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梁家河精神材料
学习梁家河精神材料1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初心。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动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小山沟里有“大学问”,“大学问”蕴含大精神。今天,我们探究和弘扬梁家河精神,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谱写新时代延安追赶超越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生活期间所展现出的胸怀境界、抱负担当、意志品质,体现在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等方面。
矢志不渝的信念。“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从北京到梁家河,生活条件天壤之别,但习近平最终经受住了考验,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真正融入了这个小山村。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劳动强度很高,一天下来体力消耗大,身体十分疲惫,又经常饿肚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白天利用干活间隙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博览群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列经典,表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由于父亲蒙冤落难,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入团、入党申请一次次得不到批准,但他仍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再一次次递上去,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终于被组织批准入团、入党,后来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总书记在英国访问时,回忆起梁家河时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真挚为民的情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当年,习近平与乡亲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北京市支援延安地区一辆三轮摩托车,延安把它分配给延川县。因为习近平表现优秀,县上把三轮摩托车奖给他,但他觉得不实用,就设法换成了群众更需要的手扶拖拉机、钢磨等生产工具。他心里装着乡亲们,乡亲们也惦记着他。在铜川当工人的村民李印堂带回一点大米,让母亲蒸了一碗白米饭端给习近平尝尝。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上大学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自发前来送行。离开梁家河后,他一直牵挂着乡亲们,多次帮助生活困难的乡亲,先后4次给乡亲们回信,两次回村看望,每次回来自己花钱给每家每户带礼物。2015年春节回村看望乡亲们时,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这种真挚为民的情怀,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务实担当的品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习近平在回忆梁家河岁月时说,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这是让他获益终生的东西。一次公社给村里派发了一批救济粮,到底把粮分给谁?他为了把一碗水端平,带着支部成员挨家挨户查看群众家里的粮囤,最终确定最缺粮的几户群众为救济户,乡亲们心服口服。当年,看到村民买煤油、火柴等日用品要到10多里外的文安驿镇来回跑,他就在村上办起了代销店;看到妇女们白天在山里干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他就办起了缝纫社,既解放了妇女劳力,又解决了村里人的日常需求;他还在村里办起了铁业社,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劳动生产需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当年,在陕北这个地方,因为缺少燃料,做饭、照明都是令人头疼的事。看到四川等地办沼气的报道,他就决心在梁家河办沼气,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做饭、照明都用上了沼气。正如总书记所说:“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这种务实担当的品格,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政治担当。
带头实干的作风。幸福生活都是干出来的。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总是走在前、干在先,苦活重活抢着干,干一件成一件。当年,看到村民在山上种庄稼,土地瘠薄、广种薄收,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打不下多少粮食,他就带领乡亲们打坝淤地,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里清理河底的冰碴和冻土,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干劲冲天,打成了丰产高产的淤地坝。看到村民吃的是河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水井,第一个下到井里掏泥土和石头,打出了一口大口井,让全村人吃上了干净卫生的井水。建沼气池时,他带领几个青年到十几里外的村庄去挖沙子、背水泥……正如乡亲们说,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却干成了他们几十年都没有干成的事,使梁家河成为远近闻名的好村子。这种带头实干的作风,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风范。
(二)梁家河精神,是我们党的领袖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越来越显现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梁家河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为人民做实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标注的都是为民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不变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弘扬梁家河精神,体悟总书记初心情怀,就能更加深刻地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认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梁家河精神是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的情感基石。延安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先后走出了毛泽东和习近平两代领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播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一片黄土地,两代领航人。不同的领袖,一样的情怀;不同的时代,共同的使命,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无论是在梁家河插队时主动融入群众、“能团结人”,还是十八大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都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弘扬梁家河精神,体悟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就能更加真切地体会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增强维护总书记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梁家河精神是补钙铸魂、锤炼党性的鲜活教材。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为我们修身做人、用权律己、干事创业树立了标杆。正如总书记所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弘扬梁家河精神,体悟总书记的心路历程,就能更加自觉地坚定信仰信念,加强党性锻炼,补足精神之钙,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梁家河精神是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的励志范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梁家河是习近平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地方,在梁家河的七年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如总书记所说,“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弘扬梁家河精神,体悟总书记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就能更加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三)作为梁家河精神的发源地,延安将坚持从梁家河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忠诚核心维护核心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发挥梁家河教育基地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带着深厚感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l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增强对这一伟大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把讲政治体现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落实到推动发展、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从严治党等方方面面,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以实际行动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
不断汲取为民的力量,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确保今年高质量整体脱贫。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将心比心,像关心自己子女上学和父母看病一样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像关心自己兄弟姐妹生活一样抓好就业社保工作,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筑牢公平正义底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断汲取奋斗的力量,在转型发展追赶超越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充分发挥能源、农产品、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转型文章,实施好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充分发挥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的后发优势,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破解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的明显制约,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不断汲取创新的力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延安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一招,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沟道思维”惯性,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深化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国企国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激发社会活力、增添发展动力,真正使党中央部署的每一项改革任务在延安落地落细落实。
不断汲取革命的力量,在自我革命自我提高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发扬革命精神、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始终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把革命工作搞到底的拼命精神,着力提高八种本领,做到“五个过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和省委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动力。坚持以上率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正风肃纪反腐,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给全党、全国人民呈现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延安。
第二篇:梁家河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梁家河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范文一
梁家河之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书记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赣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范文二
梁家河村的学习考察之旅,可谓不虚此行。习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身为一名村支书,当年习书记的很多做法,引起我的共鸣。我所工作的兴国县长冈乡曾被毛主席赞誉为“模范乡”,她有着光荣的红色传统。如何将这些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当一名称职的“小康书记”,带领群众早日致富奔小康?梁家河之行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这次学习考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看了习书记与百姓的交情后,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还好,近年来我市开展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干群更和谐,鱼水情更深,老百姓得了实惠,共产党得了民心,老百姓说了一句久违的话:“当年的苏区干部又回来了!”
你的干劲有多足,取得的成绩就有多大。习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在由衷地赞叹和敬佩的同时,不由地想到我任职的塘石村。以前的塘石村,泥泞路横七竖八,水沟堵塞,垃圾遍地,被人戏称为“搪塞村”“纠纷村”。如今,老百姓告别了危旧土坯房、搬进了小洋房、喝上了干净水、走上了平坦路、跳起了广场舞、玩起了微信群……我在思考,是什么让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的好政策、是政府的关心、是村班子痛定思痛,痛下决心的气魄。
你的公心有多强,你得民心就有多深。在梁家河人的眼里,总书记一直为人耿直,处事公道。公道正派,廉洁奉公,我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石。回想起我考选上乡镇事业单位干部时,组织上考虑到我年龄较大了,要我培养物色一名村书记候选人。一名与我关系较亲的自家兄弟多次找上我,央求我“多栽培栽培”,被我断然拒绝。我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把几个群众评价高、文化水平较高、热心公益事业的“后生仔”推选上来。事后,几个老党员见到我就说:“爱民,这事做得好呀!
第三篇:学习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梁家河》精神心得
“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一书的出版发行顿时引起所有全党上下学习的热潮,根据上级安排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已经成为了近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梁家河》一书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立志成才的党性教材和人生宝典。全书主要从多名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悟出发,生动讲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这本书我是利用一下午的时间把它读完的,细细回味,真的是深受震撼和冲击,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总书记的敬仰。
习总书记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梁家河---这个地方培养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
《梁家河》一书通过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板块,为我们讲述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一遍一遍细细研读之后,我觉得全书给我以下三点体会:
一、逆境造就坚强的意志
总书记是当时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光阴,锤炼了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
二、群众观念造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七年知青岁月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大众深深打动了这位京城知青,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正是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完成了总书记人生的一次次蜕变,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也铸就了今天他更加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三、基层历练造就了担当的意识。
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每一件事都是由强烈使命感驱动着,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告知自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员干部需要向总书记学习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要为人民办实事!日常生活中,坚持读书、修身,不断地练就自己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和能力,同时要用习总书记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第四篇:梁家河精神学习体会
梁家河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群工委员
席锋涛
《梁家河》这本书用朴实细腻的笔触、详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全景展示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青年基层干部应发愤图强,从梁家河汲取精神力量。
一、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不到16岁的习近平在离开北京后,来到梁家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经过不断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后,选择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们当代青年,需要有这样的信念,在任何选择面前,都要不忘初心,把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作为第一价值判断。
二、加强学习,不断锤炼。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要加强学习,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努力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增强干事创业、服务人民的本领。
三、服务基层,勇于担当。总书记扎根衣村,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无不体现了一个干部的担当。作为干部,担当是第一价值,我们要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担当,不断学习,在勇于担当中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履职尽责,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8年8月
梁家河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党支部书记
聂卫平
梁家河之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創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途释了“=严三实”这个做干 部的重要道循。我理解习书记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限我们競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帯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帯头,才能真正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然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帯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帯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帯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か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著和真诚拥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重在服务教师、学生、家长的工作实践中,以他们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我将带领全体党员、教师扎扎实实搞学问,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让南塘小学在临渭教育中树立一面旗帜。
2018年8月
第五篇:学习梁家河精神
篇1 梁家河之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书记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赣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篇2 梁家河村的学习考察之旅,可谓不虚此行。习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身为一名村支书,当年习书记的很多做法,引起我的共鸣。我所工作的兴国县长冈乡曾被毛主席赞誉为“模范乡”,她有着光荣的红色传统。如何将这些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当一名称职的“小康书记”,带领群众早日致富奔小康?梁家河之行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这次学习考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看了习书记与百姓的交情后,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还好,近年来我市开展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干群更和谐,鱼水情更深,老百姓得了实惠,共产党得了民心,老百姓说了一句久违的话:“当年的苏区干部又回来了!”
你的干劲有多足,取得的成绩就有多大。习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在由衷地赞叹和敬佩的同时,不由地想到我任职的塘石村。以前的塘石村,泥泞路横七竖八,水沟堵塞,垃圾遍地,被人戏称为“搪塞村”“纠纷村”。如今,老百姓告别了危旧土坯房、搬进了小洋房、喝上了干净水、走上了平坦路、跳起了广场舞、玩起了微信群……我在思考,是什么让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的好政策、是政府的关心、是村班子痛定思痛,痛下决心的气魄。
你的公心有多强,你得民心就有多深。在梁家河人的眼里,总书记一直为人耿直,处事公道。公道正派,廉洁奉公,我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石。回想起我考选上乡镇事业单位干部时,组织上考虑到我年龄较大了,要我培养物色一名村书记候选人。一名与我关系较亲的自家兄弟多次找上我,央求我“多栽培栽培”,被我断然拒绝。我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把几个群众评价高、文化水平较高、热心公益事业的“后生仔”推选上来。事后,几个老党员见到我就说:“爱民,这事做得好呀!
篇3 《梁家河》一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生动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封面上的这句话,是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封面的照片上,总书记笑意盈盈的和他年轻时的小伙伴走在梁家河村子的道路上。走在习总书记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已年过半百,写满沧桑的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欣喜。“立春后的阳光暖融融的洒在人们的身上,远处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温暖的笔触,简朴平实,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梁家河,一个地处陕北腹地的小山村。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讲述的也是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山峁茆,几分壮美几分苍凉,更不用说40年前的这里是怎样一幅景象。青年时期的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七年,几乎是一个人青春时光的全部。对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灵魂来说,身处当时的政治氛围和艰苦贫瘠的生存环境,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该有多么绝望和孤独。
然而优秀的人很难被埋没,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充满了强大的力量,不但不怕吃苦,不忘修身,还能够做到攻坚克难,一心为民。习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青春正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读完此书,我的思绪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何能让青春的枝头在逆境中绽放梦想之花,我由衷的渴望能够汲取到这种强大的力量,力所能及的奉献自己的青春。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干部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记习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篇4 读完《梁家河》,了解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领袖的不平凡来自于青年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青年干部,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所面对的也正是现在的自己所要面对的,可是相比于自己的表现,真的是自愧不如。
《梁家河》记载着总书记从初到梁家河时的迷茫、失落到最后毅然决定扎根农村的改变。在这期间他不怕艰难辛苦,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为改善村民生活,带领村民办合作社、建沼气、打水井,使得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书记身上所流露出来的精神也正是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所应该具备的。
不畏艰难,坚定信念。作为当时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艰苦的地方经历了考验,特别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知青时候,他仍然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坚持读书学习,7年的磨砺,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脱贫攻坚的大形势下,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青年干部,也应该具备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基层条件艰苦、工作繁琐等问题都是我所要面对的,我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畏艰难地去克服困难,另外,还要不断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充实自我,提高自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说过“梁家河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总书记不忘初心,多次回陕北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发展和乡亲们的生活。他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终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无论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生活当中,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时刻提醒自己“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耐下性子”是很有必要的,只要这样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真正地了解群众需求,真正地做到为群众做实事,谋利益。
总书记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着每一个党员干部。我也要在基层不断磨砺自己,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本领、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篇5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根留下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催人奋进向往的地方。
也正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习近平度过艰难困苦的7年,打出了人生最强的底色,留下深深铬印;使他明志、辨方向,下决心,改变村民生活的7年。脏,教会了适应;累,磨练了意志;苦,熔锻了品格;难,成就了方法。让一个普通人锤炼成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真正共产党人;也造就了他陕西“根”,延安“魂”。闯过了“跳蚤、虱子叮咬关、生活饮食关、挑粪砍柴关、劳动与科技创新关、思想上一碗水端平关”;使他强身健体、固本培元;与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同劳动、与村民在炕头畅谈,补钙壮骨强关节,稳步坚持永向前。让他成就了“头顶一碗水不洒”,在艰苦岁月中磨砺出一片为未来奋斗的华彩,成为“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铭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誓言。
阅读《梁家河》,“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阅读《梁家河》,唤起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校正自己的坐标原点,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始终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一切向前走,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习近平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阅读《梁家河》越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直击我的心。勾我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刚刚上初中的我,每年到了“三夏”大忙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夏收,到生产队割完几块地后,挑麦子回打麦场,虽说不足百斤,可路不好走,又不能放下休息(因麦穗朝下,放下会断麦穗头浪费);只能换着肩挑,肩膀很快就磨肿了,好痛好痛。
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不会唾手可得,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就如当今脱贫攻坚,它不是写一两首打油诗、搞一两次家访、拍一两照片、送一两次粮油就
能完成,而是要以“抓铁有印,踏石有痕”的精神来完成。在发展产业上,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无愧于我们脱贫奔小康一个也不掉队的好时代。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在极不平凡的爬坡过坎中,习近平坦言说:“我就是一个农民”。阅读《梁家河》,我看到了习近平把苦与累看作人生最好的历练。读《梁家河》主要是读人,而读人重在通心,进入那段历史深处,直抵心源,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我认为:《梁家河》是精神脉博,是永远的;是灵魂撞击,心灵对接,生命叩问。透过感悟梁家河,可以知中国、看世界,可以知党知人民。
“读史使人明智”。《 梁家河》就是一部人生奋斗的经典史诗,给人智慧与力量;《 梁家河》是一部催人奋斗的发展史,是一本鲜活的历史启智书,丰满敦实、活力四射,值得研读。
鲁迅先生仿佛早就给《 梁家河》写下评语:“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篇6近期,《梁家河》一书俨然成为每一名党员学习的“网红”书籍。坦白说,读完《梁家河》一书,是党性的再教育、精神的再洗礼、思想的再升华。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读完《梁家河》一书,我联想到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在工作中怎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市场主体?《梁家河》一书给出了答案。一要贴近群众。走近群众,是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最直接的方法。当年总书记正是因为看到了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谋之事才能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给群众谋福祉。二要勇于吃苦。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品味、吸收每一个故事蕴藏的精神营养,立足基层平凡岗位,在勤苦中练就服务群众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作风与本领,在勤苦中锤炼党性品格,在勤苦中展现责任担当。三要公道正派。要有“一碗水端平”的公正之心。时代在发展,“一碗水端平”的故事还在续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市场监管干部在服务群众、服务市场的过程中,秉持一颗公正之心。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前些日子,西安2018年1-6月新增市场主体超过20万户,这是西安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给出的答案。
从《梁家河》一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服务人民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往往是具体的、直接的、可感受的。
它可以具体到我们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解答群众的一次电话咨询;它可以直接到我们及时迅速的为市场主体上门服务,排忧解难;它可以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监管服务工作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公信力、让企业感知到政府的亲和力。
总书记说:“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我想,这些学问都是走近群众、服务群众得来的感悟。是的,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的大学问,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立足本职,用心去体悟,躬身践行。
篇7近日,我仔细阅读了《梁家河》,艰苦磨练:“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该书记录了1969年1月,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期间的故事。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给我心灵上有了很大的触动。2017年词汇,我很荣幸被组织选派到贾家坪镇刘家沟村任大学生村官,历时已有近一年,起初我从心里上接受不了,之前一直在县城工作的我,恐怕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才明白自己的想法多么天真,习近平插队的生活给了我不少触动,使我认识到要想干好贫困村大学生村官,首先我应该从已下几方面得以转变:
一、思想上不浮躁。之前一直生活工作在县城的我,思想上难免有些接受不了农村生活,农村饮食条件差,生活住宿各方面都不如城市,交通也不比城里,但与六七十年代习总书记插队文安驿梁家河条件相比,现在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总书记一直以来最牵挂的就是贫苦农民,在今年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的节奏中,我被选派到这里担任大学生村官,何尝不是对我的一种锻炼,对贫困百姓的一种关怀,去掉身上的浮躁之气,脚踏实地搞好工作,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二、生活上融入农村,密切联系群众。农村生活虽不比城里条件好,但我们要放下架子,尽快适应农村生活,坚持走村入户,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多与农民沟通交谈,了解村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需要哪些帮助,村中产业发展情况等,作为大学生村官,我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村民致富,建设村中基础设施,改善村中生产生活条件。
三、工作上求真务实。大学生村官不只是一种称号,更是一种责任,组织把我派到基层担任村官,是希望我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共同奔向小康生活,因此,在工作上要沉下心,端正心态,主动与村民村两委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村上现状,退出贫困村、贫困户还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基础设施不到位的,我应主动担当起来,与上级沟通协调,争取尽早解决,对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困难的,应对症下药,缺技术、缺资金、因病致贫的,还有部分好吃懒做,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都应采取不同方法帮扶,缺技术的协调给予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缺资金的协调金融部门给予金融贷款发展产业,因病致贫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帮助办理救助卡等。在工作上一定要学习习总书记能吃苦、能劳动、有干劲的艰苦奋斗精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让农民真真切切感受到身边的变化,我们才能心里踏实,对得起“大学生村官”这一称号。
篇8 当我第一次打开《梁家河》一书时,映入眼帘的是总书记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让我心中有了几个疑问,在梁家河学到什么?什么样的大学问?在此书中我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细细研读《梁家河》一书。
书中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部分,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从总书记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体悟到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
《梁家河》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带领群众干实事谋发展的细节,打坝修田,建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磨房、菜园,打井,扫盲……件件都是为民谋幸福的实事,特别是在梁家河口攻坚克难打成淤地坝,直到现在,那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习近平同志当大队书记时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
还有为解决烧柴难的问题,远赴四川学习沼气建设,艰苦探索,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让群众广为受益,当初修建沼气拓宽的道路至今还在造福百姓。干这些事情,都是为了群众的生活能变得更好。
最后,在总书记的一段话中结束,“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书中我学到了一个大学问,作为一名人民公仆,要为人民做实事。
篇9 看完《梁家河》系列教育宣传片及书本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作为一名卫计人员,该如何从习总书记——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的人生实践中汲取精神营养化作我工作的内在动力呢?
一是坚定信念。坚定信念就是坚定理想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自身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努力让个人奋斗与“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二是戒浮务实。务实是能力,落实是水平。求真务实是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干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想得再好、说得再多,不去深入实践,去落实,都是白搭。
三是保持朝气。我们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转变思想认识,杜绝出现思想放松、精神懈怠,甚至自我放弃。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
四是坚持学习。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我们就更应该坚持学习、勤于学习!学习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翻开《梁家河》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说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是的,梁家河多年以前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
纪实文学《梁家河》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蕴含着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
让我最受启迪的是,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细读《梁家河》后,我觉得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是值得我去认真思考的。
我于2015年10月来到本单位,今年整整3年。在这3年的时间里,我在政办呆过,也干过从未接触过的出纳工作,现在在镇脱贫办负责脱贫工作,2017年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号工程”,2018年更是我镇脱贫的关键之年,减贫任务繁重,产业发展缓慢,新型主体缺少、利益联结机制薄弱等等,面对种种困难,更要时刻把领导的重托、贫困户的期盼刻在心上、抓在手上。认真及时完成上级的各项工作安排,建立工作日清单,急事急办,要事先办,日日销号,在纷繁的工作中保持头脑清晰,安排合理,落实有力,确保上级部门和镇领导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面对繁重的工作和经常加班,有时也有抱怨、也有消极情绪,但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后,心绪平静了许多,还有些许的惭愧。想想上世纪六十年代,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脱贫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一个为民做实事的机会。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服务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篇10 按照党中央安排部署,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学习《梁家河》的热潮,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从纸上到路上,从文学上到精神上,不断汲取总书记在梁家河村作为知青插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党性,净化自己的灵魂。一些党的组织、单位、企业和党员干部职工纷纷开展了走访梁家河,学习《梁家河》,践行“梁家河”的活动,深入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村,回故地、听故事,看总书记如何从不适应的知青,逐步成为带领全村人发展生产致富的党员党员干部;看梁家河村如何从贫穷落后的村逐步发展成为示范村。对于不同的学习形式,会有不用的教育意义和效果,我们应当支持和鼓励各级、各单位以及广大党员深入学习梁家河精神。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警惕到:有的党组织、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和职工借走访梁家河故地,现场接受教育为名,行公款吃喝旅游之实,“四风”问题又有了死灰复燃之象。对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杜绝“四风”问题的发生,维护好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保护好“梁家河”这一个党员干部灵魂精华的净土。
一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应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灵魂深处,树立把学习梁家河作为提升党性、净化灵魂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坚决抵制“四风”的滋生和蔓延。
二是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应当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以身作则,以身为范,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规定,坚决同“四风”问题作斗争,为全体党员做好表率。
三是各级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执纪审查和审计,让“四风”问题无所遁形,对于学习梁家河活动中的“四风”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查严处,决不留情。以铁腕反腐的勇气和决心,坚决维护梁家河这一净土,让梁家河精神永远鼓舞和教育一代又一代党和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全国党员和群众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实现新时代伟大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充分发扬梁家河的精神,全心全意,至死不渝。
篇11 《梁家河》记录了总书记在延安7年的知青岁月,通读全书,我几次为总书记与乡亲们的深情所动容哽咽,为总书记扎根基层苦干实干的精神所感动,更为总书记身在基层却仍坚守家国情怀的担当所感慨。《梁家河》让我感悟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定了我执着追求这个初心的信念。
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扎根人民融入群众的博爱情怀。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对视”后,习近平确立了自己的“团结观”,那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他习惯了梁家河的跳蚤,习惯了农家简陋的厕所,习惯了村里的洗澡,习惯了老乡的酸菜……,他将自己融入了群众,融入了乡村,甩掉了身上那种让人产生隔膜的“城市味”。他尊重村里的老革命,从不恼怒爱捣蛋的灵娃,和村里的年轻人打成一片,用他的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甘于受苦,干活从不“撒奸儿”,从群众中学习劳动技能,也主动帮助村里每一位群众,成为了梁家河人民的贴心人,以至于他从梁家河走时乡亲们十里相送,而40年以后他再次回到梁家河,曾经的玩伴他仍能一一叫上小名。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扎根人民融入群众的博爱情怀,也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
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一心为民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习近平在回忆那段知青岁月时写到:“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梁家河7年时间,习近平做了很多的实事,这些实事每一件都需要有一心为民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才能干成。在修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时,他想到的是沼气能够解决能源等农村生产生活问题。为此他不畏困难,自发向县委汇报并组织人员到四川“取经”,回来后,身体力行,克服了土壤松软、缺乏石头、沙子、石灰等诸多困难,终至成功,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成为了全省的典范。为了搞好粮食生产,解决群众“吃”的问题,他反复动员,深入细致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使群众思想达成共识——修建水坠坝,同时带头承担最苦的差事,使建成的坝地至今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而成立铁业社、代销店、开办扫盲班、打甜水井等等更是举不胜举。正是这种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改变了梁家河,随后也改变了中国。
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时刻保持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习近平在五六岁时随母亲买《岳飞传》《岳母刺字》,听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让他记住了“精忠报国”4个字,并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在梁家河,习近平一面进行农民化实践,一面不断读书,从书中汲取着精神和思想上的营养。白天、晚上,他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博览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读着“砖头一样厚的书”,在修身中奠定了“精忠报国”的思想根基。为了追求上进,向组织靠拢,他曾经递交了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充分体现了他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通过苦干实干用实事对他的入党信念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使他先后成为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知识青年先进个人。为了读书,他报考清华大学,在第一次录取遭到拒绝后,他仍坚定目标,在第二次报考时,他的三个志愿全填清华大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如愿的就读了清华大学,也再次为他实现“精忠报国”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怀理想,不断追求,历经挫折,不改初心。习近平读书的经历、入团入党的经历让我感悟到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在什么岗位,只有时刻保持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才能在不断追求中实现心中理想和人生价值。
篇12 读了《梁家河》,才知道总书记为什么把人民看得那么重。总书记当了七年的农民,知道乡亲们最需要什么,他当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解决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总书记曾经讲“陕北高原给了他一个信念,注定了他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他今后要做什么”。7年的磨练,他从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有着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有志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成长。
学习《梁家河》我们要学会给青春一个交代,当我们是青年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承载家庭的优势,自己的学习积累,把一切资源都统筹形成惯性优势,让自己过的好,少受罪,收入高,人清闲,享受生活,这是我们的时代青年的普遍特征和现实生活写照。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我们无法将特定的历史环境、生活条件去横向比较,但是正如我们5000年悠久文化的传承一样,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是可以比较和传承和继承的。我们今天青年的幸福生活起点高,正是因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几十年换来的。我们作为时代青年,我们继承的不仅是先辈们奋斗来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继承他们的精神,结合我们的新时代和百年梦,做出我们一代人的努力与梦想。
梦想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习近平同志初到梁家河,这里的自然条件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土地贫房,自然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尤其缺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他带领梁家河村民打井抗旱、打坝淤地、治沟治水,抗击灾害、修建公路、发展生产。同时,在习近平同志带领下,梁家河村的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青年时代的总书记就以这样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他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
中国进入新时代,伟大的时代在召唤我们青年人,拿出时代担当,担起历史责任。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回看我们今天的青年,我们有没有初心于梦想的笃定,我们有没有时代责任的使命意识。如果我们青年人不像梁家河时总书记那样坚定信心,艰苦奋斗,那么我们的百年梦又将靠谁实现,我们的孩子幸福得明天就只是停滞不前吗?年轻的朋友不管你在那行那业,无论光鲜还是暗淡,都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向伟大的新时代招手,立足实际艰苦奋斗,既有鉴定的革命理想,又要踏踏实实结合时代特点,艰苦奋斗推进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变进步,一起承担历史担当,携手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