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本站推荐)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习总书记
记的人民情怀
最近,我认真学习《习近平用典》“敬民篇”,此篇10节(句),文炳雕龙,语言凝炼,哲理性强,深受教益。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系列重要讲话,采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手法,对古诗文的引用恰到好处,用形象朴质的古诗文,真诚袒露习总书记对人民的无限忠于和深切情怀。
真诚挚爱人民
习总书记同志在《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等文中引用“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其内涵深刻:他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最高的道德标准是挚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老爷。然而,在我们党内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表面上做人民的公仆,而内心却想做人民的老爷,甚至在行动上伤害群众利益,颠倒主仆关系,异化“鱼水关系”,损害官民和谐,遭民反对、唾弃。
习总书记常讲:“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镌刻着“人民”,并且90多年栉风沐雨,岁月峥嵘,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
心里想着人民
习总书记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其含义是:为官心中有民,为民效力。他要求各级干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民生工作,努力办实每件民生小事。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心系群众,情牵群众,发展有什么价值,改革又有什么意义?正所谓“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习总书记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要“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
情感贴近人民
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文中引用“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其意思是:清除百姓的祸患,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样,说明“去民之患”,刻不容缓,不可稍懈。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只要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重铸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大学生生活困难补助,注重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紧紧依靠人民
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其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以民情为镜”。他引用的这句话把人民比喻成可以照见治乱的水。只有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镜子,才能真正回答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他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他充分肯定“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奋斗为了人民
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文中引用“治政只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其含义为: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体察他们的疾苦。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会后,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时郑重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等。“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所以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真诚服务人民
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其意思是:政权的成败在于人心向背。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他曾多次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他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语重心长地说:“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从习总书记的工作阅历看,他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乃至走到中国政治舞台中央,他着力践行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的承诺,勇于担当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信念与追求,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四个全面”和“一带一路”宏伟部署,积极设立“亚投行”,走出一条和衷共语,合作共赢的新路子,他为实现中国梦和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习总书记忠诚人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强“五位一体”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高度信赖,不愧为中国人民实现两大目标的领路人。许多和习总书记接触的外国政要认为,他是一位自信、务实、睿智、友善的领导人。
第二篇:向习近平总书记学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经常运用典故精准阐述思想、论证观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气质涵养,彰显了泱泱大国的“软实力”。向总书记学用典,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迪和推动作用。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像总书记那样广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记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随身带了大量书籍。他不仅自己经常读书,还把书借给别人看,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如饥似渴地阅读。总书记对传统典故博闻强识,对经典诗词积累深厚,对外国名著信手拈来,正得益于勤学苦读。因此向总书记学用典,首先要向总书记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像总书记那样多学典。《习近平用典》一、二两辑,既全面整理了总书记引用过的典故,又追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堪称机关党员学习中外典故的最佳读本。《习近平用典》政论微视频、《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等电视节目,也给我们提供了精彩范例,可对照反复咀嚼、学思践悟。选择优秀的学习材料,有助于真正学深学透总书记用典的精髓所在。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像总书记那样用好典。传统文化中亦存在一些不足乃至糟粕之处,我们必须擦亮眼睛严加区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因此,新时代学习传统文化时不可忽视同步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部分,否定和抛弃消极落后成分,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基因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新时代相契合,与生产生活相接相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像总书记那样保持思想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可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传统典籍正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影子和镜鉴,如民为邦本、德主刑辅、居安思危的政治智慧,洁身自好、廉洁自律、戒贪戒色的个人作风,“匈奴未破,何以家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等。对我们来说,要发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将学习用典的收获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水平和动力,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切实提升自我修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作新贡献。
第三篇:读《习总书记用典》有感
阳春四月中旬,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渴望刷爆朋友圈,第二十个到来“世界读书日”之际,读书为我打开了一个个真实的世界,古今中外,异域风情,伟人平民,真知灼见,穿越千年时光的隧道向我走来。
荆山西北清晨,耳畔响起清脆的鸟鸣声,拨动了生命的心弦,行走在21世纪中国大山深处的新农村沿河大堤步行道上,小河潺潺,玉带环绕,放眼向周围层峦叠嶂的山川河流看去,顿感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神清气爽,全身心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回到电脑桌前,人民读书会四月的书单如约而至,感觉眼前一亮,感谢人民网读书频道人民读书会书友读书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冲一壶春茶,静一静心神,任凭茶叶在水中渐渐舒展它的身姿,品茗春茶入口散发着浓浓的花香气。
随之,端坐电脑桌前,打开电脑网页,接转读书页面,点击红五星进入网上书页,细细拜读《习近平用典》,知悉该书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并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
人民日报社编写,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脉络清晰,一目了然,释意精准。总书记引用的经典名句,每句都标有引用的场合,配有解读、原典、释义。
我学习得很慢,初学感觉我对散落于经典中的金句有了全新的认识,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同志们用功甚巨,勘正了我对经典真意的认识;学习第二遍,感觉总书记,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思考的如此深邃;学习第三遍,感受到了我们红色中国领袖真挚的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境界和担当精神,取舍之间彰显执政风格,读懂当前时政,这是细细拜读而能得到的高境界和深刻的认识。
就这样慢慢读着,结合现实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想着,灵感的火花让我醍醐灌顶,豁然贯通,《习近平用典》就像品茗的的春茶,氤氲着浓浓的花香。经典如同祖国一山山生长千年的老茶树,在中国智者五千多年来悉心的栽培下,长出了嫩嫩的春芽,总书记今天从生长千年的中华经典老茶树上采摘出嫩嫩的春芽,人民日报社又将他炒制成素朴的章句和汇编装桢成高雅的《习近平用典》,才让大家有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起学经典、思经典、用经典。经典越读越明,智慧越用越多,茶香越品越浓,让人一时不知究竟是书香还是茶香,也许两者已经交融在了一起。一时间让我感觉走进了经典的宝山,尚需多采撷,一定不可空手而归。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习近平用典》无疑从经典和现实的来龙去脉上为我们作了深入浅出地阐释,交给我们一把读懂当前红色中国的“金钥匙”。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总书记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他引用过的经典名句,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均有参考价值。《习近平用典》内涵丰富,学习这本书,是读懂中国这本大书的“金钥匙”,大家读懂了这本书,也就找到了认识当前中国的源头。读这本书好像在听总书记讲他对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价值取向、路径、行动。如谈领导干部修身:“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习近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自省意识,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检身若不及”。这些经典在总书记讲话中频现,总书记信手拈来,意到境成,指导“治世”,把古人治理智慧应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在现实实践中自然生成自己的治国理政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在解读、原典、释义上真是下了一番功夫,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点出了总书记引经据典的场合。解读,这句简洁隽永的古语,折射出不断更新自己、主动适应时代、积极推动发展的向上朝气,沉淀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精髓。这样的观念,表现于文字,潜藏在心灵,塑造着气质,决定着命运。在历史的关键节点,这样的创新意识往往会迸发出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果真是原汁原味。释义,这句话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古之圣人,欲养性必先修身,欲清心必先洁体,如《庄子·知北游》中的“澡雪而精神”。点清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十八大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便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笔锋一转,切入现实,直接党的群众路线。感触深的是有时候真是较真,如辩证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孔子是从“有为”角度出发。老子所谈的却是“无为”,主张为政不在言多,其所说的“守中”的“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不是儒家所谓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这样的大手笔,瞬间就让读者把儒道两家观念不同弄的清晰明了。
中国何以强,缘有共产党。总书记植根中国大地,贯通古今智慧。他一手伸向历史汲取营养,一手伸向实践的大地上从人民群众那里汲取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治国理政智慧。两束火花的碰撞,倒逼破解中国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金钥匙”就被习近平同志找到了。
文以载道,汇以兴邦。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列出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阅读“书单”,囊括近百部外国经典名著,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中华经典是文明的精髓。《习近平用典》选用的是经受住了千年岁月洗礼和现实粹练的精髓,闪耀着中华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传承经典就是传承流淌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血脉,活用经典就是借用前人的智慧为破解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借鉴。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明能量总是刚柔并济绵绵而悠长,经典滋润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觉醒。《习近平用典》让我们常读常新,因为我们每天生活着的世界、每天早晨升起的太阳、世界上每天生活着人们的思想都是全新的,只有人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永远不变,人类文明在永续传承中喷涌创新出辉煌灿烂的光焰,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前进的指针。学习经典,把脉中国,掌舵人生。今天的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阔步前进,又将迎来一个万祡千红的春天!
第四篇: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志,洞察兴衰更替的周期律。古人的嘉言懿行,至今依然启迪我们的智慧。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共计26万多字,历时一年编写、校订,并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5年2月出版。鸿篇巨制,擘画未来。展卷品读,豁然开朗。笔者不辞固陋,结合自身情况,与诸位同仁分享学习心得。
乐学致用,移风易俗。在浩若烟海的典籍中,“学习”二字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凡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孩童,在咿咿呀呀的读书声中,就已经能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实践活动。“学”的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造福苍生。古代圣贤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譬喻讲明人生境界,认为“鸢飞戾天”象征着一种极目高远的气度,作为与天地并尊的人也应该如此。任何伟大事业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戒骄戒躁,坚毅力行,才能一览群山。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如鸟初飞”的义理,不断学习,反复践行,直到一翅冲天,翱翔于九天。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活泼泼,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其实,境界论并不玄远奇妙。只要你放下思想包袱,勇于实践,就能体验到这种快乐。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本体至乐”的最好落实。
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在全社会开启一种好学乐学的新风尚,涤荡蒙昧,增加和谐,进而实现长治久安,促进共同繁荣。
整肃吏治,体用兼备。自古治国先治吏。整肃吏治,才能确保政治清明。时过境迁,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治国理政的观念可以作为今人的重要参照。今人的事情还须今人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仍然处于进行时。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去努力奋斗。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总书记释放整肃吏治的信号,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我们在学习《习近平用典》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古人用《周易》中的“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指代事物兴衰的规律。治国理政必须洞察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人夙兴夜寐,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实践,造福全体人民,引领人民群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将是对历史周期律的最好解答。
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当别的民族还处于神话、宗教或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人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高贵。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仁”。这个“仁”足以统摄包括行政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仁”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应当成为主宰行政事务的最终依据。“仁”具体化为“礼”,进入社会治理的具体环节,使得权力运作有章可循。在传统社会中,“民为邦本”这个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切实改善民生,成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通过阅读《习近平用典》,我们发现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里讲的“本根”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枝叶茂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如何能够确保“本根不摇”呢?那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儒家传统中,作为群体生活的人类必须在礼制中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政治不过是伦理道德在公共领域中的延伸与展开。相应地,最令人憧憬的政治形态是德政。儒家要求从政者能够“为政以德”,用道德伦理约束权力运作,避免将政治引入单纯的刑罚与管束的误区。这一要求是具体的实践学说,不是纯粹的抽象理论,只有从少数士大夫的头脑中走出来,走进百姓生活之中,为广大民众真诚地接受,才能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远景。一切精英式的空谈都无济于事,一切贵族式的建构都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精神。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其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是平民。儒学进入平民阶层,关注平民的生存状况,促使自身理论转型,构建现代平民儒学。现阶段,我们应当继续沿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一切为了人民的康庄大道前进,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重新诠释,为文化综合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综合创新,开创未来。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新时代的追问、新纪元的界点,更是领袖群伦的战鼓金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违其时。纵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宽广胸襟创造了昔日辉煌,民本、教化、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促使我们的先人战胜千难万险,勇往直前。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此时更需要明末清初的大科学家方以智呼吁的“坐集千古之智”,落实“仁民爱物”的优良传统,清醒头脑,做足践履工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用典》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启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团结一心的文化纽带。我愿意和更多的读者一起学习其中的道理。
第五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总书记的“为民”观
重温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在朴实的话语当中总书记经常会引用许多典故佳句,“一枝一叶总关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同时汲取其中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
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显著特征,它的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其中不乏一些金句,“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的期盼变成我们的行动”,“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总书记用朴实的语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
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主要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有许多重要论述,比如“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提到四个字“一诺千金”,这四个字不仅体现了总书记以人民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总书记的价值观、人民观。
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对各级党委政府也提出了要求,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将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作为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