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时间:2019-05-12 11:4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第一篇:!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湖泊治理解决方案

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

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

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

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 1 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5、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因此着重收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予以介绍: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简介

ESB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一项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突破性的一种水体修复技术。ESB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 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还可以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娱乐设施,创造人与自然融合的优美环境。

ESB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基础,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ESB水体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提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体环境资源现状及业主要求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ESB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ESB-生态清淤技术(微生物降低内源污染)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微生物能分解河床底质中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并转化为菌体,促使底泥硝化(减少底泥体积,稳定底泥物理、化学性质,阻隔减少内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脱氮微生物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能分解氨氮,分解后的硝态氮被植物吸收,使部分氮退出水体循环,进而能净化水质。

2、ESB-生物膜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生物膜是一种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的设施。它是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生物填料,使大量参与污染物净化的生物在此生长,由于其固着生长而不易被大型水生动物和鱼类吞食,使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成几何级数增加,可强化河湖水体的净化能力。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生物膜其反应过程是: ① 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② 在生物膜内部扩散,③ 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④ 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

生物膜法处理的机理是使工程菌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污泥,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时,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使微污染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总量,使水体得到净化,在污水及微污染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应用。生物膜技术目前市场上用的最多是广州阿科蔓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的阿科蔓®生态基;主要工程业绩有武汉塔子湖、广州大金钟湖、深圳荔枝湖等。

3、ESB-浮岛的净化作用

“浮岛” 原本是指由于湖岸的植物附着泥碳层向上浮起,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本工程的浮岛是一种象筏子的人工浮体,在上边栽培一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 漂浮在水面。人工浮岛的水质净化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解、吸收水中的COD、氮、磷等。

专家普遍认为植物的遮蔽效果在抑制浮游植物繁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它的主要机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水质净化;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人工浮岛植物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6个: ① 植物根茎等表面对藻类的吸附、分解。② 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作用。

③ 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的摄食、繁衍等提供场所。④ 为滤食性鱼类的摄饵、捕食、产卵繁殖、栖息等活动提供场所。⑤ 去除悬浮性物质。

⑥ 日光的遮蔽效果,抑制藻类生长,平衡水温。

4、ESB-人工湿地(岸边涉水植物种植)

河流沿岸水生植物带(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8个: a 植物根茎等表面生物膜对有机物,特别是对藻类的吸附去除; b 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 c 昆虫的摄饵、羽化等; d 鱼类的摄饵、捕食;

e 防止已沉淀的悬浮性物质再次上浮; f 日光的遮蔽效果; g 在污泥表面的除磷脱氮; h 保护河岸作用。

岸边种植的植物

岸边种植的茭白 岸边种植的香蒲

扎根水下的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错落生长

荇菜 睡莲

5、ESB-水生植物操控技术

控制去污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的生长范围。同时有利于对该植物物种的管理,避免造成生态灾难,扩散到相邻水域。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证明,一些所谓的害草是可以进行环境利用的。

被完全控制在网箱中的凤眼莲

6、ESB-水生植物净化景观化应用

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在水体中适当布置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功能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使水体不仅具有自然风貌的景观,而且增强城市水体的生物净化功能。根据水面的大小不同布置植物网箱,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并留出维护行船的通道。

水面景观综合岸线景观和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形成水面画卷;植物以防污抗污、具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为主,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接合植物季节生长特点;其中水面浮水植物以睡莲、风眼莲为主,岸边挺水植物以芦苇、香蒲、茭白、荷花等,配合四季常青植物美华景观。既有水景绿化的作用,也起到净化水质、保护鱼类生长环境、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7、ESB-水生动物净化水体

水体中投放适当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富余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生长,底栖动物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促使水变清。滤食性鱼类,如鲫、鳙鱼等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藻类物质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课题水域面积大,会成为许多有害昆虫如蚊、蝇的滋生场所,在水中投鱼,它可摄食蚊子的幼虫及其它昆虫的幼虫,避免了水域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

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

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链。利用食物链关系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生态效果等综合效益。

8、ESB-新生态链建立恢复

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群落为原生动物提供场所,原生动物以微生物为食,消耗水中有机物总量完成养分传递。提高河流生产力,建立水体中的食物链: 浮游植物→浮游类(含原生动物)→ 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滤食性鱼类。

食物链的建立是在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它标志河流生态的恢复,水体生产力的提高,水域环境改善。

自然生物链示意图

9、ESB-生态护堤技术(绿化混凝土)

绿化混凝土是能够适应植物生长,可进行植被作业,具有恢复和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条件、保持原有防护作用功能的混凝土及其制品。即能长草、长花的混凝土,或称混凝土草坪。绿化混凝土是一种较理想的近自然河川防护工程材料,实现了河川安全防护与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的有机结合。

目前国内已经有10余个省市采用了绿化混凝土技术,累计设计、施工面积已超过6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北京奥运会配套工程、江苏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等重点工程。

10、ESB-复氧技术

机械增氧:微孔曝气机、水下射流机、水景喷泉等设备,对水体进行曝气复氧及造流。复氧曝气和水体造流主要是为了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提高水体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加快污染有机质的分解。

生态增氧剂;选用无残留、无二次污染,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增氧产品。

第二篇:河道景观湖治理技术

一、湖泊河道治理解决方案

湖泊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湖泊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纵观国内外湖泊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

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5.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因此着重收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予以介绍: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简介

ESB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一项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突破性的一种水体修复技术。ESB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还可以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娱乐设施,创造人与自然融合的优美环境。ESB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基础,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ESB水体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提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体环境资源现状及业主要求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ESB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ESB-生态清淤技术(微生物降低内源污染)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微生物能分解河床底质中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并转化为菌体,促使底泥硝化(减少底泥体积,稳定底泥物理、化学性质,阻隔减少内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脱氮微生物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能分解氨氮,分解后的硝态氮被植物吸收,使部分氮退出水体循环,进而能净化水质。

2、ESB-生物膜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生物膜是一种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的设施。它是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生物填料,使大量参与污染物净化的生物在此生长,由于其固着生长而不易被大型水生动物和鱼类吞食,使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成几何级数增加,可强化河湖水体的净化能力。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生物膜其反应过程是: ①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②在生物膜内部扩散,③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④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

生物膜法处理的机理是使工程菌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污泥,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时,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使微污染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总量,使水体得到净化,在污水及微污染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应用。

生物膜技术目前市场上用的最多是广州阿科蔓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的阿科蔓®生态基;主要工程业绩有武汉塔子湖、广州大金钟湖、深圳荔枝湖等。

3、ESB-浮岛的净化作用

“浮岛” 原本是指由于湖岸的植物附着泥碳层向上浮起,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本工程的浮岛是一种象筏子的人工浮体,在上边栽培一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 漂浮在水面。人工浮岛的水质净化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解、吸收水中的COD、氮、磷等。

专家普遍认为植物的遮蔽效果在抑制浮游植物繁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它的主要机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水质净化;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人工浮岛植物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6个: ① 植物根茎等表面对藻类的吸附、分解。② 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作用。

③ 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的摄食、繁衍等提供场所。④ 为滤食性鱼类的摄饵、捕食、产卵繁殖、栖息等活动提供场所。⑤ 去除悬浮性物质。

⑥ 日光的遮蔽效果,抑制藻类生长,平衡水温。

4、ESB-人工湿地(岸边涉水植物种植)

河流沿岸水生植物带(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8个: a 植物根茎等表面生物膜对有机物,特别是对藻类的吸附去除; b 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 c 昆虫的摄饵、羽化等; d 鱼类的摄饵、捕食;

e 防止已沉淀的悬浮性物质再次上浮; f 日光的遮蔽效果; g 在污泥表面的除磷脱氮; h 保护河岸作用。

岸边种植的植物

岸边种植的茭白 岸边种植的香蒲

扎根水下的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错落生长

荇菜 睡莲

5、ESB-水生植物操控技术

控制去污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的生长范围。同时有利于对该植物物种的管理,避免造成生态灾难,扩散到相邻水域。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证明,一些所谓的害草是可以进行环境利用的。

被完全控制在网箱中的凤眼莲

6、ESB-水生植物净化景观化应用

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在水体中适当布置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功能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使水体不仅具有自然风貌的景观,而且增强城市水体的生物净化功能。

根据水面的大小不同布置植物网箱,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并留出维护行船的通道。

水面景观综合岸线景观和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形成水面画卷;植物以防污抗污、具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为主,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接合植物季节生长特点;其中水面浮水植物以睡莲、风眼莲为主,岸边挺水植物以芦苇、香蒲、茭白、荷花等,配合四季常青植物美华景观。既有水景绿化的作用,也起到净化水质、保护鱼类生长环境、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7、ESB-水生动物净化水体 水体中投放适当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富余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生长,底栖动物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促使水变清。滤食性鱼类,如鲫、鳙鱼等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藻类物质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课题水域面积大,会成为许多有害昆虫如蚊、蝇的滋生场所,在水中投鱼,它可摄食蚊子的幼虫及其它昆虫的幼虫,避免了水域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

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

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链。利用食物链关系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生态效果等综合效益。

8、ESB-新生态链建立恢复

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群落为原生动物提供场所,原生动物以微生物为食,消耗水中有机物总量完成养分传递。提高河流生产力,建立水体中的食物链:

浮游植物→浮游类(含原生动物)→ 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滤食性鱼类。

食物链的建立是在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它标志河流生态的恢复,水体生产力的提高,水域环境改善。

自然生物链示意图

9、ESB-生态护堤技术(绿化混凝土)

绿化混凝土是能够适应植物生长,可进行植被作业,具有恢复和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条件、保持原有防护作用功能的混凝土及其制品。即能长草、长花的混凝土,或称混凝土草坪。绿化混凝土是一种较理想的近自然河川防护工程材料,实现了河川安全防护与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的有机结合。

目前国内已经有10余个省市采用了绿化混凝土技术,累计设计、施工面积已超过6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北京奥运会配套工程、江苏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等重点工程。

10、ESB-复氧技术

机械增氧:微孔曝气机、水下射流机、水景喷泉等设备,对水体进行曝气复氧及造流。复氧曝气和水体造流主要是为了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提高水体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加快污染有机质的分解。

生态增氧剂;选用无残留、无二次污染,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增氧产品。

二、常用景观水处理方法比较

已有的景观水处理方法大致有生化技术、气浮技术、过滤技术、动植物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杀藻仪、加药系统等等。其中动植物生态技术、气浮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因技术不成熟,实施条件困难,基本不为实体工程所采用。目前技术研究已较为成熟,被广泛推广应用于景观水体净化工程的方法包括:循环过滤法,曝气法和HDP直接净化法。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此三种常用景观水净化技术进行详细比较。

一 治理效果

循环过滤法:依据物理原理,对景观水体中的杂质与水体进行分离,保持水质的清洁。此法通常会用投洒化学药剂,与水中污染物形成沉淀的方法作为辅助,形成一套治理景观水体方案。在工程实例中,这种方式对处理含有较多悬浮固体(SS)或泥沙的景观水体,效果尚好。但如果水体面积稍大,必定延长循环过滤的周期,使水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且该方法对有机物、藻类的抑制和处理效果不大,加入化学药剂易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一般循环过滤技术只用于水体

面积较小的景观喷泉水景中。

曝气法:采用曝气装置,向水体中充入氧气,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以达到水体净化目的。此法所采用设备多为喷泉跌水装置、普通曝气机等,对于封闭不流动的景观水体,曝气装置只能将其设备周围很小范围内充氧,造成大量缺氧死角,无法使水体均匀增氧。且该法只可改善水体黑臭现象,对于抑制藻类与实

现水质清澈并无明显处理效果。

HDP直接净化法:将物理技术与微生物技术相结合,采用推流曝气一体装置,在封闭景观水体中营造庞大水流,并高效曝气,使富氧水块随水流与周围贫氧水块充分混合,改善水中生态环境。较之循环过滤法,水体循环次数大大提升。同时,在水体中安放特殊微生物载体,水中原有土著微生物自然附着其上,大量生长繁殖,高效分解水中污染物,强化了水体自净能力,并且能够捕食分解藻类,不产生二次污染。

二 工程设计和实施

循环过滤法: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砂缸和循环水泵,并且铺设用以循环景观水的管路。砂缸里一般放置一定量的石英砂,石英砂的大小规格不同,正常过滤时,水从砂的上层进入,由下层出来,通过砂缸后重新流入水体中。此法需要在水底铺设管网,同时需建设特别机房安放沙缸,可能会对原有景观和管线产生影响。施工时间较长,占地面积较大。

曝气法:将曝气设备安放在水体底部,设计与施工较易进行。

HDP直接净化法:将所需设备浸没在水底,无需土建施工,无需管线,有水无水都可安装,不影响水面景观,设计与施工较易进行。

三 后期操作与运行维护

循环过滤法:过滤装置涉及到很多机械电器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养护管理,景观水体中出现的藻类会对过滤装置产生影响,造成设备的堵塞,短路,处理效果降低,系统使用寿命缩短。同时,该系统为非连续工作设备,需进行反冲洗,如停机超过10小时/d,开机出水会产生色度和异味。整体操作极为

不易,且给物业人员带来很大麻烦。

曝气法:曝气装置较易操作,但因该法对水体藻类与悬浮污染物无明显控制作用,需要专职人员对水面藻类进行打捞清理,操作较为繁复,同时需定期对水体进行更换,才可保持水质清洁,此法在运行阶段操作较为繁复,将消耗大量人

力与财力。

HDP直接净化法:设备操作较易进行,运行时间可根据季节变换与水质情况进行控制,对于人力物力没有较高需求。

四 投资

循环过滤法:因该法需保证一定的循环周期,故需安放大量水泵和过滤设备,同时要进行土建施工,前期投资成本较高。后期设备运行阶段,水体循环耗电量大,维修与更换过滤设备费用高昂。

曝气法:需安装数台曝气装置,前期投资不高,但该法不能无法保持水体清洁,需定期对水面藻类进行清理打捞和和换水,财力和人力将有较大消耗。HDP直接净化法:需根据水体情况安装一体设备与微生物载体,无需土建施工,前期投资成本相对不高。后期运行阶段,因该法采用低耗能装置,耗电量小,且无需人工操作。相比之下,为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景观水体治理方法。

综合以上各方面比较,较之循环过滤法与曝气法,HDP直接净化法存在较大优势,治理效果显著,对景观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水体流动性差,混浊,色度高,藻类泛滥,池底黑臭等都可较快解决。同时,无土建施工,无机房管网,不影响水面景观,能防止或延缓水面结冰,保护驳岸。后期运行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相比之下,为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景观水体治理方法。

第三篇:黑臭河涌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

黑臭河涌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

本文介绍的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一种治理河涌污染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1417840A)。

专利发明者认为,黑臭河涌污染是我国城镇河网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是有机污染物的排入和沉积造成河涌氧平衡体系失衡。黑臭河涌的治理目前尚未有理想的方法,一般采用截污、清淤、驳岸、调水补水等市政工程手段进行整治,但由于种种原因,截污、清淤无法彻底进行,水质净化收效甚微。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曝气增氧为主导的采用生物修复技术(Bioreme-diation)治理黑臭河涌污染的方法,通过河道曝气增氧、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底泥生物修复和设置生物巢系统,控制和消除河涌外源和内源污染,净化河涌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消除黑臭的目的。本法无须在河道中兴建构筑物或将河涌水引出河道外处理,也无须清疏河道底泥。普遍适用于截污、清淤不彻底或一时无法截污、清淤的河涌,以及受潮汐影响流态变化复杂的河道进行原位治理。

本发明方法突出的优点是不必征地不必清淤,不产生二次污染。由于避开了征地和淤泥处置的难题,大大降低了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见效快而效果好;治理后不影响河涌排水功能和自然净化功能,是解决城镇黑臭河涌污染问题的一个值得推广应用的好办法。详细内容可参阅该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

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和城区人口的迅速增加,昔日作为城市景观的河涌实际成了公共排污渠。河涌黑臭是我国城市河网的普遍现象。目前黑臭河涌污染主要采用截污、清淤、补水、调水等市政工程手段进行治理,但水质的净化未能跟上,以致一些虽经整治的河涌,水质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仍然发黑发臭污染环境,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城市形象和城镇投资环境。

河涌治理方法

河涌黑臭的根本原因是进入河涌的污染物量超过环境容量。有机污染物的排入和沉积,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和底泥变为厌氧生境,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分解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和臭味,造成河涌的黑臭。

治理河涌污染的关键在于截污、清淤和恢复河涌正常的生态平衡。截污是切断河涌外源污染,清淤是消除河涌的内源污染。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时河涌整治采取市政工程措施,截污和清淤往往不可能彻底,甚至一时无法进行;补水、调水也仅仅是稀释水体和向其他河道转移污染,因而实际水质净化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采取原位治理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的方法,在河道投加微生物菌剂和增加供氧,改变水体特别是底泥和底部水层的厌氧生态环境,发挥好氧微生物迅速分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消除河涌外源和内源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河涌正常的生态平衡,从而消除河涌的黑臭。

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要点 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是在河涌水域范围内进行的,可以在全河涌或河涌的某一河段进行,无须在河道中修建构筑物或将河涌水引出河道外处理,也不必清挖底泥,不产生二次污染。它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① 河道曝气

在治理河段中每隔一段距离安装曝气设施,对水体进行强化曝气增氧,保持水体好氧生态环境,促进水层的交换和物流转化,有效地去除水中污染物,为恢复河涌正常生态平衡创造有利条件。

河道曝气应采用充氧效率高而环境噪声小的曝气设备。

② 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

在河段水体和主要排污口定时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宏大的初级生产力,配合曝气增氧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消减河涌纳污总量,保持水体正常生态平衡,确保治理效果。

复合微生物菌剂是以工业方法生产的含光合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组合,细菌数高达5×109~20×109个/g,在水中迅速繁殖形成优势菌群,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吸收水中营养物质。细菌数高和价格低廉保证了微生物菌剂净化水质的作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均为天然微生物,不含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产物,不含致病菌,不会带来生物安全性问题。

③ 底泥生物修复

底泥污染物严重影响上覆水体水质。针对底泥污染,在河涌全河段投放由复合微生物菌剂、增氧剂、营养剂组成的生物修复剂,直接作用于底泥,改变底泥的厌氧生态环境为好氧生态环境,激活底泥微生物的生理活性,迅速降解底泥有机污染物和去除硫化物,根本消除河涌发黑发臭。

④ 装设生物巢系统

生物巢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之一。按水域面积在河道中装设一定数量的生物巢,组成系统。我们的生物巢由比表面积巨大的聚合物编织材料制作而成,比表面积可达200~300㎡/㎡,可吸附大量的水中微生物浮游生物,减少流失;同时还可以为鱼虾及其他许多水生生物物种提供有利的生长繁殖环境和栖息觅食场所,促进生物多元化。通过生物链生物代谢活动,生物巢系统更好发挥水生生物对水质净化作用。如在水质改善之后进一步在河涌放养鱼类和种植水生花卉,更可以美化景观增强生态修复的效果。

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方法包括一整套完整的生物工程技术措施,实施过程将根据河涌污染状况、污染负荷和周围环境作出因地制宜的设计和调整。从技术层面讲,向河道水体和底泥增加供氧解决氧平衡体系失衡问题和利用好氧微生物代谢活动降解有机污染物是本法的核心;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可操作性强,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协同发挥作用,不同于过往在河道中单独进行曝气和∕或底泥疏浚、底泥生物氧化,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主要利用扦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氮、磷营养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方法,如人湿地、生物浮岛、生态堤岸等技术方法,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可以控制,效果确定和明显。

治理时间和预期效果

治理时间一般需用3~6个月。

预期效果:水体除臭一周即可见效果,一个月内河涌臭味基本消除,水体颜色渐转绿色,溶解氧提高,水中微生物由厌氧向好氧演替;两个月后河涌底泥逐渐由黑色变为灰黑色,然后又变为土褐色,厚度减少,矿化度提高;3~6个月整体达到消除黑臭的要求。河水比治理前COD、BOD降低 40%~50%,DO保 持2mg/L以上,底泥总有机碳下降60%~70%,水中生物多样性增加,透明度增加,水体正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治理费用

治理费用按每公里河道计算约200万~300万元。

治理后需继续维持适度的曝气和投加微生物菌剂,以保持河涌水质稳定。后期维护费用包括运行和管理费用按每吨水计约为 0.30~0.40元。

适应范围

如前所述,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普遍适用于污染河道尤其是截污清淤不彻底或一时无法截污清淤的黑臭河涌的治理,也适用于受潮汐影响流态变化复杂污染物在河段来回摆荡的河道,以及湖泊、水库、水产养殖池等封闭和半封闭富营养水体的治理。

本法突出的优点是不必征地不必清淤,避开了征地和淤泥处置难题,大大降低了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见效快而效果好。治理过后的河涌,不影响原有防洪排洪功能和自然净化功能。实际上本法与其它河涌污染治理方法互为补充,至少在建成区域集污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将河涌受纳的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前,不失为解决黑臭河涌污染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第四篇:治理河湖水体污染的新净化技术

治理河湖水体污染的新观念与净化技术

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是排放各种污水的汇集地,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加剧,污水排入增多,河湖的稀释净化作用已大为削弱,超出了河湖水体的自净能力界限,因而使污染物沉积在水中,一方面使水体污浊、黑臭,一方面造成藻类疯长泛滥。面对河湖污染的现状,我国在河湖水体治理方面,一般采用截污和清淤两种方法,但实际上,这两种方法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截污后集中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费极高。即使在发达国家日本,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也只有60%,特别是在5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普及率只有24%。而我国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只有10%多,要达到日本目前的普及率恐怕还得需要10多年的努力。而我国只能拿极有限的资金进行局部治理,可见河湖水体严重污染的状况还将很长时间存在下去。

其次,从技术上讲,即便进行了彻底的截污和清淤,由于河湖是一个开放的水环境,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达标废水,工业企业和畜禽集中养殖场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排放的达标废水,仍然含有一定的污染物;而广大农村散养的畜禽粪便,以及地表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随雨、雪等大气降水流入,以及人为的垃圾丢弃难以避免,时间一久河湖水体的水质会重新被污染,因此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河湖水体污染问题。鉴于现有的大部分河湖水体已被严重污染,且污染仍将长期存在的现状,对已污染的河湖水体迫切需要实施直接治理对策。河湖水体污染直接净化治理的新观念

既然河湖水体中面源污水的流入不可避免,那么就没有必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堵截污染物上,何不换个角度,对含有污染物的河湖水域水体进行原位处理直接净化呢?所谓原位处理直接净化,是指直接在河床、湖泊里或其附近(转位)采取一些净化处理措施,就地治理。对于某些污水比例不是太高的河湖,甚至不用建设截污管网和修建污水处理厂。如果能不建污水处理厂,直接在河床或湖泊水体里直接进行原位就地治理,则能大幅度压缩开支。因此,原位处理直接净化技术是河湖水体水质治理领域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前沿技术。

目前在国际上最广泛采用的河湖水体原位直接净化法为架挂填料的生物接触氧化法。在污水处理行业,人们早就用诸如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各种生物法来处理污水,这些方法技术成熟,处理效果也非常好。但在我国这些方法只限于用在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设施构筑物等处,其实完全可以把河床、湖泊当做天然的处理地,将填料和曝气设备就近设置在河床或湖泊的水体里。生物接触氧化法是最适合河湖水体这种地表水域特性,只要把适当的填料浸到河湖水体中,再采取适当的曝气或充氧措施,就能满足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征要求。当然考虑到河湖水体的野外露天环境,曝气或充氧方式应该与污水处理厂有所不同。对于湖泊、水库,河道的水闸门前蓄水区等水体而言,一般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特征。水质更容易腐败发臭,而且水藻在静止的水体中也更容易疯长。要净化水体水质首先需要在水中造流,使死水变为活水,以强化水体的自净作用。在流动起来的水域中再敷设填料和曝气设备,因其水量庞大,因而人工造流设备必须做到大流量、低能耗,否则运营成本太大难以承受,好在国外和国内都有公司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针对半封闭性的河流和封闭性的湖泊、水库等水体,由于氮、磷等营养盐超标导致藻类疯长问题,国内做了不少直接净化的尝试:主要有使用水生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排除法、食藻鱼除藻法、微生物菌治藻法等。但水生植物净化法对氮、磷的吸收率低,需要大面积实施才能有一定效果,微生物菌治藻法小范围应用效果不错,大水面治理时投加量很大,大幅降低成本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食藻鱼除藻法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生物治理手段。目前,在我国一些较大湖泊有试用,且取得了一定效果。食藻鱼能化害为利,将氮、磷、藻类危害转化为鱼肉蛋白。不过为取得明显的治藻效果需要达到一定的养殖密度,而这样一方面在夏季容易出现缺氧问题,另一方面鱼类等构成了新的有机污染源,因此应该同时采取湖泊水体内曝气、湖水BOD直接降解净化等配套治理手段。针对我国常见的湖泊水体湖面水华现象,使用物理法排除或许是个花钱少的好方法。因为水藻就像地上的小草,同属植物,只要有光合作用,有营养元素,就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特别是形成水华的厚厚的水藻层,除非喷洒化学药剂,否则很难有办法全部杀死。而采用物理排除法,例如采用全自动的藻类清除机,应该能比较简单地清除水藻漂浮层,省时省力。

国外河湖水体直接净化技术和实用实例

日本60年代中期,城市水系有机污染问题开始抬头,为此日本政府在水系污染治理上采取了污染源对策和河流环境改善对策。提出的污染源对策包括对排入污水的限制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场的修建,河流环境改善对策包括河床的清淤疏浚和引入清洁水体稀释。经治理后水质有所改善,但很多水系仍未达到水质环境标准,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各地开展了多种河流、湖泊的原位治理直接净化试验。1983年,日本第一个河流原位治理直接净化设施在野川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此后在各地逐渐推广,如平獭川、古崎川、高良川、大倔川、富雄川等地都先后开工兴建了河流原位治理直接净化设施。进入90年代,日本建设省在全国范围提出并实施了规模浩大的河流综合水质保障“清流再生21”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直接普及、推广和实施河湖水体水质的原位治理直接净化技术。

据统计,在日本全国实施的河流原位治理直接净化项目中有80%采用的是浸渍型接触氧化法,接触时间一般为几个小时,净化效果很好。BOD去除率一般在70-85%之间,悬浮物除去率在75-85%之间,从而实现了河流湖泊水体净化的目的。

因为湖泊水不流动,要进行水质原位治理和直接净化必须解决造流问题。国外近年开发了一种先进的大流量造流曝气机,能在水中营造庞大的循环水流,同时还能曝气,用很小的耗能就能将庞大的湖水搅动,在此基础上再在水流的流路上适当铺设一些填料,便在污染湖泊水体里成功地实现了生物接触氧化法治污,可以快速、高效、低耗能地降低湖水中的BOD含量,防止有机淤泥的淤积,消除湖水臭气。同时,造流曝气机和填料全部沉没在水中,丝毫不影响水域水面景观。对于水中的散布状藻类,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公司尝试了各种杀灭办法,其中超声波杀藻法是一个比较有前途的新技术。超声波可以将藻细胞中的微气囊击破,使藻细胞团破碎沉于水底,最后被底泥中的微生物所分解。目前该技术在日本千波湖等地已有应用。在我国加快河湖水体水质原位治理直接净化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所采取的传统河湖水体污染治理方法耗资巨大,污染容易复发,是典型的资金推动型治理措施,大多数中小城市尚无力治理,而且大量的投资都花在工程建设上,很少带动新的高科技环保技术的诞生。从一些水体污染治理工程看,在投资结束后工程也收工,当地并没有诞生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竞争力的高科技环保企业,也不能产生有持续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一些投资了几十亿河湖污染治理经费的大城市来讲,确实甚为可惜,因而河湖原位治理直接净化技术处理工作在我国研究和实际应用面还非常小,因而建议各有关方面,在河湖污染治理经费中拿出哪怕百分之几的份额,扶持一下河湖水体原位治理直接净化技术的科研和实践工作,使河湖管理部门更积极实践和采用原位治理直接净化的新技术,摆脱高投入低效益的现状,使我国的河湖迅速走出污染困境。

第五篇: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201

3)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反复性、动态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环境防治为主,化学防治和其它方法为辅的原则,加强讲卫生、除害防病的宣传教育,坚持经常性工作与突击行动相结合,坚持除害用药规范化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检查监督力度,落实密度监测制度,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程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灭鼠工作

城镇灭鼠工作,必须坚持“环境治理,防灭并重,综合防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消除鼠类生存的条件,有效杀灭,防范入侵。

(一)整治环境

减少鼠类栖息、生存条件。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断绝鼠粮,管理好粮食、食品、水源、禽畜饲料等;堵塞鼠洞,地面硬底化,减少鼠类的生存环境;建筑物应设有效的防鼠设施,防止鼠类的入侵。

(二)药物灭鼠

1、灭鼠药物:必须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慢性抗凝血杀鼠剂,如敌鼠钠盐、溴敌隆、大隆、杀鼠迷等。

2、灭鼠药选购:必须到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供货单位购买。

3、投药方法:投药前必须对投药员进行技术培训,每个投药员负责一定数量的居民住户、单位、外环境等。药饵的投放要做到“到位”和“三饱和”。

到位”指毒饵要投放在有效位置上,让鼠容易遇到毒饵。如投放在鼠洞、鼠道、出入口等,同时投放位置要尽量选择干净、干爽、隐蔽的地方。

“三饱和”:一是“空间”的饱和。投药时要全面投放,覆盖面要广,不遗漏任何地点,减少没有投放灭鼠药的“盲区”。二是“时间”的饱和。连续投药,直到投放的毒饵不再消耗为止。三是“药量”饱和。具体操作方法:室内每15平方米投放1~2堆,室外每5~10米投放1堆,每堆15~25克;第一天采用试探性投放,投放量稍少些,第二、第三天再检查,发现已被取食的就补充毒饵,吃多少补多少,吃光者加倍补充,一直投放到毒饵不再消耗为止,一般要投药7天左右。对一些环境复杂适合有鼠栖息、活动的场所,应保留一定残留毒饵,并经常检查补充毒饵,以巩固灭鼠效果。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用毒水、粘胶、捕鼠笼、捕鼠夹等多种方法灭鼠。

4、清除鼠迹:鼠迹包括鼠粪、鼠洞、鼠咬痕、鼠道、足印和尾迹,新、旧鼠迹都计为阳性。清理鼠迹工作量大,时效性强,考核结果较为客观,也有利于促进环境治理。清鼠迹要力求做到全方位、立体式。

(三)防鼠

1、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的重点场所应有防鼠设施,包括厨房、配餐间,粮食、食品仓库,糕点、米面、肉类加工场所,中西药库(房),配电房等。上述场所的门、窗、下水道及墙上的孔洞必须有防鼠设施。

2、合格的防鼠设施。

(1)下水道口:设置稳固的金属防鼠栏栅,栏栅条间距小于1厘米,栏栅与下水道口边缝小于1厘米。

(2)门:关闭良好,门缝小于0.6厘米。粮食、食品仓库及配电房的木质门,向外侧下方由地面起要镶嵌30厘米高的金属片。如因地面不平而使门缝超过0.6厘米时,应加设5厘米高水泥或金属门坎,门坎与门之间的缝隙小于0.6厘米。大型食品、粮食仓库的门应同时用光滑金属板安装60厘米高的防鼠闸板。(3)窗口完好能密闭。

(4)墙上的通风口,应安装金属防鼠网,网眼直径小于1.3厘米。通上下水(即自来水管、排水管)、煤气、电线、空调等墙上孔洞的四周应封闭。

(四)查漏补缺

投药灭鼠15天后,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对灭鼠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二、灭蚊工作

蚊虫防制,要严格按照《曲阜市蚊虫防制工作指导》的要求,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源头抓起,最大限度地消除蚊虫孳生条件,有效控制蚊虫孳生,适当辅以杀灭成蚊措施。一)环境治理,消除蚊虫孳生条件。

1、整治污水沟、污水塘、废水塘、洼地积水。对城镇及周边的污水沟、污水塘、废水塘以及洼地积水,根据具体情况和当地经济能力,采取填平、覆盖密封、清疏、养鱼等方法,杜绝蚊虫孳生。

2、改造和疏通排水系统。对可能造成积水孳生蚊虫的下水道进行改造,例如明渠和半明暗的下水道改为密闭式下水道,密封下水道沙井盖,在下水道进水口安装防蚊装置如防蚊闸或存水弯管,防止蚊虫进入下水道产卵繁殖或从下水道飞出。

3、密封各种地下沟(井)。把所有供电、通讯、电视、自来水、煤气等地下管道沟(井),改为密闭式,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蚊虫孳生。

4、改造建筑物反梁防止积水,清除天台、阳台各种积水。

5、翻盆倒罐,清除小积水。通过宣传教育和经常检查,广泛发动单位和住户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种植花卉盆景的存水,定期每周换水,提倡改用湿沙种植万年青、富贵竹,或将花瓶口密封;废旧汽车轮胎、陶瓷卫生洁具及可积水的容器不露天堆放,防止积水生蚊。

(二)加强孳生地管理,控制蚊幼虫。

1、建立孳生地管理制度。根据蚊虫在适宜条件下约每7~8天完成发育周期的特点,应建立层级负责制的蚊孳生地检查处理制度,对一切可能有蚊虫孳生的固定场所,要建立档案,定期每周检查一次,发现蚊虫孳生立即清除。

2、控制蚊幼虫孳生。对暂时未能彻底处理的各类型积水,可采用加盖密封、定期5~7天换水一次,或放养鱼类、杀虫剂控制等方法控制蚊幼虫孳生。

3、化学杀虫剂灭幼虫。可用于杀灭蚊幼虫的杀虫剂很多,例如倍硫磷、双硫磷、辛硫磷、马拉硫磷、杀螟松、敌百虫、巴沙等灭蚊幼虫效果都很好。化学杀虫剂灭蚊幼虫的施药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蛹期前使用杀虫剂,按有效剂量浓度喷洒在孳生地水体,夏秋季每周检查处理一次;二是制成“缓释剂”,例如采用残效期长的“倍硫磷”浸泡软木塞再加光油封盖,制成“倍硫磷缓释剂”,吊放在水流缓慢的下水道沉沙井、进水口的存水弯管和各种固定积水,能维持1~2个月杀灭蚊幼虫的作用。

4、生物制剂控制蚊幼虫。化学杀虫剂对鱼类有毒,可使用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等控制蚊幼虫,对鱼类无毒,灭蚊幼虫效果好。

(三)消灭成蚊。消灭成蚊必须在搞好环境治理,消除和有效控制幼虫孳生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消灭成蚊必须根据不同蚊种的栖息、活动习性,有的放矢进行滞留喷洒或空间喷洒。

(四)查漏补缺。应对照国家灭蚊标准在蚊繁殖高峰期进行反复检查,对灭蚊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三、灭蝇工作

灭蝇工作,必须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源头抓起,最大限度地消除蝇类孳生条件,有效控制蝇类孳生,适当辅以杀灭成蝇措施。

(一)环境治理

1、管好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城镇蝇类的主要孳生物,必须加强管理,实行垃圾袋装化上门收集、中转,取消露天垃圾桶、垃圾池,市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机团单位要设封闭式垃圾屋存放垃圾,垃圾清运要密闭化,日产日清,不残留;垃圾要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堆沤发酵处理要达到规定要求。

2、管好粪便。普及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厕所,取消旱厕、露天粪池粪缸及其他孳生蝇类的厕所;城区及周边1000米范围内禁止设经营性的禽畜饲养场,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禽畜饲养场地面要硬底化,要建有密封式粪池,禽畜粪便集中沤制,防止蝇类孳生。

3、加强屠宰行业废弃物管理。牲畜和家禽屠宰场的废弃物,要建有封闭式污物处理池集中处理,屠宰店要设有盖废弃物容器装载废弃物,及时清运,不积存、不随处遗弃。

4、加强集贸市场和食品经营单位废弃物管理。集贸市场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以及集体食堂的垃圾、废弃物,要设有盖容器装载,日产日清、不残留、不随处抛弃。

5、大力提倡卫生施肥。城区及周边农村,不准使用未经发酵处理的垃圾、粪便、厨余、骨头、羽毛、动物尸体和其他有机废弃物种植瓜、果、菜和花卉。

6、保持环境清洁,减少蝇类孳生。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清理卫生死角,城镇道路要硬底化,落实清扫保洁工作,保持环境清洁,减少蝇类孳生。

7、加强建筑工地、外来人口聚居点的环境卫生管理。

(二)孳生场所管理

1、建立蝇类孳生地管理制度。对一些可能孳生苍蝇的场所,建立孳生地档案卡,定期每7天检查一次,发现蝇幼虫或蝇蛹,立即清理或施药毒杀。

2、灭蝇幼虫。已孳生蝇幼虫,可用水浸或使用杀虫剂毒杀。各种杀虫剂灭蝇幼虫的使用浓度和用量,例如敌百虫0.1~0.2%水溶液,敌敌畏0.05%乳剂,倍硫磷0.1%乳剂,杀螟松0.3%乳剂,马拉硫磷0.2%乳剂,诺毕速灭松100~200倍稀释液等,每平方米喷洒500~1000毫升,对杀灭蝇幼虫效果都很好。

(三)消灭成蝇

根据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化学杀虫剂,可采取滞溜喷洒、空间喷洒、毒饵、毒蝇绳等方法灭成蝇;也可用物理方法,如使用灭蝇灯、电蝇拍和人工拍打等。在厨房、餐厅、市场等场所应常备蝇拍,做到见蝇即打。

(四)完善防蝇设施

加工、销售、存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如熟食操作间,冷荤间,加工直接入口食品的车间,以及出售熟食、糕点的橱柜必须设置防蝇设施。防蝇设施的要求包括采用玻璃房、柜,设置纱门、纱窗、纱罩,安装风道、风幕等。

(五)查漏补缺

应对照国家灭蝇标准,在蝇繁殖高峰期进行多次检查,对灭蝇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四、灭蟑螂工作

城镇灭蟑螂工作,应根据蟑螂的生态习性和生态环境,坚持“以生态防制为基础,环境治理与药物杀灭并重,综合防治”的原则。

(一)环境治理。杂、乱、脏、破的环境,可为蟑螂提供广泛的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食源,有利于蟑螂的生存和繁殖。在灭蟑螂工作中,应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清洁;要经常清理杂物、废物,清除蟑螂粪便和残骸;堵塞缝隙;食品仓库和厨房保持通风,灶台、餐桌、地面不留食物残渣和污物,食物和食品原料要密闭藏好。通过环境治理,减少蟑螂的栖息环境和食源,遏制蟑螂的生存与繁殖。

(二)化学药物杀灭。灭蟑螂的化学杀虫剂很多,例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残杀威、杀螟松、倍硫磷、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甲嘧硫磷、毒死蜱、敌百虫、敌敌畏等,对杀灭蟑螂都有较好的效果,尤其菊酯类药物对杀灭蟑螂效果更佳,并有较长的持效作用。灭蟑螂药物的配制与应用,必须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通常用的施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滞留喷洒:多采用菊酯类杀虫剂。此法主要用于下水道沙井、化粪池、厨房、洗涤间、杂物间和其他环境复杂、潮湿的场所。必须对准蟑螂的栖息、活动环境,均匀喷洒,药物必须到位。投放毒饵:投药前必须对投药员进行技术培训,每个投药员负责一定数量的居民住户、单位等。灭蟑螂毒饵应投放在不易潮湿、环境干燥、食源较少和不能作滞留喷洒的部位,如衣柜、书柜、文件柜、办公柜、商店货架、餐柜等;毒饵投放的原则是点多量少,保留率高,例如:每个抽屉投放2~3堆,每堆0.2~0.5克,投放后要长时间保留。药笔封涂:主要用于环境干燥、食源丰富、蟑螂较多、不影响观瞻和不能作滞留喷洒的地方。灭蟑螂药笔要涂画在蟑螂栖息、活动场所周围,药笔封涂线宽度不少于0.7厘米,并形成完整的环状圈,药笔线尽量保留20天以上。

烟雾熏杀:主要用于可密闭的以及复杂环境、物品较多、难作滞留喷洒且蟑螂密度较高的场所,如仓库、下水道、垃圾槽、化粪池等,可用烟雾剂、热烟雾机等进行熏杀。烟雾熏杀只有速杀效果,无滞留作用,且对卵鞘作用不大。烟雾熏杀要特别注意安全操作,做好防火、防爆炸、防人中毒工作。

上述几种施药方法,应因地制宜使用,同一单位、同一住宅,同一地点,可同时使用其中两种或多种施药方法。

(三)物理方法杀灭。如诱捕、开水烫杀等方法。

(四)灭效评价。实施灭蟑方案后,应对照国家灭蟑标准进行多次检查,对灭蟑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下载!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2010年XX卫生局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度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科学治理,综合防治,合理用药,同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环境治理......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2018年亿源超市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度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科学治理,综合防治,合理用药,同时结合我超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环境治......

    治理瓦斯技术方案 2

    治理瓦斯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一、矿井生产接续情况: 2010年度我矿正常生产时有一个回采工作面和2个掘进工作面,1003回采工作面四月正式开始顺采,预计2010年5月份回采完毕,1005运输......

    2018年度治理瓦斯的技术方案

    贵州永基矿业有限公司 黔西县花溪乡耳海煤矿 煤矿瓦斯治理技术方案 编 制: 审 核: 通防副总: 总工程师: 2018年1月1日 会 审 意 见 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 项 目 部: 年 月 日 技 术......

    什么是通用技术

    1、什么是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简称GT)在高中课程当中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

    典型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技术-讲稿

    我国水量分布不均, 南方水多, 北方水少, 全国669 座城市中, 有400 座城市缺水, 180 座严重缺水。城市日缺水达到1 600 万m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水污染问题也变得更加......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1

    除“四害”(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一、技术原则 (一) 全面调查病媒生物情况,制定有效消灭老鼠、蚊子、苍蝇、蟑螂措施。 (二) 实施综合防治,组织除“四害”(病媒生物防制)专业......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5篇

    四队中心卫生院病媒生物防制 技术方案为认真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效的降低“四害”密度,控制病媒生物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使全镇除“四害”工作能够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