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高校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所授专业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层次的文化造诣,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自进入学院以来,对于刚走上职业教师工作岗位的我来说,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深入学习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教育的伦理、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内容,从职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以及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等方面充分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这一神圣职业的要求和具体标准,对于今后在高校教师岗位上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下面,我就对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
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人伦关系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理则。其所阐发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在从业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为教之理”,即“为师之道”。教师职业道德从“做教师”方面理解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为师之道”。如果从教师应当具有的内在品性方面理解,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 1 职业活动中将“做教师”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品质,然后再通过教书育人的德行表现影响学生的成长,同时完善自我品质,提升人生境界。“伦”生“理”,“理”成“道”,“道”化“德”,教育伦理也是一种人伦关系,如果教师能够将“为教之理”和“为师之道”所阐发的道理内化于心,那么他将“得道化德”,从而使自己拥有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目的的双重性、对象的特殊性、手段的示范性、过程的复杂性、内容的丰富性、效果的滞后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道德人格的高尚性、道德目的的明确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内容的全面性、道德影响的广泛性。高校教师这也道德的社会功能:完善个体人格,培养职业品质、发挥评价功能,形成积极导向、树立人格榜样,增强育人效果、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明进步。正是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与其他职业所不同的特点,如道德人格的高尚性、道德目的的明确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内容的全面性及道德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
三、高校教师的职业功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大学生,其劳动任务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及健康的身体与心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在专业文化素质方面要求有比较系统的哲学理论修养、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及教育科学知识,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在实践能力方面要求具有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其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中占核心和领导地位,而高度的敬业精神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最集中体现。
高等学校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功能,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地方,作为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原则,如教育公平原则,即让所有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及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育诚信原则,要求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端正学术道德行为等。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重,但应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人道主义原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者,是联系学生与学校的纽带与桥梁,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者,辅导员可影响学生的道德习惯、性格气质的形成,辅导员的兴趣、专长、仪表风度及人格魅力等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审美情趣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学生辅导员应加强思想政治、知识能力、性格、道德等各方面的修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高校教师肩负着发展知识、创新知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的重任,因此,必然将从事学术研究,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热爱学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学术自由、民主平等,谦虚谨慎、团结合作,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道德规范。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不怕艰苦,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相互尊重与学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三大基本途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道德实践是高校教师培养自身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最根本途径。高校教师长期居于知识分子的最高层,堪称社会精英。所以,高校教师不但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还必须根据自身的职业特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良好职业品质的培养。作为高校教师,其道德修养也因其社会角色的特殊而有着自身不同的要求,做到恪守底线,注重私德,追求境界。加强自我师德修养,需要讲究方法,慎独修身,保持操守;内省自讼,改之为贵;防微杜渐,积善成德;虚心学习,相互切磋;用于实践,不断磨练。
第二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习心得
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要切实承担起这一神圣责任,除了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必须要拥有科学的执教理念,掌握开展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懂得从事教育活动的行业规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各行各业中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对教师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作为一名高校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所授专业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层次的文化造诣,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法》明确规定必须对新进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及业务培训,对于我们这种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人来说,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使我对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明确了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
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对教师从业的行业规范,他的要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这些要求均源于我们的教育理论关系。为师之道源于蕴含在教育理论关系中的为师之理。我们只有首先从把握我们的职业伦理关系出发,才能深切领悟做老师到底应当遵循哪些“行为应当:才能最终”得道化德“培养自己做教师的良好德行与品行。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品质的综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了高等教育活动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既有与一般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要求的共同之处,也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发挥得怎样,对确保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等教育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活动,其劳动任务,劳动过程,劳动性质,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对从事该职业的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它决定着教师的师能师技,但是,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高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一素质决定着教师最为根本的师品师德,师品师德决定着师能师技的展现与发挥。是影响教师教书育人实践活动最终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中居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
第四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来协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处理和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高校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是由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校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原则主要有:教育公平原则,教育诚信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道德原则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高校教师应当遵循的最根本的道德规范要求。
第五章: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管理。高等教育活动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诸如人际关系的协调,利益关系的协调,利益关系的协调,物质资源的协调,人力资源的协调等。高等教育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各部门的管理以及各高等教育部门自身的内部管理。微观高等教育管理通常包括两大类:一是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二是对高校教育事务活动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方面。
第六章: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承担的是既是教书又要育人的双重职责。教师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师才,师艺和师能固然十分重要,但教育实践活动要最后收到实效,还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从教行为的有效规范。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的主要规范有:有教无类,亲徒爱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务求实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真理,勇于探索,知困自强,学而不厌,心平气和,虚怀若谷,衣冠端正,仪容庄肃,教学相长,出蓝胜蓝,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等。
第七章: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要使学术研究活动得以健康的进行,早就学术的繁荣昌盛,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懂得并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章: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是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如何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来把握和选择自身职业行为的时间活动,相对于其他道德行为的选择而言,高校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和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中如何处理好动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以及道德选择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关系至关重要。
第九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就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外在要求在教师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个性化,是教师通过自我努力得道化德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意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教师职业品质的培养要经过四个发展阶段,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要高于一般的职业,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自我人格修养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于现实人格的冲突。
第十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三大基本途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高校教师灌输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他们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过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道德实践则是高校教师培养自身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最根本的途径。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性从根本上讲都是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养成的。
通过这次系统的学习培训,提高了我的职业道德水平,并让我逐渐的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实现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水平人才的,目标起到关键作用,当前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差距,需要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训练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变革,并探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流和整体状况虽然比较好,但有少数教师在职业道德中存在着重业务轻思想,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不注重个人修养等问题,需要通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建设,进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与养成,通过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变化,营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
第三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为人师表的教师来说,不仅肩负着传承知识的重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高校的教师,这就意味着不但要拥有极其渊博的文化素养以及对所传授专业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层次的文化造诣,更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 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
本章主要从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内涵、地位;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道”与“德”;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
伦理联用其意就是说人们在处理人与人的这种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
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理则。教育的伦理关系确认了教师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贯穿在教师的教学中每一个过程,它同样也界定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伦理地位。中国古代便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师”与“父”齐名,古代将教师摆在宗法家族等级社会最显赫地位当中,这在事实上就等于已经对教师职业的伦理地位予以了充分地认可和肯定。另一方面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师生间多了亲情的情感,教师就多了一层责任感,就会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去关心爱护学生。
道德是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即:道)内化为自己的个体人格品质(形成德行),然后再通过自己自觉地行为释放(德行)达到既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同事也有利于自己完善自我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需要的主体性追求的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和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并最终使自己拥有自为、自成、自律、自控的道德自觉,成为青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做人的规矩,另一方面是做人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如果将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教师所应当遵循的规矩和道理,那么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为师之道”,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
第二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和功能
本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或简称师德,指的是作为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在教师职业的实践活动中,随着教师职业的形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必将也使得它的职业劳动有区别于其他的物征,目的的双重性,对象的特殊性,手段的示范性,过程的复杂性,内容的丰富性,效果的滞后性这些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必然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先进性、崇高性,示范性、高层次性,继承性、稳定性,无私性、奉献性,挑战性、创造性,复杂性、艰难性的特点。
作为高校教师,只有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促进人的社会化以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本章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以及从业者做人的内在要求论述了高校教师职道德与职业素质。
教师面对的是大学生,职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教师维护自身形象和人格尊严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的要求。
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一般来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人师表和严以律己的风范、关系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敬业精神是对高校教师的内在要求主要有职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精业意识。职业就是事业,职业也属于我们的事业,事业也属于我们的职业。所以对职业负责就是对事业负责,对事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第四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本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依据、基本原则、指导作用三方面来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它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标准。道德规范则是比较具体的道德原则,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人们立身处世和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道德范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感情中,是反映人们道德关系和行为调节方向的一些基本概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指判断和评价高校教师行为过程中的根本道德要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待和正确理解学生要公平,处事要诚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和人道主义。这些原则主要起指导的作用,表现在坚定政治立场,严谨治学,热爱学生。
作为高校教师,就要用职业道德来坚定政治立场,养成严谨治学的风气,以及热爱学生,激发每位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五章
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
本章主要阐述了教育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教师在大学教育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以德治校、依法治教是当今高校管理的基本原则。道德兴则学校旺,高校管理者一定要把教学管理和师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常抓不懈。大力提倡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循序渐进,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严肃查处学术腐败、制假和考试作弊行为。管理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自己、影响学生,学校才能有望建成和谐校园、文明校园。
第六章
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
本章主要阐述了教育的双重目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以及职业道德操守与教师人格尊严的维护。
教育的双重目标要求高校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的活动中,既要做到有教无类,亲徒爱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务求实效;又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知困自强,学而不厌;行正度大,心虚气静;衣冠端正,仪容庄肃;教学相长,出蓝胜蓝;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操守,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以获得学生的敬重。
第七章 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本章主要讲述了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和学术不端的危害性。
学术道德规范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书水平的重要尺度。高校教师遵守学术研究道德规范的总体要求是“以求真为目标、以求善为原则”,把探索真理、寻求知识上的增量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目标,把有利于社会和人类进步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术的研究过程中要热爱学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探索创新,不怕艰苦,甘于寂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遵照客观事实,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相互学习。
学术腐败,就是学术界的腐败者以不正当的手段追逐名利并且得逞。其对学术的破坏和社会的毒害很大,体现在(1)败坏学术界的声誉,阻碍学术发展。(2)贻误人才培养。(3)遏制民族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就是说学术腐败是以高杠杆的作用在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八章
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
本章从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的基本特点,道德选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师德评价及影响来阐述说明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
教师在职业道德选择中要注意动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使三者在道德上向善的统一,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处理好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服务学生的同时也服务自己。
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把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第九章 高校教师职业品质的培养及途径(第九章 第十章)
第九第十章分别讲述了校教师职业品质的培养和培养的途径。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性。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教师职业伦理的要求密不可分,从本质上讲,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外在要求在教师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个性化,是教师通过自我努力将教师职业伦理关系中所蕴涵的“为教之理”和“为师之道”内化为“为师之德”的结果。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基本培养路径,分别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三方面来阐述。道德教育要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策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
道德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品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的影响。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员,我一定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使自己成为优秀的高校教师。正确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杨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自古以来我国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赋予了教师双重职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入职以来如何践行好教书育人这个要求,有些模糊也有些笼统。通过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我深刻地了解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育历来是国本之基石,而教师就是基石的铸造者。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行业建设人员的培养,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对此有必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一名刚入职教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尤为重要和紧迫。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从十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组成部分和具体要求,具体如下:
第一章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本章主要就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进行了探讨,而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就必然涉及到教育伦理的问题,因此本章主要分析了教育伦理的关系及特点以此来阐述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本章主要介绍了职业以及职业道德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基本特点,并指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本章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师德则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本章还介绍了何为敬业精神以及如何培养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
第四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本章介绍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以及这些原则对于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教育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章详尽阐述了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中的道德规范,并介绍了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本质及特殊性;
第六章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道德规范,教育职业活动最终要追求两个目标的实现和统一,即只是传授和良好品德的塑造相统一,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该遵守有教无类,亲徒爱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道德规范,本章还阐述了职业道德操守与教师人格尊严的维护,指出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人格尊严不是别人赐予的,是要靠自己维护的,因此一个教师能否在其职业活动中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第七章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本章主要讲述了高校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必然性以及应当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学术的不端行为带来的危害;
第八章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本章介绍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的条件及其特殊性,主要阐述了职业行为选择会产生的影响,本章还着重介绍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九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品质一方面受外在的社会道德教化影响,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努力,本章就重点阐述了如何形成并发展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第十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本章主要介绍了高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阐述了道德修养的含义以及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通过十个章节的学习,强化了我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与要求的认识和把握。把握好教师职业道德尺度,既能维护自身道德的形象,又能在这种形象的树立中影响着学生的正面发展。以下是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教师职业性质的特殊性使教师职业道德有别于其他行业职业道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关系,是缩小专业知识差距,同时要适时把握与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展开,缺一不可。
教师的职业具有利他性的特性,教师的工作是通过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发生良性的变化,教学过程是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推进落实中教师也获得相应的提高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魅力显得尤为突出,影响巨大。
自古以来,儒家极力倡导以德服人,道德约束是作为法律条文的有力补充,在某些时候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法律,比如一个人见死不救,在法律上他没有错误,但是就道德规范而言,他作为社会一份子,没有发挥应有的道德责任,也是会被众人所指责甚至唾弃,这就是道德规范的力量。教师在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某种既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去行动,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底线,也是对这种力量的遵从。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犯了错误,不遵守课堂教学秩序,教师采取一些不当的方法如罚站等纠正学生行为,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衡量,这显然是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这种突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底线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从目前高校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要求教师一专多能,教学之外还要有科研活动,这个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高校教师职业晋升制度一般只局限于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的提升,对教学技能和社会服务重视不够。教师不仅要有学科方面专门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有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技能,更要有育人的知识与技能。片面强化知识育人的作用,必然会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近几年高校出现的种种伤人事件就是道德规范教育缺失的佐证,值得高校教师深思和借鉴。
高校学生在道德上具有极强的向师性。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学习,教师必然要强化自身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真正成为学生的模范。
第五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学校:
姓名:
学号:
作用一名教师,必须要渊博的知识文化素养,以及对所授专业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层次的文化造诣,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水平外,还需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过程中真正促进学生心理以及知识文化水平的协调、健康发展。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各行各业中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下面,我就《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本书共十章,三十节节,分别从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首先规范、高校老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等来展开。
第一章主要讲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道”与“德”;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理则。要求我们每一教师自觉遵守教育伦理关系,通过努力为自己建构这样的和谐。
“道,所行道也。”本意指道路,但其间又包含了政治意义上的道以及人生意义上的道,可引申为做人的规矩、原则等;而“德者,得也”,可以看得出,只有施行道德者,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教师,也只有有了职业道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
第二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特点、与功能。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区别于其他的物征,这些职业劳动,也必将使教师职业道德有道德人格高尚、道德目的明确、道德行为示范、道德功能多样以及影响深远广泛等特点。
作为高校教师,只有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全民族道道素养的手段。它不仅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第三章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论述了高校教师职道德与职业素质。也指出师德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高校教师所针对的对象是大学生,这就要求职业道德必将成为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关键,而且也是教师是否能维持自身形象和人格尊严的关键,它不仅决定了教师境界追求的高低,而且决定了教师能否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第四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来来确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依据、基本原则、指导作用。高校教师职业具有独特性,也致使高校工作具有创新性,复杂性和繁重性、学术研究的自由性、高校教师的示范性和教育效果的较长周期性。作为高校教师,就要用职业道德来坚定政治立场,热爱学生,激发每位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五章讲述上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指出了高校教师要有知识传授和良好品德塑造的能力,既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又要有科学研究的责任,而且还要有服务社会的责任。
第六章主要阐述了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首先规范。要做到有教无类,亲徒爱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有教无类,热爱学生,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热爱真理,勇于探索;知困自强,学而不厌;行正度大,心虚气静;衣冠端正,仪容庄肃;教学相长,出蓝胜蓝;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严格遵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以获得学生的敬重。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书水平的重要尺度。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术的研究过程中热爱学术,追求真理,养殖成严谨治学,探索创新;不怕艰苦,奋勇前进;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尊重客观事实,平等对待学术活动,以及尊重他人学术成困,相互学习,促进交流。
第八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的基本特点,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及高校教师道德评价及其影响说明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职业行为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测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公众性、示范性、限制性及渗透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职业道德选择中要注意动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使三者在道德上向善的统一,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处理好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服务学生的同时也服务自己。
第九章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从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形成和发展,人格定位与现实人格冲突来表现。
最后一章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承担社会责任,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坚定的主导性、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针对性、以及高度的自律性;做到“慎独”,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防微杜渐,“积善成德”;虚心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加强道德修养意识;勇于实践,不断磨炼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以及积极进取,严肃认真的道德实践。
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同时,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重任,全身心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高等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