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
论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
作者简介 孙飒(1981-),女,浙江上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 游营销。
摘要 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旅游业。笔者在分析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着重探讨 了如何将“ 体验”引入乡村旅游,并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体验经济;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 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感受。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 求变化的新趋势,它反映人类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正在 进入一种新的高级形态。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实用和 价格,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生产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以 下变化:从生活和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心理认同,以 改变消费行为,为产品和服务找到新的生存空间。1998年,美国战略地平线 LLP(Strategic HorizonsLLP)公司的两位创 始人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II)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在《 哈佛商业周刊》发表了《 欢迎进入体 验经济》一文,以其远见卓识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来临,经济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 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 体验式经济”。
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它关注的不 再是产品或传统意义上的服务,而是顾客消费或使用的全 过程。企业提供的不仅是商品或服务,而是最终的体验。在 我国,体验经济也正在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
乡村旅游发展的体验化趋势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以远离都市的乡野 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 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 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从 大范围看,所有在乡村开展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称为乡村旅 游,乡村旅游紧紧依赖于乡土文化,乡土本色是其区别于都 市旅游的最大特征。同时,乡村旅游与民族旅游、生态旅游 关系密切。
多年来国内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研究中,对乡村旅游 的称谓多样,有农业休闲旅游、乡村风光游、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农事旅游、农家乐等。按照乡村旅游的项目 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和农事旅 游。其中农业旅游包括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和现代的生态 农业;乡村民俗旅游涉及乡村的民俗节日、工艺美术、民间
建筑、音乐舞蹈、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是最富潜力的形 式;农事旅游观赏性和参与性兼具。
2.2 乡村旅游的体验化趋势 体验经济启发我们对旅游 的本质进行再认识。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体验经济赋 予了旅游新的内涵。从体验经济的视角来看旅游,可以发现 旅游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以新、奇、特的观光为主的旅游产 品,而是追求新、奇、特的参与性体验。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 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将产 生巨大的影响。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相比国外大 约晚了 1个世纪左右。20世纪 9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发展 非常迅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 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比如北京的大兴西瓜采摘园,上 海的都市农业园,广东番禺的农业大观园,深圳的荔枝观光 采摘园,湖南益阳的农家乐园等。在体验经济时代,我国的 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2.2.1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 的主要目标市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居民虽然获 得了丰足的物质享受,但是不得不面对快速的工作节奏和 强大的竞争压力,同时还必须忍受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和 压抑的城市景观,他们越来越渴望亲近自然,感受与城市生 活截然不同的时空差异。乡村旅游正是顺应了这种返璞归 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而日渐升温。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 游的要求也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期望通 过全方位的参与,由表及里地用“ 心眼”去领略。
2.2.2 人文资源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乡村是洞察一 个民族风俗文化的最好窗口,将乡村居民在生活和生产中 的传统以更为突出的形式呈现在旅游者面前,开发通过体 验融入到乡村生活的旅游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内 容。民俗旅游是乡村旅游中最富潜力的形式,其内容涉及民 俗文化中的所有层次,如:物化民俗的体验(品尝食品、歌舞 欣赏、购买土特产品);制度民俗的参与(节庆活动、婚俗、地 方娱乐、竞赛);精神民俗的感知(民间传说、旅游感受等)。通过参与到乡村古朴的生活方式中去进行体验,能赋予乡 村旅游新的生命力。
2.2.3 乡村旅游逐渐呈现高品味、高层次的特点。乡村旅游
论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的高品味、高层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和给游客带 来的精神体验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不是因为 价格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净化的空间、绿色文明以及传统淳 朴的民俗文化氛围,他们所追求的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 享受。乡村旅游是探知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是传 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较好途径,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是沟通传 统与现代的桥梁。3 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存 在着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如产品单一,参与性不足,难以 形成品牌。除了吃农家饭、观赏民族歌舞表演之外,绝大多 数在乡村进行的仍然是观光旅游,很少有融知识性、趣味性 于一体的参与性旅游项目。再如乡村旅游消费表现为低水平的旅游供给、低层次综合素质和节俭为主的消费观念等 多种因素影响下的较低消费水准,旅游者获得的也是质量 较低的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此外,整个乡村旅游业 在科学管理、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如管理混乱,整体接待水平低下,配套设施不协调,品牌意 识薄弱,缺乏有效的营销渠道等。体验经济为我国乡村旅游 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乡村旅游应对体验经济,可从以下 策略入手:
3.1 确定体验主题 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 特色与个性,这与规划者、建设者、经营者缺乏鲜明独特的 主题思想,或者主题定位错误有关。确定乡村旅游的体验主 题应该植根于当地的地脉、文脉和对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个性、特色等的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的主题构思可以在历 史、心理学、宗教、艺术等主题范围里,以地位、身份的错位,体验体会乡愁,体验荒芜,展现回忆等作为主要出发点。乡 村体验旅游的主题必须符合乡村本身的特色,与乡村的自 然、人文、历史资源相吻合,主题设计要素和体验的事件要 风格统一。
3.2 打造体验旅游产品 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设计的根本 原则是应体现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其具体设 计导向就是使旅游消费者在乡村旅游活动中得到身心享 受,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同时经营者可以获得可持 续发展的经济效益。3.2.1 满足娱乐诉求,寓娱乐于体验。游客通过渗透在乡村 旅游全过程中的娱乐体验,如参与活动、观看演出等,充分 感受乡村愉快、自由的氛围,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 的目的。增加旅游产品的娱乐体验成分,必须重视游客的感 官刺激(触觉刺激,视觉刺激,甚至味觉的刺激),重点设计 游客感兴趣的项目:各时期示范表演(如古代生活情景);游 客动手制作工艺品;有奖励的游戏和竞赛;农家风味的食 物、饮料;庆典、游行和各式各样的狂欢;赠送纪念品等等。
3.2.2 迎合审美情趣,开发审美型的体验旅游产品。乡村旅 游必将走体验式的发展之路。由于乡村地处山区,缺少发展 第一、二产业的常规经济的自然条件,又不具备交通区位的
优势,旅游业开展容易受到各种外因的限制。但正是这种封 闭使当地保留着原始而优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 和淳厚的民族习俗,适合开展较长时间的深入欣赏,体会人 文生态景观和原始的乡村习俗的旅游活动。旅游者通过感 觉和知觉捕捉美好景物的声、色、形而获得愉悦,继而通过 理性思维和丰富想象体会乡村景物的精粹,由外及内体验 美好的感觉。
3.2.3 强调文化要素,寓教育于体验。教育体验是乡村旅游 的功能之一。旅游产品的设计应抓住目标市场所追求的价 值,集中于学知识、受教育的方面创造出独特的体验来。旅 游者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活动,体验乡村风情,了解我国丰富 的农林资源和悠久的农耕文化,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进 一步深切体验人类生存对土地、环境、生态的依赖关系,培 养关爱土地、善待环境的现代发展观念。教育型的乡村体验 旅游开发让游客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参与乡村旅游 项目、文化价值的挖掘、交际,以及提升自我感觉等活动。
3.3 通过服务传递体验
3.3.1 避免城市化。乡村旅游最需要避免的一点就是“ 城市 化”,即在规划设计、设施设备、管理服务各方面盲目追求城 市化接待标准,甚至不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 兴土木,将乡村旅游点建设成为一个个小城镇,大大损害和 降低了乡村旅游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扭曲了乡村 旅游的本质。
3.3.2 开发内部的体验价值。服务是旅游经营者用以展示 和传递体验的天然平台。实际上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 也在进行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 创造性,还可以更好地稳定人们之间的关系,起到沟通信息 和知识共享、协调等作用。旅游体验是互动的,所以必须充 分重视内部体验氛围的营造,加强员工之间的情感、尊重和 成就方面的体验,才能形成与游客的良好互动,共同创造令 游客难忘的深刻体验。结语
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 统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迎合了 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 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发展乡村旅游,在为广大游客拓展 休闲度假的第二空间的同时,将潜在的乡村和农业旅游资 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 收入,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乡村旅游在体验经济时代 获得新的发展,也将引导旅游者更深地融入体验经济。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 H 吉尔摩,B约瑟夫·派恩.体验经济[M].夏业良译.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02.2 肖佑兴,明庆忠.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 8-10.3 施密特 B H.体验营销[M].周兆晴编译.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4 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 刊,2003(,6):66-70.孙 飒 论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34 卷2期 379
第二篇: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摘要: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中国旅游景区经营失败的根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景区既要为游客创造快乐体验,又要保护地方资源与环境并促进社区长期发展。快乐的游客体验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构成的,要塑造快乐的游客体验,景区应根据产品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原则配置旅游产品与服务。同时,在开发与经营过程中保持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区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体验;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3)11-0041-04 全国旅游主题公园近80%已倒闭,给中国旅游业已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其中的代表是亚洲投资最大(10多亿元)的科幻公园福禄贝尔乐园于1998年1月宣布破产清资,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武陵源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 45亿元,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武陵源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这两大问题的根源。
一、关注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条件
忽视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倒闭的最重要原因,景区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关键是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没有游客,景区就失去了生存条件。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
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消遣、教育、逃避和审美。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Spot)的体验。到迪士尼乐园、赌城拉斯维加斯就属于最丰富的体验。PineⅡ和Gilmore还提出了塑造体验的5种方法: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极印象、提供纪念品与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二)游客需求:快乐“三感”
游客希望在旅游景区实现他们“求补偿、求解脱”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补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的东西,从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游客希望得到的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快乐。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特征是:
1、更愿选择散客而非团队;2.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3.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4.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5.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6.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三要素构成的。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一个成功的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场景设施与服务来明确游客的这三种感受。
(三)最优体验标准:畅
什么是最优体验呢?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
二、均衡利用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战以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历程。
经济增长主义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的旅游开发长期受经济产业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过地方GDP的5%(或8%)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目标。而且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2条重要假定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这两条假设加剧了中国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破坏。
资源保护主义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这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
19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社区方法(CommunityApproach)是这一思想的代表。Murphy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后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可持续旅游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给未来下一代的经济机会。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指保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指导可持续旅游的4个重要工具是:娱乐机会谱、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最优管理模型。
三、“快乐剧场”:体验经济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生产快乐的体验,同时要实现景区的资源、环境与文化的完整统一。正如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的经营信条那样“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快乐!”地中海俱乐部的“完全无忧无虑的度假、全包的假期与一次性付费”经营理念就是要让游客真正享受快乐。从本质上说,旅游景区就是一个快乐剧场,游客与居民、员工共同演出一场欢乐剧。
(一)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方面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二)项目配置原则
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
一、第一与多样。要体现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其次景区产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给顾客多种选择。特色要求景区要有主题,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它必须提供游客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就象你在黄山与在泰山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样。由于任何项目都要衰老,维持独特性或新鲜感的根本是项目持续创新。西方国家对主题公园衰老问题的对策是每3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
参与性: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必须要游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工业社会之后,技术的隔离和社会忧伤与焦虑创造了对社会互动经历的需求。比如电话导致面对面沟通的减少,但技术不能替代真实的互动,当顾客的口味与偏好转向老式价值时,景区必须提供社会互动的体验。
挑战性: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当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极、飞跃某一峡谷等征服某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或自己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件时,自豪感就产生了。比如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景区配置项目一定要掌握好项目的难度,要让游客有选择,大多数项目的难度要适度,即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成功,否则反而会产生挫折感。
(三)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式:梯度开发或循环利用,“减”人数“增”植被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独特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生态环境成为了景区的重要吸引物。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景区资源采用梯度开发模式:比如在温泉度假区,50 63℃温泉水用于供热采暖;37 50℃用于洗浴;30 35℃用于养殖(鱼、虾、蛇)与景观用水;20 25℃用于农业(浸种、育秧、种菜、养花)、泳池用水、湿地用水;10 20℃农田灌溉。或循环利用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休闲度假村,其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猪肉、鱼、蚕等可供游客食用、垂钓、或作为旅游商品购买。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保护生态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峡,有意塑造红、黄、绿、蓝等五彩的森林景观,种植一批红叶,精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配套种植黄芪、虫草、贝母、当归等特产药材,以及沙棘、蔷蔽、花椒、红豆杉等经济植物,变单一林种为综合资源。
另一种资源管理方式是“减法”,就是对开发的限制措施。世界遗产管理中常见的减法包括:限制总体游客数量,不让游客数量超过承载力;暂时的景点关闭;提供复制品对顾客开放,而将真品保护起来;实行分区:在重点文物区与游览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减少游客对珍稀文物的破坏;设置固定参观路线;价格限制:对有些景点免费,而有些易受破坏的景点采用高价限流;移走人工制品:对一些易风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迁的方法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而不暴露在外。
在我国的敦煌和九寨沟已经实行了定时定量方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对国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实行预约参观。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苏州开始通过政策杠杆与价值杠杆来达到保护园林的目的。在碧峰峡,为保证统一规划,万贯集团斥资1000多万搬迁了景区内的数十户农产,其房屋除一部分改作竹制别墅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恢复自然状态。
(四)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2000年8月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工,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广东、贵州与海南纷纷仿效并且在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
(五)景区服务:亲切感的源泉员工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在地中海俱乐部,导游是地中海俱乐部的灵魂。像朋友一样与游客同吃同住同娱乐,与游客打成一片。又像一个节目主持人,风趣幽默、恭谦勤快、对游客有求必应。在共同营造景区氛围中,员工起着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对游客的服务行为上,包括微笑、眼神交流、令人愉悦的行为、特定角色的表演,以及与游客接触的每一细节。现在的服务业特别重视服务情景中的员工与游客面对面接触的真实时刻管理,这一切都为了给游客一个快乐体验。
第三篇: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全国旅游主题公园近80%已倒闭,给中国旅游业已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其中的代表是亚洲投资最大(10多亿元)的xx公园xx乐园于1998年1月宣布破产清资,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xx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45亿元,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xx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这两大问题的根源。
一、关注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条件
忽视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倒闭的最重要原因,景区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关键是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没有游客,景区就失去了生存条件。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
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消遣、教育、逃避和审美。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 Spot)的体验。到迪士尼乐园、赌城拉斯维加斯就属于最丰富的体验。PineⅡ和Gilmore还提出了塑造体验的5种方法: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
极印象、提供纪念品与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二)游客需求:快乐“三感”
游客希望在旅游景区实现他们“求补偿、求解脱”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补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的东西,从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游客希望得到的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快乐。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特征是:
1.更愿选择散客而非团队;2.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3.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4.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5.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6.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三要素构成的。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一个成功的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场景设施与服务来明确游客的这三种感受。
(三)最优体验标准:畅
什么是最优体验呢?心理学家xx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
二、均衡利用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战以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历程。
(一)经济增长主义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的旅游开发长期受经济产业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过地方GDP的5%(或8%)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目标。而且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2条重要假定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这两条假设加剧了中国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破坏。
(二)资源保护主义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这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
19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社区方法(Community Approach)
是这一思想的代表。Murphy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后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始
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可持续旅游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给未来下一代的经济机会。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指保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指导可持续旅游的4个重要工具是:娱乐机会谱、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最优管理模型。
三、“快乐剧场”:体验经济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生产快乐的体验,同时要实现景区的资源、环境与文化的完整统一。正如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的经营信条那样“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快乐!”地中海俱乐部的“完全无忧无虑的度假、全包的假期与一次性付费”经营理念就是要让游客真正享受快乐。从本质上说,旅游景区就是一个快乐剧场,游客与居民、员工共同演出一场欢乐剧。
(一)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方面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二)项目配置原则
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
一、第一与多样。要体现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其次景区产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给顾客多种选择。特色要求景区要有主题,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它必须提供游客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就象你在黄山与在泰山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样。由于任何项目都要衰老,维持独特性或新鲜感的根本是项目持续创新。西方国家对主题公园衰老问题的对策是每3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
参与性: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必须要游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工业社会之后,技术的隔离和社会忧伤与焦虑创造了对社会互动经历的需求。比如电话导致面对面沟通的减少,但技术不能替代真实的互动,当顾客的口味与偏好转向老式价值时,景区必须提供社会互动的体验。
挑战性: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当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极、飞跃某一峡谷等征服某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或自己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件时,自豪感就产生了。比如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景区配置项目一定要掌握好项目的难度,要让游客有选择,大多数项目的难度要适度,即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成功,否则反而会产生挫折感。
(三)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式:梯度开发或循环利用,“减”人数“增”植被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独特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生态环境成为了景区的重要吸引物。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景区资源采用梯度开发模式:比如在温泉度假区,50-63℃温泉水用于供热采暖;37-50℃用于洗浴;30-35℃用于养殖(鱼、虾、蛇)与景观用水;20-25℃用于农业(浸种、育秧、种菜、养花)、泳池用水、湿地用水;10-20℃农田灌溉。或循环利用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休闲度假村,其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猪肉、鱼、蚕等可供游客食用、垂钓、或作为旅游商品购买。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桑茂蚕
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保护生态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峡,有意塑造红、黄、绿、蓝等五彩的森林景观,种植一批红叶,精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配套种植黄芪、虫草、贝母、当归等特产药材,以及沙棘、蔷蔽、花椒、红豆杉等经济植物,变单一林种为综合资源。
另一种资源管理方式是“减法”,就是对开发的限制措施。世界遗产管理中常见的减法包括:限制总体游客数量,不让游客数量超过承载力;暂时的景点关闭;提供复制品对顾客开放,而将真品保护起来;实行分区:在重点文物区与游览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减少游客对珍稀文物的破坏;设置固定参观路线;价格限制:对有些景点免费,而有些易受破坏的景点采用高价限流;移走人工制品:对一些易风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迁的方法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而不暴露在外。
在我国的xx和xx已经实行了定时定量方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xx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对国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实行预约参观。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苏州开始通过政策杠杆与价值杠杆来达到保护园林的目的。在碧峰峡,为保证统一规划,万贯集团斥资1000多万搬迁了景区内的数十户农产,其房屋除一部分改作竹制别墅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恢复自然状态。
(四)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2000年8月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工,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广东、贵州与海南纷纷仿效并且在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
(五)景区服务:亲切感的源泉
员工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在地中海俱乐部,导游是地中海俱乐部的灵魂。像朋友一样与游客同吃同住同娱乐,与游客打成一片。又像一个节目主持人,风趣幽默、恭谦勤快、对游客有求必应。在共同营造景区氛围中,员工起着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对游客的服务行为上,包括微笑、眼神交流、令人愉悦的行为、特定角色的表演,以及与游客接触的每一细节。现在的服务业特别重视服务情景中的员工与游客面对面接触的真实时刻管理,这一切都为了给游客一个快乐体验。
第四篇:体验经济时代下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体验经济时代下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旅游业将历史传统教育置于体验经济背景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红色旅游是我国革命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今天世界范围的体验经济背景下,探究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注重体验因素的构建“,寓教于乐”,很可能是目前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有很大潜力的着眼点。本文从体验经济的基本特征出发结合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探讨了我国体验式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关键词】体验经济
体验因素
红色旅游
发展模式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的名著《未来的冲击》中体验经济的预言,到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将体验的重新定义,体验经济由于与当下的企业管理潮流暗合,已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不少实例所证明,故已广为所知。当“体验”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心灵感受,也不停留于传统服务业的附属品,而可以单独作为一种经济价值出售的时候,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了。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旅游产品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则从中寻觅到了无限商机。因此关注体验经济背景下体验因素在红色旅游产品中的构建,很可能是目前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有很大潜力的着眼点。
一、体验经济时代红色旅游发展的新理念
对国民进行本国历史的旅游教育,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制度。西方旅游业将历史传统教育置于体验经济背景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际上有一种盛行的规划理念,将娱乐和教育合成一词edutrainment。这,译成中文就是“寓教于乐”。中国人的旅游与学习也总是紧密相连在一起,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求知和旅游是一种完美的结合。受我国国情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公民情感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目前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载体的“红色旅游”又恰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成分。革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审美习惯以及审美接受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好的发挥其教育职能。在体验经济时代,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体验设计以消费者的参与为前提,以消费体验为核心,几层意思恰恰对应旅游规划中的设计。因此体验具有的这种高经济附加,只有在红色旅游产品中得到充分的设计和展示,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发展红色旅游的目标。
二、体验经济视野中红色旅游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红色旅游发展至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红色旅游在一般日子里的游客数量与特殊纪念日形成鲜明对比,红色旅游单靠每年几个纪念日参加革命传统教育的游客而生存是不现实的。面对日益市场化的红色旅游消费者,于体验经济视野下对我国红色旅游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红色旅游模式的构建红色旅游目标实现。体验经济视野中要求我们的旅游产品构建应注重体验设计等,使各种体验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保证其旅游产品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红色旅游产品缺乏以下几个方面体验因素的构建:第一,体验细节的构建。我国红色旅游产品以博物馆陈列,室内展示居多,为突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主题,说教的成份较大,并且很多景点孤立地存在着,主题与周围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反差。而国外的类似产品比较注重游客的体验。奥斯维辛集中营正是通过外部周边寂静的各街区(原犹太人的社区,主人几乎均不存在了)和集中营里面各种体验细节的展示(被屠杀的犹太人的鞋子,眼镜,老式皮箱,毒气室外的堆积如山的各种头发,还有孩子穿的带有缎带的蓝色的小裙子)来构建体验因素。去过奥斯维辛营的游人均有这种感受,不用一句话,一走进去有着不可思议的和不能言说的神秘和悲凉,过后满脑都是无数心酸的故事。因此红色旅游不仅仅要关注各种场馆设施的建设,更要注重内外体验因素的构建周边原生态的历史环境的保是核心,还历史以沧桑感。其次不能孤立地保护和开发,同时注重内部各种体验细节的构建。第二,体验主题的构建。目前我国许多红色旅游产品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明确的主题。主题是旅游活动的灵魂,体验的关键在于找到产品或服务)与体验恰到好处的切入点,制定出“体验主题”。好的主题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位和体验价值。在德国,还有许多二战遗址和纪念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省。在德国的二战景点,经常会看到德国人的身影,德国的“二战旅游”和其中体现出来的正视历史、彻底反省、积极弥补战争伤痕的态度对德国年轻人历史观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必然存在生命周期问题,只有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中,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独特性和可持续性。第三,体验过程的构建。红色旅游产品过去多是有组织参观,散客非其主流游客,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对散客缺乏吸引力。目前红色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正从“文件消费者”转向“市场消费者”,散客将成为主流客源,关注市场消费者的体验感受才能打造吸引力。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而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这些思想对我们现在红色旅游产品体验过程的构
(二)满足多种需求的红色旅游产业链延伸发展模式。
1、结合地域文化的发展模式。
地处四川东部的广安,三年前几乎还没有旅游产业概念,但2004年一举成为继九寨沟、峨眉山之后的四川第三大旅游目的地。正是以邓小平故里为品牌的红色旅游产品为龙头,广安结合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及民俗宗教旅游为一体,充分满足游客多种体验需求,打造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安红色旅游发展模证明了任何一种单一的旅游产品都会显得单调缺乏张力,无法满足游客多方位的需求,只有融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产品结构才会更加的合理。
2、产品延伸的发展模式。
目前有部分红色旅游产品留存下来的革命遗物数少、量小、陈旧、分散,具有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的局限性。红色旅游需扩展其产品链,延长旅游者的游览时从而增加其消费时间,在尽可能保持红色基调的基础上,向其它旅游形式方向扩展。目前已有的红色旅游景区将红色旅游与拓展旅游项目结合,它倡导“learning from doing”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综合补充。知识和技能还只是有形资本,意志和精神则是无形的力量。这种项目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使有限的知识和技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挖掘出最大的潜能,在体验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支持和沟通,达到振奋民族精神,挑战自我、锤炼团队的目的。红色旅游还可以利用现有自然和品牌资源对其产品进行组合包装,使其更具内容。例如,云南省寻甸的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如果只游红色景点去,半小时就可完成。然而寻甸有著名的大草场,若将两者进行捆绑,作为自驾车短线休闲游来定位,将大有前途。
(三)把握活动及场景的设计,突出角色参与性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中的活动,一般分为参与性、交互性两种。文化旅游,特别是修学成分较重时,通过参与性和交互性设计,可以把枯燥的历史遗迹、抽象的文化景观转变成为游客与科技、历史、文化的过程式接触,细节触摸式接触,环境复原式接触,奇巧游戏化接触。通过人与人交互式活动的组织,通过群体角色扮演,可以使历史文化中的社会角色与游客的社会角色及其旅途角色形成更替,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红色旅游景点的旅游过程较为艰苦,为改变这种状况,少数景点努力过头,出现城镇化、商业化、舒适化的倾向,这与我们红色旅游重体验轻享受的特性是相佐的。红色旅游重体验轻享受的特性,要求其突出参与性、体验性、挑战性与受教育性。近年来,有些红色旅游景点开展“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参与性活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化装拍照、观赏节目、饭菜品尝等浅层次上,红色旅游模式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近年来,在一些英国人的生活中战争旅
品和服务的质量,特色、功能上搞得一团糟,这样不仅不会给顾客带来全新的体验,反而会带来负面的体验,导致消费者的憎恨,讨厌。目前,有许多红色旅游点为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将领袖神话化、迷信化,过度商业化、庸俗化,这种体验只会给游客带来负面的验。因此在红色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中,我们要通过合理的体验化设计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避免在某些旅游地体验化开发泛滥和低级化。同时关注社区的发展,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份。保护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红色旅游模式构建成中要以能体现积极体验主题和美好体验意象的正面线索来指导旅游环境建设。
(三)合理把握红色旅游产品体验化价值。
一般来说随着经营者对旅游产品的体验化价值的追加,经营成本在扩大,旅游者得到的旅游体验效用满足也随之增加,根据满足感支付的费用也在上升。但旅游者得到的满感的增长速度是呈下降趋势的,即旅游体验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旅游产品体验化符合有效递减规律。为此,在争取体验的高经济附加值中,不能盲目地投人成本,一味追求高效用的体验,而要把握好体验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在系统地分析旅游产品体验化进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来提高旅游产品的价值。正如中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四种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能同时并存,红色旅游的发展中的几个过程(起步,成长和成熟阶段)在各地也是可能共存的。体验经济不排除产品和市场,但更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体验经济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五、结语
体验经济正在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在这个潮流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对红色旅游而言,体验经济为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红色旅游业是一项新新的旅游项目,有很多不完善、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将体验经济的营销方式溶入红色旅游中,有效解决红色旅游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使红色旅游业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皮平凡.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探索[J〕,学术交流,2005,2 [2] 宋咏梅.关于体验旅游的特点与设计原则「J〕,旅游经济,2007 [3] 王淑翠.基于顾客体验开发旅游产品[J〕,商业经济,2005,12 [4]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五篇: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品开发
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品开发
一、体验经济时代概述
派恩认为,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最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从根本上说,体验经济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一样是生产力发展与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任何时代的任何消费者而言,都同时追求精良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只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人们才会有所取舍。当社会发展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服务需求水平水涨船高时,产品和服务相结合的体验经济时代即将代替借服务来维持竞争力的服务经济时代。
体验经济时代是人类需要层次升华的必然趋势。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他认为人往往是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从社会总体上看,人们的需求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之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了“自我实现”层次。因此,人们需要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消费来实现自我,消费方式从大众的简单划一的“标准化消费”转向旨在让人性获得全面发展的“个性化消费”,体验经济正是适应这种社会经济消费的变化而出现的。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所追求的不仅是感官刺激,还希望所消费的产品能够帮助他们找回对新生活的体验。
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特点
(一)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
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需求,旅游消费者更关注旅游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或者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感性旅游产品。
(二)从旅游消费内容看,大众化旅游产品日渐失势,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欢迎
近年旅游部门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居民也已由单一组团观光旅游向形式多样的度假游、特色旅游项目扩展,这些项目都具有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
(三)从价值目标看,旅游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
现代旅游者不仅仅关注得到怎样的产品,而且更加看重在哪里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他们不再怎么重视结果,而是更加重视过程。
(四)从接受旅游产品的方式看,旅游消费者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从近年来的消费实践看,旅游消费者从被动接受旅游产品发展到对旅游产品提出个性化需求,他们越来越希望和旅游企业一起,按照旅游消费者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生活共感型”旅游产品,开拓反映旅游消费者创造新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生活共创型”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消费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制造和再加工,通过创造性消费来体现他们独特的个性与自身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满意感。如云南瑞丽推出的淘宝游,这种鲜活的旅游活动能够给旅游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旅游体验,看到自己亲自淘出的宝石被加工成艺术品,旅游消费者的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而旅游者亲身参与制作旅游纪念品,本身就是旅游经历的一部分,这种纪念品大多融入了旅游消费者的劳动和智慧,具有了更高的价值。
(五)旅游消费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
由于旅游消费者文化修养的升格,传统的本土文化或异域文化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导致他们自觉接近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例如,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成功打造了“茶”文化旅游精品。度假村在茶叶包装、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茶文化的特色。
(六)旅游消费者的公益环保意识增强,绿色旅游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者公益意识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市场国内化,国内旅游市场国际化,使人们更加意识到旅游业的天然环保性。
三、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一)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原则
1.针对消费客体的特性与需求开发设计体验。体验需求是体验经济背景下人们的主要需求之一,人们不完全追求到过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而更多的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个性化是体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之一,体验需求和个性化的统一要求旅游企业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要以旅游者的需求特性为指导方针和出发点。而传统的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偏重于对特色文化的静态展现上,经营者更多地满足了旅游者求知、求美的需求,但对满足旅游者求乐、求参与方面的需求关注很少。
2.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开发设计体验。每一个旅游资源的属性是不同的,不同的旅游资源会对旅游者产生不同的体验,正确地把握旅游资源的属性是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技术因素,更要考虑文化的因素,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突出其产品的文化特性,对资源的文化内涵作认真分析,正确选择产品的文化表现形式,强化产品细节的文化特性,使产品具有文化特色和品位,从而创造出有别于其他旅游资源的体验识别。3.产品开发突出顾客参与性、互动性。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强调旅游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更要调动顾客与顾客的互动。互动式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建立旅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稳定关系,而且使消费者的“体验”意识得以增强,去“体验”旅游企业真实的一面,培养顾客忠诚度。
4.强调情感、精神方面的交流。在体验经济时代,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体验设计要将传统设计对人的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的关注,扩大到对消费者的自尊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思考。(二)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细分目标市场,进行个性化体验设计。由于在旅游市场中,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功能、特点需求不同,因此,要根据对不同体验主题的认可程度将旅游总体市场细分成几个不同需求的目标市场。根据不同目标细分市场的特征、竞争环境、旅游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提供体验式旅游产品的难易程度,选择一个或多个目标细分市场,并将这些细分市场建设成为一个或多个体验式旅游区,以便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通过“量身打造”的个性化产品,可以给顾客带来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
2.深度挖掘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将文化资产转化为文化旅游吸引物,能够有效的促进旅游消费,增强游客的体验度。旅游产品的发展,离不开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开发。
3.强调参与性与创造性设计。体验设计以消费者的参与为前提,以消费体验为核心。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消费者在旅游过程更加注重体验过程、享受新奇的感受,追求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增强自我认知感和满足感。在开发中,从满足消费者需要到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加顾客体验过渡,要重视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及情感需求。同时也应更加突出顾客的深度参与性和互动性。虽然消费者在消费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参与其中,但是在体验经济时代,主动创造深入的、主动的参与旅游产品的创造过程应更加突出的体现出来。4.体验主题化,强化体验的品牌形象。体验主题化是指旅游业为消费者制作的“体验物”或“体验”系列以一条明确的主线串起来,并与旅游业的品牌定位融为一体,以带给消费者整体感和统一性,产生感应与联想效应。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有诱惑力的主题可以调整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现实感受,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能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感觉器官,更能打动旅游者,使之留下难忘的经历,从而强化旅游体验。
5.旅游产品开发应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采用高科技是近年旅游产品开发的普遍趋势,许多人认为旅游科技将对旅游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如电子仿真技术模仿人们深海探险、丛林狩猎、都市观光、狂风、暴雨、飞禽走兽等。科技旅游产品带给旅游消费者的感觉器官和心灵以巨大的刺激,经久难忘,这些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适应体验经济的重要举措。
6.关注绿色消费,开发绿色旅游产品。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消费。由于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追求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旅游业的产品开发应考虑与社会以及人类环境的协调,开发有益于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消费者自身健康的产品,突出旅游产品的绿色文化内涵,追求永远绿色的旅游体验。
7.拓展节日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应特别关注体验经济时代节日消费特点,充分挖掘节日文化内涵,精心构思,大胆创新,拓展体验式新型节日文化旅游产品。如青岛的啤酒节、深圳的荔枝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等,因带给旅游消费者深刻的节日文化体验而受到欢迎。
四、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之路
案例引入:
在距浙江海岸37海里的地方有一个一个荒岛。没有台风的周末,旅行社的汽艇把游客送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这些来度假的人没有携带任何干粮和淡水,在这个只给他们提供了帐篷和睡袋的小岛上,他们要靠自己的能力度过两天。游客们在上岛之前,被通知带上瑞士军刀、手电筒和风油精;上岛之后,不仅要自己打柴、搭帐篷、寻找淡水、捕鱼捞虾、生火做饭,而且将会面临缺乏淡水、忍饥挨冻、虫子侵扰等种种生存考验。为了获得这平时体验不到的48小时“痛苦经验”,每个游客要向旅行社支付230元人民币,而旅行社开发这条旅游线路的灵感来自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这无疑是个成功但有些极端的案例。探险旅游已经被都市人所接受,且形成了一门与众不同的产业。旅游线路注册了商标,相应配套的野营俱乐部、野营用品专卖店也都应运而生。游客们不会也不想成为探险专家似的英雄,他们只是受内心某种亲近自然的因子的指引,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案例分析:
例子很简单,让我们从体验产品的角度来剖析它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产品的主题很明确,即“荒岛生存体验’,空间范围限定在荒岛上;时间为二天一夜。情节安排有:打柴、搭帐篷、寻找淡水、捕鱼捞虾、生火做饭等涉及到生存能力的各个方面,能给人野外生存的全方位体验。同时,由于个人的野外生存能力不同,经验不同,所以各个情节对不同的人而言的难易程度就会不同,学到的东西,得到的体会也会不一样。当然,围绕主题还可以丰富一下情节。例如,安排给游客一个特定的任务,描绘小岛地图、寻找宝物等,令他们有一种使命感,使探险更加有趣。再如,安排一些员工扮演小岛上的土著居民,设计情节,让他们和游客发生一场冲突,但最后凭借游客的聪明才智,双方化敌为友,共同在簧火旁舞蹈庆祝。
但该产品的制作还是比较粗糙的,没有对小岛进行精心的布置,以为将游客抛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就完事了。这样形成的体验随机性太大,往往会因为一些意外而使原本良好的意图走向反面。例如,万一游客没有捕到鱼,或者没能生着火,那么无疑会使这次的经历变成真正的痛苦。这不是游客真正想要体验的。他们希望体验的仅仅是过程的艰难,而并非失败的结果。开发者需要充分意识到这点,通过精心的线索布置,人员安排,给游客足够的条件以使他们获得最终的成功。例如,开发者可以在荒岛上留下一些标记,引导探险者找到水源、适合搭建帐篷的地方和食物。当然,这些标记不是简单的指示牌,而是一些谜语或是暗示,需要游客运用脑力来破解,这样便更丰富了探险的内容,增加了趣味。当然,员工还要给游客必要的提示,令他们得到更多野外生存知识的教育,进而使体验的结果更完满,感受更美妙。
作为旅游产品,它的最终目的是使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探险活动也是如此。玩,当然得讲究尽心,开发者要考虑到大多数人能力上的局限,尽可能在提供体验产品的同时,满足他们愉悦身心的目的。受苦当然是一种体验,但也要有苦中作乐的机会呢。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内的一些新型旅游景点在主题策划上已经有了提供体验的意识,并有了实践的尝试。但缺乏对游客体验需求的深层次探究。人们追寻野外生存的体验,并不是希望体会真正的艰辛,而是一改在文明社会对大多数东西唾手可得的体验,回到古代人的生活状态,尝试向自然索取的过程的艰难,这也是人类回归本性的体现。同时,也缺乏对体验型产品的精心策划和打磨。自然的资源只是一个空间舞台,需要根据情节做出必要的设计,烘托特定的氛围,增加表演的成分,拓展游客和产品间的互动部分,从而把一个荒岛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舞台剧场地,邀请游客参与其中,演出一场属于自己的动人经历。
总结:
体验式旅游产品相对于一般旅游产品的优势是明显的,它符合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为开发旅游产品提供了创新思路,另辟蹊径,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同时,在开发中若能充分发掘旅游产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形式的开发与包装,转化成游客能切身体会感受到的美妙文化体验,则可以直接提高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与档次,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品味。
把旅游和人们的梦想结合起来,给游客前所未有的经历和体验,或是实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梦想,是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创新之路。促成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开发达到其最佳境界的关键因素便是要使游客的思想精神和眼前迷人的景致融为一体。以前,人们往往将这一职责诉诸于导游的解说,其实,产品本身的设计,氛围的营造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楼筱环,毛国良.浅析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产业经济.2008.10.[2]马剑瑜.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初探.硕士学位论文.[3]皮平凡.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探索.学术交流.2005.2.[4]邱文华.关于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的若干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5]钱祖煜,熊健.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消费行为特点分析.营销策略.2007.2.[6]王艺桦.旅游产品开发的品牌化研究——以河南旅游产品为例.硕士学位论文.[7]王文慧.浅析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创新.经济师.2007.2.[8]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旅游学刊.2003.6.[9]许建.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2.[10]岳敏敏.体验经济的旅游产品开发.产业经济.2013.8.[11]张红玉.旅游产品开发新视角——塑造真实性体验.硕士学位论文.[12]赵岚.关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