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 山鬼赏析
屈原《山鬼》赏析
学习完《山鬼》我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山鬼等待着爱情,屈原期待着明君,千里马希翼着伯乐。《山鬼》是一个有关等待的故事,山鬼,在这里并不是指山中的鬼,而是指山中的女神。古代往往鬼神不分,不管是写人还是写鬼,此处表达的始终是人的思想情感。而这篇诗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前前后后山鬼的情感变化。
诗歌的开头,诗人分别从远观和近望的视角对山鬼的形象做出了刻画。从山鬼一身如草如树的打扮,以及她那灵动的眼波、亮丽的笑容,无不体现出即将和情人约会的山鬼,内心无比的兴奋与激动,为此,美丽的女神山鬼不怕山路难行,采集来了美丽的香草野花,要献给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四处眺望始终不见心上人的影子,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开始在山林间寻找。诗中正是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女巫的这一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
等啊等,渴了就喝山间的泉水,累了就在松柏树下休息,虽然,等不到心上人令她十分烦忧,但她依然不气馁,山间的风声、天上的雷声、夜间猿狖的啼声,这些都无法停止她对情人的思念。当她孤零零立在山顶上向下望时,眼前却是一片茫茫升腾的云雾,什么也看不见。回头再望望幽暗的山林,古木森森,昏暗如夜,山风夹着阵雨,噼里啪啦的飘来。等啊等,等来的却是失望,于是在风雨凄迷中无奈的离去。
整首诗中,诗人对主人公的等待爱人的整个过程中情感变化的描写,十分细腻、传神。这首诗情感线索清晰,情景交融,同时,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充分烘托渲染了主人公的心情。
一直以来,这首诗歌给我的映像就十分深刻,它让我看到了山鬼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我看到了山鬼作为一个女神的痴情。诗中的山鬼是大度的,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发怒,只是暗自沉吟,默默苦叹。
在我看来,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它给人留有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山鬼最后是否等到了心上人,山鬼最后是否真的放弃了,等待山鬼的又会是什么?以及,山鬼的心上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虽然,整个过程中他都没有露面,但山鬼这么美好的女神,会爱上什么样的男子,这让我十分好奇……
第二篇:九歌·山鬼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歌·山鬼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歌·山鬼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译文
好像有人在那山隈经过,是我身披薜荔腰束女萝。
含情注视巧笑多么优美,你会羡慕我的姿态婀娜。
驾乘赤豹后面跟着花狸,辛夷木车桂花扎起彩旗。
是我身披石兰腰束杜衡,折枝鲜花赠你聊表相思。
我在幽深竹林不见天日,道路艰险难行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伫立高高山巅,云雾溶溶脚下浮动舒卷。
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东风飘旋神灵降下雨点。
挽留了神女在一起享尽欢乐忘了归去,年岁渐老谁让我永如花艳?
在山间采摘益寿的芝草,岩石磊磊葛藤四处盘绕。
怨恨你失约,我惆怅不已忘记归去,你在深深的思念我啊,一刻也不得闲。
山中人儿就像芬芳杜若,石泉口中饮松柏头上遮,你想我吗心中信疑交错。
雷声滚滚雨势溟溟蒙蒙,猿鸣啾啾穿透夜幕沉沉。
风吹飕飕落叶萧萧坠落,思念公子徒然烦恼横生。
注释
山之阿(ē):山谷
被(pī):通假字,通“披”。薜荔、女萝:皆蔓生植物,香草。
含睇:含情脉脉地斜视。睇(dì),微视。宜笑:得体的笑。
子:山鬼对所爱慕男子的称呼,你。窈窕:娴雅美好貌。
赤豹:皮毛呈褐的豹。从:跟从。文:花纹。狸:狐一类的兽。文狸:毛色有花纹的狸。
辛夷车:以辛夷木为车。结:编结。桂旗,以桂为旗。
石兰、杜蘅:皆香草名。
遗(wèi):赠。
余:我,山鬼自指。篁:竹,深密的竹林。
表:独立突出之貌。
容容:即“溶溶”,水或烟气流动之貌。
杳冥冥:又幽深又昏暗。羌:语助词。
神灵雨:神灵降下雨水;雨,作动词用,下雨。
灵修:指神女。憺(dàn):安乐的样子。
晏:晚。华予:让我像花一样美丽。华,花。
三秀:芝草,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食了能延年益寿。
公子:也指神女。
杜若:香草。
然疑作:信疑交加。然,相信;作,起。
填填:雷声。
狖(yòu):长尾猿。
离:通“罹”,忧愁。
赏析:
出自《九歌》,这是第九首。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女山鬼,在山中采灵芝及约会她的恋人。郭沫若根据于字古音读“巫”推断于山即巫山,认为山鬼即巫山神女。巫山是楚国境内的名山,巫山神女是楚民间最喜闻乐道的神话。
关于《山鬼》题旨的两种解释。宋朱熹认为:“此篇文义最为明白,而说者自汨之。今既章解而句释之矣,又以其托意君臣之间者言之,则言其被服之芳者,自明其志行之洁也;言其容色之美者,自见其才能之高也。子慕予之善窈窕者,言怀王之始珍己也。折芳馨而遗所思者,言持善道而效之君也。处幽篁而不见天,路险艰又昼晦者,言见弃远而遭障蔽也。欲留灵修而卒不至者,言未有以致君之寤而俗之改也。知公子之思我而然疑作者,又知君之初未忘我,而卒困于谗也。至于思公子而徒离忧,则穷极愁怨,而终不能忘君臣之义也。以是读之,则其他之碎义曲说,无足言矣。”(引自《楚辞集注》卷二)这实际上是将王逸说的“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具体化,用“君臣之义”给此篇作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解释。近人谭介甫将朱说加以发展,把屈原使齐的事也附会进来,他说:“……《河伯》《山鬼》为一偶,本来山与河是相对的,那么,鬼与伯也是相对的吗?《河伯》内容是说齐、楚使臣间的交际和别离,而《山鬼》虽多言楚事,但其间也言使齐事(按:作者认为“乘赤豹”以下四句言使齐事),还有一处提及齐国和齐王(按:作者指的是“东风飘兮神灵雨”一句),已可见此两篇自有相同之点。我本认为《九歌》分题都是因事发挥,只有《东皇》列在最前,表示楚先王的强盛,作为后王衰弱无能的对比,一以表夸张,一以示鉴戒。《山鬼》列在最后,多叙屈原和怀王君臣间的离合……。”(节自《屈赋新编》(上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对以史实附会的解释方法,王夫之早就表示过反对的意见,他说:“此章(指《山鬼》)依恋,自然为情至之语,见忠厚笃悱之音焉。然必非以山鬼自拟,巫觋(男巫,读xí)比君,为每况愈下之言也。”(引自《楚辞通释》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近人赞成此说的颇多,而且不限于《山鬼》一篇,就《九歌》的整体来说,大部分是情歌,也有个别祭歌,而不是什么“忠君之赋”。(选自《名作欣赏》1994年第2期)
读这首诗先得注意两点:一是“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本文的品赏即以此说为据,想来与诗中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为接近〖注一〗。苏雪林提出《九歌》表现“人神恋爱”之说以后,大多数研究家均以“山鬼”与“公子”的失恋解说此诗,笔者却以为不妥。按先秦及汉代的祭祀礼俗,巫者降神必须先将自己装扮得与神灵相貌、服饰相似,神灵才肯“附身”受祭〖注二〗。但由于山归属于“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遥望而致其祭品”的“望祀”方式,故山鬼是不降临祭祀现场的。本诗即按照这一特点,以装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入山接迎神灵而不遇的情状,来表现世人虔诚迎神以求福佑的思恋之情。诗中的“君”、“公子”、“灵修”,均指山鬼;“余”、“我”、“予”等第一人称,则指入山迎神的女巫。说明了这两点,读者对这首轻灵*的诗作,也许可品味到一种不同于“人神恋爱”说的文化内涵和情韵了。
你看,此诗一开头,那打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就正喜孜孜飘行在接迎神灵的山隈间。我们从诗人对巫者装束的精妙描摹,便可知道楚人传说中的山鬼该是怎样倩丽,“若有人兮山之阿”,是一个远镜头。诗人下一“若”字,状貌她在山隈间忽隐忽现的身影,开笔即给人以缥缈神奇之感。镜头拉近,便是一位身披薜荔、腰束女萝、清新鲜翠的女郎,那正是山林神女所独具的风采!此刻,她一双眼波正微微流转,蕴含着脉脉深情;嫣然一笑,齿白唇红,更使笑靥生辉!“既含睇兮又宜笑,着力处只在描摹其眼神和笑意,却比《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之类铺排,显得更觉轻灵传神。女巫如此装扮,本意在引得神灵附身,故接着便是一句“子(指神灵)慕予兮善窈窕”——我这样美好,可要把你羡慕死了:口吻也是按传说的山鬼性格设计的,开口便是不假掩饰的自夸自赞,一下显露了活泼、爽朗的意态。这是通过女巫的装扮和口吻为山鬼画像,应该说已极精妙了。诗人却还嫌气氛冷清了些,所以又将镜头推开,色彩浓烈地渲染她的车驾随从:“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这真是一次堂皇、欢快的迎神之旅!火红的豹子,毛色斑斓的花狸,还有开着笔尖状花朵的辛夷、芬芳四溢的桂枝,诗人用它们充当迎神女巫的车仗,既切合所迎神灵的环境、身份,又将她手燃花枝、笑吟吟前行的气氛,映衬得格外欢快和热烈。
自“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以下,情节出现了曲折,诗情也由此从欢快的顶峰跌落。满怀喜悦的女巫,只因山高路险耽误了时间,竟没能接到山鬼姑娘(这当然是按“望祀”而神灵不临现场的礼俗构思的)!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开始在山林间寻找。诗中正是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女巫的这一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她忽而登上高山之巅俯瞰深林,但溶溶升腾的山雾,却遮蔽了她焦急顾盼的视野;她忽而行走在幽暗的林丛,但古木森森,昏暗如夜;那山间的飘风、飞洒的阵雨,似乎全为神灵所催发,可山鬼姑娘就是不露面。人们祭祀山灵,无非是想求得她的福佑。现在见不到神灵,还有谁能使我(巫者代表的世人)青春长驻呢?为了宽慰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她便在山间采食灵芝(“三秀”),以求延年益寿。这些描述,写的虽是巫者寻找神灵时的思虑,表达的则正是世人共有的愿望和人生惆怅。诗人还特别妙于展示巫者迎神的心理:“怨公子兮怅忘归”,分明对神灵生出了哀怨;“君思我兮不得闲”,转眼却又怨意全消,反去为山鬼姑娘的不临辩解起来。“山中人兮芳杜若”,字面上与开头的“子慕予兮善窈窕”相仿,似还在自夸自赞,但放在此处,则又隐隐透露了不遇神灵的自怜和自惜。“君思我兮然疑作”,对山鬼不临既思念、又疑惑的,明明是巫者自己;但开口诉说之时,却又推说是神灵。这些诗句所展示的主人公心理,均表现得复杂而又微妙。
到了此诗结尾一节,神灵的不临已成定局,诗中由此出现了哀婉啸叹的变徵之音。“靁填填兮雨冥冥”三句,将雷鸣猿啼、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极为凄凉的山林夜景。诗人在此处似乎运用了反衬手法:他愈是渲染雷鸣啼猿之夜声,便愈加见出山鬼所处山林的幽深和静寂。正是在这凄风苦雨的无边静寂中,诗人的收笔则是一句突然迸发的哀切呼告之语:“思公子兮徒离忧!”这是发自迎神女巫心头的痛切呼号——她开初曾那样喜悦地拈着花枝,乘着赤豹,沿着曲曲山隈走来;至此,却带着多少哀怨和愁思,在风雨中凄凄离去,终于隐没在一片雷鸣和猿啼声中。大抵古人“以哀音为美”,料想神灵必也喜好悲切的哀音。在祭祀中愈是表现出人生的哀思和悱恻,便愈能引得神灵的垂悯和呵护。不知山鬼姑娘听到这首祭歌,是否也能怦然心动,而赐给世人以企盼的福佑?
①以此诗“采三秀兮于(於)山间”,“于”不该与“兮”相重,而断定“于山”为“巫山”,山鬼为“巫山神女”。其实,这种句式在本诗即有,如“云容容兮而在下”,“兮”与“而”亦不妨相重。则“于”不必读作“於(巫)”,此山鬼自是民间传说的女山神,而无证据必为“巫山神女“。
②《史记·封禅书》记齐人少翁语日:“上(指武帝)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即环境、装扮)非象神,神物不至。”荆楚民间迎“紫姑”神,亦须“作其形(紫姑形貌)迎之”(《荆楚岁时记》)。都证明了巫风迎神、降神的这一特点。(潘啸龙)
此说无法解答扮神的女巫怎么可能在“山之阿”乘着“辛夷车”的问题,而“乘赤豹兮从文狸”亦非凡人所能办到。联系《山鬼》的上篇《河伯》来看,把此篇作为河伯自白对山鬼女神的爱慕之情,而《河伯》篇作为山鬼女神自白对河伯男神的`爱慕之情,即若《湘君》、《湘夫人》两篇的理解法,似乎更加顺理成章。
九歌·山鬼原文翻译及赏析2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猨同:猿)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译文
好像有人在那山隈经过,是我身披薜荔腰束女萝。
含情注视巧笑多么优美,你爱慕我的姿态婀娜。
驾乘红色的豹后面跟着花纹野猫,辛夷木车桂花扎起彩旗。
是我身披石兰腰束杜衡,折枝鲜花赠你聊表相思。
我在幽深竹林不见天日,道路艰险难行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伫立高高山巅,云雾溶溶脚下浮动舒卷。
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东风飘旋神灵降下雨点。
挽留了神女在一起享尽欢乐忘了归去,年岁渐老谁让我永如花艳?
在山间采摘益寿的芝草,岩石磊磊葛藤四处盘绕。
怨恨你失约,我惆怅不已忘记归去,你在深深的思念我啊,一刻也不得闲。
山中人儿就像芬芳杜若,石泉口中饮松柏头上遮,你想我吗心中信疑交错。
雷声滚滚雨势溟溟蒙蒙,猿鸣啾啾穿透夜幕沉沉。
风吹飕飕落叶萧萧坠落,思念公子徒然烦恼横生。
注释
山之阿(ē):山谷
被(pī):通假字,通“披”。薜荔、女萝:皆蔓生植物,香草。
含睇:含情脉脉地斜视。睇(dì),微视。
宜笑:得体的笑。
子:山鬼对自己爱慕男子的称呼,你。
窈窕:娴雅美好貌。
赤豹:皮毛呈红色的豹。
从:跟从。
文:花纹。
狸:野猫。
文狸:毛色有花纹的野猫。
辛夷车:用辛夷木做成的车。结:编结。桂旗,桂枝编旗。
石兰、杜蘅:皆香草名。
遗(wèi):赠。
余:我,山鬼自指。
篁:竹林。幽篁,幽深的竹林。
表:独立突出的样子。
容容:即“溶溶”,水或烟气流动的样子。
杳冥冥:又幽深又昏暗。
羌:语助词。
神灵雨:神灵降下雨水;雨,作动词用,下雨。
灵修:指神女。
憺(dàn):安乐的样子。
晏:晚。
华予:让我像花一样美丽。华,花。
三秀:灵芝草的别名,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食了能延年益寿。
公子:也指神女。
杜若:香草。
然疑作:信疑交加。然,相信;作,起。
填填:雷声。
猨:同“猿”。
狖(yòu):长尾猿。
啾啾:猿叫声。
离:通“罹”,遭受。
赏析
这首诗中的“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存在争议。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此处品赏即以此说为据,想来与诗中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为接近。
苏雪林提出《九歌》表现“人神恋爱”之说以后,大多数研究家均以“山鬼”与“公子”的失恋解说此诗。该说法似乎不妥。按先秦及汉代的祭祀礼俗,巫者降神必须先将自己装扮得与神灵相貌、服饰相似,神灵才肯“附身”受祭。但由于山鬼属于“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遥望而致其祭品”的“望祀”方式,故山鬼是不降临祭祀现场的。此诗即按照这一特点,以装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入山接迎神灵而不遇的情状,来表现世人虔诚迎神以求福佑的思恋之情。诗中的“君”“公子”“灵修”,均指山鬼;“余”“我”“予”等第一人称,则指入山迎神的女巫。
此诗一开头,那打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就正喜孜孜飘行在接迎神灵的山隈间。从诗人对巫者装束的精妙描摹,可知楚人传说中的山鬼该是怎样倩丽,“若有人兮山之阿”,是一个远镜头。诗人下一“若”字,状貌她在山隈间忽隐忽现的身影,开笔即给人以缥缈神奇之感。镜头拉近,便是一位身披薜荔、腰束女萝、清新鲜翠的女郎,那正是山林神女所独具的风采!此刻,她一双眼波正微微流转,蕴含着脉脉深情;嫣然一笑,齿白唇红,更使笑靥生辉!“既含睇兮又宜笑,着力处只在描摹其眼神和笑意,却比《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之类铺排,显得更觉轻灵传神。女巫如此装扮,本意在引得神灵附身,故接着便是一句“子(指神灵)慕予兮善窈窕”——“我这样美好,可要把你羡慕死了”:口吻也是按传说的山鬼性格设计的,开口便是不假掩饰的自夸自赞,一下显露了活泼、爽朗的意态。这是通过女巫的装扮和口吻为山鬼画像,应该说已极精妙了。诗人却还嫌气氛冷清了些,所以又将镜头推开,色彩浓烈地渲染她的车驾随从:“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这真是一次堂皇、欢快的迎神之旅!火红的豹子,毛色斑斓的花狸,还有开着笔尖状花朵的辛夷、芬芳四溢的桂枝,诗人用它们充当迎神女巫的车仗,既切合所迎神灵的环境、身份,又将她手捻花枝、笑吟吟前行的气氛,映衬得格外欢快和热烈。
自“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以下,情节出现了曲折,诗情也由此从欢快的顶峰跌落。满怀喜悦的女巫,只因山高路险耽误了时间,竟没能接到山鬼姑娘(这当然是按“望祀”而神灵不临现场的礼俗构思的)!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开始在山林间寻找。诗中正是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女巫的这一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她忽而登上高山之巅俯瞰深林,但溶溶升腾的山雾,却遮蔽了她焦急顾盼的视野;她忽而行走在幽暗的林丛,但古木森森,昏暗如夜;那山间的飘风、飞洒的阵雨,似乎全为神灵所催发,可山鬼姑娘就是不露面。人们祭祀山灵,无非是想求得她的福佑。现在见不到神灵,就没有谁能使我(巫者代表的世人)青春长驻了。为了宽慰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她便在山间采食灵芝(“三秀”),以求延年益寿。这些描述,写的虽是巫者寻找神灵时的思虑,表达的则正是世人共有的愿望和人生惆怅。诗人还特别妙于展示巫者迎神的心理:“怨公子兮怅忘归”,分明对神灵生出了哀怨;“君思我兮不得闲”,转眼却又怨意全消,反去为山鬼姑娘的不临辩解起来。“山中人兮芳杜若”,字面上与开头的“子慕予兮善窈窕”相仿,似还在自夸自赞,但放在此处,则又隐隐透露了不遇神灵的自怜和自惜。“君思我兮然疑作”,对山鬼不临既思念、又疑惑的,明明是巫者自己;但开口诉说之时,却又推说是神灵。这些诗句所展示的主人公心理,均表现得复杂而又微妙。
到了此诗结尾一节,神灵的不临已成定局,诗中由此出现了哀婉啸叹的变徵之音。“靁填填兮雨冥冥”三句,将雷鸣猿啼、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极为凄凉的山林夜景。诗人在此处似乎运用了反衬手法:他愈是渲染雷鸣啼猿之夜声,便愈加见出山鬼所处山林的幽深和静寂。正是在这凄风苦雨的无边静寂中,诗人的收笔则是一句突然迸发的哀切呼告之语:“思公子兮徒离忧!”这是发自迎神女巫心头的痛切呼号——她开初曾那样喜悦地拈着花枝,乘着赤豹,沿着曲曲山隈走来;至此,却带着多少哀怨和愁思,在风雨中凄凄离去,终于隐没在一片雷鸣和猿啼声中。大抵古人“以哀音为美”,料想神灵必也喜好悲切的哀音。在祭祀中愈是表现出人生的哀思和悱恻,便愈能引得神灵的垂悯和呵护。[4]
创作背景
此篇为祭祀山神的颂歌。至于诗中的“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存在争议。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第三篇:山鬼的爱情故事
山鬼的爱情故事
从前有座山叫臧青山。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个青年小伙子叫阿良,他常常到臧青山上打柴,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以此用来补贴家用。阿良父亲早亡。家里仅有个老母亲。阿良的孝顺出名,远近皆知。
邻村有一个郎中的闺女叫阿玉,时常也到臧青山中采药。因此阿玉在臧青山也经常遇到阿良。渐渐地两个人走在了一起。不知不觉中,阿玉爱上了这位耿直的青年。而这憨厚的小伙子怕人家嫌自家贫穷,又加上阿玉父亲极其严厉,一直没敢登门提亲。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去了。
直到有一天,一个媒人走进了阿玉的家,托媒的正是林员外家二公子。当郎中把这件事告诉刚采药回来的女儿阿玉时,阿玉立马回绝了。郎中暴跳如雷,也略有所闻,阿玉喜欢上了一个穷小子。所以郎中把女儿阿玉锁了起来,不让她出门。
再说阿良好几日上山砍柴不见阿玉,倍感思切之余心中顿生疑虑。一打听才知道阿玉被他父亲关在家中。从此他更加努力地打柴,希望能够赚更多的钱来迎娶阿玉。
大约过了两个月后的一天,黄昏过后,天很快的黑了下来,乌云斗暗。而阿良还在山上拼命的打柴,不会而便下起了大雨。他只好背着打好的柴往家赶。半路上,阿良看到浑身湿透的阿玉跌跌撞撞跑了过来,他连忙上前问怎么回事。阿玉告诉阿良,她趁她爹不注意逃出了家门。而且告诉阿良,立马跟他一起远走天涯,离开这个地方。
阿良告诉阿玉,他还有一个老母亲,此事还得考虑考虑。阿玉告诉阿良,来不及了,她父亲派的人很快找到这里来了。如果被抓回去了,他爹会逼她嫁给一个她根本不喜欢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有机会跟阿良见面了。
阿良只好叫阿玉到山上一个茅草屋里躲躲,他需要回趟家,安顿好了便上山找她。
就这样,阿良就回家了。他卸好柴,安顿了母亲,就急急忙忙的跑上山去,一路泥泞和雨水,阿良发现路上许许多多的脚印,心中顿生不详,他连忙找到了那个湿漉漉的茅草屋,没有见到阿玉,地上一些杂乱的脚印告诉他,阿玉可能真的被抓回去了。
第二天,噩耗传来,她爹果然派人上山抓人,但是阿玉并没有被抓回去,而是被迫跳下了山崖!山崖地势险恶,加上夜暗不明。派来的也没敢下山寻找。阿良闻讯后,顿时感到晴天霹雳,悲痛不已。他一个人沿着陡峭的崖壁,一路寻找着阿玉的遗体。
最后他在泥泞草丛中寻到了阿玉的一只鞋子,却始终没找到阿玉的遗体,他握着鞋子悲天悯地大喊苍天!悲情久久的回荡在山谷之中......************
从此他寡言少语,整天的每日的呆在山上打柴,也时不时的望着那个山崖发呆。自从那时,有村民说,傍晚时分,只要经过这个山,经常隐隐约约看到有一个人影站在茅屋口,浑身湿漉漉的。这个时候大家自然想到了阿玉。也有人说是阿良,但也有人说不是的。渐渐地
这个悲切的结局便在这个宁静的山蒙上了可怕和怪异的阴影。此后的村民黄昏之后,决不敢登山。
多年后,阿良的母亲离世了,而阿良却悄悄地离开了这个村庄。而这个山中女鬼的传说还在继续。阿良离开村庄后参军。又因性情耿直和勇敢,受将军的重用,慢慢地也成了一位将军。
一天,阿良带着家小和部下奉命到一个地方防守疆域,恰巧路过老家,而且还要跨过这个与他有着宿命之缘的臧青山。部队走到山脚下,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阿良告诉部下,山上有个茅草屋,命全体人到茅屋下暂避。
雨一直在下,一群人走着走着,阿良隐隐约约的发现,不远处,茅草屋口阿玉湿漉漉的淡淡的身影。他大惊!连忙擦了擦眼睛,发现又不见了。阿良赶紧命令部下速速撤退,在山下不远处安顿,打算明日绕道而行。
在梦中,阿良看到阿玉在茅草屋口用那幽怨的眼神望着他,说你辉煌发达了,忘记了曾经的约定了,而且娶了另外的女人了,而且说她一直在等他,等着那个心爱的男人把她接回去跟他过日子。等了不知道有多少年了,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她说要他们全部的人陪她下去!阿良”啊“的一声吓惊醒了。
阿良安顿好了部队和家小,他独自一人带着水果和蜡纸上山。在茅草屋里,还有在悬崖边上他不止一次的呼唤着阿玉的名字。而且告诉她,他之前一直在找她。除了一只鞋,什么也没找到。他请阿玉放过其他无辜的人,现在如果能够见她一面,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时大地顿时抖动,山崩地裂......第二天清晨,村民从惊慌中回过神来,昨晚臧青山的那一边发生了地震,整个臧青山都崩掉一大半。之前的那个茅草屋被深深的掩埋到山底下去了。附近一支部队的首领,据说上山之后再也没有下山,好像是本村人,叫阿良。而他的部队也给副首领带走了。
【冥冥中,这两个灵魂多年分离,终于相会了,透过神的眼睛,我们似乎发现阿良的灵魂拿着一只鞋在崩塌的山洞里发现阿玉雪白的骸骨,这时阿玉的灵魂正拿着另一只自己的鞋子,微笑的走来,问阿良,这个决定你后悔吗?你知道吗?自从我摔下山崖死了以后,一只野狗把我叼到山洞里去了,因为那天下雨,当它还没来得吃掉我,这时巨石轰轰地把这个洞口给堵住了。野狗拼命落荒而逃。
阿良百感交集,握着鞋,喃喃不已到,怪不得,怪不得找不到你.....两个灵魂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永远不分离了......透过神的手笔,在展开的“臧青山”的纸上,添上了一个草字头,添上了一个竖心旁,因此成了“藏情山”,阐述了一段心系芳草的凄惨的故事。】
第四篇:赏析大学语文资料整理
。
32. 鲁迅 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 《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他的小说集 《呐喊》 和 《彷徨》 则无可争议地成为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显示了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相结合的实绩。33郁达夫的抒情小说采用“自叙传 ”的形式。34.20世纪30年代,在北方,“京派”作家的创作非常活跃。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情感是诚实、从容、宽厚,题材新鲜,结构完整,文字流丽。沈从文 是京派小说的开创者,也是京派小说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小说的价值在于他的 “湘西” 主题。35.朱自清散文名作有 《背影》
《荷塘月色》
《春》
36.3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熟之作是夏衍的 《包身工》 和宋之的 《一九三六年春天在太原》
37. 贾平凹及其主散文刊物 《美文》最先亮出了弘扬“大散文”的旗号。
38. 曹禺 的《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为背景,以 陈白露 的活动为中心,展示了当时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鬼”与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
39《伤逝》主要人物是 涓生 和 子君。《爱,是不能忘记的》作者是 张洁(注意其它作品)41. 卢梭 是18世纪启蒙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42.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妮娜》
《复活》 43.按课文内容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此情可待成追忆,是当时已惘然。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4,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45,通过意象化的抒情来表现微秒的内心感受,传达丰富的象征内涵,已经成为新诗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46,1918年,《新青年》4卷4号上刊登了七则“随感录”其中六则以白话写成,它们标志着真正意义的现代散文的诞生。
47,老舍曾因创作《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48,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50.话本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局面,成为后世演义小说和白话小说的雏形。
51.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等。52.《伦语》为语录散文 53.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54.每首词都有相配和的曲调,曲调的名称叫做“词调”或“词牌” 55.18世纪,元杂剧《赵氏孤儿》曾流传到欧洲。
56.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57.杜甫被誉为“诗史” 《左传》、公羊高《公羊传》、谷梁赤《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以风、雅、颂、赋、比、兴为《诗经》“六义”。《诗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为后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2、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
3、优秀的诗歌作品,在艺术风格、手法、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所特有的民族特色。《黍 离》赏 析 :全篇三段,六字不同,层层推进、结构极严谨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苗、穗、实;摇、醉、噎。苗、穗、实 :谷子从成长到成熟,时间不断的推移,两层深刻的含义:作者留连黍地之久;爱国之情不变。摇、醉、噎:爱国之情,逐渐加浓、加深。而又正好照应“苗”、“穗”、“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大约作于楚怀王入秦不返、顷襄王初立之时。全诗370余句,近2500余字,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橘颂》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所作,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 :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屈原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不是僵硬的教条,其坚韧的求索精神,表现了他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更大的文化视角探求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探求人类精神栖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虽然他失败了,但其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并对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一种自然之美与心境之美融为一体的纯美诗境,其宁静之美与空明境界是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王维的诗作受到禅宗思想很深的影响,他的山水诗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创造静逸明秀的诗境。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也是有唐边塞诗的杰作,千古传诵。诗的主旨是谴责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到极大痛苦和牺牲。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战役的全过程。一段发端两句便指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两句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暗含讥刺,预伏下文。二段写战斗失利。“山川”开阔而无险可凭,“胡骑”如狂风暴雨,形势异常严峻。“战士”两句用冷峻、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边塞将士的矛盾,暗示了失败的原因。接着,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鲜明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上午凄凉。“身当”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荡然无存,罪责也确定无疑。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写当年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贪功懈怠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燕歌行》中,诗人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3、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
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挚动人。艺术特色: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梁甫吟》赏析李白借用这个乐府古题,巧妙夺换,翻出新意,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构成奇妙的诗境,气势磅礴,感情炽热,抒发了自己遭谗受谤以后的悲愤心情,也反映了期待清明政治,渴望施展抱负的热情。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 2 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2、层次(1)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直接抒情:“长啸梁甫吟”,起句突兀,情感激越,很容易使人想起那位躬耕陇亩时爱唱《梁甫吟》的三国时代风云人物诸葛先生。“何时见阳春”句,包含两重函义:一,当代无“阳春”,所以诗人要发出诘问,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抨击;二,诗人心目中的“阳春”是什么?“见阳春”,语出宋玉《九辩》:“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可见,这是借着自然界中阳光温馨的春天,喻指理想的政治局面。运用典故,寄寓着诗人的政治思想。诗人连用两人以“君不见”为引子的,提出两个历史故事,描写两个历史人物。(3)自“我欲攀龙见明主”以下十九句。诗人用愤激的情感,揭露并抨击了现实社会,控诉了自身的不幸遭际,尽情倾吐内心的愤懑。诗人汲取屈原《离骚》的精髓,飞聘超乎现实的艺术想象,描写自己在天国的不幸遭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里,光怪陆离的天国境界,狰狞凶恶的神话人物,无一不是现实人生的投影,是诗人憎恶黑暗社会的精神反映。
3、艺术特色(1)此诗大量运用历史典故,以众多贤才初期不遇而终能风云际会,来表示应暂时安于困厄,等待时机,反映了诗人积极用世之心并不因挫折而又削弱。(2)诗篇大气磅礴,大笔淋漓,一气呵成而又理脉清楚,色彩缤纷,显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关山月》赏析
1、解题:《关山月》为乐府诗题,属横吹曲辞。《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从《乐府诗集》中可以看出,古人多以此题写征戌离别之情。此诗即写的这一传统主题。
2、层次:(1)前四句:关山明月;(2)中四句:沙场哀怨;(3)后四句:戌客思归。
3、艺术(1)气象雄浑,情调苍凉。(2)全诗以怨情贯穿,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杜甫在思想内容上,杜诗博大精深,安史之乱前后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都在他的诗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在他的诗中得到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堪称唐朝由盛而衰的诗史,又有同时的史书所不及者。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思想的突出表现,也是杜诗内容的主旋律。他的诗如“三吏”、“三别”等深刻的认识到当时的社会矛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此外,描绘山水、题画咏物、思亲念友等待也是杜诗的内容之一。在艺术上:杜诗众体皆备,但七律成就尤高。不仅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而且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哀江头》解题:此诗的诗眼是“哀”字,主要描写作者身陷叛军之中,春日独自潜行于曲江,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之事,遂发出的哀伤之音。可分成三层。第一层:写诗人潜行曲江,目睹长安沦陷后的衰败景象,内心无限哀伤与悲痛。“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杜甫的哭很有深意,一是暗示曲江之萧条。二是说明情势之恐怖与危急。头两句就交代了时间、地点、情绪的缘由。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是写诗人眼中的曲江景色。物是人非之痛跃然纸上。第二层:用追叙的手法极写昔日曲江之繁盛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的生活。诗歌以乐衬哀。“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这两句是总写,以下写唐杨游苑的具体景象。“同辇随君”的典故。这里暗示着唐玄宗不是明君,而是末主。“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第三层: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前四句直接承继第二层,感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后四句总结全篇,写杜甫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两句是用自然界的无情来衬托诗人的有情。“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抒发了诗人希望官军尽快收复长安的愿望。总结《哀江头》杜甫的《哀江头》,实际是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国破家亡的巨恸。“哀”字是全诗的灵魂,以乐衬哀。诗歌的结构安排,跌宕起伏,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意境深邃的特点。
《月夜》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点题,不从自己落墨,而是从对方着笔,透露出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十分婉曲,紧扣上联的“独”字,更进一步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闺中妻子的独看、独忆。颈联“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语丽情悲。“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结句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逢的心绪。《月夜忆舍弟》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提摄全篇,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名句,围绕题目“忆”,紧承“秋”、“月”,将江淹《别赋》中“明月白露”写成十个字,显示了诗人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语气十分沉痛,抒发了作者弟兄失散、国破家亡的痛楚之情,实际上也是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忧患丧乱生活的概括。“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总结全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无限的忧虑之情。
《长恨歌》第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二段(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着重写马嵬事变。这一段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三段(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明皇思念杨妃之苦。四段(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写道士的方术,沟通天上人间永远不逾的爱情。《长恨歌》的主题主题:“长恨”
1、肯定、同情李、杨爱情悲剧,是作品主题的基本层次;
2、政治悲剧意蕴及政治讽喻倾向,是反思悲剧原因及教训,是爱情悲剧主题的自然延伸;
3、作品的时代悲剧意蕴及其感伤主题是前两个层次悲剧的深化与升华。《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抒情叙事诗的千古绝唱,对传统诗歌艺术的拓展。《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
2、优美凄婉的人物形象。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3、精美流丽的语言。李商隐的无题诗赏析:首联凌空而起,似感突兀,下句则直接写景,突出诗人忽然梦醒后的孤寂、惆怅的感受,而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颔联用细节描写表现出诗人梦醒后刻骨的相思之情。因为远别,故只在梦境中欢聚,而美梦惊醒后则是更深的思念。强烈的思念促使抒情主人公不等墨磨浓就奋笔疾书。颈联是实境与幻觉的交融,通过对室内氛围的细致刻画,用往昔爱情生活的美好来反衬如今室空人散的孤寂与落寞。就这样,抒情主人公逐渐清醒过来。尾联用汉武帝寻仙不遇之事,点明天涯阻隔、相见实难,令人回味无穷。李商隐这首无题七律写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女子的思念。全诗围绕着“梦”来抒写“远别”之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而后将梦中和梦后、实境与幻觉糅合在一起,最后方点明由于蓬山的阻隔才导致了远别之恨。安定城楼赏析 诗首二句诗人登楼即景,即景生情,胸中有无限感慨。
三、四句以贾谊献策不被采纳与王粲避乱荆州依附他人这两位古人的遭遇自比,十分贴切自然。虽然李商隐仕途受挫,但这丝毫不减他的豪情壮志。
五、六句承接上文,写得既遒劲、又飘逸,抒发了诗人远大的志向与意趣。此处反用春秋时代范蠡功成名就、泛舟五湖的典故,表明淡泊名利之心,但更重要的是从侧面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永”字用得妙,它将作者的豪情壮志与淡泊名利的 4 思想贯穿起来,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志向。诗歌七、八句借庄子寓言反击社会上的恶语中伤,展露出自己鄙视功名、淡泊宁静的磊落胸襟,从更深层次上论证了五、六句。《安定城楼》这首诗是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而作的。虽然李商隐仕途受挫,但这丝毫不减他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远大的志向与意趣,展露出其鄙视功名、淡泊宁静的磊落胸襟。此诗结构谨严,笔力雄健、清峻,典故的运用上更是独具匠心,恰到好处。隋宫赏析 首联上句将长安壮丽的宫阙与“烟霞”联系在一起,意在表明殿宇之巍峨,下句则直接点题,揭露隋炀帝的穷奢极欲,他对此并不满足,还想到芜城(江都)去游玩。颔联则更进一步描绘炀帝荒淫生活的程度,若不是改朝换代,他的锦帆大概会一直飘到天涯,此处用意极其深婉。颈联是有名的佳句,对仗工整,其中用了两个故实,一是炀帝放萤之事,一是炀帝堤上种柳之事,上句的“有”与下句的“无”隐含着今昔对比,相当含蓄蕴藉。“腐草”与“暮鸦”渲染了炀帝亡国后的凄凉景象。尾联则用反问语气,假设炀帝与另一位以荒淫亡国著称的陈后主梦中相遇,他无颜再欣赏陈后主爱妃张丽华的舞姿,揭示出炀帝不吸取教训,重蹈历史覆辙的主旨。李商隐这首《隋宫》诗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表现了其咏史诗婉曲达意的特点。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赏析首联是诗人登临游赏所引起的古今联想,营造出全篇的总体氛围,六朝的繁华早已逝去,放眼四望,依旧是青草连空,天淡云闲。三四句,这种感伤的情绪渗入到颔联的景物描写中,静穆的敬亭山与山色掩映中的飞鸟、人歌人哭,亦是古时景。颈联尤为独特,它所展现的景象在时间上虽是截然分开的,但阴与晴却交融在一起,构成宛溪独有的风貌。七八句由此诗人感慨万千,感叹自己不能像范蠡那样,功成名就后就归隐江湖。这首七律写于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任上。此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的古今感慨。其中流露出诗人较浓的感伤情绪,描绘婉曲细腻,节奏和语调轻快爽利,突出了杜牧诗歌豪宕俊爽、空灵深婉的特点。苏轼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成就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书法、绘画: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语言畅达,格调超逸。定**赏析作品开端写大雨骤至,狂风穿林,急雨打叶,气势壮观。但诗人却一反常人态度,充耳不闻风雨之声,吟咏啸歌,从容徐行,在风雨侵袭下,竹杖草鞋,步履轻快。上片主要叙述诗人遇雨的态度,但决不是简单的叙事,而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内涵。首先,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狂放的诗人形象,“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一个面对自然风雨,无忧无惧,从容自在的诗人,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情趣和毅力,这是任何遇风雨而畏缩的人都要相形见绌的;其次,如联系苏轼的人生际遇,他的狂放举动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下片主要通过写景揭示内心的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是一个过度,风雨中潇洒走一回,冷风一吹,深觉凉意。夕照斜晖温暖相迎,既使作者寒意顿消,同时与刚才风雨交加的场面形成极大的反差,觉造化神奇,从而直接激发了后面的议论。结尾既是对造化神奇的感悟,也是生活哲理的揭示。漫漫人生,不免无数风雨,身处 5 其中时,只觉风狂雨,但只要坦然相迎,就会得到风平雨静、阳光朗照的境界。苏轼一生,屡遭政治风雨,甚至差点丢掉性命,但每次他都能泰然处之,坦荡坚毅地享受生活的苦难,这是苏轼的为人及其作品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在艺术上,作品节奏轻快,徐缓唱叹,别具魅力。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巧妙利用原唱“雪泥”二字,用“飞鸿踏雪泥”的意象,含蓄抒发了人生飘忽不定的感慨。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文字对仗,紧承上联,用“雪泥鸿爪”这个譬喻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以及往事变迁的洒脱胸襟。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应和弟弟诗中的怀旧之情,提到兄弟二人曾经同游渑池,投宿僧寺,题诗舍壁,以印证“雪泥鸿爪”之意,隐晦指出人应有超脱的处世态度。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更用赴京赶考途中的颠簸,暗示未来仕途的艰险,其中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更蕴涵着超脱通达的精神。总结: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很富有理趣,他用“雪泥鸿爪”的譬喻以及人生的遭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漂泊无定的慨叹以及超脱豁达的精神。青玉案赏析 思想上:这首《青玉案》其实乃是借怀恋美人以抒发自己幽居穷处的苦闷。其寄托深厚自然而不露痕迹,词对那种怅惘迷茫的愁闷心境的描写又十分出色,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激赏。艺术上:这首词语言典丽,风格华美。全词字句洗炼,掷地有声,其中暗用了《洛神赋》、《锦瑟》、《江淹传》等不少典故,而又十分自然妥贴,犹如己出。词的形象鲜明,意境优美。黄庭坚称赞:“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词作比喻的新巧贴切而又丰富多姿,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形象的景物以增加感染力。设问,是本词的一个重要方法。两个问句后面的两个回答,是全词的两个最精彩的地方,给人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丰富的文化启示《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生的启示录,它通过三国时期群雄争霸、斗智斗勇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揭示出的种种人生哲理和斗争经验,是极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从各种层面和角度去挖掘它丰富的启示意义,更好地作到“古为今用。《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巨著,它生动形象地涉及了人类战争的各个领域,堪称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也提供了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军事地理学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第五篇:大学语文, 对《红楼梦》的赏析
《大学语文》课程考查作业
作业类型:1.文学文化模块 2.实用写作模块 作业题目: 对《红楼梦》的赏析
班级:13级化学三班 学号:*****姓名:**** 课程负责人 时间 作业评阅人 成绩
大学语文课程组
二零一四年一月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
《红楼梦》读后感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还是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在文学是史上,《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生活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实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面
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作者还着力刻画了一个个聪明伶俐,可爱却位卑的丫环、女仆,如晴雯,鸳鸯、紫娟等。不过,我觉得或比较喜欢晴雯。可以说她是丫头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吧!晴雯原是贾府世仆赖大家买来的,可以说是仆人的仆人,因贾母见她“十分伶俐标致”,于是被像小礼物一样孝敬上来。她“身为下贱”身世可怜到连家乡父母也不记得。但她却开朗倔强,心思纯正健康 , 不像林黛玉那样抑郁凄苦,更不像花袭人那样温婉卑屈。在她身上有一种叛逆精神,比如她对王夫人、凤姐等高居于她头上,掌握她生死大全的“主子”不屑一顾,还经常以犀利的言语直揭袭人的虚伪。几乎可以说她是大观园中一个最悲惨的牺牲者。只因模样长得有点像林姑娘,就被骂为狐狸精,“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就打炕上拉下来架出去了,连好些的衣服也不让带走,终于被摧残屈死。
《红楼梦》又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它留给人们太多的奇想、遐想、神话,还来不及好好梳理,因此需要我们的智慧的信息……它使我们猜测,使我们迷惑,使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我们觉悟了:原本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有待探索和发现的世界。
《红楼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几乎是,我们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红楼梦》高妙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比如诗词歌赋,绘画,音乐,雕刻,建筑等等艺术领域的广泛涉入,和服饰、膳食、酒令,灯谜等等民俗文化的融汇和点缀。这些艺术、民俗在文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增强细节的真实性,还使文章富于生命力并充满诗情画意。
《红楼梦》不愧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