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第三单元洪水浪打浪教案
第三单元《洪湖水,浪打浪》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感受歌曲浓郁的湖北洪湖地区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2、引导学生用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这一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
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演唱和表表演能力。
三、情感价值
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导入。
2、提问:这首歌曲主题是什么?表现什么故事情节?
(二)、新课学习:
1、作品简介
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歌曲就是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水浪打浪》。
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主要内容为1930年前后,湖北沔阳县委把赤卫队撤离后,当地白极会头子彭霸天在国民党部队的支持下企图卷土重来,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率领下继续袭击敌人。刘闯有勇无谋,枪打密探而暴露目标。韩英在掩护队伍撤退中,与分队长王金标一同被捕。后来王金标叛变,韩英宁死不屈。敌人把韩英的母亲找来劝降,韩英母女互相勉励,坚贞不屈。敌人把叛徒王金标放回,想诱骗赤卫队进入伏击圈。此时彭霸天的副官表露了地下党员的真实身份,以自己的生命掩护韩英逃脱。韩英回到赤卫队枪毙了叛徒,配合红军作战,消灭了彭霸天。
2、聆听《洪湖水浪打浪》
3、学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4、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再次聆听感受音乐。
6、音乐活动(分组进行)
⑴根据歌曲意境用笔描绘出你所感受的画面。⑵根据音乐编排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7、课堂展示
⑴请美术组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⑵请舞蹈组表演舞蹈动作
8、课堂回顾教师总结
9、作业
课后背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并把握其含义。
10、在音乐声中愉快下课!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第二篇:洪水浪打浪教案
课题: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水,浪打浪》)
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感受歌曲浓郁的湖北洪湖地区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2、引导学生用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这一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
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演唱和表表演能力。
三、情感价值
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导入。
2、提问:这首歌曲主题是什么?表现什么故事情节?
(二)、新课学习:
1、作品简介
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歌曲就是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水浪打浪》。
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主要内容为1930年前后,湖北沔阳县委把赤卫队撤离后,当地白极会头子彭霸天在国民党部队的支持下企图卷土重来,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率领下继续袭击敌人。刘闯有勇无谋,枪打密探而暴露目标。韩英在掩护队伍撤退中,与分队长王金标一同被捕。后来王金标叛变,韩英宁死不屈。敌人把韩英的母亲找来劝降,韩英母女互相勉励,坚贞不屈。敌人把叛徒王金标放回,想诱骗赤卫队进入伏击圈。此时彭霸天的副官表露了地下党员的真实身份,以自己的生命掩护韩英逃脱。韩英回到赤卫队枪毙了叛徒,配合红军作战,消灭了彭霸天。
2、聆听《洪湖水浪打浪》
3、学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4、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再次聆听感受音乐。
6、音乐活动(分组进行)
⑴根据歌曲意境用笔描绘出你所感受的画面。⑵根据音乐编排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7、课堂展示
⑴请美术组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⑵请舞蹈组表演舞蹈动作
8、课堂回顾教师总结
9、作业
课后背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并把握其含义。
10、在音乐声中愉快下课!
第三篇: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八上历史
第三单元
1.(2013)史事件的诗歌写道:“神舟昏暗虎狼凶,捍卫国家意志雄。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值赞颂,优良传统要扬承。”下列选项适合填在空格处的是(A)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国共合作 D.抗美援朝
2.(2012·河北).右图中,①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B)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创 C.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D.中国工农红军听长征
3.3.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A)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北京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
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5.中国的一位外交官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发出这样的愤慨:“偌大一个省份见夺于他国,这难道是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报酬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次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一场什么运动(B)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
6.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D)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7.有关五四运动的标语和口号,下列哪一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C)A.誓死争回青岛B.取消二十一条
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D.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8.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大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四位人物得票相近。你认为对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影响最大应是(D)A.陈独秀 B.蔡元培 C.胡适 D.李大钊
9.“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记归踪。”这是董必武重访嘉兴南湖后题下的诗句。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c)。A.南昌起义 B.遵义会议召开 C.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D.秋收起义
10“大会制定党的革命纲领,重申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共产主义。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制定此纲领的时代背景是()1 A.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B.一战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侵华,北洋政府黑暗统治。C.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
D.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主题。
11.毛泽东说,“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以下理解正确的是(D)A.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包含三大政策
C.新三民主义是实现三大政策的惟一途径 D.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 答案:D
12.2008年5月,中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团访问大陆,在谈判两岸关系时说:“我们应正视历史。面对现实。展望将来。„„求同存异。创造双赢。”打开历史的闸门。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了(B)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3.影片《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曾共事于(D)
A.北京大学 B.工农革命学校 C.京师大学堂 D.黄埔军校
14.199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70周年,江泽民为某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请问,此纪念馆是:(A)
A.南昌起义纪念馆 B.八七会议纪念馆 C.秋收起义纪念馆 D.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15.(2013·吉林长春)“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A)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陕甘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大别山根据地
16.美国某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C)
A.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17.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C)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8.下面是毛泽东的四句诗词,其中描写长征的是(C)2
八上历史
第三单元
A.“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B.“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9.一名导游向一名游客作如下解说:“毛泽东在会议上批评当时中央领导在军事问题上犯了‘左’的错误。正是由于推行了这些错误主张,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造成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重大牺牲。毛泽东的发言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这群游客游览的会址位于(c)
A.北京 B.延安 C.遵义 D.瑞金
20.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起义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以上反映历史史 实()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 ④井冈山会师 ⑤新四军建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21.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22.3
第四篇: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第三册 第三单元教案 课文目录 荔枝蜜 猫 斑羚飞渡 心中的鹰 鹤群翔空
荔枝蜜
教学目的:
1、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道德情操。
2、引导学生了解线索的组织功能和语言标志。
3、体会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注重感悟。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从“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放映出唐诗《过华清宫》绝句的字幕及画面,学生齐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它辛辣地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荔枝是极难保鲜的,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让人快马加鞭,从千里之外的广东进贡荔枝,以致马都累死了。由此可见荔枝的美妙可口。而著名作家杨朔不但感受到荔枝的美妙可口,更感受到荔枝蜜的美妙可口。(板书课题、作者。)
2、介绍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配乐范读全文(或播放录音带)。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序号,并划出难字生词。
2.解决字词障碍。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并给加点的字注音。轻易 疙疙瘩瘩 黑黝黝 出众 中看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蠕 提防
3.思考一: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9自然段,学生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所包含的感情是什么?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点拨:这两节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1自然写我从小不大喜欢蜜蜂,第19自然写我变成小蜜蜂,体现赞美之情。这样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构,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本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结合课后练习一。不难把握感情变化的过程: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
思考二: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点拨:分段时要考虑到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依据作者感情的变化,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过去对蜜蜂怀有成见,感情隔膜。
第二部分(2--4段),写荔枝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第三部分(5-18段),写蜜蜂采花酿蜜的情景以及对蜜蜂的赞美。第四部分(第19段),产生联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三、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在听读的同时,画出有关对蜜蜂的感情的词句。
2.思考一:文段中表示对蜜蜂感情的词句有哪些?“我”为什么总不大喜欢呢?
点拨:表示感情的词语有“总不大喜欢”“疙疙瘩瘩”“可怜”“原谅”“总不大舒服”等。因为小时候上树格花,被蜜蜂蜇痛了,所以“总不大喜欢”。注意“总不大喜欢”“总不大舒服”中的两个“总”字,说明“我”是一直没有好感。
思考二:课文以“不大喜欢”蜜蜂开头,引出后文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记叙,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点拨: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且起笔舒徐,不觉突然。
四、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思考一:从“总不大喜欢”变为“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的原因是什么?点拨:这里是理解上的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自然段的重点,进行讨论。教师总结归纳: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想蜂,不觉动了情,因而想去看看。
思考二:请一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问:作者是如何写荔枝林的?为什么会这样?
点拨:作者把荔枝林写成“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因为到达的时间是在晚上而且是阴天。这样写更能突出荔枝林的茂密。
思考三:请女同学朗读第3自然,讨论作者怎样写荔枝的鲜美的。
点拨:讨论后教师引导理解,学生回答后阐释,作者先叙述自己对荔枝的看法,用“也许”,是可能而不肯定,语气婉转,避免主观武断。其次引述苏东坡的词句作证明。最后写自己吃不上荔枝的惋惜心情。其中“偏偏”“等不及”等词语精妙地表达了这种惋惜心情。
思考四:请男同学朗读第4自然,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文章用哪些方法来介结荔枝蜜?
点拨:文章先写蜜蜂采花粉的繁忙,次写荔枝蜜的特点,最后从闻到、吃到、想到等各个方面写蜜好香甜。
思考五: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荔枝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呢?
点拨: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的鲜美,是为写荔枝蜜的香甜作渲染,为吃荔枝蜜铺垫。写荔枝蜜的甜香,才联想到蜜蜂,“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着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引出下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并将“中看、出众、提防、疙疙瘩瘩”连词造句,写成一段话。
2.背诵第一段及苏武的《惠州一绝》
3.预习第三、四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沸沸扬扬、嘤嘤嗡嗡、蠕蠕、疙疙瘩瘩。中看。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二、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由诵读第三部分,要求划出赞美蜜蜂的词语和句子,以所见、所闻、所想体会作者的思路。
2.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①参观“养蜂大厦”,直接写蜜蜂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这些 词句说明了蜜蜂的什么特点?②在作者与老梁的问答中,写蜜蜂的语句有哪些?说明了蜜蜂的什么品质?③此时作者对蜜蜂是什么感情?作者如何抒发这种感情的?画出抒情段中的主要动词和形容词,加以体会。
点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①直接写蜜蜂的词句有“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沸沸扬扬”“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蜂王等。这些语句说明了蜜蜂的辛勤、无私。②在“我”与老梁的三问三答中,写蜜蜂的语句有“~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整日整月不辞辛 苦”“活三年”“最多活六个月”等。通过三问三答,突出蜜蜂勤奋不息的习性和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③此时作者是由衷的赞美蜜蜂。第17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感情,认为它“多可爱”。一个“颤”字表明我内心震撼之深。
二、三句话从蜜蜂和人的关系上说明。第四句又进一步赞颂它“多么高尚”的品德。此时,作者已经把蜜蜂人格化了,并且运用了三组对比赞美蜜蜂。
3.思考并体会: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点拨:“渺小”是从蜜蜂的体形而言的,“高尚”是从它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品德而言的,因而,它们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在反差强烈的对比中,赞美了蜜蜂的美德。
4.齐读并背诵第17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三、讲读第四部分。
1.请同学们齐读第四部分。
2.思考一:作者是如何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的?这种联想合理吗?
点拨:①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作者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他又把视线“望”向远方,看到了“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②这种联想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和蜂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为自己,为别人”,酿造生活的蜜,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崇高美好的品德。
思考二:第18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而直接把第19自然段紧接在第17自然段后?为什么?
点拨:如果将第18自然段去掉,从语意上看,前后可以连贯,但文章意境大不一样。因为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人,感情也由赞美蜜蜂到赞扬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的劳动人民。这样画龙点睛,意境开阔升华,深化了主题。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意图已很明显。如无策18自然段,则仅仅为赞扬蜜蜂的一般散文了。
思考四:第四9自然段包含着什么深刻的含义?
点拨:作者的梦境,是作者心中强烈愿望的表现。它的含意很深:不仅在赞颂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而且要加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中来。
四、课文总结。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讨论:文章需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一中心的?
点拨:本文的中。动思想是通过对香甜的荔枝和无私奉献的蜜蜂赞美,热情赞颂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强烈抒发了作者愿意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感情。为了表达这一中心,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层层推进,由荔枝蜜的甜美联想到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意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助联想,由物及人,借物喻人,水到渠成.他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2.学生齐声背诵第17、18、19自然段。
3.教师总结:
杨朔是当代一位享有盛誉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生活中选取材料,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他的作品构思别具一格,常采用借景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寓深厚于平淡之中,语言精美、含蓄、精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背诵第1、且71819自然段。
2、思考完成“练习三、四”。
3、借鉴课文的写作技法,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猫》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座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锋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锋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蜂(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备学生)分段分层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五、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目标2)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情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二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时光?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六、小结本课。(目标3)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A)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B)3.整理课文字词,学会运用。(C)
《猫》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第二、第三部分内容。
2、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3、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二、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3分钟)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三、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目标1)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额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③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备学生)以上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在纸上,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抽查或指名回答。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目标1)1.默读第 15 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找家仍是一只老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学生自由诵读第 17-29段。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3.学生齐读第 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阅读讨论后归纳: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五、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目标2)
(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允许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应该多侧面地理解,从中吸收更多的思想营养。对于课文的主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不作统一答案。2.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六、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A)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B)
3、写一篇读后感。(C)
<<斑羚飞渡>> 教案
教学目的
1、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2、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
3、了解作者热情赞扬的动物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本文故事性强,扣人心弦,学生自然会有浓厚兴趣,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三、学生齐读“自读提示”,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同时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目标1)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迥然不同: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娴熟:熟练。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2.细读全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3.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目标2)明确: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门一叶段):写斑羚身陷进退两难的绝境。第二部分(5--9段):彩虹出现,斑羚准备飞渡。
第三部分(10一16段):写斑羚飞渡,重点写试跳成功。第四部分(17-18段):写头羊从容走向深渊。
五、品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目标3)
1.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2.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学生阅读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老斑羚”和“半大斑势”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讲解后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3.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明确: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4.组织讨论本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意思。讨论时教师引导: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六、课堂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做过的保护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引导学生体会所讲故事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备学生)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上,学会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作文思维能力,即选择生活中的题材,表达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感情。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的生动词语、优美句子,整理到笔记本上。(A)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C)
3、完成课后练习二。(B)
〈〈心中的鹰〉〉 教案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文章 的内容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领悟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作者“心中的鹰”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由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的画面切人,或者选取草原上雄鹰展翅翱翔的镜头,让学生在诵读中或欣赏中直观地感受鹰的雄姿。
三、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1.给加点的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翱()翔 回旋()侥幸()眺()望 黝黑()颓()然 清澈()犀()利 巢()穴 玛瑙()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悄无声息:形容寂静无息。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颓然:形容败兴的样子。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本文形容鹰的目光锐利。
四、学生自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分组讨论以下思考题。
(1)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2)如果把标题中“心中的”几个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3)本文写了有关鹰的哪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明确:
①文章一开头就起笔惊人,“天上再也看不到翱翔的鹰了”,恰有石破天惊的效果,悬念顿生;结尾用“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飞翔的鹰了”,遥相呼应。开头和结尾反复咏叹,使全文笼罩了~种惆怅和遗憾的情调。这样写的意图是,说明自己写的是心中的鹰,同时对鹰的消亡表示深深的感慨和遗憾,对这种了不起的鸟表示深深的怀念和崇敬。②去掉不好。“心中的”三字点明文章写作对象并非实在的鹰,而是寄托着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的鹰,是对具有着尊严的鹰的呼唤和敬佩,省去“心中的”便没有这种味道,更没有如此深远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情。
③为了具体刻画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五件事:展翅翱翔于空中,带小鹰学飞,“扎进瀑布冲泻的深潭”,鹰的生存艰难,丧生于战士的枪下。第五件是详写,其余是略写。
2.精读课文,深入钻研。
精读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多种方法诵读相关段落。讨论理解如下问题。(1)文章开头写鹰在空中翱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你怎样理解“鹰是空中的音乐”?
(2)为什么当“我”得知战士们要打鹰时,“我”要“破坏性的向着天空大喊”?战士们明明知道鹰是“最了不起的鸟”,为什么还要打呢?(3)作者在写战士打鹰的过程中,着重写了一位“小猎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的?你认为“小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作者是怎样描写鹰被子弹击中后的情形的?
(5)“我从那次才知道,人的脑子受了伤,会留下剧烈的头癌症,老鹰的脑子是最好的药品!”句中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好不好?为什么? 各个问题要点解说如下:
(1)文章开头写鹰在空中翱翔,着重塑造鹰的矫健的雄姿,给人一种视觉美。鹰的飞翔具有音乐的节奏感,使天空富有生气,洋溢着音乐的美感。因而说“鹰是空中的音乐”。
(2)“我”破坏性的大喊,是因为我崇拜和敬佩鹰,并神往着能像鹰一样。而战士要打鹰是为了给班长治头痛症。
(3)对“小猎人”的评价可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但要注意“小猎人”扮演的角色:打鹰的人。
(4)注意“波浪状的斜线”“慢慢”“保持”“看”“睁”“清澈”“明亮”等。
(5)不好。正因为“老鹰的脑子是最好的药品”,才使鹰成为枪下牺牲品,人类自私的爱最终导致老鹰的消失,这当中带有强烈的感情,甚至是一种谴责。改为句号则平淡得多。
2. 跳出课文,综合评价。
3. 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整体回想,思考讨论如下问题。(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2)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3)文中哪些描写最令你感动?选择一二处谈谈。(4)选择文章最喜欢的段落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以上问题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所学词语,并摘抄文中其他优美的词句。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
〈〈鹤群翔空〉〉 教案
教学目的
1、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
3、理解作者赞颂鹤的群体精神。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
可以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象,以导入新课。
三、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也可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
四、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备学生)指导时,可分步进行,步步推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时,讲解不宜过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教师作适当点拨即可。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目标1)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立 绮()丽 湮()没 剽悍()盘旋()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
第五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大山的孩子”为题材组织的音乐学习内容。主要有以下栏目:开心一刻、唱歌、聆听、创编。
教学内容: 开心一刻:喊山
唱
歌: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采山》。
聆
听: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创
编:节奏对话
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民族吹管乐器力度记号。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采山》,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2、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
3、学习并了解管子、笛子、笙、唢呐等民族吹管乐器,并通过欣赏唢呐独奏曲,感受唢呐独特的音乐及表现力。
4、通过音乐学习力度记号弱、中弱、强、中强。教学重难点:
1、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采山》,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2、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
3、过欣赏唢呐独奏曲,感受唢呐独特的音乐及表现力。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电钢琴 课时划分: 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做“开心一刻”的音乐游戏式的发声练习“喊山”。教学目标:
通过喊山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在大山中呼喊时伴有回声的感觉。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喊山的练习,体会在大山中呼喊时伴有回声的感觉。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喊山”。
“喊山”是为结合本单元主题设置的一个音乐游戏式的发声练习。
二、开心一刻“喊山”。
1、播放一些相关的音响,请学生感受大山回声的效果。
2、在听音响的基础上,让学生做高声呼喊及小声回应的回声练习。
3、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高声演唱,另一组学生做小声回声。
4、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对回声有所体验和表现。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开心一刻:“喊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教学目标: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教学重难点: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心一刻“喊山”。
二、导入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我是幸福的山娃娃》是一首当代创作的儿童歌曲,曲调轻快、流畅。歌词生动地刻画出山间那美丽、多姿的景象,富有动感。
三、学习新歌。
1、师范唱歌曲。
2、学生欣赏范唱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整体的印象。
3、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整地跟唱。
4、指导学生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
四、巩固新歌。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1、分组唱。
2、分组唱。
3、男女生比赛唱。
4、有感情演唱。
五、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创编“节奏对话” 教学目标:
创编“节奏对话”,培养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大家的配合能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大家的配合能力。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放牛山歌》。
二、导入。出示节奏。
三、创编“节奏对话”。
1、先拍击节奏谱,做到节奏正确,逐步达到熟练。
2、为节奏谱加上强、弱记号进行拍击。
3、说说节奏谱加上强弱记号后拍击有什么效果?
四、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鼓励学生的创作,要求学生根据强、弱记号的要求正确地拍击节奏。
五、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创编“节奏对话”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采山》 教学目标: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采山》,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教学重难点: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二、导入歌曲《采山》。
三、学习新歌。
1、师范唱歌曲。
2、学生欣赏范唱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整体的印象。
3、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整地跟唱。
4、指导学生用轻快的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巩固新歌。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1、分组唱。
2、男女生比赛唱。
3、有感情演唱。
六、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采山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山娃娃》 教学目标:
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教学重难点:
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采山》。
二、导入。
《山娃娃》是孙国胜作词、晓鸥作曲的一首合唱曲。全曲结构简练、清晰。
三、聆听《山娃娃》。
1、初听这首歌曲,请学生谈谈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对表现歌曲起到了什么作用?
2、再听歌曲,简要地描述出听到歌曲后联想到的景象。
3、让学生尝试着演唱二声部,用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中回声的情境。
4、再次完整地听全曲,与前面的“喊山”练习结合在一起。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聆听《山娃娃》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教学目标:
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教学重难点:
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百鸟朝凤》。
二、导入。
《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全曲共分八段,是一首循环体结构的乐曲。
三、聆听《百鸟朝凤》。
1、初听《百鸟朝凤》感受其热情欢快的旋律,想象百鸟争鸣、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2、复听《百鸟朝凤》,师生共同分析、交流,哪部分音乐分别表现的是山雀啼晓、林间嬉戏、百鸟齐鸣。
3、复听乐曲的第二部分,感受唢呐的丰富表现力。
4、完整地听全曲,让学生想象百鸟争鸣、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聆听《百鸟朝凤》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