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篇: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各个
地区将经济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旅游业这个无污染的第三产
业中来。各个地区无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或者丰富的人文景
观都开始了对旅游业的不断探索。旅游业日益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社
会创造了渐增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日益成熟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
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
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
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方
式。乡村旅游已成为以乡村为中心内容,汇聚农村田间文化与农家乐
为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的以体现文
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为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我们旅游学院组织了一支志愿伍,奔
赴黄山市太平县的太平渔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同当地村
民就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旅游已被提上了逐
渐重视的日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提
高农村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了发展物质与非物
质的双重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日渐增多的自驾车旅游,短途旅游以及自寻旅游景点。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寻找回归自然的要求日趋强烈,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对发展旅游业这项经济形式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不够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够高。第二、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乡村旅游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多,一旦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更新的进度跟不上。第三、发展乡村旅游仅仅依赖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样久而久之新鲜感失去,不利于吸引游客,即旅游产品单一,亟待开发。第四、开发旅游景区时间久了之后就会造成景区的破坏与污染,由于利益新的滋长会造成过度开发景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有待于解决较多的问题。
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现今乡村劳动力剩余过多,涌入城市过量,造成城市化压力大等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可以带动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乡镇化企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正符合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后代教育的一个承担。
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外出打工,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探讨也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所以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都是为农民
培养下一代所提供的重要方案。所以在乡村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创造催化条件推动其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思想上提升认识,树立大众旅游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旅游所获得的益处。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从业者的培训,农民从事旅游业有必要进行专业的旅游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宣传攻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好可以为旅游景区打造品牌效应,便于让更多人接纳。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对于农民发展经济有着宏观指导作用,政府之力必不可少。第五、提升文化品位,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特色,不断的更新才能不断的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发展乡村旅游既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道路,也是一条推进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有利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光添彩。
第三篇: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11-8-
2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赵琼 黄鑫
[论文关键词]衡阳市 乡村旅游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论文提要]乡村旅游作为衡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促进衡阳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使乡村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引起自然环境质量的下降。本文根据生态旅游学理论,对当前衡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成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旅游资源丰富,以欣赏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僻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为主要内容,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享受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在衡阳快速兴起。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总数已达到了500多个,拥有7000多个床位,直接从业人员4万人左右。2007年接待200万余人次。2008年以来,衡阳乡村旅游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衡阳市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于求成,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生态性原则被忽视,主观意志占了上风。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中,要坚决反对绝对商品化,要坚持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和有限性,不能一味地强调经济性。近几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和不科学的盲目开发,许多开发商元视旅游资源承载力,一些地方商业化开发虽然成功了,但各种污染和破坏十分严重,农村生态已经失去了原貌。
2.相当多的乡村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的优势在农字——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当前,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与城里价格一样的标准间,多数时间也只是玩牌、聊天,旅游方式缺乏参与性,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让人感觉乡村出游就跟在城里住行没多大区别,降低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影响力。
3.没有贯彻因地制宜原则。郊区农家乐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比较单一,品位不高,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局限于“几座茶楼、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如湖岭片区的农家乐项目几乎清一色的提供旅游、餐饮,功能雷同,项目单一。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寻求规模扩张,大兴土木,弃土从洋,破坏了“农”的环境,失去了“家”的氛围,丢掉了“土”的情趣,脱离了农家乐的内涵。
4.乡村旅游项目设计缺乏地方特色。由于无知和商业的利益驱使,乡村旅游旅游中,“乡、野、土”三昧不浓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旅游方式中“瞎编”农家乐;有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不考虑资源、市场等情况而任意开发、建设,导致农家乐缺乏品位、泛滥化、庸俗化。
5.忽视地域性的生态要求。农家乐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难以复原。如果开发失当,事后再来纠正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各地的农家乐旅游资源蕴藏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景点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经营者破坏环境现象时有发生。城郊农家乐开发连点成片的地区,生活垃圾没有很好处理。不少的景区不堪重负,特别是在春秋旅游休闲旺季,农家乐景区到处是烧烤,到处是废弃物,污烟瘴气,形成开发一处、损坏一处的恶性循环。
6.农家乐保护与管理的缺位。由于没有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各地各自为阵,导致农家乐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把参天大树砍掉,挖几口人工湖、植几棵毛草、放几只野鸭就叫“湿地公园”,盲目无序开发严重。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
7.乡村旅游的同构现象现象严重。由于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衡阳主城区和南岳风景区,使得衡阳主城区周边5区4县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十分有限,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同构性发展现象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明显,削价竞争现象严重,游客的回头率不高。
二、乡村旅游开发问题的成因
1.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目前,在开发中主要是注重景区景点的开发,没有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整合开发成旅游产业链,产品结构单一,特别是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衡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导向性投入较少,加之融资渠道不多,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部分重点景区建设滞后,部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档次低,品位不高,多数资源仍处在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产品。
3.经营管理人才欠缺。乡村旅游是全市各种旅游发展方式中民间参与投资最多的旅游开发方式,也是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最广泛、最积极的一种方式。由于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投资低、规模小、门槛低,经营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导致了争抢游客现象时有发生,同一个项目的游览,不同经营点的收费标准不统一。
4.缺乏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明确哪些资源是可以开发的,哪些是不能开发的,可以开发的资源需要讲究什么方式方法?这些宏观指导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衡阳市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开发者急功近利,造成许多非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
5.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衡阳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小,农户经营者主动参与整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与旅行社联系疏松,衡阳市28家旅行社在市内游的线路中,对乡村旅游线路和景点景区很少作专门推介,游客对有关信息了解不多,难以产生旅游动机。
三、衡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1.先规划后建设,严禁无规划开发。衡阳市旅游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认真编制符合市情的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城市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项目之间的联动和协调,克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盲目性,切实做好每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增进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凡列入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景区(没有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必须尽早编制规划),严禁再发生无规划开发的事件,对那些违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者,应依法给予处罚。
2.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衡阳生态环境建设是确保衡阳旅游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开发中要尽量保持生态的原汁原味,反对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控制区范围内的建筑物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沿江绿化、环城绿化和立体绿化工作;强化市民、居民和游客的环保知识教育,搞好环境保护,搞好湘江自净能力建设,确保湘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旅游投入。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调动、利益驱动、市场推动的方式广泛融资。市级在生态保护、交通能源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和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搞好政府的引导性投人;精心包装旅游开发项目,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同时以项目为载体,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灵活的机制广泛对外招商,通过资本运作,吸引国外资本、大财团大集团资本进入开发;采取拍卖经营权、出让产权、租赁、合资、入股等方式,以资源换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形成以民间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4.盘活现有人才,广纳外来人才。人才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加强现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在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使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积极引进急需的旅游专业管理者和经营者,造就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旅游知名企业家,实现人才、技术等无形资源的积累。
5.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耕地占用审批严格,违地、补偿、安量开支大。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耕地的征用。对于处在旅游项目核心位置的耕地,或经营利用非占不可的耕地,应在前期工作尽早规划,并向国土部门咨询衔接,不能随意处置,避免触及政策“高压线”。
6.增加营销投入,注重营销策划。乡村旅游应立足于以市内客源市场为主,以中低档的线路价格为竞争优势,以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相融为特色,开展立体的、多时相的旅游营销策略。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扩大宣传覆盖范围,与农业主管部门联合,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宣传促销活动应以打造有品位、上档次的名牌旅游产品为重点。
7.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从旅游发展的趋势看,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优化现有产品结构,从传统的观光型产品逐步转变到度假、休闲与观光相结合上来,增加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在乡村旅游中的比重,推出精特节目,提升旅游品位,扩大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提高乡村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如植树节、土地日、环境保护日等吸引旅游者参与其中。突出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点,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立游客森林,允许游客栽种树木、认养树木,提高旅游者对景区的认同感和再游率等。
第四篇: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是当前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结合采访调研活动,对全市XX个历史文化村、生态村、特色产业村、民俗村、民族团结村等不同类型的特色村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就XX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XX市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XX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乡野风光、村寨文化、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旅游产业才能越做越大。
(二)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XX市是农业大市,发展乡村旅游,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通过“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实现转移就业,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增收门路,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
(三)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四)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发展乡村 1 旅游,通过城乡联动、乡城互动的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为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游客,农民在为游客服务的同时,可以接收到来自城市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他们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经营管理水平和乡风文明程度。
二、XX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接待初具规模。我市依托“文化大市”和“旅游大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吸引旅游者到特色村观光旅游,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乡村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结构更趋合理。现建成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点1处,省级特色旅游村12个,特色客栈600余家,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500多家,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
(二)品牌特色逐步显现。市委、市政府把特色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全面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并与“文化强市”、新农村建设、旅游“二次创业”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呈现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通过多年发展,全市逐渐形成了以XX村为代表的工艺品购物观光型,以XX村为代表的古镇休闲度假型,以XX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体验型,以XX为代表的生态风光旅游型,以XX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体验型,以XX村为代表的生态产业观光型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类型。这些先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特色村,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按照“环境是旅游先导”的要求,不断加大对旅游环境的基础配套。紧紧围绕XX、XX高速公路和XX、XX二级公路,形成了以六大旅游景区为主体的旅游观光路网。XX村、XX村、XX村、XX村等景区的提升改造工程初见成效。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硬件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三、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优势
XX的乡村旅游资源多为原生态和原真性的资源,不仅资源赋存量大,品位高,而且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
(一)自然景观优美。XXXX市地形地貌复杂,山脉河川壮丽,自然风光迷人,以XX山为代表的群山层峦叠嶂,千姿百态,呈羽状遍布全市的XX江、XX江穿境而过,XX湖、XX湖等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境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气候温暖如春,全市共有大小旅游景点130多个,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旅游胜地之一。
(二)历史文化悠久。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往的历史碰撞中,XX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境内古镇、古村、古道、古庙、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出土文物琳琅满目。涵盖舞蹈、音乐、戏剧、民俗、口传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是中华文化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景观村落” XX村等特色村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民族风情绚丽多彩。XX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全市12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各民族的服饰、民 3 居、婚嫁、信仰、习俗和庆典节日洋溢着浓厚的民族风情,XX节、XX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令人神往,使XX市具有开发多层次、多样性民族风情旅游项目的广阔前景和深厚潜力。
(四)交通区位良好。XX市位于XX省西部,市府距省会XX公里,空中航线距离275公里,是XX省同时拥有飞机、火车、高速公路的唯一一个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XX、XX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境内公路路网结构和路况等级日趋改善,全市1133个行政村已全部通公路,其中已通油路或水泥路的行政村27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4.5%。
(五)名特产品种类繁多。XXXX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名特民族产品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扎染、刺绣织品、少数名族服饰色彩绚丽,木雕工艺品驰名中外,金银饰品工艺精湛,柑橘、茶叶享誉全国,这些名特产品不仅品种繁多、工艺精湛、物美价廉,而且还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XXXX市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意识有待提升。XX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已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仅满足于眼前经营,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还不强。许多乡村旅游资源还没有被真正认识和挖掘,产品少而单
一、规模小而分布散,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对外推介工作较弱,乡村旅游品牌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一部分 4 乡村旅游点公路狭窄,通达条件差。旅游环境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环境保护的问题比较突出,各乡村旅游点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三)缺乏整体规划控制。乡村旅游发展缺少科学统一的规划或规划落实不到位,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缺少科学指导,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离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多数经营者管理方式粗放,规范化经营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均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意识较强,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不知道如何做特色、创品牌,还处于低水平的相互模仿和价格竞争阶段。
(五)土地和资金的制约明显。由于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等配套政策没能及时跟上,不少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受土地、资金等问题的制约,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大部份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有效的资信证明,房屋和农用地都不能用作抵押,贷不到款。而流转来的土地不能作为质押,经营也不能在上面建永久性建筑。因此,我市乡村旅游点很难实现提质扩容和转型。
五、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桥头堡”战略实施和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和监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 5 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以市场导向配臵资源,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环境。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等因素,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餐饮、农产品流通等行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的个体经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休闲 6 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
(三)发展目标。努力将XX发展成为以民族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观光、休闲、养生、度假、康体、体验等于一体,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并独具特色的民族乡村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着力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美丽乡村和旅游型小城镇,形成以文化嫁接旅游、以旅游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农业、以品牌塑造形象,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到“十二五”末,打造3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1个5A级乡村旅游景区,1个4A级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省级特色旅游村32个,提升改造特色客栈(农家乐)1500家,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人以上。
(四)发展重点。根据XX市的资源特点,重点发展以下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1、历史文化旅游。突出XX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壮大 “中国景观村落” XX村等古村旅游规模。挖掘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XX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XX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XX村等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体现XX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游览区。
2、乡村民俗旅游。突出民俗文化特色,以举办民族节庆为载体,做大做强XX村、XX村等民俗特色村,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俗节会。
3、乡村生态旅游。生态资源是XXXX市富有优势的特色资源。要进一步壮大“高原水乡” XX村、“蓬莱仙境”XX村等风 7 景优美的生态村品牌。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民俗生态文化XX村、世外桃园XX村、红河之源XX村等未被充分开发的生态村的生态资源。
4、农业观光旅游。加大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发展壮大木雕之乡XX村、核桃之乡XX村、生态茶园XX村,着力把农业观光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5、休闲度假旅游。深度挖掘基础设施好、风景气候好、配套服务好的度假型村庄建设,着力打造XX古渔村等度假型品牌。
6、温泉度假旅游。充分利用温泉资源,以XX县为重点,着力打造XX村、XX村2个温泉休闲度假村。
六、XX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做到有序开发。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土地利用、村镇建设等规划,找准市场定位,突出经营主题和特色,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区域,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资本与物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贯彻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先对部分区域进行试点,做到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办好一个。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围绕XX、XX等重点公路,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型村庄。二是以休闲度假、佛教文化、温泉休疗度假旅游景区为依托,建设食宿服务和旅游产品加工、综合服务型村庄。三是以湖、水为依托,建设生 8 态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村庄。四是以古镇、古村、古街、古民居、古建筑为依托,建设文化体验型村庄。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打牢发展基础。加强以道路、水利、电力、环保、林业、通信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景点的配套功能。尤其要结合乡村公路建设工程,优先解决乡村旅游区外交通进入、重点旅游景区、主要城镇周边乡村旅游交通连接线建设,适时开通乡村旅游点交通运输线路,方便游客进出。
(三)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品牌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将传统文化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我市的木雕、茶叶等民间艺术是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传统载体。要着眼旅游市场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注重搜集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史料,开发一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高原特色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旅游产品,让游客边听故事、边品味民族文化、边欣赏民族工艺、边体验农事活动、边品尝名特小吃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为乡村旅游注入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四)培养龙头,壮大主体,增强带动功能。龙头企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要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发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提高龙头企业对乡村旅游的带动功能。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及传统工艺的乡土气息,重点扶持一批具 9 有自主品牌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五)强化培训,增强素质,提高服务水平。联合人力资源、文化、教育、卫生、农业、科技、旅游等部门制定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依托XX学院、XX学院、党校、职高等培训机构,开展与发展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经营管理、乡土文化讲解、厨师、民俗礼仪、客房服务、文化艺术表演、民间技艺展示等各类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教育,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六)制定标准,强化管理,实施规范服务。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明确开发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机构,设立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快速便捷的服务。尽快颁布和实施《XX市乡村旅游管理规定》和《XX市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地方标准,从从业资格、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要求、服务项目等方面入手,对经营乡村旅游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抓好安全、卫生、日常经营等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档次和水平。成立乡村旅游协会,通过行业自律,规范市场,避免强行拉客、抢客、宰客、竞相压价等不文明竞争行为,促进乡村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
七、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撑体系建设及保障措施
(一)政府主导,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成 10 立工作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政策以及资金协调、项目安排等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督查反馈和通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对突出问题的整改。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将乡村旅游发展数量、规模、经营收入和资金投入的增长情况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按考核等次对先进机关、先进经营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多元投入,着力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予以支持;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金融政策融资等手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部门对口帮扶。调动市、县市两级部门单位的主动性,整合各方资源和资金,共同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和设施建设。三是坚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合作、合资、独资、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四是调动农户自主投入。坚持“自愿自主、理性适度”的农户投资原则,通过政府补贴、部门减免等手段,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投资乡村旅游项目。
(三)完善政策,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市、县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持有一定发展潜力、发展实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和经营户,促其尽快做强做大。结合新 11 农村建设,逐年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对投资开发乡村旅游的企业,减免市、县级财政应收的旅游开发项目建设规费。对提档升级的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纳税部分提取50%比例奖励给企业。二是完善土地优惠政策。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用于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支持农民在自己承包的果园、林地或宅基地上依法依规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免征3年的企业所得税。四是完善投融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五是完善奖励扶持政策。对评定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四星级乡村旅游的给予现金奖励;对已运营的乡村旅游,按照有关标准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并对其挂星授牌;对景区固定资产投入、五星级宾馆、特色客栈、星级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建设的,给予投资额5%予以奖励。
(四)典型示范,努力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依托国家农业示范点、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旅游示范村,选择一批资源禀赋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旺、资金和人才有保障、具有一定开发规模的景点进行综合改革试验,积累经验,总结推广,分批推进。要按照突出特色、交通便捷、12 设施配套、安全卫生、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经营规范的要求,选取经营接待户进行包装推出。每年召开一次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开展观摩学习,举办地方特色旅游名吃评比、厨艺大赛、“乡村旅游示范户”评比等竞赛活动,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营销,积极拓展客源市场。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结合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依托民族节庆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形式,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促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举办旅游推介活动、编印旅游宣传材料、编制特色乡村旅游线路、邀请知名媒体、旅行社前来采风、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将乡村旅游作为宣传促销的重点内容,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第五篇:浅析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以漾濞县为例
摘 要: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首先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郊区附近的乡村蓬勃兴起。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如何可持续发展,以促进该区域的资源的科学利用,完善旅游系统结构,解决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家乐;乡村旅游;大理漾濞县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国外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今天在世界上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之一。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国外的农家乐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发达国家它是集合了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康体健身为一体的新型休闲健康旅游。20世纪60-70年代,当时西班牙、法国等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去乡村度假。部分贵族、富商在海滨、风景区盖起了别墅和住宅。一些不富裕的城市居民,有的联手购房、分时度假,有的到乡村农户家里住上一段时间。于是一些农户和农场主抓住这一机遇,纷纷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成旅馆以便接待前来度假的旅游者。最初的乡村旅游就是这么产生了,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1984 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是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的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据最新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迅猛,但质量普遍不高,在我们身边出现最多的,最常见的要数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加工成本比较低,因此消费便宜。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人们前来舒缓精神,因此受到很多城市现代人的追捧、欢迎。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的主要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将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模式概括为五种:
1、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这是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最常见的。
2、高科技的农业观光园。
3、农业新村。
4、古村落的发展。
5、农业的绝境、胜景,如:云南红河元阳梯田等。我国乡村旅游的主题产品是吸引附近的大中城市的市民前来短期度假、休闲;吸引远程旅客的主要是体现民族民俗和历史文化的参观考察活动。
二、大理漾濞县农家乐概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有一块虽不起眼,但确很出名的绿色宝地,她就是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彝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泡核桃闻名全国,是“中国核桃之乡”。
漾濞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设3镇6乡65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有彝、汉、白、回等17个民族,总人口101775人。漾濞县辖3个镇、7个乡:苍山西镇、脉地镇、平坡镇、双涧乡、富恒乡、太平乡、顺濞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漾濞县地处博南古道要冲,滇缅公路蜿蜒西去,大保高速公路和320国道穿境而过,与周边县市连接的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大理州府仅29公里,与大理火车站相距仅30公里,与大理飞机场仅相距35公里,是离州府最近的“卫星城”。漾濞是彝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最突出、内容最丰富的地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传统的“火把节”,独特的“二月八”赶庙会。县人民政府驻苍山西镇。
从2003年开始,漾濞县委、政府 “坚持加快城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县城为主体,平坡镇为中心的南片、漾江镇为中心的北片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县域规划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生态良好、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城镇化水平提升,民族文化浓郁的山水田园特色幸福家园。漾濞县的农家乐也借此机会,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苍山西坡的管护力度,做好重点区域水源林、生态林保护工作,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保持生态立县的优势地位,强化节能减排降耗工作,全力打造绿色漾濞、幸福家园。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8%。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漾濞县抓住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和大理打造三大旅游圈的机遇,积极推动旅游二次创业。建设以苍山西坡为主体的旅游经济带,漾濞成为“环大理精品旅游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打造沿平甸线环苍山生态文化旅游线路、苍山崖画—石门关—光明—县城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徒步翻越苍山探险旅游线路、中国漾濞核桃谷风情旅游线路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争取苍山大索道立项建设,建设沿漾濞江两岸延伸近60公里的“中国漾濞核桃谷”,加大石门关、苍山大花园、光明、马尾水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一批文化、生态、康体、度假、休闲基础设施,优化配置、整合包装极富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康体性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按照“以生态文明为本,以历史文化为魂”的思路,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开发好苍山崖画、唐标铁柱、古云龙桥、博南古道等历史文化遗迹,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漾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颇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把漾濞建设成为“仁者的乐土,智者的家园”、“大理后花园”和“全国知名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渴望乡村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想找一个地方可以亲近自然以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乡村生态环境就变成了珍贵的资源,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它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当地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的农民、农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乡村旅游是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人的流动,人的流动又带动了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把现代文明和外部信息带进农村,带给村民,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他们作为乡村旅游的接待者,当地农民开始放弃过去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观念,不断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去,他们开始以经营者的身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去生产经营。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乡村旅游就形成了一种文明的、健康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岗位 旅游业就业门槛较低,所需的从业人员庞大,这就使当地的农民不再局限于种植农业这么一条道路,开展乡村旅游最直接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漾濞县为例,这一带可使用的农田较少,如果当地的农民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农作物,那他们的经济来源有限,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可想而知。近几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进入,当地部分农民的旅游商品收入已占据了家庭收入50%以上。因此,开展乡村旅游对增加农民收入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来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在发展了自身的同时也提供了众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村庞大的的闲散劳动力市场,减轻了国家与政府的压力,一举多得。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随着游客的进入,当地政府都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当地的人民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的到来也会使出浑身解数,这些努力使农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发生明显的改善,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个层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样的发展符合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同时发展速度也会大大的提高,尽早实现与城市缩小差距的愿景。
四、以漾濞县为例浅析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乡村旅游在经过高速发展时期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现象。乡村旅游要想长期发展,必须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品升级。
(一)盲目追求城市化而失去乡村本色
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在于和城市不一样的的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但在发展过程中,乡村都存在着一定的“去农化”倾向,盲目追求城镇化、洋化、高档化,尤其是在房屋设计等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形成了许多介于城乡之间的建筑形式,不能凸显乡村的氛围,难以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生态旅游的初衷。
(二)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形成的特质也是不一样的,即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应将这一地区的地域特色表现出来,以此来明确定位、突出主题,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但目前,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农业、温泉、采摘、体育休闲、会议等旅游产品繁多,造成了旅游区缺乏鲜明的主题,给人大而杂的感觉,不能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漾濞县的农家乐为例,要么都是农家乐,要么都是垂钓,要么就是采摘水果,这就极易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一味的随大流,彰显不出各自的特色,很难让游客印象深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竞争优势,没有凸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商业理念。
(三)产品普遍低级化,缺少精品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的存在着简单、低档等状况,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呈破败之相,昆明周边一些农家乐旅游已经沦为了“郊区大公园”、“采摘园”、“烧烤园”,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我们要防止片面化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档次,但同时也要避免低档次的泛滥,应在保持乡土化、地方化、特色化的同时,按照市场的需求,开发出较为优质的休闲度假地,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娱乐形式的单一性
来过漾濞县农家乐的人就会知道,这里的服务形式十分的单一,除了提供吃饭、住宿、扑克、喝茶、麻将、唱歌之类的娱乐,有的比较大的山庄在院子里还会设置一些乒乓球台、篮球架、秋千等,其他文艺活动十分的单一,人们在这里很难找到更大的乐趣,很难长时间的将时光消磨在此,游客一般都是住上一天便下山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五)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乐于成群结队或结伴在旅游中选择“吃农家饭、品农家茶”。而他们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这里的农庄还是传统的看菜点,没有统一的菜单和价目表。而农家乐中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
(六)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为主题,绝大多数的选址也是建在农村,并且许多的活动也是在村民的家中进行的,而村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设施的日常修建和维护也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家乐基本上都是由村民自行开发的,旅游景区的设置、安全设施的规划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
(七)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同时,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旅游服务意识较弱。另一方面,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一些固有的饮食,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因此,在这里游客享受不到非常正规、非常专业的、非常规范化的服务。虽然有的农家山庄已经经营了几年,但是在管理规模和软件上面还有许多差距,这里农家乐连基本的统一服装都没有。接待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完全没有什么正规的管理模式。
五、对于漾濞县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突出乡村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 乡村旅游,“农”字当头的主线不能变。离开农村的乡村旅游不是纯粹的乡村旅游,没有农民参与的农家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在于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和农民的憨厚淳朴,精炼起来就是所谓的“三农文化”。正是因为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才吸引大量的城市旅游来到农家乐体验农民的生活,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托农村,依靠农民,立足农业,打造与城市完全不同的景观来发展自身。
(二)开发特色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性 目前的大多数农家乐,出现了营销模式的雷同和产品形式的雷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很难有更高的突破。这就要求农家乐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与传统不同,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特色项目和产品。比如成都、北京、浙江等地的农家乐发展的就相当好,在传统的吃、住、玩之外,他们还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了许多具有自己特点的娱乐休闲项目,如捉活鱼比赛,自己种地,自己收割,做一次农民体会,自己磨豆腐等等。
(三)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着,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可与当地的联合,重点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从以技术培训为主逐步转向素质培训为重,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水平,端正他们的服务态度,制定考核制度,从而达到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程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目的。只有将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才能规范旅游市场,繁荣市场。
六、小结 乡村旅游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尚未规范、管理滞后的市场。应加强进行监管和规范,促进市场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而乡村旅游景观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供游人们放松和舒缓紧张情绪,它应该是集当地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文化底蕴、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要展示当地原汁原味的文化,要突出的是文化,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谦.国内旅游的分析及预测;发展与制约[N].中国旅游报,2009-07-18 [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儿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3]樊欣.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0)[4]魏小安.乡村旅游;新局与新题.金山旅游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