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兵器科学与技术学期中体会
兵器科学与技术学期中体会
很快到了期中,这门课也已经上了四节。作为一名国防生,对这门课的感受还是很深刻。
首先,武器是战士的第二生命。精良的装备不仅是保卫战士生命的重要因素,更是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条件。虽然在战场上,影响胜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不同时代的武器之间的对抗还是使胜利更倾向于发达的科学技术。在这门课上,我很欣慰的了解到我国在兵器领域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同时明白我们与一些军事强国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上课的有30名定向到兵器工业的定向生同学,我很佩服这些同学,他们可以做到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命运,与民族的崛起事业联系在一起。我想我们祖国的发展,尤其是国防建设的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同学投身其中。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更加无悔于我成为国防生的选择。
其次,各位老师精彩的上课内容更是深深吸引着我。详细说明恐怕得长篇大论了,我只简要说一下第四节课上刚从试验场上下来的火炮专家董老师的课给我的启发。董老师是唯一一位不用课件上课的老师,而且上课前没有准备,但是讲起课来却有条不紊,顺理成章,丝毫没有卡壳的现象。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总是能给出满意的答案。甚至有些同学表述不清时,他都能准确理解同学的意思。他的专业知识渊博令我佩服,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专家,是一位良师。以前我总认为火炮技术已经很落后,不适合现代化的战场。在这个注重信息化,导弹满天飞的现代战场,火炮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而且火炮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没什么前途。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自己的孤陋寡闻。火炮技术涉及到电子,自动化,机械,材料,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是一门很综合的技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几乎快要达到顶峰。而且火炮也是现代战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近距离的战斗中,发挥着导弹等远程武器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在这方面也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从苏联引进的一些大口径,高射速,高精度的火炮,以及我们自主研发或仿制的一些性能优良的火炮,在我们的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感觉学校开设这门课,并不只是让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对现代兵器工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给我们自己的学习指点一条明路,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关注国防,关注我国兵器工业的发展。第一门课上,老师在讲制导武器前,先向我们推荐了几本书。老师希望我们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相关知识,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国防生,定向生的一种责任。各位老师都是各个兵器部门的重要领导和专家,但对我们却全无领导专家的架子,平易近人的教学风格让我在感觉被尊重的同时对老师肃然起敬。这也更加督促我以认真的态度学习本门课程,积极关注相关知识,将来更好的为国防事业做贡献。
第二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读书体会
浅谈网络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与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目前又处于了一个历史飞跃时期,正由高度的工业化时代迈向初步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和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度。
当前,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化通讯系统的高速发展、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育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的存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沟通联系,进行交易并且得到社会信息等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正是因为如此,映证了一句谚语所言,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两面性。那么,作为即将接管这个时代的90后,我们该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呢?
首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凡是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常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并配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进网的计算机各自的功能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主从关系。但各个计算机之间在物理上又是相互连接的,这个连接是由硬件来实现的,连接的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光钎等有线信道,也可以是微波、卫星等无线信道。
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力量,是讨论计算机网络对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计算机网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对现代社会而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的发展,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十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工具被人名广泛接纳和使用之后,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将会变得更为强大。所以现在的网络对人类的影响是很大的。
网络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尺寸,组成网络的计算机台数也各异,少则两三台,多则几千台。按照网络的地域覆盖范围,网络主要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网际网,上面是对网络的分类。那么网络是怎样组成的呢?计算机网络主要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在通信子网中,通信设备之间要有一定的通信方式,数据传送要通过一定的交换方式。(通信子网又叫数据通信子网。如果按照协议层次划分,通信子网包括网络层在内的底层网协议。通信子网主要由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不同的网络会由不同的通信子网组成。资源子网又叫数据处理子网,它是通信服务的使用者。资源子网是由网上的用户主机组成。从网络层次上讲,传输层及以上各层为资源子网。但网上的任何一台主机都要包括网络协议的各个层次或部分层次。通信子网部分用于主机与通信子网的连接,资源子网部分用于数据处理和资源共享。)在通信子网中,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有两种,即点到点通信方式和广播通信方式。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受、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是人们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作为工具,它一定会越来越好用,功能也会越来越多。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网络也是交流,资源共享的通道,但它毕竟是人类的一个工具,相信有一天,网络会借助软件工具的作用带给人们极其美好甚至超越人体本身所能带来的感受。比如借助软件工具让人以极其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从生老病死、游戏娱乐、结婚生子等。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它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网上可以直接实现虚拟产品的交易,如文字、音影的购买、发送、传输、接收。但实物哪怕芝麻大点的东西也必须依靠人来送达。这就是网络发展的极限。它可以在虚拟和感觉方面超越人,但永远不会在实体感受方面取代人。网络的出现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推动了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人类社会经历好几次技术革命,而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宣告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主要元素就是信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空前加快,人们了解信息、传递信息的渠道将增多、速度将会变快,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将会变的更强。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推动与信息相关产业进步与发展,如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等。而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也都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从而促使科技作为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甚至可能会让科学技术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生产力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将会变成一个重要的社会资源,将会成为社会发展所要依赖的综合性要素,而借助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变的更为简单。
网络不仅对社会的生产力有帮助,对我们90后也有很多的影响。学习方面,毕竟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是一个大众化的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经验,以其快捷的传递方式迅速传递着信息和知识,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因此在网络上对于一个问题的解释,通过搜集大众的智慧,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和知识面,迅速地了解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了解在课本和课堂上所无法提供的各种资料,快捷地查询各种考试资料和结果,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会再因为难以找到老师而困扰,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但是网络知识我们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现今许多人却将他人的成果直接复制,这是这些知识不仅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不劳而获。我们应该正确利用网络,网络只是我们的认知工具,围绕着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然后在课堂上就此展开讨论或完成某一任务的协作学习。只有真正的学会运用网络,而不是复制,才能在知识上,研究上越走越远。
虽然网络能带给我们许多便利,但不能掩盖它的不利之处。网络是虚拟的,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社会,而忽视现实的真实生活。网络技术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虽相隔千里,却一屏之隔,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使得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对于身边的事情无动于衷,却热衷于网上冲浪、网上交友、网上谈情说爱,自我封闭意识更强了。当今大学生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迷惘和困惑,整天上网,无所事事,成为名副其实的网虫。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就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论这些意见是多么的错误,是多么的荒谬。
总之,网络的出现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对于学生,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但是也可以使我们颓废。所以利用好网络,从而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杨志义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杨振山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http://wenku.baidu.com/view/17f4caa1b0717fd5360cdc0e.html [4]http://wenku.baidu.com/view/709cc0661ed9ad51f01df2ae.html
第三篇:科学与技术
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摘 要:科学与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力量.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关系一个民族、国家的荣辱兴衰,无论是社会更迭,跨时代的王朝更替,它们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明显,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本文从区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出发,梳理两者在历史上的演进关系,并结合所学专业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科学;技术;关系
恩格斯曾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趋一体化,呈现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态势。为了生存、发展,人类必须与环境进行斗
争.会制造工具,是人类形成的标志,也是人类发明技术、使用技术的开始.自此,科学与技术就推动人类向着文明不断前进,同时也给人类提出了一个严肃问题,如何处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1.1 科学与技术的词源
“科学”一词是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清末,“Science”曾被译为“格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
直接引入中文.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ce”译为“科学”,20世纪初“科学”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技术”一词的希腊文词根是“Tech”,原意是指个人的技能或技艺.早期,指个人的手艺、技巧,家庭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涵盖力大大增强.1.2 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什么是科学,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至今也尚无定论。“科学”可解释为“知识”、“学问”。康德认为按照一定原则整理好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就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斯诺概括了科学的气质,即实证精神,精确分析,无国界,民主精神以及革命精神。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类别,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科学进行考量和分析。
简言之,科学就是发现。发现自然界原本存在而未被人所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的好奇心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去探索未知世界,丰富科学内容。
技术的含义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一样的历史赋予技术不一样的内涵。在古代,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侧重于劳动者的技能;到了近代,“技术”又被定义为生产劳动手段的体系。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我们经常把科学和技术相提并论,但是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两者几乎毫无关系,它们有着各自的起源和传统。科学与技术发生联系始于工业革命之后,而由科学发展出来的技术,则到了19世纪末才出现。
2.1 科学与技术完全分离时期
技术的萌芽或雏形出现于人类从渔猎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变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出现则要晚的多,因为它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级意识形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人类在远古时期对自然界的一些朴素直观认识还不属于真正的科学,直到古希腊时期才形成科学的雏形。但是因为没有专职的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由当时的“哲学家”兼任,例如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因此古希腊时期只是科学的史前阶段。早期的科学与技术互不相关,一是因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是上层的哲学家,而从事技术工作的则是身份较低的工匠,两个阶层没有密切的交往;二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不仅不提倡,甚至反对将科学知识用于实用技术。在整个古希腊时代,尽管希腊人在工程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抵制应用的偏见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限制了科学和技术的交流。
2.2 科学与技术开始建立关系时期
近代科学革命以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为开端,以伽利略和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的构建为标志,全面超越了古希腊时代的科学成就。此外,技术革新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技术不仅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更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社会生产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航海、采矿和军事技术等。正如恩
格斯所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8世纪的工业发展要求更大的技术进步解决一系列生产技术问题,但是单靠对现存技术的修改已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求助于科学,依靠科学为技术提供新的“技术原理”,打开“技术黑箱”,从而启发新技术的发明,使技术过程的理论得以优化。技术结束了与科学长期分离的状态,自觉向科学靠近。这种模式不同于历史上的经验技术,开始打上科学的烙印,适应了技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2.3 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从19世纪中叶之后才日趋密切,共同构成了现代所谓的“大科学”,并呈现出科学、技术与生产三位一体的趋势。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两方面
得到了根本改变:一是随着技术越来越多的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能提供大量的技术;另一个重要却不引人注意的变化是技术发展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源泉。这已不是伽利略时代困扰科学的仪器设备问题,而是基础科学探索中的许多结构和过程只能利用技术成就来揭示;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只能存在于”技术当中。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已成为派生“技术”。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工作于“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的巴斯德,由他奠定的微生物学,既是基础科学研究,又是应用技术。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时,这个技术体系有个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就是它们不仅更依赖于科学知识,而且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周期也愈来愈短。
2.4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以生命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为主的高科技,通常是指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甚至可以说它同时包含有基于科学的技术和关于技术的科学这双重含义,蕴涵着当代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新关系。总体来说,高科技既是技术,又是科学,既有明确的应用目的,也具有基本的认识职能;能把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背景的应用研究密切结合;基于科学的技术和关于技术的科学同时并存,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同步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形成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新关系,导致形成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整体。当然,高科技并没有消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限与区别,而是开辟了科学和技术之间全新互动关系的新时代。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发展趋势,使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地理学与科技的关系
由于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产生、形成、发展的演变规律,数千年来人类为了探寻这一规律,曾经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系列的特有研究方法。归纳起来,大致上包括观察、分析、表述。肉眼观察,描述归纳,文学式表述,这是萌芽时期和初创时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到了近代的形成时期,地理学的观察引入了仪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较仅凭肉眼的观察有了质的进步,加之交
通运输的发展与进步,地理学家的观察范围,受距离远近的约束已渐趋减小,未被地理学家直接观察的地方越来越少。在分析中已能做到定性,因果关系、发生学原理都在广泛应用,规律的可能性探查也日益完善;不仅如此,定量分析也已开始引入,在某些领域,如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工业、交通运输、城市等地理学分支中,有的已建立了数理系统。在表述中,归纳法已成为引以自豪的表现方法,无数的地理学家所观察到的许许多多的现象,被归纳成要素的规律和地域的规律,使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的环境,有了认识、了解,在利用和改造方面也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相应的改善;而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则标志着认识的飞跃和学科水平的提高。
4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启示
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和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得各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起新的革命;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交融,统一发展,不仅前次革命与后次革命的界限不清,而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分界也难以辨识,因而人们统称为现代科学革命或当代科学革命。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关乎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四篇:遥感科学与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类)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获取、空间数据处理、影像解译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从影像上提取空间信息、识别影像目标属性并进行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能在城市、农业、水利、交通、军事、地质、环境、海洋等领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测量学基础,航空与航天摄影,摄影测量学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近景摄影测量,遥感图像解译,微波遥感,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视觉。学生毕业后,可在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冶金、电力、石油、医学、机械、矿山、煤炭、国防、军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航空摄影、航空航天、电子技术应用等行业和部门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生产、设计、规划和管理及有关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第五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网络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敬业精神,掌握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熟练掌握网络系统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工作;具有较高的网络应用开发能力,网络安全与管理能力、大型数据库管理能力、网站设计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特色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协议、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IT项目管理、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
就业岗位群:毕业生可在计算机类公司及现代化企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中从事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数据库的应用与维护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网络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主要就业岗位群:网络设计、施工、管理;网络系统集成的商务营销;企事业单位网络维护、系统安装、设备配置调试、网络安全;网站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与动态网页的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简单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市场策划与营销等。
2、软件工程方向
本专业培养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为基本技能,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程序员的系统训练,熟悉岗位要求,掌握岗位技能,懂理论、会操作的,适应社会信息化需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主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现代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实现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计算机安全等课程
3、通信方向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现代接口技术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现代通信原理、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与VAST系统等
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
主要课程:应用密码学、网络攻击与防御、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络编程技术、信息论与编码、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病毒原理与防范、Internet安全协议与标准等。学生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或到有关科研部门和教育单位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或到政府部门、IT行业、银行、财税、公安、保密等单位从事系统设计及与信息安全技术相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