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时间:2019-05-12 12:2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承国学经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承国学经典》。

第一篇:传承国学经典

传承国学经典 培植文化校园

——安溪县第十一小学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系由原城厢土楼小学于2009年9月升格为县直小学。规划重建后的学校,按50个班,2250人的规模建设,总占地面积21875㎡,建筑面积18642㎡,总投资将达2800万元,扩建工作分一、二、三期进行。一期第一段主体教学楼建筑面积4889㎡,于2009年9月30日投入使用。一期第二段教学用房建筑面积3562㎡,现正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648名学生,35名教师,其中本科学历6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

干教师3名,小中高职称1人。

学校地处安溪县城乡结合部的城厢镇土楼村,北依凤山钟灵毓秀,南望笔架翰墨飘香,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现土楼幼儿园、六中、沼涛中学、华侨职校、电大等学校均属其辖区范围内。升格为县直小学以来,我们秉承传统,立足校情,充分挖掘校内外有效的教育资源,努力探索“经典诗文诵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子,初步走出了一条传承经典、读书强校的办学之路。现就我校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实践体会向大家作以交流汇报: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们思索着

㈠确立主题的背景

作为一所刚刚从农村基层小学升格的县直小学,如何较好较快地抓住工作的突破口?如何深入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我们想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以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吟诵品析经典诗文,可以逐步丰厚校园中的文化底蕴色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2009年12月,我校正式启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一年多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经典诗文诵读”工作已初具雏形,渐入正轨,形成了比较好的诵读氛围,经典诵读的热潮悄然兴

起。

㈡把握目标的定位

怎样大力推进“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我们首先考虑了这一活动的目标定位问题,如何使活动真正收到实效从而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之一。

我们的初衷定位到:

1.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充分认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现实意义,增强其对中国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教师准确理解部分中华经典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经典诵读赏析能力,掌握中华经典诵读的技巧,提升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及文化品位,使教师成为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

动的骨干力量。

2.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考

⑴通过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传统文化魅

力,汲取智慧,快乐健康地成长。

⑵增加语言积累,丰厚知识储备。从中领略古典诗词丰富的意蕴、鲜明的艺术特色,促进学生在意、境、情、美、趣等方面受到熏陶,并由此获得深刻的教

益。

⑶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与经典融合在一起,沉醉其中,使其内心变得宁静、美丽而和谐。

3.立足于学校长远发展的思考

以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载体,探索“经典诗文诵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逐步形成“爱经典,读经典,以书为伴”的书香校园特色,打造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培植校园文化底蕴,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绝知此事须躬行——我们实践着 ㈠多措并举,确保活动顺利实施

1.组织机构保证

我校成立了以陈秀英校长为组长,苏武德副校长、陈淑兰主任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语文教师为成员的经典诵读组织机构;结合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溪县第十一小学经典诵读诗文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的,确定诵读内容,保证诵读时间,做到有组织指导,有目标要求,以确保诵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2.评价机制保证

首先,重视过程性评价。把诵读活动纳入教师量化考核、文明班级评比、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建立“行政人员查——年段组长促——语文教师抓”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坚持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常规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进行规范化管理。如利用每周升旗仪式或早操结束后的时间进行诵读抽查,或让学生双休日把本周学的一首古诗背出,并让家长把关、签名等,多角度、多层面、全

过程、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诵读能力。

其二,体现激励评价。建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措施激活孩子背诵的热情,检查诵读效果。如:“星星擂台”对抗赛、“每周之星”评选、古诗“过级”考试、背诵状元、发放等级证书或奖状、喜报等灵活多

样的形式。

其三,探索分层评价。一是分学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按不同的评价内容、目标推进经典诵读。二是分等级,分为语文学习特长生、优秀生、合格生三种类型,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诵读目标,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各类学生都能取得长足进展。

3.诵读内容保证

一是诵读内容以经典唐诗为主,包括《唐诗三百首》、成语、名言、经典名著等。二是精选诵读篇目,构建本校的课程体系,创编校本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全校学生人手一册。三是由教导处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具体规定了各年段每学期的诵读内容:一年级20首,二年级30首,三年级40首,四年级50首,五年级60首,六年级70首,并要求人人过关,确保古诗文的“保底”工程。

4.诵读时间保证

为了强化古诗文诵读的效果,每天利用“晨诵、午读、课前吟、暮省”等时间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即:

晨诵——早读课上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美的散文或诗;

午读——中午1:40—2:05在教室里或五楼阅览室阅读经典书籍; 课前吟——每节课上课前2分钟由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古诗3—5首;

暮省——在下午放学回家后写一写诵读的心得、收获等。

5.师资培训保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进行诗文诵读这项工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培训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为教师的成长搭建桥梁,铺设平台,为全面推进经典诵读活动提供队伍保证。一是借他山之石攻玉。只要有关经典诗文诵读的教研活动,我们总是尽可能地安排更多的老师去参加,并要求培训的老师回校后对学校老师进行“二轮培训”。二是定期举办古诗文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三节的常规教研时间,组织教师观看名师的古诗文教学,引导教师对古诗词教学进行研究。这样,以观看教学录像为平台,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促进对古诗词的欣赏、诵读、吟唱水平的不断提升。

㈡形式丰富,有效推进经典诵读

我校因地制宜,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诵读经典,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地推动诵读活动向纵深发展。

1.学科渗透,感悟传统文化

主要将诵读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巧妙渗透,如要求教师在课前两分钟组织学生背诵古诗、讲小故事、介绍作者、诗意等;或在课堂上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诗文,让教学内容更鲜活、更生动;或在学习《古诗词》后,鼓励学生回家后找父母亲背诵古诗,以日记形式写写心得体会等。如此,让经典走进课程,和谐教学内容,和谐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中华经典教育,课堂是主渠

道”。

2.活动浸润,汲取经典营养

⑴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采用“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⑵开展“古诗过级”活动。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为过级内容,共分七个等级,每级10首,每学期分5个阶段进行定时间、定数量的古诗默写竞赛,教师当堂批改,达到要求的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以此促使学生扩大诵读量,提

高诵读能力。

⑶开展“诗文手抄报”编写活动。每学期编办一期诗文手抄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设计,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故事、名篇佳句等编办成漂亮的手抄报,并组织评选出最佳手抄报,让学生在精选诗文、版面设计、绘画、书法

抄写等方面得到锻炼。

⑷开展“亲子诵读”活动。通过发放《经典诵读诗文倡议书》,每学期召开一次“亲子诵读”学生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诵读的目的、意义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等,要求家长配合督促指导、和孩子一起诵读,进行亲情教育。⑸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主题队会活动。每学期学校、各班举办一次以“经典诗文诵读”为主题的队会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⑹“古诗倾听”别样红。在每天的红领巾广播中,配乐诵读一首古诗;利用校园自动播音系统,课间进行“经典诗文欣赏5分钟”,播放古诗词朗诵或一段诗意的曲子,让学生在放松的倾听中汲取经典营养。

3.环境熏陶,形成诵读期待

⑴精心打造走廊文化

走廊,是校园内一幅幅“主体的画”,一首首“无声的诗”,更是彰显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我校的“走廊文化”力求每层教学楼兼顾一个年代的传统文化重点,按楼层、按年代张挂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代表诗作——对对子、先秦文学”等传统文化精华,把教学楼走廊变成了一部生动的经典文化读本。学生经常在联廊前驻足品味,在近距离地了解先贤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吮吸着经典诗文的芳香,聆听着先人们的吟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唐诗廊”:教学楼一楼是学校现在的主要出入口及一年级三个班孩子的天地,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一楼墙壁、柱子、展板上大多张挂介绍初唐、中唐、盛唐、晚唐的著名诗人的生平简介、图像、代表作品、功勋、事迹等,师生们每天走进校园就不知不觉走进唐诗的世界。

“宋词廊”:教学楼二楼是二至五年级9个班级同学生活学习的地方。精选宋词中李清照、王安石、欧阳修等著名词人的有关生平简介、作品、肖像等,引领师生领略宋词迷人风采,品味宋代丰盛的“文化盛宴”。

“元曲廊”:教学楼三楼主要是教师办公室、会议室。选取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中有关生平、作品、品行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在先哲的事迹中汲取为人的养分,修正自己的品德。四、五楼主要是各专用室。以张挂明、清时代的诗作、一些先秦文学、对对子等内容为主。整幢教学楼浸润在醉人的经典馨香之中,成了走进经典文化的门

径,理解传统文化的津梁。

⑵丰富班级文化建设

按照《泉州市班级文化基本建设十个一》的要求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布置。每个班级均有布置“诗文角”,用以展示学生默写的、创作的诗文作品、每周一星、背诵能手等;后黑板留有一定空间开辟“古诗赏析”、“每周一诗”小栏目;并要求每周有更新,会诵读;各个班级以诗文形式提出鲜明的班级口号,或张贴着著名诗人的图像,诗作等;当学生进入教室,宛如漫入诗海,都会有一种吟诵的欲望,不读不快的感觉。

三、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收获着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一年多的实践,全体师生的读书意识渐渐唤起,背诵热情逐步升温,古诗诵读活动已小露尖角,初见成效。

——学生素养有所提高。比如: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对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口语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很有帮助;有些学生在作文中能够恰到好处运用诗句、诗文,阅读和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低年段学生通过古诗诵读,广泛接触到了课本上未有的生字,在识字量方面有一定的促进;学生们在古典诗文的情操、哲理、风骨、高尚情怀的引染下,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精神面貌、行为习惯也有所触动。这些古诗文牢牢刻在学生记忆深处,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生

质量和品位。

——各项竞赛喜获佳绩。经典诗文的学习,成了很好的催化剂,催生出喜人的结果。在县“新华眼镜杯”、“流动留守儿童”的现场朗诵比赛中,谢丽娜同学两次均获得了优胜奖;在县教育系统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谢培峰等同学朗诵的《中华诗歌朗诵》获得了二等奖;谢晓敏、谢丽娜等同学朗诵的《游子吟》、《中华音韵》获得了三等奖。

——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晨馨》校刊成功举办4期;一幅幅“诗文画”、“诗文手抄报”的精彩展示为古诗活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2010年12月,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寸草报春晖》主题中队会成功举行;在今天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演出中,全校师生全面展示了经典诵读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演出现场成了师生共同徜徉于唐诗宋词的一次心灵之旅:舞蹈《古诗新韵》、古筝伴舞《采茶扑蝶》赢得了老师、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四年级同学采取了快板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背诵成果;闽南童谣《换豆干,换豆腐》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家乡古老文化的灿烂;相声《古诗词趣谈》,全校师生忍俊不禁地发出了笑声;吟诗《清明》、《长歌行》、诗歌剧《游子吟》表演,把背诵古诗词和唱歌、舞蹈、手语结合起来,在优美的旋律中诠释了古诗文背诵的另一种形式;而五年级同学饱满热情的诗歌朗诵《少年强则中国强》则把展示活动推向了高潮。

——教师素质得以提升。教师读书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互相听课、评课、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氛围不断浓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醇化道德人格、积淀文学素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以此带动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支经典诵读、书写、讲解优秀师资队伍正逐步形成。

——文化气息充满校园。校园里,朗朗的诵读此起彼伏,悠扬的唱诗不绝于耳,处处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校园文化底蕴不断沉积丰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我们困惑着

在小学阶段诵读经典诗文,开展国学研究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我们这项工作还处于探索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虽然积累了点滴经验,但也仅限于一些零星的具体操作。因此,我们收获着,成长着,同时,也困惑着……

1.如何使经典诵读活动真正收到实效而不加重学生负担?

2.如何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践行“经典诵读”?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使诵读活

动常态化?

3.如何构建“学校—班级—家庭—社会”整体诵读体系,实现教师、家长、学生的有机结合?这将是我们今后探索的方向、发展的不竭之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经典诗文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带来勃勃生机。但经典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的文化浸润,诵读唐诗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将继续努力——在经典诵读舞台上练兵与提升,让“经典诵读”成为全体师生的一种自觉,让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我校的文化品牌。

第二篇:传承国学经典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足有五千年之久。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文化历经沧桑,经历了数百年之久,才有现在人们所知的文学常识。它不仅是中国人们的一大骄傲,还是祖国的瑰宝。

例举妇孺皆知的《唐诗三百首》:黄河遇见了李白,才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长江遇到了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盖世辞章;明月遇见了诗人,才会有数不胜数的千古流传的诗篇。一切皆归于巧合,但只要细心发现,才会有现在人们熟读的唐诗、宋词、元曲。历史的长河上,许多诗人、作家、革命家等甚至已牺牲生命,才留下了让人赞不绝口的美文。也正因这些文化,历史上才出现了文化巨子,并且凝结成文化结晶传给后人。就这样借鉴于前人,流传于后人的方法,书库中呈现出了数百万本的著作。民族文化历经变化,它是令全世界中国人民所骄傲的,历史由我们谱写,文化由我们传承。

中国汉字可以说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乃至于世界,都深受于各国的喜爱,甚至于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并学习了书法。一个简单的文字,也是经历了千年而演变而来的,从每一个文字中,我们都能读出古人的心血,每一个文字,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更是渊源流传。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欧阳询、柳工文,更有家喻户晓的王羲之等。这些书法大家也都留下了名作《多宝塔碑》、《大麻姑仙坛记》等,颜书书法更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三字经》、《论语》、《礼记》等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无不惊叹。从中我们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人们的劳动智慧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留下了国学经典。当如今我们坐在教师里读着课本时,我们好似就可以看出作者著作时的全过程。当代青少年发奋图强熟读国学经典时,又一颗文化新星就冉冉升起,传承着千古文化。

民族文化已不再是文化,它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发展的全过程。国学经典时千古流下的一段佳话,如果民族文化是精神食粮,那么它就是民族精神的饮料。

学校地址: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太平村七组 邮编:628014 指导教师:刘千钰

第三篇:传承国学经典

内容: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国人素养

班级:关兴小学六年级 指导教师:谢昭雪 时间:2010年11月13日

一、主题确立的背景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民族魂。然而多少年来,我们一味的从洋媚外,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竟忘得一干二净,使国人长期以来得接受不到传统教育,以致于出现了传统教育的大滑坡,大人的我行我素,孩子的唯我独尊,社会群体中的尔虞我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道德的践行早已不复存在。为了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为了校正变性的人文道德,提高国人的人文素养,对民族精髓发扬光大,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开展国学经典的学习,让民族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二、活动目标

1、国学经典中《弟子规》是德行教育的最佳典范,以弟子规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培养划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了解《弟子规》的内容并深刻领悟其中道理。践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勤奋进取,自强自立。

4、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活动准备:

收集资料

排练节目 古琴曲、感恩的心 活动形式:

朗诵 讲述 音乐《感恩的心》《劳动号子》 小品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导语

华夏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国人良好情操和行为规范的需要。《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更是道德教育的典范,今天,我们在这里特意召开《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国人素养》主题班会,目的是让道德还原于生活,现在请两位主持人上场。

二主持人 :

男:草木为了感谢春的到来而吐露新芽; 女:鲜花为了感谢夏的到来而竞相开放。男: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合:我们为了感激经典——今天在此互动交流。

女:我们诵读圣贤经典,做孝子贤孙,聆听先辈教诲,以传承华夏文明,要做中华好儿女。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国人素养》主题班会,探讨做人的真谛。

合:下面,我宣布《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国人素养》主题班会现在开始。女:今天我们的班会将分三组进行活动,第一组:古韵新风诵经典。

(一)1 诵读(全体起立,齐背《弟子规》总叙。)2一人背多人合〈入则孝〉

3挑选四个男生摇头晃脑择段朗诵.主持人:女:背得真好,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教 须敬听;恩欲报,怨欲忘,报恩长,是弟子规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男:司马光曾说过:“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

女:现在,大圣人、大教育家孔子爷爷在这儿为我们讲解《弟子规》,教我们如何学习、怎样做人?请欣赏视频《弟子规》。

男: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静静立在时光的河流中。

女: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座能变化色彩的大山,不同的时光有着不同的色彩。

男:如此精妙的《弟子规》,光诵读真不过瘾。女:那就演呗!甲:演?怎么演?

乙:当然是演小品啊,可有意思啦。

第二组:德行孝道两不全

男:人人常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小羊喂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双膝跪地,跪在母亲面前表示感恩。

女: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履行遵守孝道知恩图报呢?让我们先看一个发生在西部农村的真实故事吧!

小品表演《不该推诿的责任》(剧情介绍:有个老汉,七十多岁了,老伴死得早,生活由三个儿子家轮月负责,三个儿媳都不是省油的灯,推来推去,最后只好公路边倚坎搭一个小棚渡日。)附剧本

(预备音乐:古琴曲《劳动号子》)

画外音:老汉含辛茹苦养大三个儿子,劳碌奔波替三个儿子成了家,历尽千辛万苦给三家都建起了新房,老了,该是享乐的时候了,可是却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音乐停)

大儿子:爸,你在我家差两天就满一个月了,我们明天有事外出,没人在家照顾您,你去老二家吧。

二儿媳:(叮咚――,二儿媳赶去开门)爹,还是还有两天才轮到我们家么?怎么今天就过来了,大哥道真会算计。(顿时拉下脸来)老汉木然,站在门口片刻才进到怀里。

三儿媳:指着丈夫说:“这回老头子得让他在二哥家多往些日子,上回就提前来我们家的,要是这回又来早了,我跟你没完。”还是不放心,干脆直接电话告诉老头子,爸爸么,这个月您就在二哥家多住上几天,我们没人在家,就算您过来也进不了屋。

旁白:老汉在老二家如坐针毡,每天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因为超期而让二儿子为难,不久,老二家真的开始争吵不休,可怜的老人只好搬了出来,说是去老三家,结果哪家也没去,就倚着公路搭了个临时住所。

男:这一幕,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你对此,想说点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这三家人太不像话了,简直是忘恩负义,谁家养了这样的儿子谁就倒霉。

学生乙:这种人的修养太差,一定得让他学学《弟子规》,教他怎样做人。

学生丙:看到这种现象谁不生气?我觉得我们的道德教育抓得很不够,要加大力度,不仅光在我们学生之间抓,还要把大成年人一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学生丁:这次开展的这个活动对我的启迪最深,以前我对父母不理不睬 很不对,从今以后我再也不那样对他们了,我要争取做一个有修养懂礼貌的人。

女:同学们说得太深刻了,我们做人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学习《弟子规》让我们齐唱那支《感恩的心》,做一个感恩的人吧。一个学生领唱,十个学生齐唱。

男:在学习弟子规的过成中,我们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请同学谈谈你的变化 主持人:

女: 其实《弟子规》里的每一篇都蕴含着许多大道理,相信只要你认真阅读、认真领会,那么你的言行举止将变得更加文明有礼。

男:有句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弟子规》这本“人生字典”,不仅给了我知识,更多的是一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女:学习《弟子规》重在践行。只有按《弟子规》中的规范条例去做事做人,长久坚持,才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第三组:国学宝典金光闪

男:《弟子规》这本人生宝典,不仅给了我们知识,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生做人的道理。除了《弟子规》,你还知道哪些国学经典故事? 现在请四个小组同学竞答,看看哪组同学见识最广。

A 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诗经、左传、论语、孟子 B 组:尚书、史记、汉书、周易、战国策 C 组:魏书、宋书 徐霞客游记

D组:道家、法家、历史演义、儒家全唐诗、文心雕龙 千家诗、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楚辞、三字经

女: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你们的知识真渊博!

男:光知道得多不算,那要看谁遵守得好才是关键,下面有两个短剧,你能用《弟子规》中的理论去解释吗?

(一)小品:1.短剧1 演出 剧情:

快开饭了,妈妈在厨房喊小林小强正吃饭,两兄弟正在打游戏,声音开得很大,他们两人非常投入.忽然门开了,进来的是小姨.妈妈马上说:“小林小强,你看谁来啦!你们怎么不叫姨呢?

两人头也不回地回答:“哎呀, 你不看我们正忙着呢!”等一下我们快要并不理会。

女:请学生说出剧中人物哪些举动做错了,不合乎弟子规,学生可能会回答剧中人没有做到:

(1)父母呼应勿缓.(母亲说的话两人没有马上回答去做)(2)尊长前声要低.(母亲在看书时,两人说话,笑闹得太大声)(3)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没有马上让位给父亲)

(二)、短剧2演出张红和马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天张红递过一支漂亮的水笔说:“这枝笔送你”。马云感激地说:“谢谢。”

(一个星期以后两人因玩皮球闹翻了)张红:“还我的自动水笔。”

马云:“你不是给我的吗 ?干吗又要收回呢?。” 张红:“还我,谁叫你惹我呀?”

男:剧中人物犯了弟子规的哪一项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结束语:

女:家里的灯熄了,爸妈每天在我睡觉前总叫我朗诵一遍《弟子规》,我在梦里还在温习着做人的道理。

男:上课铃声响了,教室里响起大家诵读《弟子规》的声音,在诵读声中,我如孔子般践行着“君子日三省吾身”

女: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无论何时何地,《弟子规》的朗诵声总在耳边响起。

男:诵读《弟子规》,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女:诵读《弟子规》,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男:诵读《弟子规》,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父母,感谢老师!

女:感谢这所有的人间美好!

班主任总结: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做个感恩人。感谢父母把我们养育,感恩老师培养之情。是《弟子规》教会我们做人!感谢先贤们谆谆的教诲,这所有美好凑成了这节精彩生动的班会。让我们的思想得到一次质的升华,每一次感动提高了我们的品德修养,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和谐美好。

男:今天,我们的才艺展示真不错,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对《弟子规》的虔诚与热爱。

女:同学们,让《弟子规》伴随我们走过童年金色的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理想的风帆在经典的海洋中所向披靡乘风破浪。

合:本次班会到此结束。再见

第四篇:传承国学经典

传承国学经典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而国学经典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是对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其文化内涵。孔子与《论语》是国学的最佳体现。孔子关于学习态度讲解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借鉴的。“温故而知新”这是《论语》中给我启迪最深的一句话。温习你学过的东西,就会从中学到新的东西。这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大意义。

我们不仅从《论语》中的学习态度中受益,也从孔子对于教学的见解中感知。《孔子论学》中提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后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为下矣。”孔子提出人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等:生来就知道为上等;学习知识后知道为次等;遇到困难再学习,又再次一等;遇到困难不学习为最下等。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班级。我们六年级即将面临小学毕业,学习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如果我们“困而不学”、轻言放弃就会累积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就会变成“最下等”。虽然我们不是“生而知之者”,但我们可以做“学而知之者”,可以做“困后学之者”。

虽然我知道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所以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用一颗勇敢的心去斩杀一切困难。

国学经典,给予我们太多力量。他的大智慧拨开了我们眼前雾霾,使我们前进的路更加清晰、更加开阔。所以,让国学经典在我们的口中悠悠传颂吧!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传承国学经典(范文)

国学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几千年。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自强的力量源泉!其实,也就是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

还记得一代奸雄曹操曹孟德,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发渐斑,却壮志未减,仍旧慷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引那日月入怀;还记得那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将国仇家恨砌成柳烟,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仍旧婉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悠悠天地,巍巍华夏。炎黄绵延八百代,国学流传五千年。历史的长河自盘古起,就源从风骚。苍凉悲壮,当推建安七子;平易流畅,尽在唐宋八家。引壶酌酒尚五柳,横槊赋诗传阿瞒。三千里赤壁,独词双赋,尽览江东儒将风流。

阅《红楼》,看宝黛钗殇情大观园;吴晋魏蜀,《三国演义》任我豪气驰骋;经史子集,《四库全书》由他风流纵横。萤辉竹素,蠹去芸编。国学者,文化也。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卷《孙子》鼎中原。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

如果将中国古代文学比喻为一朵花的生命历程,那么诗经便是种子,汉赋是芽,唐诗是蓓蕾,宋词是花朵,元曲是果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有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很多是在写爱情;写爱情,也算是到了某种极致;但是诗经被无声地遗忘了。对于诗经,我们去寻找,去看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赋是我大汉的骄傲。“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一篇洛神赋,惊艳两千年,无数人为之沉醉,心驰神往,无限遐想。

而唐诗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之一——大唐时期的产物,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或老师就一字一句教予我们“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国学吟

画中有诗。李白的《月下独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爱,可两者都蕴含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情感也会迥然不同。而唐诗,也正因此变的瑰丽多彩。

宋词,是唐诗的绽放。柳永、李清照、晏殊用婉约的文笔,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在秋风萧瑟时,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表达得如此凄婉动人;而晏殊“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问是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当然,苏轼、辛弃疾的气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枚巨钻,多彩而绚烂。

元曲是十分独特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都熟知。一个人,仅用二十八个字,就能把秋意那样清晰地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且“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成就了一种萧瑟、苍凉的马致远意境。从马致远一人,就可以影射出元代作曲家水平之高超。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光彩。

我心中的国学,是古代文学这株摄人心魂的美丽花朵。从清雅的诗经,到瑰丽的唐诗宋词,缠绵的元曲,无一不诠释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更能映射出古代文学的吸引力了。且不言水浒红楼的忠义与酸辛,单说三国里曲折的情节,令人惊叹的韬略,就是如此引人入胜。何等华丽的辞藻,也难以形容其艺术程度之高。因此,古代文学无疑是国学中尤为突出的传统学术文化。它罩着迷离唯美的光环,溢出清淡纯粹的芬芳,却又不失历史沉香的气息。

但是国学也曾遭磨难,饱受浩劫。秦皇有焚坑之举;汉武怀罢黜之心;明重八股之风;清尚文字之狱。然而西方文学来势汹汹,国民惶惶:歌手放歌,不知琴室七声;书生读书,难明文房四宝。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崇洋媚外;对外开放,西学嚣张;五星旗下,书声琅琅,尽是西洋音调;圣贤书旁,文笔洋洋,皆为拉丁文,阿拉伯数字。虽欲效女娲,只手补天;奈何如诸葛武侯,独木难支。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赞春之酒,唯憾春归;灯影憧憧,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残月照人时。恨夷文之猖狂,叹国学之衰微。

嵇康曾伏地哀号:“《广陵》一曲,于今绝矣!”岂知国学不会成为下一曲《广陵散》?!

下载传承国学经典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承国学经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承国学经典

    《传承国学经典》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听,这是我们兴泉小学学生在......

    国学传承

    国学该如何传承?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以《三字经》为代表的国学著作推到风口浪尖。对待传统文化精粹,批判性的吸收自无过错,但令众人费解的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

    领悟国学 传承经典

    领悟国学 传承经典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渗透的有效尝试 山西太谷师范附属小学 秦志亮 *** 【摘 要】:近几年国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争当有志青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悠久的岁月,积......

    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争当有志青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悠久的岁月,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