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表演中体会诗歌的美妙意境
在表演中体会诗歌的美妙意境
表演是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让学生以诗歌为词配曲唱古诗,以诗歌内容为剧本演绎诗中的情景,每一个曲调,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深化学生对诗歌情境美感的领悟。
1、唱古诗
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诗经》中的《关雎》、李商隐的《无题》、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等,今人都过谱曲,韵律或缠绵、或凄切、或豪壮,动人心魄。二是让一些现成曲谱与古诗“联姻”。几十年前,李叔同那首最有名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用的就是外国曲子,传唱至今,优美的词曲打动过无数人。叶至善先生为150首古诗编配了曲调,如用加拿大民歌《红河谷》配杜牧的《泊秦淮》,唱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2、话剧演诗歌
话剧演诗歌就是在忠于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师生或协同或自主写诗歌剧本,在课堂上表演。经过写剧本和表演,学生对诗歌人物、情境美的理解必然上升到一个新境界。尤其是具有情节的诗歌比较适合表演,如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适合演出,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一定能感悟到诗歌营造的紧张、悲苦的氛围和诗人的爱民之情。
3、戏曲演诗歌
戏曲演诗歌就是以诗歌为词,用京剧、黄梅戏、豫剧等曲调和舞台艺术加以表演。此法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使学生获得了别样的审美感受。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可以用黄梅调为曲,五个学生分别饰演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和作者,表演农民的辛苦劳动和悲惨生活,表达对农民的关切。再如可以用豫剧表演《花木兰》中木兰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生活。
诗歌教学与表演艺术,与审美教育相通相融,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表演的方式,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陶冶学生自由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不失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第二篇:诗化的语言__美妙的意境
诗化的语言
美妙的意境 —品读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陈绍武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有5句提纲掣领的话。(1)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2)快乐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3)他永久的黑夜消失了。(4)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5)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这五句话可提炼成三个情感线索的词:寂寞—快乐—幸福。
一、寂寞
(1)他是一个盲孩子。
(2)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3)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4)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他们说笑嬉戏。
(5)他还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很喜欢。
(6)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
文章一开首就用6个单句分别独立成段,抒写盲孩子的寂寞。寂寞、痛苦的情感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来表述的? 首先,句式上,独立成段,段段写寂寞,段段写痛苦,其痛:痛不欲生,其苦:苦不堪言。如果换用一段5句来表述,显然其寂寞感大大削弱。
其次,“他”是一个盲孩子。人称代词“他”开首,并且句句“他”字开首表明:这个世界只有他,他就是这个世界,除了自己,什么也没有,只强调自己主体的存在,这才叫寂寞。
再次,内容上的递进,每一句从内容上理解都是递进,这样层层递进,每读一句让我们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第一句,客观陈述,他是一个盲孩子,命运的不济、不幸,注定他是寂寞的。第二句,他的世界里—无光无色,这是对第一句的解说,突出“世界”,活动的“世界”太小,他就是这个世界,黑暗的世界又太大,一片无光无色。空间角度写寂寞、痛苦。
第三句,“永远”和“黑夜”组合,表明前途漫漫无期。现在还是一个孩子,这种生活如何才能挨到一个尽头。时间角度写寂寞、痛苦。
第四句,“无法”、“只能静静听”这是对比中写寂寞、痛苦。寂寞、痛苦本来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作用,只有把痛苦与快乐,寂寞与热闹并置,才显其痛苦,更显其寂寞,嬉戏是孩子的天性,但却硬生生被剥夺,你只能听,并且要静静听,发声参与可能会受到奚落,嘲笑。可怜的寂寞。
第五句,表面上写盲孩子喜欢什么,实际还是在写寂寞、痛苦。盲孩子虽然看不见,但还有耳朵,还可听;但这声音也是轻易不能欣赏到的,因为不能随意走动,世界就相对狭小,所以也将很难听到一切—这就更觉寂寞了。这就是以乐景写哀,倍觉其哀。看不到就听,结果连听也听不到,退而求其次,还求不到,这种手法在宋词中广泛应用。
(1)欧阳修:苹芙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处。茫芒草原无边无际,草原尽头是春山,远去的人己更在那草原尽山的青山那边,渐行渐过渐不见。(2)贺铸:寄到五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3)晏几道:梦成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可悲的寂寞。
最后,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概括写寂寞,我想这个“很”字应该从上面几个层面来解读。
但我们说,盲孩子是坚强的,因为他常常自言自语:“没人玩,自己玩。”
二、快乐
课文从第7段到第72段写盲孩子的快乐。抓住以下几个关键句。
(1)他很快乐(19段)。因为有了影子,一起共听牛羊叫,一起去采野花,一起走过小桥听流水声,他的世界不再寂寞,影子给他带来温暖的生活。
(2)快乐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25段)。因为有影子陪他讲故事、唱歌、散步。影子与他形影不离,让他享受到多年来梦想得到的乐趣,影子给他带来真挚的友情。
(3)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48段)。看见萤火虫的光点,永久的黑夜消失了。萤火虫给他带来了光明。
(4)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66段)。我想盲孩子一旦重见光明,他第一想见的肯定是他的影子,给他带来无限快乐的影子。
三、幸福
课文从第73段到结束写盲孩子的幸福。如何品读这一部分。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月亮出来了。今天的月亮特别亮。
又过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今天太阳出来得格外早。月亮和太阳同时悬挂在天上。还有那盏萤火虫灯。
这世间所有的光亮一齐照耀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他眼睛里的那个黑夜的世界,渐渐地泛起淡淡的光,像银亮的雾笼罩着周围的一切。不大工夫,那雾也消退了。
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这一部分是写重见光明的幸福。文章层层铺设展现在盲孩子面前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并用13小节的文字像放慢镜头一般慢慢展示出来,由远及近,由亮而淡,就如上天有意将光明补偿给盲孩子一般。①雨过天晴—②月亮特别亮—③太阳格外早—④日月同辉—⑤萤火虫—⑥所有光亮一齐照耀。最后水到渠成,他看见了一切。盲孩子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接着文章这样写道: 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他不但看见了太阳、月亮,还看见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灯。
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他转过脸,亲切地望着他这位朋友,它也微笑着望着他。
他发现,他的影子慢慢退去了黑色,变成了一个衣着美丽的孩子,也有着一样红润的圆脸,油亮的头发和大大的黑眼睛。
人们说,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就是说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其幸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首先,句式上与开头一样,单句独立成段,段段写幸福,一句一段,一段代表展现在盲孩子眼前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一段一个惊喜,一段一个世界,一段一种幸福。合为一段将大大降低幸福指数,同时这部分描写又符合认知规律:由太阳—月亮—萤火虫—彩虹—花朵—露珠—影子,由大到小,由光到色。从物象的多样、色彩的多元写重获光明的幸福。
其次‘还”看见的“还”字充分体现了盲孩子重见无光的惊奇发现,这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世界,有点让他应接不暇。
最后,定格在影子,对影子进行了特写,并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见证了自己的影子,兑变成了自己的孪生兄弟—幸福由此达到高潮,这样结尾一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点题深化,便顺理成章。
第三篇: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
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
化州市第一中学
何思远
【内容提要】 本文就诗歌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把握意境的情况进行论述,从“诗歌整体艺术构思的特点”、“想象领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发展”、“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分析,从而对把握诗歌意境有所帮助。
【关键词】 意境 艺术构思 想象 主观情感 传统意象
在中国诗歌教学过程中,意境的理解是个难点。所谓意境,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具体说意境有以下特征: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
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抽象的情和意,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意境。
一、从诗歌整体艺术构思的特点去把握意境
按王国维一些著作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 “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3]所谓有意境,就是要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意境的“境”(景),是以描写“自然与人生之事实为主”;“意”(情),是指诗人对所描写的“自然与人生之事实”的态度,即诗人主观的情。要求写情要“沁人心脾”,写景要“在人耳目”。两者又要有机融合,“意与境浑”,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所谓情景交融,这是最好的意境。但许多作品的意境是有所偏重的,有的“以境胜”,即以写景为胜,景中含情,感情比较含蓄;有的“以意胜”,即感情比较显露,情中有景。这是从整体上去看诗施展艺术构思的特点,分清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若是“以境胜”的作品,则要着重分析其写景的形象性,分析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若是“以意胜”的作品,则要着重分析其情如何寓于景。分析情(意)景(境),都要注意分析两者的有机结合,并注意引导学生进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受到深刻的感染。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迟
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一首“以境胜”的五言绝句,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从景物中一股融融春意扑面袭来,诗人那种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亦自画里涌出。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处处都在抒情,真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境的这种创造方式,历来最受人们推崇,因为它在风格上极为含蓄,达到了如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又如《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仿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这是一首“以意胜”的抒情诗,寄寓着不能自己的情感:前两句看似写景,但景中含情——置身于宁静的月夜,眼望清冷的月光,最容易触动人的愁肠,更何况此时的思妇是一个倍感孤独与寂寞的人。接下来是思妇 “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她睁着眼睛无法入睡;无法入睡的原因是她心中思念忧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她孤独的内心痛苦,最后直吐胸臆。诗人的感情表达是由隐而显,由含蓄而直露。对这种情溢于景,情景交融的诗,如不抓住整体构思的特点,是不容易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的。
二、通过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
(一)着力分析表现意境的“诗眼”,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正如王国维举例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全出矣。”[4]像这里“闹”“弄”这类“诗眼”词语分析透了,全诗的意境就突出了。杜甫在《联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一“满”一“狂”既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泪满衣裳”“喜卷诗书”的“真景物”,又表现了诗人听到战乱结束之后悲喜交集的“真感情”。这是十分真实生动的艺术境界,抓住这些“诗眼”,就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深刻领会诗篇的意境。
(二)补充诗歌省略的内容,联结跳跃性诗句间的内容。高尔基说:“只有把作家所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读者面前,使读者能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作者所提供的画面、影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所补充和增加时,作家的作品才能在某种程序上打动读者的心。”[5]可见分析诗歌,对高度凝炼而省略的内容和对跳跃性很大的诗句进行补充联结是很重要的。例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理
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又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封,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写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雨中”等景物,只有诱发起读者的想象进行必要的补充,才能联结起来,体会诗人所造的特定意境。再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情景交融,意境深厚。这些地方都需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和思索。
三、从诗人主观情感的发展去把握意境
以抒情为主、浪漫色彩比较重的诗篇是按诗人情感脉博的跳动来结构成篇的,教学这类诗篇重点应是领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顺着诗的情感脉博的跳动(情感的线索)把各个“画面”连结起来,从整体上深刻地领会诗篇的意境。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又由“无数的明星”想象到点着“无数的街灯”。接着从夏夜美丽的星空,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由街市想到天上街市“陈列的商品”。再由看到“河”,想到“牛郎织
女”定然在天街“闲游”,而流星正是照着他们的“灯笼”„„这样一个个“画面”,这样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性的联想,结读者描绘了一个极其鲜明的意境——诗人要表现的“理想的境界”。而这一境界的描绘正是由诗人追求理想的世界,反对黑暗与贫穷,同情劳动人民的强烈的思想情感的作用下结构而成的。
四、通过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去领会意境
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这些客观的景物,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即为诗歌之意象,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那些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的意象,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如“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熟悉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中国诗歌意境的把握必须从其创造的规律去解决,虽然意境的创
造规律很多,但“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关键,主要抓住“情”与“景”去分析,理解两者是以什么方式融合的,如果懂得从“情”与“景”去分析,对把握诗歌意境应该是不会难的。
参考文献
1、王昌龄《诗格》 2、4、王国维《人间词话》
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5、高尔基《论文学与艺术》
第四篇: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在高中我们学习过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以及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其实,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初步学习过了,但在高中,就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质特征——意象和象征手法,仍属启蒙性质。但是,我们对诗歌中的形象与意象,意象与意境往往含混不清,混为一谈。从而影响我们对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很不利于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据此,我在这里特别地就如何识别诗歌中的意象与形象、意象与意境等问题,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以帮助你们识别意象和意境,提高自我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意象
我们先看看下面两个相关例子:
例一
世上有“斗牛”这么一幅名画,两头牛的尾巴翘起,有人认为这名画有个缺点,这就是姿势不对,尾巴应该夹起来,尾巴翘起来那是要拉屎了。
为什么有这种看法呢?原来,观众看画是用形象观来看问题的,而画家则是根据意象观来看问题的。尾巴向上,这是一种力,一种向上升的力,这种力把“斗”的精神显示出来了。
例二
张大千的弟弟喜欢画虎,而且家里还专门养了一只老虎,以专供自己画画之用,因此,他的虎画得特别酷,特别像,但他的画就是不好卖。有一次,张大千酒后画了一只虎,后来被他的弟弟偷偷拿去卖了,赚了一大笔钱,从此,他弟弟的名声大震。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张大千的弟弟画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老虎,是形象,是生活中的原形,而张大千画的则是融入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形象,是意中之象,它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生活中的老虎,即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其要点是:
(一)意象是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
(二)意象中充满情感和生命。它与形象的内容不同,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是称它为“意义”,而是称为“意味”。
(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
(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换言之,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
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以便使同学们更准确地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例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诗中有四个意象,四个意象即是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树”、“乌鸦”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这四个意象相对独立,但联系起来。又综合成一个总的中心(意味):“秋思”。我们在分析时,就不能说作品中的每个名词都是意象,因为它只是构成意象的一个个元素(形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
例二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的第2-5诗节中,集中描绘了康桥自然风光的秀美以及自己重游康桥时灵魂的陶醉。诗人在写景时选择了以下一系列具有柔美、宁静、和平等美感特征的自然风光意象:
1、夕阳中灿烂若新娘的金柳;
2、碧波中依依摇摆的青荇;
3、倒映着晚霞彩虹般的清潭;
4、暮色中苍翠的水草;
5、夜幕下满载星辉的小船。这些优美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带有梦幻色彩的仙境般的图画,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重游康河时满怀喜悦,美不胜收之内心感受,这些意象是意和象的契和,这里的金柳、清潭、小草、小船再也不是原来的单纯的形象,寻常的事物,它已灌注了作者的情思,已是意中之象,成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综上所述,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张大千的弟弟画的老虎就是形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同于形象,它有如此特点。
第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例如,《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小草、清潭、夏虫等,都是寻常的事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看来,它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
第二、意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意象应用得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如果一个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没有和其他意象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意象就是多余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淤滩上的驳船”等单个意象在传达的意思上既有重叠又各有侧重,它们有机组织起来就构成了诗人心目中苦难深重、步履维艰的祖国的形象。
第三,意象要鲜明、有力。诗歌是一种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的文体,因此,在意象的选用上,要求鲜明、有力。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意象外,还常常离不开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但单独的“意”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境”也构不成意境。譬如:有人问顾恺之会稽山川之状时,他描绘道:“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里所概括的江南自然风光,形象鲜明,脍炙人口,但不能说它有意境,因为它无“意”。我国几千年诗歌理论传统,非常强调诗歌的思想感情,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学说,意思是说诗要表现诗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诗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汉代的《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里的“志”,可理解为思想,这里的“情”即指感情。可见,世上没有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情”与“境”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既形象可感,又隽永含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二.意境
中国诗坛上有一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结合妙绝的诗人王维,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当然,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也是一大亮丽的景点。我们知道,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在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于是,作者在尾联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青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至此,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境交融在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意象与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所以,我们在对诗歌学习中,要善于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自我鉴赏诗歌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对诗词的理解时,应做到以下要求:
第一、我们在读诗词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和试着解说诗中意象及象征手法,多作练习,反复推敲,以分清意象和形象。
第二、从意境出发,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在学习中要明确意境的定义,不要把形象当作意象,把意象当作意境,并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能通过具体实践掌握一些要领。掌握体会意境的方法:
⑴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譬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感受。⑵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联想画面。我们要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譬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我们在理解此诗时,就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⑶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这里,我们要明白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第三、弄清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第四、我们要调动自己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咏诗意,品尝意境的活动中。首先,我们要熟读背诵、美读作品。诗歌本来就是供吟诵的,只有熟读背诵,才能融入意境。其次,领悟、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尝诗歌意境的好办法。诗人在创作时,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我们读诗时,就要通过语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另外,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在感受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并且和诗人取得共鸣,或者从诗人那里得到新的启迪,从而真切地欣赏到诗的意境。
形象不是意象,意象不是意境。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识别和辨认意象和意境,不能混淆。通过反复练习,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第五篇:诗歌意境术语
诗歌意境用语
1.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高远辽阔、雄伟壮阔、高旷壮阔、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深远
2.幽清明净、和谐静谧、恬静自然、虚幻飘渺、安谧闲静、幽静深寂、恬静优美、宁谧、朦胧、空寂、寂静、3.凄清暗淡、萧条惨淡、孤独凄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寒、荒凉、冷寂、肃穆、沉郁忧愁
4.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清新明丽、清远含蓄
5.繁华、热闹、高亢、雄奇瑰丽、富丽堂皇、慷慨激昂、华美壮丽
诗歌语言风格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简洁;清新;
新奇、优美、绚丽、华美、绮丽典雅;浅显、通俗易懂、质朴、自然、朴实;平淡;含蓄、柔婉 豪放、雄奇奔放、悲慨沉郁
诗歌情感:表示思想感情性质
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愤怒、愤慨、激愤、悲愤、愤懑、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凄苦、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
诗歌情感: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和对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羁旅愁思、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别恨离愁、相知相思、恋情闺怨、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建功报国、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吊亡、怀古伤今、厌恶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愤世嫉俗、归隐田园、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脱凡俗、怀才不遇、诗歌意境用语
1.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高远辽阔、雄伟壮阔、高旷壮阔、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深远
2.幽清明净、和谐静谧、恬静自然、虚幻飘渺、安谧闲静、幽静深寂、恬静优美、宁谧、朦胧、空寂、寂静、3.凄清暗淡、萧条惨淡、孤独凄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寒、荒凉、冷寂、肃穆、沉郁忧愁
4.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清新明丽、清远含蓄
5.繁华、热闹、高亢、雄奇瑰丽、富丽堂皇、慷慨激昂、华美壮丽
诗歌语言风格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简洁;清新;
新奇、优美、绚丽、华美、绮丽典雅;浅显、通俗易懂、质朴、自然、朴实;平淡;含蓄、柔婉 豪放、雄奇奔放、悲慨沉郁
诗歌情感:表示思想感情性质
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愤怒、愤慨、激愤、悲愤、愤懑、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凄苦、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
诗歌情感: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和对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羁旅愁思、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别恨离愁、相知相思、恋情闺怨、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建功报国、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吊亡、怀古伤今、厌恶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愤世嫉俗、归隐田园、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脱凡俗、怀才不遇、浅谈“独字题”作文的写作
“独字题”是目前命题作文中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所谓“独字题”就是作文题只有一个汉字,“独字题”因其简洁而内涵丰富很受命题者的亲睐,但对写作者来说,“独字题”因其过于简洁,信息量少,在审题、选材乃至文体选择上都带来一定的困难。下面,我们结合独字题“热”来谈谈“独字题”作文的写作。
第一步:释义
几乎所有用来做题的这个字都是多义的,我们在下笔写作之前应该努力弄清这个字的各个义项,然后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义项作文。每个字的义项一般由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三方面组成。如“热”主要有以下义项:(1)温度高,与“冷”相对,如热水、热带、趁热打铁、发热等;(2)情谊深,如热心、热情、热忱、热切、热血、热爱、热心肠等;(3)旺盛,如热潮、热火朝天等;(4)形容非常羡慕或想急切得到,如眼热、热衷等;(5)受很多人欢迎的,如热销、热门儿、热货等;(6)用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形成的某种热潮,如足球热、旅游热、奥运热、追星热等。
第二步:组词
做独字题的这个字,往往是组词能力很强的汉字。在构思独字题作文时,我们不能仅盯住那个字发呆,我们要学会发散性组词,然后在若干个词语中选择一个适合你写的词语。组词的方法不外乎前加和后加两种。“热”字前加可以有(发)热、(眼)热、(出国)热、(追星)热、(炒股)热、(汉语)热等等,“热”字后加可以有热(心)、热(情)、热(血)、热(门)、热(衷)、热(门)、热(心肠)、热(火朝天)等等。
第三步:明体
面对众多含有“热”字的词语你必须选择一个你有材料有感受的一个,选定之后你就要根据材料确定文章的体裁,是写记叙文呢,还是写议论文?如果是故事性较强的材料,那就选择记叙文体;如果是对某种热表达自己的看法,那就选择议论文体。其实,无论是独字题,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题目,都存在一个文体选择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文体就必须按照什么样的文体的范式作文,绝不可混淆文体界限,如果变成“四不像”,那你就要吃大亏了。
第四步:定向
所谓“定向”就是文章的立意走向,如果是写记叙文,那你就要考虑是写自己还是写他人,你是从正面宣传肯定某种“热”,还是从反面否定某种“热”;如果是写议论文,那你就要考虑是热情赞颂,还是深刻揭露,抑或是辩证剖析。
第五步:构思
主词找到了,体裁明确了,立意定向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构思文章了。如果你是写一段与“热”有关的经历,不妨先从听说某种“热”写起,既而写跟从某种“热”,然后再写陷入某种“热”,最后写倒在某种“热”上,简言之就是:闻热——跟热——陷热——倒热。如果你想写一篇《“XX热”中的冷思考》之类的议论文,你不妨先列举某种“热”的现象,然后剖析这种“热”产生的背景和危害,接着引导读者认识如何正确对待,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就是:现象——剖析——引导——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