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新交通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新交通法的心得体会
施行了新法规以后,对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好处,我感到新交通法规也特别好,我坚决执行拥护。
在新法规执行前,全国交通事故比执行新法规以后,多了很多倍。所以说,新法规的出行对全国人民有很大的益处。
我坚决拥护执行新法规,认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靠路边行走,横过道路走斑马线,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不闯红绿灯,不乱穿马路,不再道路上嬉闹玩耍,不越护栏,不追车,不抛物出车。排队乘车,不向窗外乱扔东西,从右侧下车,不乘坐带病车,超载和农用车。骑车靠右,不逆行,不双手离把,不互相追逐,不相互并行,不突然猛拐。遇交通违法行为及时纠正,遇交通事故主动报警。主动宣传交通安全法规。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交通法规。
不但我自己好好执行拥护交通新法规,我还要当好小小宣传员。宣传新交通法规,让人人知道,家喻户晓。
第二篇:学习交通法心得体会
学习交通法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交通法规的几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交通行政执法禁令》和《交通行政执法忌语》,使我充分认识到进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是交通执法工作的准绳,也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公路路政执法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为我更好的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学习,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公正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严格执法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 严格执法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严格执法,才能纠正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严格执法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要求执法人员必须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例如在执法过程中至少要有两位执法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佩戴执法证件,仪表端庄,语言文明,而不能行为野蛮,滥用职权吃拿卡要,乱罚款,以罚代管,甚至搞所谓的“以邪治邪”,不能只教育不处罚,以教代管,该纠正的不纠正,该罚的不罚,对违法者听之任之,这也是执法不严、玩忽职守的表现。严格执法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依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执法责任制,强化落实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交通执法队伍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的形象。加强执法规范建设,让依法执法、文明执法成为制度。要认真并贯彻行政复议法,保障国家法律监督制度在交通各项工作中的贯彻执行。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收受当事人钱物、吃喝拿要办人情案、执法行为不文明,举止粗俗、态度蛮横。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执法人员在群众中的整体形象,作为执法人员并非仅仅是某个单位的一员,在群众眼里,你是执法者,是代表了最具权威的法律在行使职权,是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是群众的保护神,因而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否文明、有无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正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公正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公正执法就是不偏不纵,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法定职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者不能超越法定职权执法。公正执法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不搞因违法行为人的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或态度很好而从轻处罚“态度执法”、不以违法行为人与我们有关系或亲戚或朋友因而加重或从轻处罚的“关系执法”、“人情执法”,做到见违必纠,违法必罚,罚而有据。只要违法犯罪不管你官居多高、功有多大都应依法予以追究。据资料报道,20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已经审议和通过各种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文件就有328件,这期间国务院还制定了700多件行政法规,各地方省级人大制定和批准了5000多件地方性法规。仅八届人大五年间,就立法118件。通过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中,更加注意执法的公正性。
三、文明执法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 文明执法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谓文明执法,是指执法人员以人为本,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办理各种案件,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文明执法是行政执法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执法的对象大多是人民群众(驾驶员),遇到的问题大量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有的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后果的,应教育其纠正。如果言语粗鲁,行为野蛮,不但不能纠正其违法行为,而且会增加违法者的对立情绪,破坏政府形象。执法讲文明,要求有礼在先,出示证件在先,态度和蔼,举止端庄,教育疏导,以理服人,既是执法人员文明素养的展示,也是行政执法不可缺少的必要程序。实践表明,大多数违章违法者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执法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家,违法行为是会纠正的。因此,文明执法是行政执法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树立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新形象的根本保证。行政处罚法第五十条、六十条和六十二条中的法律责任规定,行政执法人员违犯法律规定,徇私舞弊,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这些都是对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具体要求。在实践体现文明执法上,还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法律意识。文明执法必须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和对交通执法工作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行使他们的权力的同时普遍并愿意承担法定义务。要加大普法教育,单位负责宣传的部门要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而且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而使人民群众了解交通,理解交通,支持交通,明确不接受处罚或粗暴依法执法是违法行为,在外部环境优化、执法环境成熟的情况下,文明执法才能顺利进行。总之,通过学习我的自身素质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一定会克服自身的不足,在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立足本职、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争取多到执法现场学习,取得业务和思想上的双提高。还有要不断提高工作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取得新的成绩。篇二:学习交通法规的几点心得体会 有关法律问题的文件就有328件,这期间国务院还制定了700多件行政法规,各地方省级人大制定和批准了5000多件地方性法规。仅八届人大五年间,就立法118件。通过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中,更加注意执法的公正性。文明执法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谓文明执法,是指执法人员以人为本,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办理各种案件,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文明执法是行政执法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执法的对象大多是人民群众(驾驶员),遇到的问题大量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有的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后果的,应教育其纠正。如果言语粗鲁,行为野蛮,不但不能纠正其违法行为,而且会增加违法者的对立情绪,破坏政府形象。执法讲文明,要求有礼在先,出示证件在先,态度和蔼,举止端庄,教育疏导,以理服人,既是执法人员文明素养的展示,也是行政执法不可缺少的必要程序。实践表明,大多数违章违法者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执法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家,违法行为是会纠正的。因此,文明执法是行政执法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树立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新形象的根本保证。行政处罚法第五十条、六十条和六十二条中的法律责任规定,行政执法人员违犯法律规定,徇私舞弊,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这些都是对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具体要求。在实践体现文明执法上,还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法律意识。文明执法必须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和对交通执法工作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行使他们的权力的同时普遍并愿意承担法定义务。要加大普法教育,单位负责宣传的部门要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而且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而使人民群众了解交通,理解交通,支持交通,明确不接受处罚或粗暴依法执法是违法行为,在外部环境优化、执法环境成熟的情况下,文明执法才能顺利进行。总之,通过学习我的自身素质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一定会克服自身的不足,在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立足本职、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争取多到执法现场学习,取得业务和思想上的双提高。还有要不断提高工作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取得新的成绩。篇三: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心得体会 《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道路交通参与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在单位的统一组织下,我们集中学习了全文,自己认真学习每一项条款,与过去的有关法规反复对照,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如下:
一、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利于城市交通进一步规范,更重要的是保护他人、保护自己。1999年沈阳市出台政府令,在全国首次明确规定五种交通事故行人负全责,行人违章被撞司机不负责任。在全国引起了“撞了白撞?”问题很的大争论。这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违背了立法的基本原则——维护人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如果说行人错在违规,就要失去健康甚至是生命的话,那代价实在太大了。那些撞到人的司机剥夺了别人健康,生存的权力岂不是错更大?即使不是故意,但是也说明了肇事司机的安全警惕性不高,应对突发能力不强,理应承担责任。现在新交通法规明确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彻底否认“撞了白撞”的说法,这一点为司机的安全警惕性敲响了警钟。新交通法里,对行人的违规行为也作了相关处罚规定,在提醒驾驶者的同时,也对行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要向全国人民普及,让群众提高交通规范意识,目的除了规范城市交通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保护他人更为保护自己。
二、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更注重提高国民交通规范意识,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一场交通意外发生之后,受伤者献血淋漓的躺在地上,可是周围的村民却守着出事地点,不让人破环现场,非要等交警来处理,伤者就这样不能得到及时医治,导致失血过多死亡。当时这件事情对我的震动很大,不仅为伤者无辜丧命感到惋惜和遗憾,更为村民的愚昧偏执痛心。这样的事情何止这一件呢,交通意外发生之后,得不到及时医治,原因除了上述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肇事司机弃伤者逃离现场;伤者被送到医院以后因为资金问题的不到医治等等。本来可以挽救的生命,就这样被耽误拖延而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而在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里,人道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七十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及第七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除了这些规定以外,还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这些条例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并且及时地保障了伤者的救援工作,不仅对驾驶人及目击者提出要求,还对医疗机构做出了相关规定,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遗憾和悲剧的发生。所以,在提高国民交通规范意识的同时,应注意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提高人文素质,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重在保证交警作为一个执法者,能公正严明地履行职责,不会对行人和机动车造成无端的利益损害。在新法里面特意制定了相应的约束性条款,保证机动车司机不会再交“冤枉罚款”,还规定了交警有违法行为,如私自收取罚款,违法扣留车辆,罚款不交国库等15种行为之一,就必受行政处分。以前一直存在一种说法,就是交警是有执罚指标的,每天要上路罚多少辆车,收多少罚款。而在以前,这种说法也得到过一些交警人员的确认,在收费或罚款时,他们非常愿意多收或多罚,因为这些钱与本机关和个人都有直接的好处,因此这些罚款,被称为“冤枉罚款”。而新法里面明确规定各地不得给交警下达罚款指标,依法收取的罚款全部上缴国库。彻底杜绝了这种乱收罚款的现象,维护了广大驾驶人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这部法律对违章驾驶员的处理,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驾驶人在现场的,按规定处罚,不得拖车。拖车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如果拖车不当造成损坏,还要依法赔偿。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道路交通安全法》不仅弥补了旧法的不足与漏洞,而且还充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不管是作为行人也好,驾驶人也罢,生命第一,安全第一,只有认真遵守了交通法才能彻底保护自己在交通中的安全及合法权益,同时也使我们的城市交通建设安全规范,井井有条。所以它的贯彻执行,必将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好好学习领会这部法律,不仅仅是让它走上街头,更重要地是让它深入人心。篇四:学习交通法规的几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交通行政执法禁令》和《交通行政执法忌语》,使我充分认识到进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是交通执法工作的准绳,也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公路路政执法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为我更好的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学习,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公正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严格执法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 严格执法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严格执法,才能纠正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严格执法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要求执法人员必须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例如在执法过程中至少要有两位执法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佩戴执法证件,仪表端庄,语言文明,而不能行为野蛮,滥用职权吃拿卡要,乱罚款,以罚代管,甚至搞所谓的“以邪治邪”,不能只教育不处罚,以教代管,该纠正的不纠正,该罚的不罚,对违法者听之任之,这也是执法不严、玩忽职守的表现。严格执法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依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执法责任制,强化落实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交通执法队伍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的形象。加强执法规范建设,让依法执法、文明执法成为制度。要认真并贯彻行政复议法,保障国家法律监督制度在交通各项工作中的贯彻执行。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收受当事人钱物、吃喝拿要办人情案、执法行为不文明,举止粗俗、态度蛮横。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执法人员在群众中的整体形象,作为执法人员并非仅仅是某个单位的一员,在群众眼里,你是执法者,是代表了最具权威的法律在行使职权,是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是群众的保护神,因而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否文明、有无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正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公正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公正执法就是不偏不纵,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法定职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者不能超越法定职权执法。公正执法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不搞因违法行为人的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或态度很好而从轻处罚“态度执法”、不以违法行为人与我们有关系或亲戚或朋友因而加重或从轻处罚的“关系执法”、“人情执法”,做到见违必纠,违法必罚,罚而有据。只要违法犯罪不管你官居多高、功有多大都应依法予以追究。据资料报道,20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已经审议和通过各种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文件就有328件,这期间国务院还制定了700多件行政法规,各地方省级人大制定和批准了5000多件地方性法规。仅八届人大五年间,就立法118件。通过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中,更加注意执法的公正性。
三、文明执法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 文明执法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谓文明执法,是指执法人员以人为本,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办理各种案件,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文明执法是行政执法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执法的对象大多是人民群众(驾驶员),遇到的问题大量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有的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后果的,应教育其纠正。如果言语粗鲁,行为野蛮,不但不能纠正其违法行为,而且会增加违法者的对立情绪,破坏政府形象。执法讲文明,要求有礼在先,出示证件在先,态度和蔼,举止端庄,教育疏导,以理服人,既是执法人员文明素养的展示,也是行政执法不可缺少的必要程序。实践表明,大多数违章违法者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执法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家,违法行为是会纠正的。因此,文明执法是行政执法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树立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新形象的根本保证。行政处罚法第五十条、六十条和六十二条中的法律责任规定,行政执法人员违犯法律规定,徇私舞弊,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这些都是对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具体要求。篇五: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心得体会 遵守交通法规热爱生命安全 ——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体会 同学们,你们知道《道路安全交通法》吗?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南京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于车轮之下,当你发现一阵阵欢声笑语湮没在尖锐的汽笛声中,当你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我们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1996年2月,国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部将今年3月28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定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更好地珍视我们生命,在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1、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
3、当我们时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
4、严禁12周岁以下的学生骑自行车。放学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队。记得有一个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灾难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孩子、学子、工人、知识分子,人民公仆„„无论咿呀学语,还是学富五车,无论幼小纤弱,还是身强力壮,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今天是第十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我们希望这个日子能够再次唤醒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第三篇:学习《道路交通法》心得体会
学习《道路交通法》心得体会
我认真学习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每一项条款,并与过去的有关法规反复对照,有了新的认识,新的道路安全法有利于城市交通进一步规范,更重要的是保护他人、保护自己。在全国首次明确规定五种交通事故行人负责,在提醒驾驶者的同时,也对行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让群众提高交通规范意识,目的除了规范城市交通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保护他人更为保护自己,《道路交通安全法》发扬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设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这些条例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并且及时地保障了伤者的救援工作,重在保证交警作为一个执法者,能公正严明地履行职责。
过去的罚款,被称为“冤枉罚款”。而新法里面明确规定各地不得给交警下达罚款指标,依法收取的罚款全部上缴国库。彻底杜绝了这种乱收罚款的现象,维护了广大驾驶人的合法权益。这部法律对违规驾驶员的处理,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驾驶人在现场的,按规定处罚,不得拖车。拖车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如果拖车不当造成损坏,还要依法赔偿,我们可以看出《道路交通安全法》不仅弥补了旧法的不足与漏洞,而且还充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不管是作为行人也好,驾驶人也罢,生命第一,安全第一,只有认真遵守了交通法才能彻底保护自己在交通中的安全及合法权益,所以它的贯彻执行,必将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好好学习领会这部法律,不仅仅是让它走上街头,更重要地是让它深入人心。
第四篇:交通法 序言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序言
生命弥足珍贵,安全伴我同行。
生命,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它承载着人类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希望,所有的梦想。但生命又是如此的脆弱,转瞬之间发生的事情,有可能就会使一个家庭破碎,脸上失去笑容,心灵蒙上永远的阴影。
安全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牵动着家庭的幸福,关系着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直以来,学校都把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而交通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对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加强学生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道路交通活动,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增强交通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切实避免交通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是我校不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目的。举行以安全教育为内容的国旗下的讲话,进行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办好安全教育黑板报,收听交通知识的广播,举办安全教育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交通法制意识、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减少交通伤害事故的发生。
安全是天,这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识。生活离不开交通,交通安全为幸福的生活提供保障。“孩子,路不平坦要小心”,这是母亲对蹒跚学步的孩子的深厚关爱,“过马路一定记得走斑马线”,这是父亲对上学的孩子的亲切叮咛,“上学放学的路上不要追逐打闹”,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嘱托。交通安全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每个人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时时规范交通行为,处处遵守交通规则,为建设“平安校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
第五篇:交通法论文
交通法论文--------对官员酒驾的理性思考
摘要:官员酒驾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度不满,愿意主要是官员身份特殊,利于职权逃避责任;公众对公款吃喝与贪污腐败的不满借机发泄;官员公车私用,耍特权。屡经不止的原因更为重要。国家要想彻底治理官员酒驾,必须依靠制度,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和监督手段。
关键词:官员酒驾;贪污腐败;公平;规制
央视报道:2010年12月5日晚,河南洛阳洛宁县邮政局局长谷青阳酒后驾车,撞死5名青少年。据目击者称,肇事车辆跑出500多米才被追上,有一辆印有邮政标志的车辆,试图强行将肇事司机带走,被群众拦下。在很短时间内互联网上就出现了对此事的热评,多数人表达了对该邮政局长以及官员酒驾的不满和愤怒,截至发稿之前,通过百度搜索“邮政局长酒后驾车”共搜到相关网页95500多篇。此类案件仅2010年在我国就发生了多起:7月5日凌晨,吉林市龙潭区某政协委员醉酒驾车撞死3名晨练者后逃逸;8月2日晚,山东菏泽邺城县人事局某领导酒后驾车连撞11人;10月5日晚,广西临桂县住建局副局长李某酒驾肇事逃逸,致1人重伤;10月20日陕西华阴市检察院一名科长朱军酒后驾驶撞伤群众,下车后问“我没把你撞死吧”;11月7日,陕西安塞县建华镇武装部部长许制酒后驾车,连撞6人,致1死两重伤„„官员酒驾引发的案件如此之多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度不满,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0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强调,2011年要集中力量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其中包括公务车问题专项治理。官员酒驾屡禁不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官员酒驾引起社会强烈不满的愿意
通常所说的酒驾在法律上规定为饮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吸酒精含量窢值与检查》的国家标准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在20mg/100ml与80mg/100ml之间为饮酒驾车:大于或等于80mg/100ml为醉酒驾车。酒驾已成为交通事故的一项重要原因,对不特定的人身与财物构成了威胁,官员酒驾由于当事人身份特殊,酒驾造成交通事故后往往态度恶劣,不是逃逸就是动用各种关系脱罪,因此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引起了群众的极度不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官员酒驾中最特殊的是肇事者的官员身份,官员身份造成的酒驾案件处理不公刺激了公众追求平等的敏感神经。综观已公开报道的官员酒驾事件,肇事者本人酒驾发生交通事故后往往是先逃逸,逃不掉再打给自己人下属前来救驾,有的甚至亮明自己的身份威胁受害人,企图通过私了或其他方式补偿对方逃避法律责任。受害者往往在对方的威胁、利诱下屈服,作为接受对方补偿从而不向外宣传、不追究对方责任的决定与承诺。办案人员通常也会收到各方的压力,难以保证做出与同类案件完全相同的决定。在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公民追求平等的社会背景下,知情者往往会把官员假酒发布到互联网上,通过网络来表达不满和追求公平的愿望。网络的交互性与及时性给网民提供了畅所欲言而又不用承受任何压力的平台,匿名与匿形的保护往往能够表达出网民的真是想法,维护正义,呼吁平等的正当要求便在传统模式下无法表达或不敢表达的情况下肆意表达出来。公众对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行为的反感与愤怒很容易被一件敏感的事件引发,所以官员一经曝光便会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其次,公众对公款吃喝与贪污腐败的不满借机发泄。公款吃喝,这一问题已经遭到社会极度不满,从互联网上看到的非官方说法,一年全国的公款吃喝高达4000亿人民币。且不管这个数字真是与否。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凡有一定职权的官员,基本可以实现吃饭宴请公款消费。官员酒驾在公众的潜意识里已经和公款吃喝联系起来,虽然公款吃喝在我国尚不构成犯罪,但公众已经把它视为贪污腐败。官员酒驾之所以比常人酒驾更吸引眼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公众把对公款吃喝的不满、甚至是对贪污腐败的不满借官员酒家之际发泄出来。‘
最后,公车私用,耍特权引发公众的不满。由于我国有特别讲究人情和面子的历史传统,所以在不少地区特别是一些小地方很多官员的个人能量非常大,多数事情可以摆平,因此一些官员开惯了霸王车、特权车,不惧执法,有意无意地违反交通法规甚至成为了习惯。有的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参加完宴会后照样酒驾,久而久之出现重大、特大交通事故也有其必然因素。我国公务车的各种规章制度虽然很多,但官员在公车使用中基本不受限制,对公车有支配权的各级官员可以不分时间随意支配公车。由于官员酒驾一般是驾驶单位的公车,所以公众对官员公开违反规定、非工作时间使用公车的不满也借官员酒家之际集中表达出来。
总之,公众对官员酒驾所表现出来的过度不满已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透过表面现象,公众表现出来的这种极度不满与愤怒其实是对官员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的一种抗议;也是公众对长期收入过低、物价飞涨、房价过高、就业机会不均等、分配制度不公等一系列社会不公平现象不满的一种情绪宣泄。正因为官员酒驾集中体现在“官、酒、驾”三个字上,恰好激起了公众对官员滥用职权、违法、贪污腐败的仇恨,所以除了官员酒驾案件受害者的亲属,往往会有大量与该案无关人员也同样表现出过激的言行。
二、对官员酒驾的原因分析
《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两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出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照,并处五百元罚款。一年内有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白出发两次以上的,吊销驾照,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的有关规定是将其作为一般行政违法;此外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也曾对酒后驾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案件的嫌疑人“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提起刑事诉讼追究刑事责任。依据《刑法修正案(8)》的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因此饮酒后驾驶属于一般违法,依据交通安全法对嫌疑人做出行政处罚;酒后驾驶造成人员伤亡等重大交通事故的构成犯罪,以刑法对其追究刑事责任;自2011年5月1日起,醉酒驾驶机动车上路的构成犯罪,须之久其刑事责任,官员作为国家党政机关具有一定职务的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应有一定的认识,为何官员酒驾屡禁不止呢?原因复杂且多方面的,其中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就我看来,相比之下社会原因更为重要,或者说官员酒驾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还是社会方面的。
(一)公车是权利和身份的象征,官员自身非常敏感
公车是按照官员的职务和级别或单位的级别配备的,公车代表了官员的身份以及享有的待遇是众所周知的实施。其中公车的品牌、档次和车牌号均是标志,集中体现官员的地位和能力。出入官场,迎来送往等活动成为公车表演的同时,也造成了官员的心里攀比。最能体现官员权威的标志是对公车的绝对控制权,所以同等公车,控制权的不同体现了官员的能力不同。因此有些官员为了表现自己能力超群,便会有意无意的公车私用、酒后驾驶。
(二)社会对代表权力和身份的公车的态度助长了官员酒驾之风
造成官员酒驾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在我们这个拥有2000多年封建制度影响的国家,社会对权力的服从与尊重自然也体现在对官员的座驾上,甚至认为对领导座驾的不尊重就是对领导的不尊重。在我们这个传统的礼仪之邦,领导和社会对此都非常重视。各级领导的公车号牌不但在本系统内众所周知,就是交通警察也知道一些重要领导的车牌号,以便在执勤的过程中保障领导出行的安全畅通,还要向领导座驾敬礼,即使领导座驾有违反交通法规时,一般也不会追究。有些领导的公车还配备了警用喇叭,会在需要的时鸣笛开道。因此,是整个社会对权利和地位的过度尊重滋长了部分官员坚信酒驾不会收到处罚的信念。
(三)公私难分是官员酒驾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只要能够升到一个配车的职位就不用自己买车。现阶段我国的工资水平还比较低,公车私用会节省一笔开支,所谓开公车上下班、办私事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官员开公车出行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在办公,这也是官员酒驾治理不力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我国有些活动很难判断是公务还是私事,宴请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常见的事情,如上级单位来出差,需要宴请;业务往来单位的来宾,需要宴请;下级部门来公干,也需要接待;各级领导和上级工作单位在假期来旅游度假,接待宴请也是常规,此类活动大多数在八小时以外,几乎所有人认为这是工作的一部分,当然用公车,这类情况造成官员酒驾发生交通事故的较多。
三、规制官员酒驾的建议
综观官员酒驾的各种报道,不难发现酒驾的官员一般是处级以下的基层领导干部。他们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直接面对,看似个人的违法或犯罪行为,其实危害的是党和政府的矛盾,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造成了损害。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法严惩酒驾的官员,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建议从四方面来解决官员酒驾问题:
(一)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公车改革规制官员酒驾
公车改革对官员酒驾是釜底抽薪。我国从1993年就开始了公车改革,无论是把公车交给服务公司用车单位租车用;还是进行公车改革货币化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原因在于公车改革损害了公车支配着的利益,而这些即得利益者是各单位公车改革的具体领导者,他们不甘自己的利益受损,总会变通政策来维护自己在公车使用中的权利与利益。基于这种状况,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有关单位的公车改革必须采取新的方法才能不流于形式。首先,改变单位自己改革的做法由上级主管部门派专员领导各单位的公车改革,按规定需要陪专车的领导必须配专职司机,如果查实领导私自驾驶公车无论造成严重后果与否,必须严肃处理直至调离领导岗位;其次,一般公务用车在非工作时间,第一次发现有人私用,配车的具体部门的直接领导须在单位内部做公开检查,第二次就对该领导降职调离岗位,对直接责任人给以更严厉的处分,同时按里程收取高于出租车的费用。如果一年内发生2起公车私用事件,单位一把手调离工作岗位。这样把压力转嫁到单位领导和直接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公车改革的实施就容易实现。
(二)采用立法手段规制官员酒驾
由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公安部共同制定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规定“携带枪支饮酒、酒后驾驶机动车,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以开除处分。”各级公干机关结合公安部的《五条禁令》,对酒后驾驶的民警一经查实开除公职。事实证明,公干机关的酒驾问题已经得到非常好的控制。各级官员也是公务员,国家如果能对其他部门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像对人民警察一样立法管理,必然取得良好的小锅。具体做法可进一步修改《公务员法》,在第九章惩戒条款中加入“公务员饮酒后驾车,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开除处分。”“严重后果”可以界定为发生交通事故,只要发生交通事故就要依法给予开除处分,因为醉酒驾车或饮酒驾车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须追究刑事责任。
(三)采用技术手段管理公车规制官员酒驾
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普及,使用技术手段管理公务用车已经在广东率先实施。因为酒驾官员多为处级以下,所以国家应以市为单位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全是范围内需要管理的公车安装GPS,且要求如果拆除或关闭GPS就自动报警,并登记每辆车的直接负责人。该机构监控在非工作事件公车的使用情况,并向主管部门和社会发布,一旦发现公车在非工作时间行驶,对非公务用车要按照里程收取高于车租车的费用,以此来减少非工作时间使用公车,迫使官员酒后不再私自驾驶公车出行。
(四)采用监督手段规制官员酒驾
制度和法律无论多么完美,最终效果取决于是否严格执行。要彻底解决官员酒驾问题,必须广开监督渠道,做到凡有举报必有答复。
1.通过监督下级才是合理的监督方式,我国纪检工作要求纪检部门监督自己的领导和同级人员,这在体质上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单位的纪检部门都无法去监督自己的领导,何况领导违纪违法进行制约。基建体制有必要借鉴香港廉政公署的运行模式,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成立一个可以监督本辖区所有部门的独立机构,比如把纪委和监察部门进行改革,使其直接对人大负责,而不受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他部门的制约,一旦发现官员酒驾直接建议其人事主管部门对其处理。
2.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不可忽视,应合理利用。我们国家的公务员队伍庞大,此外还有大量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由国家财政拨款的部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官员,即使出现个别官员酒驾等违法违纪的事件也是在所难免,这是任何和一个国家都无法杜绝的,所以新闻媒体及时对官员酒驾事件进行报道并不会影响党委和政府的形象。真正影响党委和政府形象的不是酒驾事件,而是官员酒驾事件发生后,迟迟不能做出决定,也不追究酒驾官员的责任,这才是真正影响党政形象的行为,所以应该大力支持新闻媒体通过跟踪报道进行监督,直至有关责任人受到相应法律或纪律的追究。3.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
人民群众发现官员酒驾事件及时举报或者传到网络上,这是人民进行社会监督的具体行为,也是国家主人翁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是无处不在的,如果发挥好人民群众对官员酒驾的监督作用,那么官员酒驾就无所遁形。凡有对官员酒驾的举报,主管部门应迅速查明事实,依据有关规定公正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从而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广州日报:5少年淋漓鲜血拷问官员酒驾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发腐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