.同业拆借市场的层次
– 银行业同业拆借市场,银行之间 – 短期拆借市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
(四)国库券市场
1.发行市场,通过一级自营商承销 2.流通市场,贴现、买卖和回购交易
3.回购市场,交易双方签定回购协议,卖方承诺在未来某个时间将所出售证券买回。分为正回购与逆回购
(五)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 1.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 可转让大额存单CD是1961年美国花旗银行创造的一种金融工具
– 特点:不记名,可转让;面额大且固定;利率比同期限存款高;期限在1年内,到期前不能提前支取
2.可转让大额存单的发行与交易 – 发行方式:批发发行,零售发行 – 流通交易,做市商制度
三、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及其特点 1.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2.资本市场的特点 • 交易工具期限长
• 交易目的是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供求需要 • 借贷和筹资规模大,满足长期投资项目需要
(二)股票市场
1、股票:股份公司发行的权益凭证,证明持有者对发行公司资产和收益的剩余要求权(索取权)。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
2、证券交易所:一般采用公司制或会员制;通过竞价方式进行交易
3、柜台交易市场OTC:无固定交易场所,交易未公开上市的证券,交易双方协商定价
4、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1990年11月和1991年7月分别成立;1999年12月《证券法》实施
(三)债券市场
1、债券: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的资金借贷凭证,一般载明面额、期限、利率、付息方式等要素
2、债券市场:多为场外市场OTC,少数在交易所内交易。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3、公募发行与私募发行:公募,公开向不确定多数投资者发行证券;私募,发行人直接向特定少数投资者发行证券
四、其他金融市场
(一)衍生工具市场 1.金融衍生工具
•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原生金融资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根据当前约定的条件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就约定的原生金融资产或变型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标准化合约 2.衍生工具发展的原因
• 规避利率、汇率风险,逃避金融管制 • 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3.远期合约与期货市场
– 远期合约:货币远期合约、利率远期协议等,交易集中在金融机构之间或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
– 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集中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 – 伦敦国际金融交易所LIF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国际货币市场CBOT(IMM)4.期权与互换
– 期权:合约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的基础上,拥有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合约价格向卖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这种合约交易形成期权市场 – 期权类型:看涨期权(买权);看跌期权(卖权)– 互换:货币互换、利率互换 5.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
– 一般衍生工具,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比较单纯的衍生工具,期货、期权、互换
– 混合工具,传统金融工具和一般衍生工具组合而成的,介于现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之间的产品,如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
– 复杂衍生工具,以一般衍生工具为基础,经过改造或组合而成的新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期权等 6.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 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
– 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危机
(二)基金市场
1、投资基金
• 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发起人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金,托管人委托经理人运作,专门进行证券投资,依据经营状况分享投资收益
2、基金组织形式 • 契约型基金,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签定信托契约,形成的投资代理制度 • 公司型基金,按照股份公司模式运行的基金;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共同基金)
3、私募基金,非公开发行,特定少数投资人的资金组成,有特定的投资方向 • 对冲基金,采用多头与空头组合投资,锁定收益,利用衍生工具产生杠杆效应,以小博大,获取高收益
• 风险投资基金,以直接权益投资方式对处于创业阶段,具有良好前景的公司进行投资
4、货币市场基金,以投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等货币市场工具为主的基金
5、养老基金,通过发行受益凭证募集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委托专业基金管理机构,投资于实业、证券或其他项目,实现保值与增值目的
(三)外汇市场
1.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外汇银行、企业、单位、个人、经纪人等
2.外汇市场交易方式:现汇交易、期汇(远期、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
3、结汇与售汇
• 结汇,企业、个人向外汇银行出售外汇 • 售汇,外汇银行向企业、个人卖出外汇
4、银行间外汇市场与外汇零售市场
(四)创业板市场
1、风险投资
• 交易发起 潜在投资机会 • 筛选投资机会 • 项目评估 • 交易设计 • 投资后管理 • 退出
2、创业板市场
• 上市门槛低,注重企业的发展潜力
五、金融市场国际化
(一)欧洲货币市场
1、欧洲货币:在发行国以外流通的货币
2、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
3、离岸金融市场
(二)国际游资
1、国际游资:从事国际金融投机活动的短期资本
2、国际游资的动力:追逐高收益、避险
3、国际游资的特点:交易杠杆化、流动快、集团作战 本章思考题
1.简述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2.简述远期与期货的区别。3.解释欧洲货币与离岸金融市场。4.简述中国的结售汇制度。5.分析中国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条件。第6讲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 证券价格与市场效率 • 市场风险与投资组合 • 资产定价模型
一、证券价格与市场效率
(一)证券价格与价值评估
1.证券的价格:面值、发行价、市场价 2.证券市价的决定因素:期限、利率、预期收益 3.一次支付本息债券价格:P=A/(1+r)n 4.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价格: P=∑Ct/(1+r)t+M/(1+r)n(t=1~n)5.永久性证券的价格:P= ∑C/(1+r)t=C/r 6.市盈率: 股票市价与预期每股盈利的比值 7.证券价格指数:上证综合指数;道琼斯30指数
(二)市场效率
1.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市场依据信息迅速调整价格的能力 2.市场效率与投资收益
3.行为金融理论: 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
二、市场风险与投资组合
(一)金融市场风险 1.风险:未来损失的可能性 2.金融市场风险
• 市场风险,市场价值变化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 信用风险,不履约、信用等级下降、主权风险 • 流动性风险,市场流动性差或交易者流动性差 • 操作风险,技术操作失误、系统、制度缺陷 • 法律风险,无法律保障的合约
• 政策性风险,经济、政治、外交与军事政策 • 道德风险,融资者违背承诺
(二)资产组合
1.资产组合理论:1952年马科维兹,风险数量化 2.风险的度量
• 投资风险是未来各种投资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程度 • 投资收益率r=[C+(P1-P0)]/P0 • 预期收益率à=∑ri•Pi(i=1-n)
• 偏离程度:标准差б =[∑(rirf)
举例:无风险利率3%,市场组合的风险溢价为5%,某只股票的B系数为1.5,该股票的期望收益率ài = 3%+ 1.5* 5%=10.5% 本章思考题
1、面值位100元,年利息收益为6元(按年付息),计算3种不同期限和不同市场利率条件下的债券市场价格 市场利率 6% 4% 8% 1年期 10年期 永久性
2、金融市场风险有哪些?
3、目前无风险利率为1%,市场组合的风险溢价为3%,A股票的B系数为1.2,预期每股收益为1元,试计算A股票的理论市价。第7讲 金融中介概述 • 金融中介
• 西方国家金融中介体系 • 中国金融中介体系 •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一、金融中介
(一)金融中介的界定 1.金融中介
– 金融中介,也称金融机构,指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包括间接金融活动中的金融交易媒介体和直接金融活动中的中介服务机构等 2.金融中介机构
– 间接融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信用社等 – 直接融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证券机构等 – 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保险、信托、租赁等机构
(二)金融中介的特殊性 1.经营的特殊性
– 经营对象:特殊商品—货币资金
– 经营内容:货币收付、借贷和相关金融活动 2.经济关系的特殊性
– 金融中介与客户之间形成借贷或投资关系 – 经营原则:恪守信用 3.行业的特殊性
– 金融中介承担较大风险性:风险的集聚 – 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影响范围较广
(三)金融产业与一般产业的比较
1.金融资产极高的持有率,金融资产大大超过实物资产 2.权益资本极低的保有率,权益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很低 3.高风险与高关联性、传递性
4.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各国对金融中介实施严格监管 5.金融中介与其他产业部门有相同的经营目标:追求利润
二、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
(一)中央银行与存款货币银行 1.中央银行
– 中央银行是一国的货币当局(monetary authority),不以盈利为目的 – 专门进行宏观调控与金融管理的机构 2.存款货币银行
– 存款货币银行,也称商业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机构 – 金融中介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二)其他金融机构 1.政策性银行
– 政策性银行是政府设立、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金融机构 – 不以盈利为目的,靠财政拨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获得资金 2.投资银行
– 投资银行,为工商企业办理投资业务的银行,英国商人银行、日本证券公司,还有开发银行、投资公司、持股公司等名称
– 投资银行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业务以有价证券投资、包销股票债券、企业创建、并购和改组 3.金融公司
– 金融公司,服务消费者的专业金融机构 – 资金来源靠货币市场发行商业票据,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资金应用于耐用消费品贷款 4.储蓄银行
– 储蓄银行,专门经办居民储蓄并为居民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 名称中一般不带银行字样,如:Thrift Institution 5.抵押银行
– 抵押银行,以不动产为抵押从事长期贷款的专业银行
– 靠发行不动产抵押证券筹资,发放以土地为抵押的贷款和以城市不动产为抵押的中长期贷款 6.农业银行
– 农业银行,专门提供农业信贷的银行
– 资金来源靠政府拨款或发行债券股票,贷款覆盖农业的所有方面 7.信用合作社(credit cooperative)– 信用合作社是一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
– 资金来源于社员股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向社员发放 8.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 保险公司,财产保险、人寿保险 – 信托投资公司 – 财务公司 – 租赁公司
三、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国人民银行 1、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2、1983年9月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3、1998年设九大区行、两个营业部 4、2003年专门行使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
(二)政策性银行 1、1994年从国有独资专业银行中分设出来
2、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投资金融服务
3、中国进出口银行,贸易融资服务
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
(三)国有商业银行
1.中国工商银行,1984年从人民银行中分设
2.中国银行,1979年从人民银行中单设,2004年8月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3.中国建设银行,1979年从财政部独立,2004年9月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4.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恢复设立
(四)其他商业银行
1.交通银行,1986年成立,总部在上海 2.中信实业银行,1987年成立
3.8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光大、华夏、民生、广发、深发、招商、兴业、浦发 4.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等
(五)信用社 1.农村信用社 2.城市信用社
(六)非银行金融机构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成立4家公司 2.投资银行、券商,分为综合类和经纪类公司 3.信托投资公司 4.金融租赁公司
5.财务公司,1987年开始出现
6.邮政储蓄,1986年开始承办邮政储蓄业务 7.保险公司 8.投资基金
(七)外资金融机构
1、外资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 • 代表处 • 经理处 • 分行 • 子银行 • 联营银行
2、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 外资银行 • 外资保险公司 • 外资投资银行 • 其他:金融公司等
三、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一)国际金融机构的形成与发展
1.起源:1930年5月国际清算银行BIS成立 2.发展:二战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先后成立
3.作用:在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成立:1945年12月;47年3月;47年11月15日
2.宗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扩大和平衡国际贸易,实现汇率稳定,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协助克服国际收支困难
3.资金来源:会员国认缴的基金份额、借入的资金和出售黄金
4.基金组织贷款:普通贷款、中期贷款、出口波动补充贷款、缓冲库存贷款、补充贷款、信托基金贷款
5.中国与IMF:1980年4月恢复中国代表权
(三)世界银行集团
1.世界银行IBRD:1945年12月,1946年6月,1947年11月;资金来源:股金、债权、借款和利润;贷款,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生产性贷款
2.国际开发协会IDA,1960年9月成立,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性贷款(无息);资金来源于股金、补充资金、世界银行收益转拨、经营收益
3.国际金融公司IFC,1956年7月成立,主要向发展中国家私人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提供资金;资金来源于股金、借款和收益
(三)国际清算银行BIS 1、1930年5月成立,总部设在巴塞尔
2、功能:各国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
3、业务:论坛;为各国中央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国际金融协定执行
(四)亚洲开发银行ADB 1.亚洲开发银行于1966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马尼拉
2.宗旨是通过发放贷款、进行投资、技术援助,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3.资金来源于股本、借款、债券、捐赠和利润;贷款分为普通贷款和特别基金贷款 本章思考题
1.金融产业与一般产业相比有哪些异同点? 2.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由哪些机构组成?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第8讲 存款货币银行 •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 •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存款货币银行 1.IMF的界定
凡是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无论其具体的称谓如何,均可以将其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2.中国的存款货币银行 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信用合作社
财务公司
(二)现代银行业(banking)的产生
1.货币保管业务转变为存款业务,标志着古老的货币经营业转变为银行业(1580年威尼斯银行)
货币经营业主要包括:铸币的鉴定和兑换;铸币的保管;汇兑
货币经营业者积累了大量货币,商人出现资金短缺时,可以向货币经营者借款;货币经营者以支付利息提供服务来吸引更多存款 2.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资本主义银行 – 改造高利贷性质的机构,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 – 根据资本主义原则建立股份制银行
–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产生
(三)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信用中介
– 充当资金贷出者和借入者的中介人 – 作用:降低了直接借贷风险 2.充当支付的中介
– 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和货币收付业务 – 作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3.收入、储蓄转化为投资
– 将社会各阶层收入和积蓄提供给投资者使用 – 作用:扩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 组织支票转账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 – 作用:增加货币的供给,促进信用经济发展
(四)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1.职能分工型(functional division)
– 也称分业经营模式,指法律限定各类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只能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 职能分工型银行以日本、英国为代表 2.全能型模式(multi-function)
– 也称混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
– 全能型银行以德国、奥地利、瑞士为代表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1.存款业务
– 吸收活期存款,创造派生存款 – 吸收定期存款,准备金比率低、风险小 – 吸收储蓄存款,准备金率低,创造派生存款 2.其他负债
– 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直接(抵押)借款 – 银行同业拆借,金融机构之间短期拆借,调剂头寸
– 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吸收定期存款、发行大额定期存单、出售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和债券
– 结算过程中短期资金占用,时点资金沉淀 – 发行金融债券,筹集指定用途的资金
(二)资产业务
1.现金资产: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存放同业款项、托收中现金 2.贴现资产:商业票据、政府债券
3.贷款: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4.证券投资:国库券、金融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国际债券
5.租赁业务:经营性租赁,银行下设专业租赁公司;融资性租赁,银行不设专业租赁公司
(三)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1.中间业务:银行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2.表外业务: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总额的业务,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期货期权、FRA 等
3.汇兑业务:汇兑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
4.信用证业务:银行保证付款业务、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和异地购销结算中 5.承兑业务:为客户开出的汇票和票据签章承诺,保证到期一定付款的业务,主要是汇票承兑
6.代理收款业务:代理客户收取证券利息、公用事业费等 7.代客买卖业务:接受客户委托买卖有价证券、外汇和贵金属等
8.银行卡业务: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取款和转账支付的新型服务工具,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和智能卡
9.代理融通业务:代客户收取应收账款并向客户提供资金融通的业务
10.信托业务:银行以受托人身份,接受客户委托代为管理、营运、处理有关钱财的业务活动
三、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1、分业与混业并存
– 20世纪30年代开始分业与混业并存:1933年美国通过了《Glass-Steagall Act》,银行分为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
– 德国、瑞士和北欧国家继续保持混业经营,理由是业务多样化可以吸引客户、了解客户、增加利润、分散风险
2、美日等国的转向
•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能化、综合化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流
• 1998年日本颁布《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称为金融Big bang)允许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业务
• 1999年10月,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相互渗透
3、混业经营模式
• 一家银行开展信贷、保险、投资、信托等业务 • 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不同金融业务的公司
(二)金融创新 1.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突破金融业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明显的创新与变革 2.避免风险的创新
– 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可变利率存单、抵押契约、可变利率贷款 – 开发金融工具远期市场,发展金融期货 – 开发债务工具期权市场 3.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 自动转账制度ATS,避开了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的规定
– 可转让支付命令NOW,储蓄账户可以开出具有支票功能但名称不是支票的支付命令 –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避开了利率上限的规定 – 吸收欧洲美元、回购协议来规避准备金要求 4.技术进步推动的金融创新 – 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系统创新 – 为复杂金融工具提供技术保障 – 使金融市场一体化
(三)网络银行
1.网络银行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渠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 2.网络银行的类型
– 纯网络银行,只有一个站点和办公地址,无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1995年10月18日美国亚特兰大成立的“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
– 分支型网络银行,传统银行利用互联网作为新的服务手段,建立银行站点,提供在线服务
3.网络银行的特征:方便快捷成本低拓宽服务领域客户导向型营销 4.网络银行发展的障碍:安全问题法律规范问题
(四)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1.经营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2.经营管理理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3.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初60年代前)
– 商业贷款理论:为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贷款应是短期和商业性的;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贷款应有自偿性,应发放以真实票据为基础的贷款
– 可转换理论:为保持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
– 预期收入理论:一笔好的贷款应以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
5.负债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
– 通过负债业务创新,主动吸引客户资金,扩大资金来源,并根据资金业务需要调整或组织负债,使负债适应资产业务的需要,负债管理有效,就无须保有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
– 负债管理为银行业务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但存在一定的缺陷:提高了融资成本、增加了经营风险、不利于稳健经营 6.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
– 从资产负债两方面预测流动性需要,同时从这两方面寻找满足流动性的途径 – 重视对流动性资产和易变性负债之间缺口的分析以及贷款增长额与存款增长额之间差距的分析监控日常流动性头寸,保持随时调节、安排头寸的能力 – 管理手段: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
(五)不良债权
1.不良债权,也称不良资产或不良贷款,在我国是指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2.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
– 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能够足额还本付息
– 关注类,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 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 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造成一部分损失 – 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六)存款保险制度
1.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凡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需按照吸收存款数额和规定的保险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一旦存款机构破产,保险公司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1933年美国组建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2.组织形式
• 官方建立的保险机构:美国英国加拿大
• 官方与银行界共同组建的存款保险机构:日本比利时等 • 官方支持下银行同业组建的保险机构:德国法国荷兰等 本章思考题
1、存款货币银行的表外业务有哪些?
2、简述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
3、论述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4、不良贷款的五级分类法的优点。
5、存款保险制度有哪几种模式。第9讲 中央银行 • 中央银行制度形成 • 中央银行职能 •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一、中央银行制度形成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1.中央银行制度形成的客观必要性
18—19世纪产业革命推动了商业银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来解决:
– 银行券的发行问题,分散发行造成的混乱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客观要求由享有较高信誉的大银行集中统一发行
– 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要求建立一个全社会统一而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来解决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 最后贷款人问题,在商业银行资金调度不灵,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作为众多银行的后盾,提供资金支持
– 金融监管问题,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经济动荡,客观要求有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超越所有金融企业之上的专门机构,对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 1.形成阶段
– 英格兰银行,1844年取得集中发行货币和管理准备金的特权,1854年成为票据交换中心,1872年担负最后贷款人角色
– 瑞典银行,1656年成立,1668年改造为国家银行,1897年独占货币发行权 – 法兰西银行1800年成立,1848年垄断货币发行权并,1870’年完成向中央银行过渡 – 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 2.发展阶段
– 1920、1922年布鲁塞尔会议和日内瓦国际会议要求尚未设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尽快建立
– 中央银行有更大的独立性,大多数国家都从法律上确认中央银行的超然地位 3.加强阶段
– 许多国家中央银行在组织结构上逐步实现国有化,1945、1946年法兰西银行、英格兰银行先后实现国有化
– 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新银行法,明确中央银行的任务是贯彻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维持货币金融稳定
(三)中央银行的类型 1.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 一元式(unit),一国国内只建立一家中央银行,实行总分制,大多数国家属于这种体制
– 二元式(dual),一国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分别行使职权 2.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国家不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职能的体制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欧洲中央银行 4.准中央银行制度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只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香港金融管理局
(四)中国人民银行
– 1948.12---1983.9,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 1983.10---1998.10,单一中央制度(行政区划)– 1998.11----现在,单一中央制度(经济区划)–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2003年修订
二、中央银行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与经营活动特征 1.中央银行的性质
• 中央银行是金融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通过货币供应、利率等政策手段对金融领域乃至经济领域的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和调节 2.中央银行经营活动的特征 • 不以盈利为目的 • 不经营普通的银行业务
•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 – 独占货币发行权
– 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 2.银行的银行
– 集中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 – 充当最后贷款人 – 组织全国的资金清算 3.国家的银行
– 代理国库;代理发行国家债券 – 给国家信贷支持:直接给贷款;购买国债
– 制定实施货币政策;保管外汇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三)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2001.12
(四)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中央银行独立性
• 中央银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时享有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自主程度 2.中央银行对政府保持独立性的原因
• 中央银行始终的目标:保持币值稳定,而政府的目标过多 • 中央银行不是简单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需要专业理论支持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 金融是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 • 中央银行是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门 • 中央银行的活动经政府授权
三、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
(一)支付清算系统
1、支付清算系统是由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输以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制度安排
2、清算方式
• 全额实时结算:全额是指每笔业务单独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清算,实时是指在营业日清算期间不间断、不定时进行连续清算,• 净额批量清算: 指清算系统在某一时点对各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即收到的转账金额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后的净额,进行清算
• 大额资金转帐系统:由中央银行经营的处理国内行间往来、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黄金外汇交易、货币市场交易以及国际经贸、金融往来引起的资金转移清算的支付系统,是国家支付系统的主动脉,分为全额清算和净额清算两种基本模式
• 小额定时结算系统:由银行或私营清算机构经营的服务于工商企业、个人消费者、其他小型经济交易的参与者,满足社会经济活动和消费活动对支付结算需要的支付系统,采用的支付媒介主要有现金、银行卡、票据等,多采用批量处理、定时差额结算方式
(二)中央银行组织全国的支付清算 1.同城或同地区的资金清算
– 票据交换所,存款货币银行为客户开出的各种票据形成债权债务关系,通过相互间交换票据轧差来结清这种债权债务关系的场所
– 票据清算程序:入场前先计算应收款项,填交换票据计算表;入场后各行将应收票据交有关付款行,同时接受他行交来的应付票据,计算应付金额,填交换票据计算表;各行根据票据交换计算表计算应收或应付差额,填交换差额报告单,报交换所结算员(中央银行负责)办理款项收付 2.异地银行间资金划拨清算
– 异地银行间资金划拨由中央银行统一办理
– 模式一,先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内部联行系统划转,最后由他们的总行通过中央银行办理转账清算
– 模式二,直接将异地票据统一集中送到中央银行总行办理轧差转账 本章思考题
1.简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必然性。2.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3.常用的清算方式有哪些? 第10讲 金融体系格局 ——市场与中介相互关系 •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 金融体系的两种格局 • 对存款货币银行存在的再论证 • 中介与市场的相互渗透
一、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一)金融体系构成要素(教材64页)
1、由货币制度规范的货币流通
2、金融机构(金融中介)
3、金融市场
4、金融工具
5、制度和调控机制
(二)金融功能
1、六大核心功能
(1)在时间和空间上配置资源(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4)提供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5)提供价格信息
(6)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2、金融功能的分析框架
• 金融功能的理论Finance(金融学)属微观金融理论; • 创造货币,为经济提供流动性,就不包括在金融六功能之内
二、金融体系的两种格局
(一)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格局
1.金融功能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 在不同的国家,金融体系格局不同
• 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格局 2.中国的金融体系格局 • 静态观察,银行占绝对优势 • 动态观察,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3、银行与资本市场在资金融通中的对比 • 美国市场主导型格局 • 德国银行主导型格局
4、从各国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看,银行贷款最重要,股权融资比重通常较小 • 论证各国的金融体制并无实质性区别 企业资金来源的国别比较
5、从家庭部门金融资产结构的差异看格局
(二)金融体系格局的形成与演进趋向
1、不同金融体系格局是怎么形成的
• 人为的政策管制(对危机的反应),影响金融体系格局的形成
• 体制一旦形成,就会出现路径依赖——体制变革的成本通常大于维持原有体制的成本 • 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
2、金融体系格局的演进趋向
• 金融市场发展强劲,金融中介却步履蹒跚 • 是否会向美国模式“收敛”
(三)优劣比较及其理论论证
1、现代金融理论常常假设金融市场是最好的金融运作的形式;金融市场发达的体系,要比主要依靠银行的体系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
2、如果做出了规范的逻辑论证,论证市场的确优于机构,那么收敛于美国模式的判断至少可以确认是一个理论假说
推导:当市场处于“完善”状态,即对资源配置充分有效时,金融中介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3、判断成立的前提:必须假定市场上的所有交易者都有能力自己构造投资组合
4、伴随着金融市场交易的扩大,实际生活显现的趋向,并不是个人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行为日益增多,而是日益更多地借助于金融中介参与市场交易
(四)理论分析应持的出发点
1、金融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
2、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推动着货币范畴、金融范畴的发展
3、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调整市场与中介对比格局以提高金融体系整体效率,实现越来越复杂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三、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一)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的研究
1.考察银行与市场的关系,实际包括两个层次 • 金融中介机构与市场的关系 • 存款货币银行与其他金融中介的关系
2.金融中介,在国际组织和金融理论研究中,涵盖各种金融中介机构
• 所有金融中介都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服务;可以是金融产品的单纯“中介”;也可以是销售者、购买者
• 所有金融中介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有关金融交易所必要的信息服务 • 所有金融中介都本着同一保险原则;集合、分散、转移金融风险
(二)传统银行的衰落
1、银行必将式微、衰落,甚至泯灭的议论主要在美国流行
2、在长期实施分业经营的国家中,银行比例明显下降
(三)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
1.银行存在的根据是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 • 银行具有规模经济优势,能够节约交易成本
• 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银行还可以加工出来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并据以加工出可供选择的决策判断
2.假如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不复存在,银行中介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 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的确明显下降,但个人直接持股比例减少,中介持股比例增加
• 从风险和 “参与成本”角度的剖析 3.风险是经济行为主体普遍面对的问题
• 银行家有了需要在风险管理方面为之服务的客户群 • 银行具备在这方面提供明智而有效服务的能力 • 使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成为银行的中心职能
4.在 “完全市场”的假设中,所有投资者能够无摩擦地参与市场,但现实中难以成立 • 现实中投资者参与市场成本明显有上升趋势
• 金融中介正是通过提供信息,代理投资,创造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提供固定收入等服务,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四、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
(一)银行业务的证券化发展
1、银行业务资产业务的证券化有了迅速的发展 • 抵押贷款中抵押品的证券化 • 消费信贷的证券化 • 应收账款的证券化 • 不良资产的证券化
2、银行的运作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就交叉在一起 • 通过资本市场,银行解决了保持流动性的矛盾 • 资本市场也相应地扩充了自己的领域
3、银行在资本市场中扩充经营范围
• 西欧大陆全能性银行,一直从事有关资本市场的经营
• 在典型的分业经营国度,银行的经营实际也占资本市场业务总量的相当份额 • 银行所以冒从事衍生品的交易风险,是由于传统业务收入明显下降
4、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向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
第二篇:《离骚(节选)》知识点梳理
《离骚(节选)》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第三篇: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来分:
(1)写人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4)状物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的顺序:
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一面》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⑵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例如:《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
⑶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3、叙述的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这几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各有其明显的特点: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⑴记叙文中的描写。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描写。单纯的记叙,会使人感到平淡、枯燥、乏味,只有把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例如《小麻雀》一文,为了突出小麻雀受伤害的不幸遭遇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小麻雀的眼睛约十几处之多,使小麻雀的凄惨形象十分传神感人。
⑵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既然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例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的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⑶记叙中议论。记叙与议论是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且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是交叉或糅合使用在同一篇文章中,各自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是叙议结合得较好的一例,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而在写作中,则应认真学习运用它。
⑷记叙中的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虚假的或扩大了的感情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至于抒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
5、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2)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3)夸张: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4)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手法运用得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使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古文中《爱莲说》就是一篇典型的运用衬托手法的小品文,为了突出莲花的美,文中有三处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菊花是旁衬,牡丹是反衬。在反复的衬托下,逐步揭示了人们“爱花”与人生观之间的关系,并最后表明自己爱莲的缘由,从而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6)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
“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地平铺直叙是行文之大忌,而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荔枝蜜》就是个成功的典范。
文中一开并没有就回忆小时候被蜜蜂螫了一口,“从此,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就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是对蜜蜂的“抑”,而后写看到勤劳的蜜蜂嘤嘤嗡嗡、沸沸扬扬的生活情景,终于心灵震憾,“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从心中真诚地赞美“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就是对蜜蜂的“扬”。这种写法叫“欲扬先抑”。
与《荔枝蜜》欲扬先抑的写法相反,还有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做“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同样应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轻重、主从、详略,不可以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7)借物抒情 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8)托物言志
6、记叙文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可概括为“四看一原则二分析”。
一原则: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要读懂原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尤其要辩明文体的特点,比如散文、小说等,根据文体特点分析归纳。只有从宏观上把握全篇,对文章内容了然于胸,才能正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也是音读理解的核心和归宿。
二分析 分析主要的人和事。分析作品的背景 四看:看标题、看材料、看首未段、看重点句
① 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②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通过选取的材料和详略安排分析其蕴含的中心。
③ 从分析文章的首未段入手。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开头就点明文章的中心,所以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结尾往往也提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或启示读者作深一层的思考,研读结尾的语句可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④ 从重点句入手。重点句有议论抒情句、主旨句、反复使用的语句,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归纳总结,便可把握文章的中心。归纳中心思想,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有的文章有点题句,抓住了这些语句,并用适当的词语将其连线起来,就是中心思想。多数情况下,文中没有直接点明,就需要自己归纳概括,可以先把全文各段大意或各段的关键词连接下来加以综合,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7、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例如:
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控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开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⑵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例如: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理解“慈爱”的含义,可用近义词替换的办法。
把“多么慈爱”换成“多么可爱”不行。“可爱”表示值得爱,“慈爱”除“可爱”的意思外,强调“像慈母一样的爱”的意思,用以写老师的爱更恰当。
⑶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例如: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故乡》“高墙”是比喻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闰土、杨二嫂等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主题所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句子是由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
8、分析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例如《我的老理财》一文,写了七件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因为后两件事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峰,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主题。如果前五件事不写,文章内容显然单薄,也会大大削弱蔡老师对孩子们的关怀热爱之情。
9、分析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⑴过渡,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文章,都极讲究过渡的艺术。
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以下几种过渡方法:用词语过渡;有句子过渡;用段过渡。例如《白杨礼赞》一文,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用了“然而”一词过渡;第四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五段又用了“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句进行过渡。
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过渡,在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起着纽带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记叙文的过渡,其主要作用是: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如《白杨礼赞》,第二段由使人“恹恹欲睡”、“单调”的高原景色转换成第三段描述令人“惊奇”的白杨树,中间用了“然面”一词过渡。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例如《白杨礼赞》第四段由议论转入第五段具体描述,中间用了过渡句。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由顺叙转入倒叙时用了“我紧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一句过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又用了“„„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样的过渡句进行衔接,使文章由顺叙转入倒叙,再由倒叙转入顺叙时起讫点十分清楚,文气连贯而自然。
⑵照应。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10、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对比,通过她对“我”先虚做吹捧,继而尖酸嘲讽,对闰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妇女的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
⑵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驿路梨花》一文,主人公梨花姑娘始终没有出场,但全文写的却是梨花姑娘的感人事迹。她的精神品质全部都是通过侧面描写,通过大家对她的评价写出来的。
⑶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在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⑷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爱老师,以至于他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正体现了小弗朗士的逐步成熟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认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写景记叙文的知识点梳理
1、概括内容:本文段写了××季节××景物(注意写的是某一季还是四季,写的是某一种景物还是几种景物)景物的特征是××
2、梳理思路:文段先写××再写××,是按××顺序来安排的。(时间、空间或是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
3、概括主题:文段描写了××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一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两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春》《济南的冬天》;或者是借景物含蓄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如托物言志《石榴》,象征《白杨礼赞》,借景抒情《夏》)
4、美文赏析:可以从描写内容、手法、特征、情感、感染力(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几个角度答题。
(1)好词赏析: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生动传神的表现事物特征。
例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动词“钻”生动写出了小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初生的小草柔嫩翠绿的特点。
(2)修辞赏析:常见修辞为: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夸张(夸大或缩小事物特征)、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3)艺术手法赏析:对比与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描写(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总结笔记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所费k=c+v(耗)
生产成本(c+v)——〉成本价格(k)
所用预付(不一定耗)w=c+v+m=k+m 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c—过去的(物化劳动)v+m现在的劳动(活劳动)——〉劳动支出
生产费用:C+V ——〉资本支出 意义155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P(利润)w=c+v+P w=k+P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p` ①p`=m/(c+v)
m`=m/v 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A、经济关系不同(m`表现剥削率;P`表现增值程度);B、数量不同(m`>P`);C、揭示的意义不同
③影响p`高低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m`(正比);②资本周转速度(正比);③资本有机构成C:V(反比);④不变资本C的节省(反比)。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
C:V的差别、周转速度的差别——〉P的差别——〉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本质
3、平均利润形成的具体过程
①不同利润的差别;②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一资本周转为特征)
行业内部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 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
平均利润率=m`总/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X预付资本总额
(二)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W=c+v+m w=k+p 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
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各部门存在差异,总的没有变化)。
不违背价值规律P161:①总额一致;②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致的;③价格变动的规律基于价值。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1、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职能
①商业资本:商人资本,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②产生。条件:生产力提高——〉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人 ③职能: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家:W`—G`
商业资本家:G—W W—G` ④作用
积极作用:A、产业资本集中精力生产;B、节省流通时间;C、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D、提高周转速度;E、扩大销售市场或市场占有率。
消息作用:A、产业资本家——虚假繁荣;B、产、销脱节。
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的实质和实现途径
1、G—W—G` 转让剩余价值
2、实现的途径:购销差价差额
3、商业利润量的规定性 生产价格=k+P+n
4、商业利润率=m/(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5、商业利润
三、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一)商业流通费用及其分类
1、含义:生产性流通费用——使用价值——包装、运输、管理;纯粹性流通费用——价值(广告、通讯、邮资、商业工人工资、会计、制费用)——〉加价
(二)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货币资本。
职能资本家:工商资本家(产业、商业)
2、借贷资本的产生:①闲置的资本:a、折旧费;b、一部分流动资本P177;c、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②自有资本不足。
3、借贷资本的本质
Pm 服务于职能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的资本。G—G—W A „P„W`„G`„G`
4、借贷利息和利息率:A、借贷利息的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B、借贷利息的量
(二)利息和企业利润
1、资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2、利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①含义;②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③影响利息率的因素:A、平均利润;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P178;C、传统习惯和法律。第二节
信用制度和银行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和银行资本:自有资本+借入资本(存款)
表现形态:现金、有价证券(国库券、公债、票据、股票、债券)
(二)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银行利润=贷息-存息-经营银行业务费用
银行利润的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
银行资本获取平均利润:自有资本——〉平均利润;借入资本——〉利息 第三节
资本主义信用
一、资本主义信用及其基本形态
1、信用。商业,商品买卖——延期付款——商业信用——实物
货币资本的借贷活动——银行信用——货币
2、商业信用:发生在职能资本家之间,采取赊销方式。
局限性:①资本数量的限制(规模、期限的约束)②商品价值流动方向的限制。
3、银行信用 ①含义:P180 ②银行信用的优点:A、扩大信用范围、规模;B、借贷期限延长;C、更灵活的借贷方式(信用)。
4、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A、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B、促进资本积聚和集中(闲资、游资—存款—大的巨额资本,促进大资本兼并小资本,加速股份公司出现);C、节省流通费用(采用非现金的结算方式——资本周转速度加快。);D、信用工具
②消极作用:A、虚假繁荣;B、货币信用危机;C、投机行为;D、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四节
股份资本和股息
一、股份资本的形式
1、股份资本
发行股份
小资本集中或大资本
2、股份公司:①建立在银行信用之上(发行股票,承销股票——证券公司);②股份公司;
3、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4、股票和股息
①股票(书面凭证)P189 ②特点:不可偿还性;风险性;流通性(可以抵押、转让)。
③股息:含义P190;本质:工人创造的一部分m;特征:无价值,有价格,买卖的是资本的收益权。
股票价格:A、股息收入的资本化;B、影响因素(股息、利息率、经济周期)
二、有价证券和虚拟资本
1、有价证券:
2、资本的双重性:现实资本、虚拟资本
3、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
性质:现实资本——职能资本(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虚拟资本——财产资本 所有权资本 量:a、虚拟资本>现实资本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地租
2、资本主义地租:土地所有者——地租;农业资本家——平均利润;农业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地租)。体现的阶级关系不同。
3、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剩余价值分割部分,相当于平均利润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
(一)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①定义:根据土地的不同缴纳的地租P205-205。租种较好土地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与土地等级相联系。②形成的条件。土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别:A、土地肥沃程度;B、地理位置;C、追加资本。③产生的原因: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是有限的,等级确定了+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
2、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争夺。
(二)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
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源泉: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4、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绝对地租的来源问题 ①消失论(工资、利润扣除论);②市场价格高于价值;③垄断价格;④国家补贴。
三、土地的价格(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节 生产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1、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
自由竞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①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③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④经济危机的爆发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垄断形成的经济条件和必然性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垄断:(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垄断的必然性:A、生产的高度集中会阻碍竞争;B、避免供求矛盾引起的利润缩减;C、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一)银行作用:充当信用中介——自由竞争;垄断——由于服务于工商企业——>控制和监督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垄断银行资本+工业资本
形成途径:A、资本相互渗透(贷款、股票、投资、银行、投资创办);B、人事结合。
三、垄断组织的形式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含义:P268
2、垄断价格:垄断高价——销售时规定价格;垄断低价——购买时规定价格
3、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未违背价值规律:①以价值为基础;②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③来源:剩余价值(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他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五、垄断和竞争
1、垄断并未消灭竞争P239:①商品经济;②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③不可能出现“纯粹性”垄断。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A、垄断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B、垄断组织(企业)内部的竞争;C、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竞争;D、中小企业的自由竞争——小部分、局布
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P239-240:
自由竞争
垄断竞争 主体
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少数垄断企业
目的获取超额利润、平均利润
垄断利润、垄断高额利润 手段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暴力
竞争形式
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品牌、服务广告)范围
国内
扩到国际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
有限
激烈持久、破坏力大
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的过程
②经历了三个阶段:A、一战前后为形成期(应付战争);B、二战后为稳定的发展期(对付经济危机);C、50年代到现在广大地、高效发展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基本形式:①一体化;②内部结合(合资);③外部结合(进行干预、调节)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双重性)第二节 资本国家化和经济全球化
一、资本的国际化和世界市场
(一)资本国家化和资本输出
①资本国际化:资本运动由国内到国外(动因——追求剩余价值)条件:交通、通讯的发展
②三种形式:商业、产业、借贷的国际化
2、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必然性:国内无利可图、国际竞争;可能性:科技进步、生产进一步社会化,涉外银行的发展。)
3、资本输出的后果:A、截取高额利润;B、经济剥削的工具.输入国:冲击了自然经济,代入科技技术和经验,解决就业,不利于经济独立; 输出国:获得巨额利润,缓和国内矛盾有利于进一步扩张。
总之,引起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造成经济、技术停滞不前。二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①资本输出规模扩大;②私人对外投资比重增大;③对外投资部门发生变化;④流向发生变化。
(二)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国际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2、二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跨国公司出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三)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
2、国际市场和世界市场价格
(四)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2、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趋势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社会主义部分 导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①社会主义名词的来源及含义
强调生产资料共有,分配领域要按劳分配,生产力要巨大发展,最终实行按需分配。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含义及代表人物的思想:1516年 莫尔 《乌托邦》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主要内容:1948年,马、恩《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基本的制度特征:P3-4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对私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曲折性、多样性
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主义苏联兴亡的历史教训:①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②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缘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是具体模式的失败(苏联模式:a、所有制;b、计划经济体制;c、经济增长模式;政治原因)。③多样性(私有化——证券——激进式(休克疗法));中国——渐进式改革——价格改革,双轨制。
四、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产品的归属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马恩的基本设想;
2、列宁、斯大林的认识和总结;
3、我国的认识过程。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遵循基本原理; 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一系列的过渡阶段。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理论创新
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意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质的规定及其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提出:经典作家 列宁 ②定义:P27;
③质的规定性:A、社会性质;B、发展程度。P27-28
2、客观依据:①生产力是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较稳定,生产力较活跃,具有阶级性。);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特征P28;③决定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因素:A、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B、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所决定。C、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不平衡性,差异性,多层次性。D、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决定。
3、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生产力。理由:①要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要满足人们不断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思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基本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范畴
1、归属论;
2、基础论:斯大林;
3、总和轮:于光远(所有——决定作用、占有、使用、支配);
4、回权论:产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
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所有制结构
2、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经济制度)。
3、这种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国情决定P35: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有利于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4、如何认识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A、公有资产占绝对地位,(数量:内涵扩大——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份;从全国全行业分析。);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国民经济主要命脉(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支柱产业、公共产品)。
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A、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B、由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现实需求决定。„„
③二者的关系:统一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中,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及其实现形式。P36
1、公有制的内涵: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
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认识:量的伏势、质的提高,控制各种经济命脉。
②理由:公有制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客观发展要求,是其它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坚持按劳分配)
3、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国家(全民)所有制。含义:实质上是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全民是一个整体概念。
②集体所有制。含义:生产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A、城镇集体经济;B、农村集体经济;C、村级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企业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②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③共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原因:A、生产力参差不齐;B、资本的组织形式;C、利益驱动;D、随着Pm直接占有范围的不同而不同。④公有制实现形式
经营方式:A、国有国营(集体经营);B、承包经营;C、租赁经营。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A、所有者和劳动者联为一体;B、小规模的生产经营;C、小本、灵活、适用性强。
2、私营经济
3、外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A、国民经济中新增经济增长点;B、劳动产品劳务;C、社会资本、国家财政收入;D、就业;E、公有制经济。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客观必然性:A、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B、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决定;C、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原则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按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和劳动质量来分配——〉正确认识历史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劳动作为唯一尺度)——出现原因:A、生产力发展水平;B、公有制;C、劳动者的特点。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A、主体——企业和社会——〉所以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B、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作为尺度;C、他们不是采用劳动券,而必须按照„„;D、按劳分配是分配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
劳动——劳动券——个人消费品
劳动——货币(工资)——个人消费品
二、确立按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因:多元化的经济制度。
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 ①按经营效益分配:经营性劳动收入、创新收入、风险收入、机会收入。
②按资分配:A、个人存款收入;B、股息、债息、红利;C、租金;D、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资产收入。③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④按技术、信息、知识产权、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结合点:劳动属于生产要素中的一种)①共同标准:不同生产要素贡献的不同
②劳动是特殊的生产要素,地位较重要,应以按劳分配为主。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分配制度
1、认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元分配制度。
2、个人收入的主要形式:劳动收入、劳动力的价值收入、经营风险收入——即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剥削收入、非剥削收入)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
一、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内涵
1、市场范畴
狭义:有形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从经济活动的空间上来讲的广义:有形+无形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职业经理评价的市场)
从市场主体角度来看: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从经济运行角度来看: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来调节手段。
2、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商品经济 ①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配制。定义:P52;最优合理——宏观:全社会、每一种;微观:每一个行业、企业。③经济机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DIM”分析法 ④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共同:基础+价值规律
区别:A、对应概念不同——商品经济包含在经济形态中,对应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B、生产力;C、层次不同;D、范围。
二、资源配置、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1、资源配置的含义: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矿场)和社会资源(劳动力、制度、科技、信息、资本)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来分配资源。
2、配置资源的方式(指社会组织形式)
自然配置
市场配置
计划配置
基本经济条件
①以生产者家庭(或部落)为基本生产单位;②交换很少。
①资源归产权明显的自然人和法人;②经济主体独立自主受法律保护。
①资源归国家所有;②企业、个人归属国家。
决策机制
①决策权掌握在家长、酋长、庄园主手里;②依赖传统习惯、强制力
①决策权掌握在经济主体手里;②自主决策、分散决策。
①决策权集中在政府手里;②依靠强制力,所有制、所掌握的信息。
信息机制
封闭、缺乏
①价格信号透明、公开;②横向传递、无限传递、收集成本低。
①计划指标;②纵向、组织成本大。
动力机制
生存需要
物质、货币
精神激励、行政动员、道义劝说
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体制)的比较
(一)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1、优点P56-58:①以市场价格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②自动调节资源配置的流向和流量,使产需衔接;③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④优胜劣汰,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2、缺点:
①事后调节造成资源浪费 竞争
②市场竞争,导致分配不公
③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垄断
市场失灵:①短期行为出现,生产盲目,产品滞销;②无法解决公共物品的分配;③对“外部不经济”现象无能为力;④引起竞争,竞争又引起垄断从而阻碍竞争,效率损失;⑤收入不公平,引起社会矛盾。
外部不经济:①对宏观经济平衡的无力;②不能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及阻止“泡沫”的破灭。
(二)计划配置的优缺点
1、计划:指令性计划(直接);指导性计划(间接)。
2、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的优点:①能够保证生产按比例发展,避免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②能够迅速动员全社会的人、财、物力;③能够保证社会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3、确保计划配置资源有效性的隐含前提:①完全信息,假定;②单一利益主体假定。
4、缺点:①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信息不足、信息失真;②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管理成本高:“集体行为”、信息复杂性;③计划价格导致资源浪费——不反映价值、不反映分供求;④社会分配的严重平均主义。
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耦合:混合经济
1、基本特征(3个结合):①资源:民间所有+国家所有;②市场+计划;③自由竞争+国家干预。
2、结合的原则:市场——微观;计划(国家政府)——宏观
3、“DIM”分析 D——有管理的分散决策;I——价格,辅:政策信息;M——物质和货币:指导性计划;
四、认识一些基本关系
(一)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机制的关系:①决策机制;②信息机制;③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含义:体现一个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具有根本的质的规定性。
2、经济体制:含义:P66 资源配置的手段、经济运行机制;国民经济组织管理体制——集权型:前苏联为代表——激进式;分权型:中国——双轨制:计划市场。
3、二者的关系。区别:经济制度——本质;经济体制——表现形式。联系:①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前提和基础;②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基本框架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一)深层原因: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道路和特殊矛盾
1、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①理论——〉现象;②国际环境;③发展战略;④文化传统,路径依赖。
2、中国计划经济实践过程中的特殊矛盾:
①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VS政企关系危机(企业成了政府附属物):A、政府同企业搞好关系;B、企业办社会;C、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扭曲行为。
②社会资源的行政化配置VS宏观经济失衡。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政府职能混乱——经济混乱。
③组织结构的条块分割VS社会化大生产 ④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VS经济效率的损失 ⑤“一大二公”所有制VS生产力状况
(二)间接原因:实现的社会主义经济首先是一种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依然存在。(基本条件:社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产权——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②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国有经济内部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活动是独立的。
(三)直接原因:计划与市场结合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体制。
(四)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接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内涵: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社会主义体制P76;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红管为辅。
2、市场经济的共性: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市场运行的开放性和有序性,市场体系的完备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制度,在宏观上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二者的长处。
4、主要特征:①所有制结构;②分配制度;③混合经济。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贡献(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现代经济的一般框架 “四个基本要素”,市场体系,法人主体——〉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国内、国外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和特征。
三个体系、两种制度:①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微观基础;②市场体系;③分配制度;④宏观调控;⑤社会保障体系。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垄断)
德国(市场)法国(计划)
日本(政府)
1、美国的垄断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与市场”柔性结合的市场经济(宏观较弱)
2、德国的社会经济模式:“自由加秩序”。
3、法国的计划主导型模式。
4、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概述
一、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与构成
(一)、含义及其构成
1、含义。狭义: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农民、居民个人);广义:微观经济主体+这些主体的基本特征。
2、构成:
企业——生产商品,提供服务,购买生产要素;
农民(家庭)——小生产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剩余劳动的提供者。居民个人——生产力的拥有者,劳动力的提供者,商品服务的购买者。政府——公共产品、公共劳务的提供者,政府采购。
(二)基本特征:判断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依据
1、平等性;
2、自主性;
3、逐利性;
4、自发性
二、市场微观经济基础形成的前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
1、产权:法律规定的一组权利。
2、财产所有权:所有权和产权
财物:所有物质的东西,代表一种财富。财产:当财物被某人所有,则成为某人的财产。A、狭义的财产所有权和产权的关系
联系:a、狭义的所有权是产权的一部分;b、所有权是产权的基础和核心;c、产权是所有权的派生。
区别:a、所有权属于所有制的范畴;b、产权属于财产运营的范畴。
3、产权的基本特征:①排他性——主体只有一个;②有界性——界限;③可分界性——分给不同的主体,利益随之分配;④可交易性。
4、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微观经济基础形成的条件
产权界定:P100——产权主体的界定,产权范围的界定。
原因:①产权主体的界定是市场交换的前提;②产权范围的界定为经济主体产生了激励、约束作用;③产权的界定是微观经济基础自主性和平等性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一、国有企业以及社会主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企业格局多样化
(一)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1、集合生产要素,利润动机,风险,商品服务,经济单位
2、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形式
自然人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个体企业、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①企业投资行为:怎么购买生产要素,怎么选择融资市场;
②企业生产行为:最优化的生产规模,既定总成本、总投资的最优化产量。③创新行为问题:成本优势,市场优势。
(二)国有企业以及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1、国有企业的性质——不是自由契约的产物
2、国有企业的特点:①被赋予社会政策目标——缺点:市场竞争力差;②特殊的融资渠道——财政拨款、贷款、向国外发放公债;③较高的信誉——缺点:破产倒闭困难。
3、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企业制度——一种财产制度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微观经济体制(一种经济体制应该有一个与之适应的企业制度);B、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C、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四个方面16个字):a、产权明晰——明确的出资人、企业法人的财产权明晰;b、债权明确——出资人、经营者、劳动者。D、政企分开。出资者——〉股东——用手投票、用脚投票。
E、管理科学: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经营决策机构;经理人——经营决策执行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②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和分类改组
A、保留国有和国家控股的企业——安全、自然垄断(煤炭、矿山、石油)、公共产品; B、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区别对待:a、实力、竞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股、控股;b、竞争力弱,经营困难——联合、兼并、出售;c、长期亏损,扭转无望和资源耗竭。C、“抓大放小”方针:(a)“抓大”建立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b)“放小”:a开放搞活——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产结构;b、形式——出售、兼并联合、股份制和租赁;c、“扶小”——发展潜力。
③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国资委:全职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经济行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个人经济行为
1、个人消费行为;
2、个人储蓄行为;
3、就业的行为。——受自身资源的限制。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农户
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几经变迁(我国)
事实上和理论上的依据:
1、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理论依据);
2、可以减少交易费用; 第四章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 第一节 市场运行机制
一、市场经济运行流程
投入要素
提供商品、服务
个人(家庭)
企业
个人(家庭)
购买要素
购买商品、服务
支出生产成本
消费支出
企业
个人(家庭)
企业
获取要素收益
获取销售收入
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弥补市场失灵,宏观调控 政府
个人、企业
代表组成政府
财政支出、财政转移、政府采购
政府
个人、企业
二、市场运行机制(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及其构成要素
机制:机器构造和运动原理。
经济机制:一定的经济机体内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功能。
市场机制:在市场运行中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制约的作用和方式(价值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
价格机制:价格作为杠杆调节资源的配置。
供求机制:供求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竞争机制:市场运行的动力机制,引起生产的流向变化,优胜劣汰来调节市场的运行。
风险机制:企业所面临的不同后果,通过具体的决策,改进生产进经营。
1、市场的基本要素:价格、供求、竞争、风险互相作用。
2、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价格变动——生产规模变动——供求变化——价格变化。
3、中国价格体制的改革。
行政统一定价(早期计划经济时期,价格体系不合理)——〉“双轨制”(指令价格、指导价格、市场价格)——〉市场自发形成(商品、劳动力价格,金融市场还未完全做到)
(二)市场机制作用的具体形式
1、供求体制:A、商品、资金、技术;B、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必需通过交换解决;C、需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供给:信息、能力受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相关产品价格、预期的影响;D、内容,供求决定价格机制,价格影响供求机制。
2、竞争机制P136:
(1)
竞争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的联系、作用(概念);
(2)
内容:A、竞争作用于市场价值的形式(个别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市场价值的确定。)市场类型:供过于求——生产者之间竞争——买方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抢购)——卖方市场;供求均衡——生产者、消费者。
B、竞争作用于市场价格的运行。
3、风险机制。W—G—惊险的跳跃;风险来源——不确定性、竞争。
(三)市场机制的特征
1、作用的自发性;
2、作用的连续性;
3、作用的回归性。
(四)供求理论
1、需求定律(有支配能力的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运动的关系。
2、供给定理:价格与供给之间是呈正向变动关系。
三、市场运行的两种组织形式:市场和企业
1、交易费用理论
(1)交易:人们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生产、交易,除生产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2)交易费用:概念P131 类型:①偶然因素,发生损失的费用;②鉴定、履行、监督合同产生的费用。
2、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
(1)取决于交易的因素(市场,信息量)市场不确定性,信息成本;(2)人的因素:人的有限理性、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知识。
3、均衡价格问题。成交量影响成交价格。纳什均衡:针对对方策略的最佳选择。
四、怎样降低交易成本(手段、途径)
①制度的功能(合同制度(收银条等交易的契约))核心:产权制度(界定产权)建立(法人产权,法律所有权)第二节 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及其构成
1、市场体系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由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①从客体结构分:商品市场(Pm市场、Km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资金市场、A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市场)②从主体结构:生产者、消费者、(交换)中介者、市场调节者。③从空间结构:地区市场(区域)、全国市场、国际市场。④按时间划分:现金市场、期货市场、信用市场。
市场体系的特征:①完备性,市场体系——宏观体系、微观体系;②统一性:结构完整、多层合理、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外市场统一;③开放性:对内对外开放,有效、合理配置资源;④竞争性:要求公平、公正的竞争、基本前提;⑤规范性(有序性):遵守法律、法规。市场规则P150:
市场进出规则:主体、商品“三无”质量; 市场交易规则:欺诈、走私、债务; 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仲裁规则。
2、市场体系的分类
(1)按市场客体结构划分 客体(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一般的商品市场(有形市场);生产要素——无形的市场。(2)市场主体结构划分
主体:居民、农民、国家:生产者、消费者、交易中介者、调节者。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国外(所有者)(3)
按空间结构划分:地区、全国、边界。
(4)
按时间结构划分:现货、期货(商品标准性合同:套期保值、投机获利)、贷款(兼现货与期货特征)。
二、我国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的健全
缺陷:
1、完整性、滞后性、封闭性、垄断性
2、商业信用欠缺。
(1)
商业信用问题
不讲商业道德,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交易链条中断,影响经济运行(赊销)(逃债、假冒伪劣商品)解决:查办、教育。(2)行政垄断问题
指令性计划造成——〉地方保护主义(长期的历史渊源); 改革——〉深化政府部门职能——〉强调外部,开放经济; 建立健全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第三节 市场结构和市场规则
一、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的类型
1、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参与者、参与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无差别;
2、垄断市场(边际收益至少等于边际成本,即利润为零)
3、垄断、竞争市场
4、寡头市场
(二)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
1、市场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效率低,成本高
2、行政性垄断企业
第五章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1、国民收入的两种含义
物质产品核算体系(东方核算体系):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社会总产品的净产品的价值。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西方核算体系)广义:国内生产总值(GNP,GDP);狭义:扣除资本折旧、间接税。
2、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GNP)①含义:
②两种“总值”的关系
区别:统计原则,核算角度;联系:A、GNP=GDP-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B、封闭经济体系GDP=GNP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两种体系区别:①二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②指标的内容不同。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两种核算体系的理解
初次
再
MPS
物质生产部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
初次
政府调节
SNA
物质与非物质
再分配
第一阶段:初次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效率原则,微观层次,也称功能分配,要素收入分配; 第二阶段:再分配,以政府为中心,公平原则,宏观层次,也称规模分配。
2、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控制收入差距拉大的需要;②社会管理者的需要;③宏观经济调控者的需要;④经济产品协调着的需要;⑤社会保证基金、后备基金。
3、政府进行再分配的手段
①税收;②财政转移支付——通会社会保障的措施;③其他政治经济政策:A、价格鉴别;B、希望工程:贫困儿童受教育机会;C、再就业工程。④最终收入: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基金、个人收入。
第三次分配: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收入以道德捐赠给社会。
四、按西方体系怎么认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要素收入(五大要素: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专利收入、管理者报酬、人力资本报酬)。
再分配:①理由;②手段:A、财政征税;B、财政转移支付;C、价格杠杆;D、银行信贷 形成三种原始收入:国家(政府)、企业、个人(收入)
四、功能收入分配与规模收入分配
要素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个人、家庭之间收入差距、程度)第二节 收入差距
一、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经济学中的效率:经济效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经济增长
2、公平:社会公平——收入平等、机会平等。
3、公平的效率关系:①公平和效率 替代关系 福利国家(瑞典、英国、德国)②一致性:效率促公平、公平促效率。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原则 不同分配领域:微观——效率;宏观——公平分配环节:初次——效率;再分配——公平
分配机制:市场机制分配——效率;政府分配机制——公平
三、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变量标准
1、生产要素数量、种类的不同;
2、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的不均等。标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四、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倒U假说”
五、改革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 “两个内部”——城市之间、农村内部;“两个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第三节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一、关于效率与公平投入——〉产出
公平:利益与权力的合理化分配。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西方经济学对效率与公平的三种观点。
三、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分配制度变革——〉生产积极性、差距、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规则 目标:共同富裕。第四节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什么是制度保障制度:制度、法律、规章、措施的总称叫做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特点:强制性、普通性、互济性。
②社会福利:财政补贴、集体福利、环境保护、医疗福利 ③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孤寡病残救济、④社会优抚;⑤优抚措施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意义
(一)功能:
1、保障功能,稳定功能;
2、调节经济功能;
3、劳动再生产;
4、收入分配功能
(二)意义:
1、社会稳定;
2、增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发展;
4、协调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
1、保障对象社会化;
2、保障水平合理化;
3、保障规模多样化;
4、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拨、企业基金、个人缴纳、社保基金的运营收入、商业保险业);
5、管理法制化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衍变
我国目前当前面临的问题:①覆盖面狭窄;②保障主体错位;③待遇——平均主义和差别对待并存;④筹资单调、管理不科学。
四、改革的思路 适度水平(低保障,覆盖广)
发展的序列:生活救济、医疗保障——〉生育
层次:国有企业者——〉自由职业者——〉乡镇企业者——〉法律依托。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消费 第一节 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
一、欲望、需要、需求与消费(层层推进的关系)
欲望多样性:也是一种社会产物(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关系来联系),也是一种原动力。
需要更具有社会性,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制度相联系所提出的要求。需求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具有现实性,有效的需求通过市场来满足。
消费:人们为了生存发展一种合乎目的经济行为(满足生存发展)生产消费: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或劳动。个人消费(主要考察对象)
二、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
2、生产结构的变化决定消费结构的变化。
3、分配状况、水平、方式影响消费。消费体现了分配状况——〉改革分配制度
4、交换制约消费。交换流通就是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消费。
三、居民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第二节 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关系
一、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异同 都是要求,具有社会性。
需要只是欲望,需求更具有现实性,把想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
2、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
3、消费需求关系到经济健康有序的增长 ①供需协调的意义。
②消费需求直接成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
二、我国在经济运行中的消费需求状况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之前:短缺经济变化——〉两大部类比例不平衡;之后:五个阶段 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
一、消费水平:按人均计算的消费资料和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二、合理的消费水平
三、消费结构:各类消费资料的比例问题。
消费方式:
1、社会公共方式;
2、个人方式——家庭方式、社会化方式。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1)
发展对外关系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历史背景)
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国家化、产品使用国际化、商品劳务贸易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A、一国资源的有限性;B、各国科技、管理水平差距已经显现;C、国际分工出现(追求国际分工比较利益的需要)(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和平崛起的需要)①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要协调发展)。②提高经济效益(从粗放性到有效性)。③加速现代化建设
④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1)对外贸易,增加出口;(2)引进先进技术、遵循原则;(3)利用外资的问题;(4)劳务合作。
3、怎样来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
全方位的开放
加入WTO——有利于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存
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异同
2、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①经济发展的速度——解决就业问题;②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
3、经济质量:①经济效益;②社会效益;③环境效益。
4、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周期问题(持续稳定的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问题)
5、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人口、科学技术;(2)非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法制、劳动力、经济体制。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较长的时间看与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绿色GDP)意义:缓解人口问题、合理理解资源、社会全面进步
1、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第八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宏观和宏观经济学
宏观指总量关系,专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政府怎么来调节总量关系的经济学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组合、提供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社会总供给及其形成
1、定义:一国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2、社会总供给来源于总产出
3、影响因素:A、社会总需求;B、物价水平;C、一定时期的资源供给量;D、资源利用效率;E、政府及其政策。
三、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
1、定义:一国一定时期 最终产品和劳务需求、购买能力。
2、构成: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 政府拉动整个经济的“三驾马车”。
四、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1、总供求平衡 总量平衡——〉价值
结构平衡——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
2、总供求不平衡 总供给>总需求: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
98-2002年特点:①失业;②通货紧缩;③经济停滞。
总需求>总供给:短缺经济(供给不足)。特点:①就业;②投资、消费需求;③通货膨胀。
四、就业水平、物价水平
1、就业与失业
劳动年龄人口:生理年龄。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
充分就业:保持失业率在4%-5% 失业:有劳动能力的,原就业的,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
2、失业原因,失业类型
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本原因)。摩擦性失业:职位的空缺,失业人口并存的现象。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不适应该工作。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性波动。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社会总供求失衡是其根本原因)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上涨(货币贬值)——〉需求变化成本上升,结构性膨胀——〉货币作用扭曲。
通货紧缩——〉物价的下跌(总需求不足,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第三节 政府与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不等于政府行为干预。
微观管制:内部、外部、局部、中央政府。
二、宏观调控目标、基本目标:总供求平衡。具体目标:
1、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增加就业 ①内涵
②表准:失业率≠0 ③充分就业和宏观经济总供求平衡相一致。
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政府有管制经济的职能;
2、管理国有资产(确立产权主体);
3、调节收入分配;
4、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5、市场失灵需要宏观调控。
四、宏观调控方式、手段和政策
手段——指导性计划手段、经济手段(价格、汇率、利率、税收)、法律手段(完善司法制度)、行政手段
政策——财政政策(预算、税收、投资)、货币(利率、公开市场业)、产业政策(调整结构)、收入分配、转移支付。
第五篇:《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中考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中考知识点
一、原文及词语解释
环(围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在山上)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递进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指老人)提携(指代孩子),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以……为乐)其乐(乐趣)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僧人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的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象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俊秀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啊。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靠近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清;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滁州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三、翻译句子。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这就是醉翁亭了。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的。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1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在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酒味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1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1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要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啊。
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着,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1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四、理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0、“太守之乐”有哪些?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