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码图像处理》选修课总结
知识专题化
提高教学效果
——《数码图像处理》教学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时道波
《数码图像处理》课程是上一学年新增设的一门选修课,面向本校非信息技术班开设,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掌握图片处理的技法,能够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作品,根据教学对象实际情况,采用内容专题化教学,教学中以图像处理实践为主,降低相关理论知识要求。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困惑,下面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数码图像处理》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入门为目的,具体包括: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成果;
2、较深入地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熟练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过程;
3、能够运用Photoshop软件实现图像编辑、校色调色、图像合成、特效制作等各种图像效果处理技术,并能够在Photoshop中制作各种人像效果制作,如:美化人像、画意影像等。
二、教学内容
《数码图像处理》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Photoshop软件技术、色彩知识、设计技巧、创意创作等,具有较强的专题性(例如:图像基本修饰、图像色彩调整、人物美化、画意影像等)。我在教学初的教学计划中将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专题化,这样可以快速实现创作效果,较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是,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下困难,如:缺乏合适的配套教材,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紧跟图像处理技术前沿,因此备课过程必须查阅更多文献材料,同时,对教学核心内容的把握要准确到位,对教学实践项目的设计必须精心考虑,合理统筹,这些都极大增加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在专题化教学实践中,将这些专题的基本原理作为核心内容,并辅以其他与专题相关的研究性资料,使专题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信息量大,如:图像基本修饰,Photoshop CS5涵盖的内容比较全面,包括了选取范围、图像变换、图层、通道、特效滤镜、动作、时间轴等等。作为专题教学时,可将与图像的裁剪、图像占用空间等相关应用知识添加进来,使学生图像处理技术有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并为专题化实践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方法
《数码图像处理》课程选修班学生都是来自非信息技术班,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激发其创造能力,也是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我决定不采用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问题法教学。
在专题内容正式讲授之前,应引入一些与专题相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鼓励他们尝试着解决问题,这样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在专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每个专题涵盖的信息量都很丰富,但在理论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每个专题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要重点讲述,使学生掌握图像处理的精髓。对于专题扩展部分的知识,力求做到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新方法、新技术的处理效果进行实例演示,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有效激发他们探究数字图像处理前沿技术的热情。
整个教学实践表明,专题化教学模式更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突出,教学信息量大。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个专题引入了相应的图像处理研究热点、难点和新兴应用技术,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考核
《数码图像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适合采用卷面考核方式,也不适合通过一个作品就得出成绩的考核方式,传统的重记忆轻能力的考核必将伤害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不到教学的理想效果。我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考勤情况。形成性考核中平时作业实行开卷形式,占总成绩30%,考勤情况占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实行闭卷形式,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考核命题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范围之内,评分标准从技术、色彩、结构、选材四个角度全面衡量学生的技能水平。
五、改进措施
鉴于教学中缺乏教材,导致学生无法预习,教学方法单一容易使学习枯燥等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加强以下两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合适的配套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保证。采用专业班使用的教材不完全合适,市面上多数都是案例式的书籍,目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各种书籍中搜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学生的信息基础、教材格式安排上要富于变化、合理确定选讲内容等。教材的探索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要有一个经验的积累过程。
2、改进教学方法。在专题化教学基础上,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摆脱以往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采用“教师主题引导—学生专题讲授—随堂研讨—教师质疑答疑”的形式安排课堂活动,并配合验证型和设计型实验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空间。重点在课堂活动安排上进行新的尝试,整体设计包括首堂互动、专题讲授与研讨、实验设置与课程竞赛、作业与考核等环节。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上讨论和课后实验能更系统、深刻地掌握所学内容,并会因为研讨提出的交叉应用问题激发拓展学习的热情。
第二篇:数码图像后期处理教案设计页17
教学设计页
课程名称:
数码图像后期处理
第 1 单元(节),4 学时
项目/主题: 数码相机的基础知识 授课时间 2015年 11 月 18 日
授课地点:
教学1-401/40
2知识目标:
考核学生对数码相机的基础知识及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技术, 纯粹锻炼学生的处理能力。从实用角度出发让学生使用Photoshop进行专业的照片编修,通过对效果细分, 处理技术可分为照片的修复、修饰、抠图、合成制作和特效制作等, 这里将未学生提供了常见照片问题的全面解决之道。
能力目标:
通过讲解及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数码照片处理的常用技巧,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各种技巧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同时也能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学生通过学习后能掌握了解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1)数码相机的基础知识。
(2)数码照片后期处理专业技法 ,主要为修复、修饰、抠图、合成制作和特效制作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主要是介绍数码相机的基础知识及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技术,让学生掌握照片的修复、修饰、抠图、合成制作和特效制作等处理技法。重点是熟练掌握Photoshop中的各种处理技法及操作技巧并能灵活应用。
第1 页
教学设计页
教学条件(环境):
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要求是Microsoft Windows 2000 应用软件 Photoshop CS3 /CS4/CS6 等版本软件
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实施步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学习成果评价标准)
一、数码相机的基础知识(100分钟)
1、数码相机的概念 1)数码相机的性能指标 2)选择适合自己的数码相机
2、数码摄影的相关知识 1)数码摄影的相关术语 2)拍摄前的相关准备 3)数码拍摄的姿势
3、数码拍摄的注意事项 1)构图产生美 2)摄影构图的三大要素 3)常见构图方式
4、拍摄经典技巧解析
1)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拍摄的影响 2)光源对拍摄的影响
第2 页
教学设计页
5、数码照片的获取和管理 1)从数码相机中获得照片
从数码相机中获得照片.swf 2)Windows图片和传真查看器 Windows图片和传真查看器.swf 3)利用ACDSee查看与管理照片
6、使用Adobe Bridge对数码照片进行管理 1)批量重命名照片的名称 批量重命名照片的名称.swf 2)为照片添加关键字 为照片添加关键字.swf 3)数码照片的筛选
二、数码相机的熟悉(20分钟)
三、指导学生熟悉数码相机操作,并对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及技术要领侧重进行讲述。(30分钟)
四、总结复习(10分钟)
教学小结:
教师签名:
****年**月**日 教案检查记录:
检查者签名(盖章)
****年**月**日
第 页
第三篇:数码摄影后期图像处理技术培训计划
数码摄影后期图像处理技术培训计划
时间:3天,6次课
第一天
上午8:30~11:30
1.当前数码摄影发展概况及数码摄影软硬件系统的组成下午13:00~16:00
2.数码图像处理软件的介绍
(常用的数码图像处理软件的分类与特点,包括PC和MAC电脑系统上的各类图像软件,Photoshop、Lightroom、DPP、ACDsee、……等)
第二天
上午8:30~11:30
3.数码图像处理软件的组成与应用技巧(1)
(数码图像软件Photoshop的组成与基本使用方法)
下午13:00~16:00
4.数码图像处理软件的组成与应用技巧(2)
(数码图像软件Photoshop的图像处理技巧)
第三天
上午8:30~11:30
5.结合实例对数码照片进行编辑与处理练习
下午13:00~16:00
6.结合打印自己的数码照片,了解数码打印输出技术
第四篇:选修课-数码影视创作论文
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湖 南 科 技 大 学
结 课 论 文
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班级:一班
学号:1308030116 姓名:王英超
二零一五年一月
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摘要
DV经历了初期满足个体拍摄影像阶段到后来进入到利用DV进行影像方面的创作阶段,尤其是发展到当前全世界都正在把这种现代数字生活新方式逐渐变成一种文化现象。DV创作群体中最活跃的是高校的大学生群体,近年来被当代大学生所喜爱并且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的作品正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力、独特的生存方式融入社会各阶层。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的DV作品提供了传播的平台,这更使大学生对DV的创作热情与日俱增,各个大赛的举办更是积极推动了大学生DV创作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其作品也与主流媒体的专业创作还有很大的距离。本文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学习心得以及对湖南省微电影大赛作品的研究,就大学生DV创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浅议,希望能为大学生DV的创作及发展奉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生; DV创作; 现状; 发展
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引言
DV是“Digital Video”的英语缩写,习惯上指的是小型的数码摄像机,通过数码方式拍摄并记录的动态影像素材可通过电脑进行后期剪辑。随着数码产品的快速发展,DV现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运用和关注,“DV”一词从某种意义上说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名词。如今我们所讨论的DV更多意义上是指一个在内涵上呈现出思想的异质性和艺术的前卫性的意识精神领域的名词。从这个角度讲,对于现代的大学生DV创作而言,拍什么应该比怎么拍更重要,在这一层面上,DV是一种生存状态,是对生活原生态接近真实的记录,DV让人们找回对生活久违了的天真和热情,让人们换一个视角去观察习以为常的一切。作为影像表达的个人化方式,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突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它所承载的精神意义和革新价值都远远超越DV本身。在网络和各种DV赛事的推动下,校园DV潮流洪水般冲击着在高校中每一个爱好影像的年轻人。但是,在校园DV迅猛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被很好地解决,势必对校园DV的后续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1.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的现状
1.1DV作品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由于大学生特有的对时代的时尚敏感、对自我表达的献身激情,因而他们最容易拿起DV,去记录自己爱看的世界,去反映自己对生活独立的思考,去阐发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校园DV有其得天独厚的、土生土长于校园的优势,通过他们独特的视角,拍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想,将同学们身边的趣事、欢愉或是郁闷通过影片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成了学生抒发内心想法、宣泄内心情感的平台。像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的《激扬青春 与梦同行》,《追梦》等作品都表现了大学生们的激昂青春,无限美好的情怀。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DV剧源于校园文化又回归校园文化,它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而存在。DV是高校大学生记录成长经历、表达思想、理解社会的一种载体,大学生在进行DV创作时创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抒发的应该是一种较独立的思考和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目前的大学生思想相对多元化这也使得作品的多元发展成为可能。
1.2大学生DV创作内容日益丰富
从刚开始时仅作为记录校园生活的手段,只是拍摄一些学校的景色、住宿的环境、旅游、学校活动、家庭聚会等片段,到后来进入了有意识的DV短片、DV 2
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纪录片和社会实况拍摄阶段。《爷爷奶奶的幸福生活》尽管拍摄水平还不是很好,但其演员的表演能力以及贴近生活的素材,形象地反映了孤寡老人孤独的社会现实。大学生DV创作者作为个体受到的相关约束相对较小,在创作上自由度较大,现在的网络平台又使得作品的传播成为可能。创作过程中无论高官还是平民都会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无论歌功颂德的还是揭露黑暗的都可能是他们的主题。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组成各自的剧组团队,自编、自导、自摄、自剪,通过DV演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中的热点和亮点,这股潮流愈演愈烈。
1.3大学生DV创作逐步向高水平、专业化发展
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进行DV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各个高校纷纷开设影视制作相关专业以及动画、传媒学院的兴起为更专业的创作提供了可能,国内以及国际各种大赛的兴起不但激发了大学生进行创作的热情,也为学习和交流搭建了平台,更推动了大学生DV创作水平的提高。
1.4大学生DV创作向多方参与的协作方式发展
DV创作本身就是合作性很大的活动,随着大学生DV创作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和团体参与进来,教师、家长、专业演员、企业、设备商等都会积极的融入到大学生的创作中来,这种参与反过来又必将推动大学生DV创作的发展。湖科大某年招生宣传片就租用了一些先进的拍摄设备,由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合作,创作了一部视觉上的盛宴。
2.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般艺术作品一样,DV作品的最高境界也是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DV创作者需要运用含蓄、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融入进精湛的拍摄技巧中。拍摄DV不仅要谙熟剧本内涵,同时还要掌握摄影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包括摄影的光线、场景、角度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业余爱好者,即便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作品显得仍不大成熟。即使是广电专业的学生作品水准也相差很大,由于学校提供器材,班上几乎每个人都导演过DV电影,但真正能够拿出来参赛、挂到网上的也就那么几部。网上传播的DV电影多是大学生认为比较好的作品,另外一些作品则会一直处在深闺之中,无人问津。
2.2后期编辑稍显稚嫩
由于DV重量轻、操作简便,学生拿起来就拍,但拍摄回来看片时就会发现这
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样那样的问题。非线性编辑给后期制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视音频格式的多样化和技术的易操作化也催生了一些问题。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 加装视音频处理卡和视音频编辑软件就可组成一套非线性编辑系统, 完成对图像和声音的编辑,完成 DV创作的后期制作。但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因为非线性编辑系统素材来源多样化,各类视、音频格式的兼容问题突显出来。另外,拍摄画面的稳定性较差,画面有时晃动的厉害,而且移动镜头或变焦镜头时镜头运动的速度不均匀,时快时慢,断断续续,使得画面节奏不能符合观众正常的视觉规律。在后期制作中学生对特技情有独钟,喜欢特技产生的效果,但未考虑到观众的视觉心理。在声音的采集、处理和运用方面做得不够好。音效可以说是影片的灵魂, 一个好的节目, 没有了声音的配合,再好的剪辑与制作,效果也出不来。
2.3DV创作经费难筹
对于学生来说,处于读书阶段,就算是消费者,但拍摄一部作品,难免会需要一些开销。服装、道具、和拍摄场地等方面的费用计算下来,一部片子至少也要四五百元。因此,学生们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筹措资金上。学生们完全是凭着爱好和兴趣在拍摄,没有经费支持,比较小的费用就是团队内部分摊。有一些学生会找一些公司或个体经营户拉赞助,但赞助得来的费用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为节约成本,他们一般多把拍摄的场景选在校园里,如果确实需要到校外取景,他们也多选择公共场合。没有充足的制作经费,演员的造型保证不了,所以拍摄校园DV剧的一些演员都只能化一点简单的妆出镜,画面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宣传方面制作冲印海报也需要很多的资金,有时候为了省钱,我们不得不把制作非常漂亮的海报只冲印几份,有些也只是简单的拉一条横幅了事,完全达不到大力宣传的目的,这就导致了校园DV根本就比不上电视荧屏上的作品了。
2.结语
校园DV的出现和普及成为校园活动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有力补充,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是相当有帮助的。随着DV摄像机的进一步普及,校园DV创作将会更加蓬勃地发展。DV创作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方式将对大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探索社会产生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策划、组织实施的能力培养也势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将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新的途径。尽管大学生DV作品摄制手法略显稚嫩, 但这些创作却反映出大学生们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 也记录了大学校园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同时也记录了生命中的感动,努力表现一些深刻的东西。DV给大学生的生活或艺术插上了翅膀, 借助 DV影像这一新的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载体,将会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思想更加多彩,更加具有 4
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石中军,透过“科讯杯”看中国大学生DV作品创作的现状
[2]曹恺,记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12.[3]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5.[4]陈颖,DV:数字影像时代的个性之笔[J].现代传播,2004(4):34~38.[5]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北京:电影出版社,2005.36.[6]吴天生,赵玉,大学生DV创作现状分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7]帅志强,探讨大学生DV创作特征与发展路径
第五篇:图像视频处理基础知识总结
彩色图像基础知识普及篇
⑴ 图像采集的原理
数码相机,摄像机等都是通过传感器来获取图像的,传感器阵列是由横竖两个方向密集排列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组成的一个二维矩阵,它收集入射能量并把它聚焦到一个图像平面上,与焦点面相重合的传感器阵列产生与每一个传感器接收光总量成正比的输出。数字或模拟电路扫描这些输出,并把它们转换为信号,由成像系统的其他部分数字化。
⑵ BAYER矩阵
传感器阵列的排列方式可以有很多种,现在最常用的是Bayer矩阵模式的排列方式,即每个CCD就对应一个像素。其中R感应红光、G感应绿光、B感应蓝光,而在Bayer模式中G是R和B的两倍(因为我们的眼睛对绿色更敏感)。以下是Bayer阵列的一种排列方式: RGRGRGRGRG
GBGBGBGBGB
RGRGRGRGRG 以中心绿色的G为例,此像素只有G,缺少R与B,R就等于上下两个R的平均值,B就等于左右两个B的平均值。其他的R与B都是一样的,每个像素补齐RGB三色就可以。此种插值算法是最简单最高效的,当然在一些图像的边界之处其影像效果最会有一些折扣。
⑶ 伽马校正
数码相机拍摄出的彩色图像,以及我们把一幅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都要进行相应的伽马校正。数码RAW格式的拍摄是采用线性的gamma(即gamma 1.0),可是人的眼睛对光的感应曲线却是一“非线性”的曲线。所以RAW Converter会在转换时都会应用一条Gamma曲线到Raw数据上(简单的理解,就是相当于对原始数据进行一个f(x)的变换,并且注意,f(x)并不是一次的线性函数),来产生更加接近人眼感应的色调。同理,显示器的强度(Intensity)并非与输入讯号成正比(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特性称为Gamma特性。
各参数简述如下: ① Image_gamma:为输入影像的γ值,一般订为γNTSC=2.2,γPAL=2.8,γRGB=1,γMAC=1.8;
② Display_gamma:因制造技术的关系,每一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显示器γ值都会不一样,所以制造厂需提供显示器γ值,一般订为γCRT=2.5,γLCD=1.6;
③ Viewing_gamma:为最后我们用眼睛去看的结果,理想状况为1,即为看到的影像为原
始影像,一般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γ值从1至1.5变化。
④ LUT_gamma:伽马参数的LUT表。
输入讯号经γ修正器与显示器后,最后希望看到的是与原输入影像一样的画面,即没有失真。
⑷ RGB和YUV图像
在计算机中使用最多的 RGB 颜色空间,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颜色;通过调配三个分量的比例来组成各种颜色。一般可以使用 1、2、4、8、16、24、32 位来存储这三颜色,不过现在一个分量最大是用 8 位来表示,最大值是 255,对于 32 位的颜色,高 8 位是用来表示透明度的。彩色图一般指 16 位以上的图。灰度图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组成颜色的三个分量相等;而一般灰度图是8 位以下。
在彩色电视机系统中,通常使用一种叫 YUV 的颜色空间,其中 Y 表示亮度信号,也就是这个 YUV 空间解决了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的兼容问题。对于人眼来说,亮度信号是最敏感的,如果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仅仅需要转换保存亮度信号就可以。
从 RGB 到 YUV 空间的 Y 转换公式为:
Y = 0.299R+0.587G+0.114B
在 WINDOWS 中,表示 16 位以上的图和以下的图有点不同; 16 位以下的图使用一个调色板来表示选择具体的颜色,调色板的每个单元是 4 个字节,其中一个透明度;而具体的像素值存储的是索引,分别是 1、2、4、8 位。16 位以上的图直接使用像素表示颜色。
⑸ 彩色图转换为灰度图
灰度图(GrayScale)是指只含亮度信息,不含色彩信息的图像。灰度化处理是把含有亮度和色彩的彩色图像变换成灰度图像的过程。灰度化处理在许多图像处理中是很重要的一步,他的结果就是后续处理的基础。所以,寻求一种正确有效的灰度化处理方法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将彩色图转换为灰度图呢?
常用的色彩系统有RGB、YIQ、YUV。
1)YIQ色彩系统属于NTSC电视广播制式系统。Y是亮度,即图像的灰度值,I和Q则是指色调。它与RGB的关系为:
2)YUV属于PAL电视广播制式系统。Y也是亮度,U和V也是色调。它与RGB的关系为:
灰度图中有调色板,首先需要确定调色板的具体颜色取值。我们前面提到了,灰度图的三个分量相等。当转换为 8 位的时候,调色板中有 256 个颜色,每个正好从 0 到 255 个,三个分量都相等。当转换为 4 位的时候,调色板中 16 个颜色,等间隔平分 255 个颜色值,三个分量都相等。当转换为 2 位的时候,调色板中 4 个颜色,等间隔平分 255 个颜色,三个分量相等。当转换为 1 位的时候,调色板中两个颜色,是 0 和 255,表示黑和白。
将彩色转换为灰度时候,按照公式计算出对应的值,该值实际上是亮度的级别;亮度从 0 到 255 ;由于不同的位有不同的亮度级别,所以 Y 的具体取值如下:
Y = Y/(1<<(8-转换的位数));
最后一点需要注意,得到 Y 值存放方式是不同的;分别用对应的位数来存储对应的 Y 值。在计算 Y 值的时候,使用的整数除法,这是有误差的,为了消除误差,需要采用误差扩散的算法,也就是将该误差值向其邻近的像素点扩散,当然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配;例如:整除之后,余数是 5,采用 3/2/3 的策略,就是,右边像素和正下面的像素各占 3/8,而右下角的像素占 2/8。
2.图像格式转换的算法描述
⑴ BAYER矩阵转换为RGB格式图像的算法描述
我们通常采用插值算法(Interpolation)把BAYER矩阵中的像素的颜色值转换为一个像素的RGB的数值。我们通常以3×3的插值算法来计算BAYER矩阵的像素的RGB值,该插值算法中某个位置像素的RGB分量的值只取决于以该像素为中心的3×3的邻域中同样分量的均值。
⑵ RGB格式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的算法描述
我们进行图像处理通常都是在微机上进行的,因此以微机的Windows系统为例来介绍如何将RGB格式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
Windows系统中使用的是设备无关位图(DIB)
DIB即Device_Independent Bitmap。目前,Windows处理的DIB通常是以BMP文件存在。BMP文件文件有如下的四个部分;
1)位图头文件:BITMAPFILEHEADER,它是一个位图标志
2)位图信息头:BITMAINFOHEADER
它定义了图像的大小,长宽等信息,长度固定为40个字节。
3)调色板(Palette)
它用来存放位图的颜色,如果是真彩色图,则不需要调色板。其定义为: 所谓调色板就是在16色或256色的显示系统中,将图像中频率出现最高的16或256种颜色组成颜色表。对这些颜色按0至15或255进行编号,每一个编号代表其中的一种颜色。这种颜色编号就叫做颜色的索引号,4位或8位的索引号与24位颜色值的对应表叫做颜色查找表。使用调色板的图像叫做调色板图像,它们的象素值就是颜色在调色板查找表中的索引号。
4)实际的图像数据
对于用到调色板的位图,图像数据就是该像素颜色在调色板中的索引值,对于真彩色图,图像数据就是实际上的红(R)、绿(G)、蓝(B)的值。由前面介绍的原理可知,知道图像某点的R、G、B值,要得到亮度信息,则可由下式计算出: Y=0.299*R+0.587*G+0.114*B(1)
而在用BMP表示的灰度图中,其红(R)、绿(G)、蓝(B)三个分量的值相等,即有
R=G=B(2)式
把(2)式代入(1)式中,可得:I=Q=0,即图像没有了色彩信息。
同理,对YUV颜色空间也一样。
为了把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首先要找出彩色图像的颜色值:R、G、B。然后,通过(3)式计算,即可得出亮度值Y。再令:R=G=B=Y,则得到的新的图像,即灰度图像。
对于24位或32位的真彩色图像而言,找出每点的RGB值相对容易。前面介绍了,24位或32位真彩不需调色板,它的图像数据就是实际的RGB的值。RGB三个分量分别占有一个字节,即容易取得RGB的值。
而对于16位位图言,它的一个点用两个字节来表示。它也不用调色板。要取得RGB的值,就需要了解R、G、B在这两个字节中的位置。它们所占的位置是这样的:
R占高5位,B占低5位,G占中间6位。
取出相应的RGB值后,都转变为八位(低位补0)。再通过(1)式,即可得到该点的亮度值Y。然后,写回新的256色位图时,令R=G=B=Y,这样,就得到了一个256级的灰度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