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子规教育学生心得体会
第子规教育学生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东泉中心小学曾美英
《弟子规》能治社会百病,能给千家万户来幸福,这是真的吗?是真的,千真万确。这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治,想不想幸福;真想还是假想,想的厉害不厉害。如果真想而且又想得厉害,那就必须真学真干。所谓真学,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习,恭恭敬敬地学习圣贤人地教诲;所谓真干,就是真力行,真实践。只有这样学,这样干,才能真受益。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对《弟子规》的认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
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弟子规》一书内容简明通俗,不谈空洞理论和教条,而是教导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生活如同行尸走肉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
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二、自己的几点做法。
①以自己先学,带学生跟着学,不懂的字句问语文老师或上网查资料,课间或班会课与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对哪些句子、段子印象深刻,哪些平常没做到或没意识到,现在怎样做等,对照《弟子规》一书,哪些没做到位,或还需改进的学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②学懂了要求会背诵,可以在跑操时一边跑一背,既培养、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跑出节奏,增强学生 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三、自己的几点感受。、从《弟子规》里,我读到了诚信。为人处世,除了孝道,就是诚信了。诚信为本,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任何时候、任何朝代,一个人立于世,只要开口说话,首先就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是不可能永远行得通的。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
目前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喜欢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就轻易传播出去;遇到有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不管与已是否有关都喜欢参与进去,这些都不是正常现象,是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相违背的,是应该屏弃的。还有些人,听见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称赞自己就高兴。殊不知,这样一来,围绕在自己身边的虚伪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如果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先应该自我反省,检视自己是不是有这些优点,是不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时,要正确地接受和面对。只有这样,正直诚实的人才会喜欢和自己接近。、从《弟子规》里,我还读到了仁爱。提示自己对于身边的人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尊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也毫无虚假。这也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虽然现在已经不是“主子、奴才”的社会,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而这是与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里的“泛爱众”思想,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 的温馨、和谐社会。
总而言之,《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着手,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所以让我们学《弟
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第子规读后感。”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
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读完《弟子规》,我以为当日的儿童最需要奠基的为人处世之本,敦厚纯良之性,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改革开放浪潮的涌入,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西方国家的思潮,造成国人的荣辱观、善恶观、自我意识判断等观念的混乱,一时之间,以任性为个性,以无情为潇洒,以刁蛮为可爱,形成了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读后感《第子规读后感》。二是独生子女现象导致家庭对儿童的期望过高、溺爱有加,几乎达到“众星拱月”的地步,这同样不利于儿童文明习惯的形成。三是影视作品对文明礼仪缺失的
漠视,镜头里充斥了儿童大呼小叫、哭闹纠缠的情景,耳畔也充满了成年男女脸红脖子粗的骂街叫阵场面。我想,韩剧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广受青睐,大概也与其传统文化有关吧。因为韩剧的情景画面总是令人感到温馨:鞠躬问候,彬彬有礼,进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风。当今社会,倡导国民素质的提高,当从小处着眼,从小儿着手,《弟子规》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如果有人能根据时代的特点,对《弟子规》进行再版修订,摒弃其中不合时宜的章节,增加当时当代所应秉承的德行操守,其必功德无量也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
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这么算来,我已经有起码十几年接触传统文化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读了《弟子规》以后,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第子规读后感。“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之间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我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我还学到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凡出言,信为先”等等。
《弟子规》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和睦兄妹,教我们做人不要斤斤计较,要讲信用。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范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
我要认真学好《弟子规》,按照弟子规的内容来要求自己。
-----------------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 “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 “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
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读后感《第子规读后感》。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
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
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
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为了学生好,请站在学生的立场
“为了学生好”,是一句最为朴素的话语,也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行动目标,本无需讨论。然而当学生无法
承受来自教师的“好”时,这个“好”就得打上问号;当学生因为你的“好”而变得唯唯诺诺、束手无策时,这个“好”就得重新审视。“为了学生好”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命
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立场、需要权利。这个“好”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而当今知识、技能、分数却绑架了教育,让很多教师觉得分数低就抬不起头,考试成绩差点就得不到家长、领导、同事的尊重。老师往往把自己的需要凌驾于学生的需要之上,教育承载了太多的功利。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但不是为了受教育。一个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当生命得到充分、完满地发展之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才得以体现。教师的责任,在于创设适合学生
生命成长的条件,提供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机会,让生命自由、自然地生长,切不可以牺牲学生的幸福和尊严为代价。有一位教师,他的班里有一个腿部残疾的学生,每次广播操比赛总因为这个残疾学生的动作不合拍,影响了班级的整齐而被扣分,这位老师明知这个残疾学生的参与会影响班级的荣誉,也完全可以不让这个学生参加,但在学生的尊严与班级荣誉面前,他放弃了荣誉,选择了学生的尊严。这位老师能够放弃短暂的成绩,放弃一时的荣誉,而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上,这就是一种素养,一种教育的大智慧。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观点,其本质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无比信任,更是基于对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了安全,我们开始谨小慎微,这个不让学生碰,那个也不让学生试;为了整齐划一,我们给学生规定了很多的“不可以”;为了
效率,我们省去了很多过程和环节,而选择了直接告诉;为了分数,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补课占用了本该属于学生的大量的自由玩耍、驰骋想象的时间。其实,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自身的规律,内在的动力,过多地保护和干预,只会使学生的发展错失了大好时机,徒增烦恼。
于丹老师曾经把教师比喻为“为天使缝补翅膀的人”,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而教师就应该是那个为孩子缝补翅膀的人。”因为翅膀是娇嫩的,教师要细心缝补;因为翅膀是脆弱的,教师要悉心呵护。教师要为孩子缝上翅膀,更要让他们放飞蓝天。赏识、鼓励给孩子以自信,是放飞孩子的起点,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都有独特的地方,切不可用分数来衡量每一个学生。只要你愿意去寻找,就一定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放大,让
学生建立自信。天马行空、充满好奇与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生动的教师就尽力去鼓励,剩下的就交给他们自己——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他们往往能在“不可能”中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为了学生好”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让这种“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和精神丰盈的催化剂,为学生成长搭建一个一个台阶和跳板,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成长的幸福。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首小草之歌响彻了大江南北。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如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平凡的岗位,需要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我认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心态是要有“服务”的理念,服务我们的职业,服务学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偶尔我们也会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讨论,说某个学生违反了学校的
纪律,某个学生学生成绩差……我们也会概叹社会的风气,概叹社会的发展,我们也会概叹在这个平凡岗位上为人师表的无奈,但我们应该认识,我们虽没有能力去改变教育的现状,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在知识的熏陶下,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好学生,我认为一个老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要赏识学生。对中学生来说,他们受到老师的赏识的时候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发展,都是大有作用的,我们的学生的素质不同,在我们工作总我们总会遇到成绩差的、调皮倒蛋的、无心向学的学生,我们不要用差生的眼光看待他们,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是可以积极的成长的,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通过赏识教育,我们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给他们创造
成功的机会。“今天我是你们的骄傲,明天希望你们成为老师的骄傲。”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学生的激励,我相信,通过努力,他们会成为老师的骄傲。
二、我们要有热情和耐心去教育学生。没有热情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目标,所以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有热情,我们要用服务的理念,去热爱我们的岗位,热爱我们的学校,热爱我们的学生,用我们的热情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于一些差生,我们更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们,去转化他们。
三、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每个老师的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着自己的学生,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举一动,一个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开小差,违法纪律,我会给他们一个严厉的眼神,让他们从中受到启示而收敛自己的行为,对于一些认真上课的学生,我会给予激励的眼神,鼓励他们,激励他们进步。
四、我们要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对他们严格的要求,让他们从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严格,利于我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五、我们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包括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模式,我们都需要创新,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从“勤、严、细、实、爱”五个方面去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学生,关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取做的更好。
第二篇:学习《第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东泉中心小学
曾美英
《弟子规》能治社会百病,能给千家万户来幸福,这是真的吗?是真的,千真万确。这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治,想不想幸福;真想还是假想,想的厉害不厉害。如果真想而且又想得厉害,那就必须真学真干。所谓真学,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习,恭恭敬敬地学习圣贤人地教诲;所谓真干,就是真力行,真实践。只有这样学,这样干,才能真受益。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对《弟子规》的认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弟子规》一书内容简明通俗,不谈空洞理论和教条,而是教导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生活如同行尸走肉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二、自己的几点做法。
①以自己先学,带学生跟着学,不懂的字句问语文老师或上网查资料,课间或班会课与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对哪些句子、段子印象深刻,哪些平常没做到或没意识到,现在怎样做等,对照《弟子规》一书,哪些没做到位,或还需改进的学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②学懂了要求会背诵,可以在跑操时一边跑一背,既培养、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跑出节奏,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三、自己的几点感受。
(1)、从《弟子规》里,我读到了诚信。为人处世,除了孝道,就是诚信了。诚信为本,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任何时候、任何朝代,一个人立于世,只要开口说话,首先就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是不可能永远行得通的。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
目前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喜欢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就轻易传播出去;遇到有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不管与已是否有关都喜欢参与进去,这些都不是正常现象,是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相违背的,是应该屏弃的。还有些人,听见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称赞自己就高兴。殊不知,这样一来,围绕在自己身边的虚伪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如果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先应该自我反省,检视自己是不是有这些优点,是不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时,要正确地接受和面对。只有这样,正直诚实的人才会喜欢和自己接近。
(2)、从《弟子规》里,我还读到了仁爱。提示自己对于身边的人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尊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也毫无虚假。这也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虽然现在已经不是“主子、奴才”的社会,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而这是与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里的“泛爱众”思想,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和谐社会。
总而言之,《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着手,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所以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
第三篇:学习第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按照中心校的通知要求,我校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了《弟子规》的相关知识,我深受启发,感慨万分,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现有以下心得体会:
《弟子规》用代表中华民族的经典之说来滋养孩子,为他们修身立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列举了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述了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注重培养文化素养和形成高尚的人格。它教人向善,培养人的德行,让人活得更有意义。
“孝敬父母,友爱他人”,我认为这是做人的准绳。在家要孝敬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答得了父母的恩德。中华民族向来以“孝道”来考察个人的品质。“百善孝为先”,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各级组织关系、处理好自己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在生活与工作之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古人说“有容德乃大,唯宽可以容人,唯德可能载物”。宽容大度是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质。做人要胸襟宽广,要有宽容平和之心,要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不要为了芝麻点大的事斤斤计较。我们在一个学校工作,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尊重。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做好每一项工作,要善于总结,多找差距,找缺点,找不足。同时要增强爱岗敬业精神,要有责任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我们还要多学习,多思考,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水平。
我们在学做人做事的同时,还要学会感受幸福,应当富而思源。一个人来到世上,每一份成长进步,无不倾注着家人、师长、同事和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常常想到“受之与人者多,出之于己者少”,心中自然就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抱怨。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得来的,应该被加珍惜。如果富而忘本,迷失方向,就会导致身败名裂的下场。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社会才和谐。
第四篇:第子规读后感
读了《弟子规》以后,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第子规读后感。“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之间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我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我还学到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凡出言,信为先”等等。
《弟子规》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和睦兄妹,教我们做人不要斤斤计较,要讲信用。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范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
我要认真学好《弟子规》,按照弟子规的内容来要求自己。
-----------------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 “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 “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读后感《第子规读后感》。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第五篇:第子规读后感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第子规读后感。”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读完《弟子规》,我以为当日的儿童最需要奠基的为人处世之本,敦厚纯良之性,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改革开放浪潮的涌入,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西方国家的思潮,造成国人的荣辱观、善恶观、自我意识判断等观念的混乱,一时之间,以任性为个性,以无情为潇洒,以刁蛮为可爱,形成了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读后感《第子规读后感》。二是独生子女现象导致家庭对儿童的期望过高、溺爱有加,几乎达到“众星拱月”的地步,这同样不利于儿童文明习惯的形成。三是影视作品对文明礼仪缺失的漠视,镜头里充斥了儿童大呼小叫、哭闹纠缠的情景,耳畔也充满了成年男女脸红脖子粗的骂街叫阵场面。我想,韩剧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广受青睐,大概也与其传统文化有关吧。因为韩剧的情景画面总是令人感到温馨:鞠躬问候,彬彬有礼,进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风。当今社会,倡导国民素质的提高,当从小处着眼,从小儿着手,《弟子规》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如果有人能根据时代的特点,对《弟子规》进行再版修订,摒弃其中不合时宜的章节,增加当时当代所应秉承的德行操守,其必功德无量也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这么算来,我已经有起码十几年接触传统文化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