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与严-师德的核心
2011年营口市教育局 局直学校师德论坛论文
爱与严—师德的核心
营口市第九中学
张
军
爱与严—师德的核心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因为,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教育的钥匙;爱是教育成功的种子。但热爱学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严格要求也是十分重要内容。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对老师“爱”的理解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老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老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老师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老师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老师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二、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老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老师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老师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
三、有爱不等同于有完美的师德
我们许多老师常常埋怨:“怎么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关怀、那么多的爱心,我们的学生仍不懂礼貌、不尊敬老师、冷漠自私,一点也不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这恐怕就是老师爱的方式不当的原因吧。目前老师对学生爱的方式不当有人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家长型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爱,这种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老师自尊、利已和虚荣的基础之上。表现在老师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语训斥,甚至辱骂体罚。因为仍有一些老师主人“服从便是美德”,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显然,这种爱是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2、保姆型 在班级管理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轻易放手。对于这种爱,不同年龄、见识的学生看法就有别。年龄稍小的学生认为这是老师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爱护,而见识稍多、年龄稍大的孩子会想,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是对他能力的剥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姆型”的老师是“吃了亏”却不见得“讨好”。
3、暖水瓶型 有些老师爱学生,但表现出来外冷内热。变是像“暖水瓶”一样,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从不“失态”。这种“暖水瓶型”的爱学生,往往难以让学生感悟,师生情感难以交流,结果学生对老师是“敬而远之”。
4、势利型 一些老师对优秀生与差与的爱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对于优秀生,爱意常常溢于言表,而差生,则完全忽视或冷处理。老师喜欢优秀生本属正常,但这种爱变为“嫌贫爱富”,则有损教育公平的主旨,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更不利于良好班级的形成。
四、老师对学生的严
在育人实践上,一些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动机也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创伤,心理被压抑,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真正的严应该是:
1、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老师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学生依赖性、神经质、故意„„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严而有格 “格”就是范围、分寸。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一学生未定一定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老师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草率批语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老师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语人,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
五、爱与严的关系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老师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结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难道不好吗?打打闹闹,嘻嘻笑笑,推动了老师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老师关系好,我不做、不听,老师又不会怎样,这样,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老师对学生一味地严格,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学生也能遵守各项制度,在一般人眼中,有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不错的班级,但时间长了,学生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老猫一样,害怕之至。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退学、逃学、辍学等。老师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指点、引导、开导等,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
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严与爱相辅相承,严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必须从严出发,从爱要求。
营口市第九中学 张军
2011年11月18日
第二篇:爱与责任是师德的核心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核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那么如何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怕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第一次踏上教室的讲台便开始了他育人的生活,并且贯穿于教学生涯的始终。育人不仅仅体现者教室里、课堂上,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已经走过了二十五多年,二十五年来我一直以一个“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一、爱学生是没有选择的,因为我是教师
人们都知道老师要爱学生,如何做到爱学生恐怕就会因人而异了。我是这样理解的1、爱学生首先是接纳学生,不仅是接纳“优秀生”,同时要接纳学困生;不仅要接纳学生的优点,更要接纳学生各种缺点和不足,因为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只有无条件接纳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发展潜能,才能体现实施真正的教育。
2、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担任122班的班主任工作,3、爱学生还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更重要的表现在关注积极,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关注学生积极的一面,关注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关注学困生的进步
二、担当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我是教师
教师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在具备爱心的同时,还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责任意识。
1、履行岗位职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上课是教师的天职,只要你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因为上课没能及时去孝敬老人,因为上课顾不上照看自己的孩子,因为上课没有和朋友聚会„„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是教师。从代数学课到代心理健康课,二十五年来,我每个学期初都会和学生约定本学期不请假,特别是不请事假,四五十个学期过去了,我的承诺变成了现实,在我的字典里很难找到请假这个词,去年我担任心理健康老师,每班每周一节课,不属于考试的科目,免不了有人把它和副课联系在一起,按照常理副课理当没有主课那么重要,甚至有人认为这个课是可有可无的课。我想说的是,这种“常理”是错的,我理解的每周一节心理健康课是整个课程的重点,因为心理健康和躯体无疾病同样重要,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做事的资本。于是我不能耽误学生一节课,耽误一节课就是耽误一周的课,学生学习生涯当中能够包含多少个一周呢,他们耽误不起的。
第三篇:师德的核心是“爱与责任”
师德的核心是“爱与责任”
师德就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既包括人的基本品德,也包含教师的职业道德。人的基本的道德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是组成师德的两个基本内涵。
师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特殊重要的地位,所以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师道立,圣人出。”就强调了师德的重要作用:“师德是哺育一代代社会新人的心灵甘露;师德是引导社会文明行为的具体榜样;师德是医治社会痼疾的良医;师德是创造美好明天的文明使者。”师德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存在于教师身上的,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它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作为物质载体;它需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作为支撑;它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为保障。师德结构是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与人的基本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几方面因素和谐统一成为坚固的整体。
师德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核心是“爱与责任”。爱与责任就是师德素养的核心,就是师德之魂。
首先,教师要有“爱”于胸。爱是教师影响孩子精神世界的关键因素,这种爱建立在以真诚炽热的情感、理智、智慧、丰富思想和高尚情操为基础上的正确的爱、明智的爱、人道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沉,愚昧无知等等,绝对不会孕育出真正的爱。从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只有真正热爱学生的老师,才会并必然会受到学生真心实意的爱戴。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苏霍姆林斯基明确的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像这样做的例子其实很多。1951年8月,中央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陈鹤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会议。在会议闭幕宴会上,他被代表们推举出来讲几句话。他说:“我今年60岁。假如有人问我:‘你来生愿意干什么?’我说:‘我还愿意做教师’。要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我太喜欢孩子’。”斯霞在70年的执教岁月里,斯霞老师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为教育思想宝库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她的“童心母爱”论。用她的解释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要与孩子打成一片,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学生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还有今年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上海市尚文中学的黄静华、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等等。不管是教育战线上的老前辈还是当代教师队伍中的时代楷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有“爱”于胸。如果没有爱,则万物自身的生活是死气沉沉的;如果没有爱,则万物自身的生长是七拼八凑的;如果没有爱,则所见的是一片漆黑的。如果教师没有爱,那么哪来力量,哪来责任哪来民主,哪来奉献,那么又哪来对学生真诚的关怀、宽容、同情和理解?如果说父母无私的爱自己的孩子那是一种基于血缘的本能,那么老师的“师爱”就是基于责任和某种更为高尚的东西的超越这种动物本能的更伟大的爱。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伟大!
其次,教师要有“责任”在肩。“爱”就意味着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责任最重大、最光荣的职业。“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中”,他“在为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人”。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强烈的责任心,那怎能胜任教师职业,怎能实现一个教师的真正价值,怎能完成家庭的、国家的重托?“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优秀教师的一个个事迹说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他们“既爱事业又爱学生”,是一个个“完美的老师”。所以,可以这样说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最重大的责任和最无私的爱心。“爱与责任”,我们可以从所有优秀的教师身上找到;可以用所有师德高尚的教师的动人事迹来证明。
师德师风建设中应该抓住师德素养的核心——“爱与责任”,以此为师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逐步提高教师的师德。那么每一名人民教师,不管你身处何处,也不管你是富有的还是贫困的,都会时刻把“爱与责任”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第四篇:班主任的爱与严
班主任的爱与严
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 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
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问题。
一、对班主任“爱”的理解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二、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
三、爱的几种不当类型
我们许多班主任常常埋怨:“怎么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关怀、那么多的爱心,我们的学生仍不懂礼貌、不尊敬老师、冷漠自私,一点也不理解班主任的一番苦心?”这恐怕就是班主任老师爱的方式不当的原因吧。目前班主任对学生爱的方式不当有人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家长型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爱,这种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班主任自尊、利已和虚荣的基础之上。表现在班主任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语训斥,甚至辱骂体罚。因为仍有一些班主任主人“服从便是美德”,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显然,这种爱是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2、保姆型 在班级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轻易放手。对于这种爱,不同年龄、见识的学生看法就有别。年龄稍小的学生认为这是班主任老师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爱护,而见识稍多、年龄稍大的孩子会想,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是对他能力的剥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姆型”的班主任是“吃了亏”却不见得“讨好”。
3、暖水瓶型 有些班主任爱学生,但表现出来外冷内热。变是像“暖水瓶”一样,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从不“失态”。这种“暖水瓶型”的爱学生,往往难以让学生感悟,师生情感难以交流,结果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
4、势利型 一些班主任对优秀生与差与的爱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对于优秀生,爱意常常溢于言表,而差生,则完全忽视或冷处理。班主任喜欢优秀生本属正常,但这种爱变为“嫌贫爱富”,则有损教育公平的主旨,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更不利于良好班级的形成。
四、班主任对学生的严
在育人实践上,一些班主任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动机也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创伤,心理被压抑,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真正的严应该是:
1、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学生依赖性、神经质、故意„„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严而有格 “格”就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一学生未定一定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草率批语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语人,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
五、爱与严的关系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结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难道不好吗?打打闹闹,嘻嘻笑笑,推动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关系好,我不做、不听,班主任又不会怎样,这样,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班主任对学生一味地严格,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学生也能遵守各项制度,在一般人眼中,有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不错的班级,但时间长了,学生见了班主任就像老鼠见了老猫一样,害怕之至。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退学、逃学、辍学等。
班主任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指点、引导、开导等,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九八年十二月
(此文于99年1月获合肥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五篇:班主任的爱与严
班主任的爱与严
-------把学生当子女的心得体会
湖北省钟祥市第八中学 徐国文 电话 *** 邮编 431900 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问题。
一、对班主任“爱”的理解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二、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
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
三、爱的几种不当类型
我们许多班主任常常埋怨:“怎么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关怀、那么多的爱心,我们的学生仍不懂礼貌、不尊敬老师、冷漠自私,一点也不理解班主任的一番苦心?”这恐怕就是班主任老师爱的方式不当的原因吧。目前班主任对学生爱的方式不当有人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家长型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爱,这种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班主任自尊、利已和虚荣的基础之上。表现在班主任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语训斥,甚至辱骂体罚。因为仍有一些班主任主人“服从便是美德”,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显然,这种爱是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2、保姆型 在班级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轻易放手。对于这种爱,不同年龄、见识的学生看法就有别。年龄稍小的学生认为这是班主任老师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爱护,而见识稍多、年龄稍大的孩子会想,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是对他能力的剥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姆型”的班主任是“吃了亏”却不见得“讨好”。
3、暖水瓶型 有些班主任爱学生,但表现出来外冷内热。变是像“暖水瓶”一样,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从不“失态”。这种“暖水瓶型”的爱学生,往往难以让学生感悟,师生情感难以交流,结果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
四、班主任对学生的严
在育人实践上,一些班主任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
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动机也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创伤,心理被压抑,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真正的严应该是:
1、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学生依赖性、神经质、故意……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严而有格 “格”就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一学生未定一定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草率批语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语人,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
五、爱与严的关系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结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难道不好吗?打打闹闹,嘻嘻笑笑,推动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关系好,我不做、不听,班主任又不会怎样,这样,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班主任对学生一味地严格,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学生也能遵守各项制度,在一般人眼中,有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不错的班级,但时间长了,学生见了班主任就像老鼠见了老猫一样,害怕之至。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退学、逃学、辍学等。
班主任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指点、引导、开导等,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