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鹿原》电影的观后感
《白鹿原》电影的观后感利用2013的元旦,看了 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现做一个观后评论。因为没看过原著,故只就电影说电影。
电影以时局的动荡起。白鹿原是一个地名,处于西北地区,电影开头以一大片麦地开场,说明在西北某地,人们的收成还是不错的,这里的人民淳朴,过着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可某一天,按世代的规矩交皇粮的队伍的粮食被抢了,是被当兵的抢了,世道发生变化了。
从抢粮的几个片段来看,人们一开始按传统主动交皇粮;后来民国了,开始逼迫人们交粮,人们开始反抗,但骑着高头大马的当局没敢杀人,只是逮捕了几个人,最后人们交粮了事;后来军阀派兵入村抢,甚至为此还杀了不少人;最后,当人们又开始丰收的时候,日本的飞机来了,可见时局是愈发的凶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点评价几个人物:
白嘉轩(张丰毅),这是一个族长,也是白鹿原的精神人物。顺便说一下历史,秦以前,处于诸子百家的时代,产生了很多的思想家,以及对后事影响深厚的思想,比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等。如果按西方封建的概念,中国到秦以前,封建社会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君主集权制,一直到今天。汉武帝以后,实行的是儒家外表,法家统治的模式,而且,当时的法家,不仅仅包含了国法,也包括了阴谋诡计和权术。所以,从中央开始,表面上是有国法可依的,但具体到普通的农村,实际上实行的是以儒家为准绳的宗族统治,村里大小事情,都要由族长来解决问题,实在消化不了的,才会涉及到
告官。所以可以看出族长在当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白嘉轩,我觉得特别令人佩服,他虽然是族长,但是他重规则,感觉他非常的正直,且大公无私,如果抛弃他的旧社会的烙印,他绝对是我们当下社会的楷模。几个例子:他对儿子严于管教,不惜管教到大儿子长大了性功能出了问题。村里的鹿三(刘威)为原里抗粮做了牢,他压低了自己的身份,让儿子管鹿三叫干爹。儿子把祖上传下来的祖业变卖了,他说“他愿卖,你愿买,与我何干”,真是佩服。寻仇的来了,被人挟持了,还劝鹿三要事实就是。虽然如此,在军阀的威逼下,他被迫让大伙交粮,但还留个心眼,让人赶紧把女眷藏起来,简直是有勇有谋。对犯了错的儿子的血脉,依旧按规矩镇压与塔下,情愿他白家的血脉永镇塔下,永世不得翻身。这个放在今天,都没人能狠下这个心。放眼当下的新社会的干部,谁可以做到旧社会所孕育的他所做的一切?
田小娥(张雨绮),这是一个主线人物。原来是老秀才的女儿,漂亮,是城里人,追求自由和幸福。她嫁给了有钱的老举人,但不能得到自己的“性福”。恰好黑娃来了,黑娃年轻,有体魄,干活卖力,于是和黑娃偷情。她刚烈,被老举人发现奸情后,宁死不屈,最后他们为老麦客们所救,返回了白鹿原。按规矩,这样的婚姻不为白鹿原所接受,她为了自由和爱,不惜和黑娃住进了多年失修的窑洞。黑娃因为参与农会的事情跑了路,只剩下一个守活寡的女人,她没办法,自己下地收庄稼,结果她被毒蛇鹿子霖奸污,从此坠入了下坡路。不但中了鹿子霖的陷阱,她恨上了执行家法的白孝文,并直接导致白孝
文的彻底堕落。鹿子霖绊倒了白家,可田小娥却和白孝文好上了,甚至这个熟女还“治好了”白孝文的阳痿早泄的毛病。从此让白孝文对她痴迷,甚至为了她不惜变卖家产,抛弃妻子和他老爸白嘉轩。这一切,让鹿三痛恨不已,是田小娥毁了鹿三他亲儿和干儿,他不顾干儿的一再嘱托要照顾好田小娥和她肚里的孩子,直接用一把匕首结束了田小娥。
田小娥是悲剧人物,但不能因为悲剧人物就要同情她。就是放在今天,她这样的性格在农村不能被人认可,就是在开放的城市,我想也不会被认可。可她这样的女人的故事,却现在还在发生着,为了钱,情愿找个老头,找到老头后,物质生活满足了,可生理上又得不到满足,于是现实社会中的风花雪月的故事,一再反复的重演着。
鹿子霖(吴刚),这个老头虽然孕育出了一个共产党的高官儿子,但自己阴险毒辣,见风使舵。美丽的田小娥送鸡蛋给他,求他打听黑娃的消息,他表面上仁慈,背后却奸污了田小娥,而床上那点本事只是“打湿了田埂”而已,即使如此,还是田小娥还是与他勾搭成奸。他陷害白嘉轩,和白孝文,甚至设法夺得白家祖产。最后只能落得个发疯了为止,可以设想,日本人来了以后,他一定是个汉奸。
鹿三(刘威),这是一个耿直憨厚的传统打长工的农村男人,我相信现在的偏远一点的农村,他这样性格的人依旧存在,他心中追求的是传统的道德,老封建思想是自始自终都存在。他不剪辫子,被儿子剪了辫子,就如割了他的头,最后面对儿子和自己的决裂,两气夹攻下他绝望的上了吊;他是个表面粗鲁,内心温柔的父亲,干儿子白
孝文沦落到狗一样的地步,他表面上骂他,恨他不成器,但还是给干儿子送粮,希望他不要去当兵做炮灰。他幸亏遇到了白嘉轩,如果是鹿子霖,不知道要被人家耍过多少回。想想现在50岁以上的父亲,很多都和他一样吧。
黑娃(段奕宏),代表了年轻的农民,他为了女人,死都不惧,结果利用替人家收麦子的机会,从老举人哪里,把人家的三姨太田小娥给拐来了。他只是个苦力,没文化,性格和他爹鹿三一样,比较杠头。农会来了,他极端,把白鹿原的宗庙都给砸了,甚至因为自己和田小娥的婚姻进不了宗庙,砸起来更卖力;还把当官的都抓起来,要铡刀了人家。党代表都劝不住,可见当初的农会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结果“四一二”以后,农会被人家清剿,搞的他家破人亡,他直接导致了田小娥的死。之后他成了土匪,因为田小娥的死,和他爸断绝了父子关系。
鹿兆鹏(郭涛),这个念了几年新书,信奉马克思主义,崇拜苏联的新时代人物,是个很典型的老革命。他反对婚姻包办,虽然结婚有了老婆但依旧离家出走,这个老革命,貌似就是绝大多数老革命的翻版,只是可怜原配妻子了;他回白鹿原闹革命,成立农会,领导了黑娃等激进的无产阶级。他宣扬“带领人民共同富裕”,面对黑娃的提问“那苏联有农民不?受苦的还不是农民不?”,也只能搪塞。农会遭到清剿,黑娃问他:“那别的人怎么办?”,他说:“共产党是杀不完的!”,然后撒腿跑了。这可能是对历史最好的诠释了。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事情更本无所谓正义、义气,一切都是流行的
产物和利益。而且,今天这样的事情依旧还在发生。
白孝文(成泰燊),这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小就被老爸严格管教,不能越雷池半步,且还被老爸寄语厚望。他从小一切听老爸的,甚至婚姻也要听老爸安排。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注定了小白是个较为懦弱的人,幸亏有黑娃,他的干兄弟,还能带他一起去烧一会麦田,让他这辈子能有一件畅快的事情,这次的快意,看着满天的大火,他高兴的可以撒尿了。这是一种精神的压抑,这是一种人类原始能量的迸发。可此事过后,一切又归为平静,可后来,田小娥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能有了男人的本事,他也彻底和他爸走向了反面。白孝文的一切,似乎就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缩影,从小被父母严格管教,长大了还要承担起父母的期望。但结果却总让父母失望,更多的一生懦弱无大用,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有的走了极端。
为了给田小娥,他彻底的沦落了,他去赌场,去窑子,抽大烟,体验了花花世界的一切。可这一切是要有强大财富来支持的,结果他穷的像狗一样的回到了破窑洞等着被饿死。最后他为了田小娥和他们的孩子,他卖掉了自己也要让田小娥活下去,把孩子生下来。在开拔的路上,一个老兵油子告诉他,别担心,把自己卖了是好事,等一打起来,你就赶紧跑,之后再把自己卖了,还能拿到钱,实在不行,就投奔共产党,人家管吃管住,不干了,还发给路费。
综上,白嘉轩是个君子;田小娥,漂亮的女孩要以她为戒;鹿三就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写照;鹿子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人;黑娃是我们从小的玩伴;鹿兆鹏是当下那个劝你理财的那个;而白孝文
就是你和我!
第二篇:电影《白鹿原》观后感
星期二的时候我看了《白鹿原》电影,我没有看过陈忠实先生的作品《白鹿原》,能欣赏到他的手稿一定会是我最大的荣幸,不过如此珍贵之物能有幸一瞥之人必也应是凤毛麟角了。一部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手稿自然是极其珍贵和令人珍惜的。
而对于文字多少有些爱好的我来说,有着难以言明的好奇和鼓励的。这也是对于任何一部呈现在我面前的优秀作品来说的。
当我们巴望着历史书,缓慢甚至艰难地理清着它的脉络,还在好奇地猜想和厚重的史实下漫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一部优秀的反应时代特征的作品无疑成了我们消化的良药和迷途的北斗。我今天刚刚欣赏完这部巅峰之作改编而成的电影,演员、演技之类的就不加以评说了,只想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说说自己的看法。物是人非刻画着时代的变迁,片子还是很不错的,有很强的震撼效果,我想我是看得有些认真了。作品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在我印象中,田小娥的传统女性的身份是非常典型的。在封建社会走向革命的半封建时代,传统女性的命运此起彼伏,亦是水生火热,唯一的统一点就是人性本良的归属,谁对自己好就跟谁走,女人不这样还能怎样?当然有人会说田小娥的作风很下贱,只是为了生存就出卖自己的身体和贞洁,但如果在此之上她也是有所选择而不单单是像风流女子那样的钱奴,背叛了地主和黑娃私会就是最好的证据,那就需另当别论了。况且生存二字,在那时显得尤其沉重和不易,就愈加激发了人求生的本能。那时候的小娥如果从一而终,恐怕早就死于非命了。地主的大房二房,并不比白鹿村的人面善。封建时代的族长,引领者白鹿村的村民过着尽量安定的日子,思想还是比较远(圆)的,及时剪掉了辫子,不压制改革,也不死守传统,审时度势,似乎什么坏事都揽不到身上来,他总是一副淡定的姿态,没有谁知道他心里有否在盘算着什么,也有可能只是他始终没有强求的一种回报而已;封建时忠心的长工,劳碌的身影下是脚踏实地的本性和甘心为主家奉献的大无畏,可惜节操太重,期望不高,失望不远,最后只能哀叹,成为了时代思想和斗争的牺牲品;还有那个总是“见机行事”的有点小聪明的乡约,三刀两面,巧言蜜语,基本上充当着汉奸的角色,在政府和农民之间细数着瓜分,一路下来,一切的一切似乎占尽了便宜,最后却因为儿子的共产路,在仍得势的时候瞬间被拉下了台,不得不说他的结局还是令人较爽的,毕竟他所做的一切也没令自己得到好报,但却又不得不哀叹他带给田小娥的悲剧,那个让她和白孝文走到一起的催化剂,只是没想到田小娥成了第一个受害者,而她的肚子里还怀着族长梦寐以求的孙子,却是被忠心于他的长工给毁掉的,这其中带着些命运滑稽的成分。似乎整个剧情从田小娥生命结束的那一刹那就开始了最后的冲刺,黄昏来得猝不及防,令黑夜变得鬼使神差。然而鹿兆鹏,黑娃等一些人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封建氛围的革命力量的觉醒、曲折与反扑,两人各自不同的性格又刚好诠释了知识和教育对年轻人的影响,从而反应了革命面貌和力量的丰富。
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农民的处境,非常值得一看,推荐一下。
第三篇:电影《白鹿原》观后感
电影《白鹿原》观后感
今夜下了点滴小雨,看完《白鹿原》已经夜晚十一点半了,但我依然觉得很精神。
我觉得它是继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之后又一部耐人深思的优秀华语电影,展现了王全安导演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这个故事如果硬要抽出一个模式的话,那就是情欲与道德,或者说人性与教条。白嘉轩代表道德,田小娥代表合理欲望,又是一个法海一个妖孽的模式。法海虽然可敬但也着实让人讨厌,如果白嘉轩当初不恪守白鹿原的规矩成全黑娃和小娥的婚事,也就没有后面那么多纠结。妖孽虽然是妖,但让人怜悯,她只有最朴实的愿望,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田小娥就像白鹿原上一颗美丽的炸弹,又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一群人的丑恶、自私。换一个角度,是不是男人天性爱美女?亦或美女无敌?除了“法海”白嘉轩,几乎人人都在她面前溃败现形。而白嘉轩的不成全,被鹿子霖解读成嫉妒,在鹿子霖的挑唆下,引爆了她邪恶的复仇行动,也直接导致她死亡,她成了白鹿原邪恶私欲的牺牲品。
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个演员,分别是白嘉轩、黑娃和田小娥的扮演者。尤其是白嘉轩的扮演者,演得水乳不分,似乎他就是白嘉轩本人。黑娃的刚烈和血性演得很充分。田小娥的扮演者张雨绮很年轻,刚开始感觉有些在演,但拿捏得很到位,好在她死死抓住了人物的核心,那就是一个朴实的愿望——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她把自己个性中对爱的坚定和人物对爱的坚定融在了一起。
而影片中的政治风云变换和《霸王别姬》《活着》类似,但侧重点各不一样。白鹿原的变迁是政治风云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残酷反映。政治风云变来变去,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实惠,人们只想过简单有吃有喝的生活,管他城头变幻大王旗,哪方唱罢哪方登台。
如果略有不满,就是它的结局,在日本人的轰炸声中结束,被释放的鹿子霖回来了,他似乎期望着日本人的飞机炸掉白鹿原的一切,这个愿望充满了他个人的私恨。也许一切还会重复上演。
《白鹿原》真是这几年来不可多得的好影片!
第四篇:电影《白鹿原》影评专题
中国最难拍、一波三折才上映的电影《白鹿原》终于在停映**还不到三天突然现身影院。不少电影院连选传海报都来不及更新,或者打在昨天报纸媒体上广告里还没有《白鹿原》的片名,而在下午电影院却上映了。不少充满期待的观众都还没明白过来,这第一天的放映已经结束。昨天,主要城市的影院都在下午到晚上给《白鹿原》排了片,场次和《蝙蝠侠》以及《普罗米修斯》差不多,然而由于影片仓促上阵,不少人知道消息时已经错过第一天的场次,可以预见,《白鹿原》第一天的票房应该是很不理想。基于对影片的渴望已久,今天星期天,大批观众将会前去看《白鹿原》。
如果说一波三折对《白鹿原》是件好事,那么就是深深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观众期待的电影《白鹿原》的原因很明确:原著的厚重和精彩,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严重匮乏。尤其是这几年中国电影患上严重虚妄之症,很难见到有一部很文艺但很震撼的中国特色影片HLOD住观众,再加上好莱坞接连不断的科幻电影天马行空,让人腻味,中国观众更是对《白鹿原》充满期待。
作为迫不及待的观众之一,笔者昨天第一时间赶往影院看了第一场《白鹿原》。由于有数次读原著的比较,加上心里充满期待,观影时生怕漏了哪个细节,并不由自主和原著一一对号入座。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心里有惊喜也有失落,五味杂陈。一时间难以给这部电影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好片还是烂片呢?
我认为,影片有很明显的三个亮点和三点遗憾!亮点
一、影片很陕西、很地道,有着浓烈的陕西关中乡土气息。这一点和原著的精神基本符合。片中的田小娥、黑娃、鹿子霖、白嘉轩、白孝文等人物的扮相和表演也比较接近原著。演员们的陕西话和所处的环境以及行为细节极具陕西风味。除了陕西话,影片中时时出现的陕西景、陕西戏、陕西饭„„总能无声提醒所有观众“请注意,这部电影来自陕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阴老腔是影片亮点之一当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老腔响起,和影片中人物故事极度贴合,这种很有历史价值却根植于陕西乡土的地方艺术形式非常有震撼力,成为电影特色的点睛之笔。有意思的是,段奕宏饰演的黑娃数次端着大老碗大快朵颐吃油泼面的场景也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大老碗和油泼面也是地道的陕西关中文化符号,历史悠久。
亮点
二、画面靓丽,麦田壮美,很有张艺谋风格。《白鹿原》以一片金黄色的滚滚麦浪开场,在宽银幕的展示下十分震撼,随后多次出现壮阔麦浪,有观众迫不及待边看电影边发微博,“正在看《白鹿原》,场景震撼!镜头下关中大地的苍茫与力量让人心驰神往!”多次出现的麦田和符合历史时代的人物妆容造型,都和现代人所处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自然美和鲜明的民族风貌。
亮点
三、演员表演可圈可点。影院上映的《白鹿原》基本上是以女主人公田小娥为中心展开故事的。张雨绮饰演的田小娥是全片灵魂人物。她的扮相基本符合原著,表演这次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基本上做到了行止、语言、内心和心理都收放自然,鲜有败笔。这将是奠定张雨绮演员地位的转型之作。另外,段奕宏饰演的黑娃、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吴刚饰演的鹿子霖、成泰燊饰演的白孝文、刘威饰演的鹿三等主要角色都很出彩。毕竟都是一帮实力派演员,且有文学原著撑底气,他们都圆满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这部折腾十年之久的电影《白鹿原》不可能是部差片,但就是这三番五次的折腾,却也折腾出不少遗憾,最明显的有三处。遗憾
一、删减过度,支离破碎!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堪称史诗巨著,至今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反映的是一个关于西安白鹿原地区的历史长卷,有着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更蕴含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要用两个半小时表现这一史诗著作谈何容易。电影从4个多小时删减至两个半小时,导演试图只留下精华,结果把很多过渡、铺垫和人物细腻表现的地方都给咔嚓掉了,最后就像贴瓷片,一片片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裂痕遍布,硬伤处处,以至于在一些情节的衔接上出现突兀和顾此失彼的情况。这样使影片看起来不连贯不紧凑,有些闷;尤其有一种浮在表面而深入不下的感觉,和原著的气质距离较远。
遗憾
二、成也情欲戏败也情欲戏。原著小说《白鹿原》关于情欲戏场面的描写有5万字之多,这可不是个小数。可以说,如果要用影像准确地表现5万字的戏份,估计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这些情欲戏基本都是发生在田小娥和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等几个男人之间。嫁入大户人家做偏房的田小娥因为经常独守空房,性生活得不到满足,和麦客黑娃产生恋情并越过雷池偷情。奸情被发现后,田小娥被逐出夫家,和黑娃回到黑娃所在的白鹿原老家。黑娃和田小娥的丑事不为白鹿原的族人所容,田小娥的人生就此发生逆转和改变——命运把一心追求幸福生活的她推向一个悲剧境地。在白鹿原,田小娥在长辈鹿子霖和黑娃的兄弟白孝文之间周旋,成为男人的玩物。战乱和瘟疫,使田小娥用身体最终换来的却是怀着孩子的冤死。和几个男人的情欲戏是原著中最能表现人性和田小娥悲剧的点睛之笔,无奈受审查和无分级制的限制,这些情欲戏在影片中被删得剩下寥寥几笔,可谓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还不如以前其他过审的电影丰富。没了这些缠绵,影片的悲剧气氛和人性表现大打折扣,大伤原著之元气。另外,影片在上映前,把情欲戏当卖点来大肆炒作,这样的宣传背离整个原著精神,而在影片中却鲜见情欲戏,这样未免让观众很失望,这对影片的品质和观众都是一种伤害!遗憾
三、田小娥的戏份太多,整个影片虎头蛇尾。田小娥戏份之多让人摸不着头脑。她周旋在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之间,是一个关键人物,但是原著中的田小娥是个悲剧人物,是男人们的玩物,因此她才一边渴求爱情又一边不由自主地委身于不同男人以求安宁。而电影中的田小娥,似乎对性爱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由原著中二度无奈变成电影中二度轻浮和不检点,这也成了影片遭人诟病之处。不过电影《白鹿原》最大的问题在于删了大儒朱先生和白灵两个人物,朱先生是贯穿这部小说的关键人物,后者则为白鹿原的居民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态度,难怪有网友评论称:“电影《白鹿原》没了朱先生,就像《三国演义》没了诸葛亮。”另外,可能是由于删减不当或者难以取舍的矛盾所致,电影《白鹿原》前一个小时戏份相当精彩。不过到了电影的后一个半小时,节奏竟然变得拖沓无比,而且让人感觉毫无高潮。更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或许是因为审查删剪的原因,整部《白鹿原》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鹿兆鹏掀起的土改没有交代清楚,原著中的黑娃从农民成为了土匪,后来又拜朱先生为师改邪归正,但电影仅仅讲到黑娃当上了土匪就戛然而止,影片在日本军机轰炸中莫名其妙的结了尾„„结局仓促而不知所云不知所指,这些都使得公映版本的《白鹿原》和史诗电影之名不符。
第五篇:电影《白鹿原》赏析
以民族文艺史诗大片《白鹿原》为例,观中国影视作品审查
制度及导演定位
《白鹿原》小说虽早有耳闻,但一直只停留在只闻其名,未闻其实的阶段,直到这学期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白鹿原》纪录片,这才让我对原著乃至电影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想法。
纪录片中,我了解到该部电影为拍到真正符合小说地理环境及社会背景的白鹿村,以及村外一望无际的麦田,王全安导演及其团队早几年开始就处处选点;为配合拍摄季节,种植特选小麦,建设主要场景白鹿村祠堂;为符合原著定位,演员均使用陕西方言,甚至群众演员也是当地农民。看着演员们的辛苦付出,带着对制作团队的敬佩,以及原著的认真阅读,对于电影《白鹿原》我更是期许满满。
前些天,终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电影《白鹿原》,先前看过原著和纪录片的我,对这部电影没有了陌生之感,然而150分钟的电影我左等右等也没看到百灵、冷先生等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人物们出现,就连我最为期待的鹿三被田小娥传奇附身的这一经典情节也未能寻到。整部影片看完,应该说是将我曾看过的小说、纪录片人物进行了一一对应,细想下来,电影中人物最符合心中小说人物形象的要数田小娥和鹿三了,作为主要人物的白嘉轩电影中正直、老谋深算的形象,让我看不到人物心理的一点起伏,作为先进代表的鹿兆鹏电影中的他看起来楞头、生猛全然没有了小说中该有的坚定、沉着、睿智。似乎因为缺少了小说中众多细节,电影中的人物整体都缺少了些血肉,鹿子霖、白孝文、黑娃和鹿兆鹏的人物形象都不够鲜明,性格也不够饱满,没能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电影结局更是仓促结束,众多人物的命运结局却全都成了谜。
带着些许遗憾,好奇起为何精心准备的一部电影最后却落得个骂声一片、评分颇低的结果呢!点开《白鹿原》贴吧,看到的是众多有关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的犀利点评。有说导演没看懂《白鹿原》的,有说拍成了《田小娥传》的,有说全说陕西话听不懂的,甚至还有的说是王全安导演和老板定位出了问题的„„大家谈论的热火朝天,而其中在我看来关键所在确实中国影视作品的审查制度。
众所周知,《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然而正是这部获奖众多,出版多次的原著小说,改编成电影却遭到了严格审查,同样的情节为何却是不一样的际遇。
通过贴吧我了解到,电影完成时长310分钟,精简到后来的210分钟,而到真正上映却只剩下150分钟。网友甚至无奈的这么说:“你说你看到的还是白鹿原吗?恐怕看的是广电总局发布的片花吧?连一部完整的电影都没有看到却要评价电影的好坏,不合情理啊,怨谁??再回头想想,多少电影拍出来连跟本土观众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压根就不叫你看,看你还说拍的好了坏了的不?怨不得演员,怨不得制片,也怨不得导演,大陆不缺好导演,但观众总是缺好电影看。一切尽在不言„„”,“中国电影目前还没有分级制度,广电局要我们和孩子看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看到被阉割掉的作品„„”“大陆的电影目前还没有分级制度,只有主旋律的影视作品才能迎合审查制度!”。
《白鹿原》的公映版时长为156分钟,完整版是210分钟。王全安透露,删去的54分钟,主要集中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细看电影《白鹿原》被删减部分内容:
1、仁义白鹿村上匾,涉及旧时乡绅文化;
2、晒枣和泡枣,涉及阴阳房事;
3、田小娥抽大烟,涉及鸦片习俗;
4、完全删除的女主角白灵,涉及陕北肃反错杀;
5、枪毙土匪黑娃,涉及解放后镇反;
6、解放白鹿原,抗日开始的1小时剧情全部被删,白孝文、黑娃、鹿兆鹏各自命运中断无结局。公映版的故事到日军敌机向白鹿原空投炸弹一幕就结束了,完整版的故事则一直讲述到解放后。所以,在公映版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命运都没有交代。
如果说对于一部好电影来说,好的内容加上好的质量一定能喜获佳绩,那么经典著作改编而成的《白鹿原》电影其内容本身已无可非议,但为何小说中情节搬上荧幕就会重重受阻呢?“弘扬主旋律”作为一名观众我并不认为肃反错杀、解放镇压有非删不可的必要,任何人或物都有其历史,都有其不完美的瑕疵,只有勇于承认、勇于面对,才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健康有利的发展起来,而不是企图用严格的审查制度来遮遮掩掩、蒙蔽视听。
经过后期审核肢解的电影其本身已没有了被全面认识,公正评判的权利,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只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甚至是不被“尊重”。这样的断章取义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致命的,对中国电影也是不利的。
当然,如果仅把《白鹿原》电影的失败归咎于电影审查的大幅度删减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为例,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为何该片能够横扫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全球大大小小43项大奖。
伊朗电影曾是中国电影学习的榜样,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以简单写实、质朴纯净的风格,深受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导演推崇。当国产电影近年来迷失在商业化、娱乐化浪潮中时,《一次别离》再次成为国产电影面向现实的一本“绝佳教材”。当年陆川曾说,面对《阿凡达》,中国电影人应该感到羞愧。这其实很矫情,真正让中国电影人感到羞愧的是《一次别离》。它给中国电影人带来关于如何讲好故事的反思。
就如编剧芦苇所说,“当下中国电影已经步入“赤金时代”,满眼望去尽是钞票乱飞,票房为王。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已被抛弃到九霄云外。”电影导演纷纷变身老板,当然《白鹿原》导演王全安也不例外,导演身份的多重性,使其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就变成“私产”。因为他有这么多的身份、这么多的利益在里边,他的角色就已经发生变化。他不完全是个艺术家,他还是个商人。在《白鹿原》中,王全安的身份就非常复杂。他是导演、丈夫、他还是半个老板。而导演变老板这样的现象,在商业电影最发达的美国,反而没有中国这么多。比如费里尼,他一生坚持只做导演,不做老板,不做制片人。这样他在创作上,就只需要对电影艺术负责任。他不会为附加的商业后果负责任。
中国当下影视剧的公司化、私有化,使众多优秀导演脱离了其本职,诸多“副业”搞得他们狼狈不堪,而真正需要沉下心下工夫的创作阶段却被挤得少只有少。而在整天谈商业化、市场化的中国电影的现实情况下。中国电影文化品质上就已严重萎缩和退化。《一次别离》影片没有大场面商业噱头,但真挚的情感以及影片匪夷所思的剧情发展,却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一次别离》用事实告诉我们:在当下相当浮躁的创作环境中,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真诚地关注社会与人生才是电影生命之源。
《让子弹飞》,看着很热闹,《画皮》也很好“看”,但是中国电影真正的要走向电影强国,它最终还得靠更有艺术追求和美学品质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