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范文

时间:2019-05-12 12:0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标准指出范文》。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指出范文

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小学品德课体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而的发展的。”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形象地解释:“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小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解决知行脱节的关键,是实施有效品德教学的良好途径。

体验,是指通过参与活动和交往实践,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以及获取直接经验和感受的心理内化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逼真的情境,能引发学生体验;巧妙设计活动,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行为体验;应用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走出课堂,能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生活体验。教师如在品德教学中融入“体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验,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和感受,包括认知、情感、态度、技能、观念、自我认识等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情感自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文本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品德课堂中尝试体验教学的几点实践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体验

要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其在回忆、感受中重新链接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为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刺激和感动学生心灵,使体验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配以音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渲染气氛,更能打动学生,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情境的创设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例如,五年级《悲愤的吼声》这一段历史离学生现实太遥远了。当今的孩子对日军侵略中国的民族耻辱是没有真切体会的,对当年无数中华儿女为什么小惜生命来保家卫国的壮举也小能完全理解。为此,在教学时,我应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首先出示了一组显示祖国腾飞的配乐图片,同时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祖的欣欣向荣,从而产生自豪感、幸福感;接着话锋一转,以一段南京大屠杀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日军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并通过谈话引导学生 把这种情感表达、宣泄出来;最后播放电影《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浴血奋战的一个片段,深深激起学生的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军记“毋忘国耻”。在这里,多媒体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最大限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其内心体验。俗话说:有触动,才会有感动;有感动,才会有行动。应用多媒体创造的情境早已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无需言语,学生早已入情入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所形成的民族意识、激发的爱国情感,以最稳定的状态驻扎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伴随儿童终生。

二、巧设活动,注重行为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品德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化。而承载这两次转化的理想途径 便是道德实践活动。

小学的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体验中学,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在教学《让我们同行》时,为了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助 其树立尊重及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我设计了“假如我是断臂人”的活动情境:请男同学把一只手放在背后,用另一只手把衣服的拉链拉下来再拉上去。女同学把双手都放在背后,用脸和肩膀夹起笔写一个字。要求学生用心去体会,这不是游戏!学生体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启发。“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做什么都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会使他更难过了,以后应该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由于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行为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使学生萌发了自觉帮助残疾人的愿望,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重视激励,蕴涵情感体验

学生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一切的改变只有落实到情感上才能算真正落到了实处。这就要求教师用情感去感染学生。清代教育家颜吴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贯穿教学始终,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论回答得是否令人满意,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课时,我提议:“你有哪些长处?你最拿手的是什么?请家展示你自己。”先让学生分组说一说、演一演,我到各小组中听一听、看一看,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我鼓动大家:“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好吗?”活动中,教室里掌声四起,热闹非凡,有甜美的独唱,有优美的舞蹈„„当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长处、特点后,我都会给学生一句赞美、激励的话:“你的歌唱得真动听!”“你真是个小舞蹈家!”“你的操做得真美!”“你的朗读把老师都感动了,我真想跟你一起读呀!”“你的感受真深刻呀!连老师都自叹小如。”“你的见解独特,说明你真的有了自己的思考。”„„激励的评价打造了课堂宽松和谐氛围,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也油然而生。学生体验到在校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从而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走出课堂,拓展生活体验

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如果只止于一般性的说教,其效果应该说是肤浅的,它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薄以至于消失。只有走出课堂,回归生活,注重体验,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会取得卓越成效。我们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孩子常常是只索取不奉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家长则只顾向孩子们“表功”:“我养活你是如何如何辛苦。”可孩子理解不了,体会不到。我们为什么总让孩子去感受照顾人的辛苦,而不让孩子感受照顾人的幸福呢?在学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西红柿鸡蛋汤、炒芹菜、炒土豆、炒扁豆。菜要自己到市场去买或 到地里去采,饭菜要自己完成。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并仔细观察妈妈、爸爸当时的表情,最后还要写心得,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生活体验,获得的教育效果是惊人的,它强烈地震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他们感受到:我就给妈妈、爸爸做了一次饭,就让他们这么激动、这么幸福。以后,我一定每天都给妈妈、爸爸一点快乐。家长也对此类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实践证明,切身体验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 成丰富的体验,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在快乐中感悟生活,体验道德的价值。体验,是实施有效品德教学的良好途径。小学品德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最典型的应该体现在它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体验教学,引导学生在亲临、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激起学生内在的道德动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摘要:“体验式”教学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方式。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需要小学生通过真正的参与和体验来完成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架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于“体验”中不断获得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 “体验式”教学法

应用策略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彭泽县城关完小 张霞萍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而的发展的。”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形象地解释:“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解决知行脱节的关键,是实施有效品德教学的良好途径。

“体验”是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法则是在“体验”教育理念指导下,由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理解、情感激发、能力发展和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当前,“体验”已经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它不仅要解决学生“认知”方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学生的理解与认同。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仍停留在感性层面,其情感的生发、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形成主要依靠他们的“体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大有可为。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展活动、参与实践、多元评价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现自身情感、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发展。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

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感氛围。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小学生们在由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一种相对“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情境创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所创设的“情境”应尽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层次,使他们能够充分地理解,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对于在“情境”中进行“体验”的期待;二是所创设的“情境”应尽量贴近现实 生活,生活世界是小学生们获得和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起点,也是他们运用和检验知识和经验的归宿。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学科知识与生活事件联系起来的“点”,并尽量进行“体验”。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强大的情境创设和再现功能,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教师用来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上第二单元的《秋天在哪里》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学校校园和家乡的秋季风光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在“情境”中初步感知秋天的美好,进而再借助一首改编的《找秋天》歌曲引导学生欣赏田野、花园、树林以及果园等不同场景中的秋季美景。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和充分感知,真正发现和把握秋天的季节特征,体味和欣赏秋天之美,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提出问题、推动教学

学习是一种对未知生活的体验和探索过程,问题则是触发学生进行体验和探索的关键点。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为了引

导他们在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教师还需要通过设置“问题”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强调的是:一方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小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解决问题。如,在《秋天在哪里》一课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校园的花草树木有了哪些变化?”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如果教师只是笼统而含混地要求他们找出校园秋天的变化,他们可能会找小到观察校园秋季变化的立足点,回答就会缺乏逻辑性而陷入混乱,而教师通过问题明确指出了观察对象“花草树木”,学生也就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如何进行观察,问题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到解决;另一方而,问题与问题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并掌握一定的步步提升,最终获得一定的提升与进步。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上第三单元的《我会好好吃》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以下几个问题:1.你今天的早餐吃了什么?2.你认为同学XX的早餐搭配介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3.请你为同学XX设计一份早餐好吗?并说明你进行设计的思路。引导学生对早餐及饮食健康这一话题进行思考,并掌握简单的营养学常识,认识到不挑食、不偏食的重要性。在问题的推动下,教学环节顺畅地进行下去,并最终完成了教学任务。

3开展活动、多向互动

“活动”是对现实生活中种种活动的模拟,也是小学生乐意参与的一种体验形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知、经验,并进行总结和思考。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活动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小游戏、生活调查、分析讨论等等;参与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个人的思考性发言、小组合作学习、提交观察报告等等。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参与活动的小学生与其他参与者之间尽可能多地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尽可能多地获得感受与经验,要尽量使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形成一个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现实生活互动的立体式互动网络,使学生借助这种情感体验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影响来实现个体的完善和提升。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请学生个别介绍一下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再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家庭成员的情况并填写调查表,最后经过全班讨论形成一个汇总表“我爱我家”,使学生更加懂得体凉父母并初步形成家庭观念。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激发、相互触动,学生的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的释放与升华,实现了教学目标。4参与实践、丰富经验

“体验式”教学起始于现实生活,最终又将回归到现实生活。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小仅要丰富学生的主观认知,同时还要改造他们的实际行为,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打破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壁皇,密切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检验经过“体验”所形成的认知,使自己的认知架构不断丰富与完善。一方而,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任务,如《秋天在哪里》一课中,教师布置了写观察日记、画一幅秋天图画的任务,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来到校园、公园或者是其他风景区寻找秋天;而在《我的一家人》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了解父母的工作及其他情况,为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记录下做这件事的过程与自己感受,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到自己的父母,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而,教师还可以成立品德与生活活动第二课堂,结合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现实生活,共同去体验和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逐渐完 善并丰富小学生们的情感和体验。5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是测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多元化评价手段是“体验式”教学的收尾环节,是巩固、夯实学生学习和体验成果的重要环节。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的过程性和多元化,力求使评价更为科学、全而和客观,更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状况。在“体验式”教学中,由于参与主体十分广泛,因此,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可以包括学生本人、同学或者活动小组成员、教师、父母、社区等等;“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评价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如自我报告法、档案袋评价法等评价方式等等;对学生的成长的关注点也可以是多样的,如学生参与体验的态度、通过体验获得的知识和情感是否是正向的、积极的等等。在多元化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感性化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层面,更快地成长起来。

体验,是体验主体在知、情、意、行方面的亲历、体认与验证;“体验式”教学是引导小学生通过认识、理解、感悟、验证来学习生活经验、激发内在情感、塑造完善人格以及构建价值观体系的重要途径。“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主体参与性、生命发展性、情感目的性、生活实践性、交往互动性、生命发展性和意义生成性等特点,是适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当在遵循小学生情感认知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充分地经历和“体验”,最终实现自我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建构并获得持续性发展。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此,在我们平常的习作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作文内容要言之有物 作文网 home.sanwen8.cn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有切实的具体的内容,切忌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尽管作文要求“简单”,但是“言之有物,要有切实的内容”却是不可少的。作文 叙事,总要说明一定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总是蕴含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之中的,没有对事情发展过程的具体叙述,所说明的道理也只能是空洞的;记人,总要说明这个人是怎样一种性格,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这些又总是离不开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是怎么做的。没有对具体事例的介绍,没有对人物外表和内心的具体描写,所写的人物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只能是模糊的、不具体的;写景状物,总是要抒发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而人们的任何情感都不会无缘无故地从天下掉下来,总是离不开具体的景、切切实实的物,所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借景抒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作文时没有对具体的景、实在的物的描述,文中所抒之情,不过是一些空洞的无病呻吟而已。

空洞的文没有力度。简单的记叙文,更要注意有具体实在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短而不空,短小精悍。作文

二、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写文章一定要有真实的感受,要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有了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事真才能情真;情真才能辞切;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因此,要想写出有质量的作文就要求我们选择那些有真实感受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受,绝不可生编硬造。

三、作文要有明确的中心

在写作中,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立场怎能样,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明确地表示自己热爱什么,痛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等。切忌写起作文来想到哪写到哪;不是拖泥带水,就是言之无物,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四、作文要有一定的条理

我们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物状物写景,都要做到条理清楚,段落分明。拿写一件事情来说吧,凡事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所以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想好围绕中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不能颠三倒四,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

因此,我们作文时要力求做到有提纲,有思路,有层次。这样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

五、作文要有突出的重点

文章只有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才能更有力地表现中心。比如《记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中,自然经过部分是重点,这个部分最能表现“趣”字,所以应该详写。

六、作文要有合理的想象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对写作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了丰富的想象,就可以使作者的思维更加活跃,浮想联翩,为文章增光添彩,令文思淙淙,语若流泉。

想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想象既要合理又要大胆,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

2想象要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

3想象就是从眼前的人、事、物的表象生发开去,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生动。

4要根据需要进行想象。有文章(如童话、寓言故事)全篇充满着想象,有的文章可以以只写几段甚至只写几笔想象。

七、作文要有通顺的语言

语言是作文的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础,因此,语言就是作文的生命。可见新课标提出的作文要“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充分重视语言学习,如用词准确,句子要完整,这是语言的基本要求;其次,要讲究词语的配合,使句子的结构清楚,语言通顺明白,避免出现病句;第三,要锤炼词语,使语言富有表现力。

八、作文要认真地修改

“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怎样修改作文呢?

1看全文。看内容是否具体实在、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想象是否合理。

2看词句。修改文章不仅修改一句话、一段话,还要注意不多字,不丢字、不写错别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妥当也要认真检查修改。

3请别人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常能发现你作文中自己不能发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自满或怕别人笑话而羞于向人请教,失去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一个机会。

4自己反复看。文不厌改,文成于改。只有反复阅读、反复修改,使自己的作文经得起各文面的检验,才能达到文质兼美的程度。

第二讲学会观察

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看仔细、看明白、看全面、看透彻,才能对事物有完整的、具体的、生动的印象。

怎样提高观察能力呢?

1保持观察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自然界的雷电风雨、人物的一言一行,不仅能使我们感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更能培养我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观察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观察景物,应注意空间顺序:由上而下,由远及近,从左到右、空间转换、地点转移等。

3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事物的特点。每个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孤立地看待,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个体,但如果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它的异同和变化,更能准确地发现事物的特点。4调动多种感官,提高观察的质量。观察事物时,仅仅用眼睛看是远远不够的,有可能的话还要去摸摸、闻闻、尝尝,用多种感觉器官去了解事物的属性,可以更好地分析综合、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从而提高观察的质量。

5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观察的感受。由眼前观察的事物展开产生联想,或想象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能加深对眼前观察的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再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表达方式,使事物的形象立体化。写作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生动。

6学习别人作品中观察事物的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学习、揣摩、领会别人观察写作的方法,并跟自己的习作训练结合起来,我们的观察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第三讲学会思维

学会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前提,但仅仅学会了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说话写文章不是照相式的反映,而必须经过头脑的加工。因此还要学会运用思维将观察到的材料,进行梳理、加工、谋篇布局,最后才能写成作文。

1思考要深入

同学们作文中,常碰到这种情况:老师布置某一题材的作文,会觉得并不是太难,动笔写时又觉得没话可写。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对事情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索。

实际上,很多事物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但并不一定深刻理解了,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表达它。

2思维要灵活

作文中常有这种情况,同样的作文材料,我们自己写时会觉得很平淡,很难展开想象。但是换了一个人,却能把这个作文材料写得很生动、很充实。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灵活性有很大的关系。

生活中的事物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作文的素材,使有些看起来不足以称为写作材料的事物,成为很好的写作材料,使笔下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化,更形象化,使一些不易表现的内容得到较好的表现。千万不能“死心眼”,要注意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要严密

写作文时要根据写作的目的,恰当地选择材料,哪些写进去,哪些不写;哪些多写一些,哪些少写一些;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从哪里写起,到哪里转个弯,到哪里结束,心里要大概地全盘考虑一番,这样写文章就能比较有条理,不至于颠来倒去,乱作一团;或者前后脱节,丢三拉四了。

锻炼思维严密性的方法很多,譬如每次作文前先想好再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打“腹稿”,再如列提纲,作文时根据提纲去写等。

总之,我们必须重视思维的训练,思考深入了、思维灵活、严密了,写起文章来也就会深刻、新颖、充实、精炼。

第四讲学会表达

语言文字是作文的生命,离开了通顺、生动、简炼的语言,作文就不能到很好的表达。因此,我们必须在语言运用上狠下功夫。

一是要认真地下功夫学习语言。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边学习,使自己的语言库里增加生动活泼具有表现力的语句,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

二是在写作时要注意选词炼句,多推敲。

三是要“我手写我口”。情真才能辞切。真实的自然的东西往往也是美的、生动的,写作文也是一样。

四是要先想后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可以一下子抓住事物的特点和重点,以便于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其实,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多读多说多练,多积累范文中的好词好句,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使自己的表达能力逐步增强。

第五讲常见的作文开头方法

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老师选取10种适合同学们写作的常见方法作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1、开门见山,落笔入题 文章一开头,就把要写的事、人直截了当地摆出来,使人一看到开头就明确题旨。采用这种方法开头,若叙述,则娓娓动听;若抒情,则感情浓烈;若说明,则不蔓不枝。如:

窗外有芭蕉:长的两株,短的一株,最小的两株。春来了许久,我耐着性子等着它们抽出蕉叶来,每天早晨,打开窗子第一眼便贪想着这种欢喜……

2、交待介绍,直接陈述

写人叙事的文章,一开头就可以交待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个要素,通过直截了当的叙述,使读者明白事件产生的背景,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清楚的了解。如:

1959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北就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室的电话响了。老校长拿起话筒。突然,好的手由于过分激动不禁颤动起来:“啊,国家主席刘少奇邀请我们学校老师到他家做客哩!”

3、描写景物,渲染气氛

文章的开头,不直接陈述内容,而是通过描绘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风景、场面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为文章带来特定的感情色彩,定下文章的“基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文章的题旨和内容。如: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4、捕捉特写,详尽描绘

这是写人、状物的记叙文常用的写法,以文章所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开头,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捕捉住人物的某一方面展开详尽的描绘,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如: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再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5、抒发情感,打动人心

在文章开头,根据写作的需要,把所要表达的感情真实地反应出来,抒发出来,以拨动读者的心弦,激发读者的情感。运用抒情开头,一定要有感而发,而不能为文生情,无病呻吟。如: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

6、以议开头,促人深思

开宗明义,文章的开头就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或主张,揭示文章蕴含的深意,促使读者深刻地思考。开头的议论必须围绕文章的人或事展开,不可离题万里。如: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这是普遍真理,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任何人都适用的真理……

7、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文章的开头,巧妙地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愿望,促使他们去“追根究底”。如:

“咚咚!”屋外,西北风里夹着一阵阵敲击声,是谁在田野里?二姨一骨碌坐了起来,我也醒了。是姨夫吗?不会呀,他们部队服役,回家探亲还得一个月,那是谁呢?

8、诗文引入,顺畅自然

为了叙述某件事情、描写某处风景、刻画某个人或阐明某个道理,在文章开头处引录与该人、该事、该景、该理有关的诗文,由此引出写作内容,水到渠成,顺畅自然。引用恰当的话,可以增加文章的诗意,吸引读者,揭示出内容的精华。如: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竟也有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9、话语开头,先声夺人

这种开头一般适合叙事、写人的文章,作者不按部就班展开内容,而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事物进展中的某一过程产生深刻印象。如:

“哎呀,宝贝儿,该起床了!”像以往一样,我随着叫声睁开了朦胧的睡眼。表针正指七点半。妈妈坐在床旁一手抚摩着我的头,一手拿着我穿的衣服……

10、倒叙开篇,引起回忆

运用倒叙的方法进行叙述,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运用倒叙,可以引起读者的强烈的阅读兴趣。如:

唉!烦死了,还是睡觉吧。可是,刚闭上眼,白天发生的事情又浮现在脑海中…… 第六讲结尾的方法

1、自然结尾

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顺着文中所叙之事的自然发展,以它的必然结果作结尾,没有套话、没有空话,简单、自然,可使文章的结构显得十分完整。如:

精彩的军事表演很快结束了,我们说笑着,赞扬着,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体育场。

2、抒发情感式

受所写的人、事、物的感染,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以饱含感情的句子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拨动读者的心弦。如:

啊,我美丽的家庭小院!我不是什么诗人,我要是诗人,准会写一首咏赞您的诗篇;我不是画家,不然,我一定会用七彩画笔把您画在画画上,让人们欣赏您的风姿。

3、议论明旨法

“卒章显其志”(白居易)和“画龙点睛”指的都是这种方法。在文章的结尾处,有含义深刻的语句,来概括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加深读者的理解。如:

我常想:许许多多初始的美往往容易被忽略,人们拼命追求的是加上一层精装的美,但事实上,真实便是美,不加任何修饰,不需要任何陪衬,如同这清丽的早晨。其实,年轻飞扬的心不正是早晨的写照吗?

4、描写景物法

文章结尾时不直接点题,而是通过描写景物自然地烘托文章的主题。这样的结尾含蓄,耐人寻味。如: 当送执意要回校的王老师出门时,夜已深了。雨,还是下个不停;风,更猛了;雷声紧跟着闪电在天空轰轰作响。我搀着王老师向夜雨中走去。此时,我脸上的泪水和雨水混在了一起……

5、引用名言式

在结尾时,引用名人名言(或诗词歌赋)来说明问题,阐述观点,境强说服力。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我终于能在长城的烽火台上放开歌喉尽情地唱了,我深深地懂得:这歌声是用汗水换来的啊!还是爱迪生说得好:“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灵感。”

6、导峰突起式

按照叙述顺序,先交待起因、经过,就在临近到收尾时,突然交待出乎人们意料的结果,使人眼前陡然一亮,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好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法 莫泊桑《项链》

7、首尾呼应法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互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密,主题突出。这种结尾法很常见,也容易掌握。如:

开头: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我一定会自豪地回答:“我最崇拜我的爸爸。”

结尾:爸爸,我崇拜您的知识渊博,但我更崇拜您的“傻”劲。我长大了也要跟您一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8、升华主题法 在文章的结尾对所写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归纳出具有普通意义、哲理意味的语句,从而提高文章的立意。如:

是啊,在我们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里,幸福快乐的家庭又何止我们一家,那发生在家庭中的趣事又何止这一桩呢?

9、问句结尾法

问句可分为疑问、设问、反问等,在结尾时若能恰当运用问句,可以增强语势,可以发人深思。如:

我同情父亲,也想替母亲辩解。但是,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干一点儿实际的事吧!于是,我动手收拾桌上的餐具。我想:美好的生活不是正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吗? 虚构情境法

根据文章内容发展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结尾时展开不受客观真实限制而又合理的想象,虚构出生动离奇、美丽动人的情境。这种结尾运用得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如:

听着,听着,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来,我仿佛看见火红的枫叶、皑皑的白雪、山间的篝火、校园的小路……我仿佛看见自己也佩戴着大学的校徽兴高采烈地漫步其中。噢,我真盼望能快快长大!

一、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一段话写具体

知道:不能写成“有的A,有的B,有的C„„”如: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在抖空竹。

要点:应该写成“有的A1,有的A2,有的A3„„” 例文:

有的槐树花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几乎不留一点空隙,好像在争先恐后地欣赏春姑娘表演的魔术。有的槐树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像是舞蹈家穿着奶白色的连衣裙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有的槐树花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有的槐树花却自己孤零零的立在树枝上面,像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槐树花真是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二、按照“先„„然后„„最后”的顺序把人物做事的动作写具体 知道:不能写成“先A,后B,最后C„„”如:妈妈先淘米,后洗菜,最后炒菜。

要点:应该是做A这件事,先A1,后A2,最后A3„„ 例文:

妈妈从袋中把大米出来,“哗”地倒进盆中。然后她“哗啦哗啦”拨弄的大米,挑出里面的杂质,小心地捏起细小的沙石,扔掉。挑完米,她“吱”地拧开水龙头,接了半盆水,关好水龙头。她把双手插入米中,上下翻动,还不时撮一撮双手中的米。渐渐的,盆中的水变得污浊了,她左手拎住盆,把水倒掉,而右手则挡在盆边,生怕一不小心,米就随着水流出来。这样反复几次,米淘好了。此时,一粒粒大米晶莹闪亮,就像刚刚洗过澡的白白胖胖的小宝宝一样,让人喜爱。

三、写好人物的对话

知道:一件事中有两个以上的人物就要描写语言交流。

要点: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语调、音量、语速、神态、动作等。例文: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责人之心责已,恕己之心恕人。”这几个大字,转过身来,问:“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呀?”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成了一锅粥,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老师!”一个同学从大喊大叫的人群中冲了出来,“我觉得贵人之心贵。” “行了,行了!”另一个同学打断了他的话,“你连字都不认识还说什么呀!老师。”他继续说,“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要求别人怎么做时,你首先得这样做。”

“不对,不对!”一个同学没等他说完,迫不及待地喊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责怪别人时,先看看自己有什么过错,当你想为自己开脱时,先为别人想想。”

„„

老师一句话也不说,久久地望着我们。

四、写好心理活动

知道:一件事中只有一个人物就要描写心理活动。

要点:自己心中所想、对事物的想象、产生的联想都是心理活动。例文:

我呆呆地盯着桌面上的小木棍开始发愣,心想:咦,用四根小木棍摆成一个“田”字,这也太离谱了吧?哎!不能借助桌角,不能把小木棍撅折,还不能添加小木棍,这根本就不能摆成“田”嘛!要是摆其他的字也好啊,像“丰”字啊,“王”字啊,都行,怎么偏偏要摆“田”字呢?不会是董老师在忽悠我们呢吧?他不会是把我们当作“东来顺”的涮羊肉—开涮吧?我仰头望着天花板,想要透过天花板看见答案。再低头看看那四根小木棍,它们一会变成四个问号,冲着我闪来闪去;一会儿又变成了四个小士兵,冲着我耀武扬威。哎!我这堂堂的四年级“大学生”竟然奈何不了它们,我顿时心灰意冷、我可奈何。此时,我恨不得变成刘谦,再变出两根小木棍来。

五、学会按需要将“人物语言”与“自己心理活动”进行互换 知道:言为心声,人的语言就是人的想法的表露。

要点:有时自己积累的素材与题目要求不符,会将这两种描写互换。例文: 心理活动:

一听说董老师说要考我们简单的火柴游戏问题,我的心像一块大石头似的“咣”地落到了肚子里。刚才我的心里还波涛汹涌,现在一下子变得风平浪静。我心想,董老师居然出小儿科的问题来考我们,也太瞧不起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大学生”了吧!摆弄小小的火柴棍的游戏,我三岁就会,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张飞吃黄豆——小菜一碟!

语言描写:

一听说董老师说要考我们简单的火柴游戏问题,同学们的心像一块大石头似的“咣”地落到了肚子里。教室里一下子像起了浪潮,轻视的叫喊不绝于耳。

有的嚷:“居然出小儿科的问题来考我们!”

话音刚落,就有人附和:“也太瞧不起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大学生’了吧!” 更有邪乎的:“摆弄小小的火柴棍,我三岁就会!” “这叫张飞吃黄豆——小菜一碟!”

“哈哈哈„„”“狂妄”的喊叫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六、写好人物的外貌

知道:写人物外貌不是“画”照片,外貌描写要为主题服务。要点:要有一定的顺序,“整体——局部”、“上——下”或反之。例文:

老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七、描写神态细节有助于作文的具体

知道:眼睛的“光”、“色”的变化为神,五官肢体“形”的变化为态。要点:一般用在描写语言提示语和人物做事过程中。例文:

妈妈见我回家了,转过头,用她那期盼的目光望着我,她问:“今天成绩怎么样呀?”

我想骗骗老妈,诡异地一笑,装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头耷拉着,不高兴地小声说:“凑合吧。”

“什么叫凑合?一定没考好!”妈妈的脸立刻沉下来,表情十分严肃。我心里乐开了花,但脸上依然不动声色,歪着头,哭丧着脸,撅着嘴,嘀咕着:“嗯„„嗯„„差不多吧,八十分。

“什么?八十分,你怎么回事?”妈妈的脸上立刻阴转暴雨,平时那双慈爱的眼睛充满了严厉

第三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系列的论述已向我们展示语文课已经一改过去的灌输式,结论式的课程活动模式,应该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地创新和实践,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上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应当象阳光照到水晶上一样,让每个学生都受到阳光的照耀,发出其本身的光芒,让课堂成为展现师生才华的场所。

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活的前提

《新课改》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清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终点站,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定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这样使得课堂真正活

起来。同时,在课堂上以现代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设备,激发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乐学”的境界,带入“逸而功倍”的境界,带入了一个知识博大而丰富的境界,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的情感纽带,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课堂教学才会充满乐趣,展现生命的活力。

二、动中有静,超越书本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包括每一个动作、手势,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不能让学生一节课都处于“动”中,什么环节宜动,什么环节宜静,教师都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不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时时处于“动”的亢奋之中,得不到休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易受教材影响,把教材奉为《圣经》,变为教材的奴隶,教材上讲的教师去照搬,教材上没讲的教师想也不敢想;教师处于搬运工的配角色,教师尚且如此,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学会倾听,大胆创新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应形成一个共识——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让学生在学会倾听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学会用眼睛注意课堂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的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应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发言的结果可以进行大胆创新,对自己的疑问一定

要说出来,同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抛弃按部就班的方式,让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充满激情的与创意过程。学生能不能创新,关键看教师,如果教师能有一点创意,有一点创新就会在更大范围影响全体学生。教师创新的星星之火,可以在整个课堂上形成燎原之势。一个创新的教师可以带出一批头脑开放,富有创意的学生。

四、鼓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进行大胆,尊重学生的思维,学生存在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会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学生答案的同时,要轻易去打击他们约束他们,要让他们知道他存在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会受到剥夺和打击,随时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重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五、尊重学生学会以鼓励,让学生“笑”起来

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能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长久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会尊重学生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捕捉“亮点”,肯定

他们,以教师的激励语言,激励标志、图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如“你的回答很精彩”,“你真是进步最大的,最棒的”,“你的胆大心细,真让老师佩服”。等等激励的话语,犹如一丝清风,一股甘泉入生心扉,潜入心田。从向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笑”起来,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感觉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最安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正如心理学家盖兹 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语文教学更呼唤生机与活力的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题,我们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自主能力,让学生以行动,快乐地心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升华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只有让阳光照到每一块水晶上,水晶才会尽情释放它的光芒,实现它本身的价值,课堂也会如此,就是要焕发生命活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尽情舒展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

一、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美术新课程标准力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归纳起来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在低年级更是如此)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3-4年级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下面的教学活动建议可供选择:

(二)、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三)、注意了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本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了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包括各学习领域案例25个,其他案例12个),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大纲虽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不及本标准具体,而且未提供具体的案例。?

(四)、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课程标准力求从这么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第一,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标准中提到的“在美术造型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熟悉常用颜色和工具。”(1-2

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组合造型。”(1-2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1-2年级“欣赏·评述”)“创造学生自己喜欢的漫画和卡通形象,用来表达观念、情感和思想”(7-9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等。

第二,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大纲虽在“教学目的”中,提出了“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在“教学要求”(小学部分)和“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提出了“美术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但未能提供具体的教学活动方式来体现上述要求。

二、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的基本理念是: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激发学生形成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怎么教美术?

(一)、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观。

1、整合教学与课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努力做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十分注重情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喜爱、喜欢、欣赏之情,学生在练习中才能将自己的喜爱之情溶入习作之中。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新课程倡导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

(二)确立自己新的角色地位。课程改革将使教师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新的角色,教师将走进新课程规定的不同以往的课堂生活情境,美术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美术课程新标准将成为重塑美术教师职业形象的重要依据。

(三)教师应该自觉调整教学行为。美术新课程“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目前,我们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提问,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教师预设的。

(四)努力改变贯用的课堂模式。

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美术学科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让学生多操作。

二是努力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扩大信息容量。

三是倡导小课题和长作业。以往的美术教学一般是一课一练,一课一次作业。四是让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五)注重开发和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简单地处理和传授,而应该将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把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作为教师要能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再根据自身和学校的条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处理,有选择地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来不断丰富和拓展以现有教材为依托的具体的教学活动。因此,为了很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我们必须注重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提升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坚持如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二、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着重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 的融合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专题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所有五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时间,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三、四学期或以后。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或以后开设。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涉及的其他内容,如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考虑到课程管理的原因,放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置;而通信技术等,考虑到设施设备条件等因素,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自行开发相应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特征,应使维持学生的持续经历,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两个短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同样,若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评析

按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2004年秋季即将实施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6大模块。与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相比,新课程标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课程目标体系力求有新意。原课程纲要中只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同时还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进行了具体表述。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然而,“过程与方法”本身,并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目标,最多只能是学习的途径、内容或要求。此外,从教学目标论的视角看,这只是将能力目标进行了分解,分解成“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方面。

2.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例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学科知识不再进行低水平重复,而是从用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又如,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趋向与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异,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零

起点”与“非同一终点”的教学要求。

3.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大量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要注意“任务”、“问题”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不要简单重复,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

和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费。

4.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新增部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5.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提升信息素养”、“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便是这种思想的凸显。6.课程地位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而原有的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将其作为“副课”。

7.内容表述方面,原课程纲要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内容的条目,新课程标准不仅列出了内容的条目,而且明确提出了学习应达到的程度(标准),以及例子、建议等。8.课程实施方面,改学时管理为学分管理(每1个学分相当于18个学时)。总学分为2+2+(X),即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其中必修模块2学分,科目(5个选修模块)内选

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同时要求,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9.课程评价方面,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10.教科书编写方面,强调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强调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指导。

11.新课程标准中还就教学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提出了建议。

12.存在的不足: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间存在“断层”现象。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尚未制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免成了“空中楼阁”,这就难免事实上还要从“零起点”去考虑问题。同时,“信息素养”一词宜改称“信息素质”,其理由在《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3日三版《e教育》发表的《“信息素质”与“信息素

养”辨析》一文中已有论述。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彭绍东 《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24日第3

版)

下载新课程标准指出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标准指出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

    新课程标准培训

    新课程标准培训 沈大安 周二下午,参加了区24学时培训之沈大安《解读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中,我们感......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推荐)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物理学科而言,原......

    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

    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 提高语言教学效率语文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心理过程。我们往往把着力点放在第一过程,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及写作为教......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精选合集)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近期学校组织我们教师进行了校本培训,在培训期间,我再次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回顾这一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走进......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一、通过培训,对新课标的理念与变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较全面的认识 1、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古楼小学蒋雪芹 我有幸参加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特别珍惜这次机会。因此,这段时间,我认真网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和《解读(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