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小衔接课题总结
大三班幼小衔接课题总结
——提高口语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科学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理论和探究;第二部分是实践――探究性活动程。在第一部分关于探究的理论阐述中,作者就与幼儿科学探究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使我们对幼儿探究的特点、幼儿探究过程的特点和幼儿园探究活动程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在第二部分,作者将幼儿的数学探究、科学探究作为两个活动程领域分别进行了具体展示,并在分别呈现之后把数学和科学领域中的探究活动程进行了相互连接。科学探究从三方面展开:
一、激趣导入,玩后探究
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是引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很多教师不讲究上活动之前的激趣导入,要么直奔研究主题,要么说一些听起来与上活动内容有关的导语,平淡无味,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没有被充分调动,一开始就对活动程内容打了一个大折扣。幼儿对探索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整个活动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备活动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小游戏、小魔术和小竞赛等活动,留给幼儿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想象力,这样,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
二、创设情境,问中探究
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提问。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引领幼儿积极主动地达到预想的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是幼儿进行提问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不论问题由谁提出,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环节能否激起幼儿的兴趣,能否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幼儿们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一边感受着科学探究的神奇,一边体会着亲手揭开科学神秘的面纱的乐趣。这一切,让他们知道了科学的有趣,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科学的欲望。幼儿们的积极很好的提高了科学活动堂的效率。
三、寓教于乐,趣味探究
一堂优秀的科学活动取决于:能否吸引幼儿的探究兴趣。探究活动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幼儿可以亲自感受甚至看到各种现象或事物的演变、形成过程,该过程不仅会让幼儿产生深刻的印象,甚至还会激起幼儿的创造性活动。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除了要在活动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更要巧妙地安排各种新颖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去进行科学探究。
四、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探究交流是幼儿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识的过程。幼儿在实验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他们急于想表达,这是孩子的天性。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幼儿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学会定向观察和分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共识,同时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并引导幼儿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全班的记录,达到知识和智慧的共享,使幼儿的交流真正发挥作用。
五、拓展延伸,活动外探究
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幼儿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活动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原理是什么?如何能使纸更厚更光滑„„
在布置完活动外拓展延伸后,如何研究却常常不了了之。这样,幼儿的研究结果得不到展示和认可,严重地打击了幼儿活动外探究的积极性,认为所谓的拓展延伸只是形式。因此,教师要及时组织幼儿进行过程性反馈,并创造一个让幼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幼儿看,让别人来欣赏的机会,让幼儿在展示过程中得到幼儿的认同与肯定,从而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幼儿进行活动外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推向社会、领进生活,由此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心甘情愿”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探究教学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以探究教学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通过诱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鼓励幼儿亲历探究过程,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留下悬念,促进幼儿进行活动外探究,这一系列探究性教学过程来提高科学活动堂的效率,需要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断更新,在教育理念上的不断提升,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践积累,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出努力。
第二篇:幼小衔接课题
幼小衔接课题
幼升小,客观上,儿童在这一时期存在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个方面,如师生关系不一样了,生活制度也不一样了;幼儿园以动静强弱搭配为主,而小学以听为主,没有玩具、游戏;要求也不同了,幼儿园里无作业、无负担,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给孩子的身心两方面带来许多的不适应,还会使儿童感到陌生和恐惧,从而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将持续一个学期左右。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他们无所适从。学校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幼儿园、家庭。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层次分明,合理利用,将使孩子在以后的社会中“社会适应能力强”,“我要独立”,“自主性强”十分重要。
幼小衔接”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适应小学生活。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幼儿园与小学要统一思想,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避免幼儿园单方面的向小学靠拢、关注知识的提前储备等错误倾向,为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讨论与分析:
通过平日教学,我们体会到“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使幼儿在入学的衔接上获得了不少的帮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仍然不够
这主要是指在教育观念上的沟通不够。我们曾组织了听小学教师的课,但由于时间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沟通与研讨,而且教师们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是对待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的教师多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问题,而小学教师多是以教学内容和课堂要求为中心,找孩子和家长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主要问题。2.幼儿对学校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
幼儿在幼儿园中可随意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教师给予每名幼儿自主表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并教给幼儿调控的方法,在这种宽松、轻快的环境中,幼儿情绪愉悦。这与上学后的比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造成了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3.家长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多读几首诗歌、认几个汉字、做几道题比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态来的实惠,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技能。对于影响孩子一生的各种习惯的培养不很重视,包办代替,冷暖呵护,是父母认为对孩子的爱的表现。因此,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4.合作交往能力培养不够
交往能力培养不够,是主动与别人交流方面不够,这些与幼儿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关,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5.规则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足 在遵守规则方面,幼儿园的规则多是非常具体的,针对某个活动的,并且多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既具体又形象。幼儿在遵守之前,首先了解为什么,怎么做,便于幼儿遵守。而学校规则多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很抽象,有些孩子不理解,因而幼儿刚入学后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够。
(二)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第一步:研究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总结法。第二步: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时间:2013年9月——2014年9月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9——2013、10 1):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2):明确分工,通过调查,确立课题研究。第二阶段:
1. 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1)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 首先是幼儿园教师方面,需要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时的表现,特别是每个孩子的长项是什么,使小学教师尽快的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孩子入学后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同时,小学教师要注意多向幼儿园靠拢,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注意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方式,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2)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
把小学生请到幼儿园与幼儿游戏、聊天,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幼儿也深入到小学课堂与小学生共同听课,熟悉学校生活。(3)幼儿与学校的沟通
针对幼儿的问题,设计好相应的目标,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参观学校,接触教师和小学生,有针对性地打消幼儿由于不了解学校而造成的畏惧的心理,从而产生向往学校生活的愿望。
2.加强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1)交往能力的培养
大班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它们不仅注意了自己的活动,也注意了同伴的活动,有了主动向别人学习的愿望。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点,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参观、活动中有目的的向别人进行提问,体验在寻找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与人交往的快乐,并提供不同材料,让材料去刺激幼儿合作,体验合作成功后的快乐等等。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抓住契机,引发幼儿与他人主动交往。(2)合作能力的培养
让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不断的体验合作的意义,抓住时机以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强化幼儿合作的行为。对于一些比较自私的幼儿,引导他们认识到怎样与别人交往,让他们明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往 3.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在规则意识上,要培养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幼儿在上一年级后,对于学校的规则、教师要求不能主动的遵守,需要别人提醒。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去遵守规则,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4.加强家园共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需进一步重视家园合作,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家园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六、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新思考 通过以前的研究,我们体会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小衔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心理能力的衔接;再有,制约孩子入小学后以至将来上中学、大学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因此,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所涉及到的,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从小班开始,我们也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地体会到许多方面研究越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幼小衔接并不只是一些表面问题(指家长一年级教师所关心的问题)的衔接问题,而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衔接,在能力、习惯等的培养方面也不仅仅是几种具体能力的培养,而是一项大的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还需要不断分析现阶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将会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尝试,寻求解决的办法。
第三篇:幼小衔接课题研究报告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香坊区各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继上阶段进行的怎样做好幼小衔接,本学期进一步在学习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开展工作。大班下期,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了改变,随着学习难点的增加,有意注意时间的延长,以及入小学的各方面要求,使幼儿在学习上产生了诸多问题。关注幼儿的问题,帮助他们达到学习适应的发展水平便是我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最初阶段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单纯为开展入小学的学习性准备,即重视知识技能的衔接。随着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小衔接背后的那些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益的重要内涵要素。学习适应指的是关注大班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能力、习惯、兴趣的准备。我们试图从学习幼小衔接新的教育理念入手,以教育叙事记录幼儿的在园变化逐步通过落实和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环境创设及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来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使我们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策略。
一、从思维教学切入,为学习能力准备
研究中我们结合各园特色课程——思维活动,对幼儿进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发现,幼小衔接由于长期的教育观念,致使知识传授偏重,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于是,我们选择适切的思维活动内容,对活动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充分利用具体的事物和情景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注重思维方法的集体教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常常会急于了解答案,而不关注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也有忽视对幼儿方法的教学,专注于答案的解答。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的形式,对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大班幼儿思维特点,着重从设计问题情景出发,引导幼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方法交流的环节则侧重比较谁的方法更快、更方便,使幼儿深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方法,体验运用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功。
在“小熊分饼”活动的研讨中,我们在活动方案中设置了为两只小熊公平分饼的问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操作、讨论来解决问题。并通过不同形状的饼、不同分饼方法的比较,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感知和运用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独立思考操作的个别化学习
独立思考是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积极地探索创设个别化活动环境,帮助幼儿积累主动运用不同思维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阶段的思维内容与要求,选择适合幼儿独立操作的思维练习内容,设计多项个别化思维练习活动。设计中,我们强调对幼儿任务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任务卡提示,引导幼儿养成学会先看清、看懂任务卡,再进行思考操作的习惯。
“猜猜它的位置在哪里”的活动中,我们在同一项内容中设计了多个任务卡,即把活动要求分解不同层次。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卡,根据任务卡上的提示,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后再自行对照答案图检查。这一过程让幼儿有了独立、认真、细致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机会,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注重分享交流环节中的方法比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比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操作方法,提升幼儿思维能力。交流中以“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猜的?谁的方法简单方便?”引导幼儿对思维方法的关注,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
二、从兴趣阅读切入,为学习习惯准备
大班下期的阅读活动,由于不同幼儿在识字量上的差异,造成在阅读活动中倾听、理解不均衡的问题。认字多的幼儿常常会因独立阅读而忽视倾听别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研讨,以兴趣阅读为切入,在阅读中创设情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倾听习惯。我们分析阅读材料,根据不同内容和侧重点将以认读汉字为主的阅读、以看图讲述为主的阅读以及以观察情景的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运用策略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关注倾听的重要,学会在仔细倾听,学会在倾听基础上的补充、评价。
在《看图说话》阅读本的活动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模式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按图的顺序独立阅读,鼓励不同识字量的幼儿用自己的方式阅读。然后,引发幼儿通过各自对阅读的理解、感受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分享解决,这一过程是利用差异资源进行相互学习,运用细致的倾听展开活动的重要环节。最后的集体完整阅读、整体感受交流,使幼儿在倾听中完善自己对图片的观察、故事的理解。又是一个刺激幼儿倾听的机会。这个模式的运用,已收到实际的效果,对大班下期幼儿尤其适用。
三、从转变活动方式切入,为学习兴趣准备
幼小衔接在学习性适应方面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应从情感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感。让幼儿习惯在生活中学习,并能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活动方式的转变是以幼儿的发展特点来决定的,如果沿用过去的知识衔接,固定的活动方式则趋向小学化,造成幼儿学习兴趣的低落。我们认为,只有确立幼小衔接的观念,才能明确教育方法,让活动方式顺应幼儿的特点,让幼儿乐意主动参与,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持久性。
春游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将这个话题作为一个幼小衔接专题活动内容,根据大班幼儿独立、自主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努力地找寻幼小衔接活动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对活动进行设计安排,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自己长大了的积极情感,学习一些合作、策划、统计等的经验。活动从喜欢去哪的多项选择,到投票决定最终的目的地,到为春游准备什么合适的物品,给家长写通知书,分组策划春游活动内容,等多个活动组合,从情感上激发了幼儿留恋幼儿园生活、萌发长大了,独立做有意义的事的情感,同时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实践与探索,让我们领悟,只有立足于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幼儿的终身学习、后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感到,学会幼小衔接活动的形式是容易的,而掌握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具备幼小衔接的意识是难的,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摸索研究,在实践中反思才能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第四篇:幼小衔接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长春市二道教育实验幼儿园
2012年8月,根据《基础教育各学段衔接课题研究方案》的精神,在二道区教育局课题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园确立的课题“幼小衔接中幼儿习惯的培养”通过了立项审批。从课题确立以来,教育局、教科研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局分管领导和教研员多次亲自参与了共同体的研究工作,并及时给予了指导和点拨,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行。
一、课题的基本内涵和内容
1.本课题核心内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关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在习惯培养上的衔接,了解、分析幼儿园、小学在语言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性;探索幼儿良好语言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三方共同配合承担起培养幼儿良好语言学习习惯的任务,实现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习惯培养的一致性、相承性、连接性,达到为孩子入学降低难度、减少坡度的目标,让孩子顺利度过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转型期”。
2.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1)倾听习惯的问题。(2)完整话表述的问题。(3)朗读、诵读的问题。(4)幼儿前书写姿势的问题。
3.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园课题组确定了小、中、大各年龄段研究的重点及目标包括:
第一学段(小班)以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愿意与人交谈,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听懂普通话,并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
第二学段(中班),尝试利用图文并茂的资源,找准读与认的结合点,加强说话、指读为重点,初步培养孩子倾听别人说话,尝试用完整话表达意愿的习惯。
第三学段(大班)拓宽幼儿说话的的渠道,丰富幼儿词汇,用不同的字、词说完整话为培养重点;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幼儿积累丰富语言、养成倾听别人说话并提出不同意见的良好习惯;尝试开展孩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等生活活动,为入小学做准备。
二、课题推进的策略和做法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
2012年8月—2012年9月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了解教改信息,结合幼儿园、小学教育现状,确立子课题,撰写研究计划。
2012年9月—2013年9月为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总结思考前期工作,撰写阶段性 实验成果报告,准备下一阶段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2013年9月—2013年12月为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整理汇总各种研究资料,汇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我们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也在按照研究计划有序推进,部分目标得到了现实性的落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开题初期,我们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课题开题活动,通过对课题计划的解读、研究内容的分解,让教师对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其次,幼小教师一起亲临学校和幼儿园课堂,目睹幼小教育教学的差异,形成了共同关心课题研究的氛围。由于该选题是真正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来自于老师们真正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研究的切入点也与老师们的教学实践紧密关联、可操作性强,因此,课题真正得到了老师的关注,激发了老师们参与研究的热情。
(二)深入调查,确立课题。
为找准幼小教育中不相适应的真实问题,我们采用书面问卷、个别访谈、集体交流等方式对教师、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小学教师进行了座谈,并发放了“幼儿园和小学衔接教育调查问卷”80多份,获得了大量真实的信息,了解了两个学段之间的差异,弄清了需要衔接的研究点,为课题的 深入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调查摸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幼小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应是兴趣与习惯的衔接,衔接工作应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入手。同时,冷静地分析了我区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领导的帮助下,最后确定了课题——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并顺利通过了课题组的审核。
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对课题实验做出了规划和计划,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逐步进入研究状态,掌握研究方法,为课题顺利开展、有序推进做好了前期准备。
(三)健全组织,强化管理。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实力,开题初期,我们确立了“领导引领、骨干参与”的课题思路,本着规模由小到大逐步推开的原则,成立了园长任组长,业务园长、保教主任及骨干教师参加的课题小组,确立了研究方向,保证了课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施阶段,我们及时调整了课题管理策略,采取了“横向覆盖、纵向深入”的方式,即横向采取大班年龄组的教师全部参与课题研究,纵向从小班开始,每个年龄段确立2个课题班,这样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覆盖面,又保证了课题组不断注入新生力量,使研究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更便于积累经验。目前,我园已拥有了10个课题班,20多名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保证课题研究具备了现实性、对比性、科学性和延续性。
(四)交流互动,逐步推进。
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一起聚焦课题、聚焦研究内容,开展了会议座谈研讨、互入课堂诊断、体验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不断总结、解决问题,让教师对课题研究有了感性的认识,从中吸取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扎实推进实践探索,有效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例如,课题组互进课堂,进一步做好教师教学行为的衔接工作。我园课题组成员先后与小学老师互入课堂观摩教学活动,亲身体验各学段的不同教学模式。活动后,两个学段间,互相诊断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不衔接的现象。最后,两个学段的老师,互换身份,通过小学老师组织大班的语言教学活动、幼儿园老师讲一年级语文课,互相体验对方课堂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况。这样,我们的教师将小学教师好的经验、做法运用于幼儿园教学实践,通过教师自身言语的完美来影响和带动孩子们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同时,我们也给小学教师提出一些儿童化教学的建议,使两个学段真正找到衔接的平衡点。
又如,我们强调孩子的体验式学习。定期组织大班幼儿 走访小学,孩子们怀着对小学的向往和好奇步入小学校园,用自己的眼睛认真寻找着小学和幼儿园生活的差别。当孩子们看到一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整齐摆放的学具、端正的坐姿、完整响亮地表达时,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减少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为其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做好了心理铺垫。
另外,我们也坚持开展了“幼儿口头作文”、“晨间小小广播站”、“我与经典同行”、“幼儿讲故事、诵诗歌竞赛”等活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习惯。大班幼儿每周组织一次入小学前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系列社会活动,拓宽了课题研究领域,语言习惯的养成渗透、延伸到了其他学科。
一年来,课题组先后开展了“幼小衔接课堂教学”交流活动5次,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形成深入推进研究的行动策略,实验教师们普遍反映这样的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收益很大。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和成果
目前,课题研究已进入阶段性总结时期,课题实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园教研管理的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教师衔接意识得到了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教师 的教,不再是盲目的,形成了教学、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习惯,逐渐有了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教学中,教师既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了孩子的习惯培养。在教师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语言积累丰富了,读写兴趣更浓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其他方面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例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管理值日生等等。
二是教师研究能力得以渐进提高。通过参与研究,增强了我园课堂教学研究氛围,追求浮华、好看的花架子少了,扎扎实实的研究活动多了,并在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实现了由“教书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三是教师反思和积累的习惯逐步养成。老师们能自觉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既关注教材对幼儿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又关注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随之提高了。再如,以往园本教研,由于目的不明,研究方向不集中,难免会流于形式或随意。现在,老师们能结合课题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搜集相关的案例,并自觉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研究实践,不断地纠正偏差,从而保证课题实验更加稳妥有序地开展。
四、课题研究的思考和困惑
课题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进一步解决。一是在大班学段的研究中,如何解决尊重孩子个性与小 学整齐划一的常规要求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由于考核教师、评价学生体系不同而造成的不衔接的问题。
二是幼儿园的家长是多层面的,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形成,更需要在家庭中得以坚持,因此,如何进一步强化交流与沟通,形成有效的家园教育合力,还需深入研究、探讨。
总之,参与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来,我们的认识和收获虽是零碎和片面的,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做好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今后,在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集中精力,抓紧做好论文和资料的收集成册工作、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全力准备,争取如期结题。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幼小衔接总结
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菊
花
台
幼
儿
园
2015年1月
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幼儿园时代是人生充满快乐的时代,也是孩子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幼儿园时代的欢乐是无限的、最难忘怀的,幼儿园生活结束后,孩子们将步入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小学。现把我们在幼小衔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更为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非常重要。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大班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虽然孩子经过两年多的集体生活,在自理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普遍存在着做事拖拉、不爱整洁等毛病。于是我们就时时提醒幼儿准时入园,不迟到和无故缺席,抓紧课间10分钟休息时间解大小便,用给小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特别针对平时做事拖拉,不拘小节的孩子,要求他们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其次让幼儿学习模仿小学生的自我服务劳动。在“走近小学”的活动中,幼儿逐步学会了背书包,卷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每周我们都定期检查,持之以恒,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孩子在学习兴趣和能力上的差距很大,有些孩子思维敏捷,反应快,学习兴趣浓厚,可也有些孩子多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爱动脑思考。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走进小学,应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首先从倾听习惯入手,通过听故事、儿歌、古诗等,让孩
子从最自然的方式开始接受并模仿。在教学时教师注意语言的精炼,提醒幼儿听清问题,根据问题回答。帮助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幼儿组织语言,让他们消除紧张心理,逐步学说、会说、大胆说。做练习题时采用先统一倾听老师读题后再动笔的要求,并逐步减少重复读题的次数,帮助幼儿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同时增加幼儿的阅读机会,在图书角提供书籍,鼓励孩子大胆表达。中午开展“故事会”活动,在倾听完故事后让孩子来复述故事,鼓励孩子把家里听过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孩子,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活动中多设疑、设困,鼓励幼儿大胆地思考,培养发散型思维。
三、储备必要的知识经验
从幼儿园到小学,正规的课业学习取代游戏成为孩子主要的活动方式。数学和语文将成为孩子主要学习的科目。所以在入学前,认识汉字是很必要的。因此可以每周安排一次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儿歌中学习汉字。
小学的数学是从最简单的计数和运算开始的,许多在幼儿园学习过的10以内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在小学还要学,如今小学的数学教学十分注重对孩子思维能力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学初就把计算教学的要求认真定位。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数学衔接,可以选择一些课外补充练习,如:《学前准备100题》,作业单等,让父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指导完成,通过多方面提高了幼儿的计算能力,照顾到个别差异。
四、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为活动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加强了值日生的运用范围,使每位幼儿一周内都有事情做,在值日生栏目中不仅任务交代明确,而且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我们还尝试着培养一些组织能力强的幼儿担任组长、检查员。在临近期末时为了激发幼儿的上进心,每天选出一位幼儿进步最大担任小班长,告诉他们小学里的好孩子能当班干部,激发幼儿的荣誉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
另外,进入大大班后,我们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逐渐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回家所要完成的课前准备和任务转达给家长听,这样既加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锻炼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以便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