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结局
浅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结局
摘 要:小仲马的成名之作《茶花女》问世已近二百年,作品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具有的极高文学价值。《茶花女》最鲜明之处在于其艺术特色,《茶花女》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义与现实社会意义。本文主要从《茶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的个人性格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冲突,分析茶花女悲剧形象的形成,由此分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爱情;社会现实;历史背景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他塑造了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玛格丽特虽身为妓女,但她仍然对于爱情有着崇高的追求。她具有一颗善良的心,虽身在泥泞,但心向光明;追求纯洁的爱情,却无力反抗现实的压迫,最终难以逃脱世俗观念的羁绊。而其悲剧结局,反而升华了她的形象,使这部作品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茶花女的故事内容
小说《茶花女》描写的是十九世纪巴黎的上流社会中一位妓女玛格丽特的故事。玛格丽特是当?r巴黎上流社会的一朵交际花,受到各路社交名流、达官贵人的追捧,自身也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但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玛格丽特却有着一颗质朴的内心,她并不“汲汲于富贵”。长期的奢靡生活让她的身体染上了重病,而她那些身为名流的相好们却对此漠不关心。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玛格丽特相识了暗恋她四年的阿尔弗雷德。当时她正在发病,阿尔弗雷德的体贴真诚打动了她的内心。当内心的坚冰融化后,玛格丽特如同飞蛾扑火,奋不顾身的追求火热的爱情。为了摆脱以前的生活,她倾尽所有与阿尔芒来到乡间居住。却为了维护所谓的“家族荣誉”,不得不离开阿尔芒。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这段爱情画上了句号。这段悲剧爱情,比“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更多了一份荡气回肠;生死两别的结局,比长相厮守的爱情显得更为弥久与坚贞。
二、茶花女单纯的爱情观
茶花女本名玛格丽特,原本是一个质朴的农家少女,在她人生的成长历程中,接受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教育。但当她来到巴黎后,灯红酒绿的巴黎社会迅速腐蚀了玛格丽特原本纯洁的内心,她堕落为妓女,从此沦为了权贵追逐的玩物。在看透了各种虚情假意之后,玛格丽特对于爱情的向往也渐渐迷失。但也正是这种际遇,使得她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幼年时期的生活对于玛格丽特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她在迷茫之中,仍然能坚持内心的一份质朴。她一生挚爱茶花,茶花本就是淡雅的形象,这也与她内心的质朴相契合。她去逛香榭丽舍大街时,总是一个人,尽量不招人注意;她不愿接受一个漂亮、富有,准备为她倾家荡产的年轻人N伯爵,却选择了仅仅对她的关心胜过对她的情爱的阿尔芒。这都是农家少女内心宁静的一份表现。因为保留了内心的质朴,也才能在爱情来临之时奋不顾身,为了与阿尔芒厮守,玛格丽特放弃了所有来到乡间居住。
三、社会环境的现实无情
《茶花女》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巴黎。这一时期,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阶段。在当时上流社会的眼中,妓女作为追求金钱自甘堕落的代表,是为主流社会观念所不齿的。当阿尔芒面对玛格丽特真挚的爱情之时,却不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而他朋友对于他的祝贺是认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情妇”。这一切都表明,在当时巴黎资本主义的社会观念中,妓女是没有地位的。她是“被人供养的女人”,只是巴黎贵族借以炫耀身份的交际花,这种爱情不过是满足富家子弟虚荣心的工具。由此也埋下了阿尔芒父亲反对她们爱情的伏笔。在这种虚荣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无疾而终。
四、阿尔芒自身的局限性
24岁的阿尔芒并非祖居巴黎的本地人士,而是一个外省青年,他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从这一点上,可以分析得出阿尔芒出身并非显赫的权贵家庭,而是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家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玛格丽特需要毁掉自身乃至家族的前途,阿尔芒显然并不具有这种魄力。阿尔芒在巴黎的经济来源是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收入,而不是自己工作所得。他在巴黎过着寻欢作乐的纨绔生活,却没有为前途奋斗。从这方面来看,阿尔芒与巴黎的纨绔子弟并没有本质区别。他暗中爱上玛格丽特四年,但在这种形象下,反而像是一种对得不到的昂贵玩物的向往。在笔者看来,阿尔芒在与玛格丽特的爱情中,得到的与他所付出的并不相当。阿尔芒的爱情与玛格丽特崇高的爱情相比,显得如此轻浮。在收获了玛格丽特真挚爱情时,却产生了猜疑,对玛格丽特发出质问。而与玛格丽特住在乡下的时期,玛格丽特为了偿还债务,与老公爵保持了联系。阿尔芒并没有为玛格丽特考虑,反而怒火中烧,认为她的爱情不够忠诚。这一切都表现出了阿尔芒对于这份爱情轻浮的态度,也许正如他朋友所说,玛格丽特只是阿尔芒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玩物。最终玛格丽特离开后,面对玛格丽特拙劣的谎言,阿尔芒不加思考就选择了相信,这让人难以置信。
五、结语
文学应该赞赏美好,歌颂善良,因此悲剧所描写的形象不应该只是普通人,而是要作为一个群体或阶层的代表。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她气质出众,美丽聪慧,同时对于爱情忠贞无私。也正是由于这份完美,导致其悲剧更加震撼人心。“爱是人性王国的核心,是这个王国中最活泼最美丽的,充满生命的根本因素,是人类文明积淀程度的一面镜子。因此作家要表现人性的尝试就应当真切地表现爱的真实过程”。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J].语丝,1925(15).[2]李家君.瞬间绽放凄美永恒[J].语文学刊,2006,06:34-36.[3]王怀通等编著.马列文论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309.[4]小仲马著,王南方译.茶花女[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2:140-159.[5]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0.[6]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作者简介:
张兢,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师范学院。
第二篇:美丽的悲剧《茶花女》英文读后感
美丽的悲剧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奇怪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次提及小仲马的名字的时候,首先映在我们脑中的便是《茶花女》这部永世不朽的著作。为什么说它是著作,因为它并不单单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描写有关爱情的书,而是一本全
面的,动人的,唯美的,撕心裂肺的神来之笔。
现实 & 社会
她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姑娘,否则她不会为爱放弃一切,但是她却堕入红尘,做了被人唾弃的妓女。实在是不愿意用妓女这两个冷冰冰的字眼来形容她,或许交际花这个词语更适合她吧。因为只有她才是名副其实的一朵娇艳欲滴的诱人的花。在这个只是表面华丽,而内心里丑陋的现实社会里,人们彼此互相欺骗,在这用虚伪遮掩的世界里,她的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更是无法逆转的。或许连她自己都厌恶这一切。在她的周围,没有人对她付出真情,没有人是真正爱她的。普吕珰丝,若不是为了得到酬金,她会对玛格丽特到卑躬屈膝的地步吗;那些情人,若不是为了得到她,他们会供养她吗;那些买卖人,若不是为了在她身上大赚一笔,会在她身上费心机吗„„答案我们可想而知。一直到她病入膏肓之时,她们才露出原形。一张张可怕得让人作呕的脸,面对她,他们不再需要那张虚伪的面具,只因为她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人便急于拍卖她的物品。她就像一群没
有用的垃圾,被遗忘,被抛弃,被压在底层,无声无息。所以说促成她一生悲剧的幕后黑手
是社会,这一点也不为过。
阴影 & 本性
玛格丽特是交际花,所以虽然她放弃了一切,但是仍无法改变现状,在那里没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说相信一个交际花会从良,她永远活在那不堪回首的阴影里。其实如果她没有遇到阿尔芒,或许她的一生 将永远活在那肮脏的世界里,带着那一点点善良的本性辗转与她的各个情人之间吧。可是命运让她遇到了那个她一辈子都爱不够的男人,所以,她的世界有了光芒与纯良。可是生活的时钟不会停留在最幸福的时段,没有人可以改变他们所想改变的。最终她还是为了阿尔芒,再度回到那淫乱的世界中去了,同时也为了他的妹妹,一个和她素未谋面,毫无关联的人,只因为她是他的妹妹。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
清玉洁。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
快乐 & 痛苦
玛格丽特并不后悔所有的选择,她深信当他知道真相,她会在他的眼中显得格外崇高,虽然是发生在她死后的事情。玛格丽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她一个人面临着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愿让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芒给予的。阿尔芒的出现,是使她走向命运终点的催化剂。使她的悲惨命运更加深化。或许没有阿尔芒出现即使没有了闪耀点,也不会有深切的痛苦。或许正是因为阿尔芒,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彩。她才能够从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完全的解脱。
被爱 & 爱
我想如果有机会让玛格丽特重新选择的话,她一定还是希望在她的生命中能够遇到阿尔芒,因为她的一生都是虚伪的,而他却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真实。就算在玛格丽特活着的最后一刻并没有见到她的最爱,但是我想她的脑海中一定一直回忆着,回忆着„„但是她或许并不希望阿尔芒再见到她,爱上她。因为她知道阿尔芒为了爱她受了太多的苦,流了太多的泪,她给他带来了太多的痛苦。而她却不幸望他为了她而受苦。只有真爱,才是希望对
方幸福,希望对方比自己更幸福。
玛格丽特是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莲,洁白无瑕,透着光亮,虽然这光那么微弱,那么缥缈,最终还被黑暗,这般强大的力量吞食掉,但是她也是一张弓,虽然外表被剥食得一
无所剩,而内心却是坚固、圣洁的。或许这就是我们所有人都那么爱她的缘故吧!茶花女》读书笔记
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一个悲惨的人物——茶花女。虽然她是一个妓女,被认为是“没有心肝,没有理智的人,是一种榨钱的机器”,但是她的命运却如此催
人泪下。对这个饱受创伤,最后在一个冷漠中死去的可怜姑娘,作者同样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她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姑娘,否则她不会为爱放弃一切,但是她为何入红尘,做了妓女。这个使她永无翻身的地狱,是她自愿的,还是被逼于无奈?在这个只是表面华丽,而内心里丑陋的现实里,人们彼此互相欺骗,用虚伪遮掩在世界里,她在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更是无法逆转的。或许连她自己都在厌恶这一切。在她的周围,没有人对她付出真情,没有人是因为为了她而爱她。普吕珰丝,若不是为了得到酬金,她会对玛格丽特到奴颜婢膝的地步;那些情规,若不是为了得到她,他们会供养她吗;那些买卖人,若不是为了在她身上大赚一笔,会在她身上搞投机吗……不会,不会,不会……。一直到她名将就木之时。她们才露出原形。一张张可怕甚至事业心的脸,而对她,他们不再需要那张虚伪的面具,只因为她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人便急于拍卖她的物品。她就像一群没有用的垃圾,被遗忘,被抛弃,被压在尘芥堆的底层,无声无息。或许她生命里最闪光的一点是阿尔芒,他们彼此都负出了趋势的感情,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但是他们这段爱情,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承认,得不到任何人的允许,得不到这个社会的许可。玛格丽特是妓女,虽然她放弃了一切,但是仍无法改变现实,在那里没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说相信,一个妓女会从良,她永远活在妓女的阴影里。最终还是为了阿尔芒,又沦落了。同时也为了他的妹妹。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
阿尔芒虽有软弱的一面,但是他冲动,易怒,妒忌心又如此之强。他并不理解玛格丽特,他如此偏激地认为自己受骗了,不断地进行报复,他的心中越是充满恨,越是显得玛格丽特的痛,她的悲。但是玛格丽特并不后悔所有的选择,她深信当他知道真相,她会在他的眼中显得格外崇高,然而却发生在她死后的事情。玛格丽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她一个人面临着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愿让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芳给予的。(面临死前要永远的诀别是最痛苦的)阿尔芒的出现,是使她走向命运终点的催化剂。使她的悲惨命运更加深化。或许没有阿尔芒出现即使没有了闪耀点,也不会有深切的痛苦。或许正是因为阿尔芒,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彩。她才能够从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完全的解脱。
玛格丽特是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莲,洁白无瑕,透着光亮,但是这光却那么微弱,漂涉渺。最终还是被黑暗,这般强大的力量吞食掉,她也是一张弓,外表被剥食得一无所剩,而内心却是坚固、圣洁的。但是她为了能将箭射得更远、更准,她在不断崩累自己,直到自己被毁灭掉。
第三篇:美丽的悲剧《茶花女》英文读后感
美丽的悲剧----《茶花女》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奇怪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次提及小仲马的名字的时候,首先映在我们脑中的便是《茶花女》这部永世不朽的著作。为什么说它是著作,因为它并不单单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描写有关爱情的书,而是一本全面的,动人的,唯美的,撕心裂肺的神来之笔。
现实 & 社会
她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姑娘,否则她不会为爱放弃一切,但是她却堕入红尘,做了被人唾弃的妓女。实在是不愿意用妓女这两个冷冰冰的字眼来形容她,或许交际花这个词语更适合她吧。因为只有她才是名副其实的一朵娇艳欲滴的诱人的花。在这个只是表面华丽,而内心里丑陋的现实社会里,人们彼此互相欺骗,在这用虚伪遮掩的世界里,她的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更是无法逆转的。或许连她自己都厌恶这一切。在她的周围,没有人对她付出真情,没有人是真正爱她的。普吕珰丝,若不是为了得到酬金,她会对玛格丽特到卑躬屈膝的地步吗;那些情人,若不是为了得到她,他们会供养她吗;那些买卖人,若不是为了在她身上大赚一笔,会在她身上费心机吗……答案我们可想而知。一直到她病入膏肓之时,她们才露出原形。一张张可怕得让人作呕的脸,面对她,他们不再需要那张虚伪的面具,只因为她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人便急于拍卖她的物品。她就像一群没有用的垃圾,被遗忘,被抛弃,被压在底层,无声无息。所以说促成她一生悲剧的幕后黑手是社会,这一点也不为过。
阴影 & 本性
玛格丽特是交际花,所以虽然她放弃了一切,但是仍无法改变现状,在那里没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说相信一个交际花会从良,她永远活在那不堪回首的阴影里。其实如果她没有遇到阿尔芒,或许她的一生 将永远活在那肮脏的世界里,带着那一点点善良的本性辗转与她的各个情人之间吧。可是命运让她遇到了那个她一辈子都爱不够的男人,所以,她的世界有了光芒与纯良。可是生活的时钟不会停留在最幸福的时段,没有人可以改变他们所想改变的。最终她还是为了阿尔芒,再度回到那淫乱的世界中去了,同时也为了他的妹妹,一个和她素未谋面,毫无关联的人,只因为她是他的妹妹。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
快乐 & 痛苦
玛格丽特并不后悔所有的选择,她深信当他知道真相,她会在他的眼中显得格外崇高,虽然是发生在她死后的事情。玛格丽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她一个人面临着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愿让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芒给予的。阿尔芒的出现,是使她走向命运终点的催化剂。使她的悲惨命运更加深化。或许没有阿尔芒出现即使没有了闪耀点,也不会有深切的痛苦。或许正是因为阿尔芒,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彩。她才能够从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完全的解脱。
被爱 & 爱
我想如果有机会让玛格丽特重新选择的话,她一定还是希望在她的生命中能够遇到阿尔芒,因为她的一生都是虚伪的,而他却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真实。就算在玛格丽特活着的最后一刻并没有见到她的最爱,但是我想她的脑海中一定一直回忆着,回忆着……但是她或许并不希望阿尔芒再见到她,爱上她。因为她知道阿尔芒为了爱她受了太多的苦,流了太多的泪,她给他带来了太多的痛苦。而她却不幸望他为了她而受苦。只有真爱,才是希望对方幸福,希望对方比
自己更幸福。玛格丽特是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莲,洁白无瑕,透着光亮,虽然这光那么微弱,那么缥缈,最终还被黑暗,这般强大的力量吞食掉,但是她也是一张弓,虽然外表被剥食得一无所剩,而内心却是坚固、圣洁的。或许这就是我们所有人
都那么爱她的缘故吧!
茶花女》读书笔记
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一个悲惨的人物——茶花女。虽然她是一个妓女,被认为是“没有心肝,没有理智的人,是一种榨钱的机器”,但是她的命运却如此催人泪下。对这个饱受创伤,最后在一个冷漠中死去的可怜姑娘,作者同样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她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姑娘,否则她不会为爱放弃一切,但是她为何入红尘,做了妓女。这个使她永无翻身的地狱,是她自愿的,还是被逼于无奈?在这个只是表面华丽,而内心里丑陋的现实里,人们彼此互相欺骗,用虚伪遮掩在世界里,她在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更是无法逆转的。或许连她自己都在厌恶这一切。在她的周围,没有人对她付出真情,没有人是因为为了她而爱她。普吕珰丝,若不是为了得到酬金,她会对玛格丽特到奴颜婢膝的地步;那些情规,若不是为了得到她,他们会供养她吗;那些买卖人,若不是为了在她身上大赚一笔,会在她身上搞投机吗……不会,不会,不会……。一直到她名将就木之时。她们才露出原形。一张张可怕甚至事业心的脸,而对她,他们不再需要那张虚伪的面具,只因为她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人便急于拍卖她的物品。她就像一群没有用的垃圾,被遗忘,被抛弃,被压在尘芥堆的底层,无声无息。或许她生命里最闪光的一点是阿尔芒,他们彼此都负出了趋势的感情,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但是他们这段爱情,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承认,得不到任何人的允许,得不到这个社会的许可。玛格丽特是妓女,虽然她放弃了一切,但是仍无法改变现实,在那里没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说相信,一个妓女会从良,她永远活在妓女的阴影里。最终还是为了阿尔芒,又沦落了。同时也为了他的妹妹。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
阿尔芒虽有软弱的一面,但是他冲动,易怒,妒忌心又如此之强。他并不理解玛格丽特,他如此偏激地认为自己受骗了,不断地进行报复,他的心中越是充满恨,越是显得玛格丽特的痛,她的悲。但是玛格丽特并不后悔所有的选择,她深信当他知道真相,她会在他的眼中显得格外崇高,然而却发生在她死后的事情。玛格丽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她一个人面临着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愿让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芳给予的。(面临死前要永远的诀别是最痛苦的)阿尔芒的出现,是使她走向命运终点的催化剂。使她的悲惨命运更加深化。或玛格丽特是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莲,洁白无瑕,透着光亮,但是这光却那么微弱,漂涉渺。最终还是被黑暗,这般强大的力量吞食掉,她也是一张弓,外表被剥食得一无所剩,而内心却是坚固、圣洁的。但是她为了能将箭射得更远、更准,她在不断崩累自己,直到自己被毁灭掉。
美丽的悲剧----《茶花女》
马丽萍 2015年7月
第四篇:论《水浒传》悲剧结局的原因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
年 级: 2010 级
班 级: 01 班
姓 名:
IC卡号:0182103***** 指导老师:
日 期:2011年5月15日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
论《水浒传》悲剧结局的原因
姓名:***
四川教育学院611130
Tel:15828******
E-mail:27******** @qq.com
【摘要】:小说《水浒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贯穿全书、无比鲜明的爱憎立场,众多既让人钦佩不已又让人叹惋的英雄人物,但这些都不足以抹煞掉整本小说从中透露出的悲剧情愫。也许正是施耐奄先生在经过再三考虑后对小说的结局做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安排。然而,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只不过《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的现实背景下,由作者施耐庵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其中故事是经过民间不断地流传、改编,之后施老先生再根据自己的总结、编排而成的一部小说。本文将从小说《水浒传》悲剧结局来论述产生这一悲剧结局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原因、社会历史、文化、人性
悲剧结局是《水浒传》的重要思想,让很多读者在读完之后不禁扼腕叹息。金圣叹曾对《水浒》进行了腰斩[1],使之成了“断尾巴的蜻蜓”。[ 2 ]但仍然消除不了走向悲剧结局的痕迹。悲剧是由招安导致的,揭示了农民革命的弱点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本质,进一步阐明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本文力图从尊重小说作者创意图的原则出发,探讨一下《水浒传》悲剧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人性背景等。
一、《水浒传》悲剧结局的社会历史背景
《水浒传》是在元末明初的现实背景下,由作者施耐庵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其中故事的情节是以北宋末年的历史为背景的。这种复杂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水浒传》中所反映的生活归结为北宋末年的历史真实的现实生活,而应联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征和明代的现实生活来认识《水浒传》中所反映的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且,作为文学作品,其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又是社会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认识《水浒传》所反映的生活,也不能离开作家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分析《水浒传》最终的结局问题。
宋江起义发生的时间是在北宋末年。由于北宋末年政治日渐腐败,统治阶级对外极力妥协,对内极力大肆搜刮,残酷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造成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更是大兴宫室,浪费无度,创花石纲,劳役繁兴,加之水旱自然灾害的侵扰,人民无法生活,相继发生了宋江和方腊等起义。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却流传了起义的故事。而北宋政权在农民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
起义的打击下变得更加衰弱,终于被女真人占了汴京,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宋徽宗和宋钦宗也成为金国的俘虏。[3]
南宋建立后,偏安江南一隅,并没有抗金的决心,而且重用投降派秦桧,杀害主战派爱国将领岳飞,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也是一个腐败的政权。但是面对半壁江山为金国所蹂躏,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时,许多农民起义开始转变斗争的方向,出现了从“反王”到“勤王”的趋向(《水浒传》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里的忠是对于朝廷、对于政府的忠)。[4]一些原来因反阶级压迫而起义的农民义军与新起的义军,把斗争方向迅速地转到抗金方面来,或接受了宋的招安,或表示愿与宋联合抗金。这是新的政治形势下出现的农民起义的新情况。
腐败的南宋政权勾结蒙古势力消灭了金国,而自己却在1279年被蒙古灭亡。于是蒙元的异族统治在中国的大地上造成了更加黑暗的政治局面。蒙元不仅残酷地镇压了汉民族的反抗,而且采取民族歧视的政策进行统治,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统治并不能维持长久,元末相继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蒙元统治的农民起义,著名的代表人物朱元璋终于在农民起义的基础上于1368年推翻了元朝统治而建立了明王朝。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彻底背离了农民起义的路线,而实行大权独揽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他一方面采取一些恢复生产,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休养生息的措施,一方面又虐杀功臣、造党狱、抄杀不为君用的封建文人。造成明初极为严峻的政治局面。
而宋江起义的故事传说就是在这样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背景下发展演变的,《水浒传》就是在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下最后形成为一部巨著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水浒”故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水浒传》中所反映的现实并不是单一的北宋末年的现实生活,而是包括着北宋末年,南宋、蒙元和明初等不同时期的广泛的封建社会的现实。因此,《水浒》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尤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其中许多重要的情节,并不是历史上宋江起义的真实而具体的敷衍,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的艺术虚构。鲁迅很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盗一面与官兵抗,官兵不胜,一面则掳掠人民,民间自然亦时受其骚扰;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5]他又认为:“至于宋江服毒的一层,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统一天下之后,疑忌功臣,横行杀戮,善终的很不多,人民为对被害功臣表同情起见,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6]鲁迅认为“征辽”一节的形成“亦非始于明,宋代外敌凭陵,国政驰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7]这些都深刻地论证了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
在漫长的“水浒”故事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思潮的不同,由于创作者思想见解的不同,许多情节被创造出来,许多情节被改造了,许多情节更复杂了。这种情况决定《水浒传》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必然十分复杂,而且带有矛盾。
《水浒传》这部作品的实际描写以及它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是一部农民起义的史诗;虽然它也写到了征辽的活动,但并不是一部以抵御外敌为重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宋江在小说中虽然有“统豺虎、御边幅”的思想和征辽的实践,但他主要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而不是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宋江之所以主动接受招安,还是由于他的忠君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这些我将在下文作具体的分析。纵观《水浒》全传,招安毕竟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施行的一种策略,尽管招安解决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招安的结果必然使农民起义走向失败。
二、《水浒传》悲剧结局的文化根源
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社会传统思想对中国不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全国可以说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活跃局面,而在秦灭之后的汉王朝,从武帝开始实行“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正式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20世纪至今的这段时间里,国外很多学者对于中国的儒家思想称之为“儒教”,现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一说法,由此可以想见,一种思想成为近乎于或者说就是宗教的思想,而且在中国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几乎都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指导思想、主导思想,对社会、对国家、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深刻。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君、爱国”的思想及其提倡的一系列严格的礼法制度,对历代的人民产生了严重的思想束缚。忠和义是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血缘宗亲关系结构的观念形态,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伦理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还有后来以儒家经典为主考内容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更是将一代代文人束缚在没有实用价值的“经典”之中。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中庸之道”“隐忍之道”指引着人们“克己复礼”“节欲”“淡泊明志”,众多的仁人志士在这样的思想禁锢下消磨了意志,逐渐地刻在他们心中的忠于皇帝、忠于君、忠于朝廷、忠于父辈的根深蒂固的思想。
宋江作为封建官僚统治机构中的一员,职务定位很自然地便赋予了他忠君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作为押司又是一个不登封建官级品阶的“猥鄙小吏”,职务和地位都使他同下层人民之间保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下层苦难人民的了解和同情,赋予了他人格中的义的内涵,而这种义的人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
格内涵在一定条件下又往往与叛逆性相通。当他杀死了阎婆惜,当他在浔阳楼写下反诗,成了一名被官府所欲捕杀的在逃罪犯时,他终于被逼上了“梁山”,成为朝廷的叛逆者,同那些被逐、被缉、被杖、被囚、被黥、被配等入伙“梁山”的叛逆者一道,进行着叛逆皇帝的活动。
然而,当宋江成为了一名叛逆,参与并领导了“梁山”的叛逆活动时,他原有的根深蒂固的忠君观念并不曾被剪除,仍在他心灵的深处埋藏着。李逵一句“哥哥休说梁山泊主,便作了大宋皇帝却不好”,将潜在于宋江心灵深处的叛逆与忠君的矛盾揭示开了。晁天王死后,宋江便不能不将这一矛盾摆在了实践层面上。
宋江掌握“梁山”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晁天王“梁山”的“聚义厅”为宋江“梁山”的“忠义堂”。一“忠”字之添,标志着“梁山”由叛逆到忠君两种存在性质的转换,标志着由反皇帝到走向招安实践目标的转换。当宋江通过“石碣受天文”,以合法的形式成为“梁山”的主宰时,忠君与招安便也以合法的形式主宰了“梁山”。宋江的就位誓词“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也同时意味着是对皇帝的誓词。宋江对反对他招安所作的解释,正是他在忠君与叛逆的冲突中,忠君战胜了叛逆的内心独白:众弟兄们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从宋江性格的三个发展阶段看,宋江的思想大致上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初是封建正统观念很严重,但他结交江湖好汉,讲究江湖义气,其后身遭压迫,在与梁山泊兄弟共同的斗争中,培养和发展了叛逆的思想,后来接受招安,便以“如今做了国家臣子,都是朝廷良臣”约束自己和梁山泊兄弟们,不允许兄弟们重上梁山造反,从这里可以理会到,宋江接受招安,固然有其他的思想。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宋江实际上已成为皇帝派驻在“梁山”的一名控制“梁山”众英雄的朝廷官员。可见,是宋江截断了“梁山”走向更高一级叛逆层次(以改朝换代作为叛逆的号召和叛逆的最终目的)的路,他成了“梁山”英雄殒灭的第一杀手。而这一悲剧根源正是深植于宋江形象内含的叛逆与忠君两者的深刻的冲突之中。
三、《水浒传》悲剧结局的人性和奴性渊源
从前述宋江与“梁山”群落的悲剧内涵上,已清楚地看到,有了宋江的忠,才有了宋江主宰“梁山”的招安路线;有了“梁山”群落的义,也才有了“梁山”对宋江的招安决策的奴婢式的屈从,在这里看忠和义的实质都是奴才主义的奴性意识。作为奴性意识,就其本质来说是对人性的扭曲。它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财产与权势等级制下的等级性人身依附。早在周代便已出现森严的等级划分。中国封建社会愈向后来成熟地步发展,封建等级便愈加繁杂,人身依附便愈加严苛。在森严的封建等级社会结构里,不仅被统治阶级是奴才,统治阶级内部也是以不同的等级被区分开来的。这样,等级低的人是等级高的人的奴才,小官是大官的奴才,大官是皇帝的奴才,皇帝又是皇帝老子的奴才。石秀曾经这样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作奴才的奴才!”这就深刻而真实地揭示出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人都是奴才的社会本质。从这里也就找到了奴性意识存在的社会基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
础,同时也就找到了关于奴性意识和作为奴性意识的忠义何以能成为累世累代的中国人的普遍意识的原因。
奴性意识和作为奴性意识的忠义,不仅对于作为叛逆者的“梁山”群落是一剂毒饵,而且对于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官僚统治机构也是一剂强腐蚀剂,加速着它向腐烂深渊的下坠。尽管奴性意识对于统治者和对于叛逆者的“梁山”来说,在具体的运作指向和运作方式上有别,但作为奴性意识的存在和奴性意识的本质则是同一的。这种奴性意识存在于统治者的头脑和存在于“梁山”叛逆者的头脑之中,是一样的既深且固的。这诚如清代一揭所写:“项羽有拔山之力,而不能拔奴性于一纸;„„鲁智深垂杨可拔,奴根恐难奋臂以驱逐。”[7]在人性与奴性的冲突中,《水浒传》所体现的则是奴性的胜利与人性的毁灭。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由于受立场、视角以及时代的限制,未能从《水浒传》是统治者与叛逆者共同的悲剧这一整体意义上来认识它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更由于社会危机的深重,叛逆与反叛逆的矛盾就自然成为最具敏感性最具尖锐性的起义闪爆点,故而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叛逆者都将视线集中落在了《水浒传》所具有的叛逆性上,从而忽视了它的有利于皇帝不利于叛逆者的本质,造成接受者主体与《水浒传》本质的双向性背离。
早在明崇祯时,奴才刑科给事中左懋第向崇祯帝告密,他以“世之多盗”“皆《水浒》一书为之”,要求下令:“家俱不许藏,令各自焚之。”(《兵科抄出刑科右给事中左懋题本》)再如清乾隆皇帝的奴才福建省道监察御史胡定在向皇帝的告密奏折中写道:“盗言宜申饬也。阅坊刻《水浒传》,以凶猛为好汉,以悖逆为奇能,跳梁漏网,惩创蔑如。„„市井无赖见之,辄慕好汉之名,启效尤之志,爰以聚党逞凶为美事,则《水浒》实为教诱犯法之书也。臣请申言禁止,将《水浒传》毁其书版。”(清江西按察衙门《定例汇编》)乾隆、嘉庆、咸丰都曾敕谕严禁《水浒传》的流传,不许刊刻售卖。
封建社会出现的叛逆者,自然是将他们的视点放在《水浒传》的叛逆性上面,例如天地会效仿《水浒传》“梁山”的忠义堂,将会员聚会的地方也叫作忠义堂。清代另一叛逆性的洪门组织,对于“梁山”的效仿就更为具有典型意义,朱琳《洪门志》有如下记载:
大哥传唤“新官人”时,“新官人”须即答应“有”或“到”。走到“月宫门”前,把守人阻止,问答如左: 问:你来做什么? 答:投奔梁山。问:投奔梁山做什么?
答:结仁结义。(第十五章第二节《香堂设置新官人上香》)
铜章大令往下扬,满园哥弟听端详;大哥好比宋江样,仁义坐镇忠义堂;二哥好比吴用样,智谋广大兴山冈;三哥好比徐宁样,有仁有义掌钱粮;四姊好比钟娘娘,湘江会上摆战场;五哥好比林冲将,有赏有罚在山冈;六哥好比李逵将,人人称他小义郎;七姊好比一丈青,祝家庄前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
大交兵;八哥好比陈达将,掌管令箭圣贤堂;九哥好比石秀将,替兄杀嫂上山岗。满园兄弟龙虎将,仁义道德天下扬。铜章大令讲完了,忠义堂前把令交。(第十七章第三节《外八堂执事二五铜章令》)。[8]
由于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受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奴性意识的束缚,而无法认识《水浒传》“梁山”忠义的奴性本质,这当然也是自然的。
四、作者本身忠义价值观念的影响
应当说整部《水浒传》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本质真实的艺术再现,但也不能不看到,由于作者受历史的局限,特别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价值观的局限,在体现《水浒传》忠君与叛逆的冲突时,一定意义上放大了忠君的道德含量。正是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作者将宋江送上招安的道路,将“梁山”的英雄兄弟一个一个地推向了招安的祭坛,从而降低了叛逆性的烈度,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叛逆的正义性与常规性目标指向。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又说作为“梁山”首领的宋江,是“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之所以是这样,只需了解农民义军首领张士诚屡次邀施耐庵入伙都遭到拒绝便不难找到答案。正是由于施耐庵的不反皇帝,故才有宋江的不反皇帝。由于施耐庵的忠,也才有宋江的以报效朝廷为矢志的招安。这也是施耐庵写招安的宋江、投降的宋江而不去写反皇帝的方腊的奥秘所在。不过也应公正地看到,施耐庵在赋予宋江及“梁山”以忠君内涵时,同他当时所具有的复宋反元的民族主义也有一定的联系。从根本上看,忠义价值观与一定限度的犯上精神的整合,是施耐庵思想的主宰,这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古代知识分子铸就了的观念型范。施耐庵正是在这一观念模式的主导下创作了《水浒传》这一悲剧性小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水浒传》的悲剧,也就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观念的悲剧。
参考文献:
[1]《从金评本<水浒传>看“腰斩”问题》.崔茂新.齐鲁学刊.2000/05 [2]《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论<水浒传>的受招安及悲剧结局》.《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王小丽
[4]《论<水浒传>的悲剧意义》.《齐鲁学刊》1999年第03期.佘树声 [5]清·褚人获《坚瓠集·奴根》
[6]《后来居上的〈水浒〉人物——公孙胜》.侯会 [7]《20世纪水浒故事源流研究述评》.王丽娟
[8]《中国古代、近代悲剧理论概说》.赵山林.艺术百家.1995/04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
Dissertate the reasons for this tragic mood
behind its end Key
Name:Maliangbo
The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611130
Tel:***
E-mail :270333480 @qq.com
Abstract: the novel “Water Margin” leaves a deep impression on people.Throughout ,the book presents us with a very sharp-cut position on love and hate, also many a great heroes that we can not help admiring and sighing However, the touch an ending with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s rightly arranged by Mr.Schneider Um, on second thought Nevertheless, there indeed ,exist such a man and his deeds in history, but the author Mr.Schneider Um created “Water Margin "on the ginning of Ming one ,whose stories have been wildly spreaded and adapted among the civil.afterwards Mr.Schneider Um complied all this into a novel in accordance with his own conclusions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sertate the reasons for this tragic mood behind its end Key.Keywords:
第五篇:论《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的原因(范文)
论《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的原因
李秀云
(班级:09级英语一班 学号:20091601115)
摘要:《茶花女》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马格丽特这个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在那个污浊的时代局限中,她仍保持心灵的纯洁,渴望正常人生活的妇女,她们只能以死亡达到对自身的救赎,她们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残酷扼杀;又是性格悲剧,是主人公争取某种世俗以外的价值,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揭示了只有自我意识觉醒了,女性才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才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庸。本文浅析了以茶花女为代表的女性命运悲惨的时代及历史原因,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旨在促进时代对女性命运公平及社会地位的关注。
关键字:依附;救赎;男权社会;自我意识
Analysis the Cause of the Camellia Lady’s Tragedy
Li Xiuyun
(Class one, Student Number: 20091601115)Abstract: “La Triviata” this novel successfully portrayed the personal Margaret request independence and the pursuit of true love, self-discovery, beauty and pure image of women in the era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at dirty society.She still maintained the purity of soul, eager to the normal lives of women, they can only death to reach their own salvation, their tragedy is not only a social tragedy, but also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on women's personality, the dignity of brutal strangling;personality tragedy, the hero to fight other than some kind of secular value against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of female oppression.Reveals only self-consciousness, women will recognize their own unique value, will realize the equality between people, women are not men vassal.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La Traviata, represented by female age and historical reason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era the fate of equity and social status of wom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orks.Key words: submit;survival;man-predominated society;self consciousness 1
一、引言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代表作,小说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茶花女一样圣洁美丽的妓女的悲惨故事。小说写于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这个时期,法国各种思想纷涌而出,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使人们的传统宗教信仰也有所松懈。上流社会生活奢侈腐化,无论男性女性,都视婚外两性关系为正常,甚至是一种自豪,非但不加掩饰,有时还故意炫耀这种非婚姻男女两性关系。这样的道德沦丧自然让许多虔信宗教的人士担忧。《茶花女》的故事在我国广为人知,它简述的是贵族青年阿尔芒和为生活所迫沦为妓女的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悲剧。涉世未深的阿尔芒在巴黎偶然结识了玛格丽特,他们俩彼此相爱,产生了非常真挚的爱情。但阿尔芒的父亲处于世俗成见,千方百计、软硬兼施地迫使玛格丽特忍痛离开阿尔芒,阿尔芒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一怒之下对玛格丽特进行多次羞辱,并离开巴黎,远走他乡,以抚平心中创痛。而可怜的玛格丽特精神与病体备受折磨,终于病情恶化,在病痛中含恨而死[1]。
二、茶花女的悲剧性浅析
1.黑暗社会对茶花女的压迫 数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更没有能力去主宰自己的命运。生活在底层的妓女尤为如此。妓女是私有制条件下,男权社会的必然产物,是建立在经济条件上的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品[2]。那些失去生活资料的妇女为了生存,被迫出卖自己的肉体,成为一种供男性玩弄的特殊商品。故事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原本是性格善良的姑娘,是一位农家姑娘,生于“七月王朝”统治末期。当时的法国,掌权的金融贵族阶级极为腐败,贪污贿赂,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环境。农民在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纷纷破产,农村的经济处于一片萧条。茶花女和许多破产的农民为了寻找谋生的出路,从农村流落到城市,靠出卖劳动力而谋生。
初入巴黎社会的茶花女,在谋生中目睹了上层社会的全貌。当时巴黎的上层社会正如马克思谈到的那样“投机得来的财富自然要在这种形势之中去寻求开心的用场,于是享乐变成了淫荡,金钱、污秽和鲜血就同归一流[3]。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身一人的她面对着:一边是终日的辛劳仍换不来温饱,一边却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引诱。使她产生了幻想,为了摆脱贫困、过着奢华的生活,她终于选择了比出卖劳动更能获得生活保障的卖笑生涯,一名无辜的劳动妇女就此变成了交际花, 茶花女即成为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中形形色色、花天酒地、荒淫无耻的贵族老爷们的玩物和商品。资本主义就是把妇女像商品一样贴上商标,身处人欲横流的巴黎社会的玛格丽特,只要看她华贵的化妆间,每一用具上都写着伯爵、新贵、阔老的名字,说明她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件特殊商品而存在。他们玩弄她,摧毁她,正如她说:换不到情人们的欢笑,一天满足不了他们的虚荣心,他们就会抛弃我们”[2]。但她们的地位与从前是一样的。表面上看她们的生活是豪华奢侈的,但这却是靠她们出卖肉体得来的,她们承恩受宠,可暗中却倍受欺凌侮辱。茶花女不得不满怀屈辱地跑遍巴黎各大剧院和交际场所,整天被达官贵人、老爷少爷包围追逐和玩弄,即使由于纵欲过度而引起肺病恶化,身体十分虚弱,脸色惨白,不停地咳嗽、大口吐血的时候,她还不能休息,还要强装欢笑。由此可见,当时黑暗社会男权文化是如何残酷地扼杀女性,践踏女性的人性尊严,把女性贬为永远只能对男子俯首贴耳、为了男子享乐和生儿育女的低级生物[4]。茶花女越是美丽,资本越要残酷地控制和奴役她;她越是红极一时,作为商品的价格越昂贵,资本就越加疯狂地驱使她去交换、去卖淫、去赚钱。这正是被压迫妓女命运的真实写照,她生活的社会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永无翻身的地狱,人们彼此相互欺骗,用虚伪遮掩世界。她与年老的公爵交往和年轻的伯爵来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钱以支付庞大的开支。当老公爵得知她与阿芒住在乡下别墅成为情人时,就停止了给她经济担保。布吕丹丝最后见不能从玛格丽特那里骗到什么钱,也就疏远她了。靠玛格丽特过活的杜维诺阿太太看到玛格丽特病重,对她毫无用处时,竟连看也不看她一眼了,人人都把她抛弃了。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简直是身无分文了,餐具、首饰、开司米披肩全都当了,其余的东西都被查封了。在那样一个资产阶级虚伪道德及金融贵族腐化堕落的真面目下,她的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更是无法逆转的。她感到精神上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中没有欢乐,没有温暖,遇不到一个真诚相待的人,到处都是虚情假意、冷酷而又自私。设想那些贵族情夫们若不是为了得到她来满足一下自 3 己的肉欲,他们会供养她吗?布吕丹丝若不是为了得到酬金,她会对玛格丽特到奴颜婢膝的地步?那些买卖人若不是为了在她身上大赚一笔,会在她身上搞投机吗?物欲社会中的人们麻木甚至可怕,当玛格丽特再已没有利用价值,濒临死亡时,他们都撕下那张虚伪的面具。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人便急于拍卖她的物品,她就像一堆没有用的垃圾,被遗忘,被抛弃,被压在废墟里,在那么样的一个拜金世界里,人们的良心已逐步被黑暗所吞噬[5]。小仲马这一伟大的作家将那个杀人与无形的罪恶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以独特的人文关怀对当时社会底层的人们—妓女寄于了深切同情。
2.腐朽阶级形形色色的人物对其摧残 19世纪的欧洲社会,虚伪庸俗、假仁假义、讲求门面、极端势利。婚姻关系中既残存着封建门第的影响,同时又刻上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烙印。生活在资本主义玛格丽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除了受经济上的压迫以外,还受着残酷的精神奴役。她们被整个社会看作罪孽深重的人,看作不洁之物,即使抛弃了过去的生活也仍然如此。当上天允许一个妓女萌生爱情时,这种爱情起初似乎是一种宽恕,后来几乎总是变成对她的怒罚,没有忏悔就谈不上赦罪。或许她生命里最闪光的一点是阿芒,他们彼此都付出了感情,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但他们这段爱情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承认及允许,更得不到那个社会的许可。当他们不顾一切相爱而相拥在一起时,阿芒父亲杜瓦先生的驾临使他们预感到了灾难的降临。阿芒的父亲,这位道貌岸然的资产阶级道德度卫道士的化身,是造成茶花女悲剧的主要人物。他冷酷、虚伪,为了家族的名誉,利用茶花女那朴实善良、忍辱负重、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来干涉茶花女的幸福,剥夺她的意志。杜瓦先生是利用法律、宗教、舆论等各种手段,对她施以攻击、劝降,使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迫使她含泪答应了他的请求,忍痛离开挚爱的阿芒,让他回到他的亲人身边。她牺牲了自己,独自忍受疼痛的折磨,独自吞下一颗苦果,这是茶花女的善良和纯洁所致。茶花女在阿芒父亲的逼迫下,重新回到那非人般的生活中。同时为了减轻阿芒失去爱情的痛苦,还违心地做出种种假象,让阿芒羞辱自己,阿芒像猛兽般愤然疯狂地当众羞辱她、卑鄙残忍地报复她,甚至濒临死亡的玛格丽特带着病弱之躯来请求他高抬贵手时,停止他在各种场合对她所做的羞辱和折磨,这也未能让这个心胸 狭隘的男人解开心结。他还得意给曾被他称之为“女神”、“天使”的玛格丽特送去标志妓女身份的“过夜费”对玛格丽特造成最后致命的一击。他这种由极爱 4 转变为极恨,加速了她死亡的进程。这种强烈的占有欲来自男权社会,男人视女性为私有物的观念[6]。阿芒面对自己所爱的女人不能被自己独自占有时,想到的不是祝愿对方过得幸福,而是想到是否应杀死她,以让她永远不属于别人。再看巴黎的投机商人们,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帖满了印花的借据跟她纠缠不休。这样她很快在贫苦、羞辱和疾病的折磨下离开了人间。以上形形色色的上流社会的迫害对主人公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间接杀人的刽子手。在以商品为基础的私有制社会中,资产阶级权贵是拿子女的婚姻作为谋求权利的手段,他们讲究“门当户对”与贫民百姓联姻尚且不允许,更何况妓女呢?为了摆脱风尘,追求光明,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哪里允许一个妓女过着人的生活? 茶花女不敢希望阿尔芒家的姓氏,仅仅想在短短的有生之年做阿芒的情人,就会使阿芒妹妹的未婚夫提出抗议,整个社会的舆论、道德观念像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罗网,笼罩在反叛命运的妓女头上,逼得她逃出火坑后又不得不重蹈火坑。当她把幸福给予他人时,自己却面临着毁灭,这是一种庄严的沉默、悲苦的挣扎[7]。为了摆脱风尘,追求光明,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资产阶级的卖淫制和道德观是扼杀茶花女的筷子手。正是杜瓦尔,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和等级观念,扼杀了茶花女想过真正人的生活的梦想,也正是社会上形形色色老公爵、N伯爵合在一起构成的强大熔炉,毁灭了茶花女的一生。他们与玛格丽特构成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冲突,又不仅仅如此,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那个毫无人道的等级森严的男权社会,残酷地扼杀了茶花女的女性人格和尊严,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3.严寒霜冻下茶花的自我凋零 “茶花”除了用来比喻玛格丽特命运的不幸即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却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因而过早的衰萎、凋零、死亡了。它更象征了女主人公品格的善良高尚,内心的优美无瑕。茶花女虽是一名混迹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妓女,但她身上来自下层人们的纯朴善良的精神光辉和对美好人生的真挚信念,始终未被泯灭。不屈不挠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这种对常人来说并不奢侈的幸福在她们却是一种很奢侈很遥远的梦想。因为她们被社会剥夺了做人的一切权利,这样,她们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为摆脱卖笑生活所作的挣扎和奋斗,实质上就成了对侮辱和践踏她们的社会的反抗,她们所追求和争取的不仅仅是来自于异性的爱情,更是起码的做人的权利。因此,她们的追求过程无法选择地被罩上了一层悲剧的光环。玛格丽特的爱情在阿尔芒身上可以说是获得了新生,但她把个人幸福完全维 5 系在所爱的人身上,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当这对互恩互爱的情人在一起生活憧憬着未来时,迪瓦尔先生却逼着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她先是勇敢反抗,并向迪瓦尔先生解释她和他儿子的真正爱情,但这个残酷、罪恶的社会代表,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在粗暴干涉和无理指责不凑效时又改用充满深情的声调要求她放弃对阿尔芒的爱情。本性善良却富有责任感的她在男权社会的压力和迪瓦尔先生的哄骗下,只能忍痛地离开自己深爱的阿芒,重返巴黎,重操旧业,再次忍受贵族老爷的恣意蹂躏。此时的玛格丽特已选择用死亡的代价来那个反抗等级森严的男权社会,此同时她还得忍受来自阿尔芒的残酷报复,不幸的爱情悲剧泯灭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最后一丝牵念和希望。她为了赎罪所付出的代价是一般妇人不能承受的。她要付出自己来证明她已具备爱的权利和力量,并用忏悔和皈依换取被玷污的灵魂得到洗涤而升入天堂,她是抱着使灵魂得到升华的信念而重返炼狱的。正是这种“神圣的激情”支持着她,使她恪守与杜瓦尔先生的协定,表现出一种忍辱负重,从不诉苦的忍耐精神。以此来断绝阿尔芒对她的爱,挽回阿尔芒家族的名誉,让阿尔芒的妹妹能如愿地“踏入一个体面的家庭”,让阿尔芒能沿着迪瓦尔先生设计好的道路奔向一个美好的前程。妓女一般是不会轻易产生爱情的,一旦产生会更加浓烈、深沉。当美好爱情的织网被杜瓦先生撕破后,视爱情为自己全部的她只能选择死亡,以期得到救赎,唯有死亡才能拯救她逃离这个人生苦海。她为别人的幸福无私的牺牲救赎了两个灵魂,一个是阿芒的,一个是自己的。她带着这个救赎的信念,飞向了精神的天堂。她的一生是短促的,却是安然的。最后在痛苦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走上了茫茫冥途。马格丽特的结局是悲哀的,但也正因悲哀才更显其美丽。在悲剧美学的范畴内,死的力量是巨大的,美的毁灭正是对丑的控诉,也更衬托出社会和世俗的黑暗与邪恶[8]。小仲马在这一恋爱悲剧里展示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肯定了妓女做人的权利以及她们所应有的独立人格和地位,愤怒地谴责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侮辱和践踏,表现出他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所塑造的人物悲剧真实的反映了“无辜的妇女,罪恶的社会”这一生活现实。
三、结束语
小仲马虽然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但他是大仲马的私生子,自幼便尝到了世 态的炎凉和社会的不平。他对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幸,有着深切的感受,对贪婪成性、荒淫成癖的金融资产阶级素怀不满。他极力摒弃资产阶级的偏见、恶习和门第观念,把自己满腔的同情和衷心的赞美,全都倾注到自己心塑造的玛格丽特身上[4]。小仲马可以让玛格丽特的爱情理想在阿尔芒身上获得新生。但是,由于门第等级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小仲马理所当然要在玛格丽特追求真挚爱情生活天空里涂上一层厚实的悲剧性色彩。虽然他通过自己的笔锋揭露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平,并且发出痛苦的呐喊。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小仲马也仅仅是为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掉了几滴同情的眼泪而已,他无法解决对立阶级不可调和的主要矛盾。也未将悲剧的根源定义在阶级根源上。女性在求生的过程中,一方面力图摆脱男权文化束缚,凸现自我,另一方面又在外在和内在的精神禁锢中难以自拔。女性试图在两性世界中求得平等,走出男权文化传统樊篱,在男权文化世界中只不过是个美丽的神话。女性要求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唯一的途径是在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寻求两性的理解、和谐、平等。在当今时代,有着为了金钱而出卖的爱情,为了权力而“付出”的爱情,也有着被软弱、妒忌、猜测、自私而催垮的爱情,想想那些人们面对爱与死这一伟大的命题时究竟选择了什么,不尽让我们为之羞愧,他们竟会连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还不如,也许他们无法理解忠贞也无法去体现坚强。看看玛格丽特一朵在黑暗中绽开的白色茶花。她是那样洁白无暇,至今仍然吐露芬芳。
四、参考文献
[1]小仲马.茶花女[M].黄甲年 译.北京: 长久文艺出版社, 2006.68.84.173.[2]周艳红.茶花女悲剧的社会成因[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7).[3]赵欣.试论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比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4]小仲马.茶花女[M].黄甲年 译.北京: 长久文艺出版社, 2006.68.84.173.[5]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30.[6]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96.[7]苏屹峰.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09).[8]张筱红.十字架上的神女──《茶花女》悲剧成因浅探[J].克山师专学报,20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