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婧——让孩子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快乐(大全)
让孩子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快乐
摘要:爱音乐是每个孩子的本性,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会与别人合作,施展自动、自发索求常识的能力,培育种植提拔优越的记忆力与专注的进修立场。所以,我们应抓住幼儿的岁数特点,有目标有设计地对幼儿进行优越的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叫做情感艺术。因此,用音乐教育幼儿,能陶冶性格、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首先,音乐可以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优美悦耳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愉快,增强活力。它能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情绪,即自由的摆动、走动或跳跃等,来达到创造合乎节律的动作,唤起幼儿天生的本能,培养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感与动作的协调性,使听觉更加敏锐、感情更臻细腻,使幼儿更加活泼健康。
其次,音乐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音乐能促进幼儿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利于大脑的全面发展。音乐能培养儿童动作的协调性和敏捷性,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训练了全身的协调性。音乐中的唱歌、歌舞表演、音乐游戏等,都能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
同时,音乐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一首短小的歌曲,往往有巨大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如:歌曲《对不起,没关系》以轻快的节奏、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中理解歌词的内涵,学会运用礼貌用语;《山羊踩痛小公鸡》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谅互让,友好相处;《李小多分果果》让幼儿体会到谦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音乐对幼儿心灵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但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明显的,效应也是长期的。音乐是孩子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们应针对幼儿喜情感、厌讲理,喜形象、厌抽象的特点,将德育寓于音乐教学中,真正达到以情感人,以情怡人的目的。
最后,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的教育,也就是爱的教育,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
音乐对于幼儿的作用是巨大的,可幼儿园的孩子们控制自己的能力较差,具有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它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他们想学、爱学、肯学。而要做到这些,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总结:
一、近距离,引起情感共鸣
一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默契的配合。若想达到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这关键在于让幼儿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师要做到“童化”自己,拉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以童心唤童趣”。教师在活动中可采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显得特别重要。比如:在教音乐游戏《喂小鸟》时,老师创设情境,和孩子一起来到森林融入鸟妈妈和鸟宝宝的角色。让幼儿在这种情境中去倾听、去欣赏音乐,马上能感受到“嗷嗷待哺的小鸟和鸟妈妈对唱”的温馨情景。幼儿在游戏中兴趣盎然,较好地把握了音乐所要表现的意境。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老师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们就会把对老师的这种感情迁移,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演唱、表演的欲望。
二、设意境,提高歌曲表达力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歌唱也是表现情感的好工具,但对大多数幼儿来说,通常却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背唱。因此,让人听起来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情感色彩。孩子们在开始学唱时还有点样子,可等一段时间再去听他们唱时,一首优美歌曲就面目全非了,而且有的幼儿故意大吼。到底如何培养幼儿对歌曲的表达呢?
1、讲述故事,引发兴趣。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理解词义的能力,若采用传统的灌输,对他们来讲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在活动中尝试把歌词变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比如在教授《春天来了》这首歌时,老师可以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春天来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啊!瞧!有谁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听!是谁在为春天歌唱?美丽花儿、嫩绿的草儿、可爱的布谷鸟”。这样,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
2、唱感染,激发欲望。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到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我教授歌曲《赏花灯》,进行了两次范唱。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动作,让幼儿感知赏花灯时欢乐情绪;第二次范唱是边弹边唱,让幼儿根据我唱的内容展开丰富的现象,在脑海中展现在夫子庙赏花灯,看到各种造型的花灯;在歌曲《买菜》的范唱中,我通过丰富的表情,欢快的旋律,让孩子们体会和奶奶一起上街买菜,挑选各种蔬菜的快乐。这样,孩子们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3、助律动,融入情感。律动,是一种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动作,随着旋律的发展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孩子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动,而律动正好符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因此也就可以成为他们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梳头、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等一系列动作的编配,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的记忆歌词,并能把疼爱妈妈的感情付注于演唱当中。
三、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讲述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但是目前,幼儿音乐教育往往忽略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孩子感到音乐课较为枯燥,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音乐欣赏教育中进行探索性的策略研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信心和创造意识,达到整体提高幼儿素质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
首先通过声音,了解音乐。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较深刻的,在首次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一定要尽量使幼儿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个过程应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想象活跃,情感上也有所触动。
音乐是种听觉艺术,在欣赏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幼儿多听音乐,然后不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肯定他们的看法,从而激起孩子们“说”的欲望,达到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目的。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均衡,速度徐缓,力度较弱。先让幼儿闭上眼睛欣赏音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每听完一次让幼儿将感受说出来,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同样的音乐,不同的幼儿就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自己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表现。不同年龄的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也会使幼儿的艺术表现出差异。通过一段时间的欣赏活动,在鼓励、肯定下,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也能逐步参与其中,唤起共鸣,自由感受。再如在欣赏《春天》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中展现出一幕幕“春天百花盛开”的美丽画面,并通过图片展现春天大自然的景色,使幼儿情不自禁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其次,通过动作,表现音乐。如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组乐曲时,教师先提出要求,让孩子们只用动作,不许出声,听一至三遍音乐,并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如果有的孩子很快用动作表现出了乐曲中个别动物的动作,老师则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角色的变换,发挥想象,在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再例如,在欣赏歌曲《两只老虎》之后,引导幼儿按照音乐的旋律,仿编歌舞。有的幼儿编出:“两只兔子,两只兔子,蹦蹦跳,一个在采蘑菇,一个在旁玩耍,真可爱。”有的幼儿编得离奇,充满童趣:“两只螃蟹,两只螃蟹,横着爬,一只变成石头,一只变成海螺,真奇怪。”这样幼儿在仿编过程中,学唱的兴致更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幼儿用已学过的音阶,用不同的长短音和动作来表现可爱的动物。孩子们一个个情绪高昂,乐此不彼,完全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创作活动中,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通过图画,展现音乐。在《蜜蜂飞舞》欣赏教学中,我们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来施教:我们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倾听音乐节奏的快慢“画音乐”。再以《大海和小溪》为例,整首乐曲旋律亲切、优美,富有歌唱性,像潺潺流水在流动,很富有诗意。课的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幼儿能感受并区别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但对幼儿来说,理解大海的“汹涌澎湃”和小溪的“柔和舒展”两种音乐情绪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就引导幼儿运用听音乐画旋律图谱的方法来理解。通过听和画,幼儿把“汹涌澎湃”画成一群大鱼,把“柔和舒展”画成一根飘动的水草,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每一句歌词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简笔画帮助幼儿更加充分地理解了音乐的内涵。在音乐欣赏中,通过简笔画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简笔画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总而言之,对于孩子来讲,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实践表明:孩子们通过科学的音乐教育,不仅学到了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智力的开发。
音乐是幼儿表达形式的一种,是启迪“美”的教育,可以带给人以愉悦的表情。音乐在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明天将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著:《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晋瑗 著:《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肖虎 著:《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二篇: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书是全人类其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源泉,能与书为伴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把一本柔软的书握在手里,伴着墨香开始各种各样的神奇之旅,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在我的童年时代,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书是奢侈品。幸而当小学教师的父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总是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一些或新或旧的书来给我看,使我的童年始终伴有书香。儿时读书的那种快乐感觉是一生最珍贵的财富。所以有了扬扬之后,我希望他能够早早地体会这种美妙的感觉。从看图认物、看图识字到看卡通漫画、看童话故事、看文学作品;从亲子共读到现在能够真正自主阅读,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 看着他对喜爱之书的如饥似渴,我想他正开始一步一步体验着阅读的乐趣,开启了快乐的阅读之旅。
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通过观察,我发现近一年来自主阅读了较长的书后,从扬扬身上发现了几个进步,一是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二是知识信息量增加,求知欲增强;三是能够静得下来,注意力相对集中了。这些刚入学的孩子需要培养的能力,竟然多半要归功于阅读。其实作为父母,我们更欣慰的是看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让孩子爱上阅读,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是我们家长的责任。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很多,以下是我在和孩子的共同阅读成长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希望能和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要以识字、扩充孩子的知识面等为直接目的,阅读要以孩子的快乐为基本。其实只要处于正常的教育轨迹之下,孩子迟早是会认字的。有很多孩子认识了字,但是也不愿意读书,但是喜欢读书的孩子一定会认大量字。孩子阅读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要孩子认多少汉字,学到多少东西,而是通过这种阅读能够让孩子获得感受生活的一种能力,得到心灵的一种启发,在这
种文字与图画构成的童书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
二、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多买孩子喜欢的书。就像多数男孩喜好奥特曼,女孩喜欢芭比娃娃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喜好和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就从这些兴趣入手,购买相关的书籍,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孩子接触书接触文字,开始早期阅读。比如夏天在院子里散步看到刚从土里钻出来的蝉,孩子感到很好奇,我就买来法布尔昆虫记中蝉的一本,孩子很喜欢很快读完,并相继读完整套书。然后还拿捉来的昆虫和书上的做比较,并根据书上的方法做实验,知识是在快乐阅读的同时不经意学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读,才会渐渐喜欢上阅读。
三、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该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过多的干涉,更不要把我们认为”有用的”书强加给孩子。只要孩子喜欢的就让他读,当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再慢慢加以引导看更多类型的书籍。如果想让孩子看某本书,首先我自己要了解书的内容,然后在孩子空闲时无意说起书中特别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以此来吸引孩子自己想去读。有这样一句话很有道理: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我推崇孩子多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因为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必定有吸引儿童的无穷魅力,其内容更贴近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更能引发孩子的思考,拓展孩子的想象,而且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他们。比如《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草房子》、《青铜葵花》、青少版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
四、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共同阅读,这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一条捷径。因为孩子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爱,感受到一种快乐,使阅读成为一种快乐的经历。
让我们的孩子爱上阅读吧,他会在这快乐的阅读之旅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精彩与美好。
第三篇: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更是人生的一种快乐。我们其实能发现,孩子们刚上幼儿园时大部分都是觉得幼儿园很开心,在幼儿园学习很快乐,可是渐渐地,孩子们觉得就开始讨厌学习了,是什么原因磨灭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老师们要求孩子会倾听、会讲述、会动手、会思考,家长们要求孩子得红花,甚至要得到“好孩子”。孩子们看到老师上课开始紧张,回去爸妈的高期望更是让他们不知所措,兴趣学习变成了强迫学习,怎能让孩子们不厌倦、甚至害怕学习呢?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孩子长久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感受学习是一种快乐呢?
一、让学习符合孩子的兴趣 就拿阅读来说,家里爸爸妈妈给孩子们准备了各种识字卡片、《唐诗三百首》《十万个为什么》、;幼儿园的课程中也有大部分课程、故事是为了学而学,根本没有考虑到幼儿是否喜欢、是否适合,这样做,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学习机器,倍感压力,更别提什么学习兴趣了。我们应该给与孩子一些自己的阅读空间,让他们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我们班的孩子们很喜欢宫西达也的《我是霸王龙》系列绘本,也许绘本中的教育意义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孩子们在不断的与同伴、老师阅读并分享书中内容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一次,在看《你真好》的时候,涵涵就跑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霸王龙一点都不坏,因为它对朋友很好,他还给薄片龙吃红果子,每天还陪薄片龙一起玩,我也愿意当他的朋友的!”我震撼了一下,在讲述绘本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提及任何有关于故事的情感教育,可是就是在孩子们互相分享、讲述、交谈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绘本中霸王龙与薄片龙之间的友情,体会到了霸王龙对朋友的友好。我想,只有孩子们喜欢,才会发掘出更多读书的快乐,才能爱上阅读,让阅读变的有效。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的氛围
我想大家都看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贪玩,模仿性强,孟母几次搬家,最后选定学堂旁边,就是觉得这个环境适合孟子,能让孟子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同样的,要让孩子们喜欢学习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首先我们老师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在我们幼儿园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幼儿个别化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就是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自主、快乐学习的氛围。
三、多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
成功是件快乐的事情,因此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我们不要去给孩子提太高的目标,要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提月,我们始终要让孩子坚信一点,那就是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叫小雨,她非常乖巧文静、非常听话,但是她上课从来不举手、画画也不动,在与她妈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她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她害怕失败、不愿意尝试。于是在之后的活动中,我常常鼓励小雨积极参与,在她回答问题后,我不吝表扬,在她动手画画后,我更是大加赞赏,让她树立起自信心,让她了解到,只要努力了,不管做得好不好,都是成功的。从此之后,小雨再也不惧怕参加活动了,上课时终于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小手了,美术课她的纸上也再不是空白一片了。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只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就能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四篇:让孩子在画画中感受世界
让孩子在画画中感受世界
让孩子在画画中感受世界
童年,是美好的。我的童年是在幸福和快乐的笑声中度过的。值得庆幸的是,长大了的我,选择了幼儿教育这个职业。和孩子们在一起,使我感到自己充满了活力,仿佛又回到了多姿多彩的童年。记得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的构想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奇曾经赞叹过“孩子的百种语言”。的确,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世界、画世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所想。可以说,一百个幼儿就有一百幅完全不同的创作,一百幅画面就是一百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幼儿喜欢在美术活动中涂涂画画、剪剪贴贴,这是他们具备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大多数孩子从咿呀学语时就喜欢上了信手涂鸦的感觉。但涂鸦期过后由于成人示范、指导、评价不当等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幼儿渐渐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张显个性、充满灵动的幼儿绘画作品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必需重新了解、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审视和改革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材、教学方法、走进幼儿的心灵、正确看待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从全新的角度,优化设计幼儿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幼儿大胆用画笔表现表达出所思所想,使孩子们无拘无束的在画中展现出自己的“百种语言”。
一、了解幼儿绘画兴趣的差异,正确把握幼儿心理特点。
一个人从一出生,睁开眼睛看世界、动手接触世界那一刻起,就开始对这个世界上有形有色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当襁褓中的婴儿用胖胖的肘臂拍打被褥时;当依呀学语的孩子在地上“尿尿和泥时”,他们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事物的认知欲望和对“涂抹”游戏活动的强烈兴趣。喜爱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仅喜欢玩弄各种色彩,更喜欢在纸上大手笔的涂抹,他们不在意画出的作品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更多的是沉浸在有趣的绘画过程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的这些共性都是因为对绘画情有独钟、兴趣使然。但是由于幼儿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绘画兴趣也存在着差异,体现出了个性的方面。比如,农村的孩子喜欢画自家养的大公鸡、田间地头突突奔跑的拖拉机…,而城市中的幼儿则喜欢表现飞速行驶的新干线列车、幻想宇宙中将要爆发的星球大战。女孩子喜欢画长发飘飘的“美少女”;男孩子则津津乐道自己作品中手拿兵器的“奥特曼”;又如:涂鸦期、象征期的幼儿喜欢描画小花、小草、大鱼、房子等比较单一的事物,而形象期的幼儿却不满足只画一条大鱼、一座房子,描画“神奇的海底世界”、“美丽的城堡”才能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五彩斑斓……可见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指向是因人而异的。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了解和把握住自己的教育对象对绘画兴趣有什么样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在绘画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佳的发展。
二、走进幼儿心灵世界,精心选材。
精选教材是搞好幼儿绘画教学的关键。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孩子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之中成为活动的主体。不夸张的说,选对了题材就等于绘画活动成功了一半。只有走进幼儿心灵,才能找到易于幼儿表现又能令其感兴趣的绘画题材。
1、选择孩子易于表现的事物。
易于表现的事物造型简单,具有典型性。而且特征鲜明、形象生动可爱,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掌握。比如,《太阳宝宝》、《淘气的小猫》等选材就具有这些特点。
2、选择孩子最熟悉的事物或身边刚发生过的事物。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越是幼儿熟悉的事物越能令幼儿自如的表达;越是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物越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事物都能引发他们强烈的绘画兴趣。在幼儿刚刚参加完幼儿园的自助餐活动后,组织幼儿绘画《快乐的自助餐》,幼儿边画边仿佛又回到了热闹的餐桌前,满桌的佳肴、同伴大吃的形象跃然纸上。使积聚在幼儿心中的情感得以自然的宣泄和表达。
3、选择孩子们最喜爱的故事、游戏和动物。
优美、有趣、富于幻想的故事;开心的游戏;可爱的小动物。这些都是孩子的最爱。这类题材为孩子的创作提供了最佳的表现空间,最能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4、选择幼儿生活化的题材。
题材的选择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比如:小班可以选择《妈妈的长发》、《给太阳公公串糖葫芦》、《可爱的鸡宝宝》等蕴含丰富情感的题材;中班可以选择《我爱洗澡》、《一辆花汽车》等表现生活经验的题材;大班可以选择《瓦罐联想》、《未来世界》等能够鼓励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题材。
三、启迪幼儿心灵,寓教于乐。
在活动中如果想让幼儿保持全程的绘画兴趣,就需要教师在导入、指导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利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快乐与发展。只有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做到寓教于乐,保持、延缓幼儿的绘画兴趣,才能令其专注、持久的投入到整个绘画过程中,使幼儿创造出富有新意和美感的作品来。以下是我在几个教育环节中调动幼儿兴趣的一些尝试。
1、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幼儿观察、研究绘画对象的兴趣。
电脑、电视等多媒体跳动的视频画面可以深深抓住孩子们喜爱新奇、变化的心理,影响幼儿对事物观察的兴趣,达到形象教学的效果。一张图片把它扫描到电脑里再播放到电视画面或视频投影中,会令幼儿观察的兴趣陡增几倍;一段故事配上音乐制作成VCD播放,孩子会牢记它的情节;编排好的教学流程如果通过电脑演示,孩子们会很快理解老师的意图。比如:在欣赏社火面具的教学中,我将面具通过实物投影的形式在电视屏幕中展现给幼儿。普通的几张图片在电视画面上形成了影像,画面中的花纹、色彩变得更加清晰、艳丽.一下子吸引住了所有孩子的目光,孩子们非常兴奋。为了帮助幼儿观察到社火面具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图案、花纹,我利用实物投影仪与放大镜巧妙结合,放大其中需要引起幼儿重视的装饰纹样部分,进一步吸引、调动了孩子们观察绘画对象欣赏、体会作品细节的兴趣。电教手段的运用,使看似复杂的社火面具变得直观、鲜活起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使用拟人化的指导语言满足幼儿的游戏心理。
孩子们经常把生活和游戏连在一起。在绘画活动中用拟人化的语言来指导,既能满足孩子喜爱游戏、富于幻想的特点,又有利于帮助他们直观理解和表现绘画对象。在教孩子们画蝴蝶时,如果教师仅采用这样的指导语:“我们来画蝴蝶吧,看谁画的最美!”你的表情再丰富、语气再亲切也不会引起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创作愿望。同样的活动给孩子讲一个关于“虫虫变蝴蝶”的故事,对孩子们说:“虫虫特别想变成美丽的蝴蝶,你能用漂亮的线条和颜色帮它变出美丽的翅膀吗?”孩子们便会满怀兴趣的想出各种办法来装饰描绘美丽的蝴蝶。
3、利用多种材料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
幼儿绘画可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作用也各不相同。水粉可以肆无忌惮的宣泄情感;签字笔可以细腻的描绘花纹;油画棒更可以快捷的完成涂色…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让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造性活动并从中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当幼儿画的有些厌烦时,帮他换一种新的材料常常能重新燃起他的绘画兴趣。比如有一次,孩子们画线描画《给大树穿花衣》快近尾声时,我向孩子们出示了新买的旋转蜡笔,孩子们都惊喜的说:“哇,旋转蜡笔!”接着就纷纷兴高采烈的开始尝试用旋转蜡笔上色、添画起来。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创作出的画面不仅比以往的作品花纹丰富,色彩也异常的美丽。可见,鼓励幼儿尝试使用新奇多变的绘画材料对吸引幼儿绘画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4、提供宽松的精神环境,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幼儿的绘画活动是由幼儿内心世界的宣泄和表达欲望所引发的。教师要正确认识理解幼儿的绘画行为,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绘画活动中去,无论幼儿画出的形象多么幼稚无形,教师都要毫不吝啬给予鼓励。这样,幼儿才会增强自信心,越来越喜爱绘画活动,在绘画活动中大胆尝试、创造。
四、从敢画到会画,技法的渗透。
孩子们喜爱绘画活动主要是受强烈的表达欲望所趋动。当幼儿有很高的绘画兴趣却不能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他的兴趣就很容易转移、消退。要想令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长久保持下去,教师还要在指导过程中巧妙的渗透给幼儿一些绘画的技巧,只有让幼儿经历从敢画—会画—爱画的过程才能激发幼儿进一步创作的热情。那么如何让幼儿做到从敢画到会画呢?教师要对培养幼儿掌握造型、构图、设色这些绘画基本元素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通过灵活巧妙的指导方法渗透给幼儿。
(一)造型方面:
在欣赏幼儿作品时,经常听到孩子指着画中的一个形状向你讲解:“这是电视、是房子、是游泳池…”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为什么画出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呢?这就要谈到培养幼儿造型能力的问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在画面上点了很多乱点并告诉我:“天上下雨了”。我看了看他的作品开着玩笑对他说:“我怎么觉得你这些点点有些像沙尘暴呀,咱们把每个点点都点的圆圆的,象小雨点一样多好看呀?”教幼儿创建自己的造型符号就是要鼓励幼儿把沙尘暴变成小雨点——把点变成形——把形细化。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中理解造型的方法,逐步提高造型能力。
(二)构图方面: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想法特别多,常常是想到哪画到哪。所以画面有时会显得零乱、没有主体,看不出画面的主题。所以教师要对儿童画的几种基本构图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幼儿根据主题合理构图,把自己心中所想通过画面表现表达出来。我通过对幼儿作品构图方式的分析,总结出了:中心式构图、满天星式构图、并列式排队构图、线路式构图等几种便于幼儿使用的构图形式。比如在画《我是鱼王》、《巨人的故事》等题材时,鼓励幼儿将绘画的主题:“鱼王”、“巨人”…画大、画突出,首先在画面上形成了中心式的构图。幼儿围绕着主题细致的描绘,“鱼王的威猛”、“巨人的高大”很快就在画面上凸显出来。此时,任由孩子们在画面上添画飞鸟、鱼、虫、甚至是奥特曼和怪兽,不但不会影响主题的表现,反而会使画面情节更加丰富而生动。由此可见,只有合理的构图才能令幼儿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得以完美的展现。
(三)、设色方面
有的幼儿无论造型构图都掌握得很好,可是一涂色画面就被破坏了。这其中有幼儿认识颜色使用颜色的问题,也有教师把握教育对象特点不足的原因。其实,引导幼儿使用颜色需要掌握一些小窍门。(1)巧妙运用对比色、同类色增加视觉冲击力。
儿童靠直觉感受色彩,而对比色及同类色的使用因为遵循了一定的组合规律特征鲜明、强烈,十分具有色彩生命力。所以更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如果用暖色画主要物体,背景颜色最好使用冷色调。这种对比色的使用不仅强调了主体颜色,更令整个画面色彩达到了最佳效果。
(2)在固有色的基础上大胆使用颜色。
色彩是由光线、环境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天空不一定总是蓝色,人的脸也不一定总是肉粉色。要鼓励幼儿细心观察体会颜色的变化,大胆突破固有模式尝试使用多种颜色作画,享受其中的乐趣。(3)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色彩。
在美术活动中有许多玩色游戏,比如:用水彩混色、用水粉拓印、用宣纸印染…幼儿在这些玩色游戏的操作过程中最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使用颜色的窍门。了解、掌握造型、构图、设色这些形成画面的基本美术元素,儿童作品必定会在原创性的基础上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正如《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只有关注幼儿有益兴趣,在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知觉,促进其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使美术活动成为幼儿发现世界、创造世界、张显个性的平台。才能令越来越多的幼儿喜爱上绘画这种儿童语言形式大胆的敞开心扉、表现表达出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第五篇: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
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
摘要:快乐是儿童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在活动中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吧!
关键词:快乐 自主的空间 自由 合作 交流 感知能力 幼儿是快乐的个体,幼儿天性喜欢快乐的事物。快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借音乐动情的特征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喜闻且乐于接受。
但在现有的音乐教育现状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想:“感觉到了什么,还感觉到了什么”?结果他们真的什么也没感觉了!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动作的到位要求很严,因此机械的练习消磨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根本谈不上享受音乐,“快乐”从何获得?
新纲要颁布后,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的范围内,强调对幼儿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纲要》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所以我们应重新审视音乐活动,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的幼儿。我认为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
一、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是《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我在操作中实践的一种思路。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近期孩子对《蓝猫》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片头曲更是人人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合的效应。于是当我把孩子带来的《蓝猫》主题曲放给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如何挖掘《蓝猫》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我的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怎样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呢?
在认真学习《纲要》的精神和反复思考后我感到,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蓝猫》的歌!”“我想用《蓝猫》的歌来跳舞!”“我想用来打打击乐!”“我想画蓝猫和淘气!......”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活动中尝试一个主题,多种表现空间,让孩子得到满足。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了“小舞台”、“歌剧院”、“音乐创意室”、“小画廊”四种供幼儿自选的多种机会和条件。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喜欢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感兴趣上,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水平上的提高呢?该怎样启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呢?儿童的创造表现往往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谱、操作卡、舞蹈道具,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
人们常说幼儿的想法是异想天开,是不符合成人逻辑的,幼儿说的做的往往出乎成人意料,我觉得这正是他们可贵的创造天性。为什么模仿会使幼儿厌倦,而创造性的活动却能调动他们积极性呢?这说明,幼儿喜欢创造,创造能够使他们获得成功得到自信和满足。陶行之在二十世纪初发表的《创造宣言》时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时时处处创造的重要性;南师大屠美如,楼必生在《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中关“艺术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的相关论述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特质,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南师大许卓雅教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中强调了“应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这一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她认为音乐教育不是模仿,而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的创造活动;孔启英教授在《新纲要解读》中谈到新纲要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和感受并重的教育观。《纲要》指出,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现代艺术以创造为前提,其基本特色是求新求异的创新。所以,幼儿艺术是发挥年幼儿童创新潜能的最佳载体。我这里说的创新并不高深,而是指最初级的,简单的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创造,是儿童把已掌握的音调、节奏、动作等重新加以组织,形成新的形式和内容。它强调艺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给儿童创造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儿童在创造活动过程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儿童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是幼儿能完成,更重要的是能让幼儿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欣喜。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幼儿穿上雨靴、雨衣,打上雨伞,在大自然中感受雨。孩子们兴奋的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慢步,有的飞跑,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啪“响,教师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塔塔“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笃笃“的声音等。然后教师参与到孩子们感兴趣的踏雨水的活动中,发现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于是,提议让孩子们用小雨靴来唱歌,孩子们尽情的在积水中玩耍,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孩子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但孩子们并未感到这是一节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外面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的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三、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使得许多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在音乐欣赏活动《神奇的门》中,教师和幼儿在充满童话色彩的环境中,一起欣赏了一段充满神奇的音乐,并随音乐创编了小动物探险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必须想办法搭建神奇的门才能逃出森林。”孩子们在老师故意设计的冲突中开始了自己的创意,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热烈讨论起来,并开始迫不及待的自由组合开始用身体搭建了许多有趣的门:与同伴坐在地上,双脚靠拢塔了“脚门”,与同伴手脚着地用屁股搭起“连环门”,两人后脑勺靠后脑勺,手向后牵手,取名“人字门”......许多的想法在和同伴的商量和尝试中获得。在活动中给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参观的空间,幼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也分享了同伴的快乐。教师重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愉悦,给幼儿留一点欣赏成功的空间,让更多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教师引导幼儿不要一味强调自己技能的表现,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创造的数量多少,而应关注自己成功的同时关注同伴的成功,关注自己的创造所给同伴带来的快乐,同时同伴的快乐才会使自己更快乐。
快乐是儿童学习、探究、尝试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此,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爱音乐;在活动中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多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多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我们共同努力让音乐带给幼儿快乐,让幼儿在音乐中快乐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