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设计总结

时间:2019-05-12 11:5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设计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设计总结》。

第一篇: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设计总结

工程结构设计心得

课程设计对学生而言是其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情况的一次自我验证,从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设计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全面检查并掌握所学内容;《建筑结构》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对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对象进行荷载分析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构造及相应算法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加其对学习和应用相关专业课的兴趣。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 :

(1)通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梁楼盖课程设计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建筑结构结构设计的内容。

(2)通过绘制设计图和计算等实践性环节的基本训练,提高设计建筑结构的动手能力。

(3)通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程序。

(4)绘制梁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柱网总体布置,并与板、次梁配筋图绘制于一张图上。要求绘图准确整洁。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记录每天的设计和计算细节;指导教师精心指导,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每位同学的设计成果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对课程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巩固了理论教学所学到的知识,扩展了学生实践思想。

除了教师检查设计时间内的考勤外,还要求学生在设计期间认真做好设计纪录,包括设计的详细内容,计算过程和结果,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程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遵守设计纪律,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更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将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中去的能力,使学习收获落到实处。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想到今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世界上因为某些细小失误而出现的令世人无比震惊的事故,我不禁时刻提示自己,一定呀养成一种高 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

短短一是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想到这里,我真的心急了

总之,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们懂得更多,收获更多,提升了自身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加深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一种默契,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相信这样一份难得的经历一定会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出色。课程的时光停在这里,学习的旅程才刚刚开始,继续加油。

第二篇:建筑结构 教学设计

《建筑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座建筑物的美好的艺术形象,包括建筑的构图、比例、色彩、质感和空间感等因素。建筑艺术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与其他视觉艺术有相似之处。建筑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庄严、雄伟、幽静、欢快等情绪,有人把美好的建筑物喻为“凝固的音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建筑的定义、类型、特色等基础知识;(2)学习根据建筑物制作相应的图样;

(3)学会根据建筑结构制作图样制作组装相应的建筑模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评价的方式,感受建筑物所展现的艺术美;(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南北方建筑物的差异;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设计并制作建筑结构的制作图样,并组装建筑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欣赏身边事物的学习方式;(2)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感受建筑结构组合的艺术,并学习制作建筑结构部件与组装建筑模型。

(2)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建筑结构制作图样,并根据图样组装建筑模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

以播放《建筑艺术》这一视频短片导入课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建筑的艺术美。

(二)基础概述

简单介绍建筑的定义、对象、类型。

1、定义:

根据罗马时代的建筑家维特鲁威所著的现存最早的建筑理论书《建筑十书》的记载,建筑包含的要素应兼备用(utilitas,实用)、强(firmitas,坚固)、美(venustas,美观)的特点,为了实现这些特点,应确立艺术的且科学的观点。

2、对象:

建筑的对象大到包括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等综合的环境设计构筑、社区形成前的相关营造过程,小到室内的家具、小物件等的制作。而其通常的对象为一定场地内的单位。

3、类型:

(1)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居民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等。

(2)按建筑的规模分类: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等。(3)按建筑层数分类:低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等。

(三)对比学习

1、对比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

(1)以图片为媒介,和学生一起赏析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砖瓦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古建筑),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重点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纵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其中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

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中式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均衡式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高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的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

中式建筑品类繁盛,包括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等。(2)感悟建筑艺术

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2、对比南北方民居建筑

(1)提问:就你所见到的、了解的知识,小组讨论交流:南北方民居建筑各有什么特点?(2)南方民居:

南方建筑的特点有: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水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一般的民居都是从门口进去,便是一个天井,旁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当然,这只是一种模式,各家会根据自家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练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其中无非是游廊,漏窗,却能营造出对景,接境等名堂。(3)北方民居

北方建筑的特点:北方民居主要以四合院为主,布局基本是院落庭院式布局。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基本上分为大门、影壁、垂花门、大院、正房(坐北朝南)、后罩房,正房的东西两侧是厢房,正房和厢房有耳旁,在刚进大门的第一进院落有倒座房(坐南朝北),这是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的大体布局,北方民居基本上都是四合院建筑,只不过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在不同的地方所表现的也有不同。

(四)总结思考

本节课主要讨论交流了关于建筑的基本内容,对比分析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南方民居与北方民居的特点,在比较中感受了建筑艺术美的所在。下节课我们将从建筑结构方面,学习设计建筑结构制作图样,进一步感悟其中组合的艺术。

第二课时

设计并制作建筑结构部件

1、人员分配:

每小组内自由组合为两组,三人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2、动手实践任务:各组设计制作自己的建筑模型。

参考课本上第三页的建筑结构制作图样,发挥想象,设计具有小组特色的建筑结构制作图样,并制作成部件。完成快的小组可进行建筑模型的组装工作。

制作要求:设计的建筑模型应符合相对应的实际需要,具有建筑特色,在作品展示时向大家讲述,并接受提问。

第三课时

组装建筑模型并成果展示

1、组装建筑模型

上节课,各小组制作了建筑结构的各种部件,这节课,就请各小组在20分钟内,利用已有的部件任意组装建筑模型,并最后完善自己的模型。

2、成果展示

各小组带着自己的建筑模型,向大家展示并介绍其特色之处,其他同学可提问。

3、总结评价

在各小组展示完后,老师进行总结评价。

第四课时 纸柱承重比赛 活动目标:

1、通过设计和制作纸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设计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2、通过测试和改进纸结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实验的能力。

3、学生准备:观察生活中常见建筑的承重柱子的形状和结构。

4、教师准备:了解不同形状柱子的承重能力,准备好实验材料,如A4纸、透明胶、剪刀、直尺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来亲自体验一下柱子承重的乐趣呢?

2、板书活动内容:纸柱承重比赛

二、制作结构(比赛要求)

1、既然是比赛,那就有比赛规则,请同学们按制作要求和规则来做。

2、明确了制作要求和比赛规则后,你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纸柱来参加比赛呢?开动你的小脑筋想一想,看看谁的想法最奇特,与众不同,在小组里交流一个,可以画出设计图。好,谁想好了,来和大家说一说。

3、比赛,就要体现公平,所以各小组要在相同的时间,用同样的材料制作出你们的参赛作品,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比赛要求制作出一个或几个纸柱,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优秀的、承重力最强的来参加比赛,纸柱制作时间为10分钟。

4、现在计时开始,就请各小组同学赶快行动吧,看看谁的设计是最棒的。

三、纸柱承重比赛

四、比赛疑问

1、同学们,在刚才的比赛中,你有什么发现?到底什么样的纸结构承重能力更强一些呢?

经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发现双层的纸结构比单层的承重能力强,封闭式的纸结构比开放式的承重能力强,分体式的纸结构比独立式承重能力强。

通过实践,我们知道了,纸柱承重力的大小与形状结构、承重面积和摆放的方法等因素都有关系。

五、拓展链接、课外延伸

小小的纸柱中也蕴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只要你用心观察、勤动脑,生活处处皆学问。同学们,广阔的生活空间也是我们学习的课堂。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希望你们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未来的建筑长廊之上,一定会有你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将下课,老师再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希望聪明的你回去后想一想:纸如果不受大小、多少的限制,你还可以把它做成什么形状的物体来使它的承重力增强呢?课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把它制作出来,下节课我们可以集中展示一下,好不好!

第三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题完全总结(上)

7、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 纵波(P)波和

横(S)波,而面波分为 瑞利 波和

勒夫

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 面 波为主。

8、场地类别根据

等效剪切波波速 和

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类。

13.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 反弯点法 和

D值法。

15.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

初步判别

标准贯入试验

判别。

16.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一般包括

结构抗震计算

、抗震概念设计

和抗震构造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18.一般情况下,场地的覆盖层厚度可取地面至土层的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坚硬土层或岩石顶面的距离。

26.根据土层剪切波速的范围把土划分为坚硬土、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四类。

1、天然地震主要有(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

2、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3、地震动的三要素:(峰值);(频率);(持续时间)。

4、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剪切波速)(阻尼比)。

5、结构的三个动力特性是:(自振周期)(振型)(岩土阻抗比)。

7、框架按破坏机制可分为:(梁铰机制)(柱铰机制)。

8、柱轴压比的定义公式为:(n=N/(fcAc))。

1、震源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称为

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震源深度。

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80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00m/s,则该场地的场地类别为 Ⅲ类场地。

3、丙类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房屋高度 和

结构类型

查表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4、某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则其多遇地震烈度为

6.45 度,罕遇地震烈度为

9度。

5、框架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小于

mm。6、7度区一多层砌体房屋,采用普通粘土砖砌筑,则其房屋的总高度不宜超过 米,层数不宜超过

层。

填空题

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设计地震分组共分(3)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垂直振动),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振动),而面波使建筑物既产生(垂直振动)又产生(水平振动)。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

目前,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结构抗震验算包括(截面抗震验算)和(抗震变形验算)。

结构的变形验算包括(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选择结构体系,要考虑(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关系。选择结构体系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结构构件)及(抗震结构体系)。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在工程手算方法中,常采用(D值法)和(反弯点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的分析。竖向荷载下框架内力近似计算可采用(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总体机制)。框架体系的节点常采用(刚接)节点。结构的变形缝有(伸缩缝)、(温度缝)和(沉降缝)。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及(筒体结构)等结构体系。(防止倒塌)是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重要问题。高层钢结构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纯框架体系)、(筒体体系)、(框架支撑体系)或(框架剪力墙体系)。框架-支撑体系的支撑类型有(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防止板件失稳的有效方法是限制它的(高厚比)。屋盖体系中,应尽可能选用(有撑)屋盖。

1.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

2.一般来讲,震级大,断层错位的冲击时间长,震中距离远,场地土层松软、厚度大的地方,其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峰点偏于(较长的周期);相反,震级小,断层错位的冲击时间短,震中距离近,场地土层坚硬、厚度薄的地方,其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峰点则一般偏于(较短的周期)。

3.地震的不平稳性取决于(震级)、(震源特性)、(震中距)、和(地震波传播介质的特性)等因素。

4.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而言,地震地面运动的一般特征可用(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地面运动周期特性)和(强震的持续时间)三个参数来描述。

5.一般认为,加速度反应谱曲线最高峰点所对应的周期为(地震动卓越周期)。

6.抗震规范规定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不规则主要有(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

7.《 抗震规范 》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必须设计成(延性结构)。只有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足够的承载力)以及(较强的变形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8.由于面波的能量比体波要(大),所以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时以(面波)为主。9.地震按震源的深浅,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10.地震宏观调查告诉我们:地质年代愈古老久远,地层的(固结程度)、(结构性)也就愈好,抗(液化)的能力也就愈强。

11.房屋在地震波的作用下既颠簸,又摇晃,这时房屋既受到垂直方向的地震作用,又受到水平方向的地震所用,我们分别称之为(竖向地震作用)和(水平地震作用)。12.地震时,严重不均匀地基容易产生(裂缝)、(土体滑动)、(不均匀沉降)等地基失效现象,从而使房屋开裂,变形或倾倒。

13.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而面波分为(瑞雷)波和(洛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14.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烈度就会随震中距的远近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是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小)。

15.国内外的地震经验教训表明,搞好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对原有未经抗震设防的工程进行(抗震加固)等,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16.《 抗震规范 》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17.地震地面运动的周期特性对结构地震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类已经知道任何建筑物都有其自振周期,假若地震地面运动周期以长周期为主,则它将引起(长周期柔性建筑物)的强烈地震反应;反之,若地震地面运动周期特性以短周期为主,则它对(短周期刚性建筑物)的危害就比较大。这就是(共振效应)的结果。

18.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在静载作用下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但是,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液化)现象。其抗剪强度几乎等于(零),地基承载能力完全(丧失),建筑物如同处于液体之上,往往造成下陷、浮起、倾倒、开裂等难以修复的破坏。

19.各类建筑场地都有自己的卓越周期,如果地震波中某个分量的(振动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接近或相等,则地震波中这个分量的振动将被放大而形成(类共振)现象。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有和场地的卓越周期相接近,又会引起(建筑物)与(地面)的类共振现象,这就形成了双共振现象。

20.历次震害表明,地震时多层混合结构故房屋的破坏,随着房屋(高度)、(层数)的增加而加重,房屋(倒塌率)几乎与房屋高度、层数成正比。

21.地震地面运动的周期特性对结构地震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类已经知道任何建筑物都有其自振周期,假若地震地面运动周期以长周期为主,则它将引起(长周期柔性建筑物)的强烈地震反应;反之,若地震地面运动周期特性以短周期为主,则它对(短周期刚性建筑物)的危害就比较大。这就是(共振效应)的结果。22.一般情况下,应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上分别考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主要有该方向上的(抗侧力构件)来分担。

23.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无疑与震害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值增大,则地面建筑震害(加重)。

24.抗震规范规定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不规则主要有(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

25.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而面波分为(瑞雷)波和(洛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26.场地土是指场地范围的地基土,一般情况下是由多种性质不同的土层组成。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土的(等效剪切波速)表示。

27.建筑的场地类别,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分类。28.根据场地土的性质和厚度不同,其卓越周期也不相同。坚硬场地土的卓越周期比软弱场地土的卓越周期(短);基岩以上的土层越厚,场地土的卓越周期越(长)。29.目前,确定地震作用的方法有(静力法)、(反应谱方法)、(拟静力法)和(时程分析方法)等方法。

30.天然地基上()类场地的抗震承载力验算采用(拟静力法)。此法假定地震作用如同(静力)作用,然后在静力作用条件下验算地基及基础的(承载力)和地基的(稳定性)。

31.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无疑与震害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值增大,则地面建筑震害(加重)。

1.地震震级: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起后果的一种尺度。3.震中烈度:震中去的地震烈度最大,称之为震中烈度。4.特大地震:地震等级M>8的地震。

5.震中烈度:震中去的地震烈度最大,称之为震中烈度。

6.地震作用:地震时作用在房屋上的惯性力,称为地震作用,也称为地震力。

7.抗震概念设计: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包括工程结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

8.场地覆盖层厚度:由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规定值的土层或坚硬土顶面的距离。

9.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地震波的某个分量在穿过场地土时被放大的最多,这个行波分量的周期称为场地土的卓越周期。

10.“三水准” :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2.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为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而必须采取的细部构造措施。

12.双共振现象:在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建筑场地的卓越周期接近时,地震波中周期与场地卓越周期接近的行波分量被放大二次的现象。

13.隔震设计:进行隔震的建筑结构设计称为隔震设计。

14.消能减震设计:在建筑物的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部件,通过消能元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

1.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距(×)

2.建筑场地类别主要是根据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厚度来确定的(√)

3.地震基本烈度是指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4.结构的刚心就是地震惯性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

(×)

5.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6.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

(√)

7.砌体房屋中,满足一定高宽比要求的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

(√)8.多层砌体房屋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可直接取10.65max(×)

9、为防止地基失效,提高安全度,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应在地基土静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小于1的调整系数(×)

10、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1、非结构构件的存在,不会影响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X)

2、场地类比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综合确定。(√)

3、一般工程结构均为欠阻尼状态。(√)

4、地震动振幅越大,地震反应谱值越大。(√)

5、当结构周期较长时,结构的高阶振型地震作用影响不能忽略。(√)

6、多遇地震下的强度验算,以防止结构倒塌。(X)

7、砌体房屋震害,刚性屋盖是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

8、柱的轴力越大,柱的延性越差。(√)

9、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暗梁。(X)

10、排架结构按底部剪力法计算,单质点体系取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1.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2.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X)

3.横波向外传播时,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4.地震现象表明,横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X)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小。(X)纵波的特点是周期较长,振幅较大。(X)横波只能在固体内传播。(√)

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X)

震害表明,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一般表现较好,而刚性结构有的表现较差。(√)一般来讲,震害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减轻。(X)

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小于地基土的静承载力。(X)

结构的自振周期随其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刚度的增加而加大。(X)

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小于剪切构件的延性。(X)在同等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其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求可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在进行梁端弯矩调幅时,可先进行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梁端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X)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先浇柱,后砌墙。(X)构造柱必须单独设置基础。(X)

地震时内框架房屋的震害要比全框架结构房屋严重,比多层砖房要轻。(X)中心支撑与偏心支撑相比具有较大的延性。(X)

耗能梁段的屈服强度越高,屈服后的延性越好,耗能能力越大。(X)

1.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2.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x)

3.横波向外传播时,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4.地震现象表明,横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x)

5.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小。(x)6.纵波的特点是周期较长,振幅较大。(x)7.横波只能在固体内传播。()

8.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x)

9.震害表明,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一般表现较好,而刚性结构有的表现较差。()10.一般来讲,震害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减轻。(x)

11.地震作用对软土的承载力影响较小,土越软,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就越小。(x)12.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小于地基土的静承载力。(x)

13.结构的自振周期随其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刚度的增加而加大。(x)

14.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15.建筑物的高宽比越大,地震作用下的侧移越大,地震引起的倾覆作用越严重。()

16.一般而言,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对结构中重要构件的延性要求,低于对结构总体的延性要求;对构件中关键杆件或部位的延性要求,又低于对整个结构的延性要求。(x)17.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小于剪切构件的延性。(x)

18.在同等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其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求可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

19.在进行梁端弯矩调幅时,可先进行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梁端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x)20.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先浇柱,后砌墙。(x)21.构造柱必须单独设置基础。(x)

22.地震时内框架房屋的震害要比全框架结构房屋严重,比多层砖房要轻。(x)23.中心支撑与偏心支撑相比具有较大的延性。(x)

24.耗能梁段的屈服强度越高,屈服后的延性越好,耗能能力越大。(x)

1.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

2.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多质点体系的高阶振型发挥的贡献比低阶振型小。

()

3.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重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基上的房屋震害。(x)4.多层砌体房屋应优先采用纵墙承重体系。

(x)5.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越大,抗震性能越好。(x)6.一般体系阻尼比越小,体系地震反应谱值越大。()7.地基的抗震承载力一定大于静承载力。()

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横波最快,面波次之,纵波最慢。(x)

9.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第一道防线是剪力墙。()

10.在同等场地、烈度条件下,钢结构房屋的震害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要大。

(x)

第四篇:建筑结构创新设计大赛策划书

建筑结构创新设计大赛策划书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建筑工程学院

承办单位:建筑工程学院

二、建筑结构创新大赛的意义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充分利用学科竞赛实践平台,进一步促进我校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各专业大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真正把高校的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本次建筑结构创新大赛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走向,提出新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以团队为单位,通过集体构思,相互协作策划并筛选出一个既具有创新理念又具有专业基本理论为奠基的建筑结构模型或管道网络系统模型。

通过动手制作让同学们了解一项工程的完成,是需要多人的合作、扎实的理论、灵活的应辩、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而成的。

三、建筑结构创新大赛的题目

1、结构设计大赛

主要题目:大跨屋盖结构模型、桥梁模型、多高层建筑模型等。

要求:选定题目后,采用规定的材料,在一定时间内设计并制作出一个结构,主要体现结构的合理性。通过承载能力试验,以荷重比为主要决胜因素,再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评出获奖等级。

2、建筑模型制作大赛

主要题目:大跨屋盖模型、桥梁模型、多高层建筑模型、体育馆模型、音乐厅模型、建筑给排水模型等。

要求:选定题目后,采用规定的材料,在一定时间内设计并制作出一个建筑模型。要求结构合理、建筑新颖、手工制作细致。主要体现参赛者对建筑的独创性。通过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评出获奖等级。

四、比赛内容

利用给定的材料制作结构或建筑模型。

五、报名工作

1、结构设计大赛

参赛对象:建筑工程学院全体学生

参赛形式:以团队形式参赛,每队3人。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4月15日。

报名方式:以班为单位报至各班班长处。

2、建筑模型制作大赛

参赛对象:建筑工程学院学生。

参赛形式:以团队形式参赛,每队3人。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4月15日。

报名方式:以班为单位报至各班班长处。

六、活动安排

1、前期宣传工作:宣传部负责制作海报和展板,对本次大赛进行宣传调动同学参加的积极性。

2、根据报名情况,对参赛的各小组进行编号,发放建筑结构创新大赛指导书以及比赛所需材料。

3、提交作品:各参赛小组于规定时间提交作品。

4、举办大赛:各参赛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由评委老师现场评定得分。

5、优秀作品展出:赛后将部分优秀作品在校园内展出。

七、评分标准

1、结构设计大赛

总分为100分。具体包括结构重量(15分)、结构造型与体系(15分)、模型制作(20分)、叙述答辩(15分)、加载试验(35分)五个方面。

2、建筑模型制作大赛

总分为100分。具体包括结构合理(20分)、景观规划(15分)、建筑创新性(20分)、手工制作(20分)、叙述答辩(15分)和场外观众投票(10分)六个方面。

八、奖项设臵

1、结构设计大赛

一等奖1组 二等奖1组 三等奖1组

2、建筑模型制作大赛 一等奖1组 二等奖2组 三等奖3组 优秀奖4组

建筑工程学院 年3月25日2013

第五篇:课程设计总结

课程设计总结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识综合运用所学知,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回顾此次的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实施实验方案到撰写课程设计论文,在将近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是苦多于甜,但是却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很多在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毕竟是第一次做的,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要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此次课程设计不但培养了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而且也让我们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我们小组3个人,从来没有人缺勤过,更别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大家态度端正,认真做好每一步工作,无论分给他们什么任务都能认真对待,而且从不拈轻怕重。遇到问题时,我们一起讨论,每一次都会很快得出结论,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看这话真是说对了。课程设计到此已经结束,但他对我的影响却不会到此结束。我们总结此次课程设计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积蓄经验,希望在将来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在人生的旅途中少走弯路。

下载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设计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设计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设计总结--

    结论 我们本次的课程设计的课题是我校中区的锅炉房安全分析。这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过程,在这一次过程当中,最真实的考察了我们如何将课本的上的知识,转化为我们手中的技......

    2019课程设计总结

    2019课程设计总结课程设计总结(一):为期10天的课程设计将要结束了。在这两周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感受良多,获益匪浅。这10天中,我们小组分工合作、齐心......

    课程设计总结

    总结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终于小有成果,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有一些功能实现的不理想,虽然还不那么完美,但我心里还是充满成就感。经过自己的不断的努力终于用所学的MFC知识完成了......

    课程设计总结

    总 结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相对的,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FlashMV的出现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新鲜的元素。也展开了网络多媒体......

    课程设计总结~

    课程设计总结: 在本次的课程设计中,我担任的是组长,主要负责各位组员的分析资料汇总,MP4的产品策略分析和PPT幻灯片的一个展示。这次课程设计我们组员四人合作,大家分工配合,任务......

    课程设计总结

    课程设计总结(一)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更加深刻了解课本知识,和以往对知识的疏忽得以补充,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模糊的公式和专业用语,比如说经济刮板运输机及皮带运输的选择,在......

    课程设计总结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我们将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操作的重要环节,虽然本次课程设计时间不到两周,略显得仓促了一些。但是在这近十天的不同于平时上课时间的的课程设......

    课程设计总结

    总结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T型换乘站设计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