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传承
国学该如何传承?
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以《三字经》为代表的国学著作推到风口浪尖。对待传统文化精粹,批判性的吸收自无过错,但令众人费解的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取舍标准从何而来?
对待经典著作,我们究竟需要原汁原味的风貌,还是“经”于求精的教育洁本?国学传承,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以《三字经》为代表的国学著作推到风口浪尖。对待传统文化精粹,批判性的吸收自无过错,但令众人费解的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取舍标准从何而来?
对待经典著作,我们究竟需要原汁原味的风貌,还是“经”于求精的教育洁本?国学传承,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民间国学班的生存之困宜宾城区中心路一条巷子进去,向右拐,上二楼,一套四室一厅的住宅里,若不是那墙壁上悬挂的字画标语,你难以想象,这里就是宜宾市场上第一家民间国学培训机构。没有任何的证照,负责人张代英说,教育部门对此还没有严格管理,“现在市面上有几家培训机构有证?好多都是租一套房就开始招生。”
采访当日不是周末,因此房间里显得格外冷清,目前,有20多名学生在此学习国学,对于这个数字,张代英曾一度大失所望,现在学会宽慰自己:人少,教起来不那么吃力。但这,并非她开办国学班的初衷。
2008年6月,张代英和丈夫李忠军来到宜宾,准备开办一所国学经典诵读中心。当年6月14、15日两天,他们在酒都剧场开了两场报告会,与会者多达二三千人,但结果却只有30来人报了名。
“之前我们在成都开这样的报告会,来听报告的70%的人都要来报名。”张代英说,起初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只要有10%的人报名就算成功,“最开始还在想,要真的是有几百人报名,教学的场地还不好找呢”。
但仅有1%的报名率,让夫妻俩大失所望。其他几个股东见势撤资,这个“烫手的山芋”只有让李忠军夫妇摊着,“30人还是要教,以后生源会多起来的。”那时,他们的教学场地设在青少年宫的一间教室,悬挂着孔子画像,颇有几分古韵。
一年后,场地搬迁到信义街的教师进修校,生源也一下跃升到100多人,张代英回忆说,那是国学班的鼎盛时期。但好景不长,一学期后前来诵读国学的学生减少了,一些家长觉得,这玩意学起来没多大意义,还不如去学一门兴趣班实在。面临生源下滑,有老师给张代英出主意,换个教学场地,这样会节约一些成本。有人推荐租一套住房,“这像啥话?国学就应该有独特的味道,不能和其他培训班一样。”起初,张代英不同意。但后来仔细一盘算,最终还是在中心路一套住宅里扎下根来。
来宜宾快3年了,不仅没打开市场局面,还每况愈下。如今,李忠军早已经离开宜宾,去了宁波,“那边的国学机构做得好,还出现了国学私塾,宜宾根本不能比。”张代英说,她如今留在宜宾“过一天算一天”,当哪天没了生源,她也将离开这里。
要洁本还是原貌?
从2006年9月起,南溪县前进小学就开始推行国学古典经文诵读活动,其间,有过赞赏,有过非议。
“任何事物都有褒有贬,总体来说,我们推行这项活动4年多以来,成效明显。”1月7日上午,南溪县前进小学副校长朱红平说。作为12册校本教材《国学启蒙》的编委之一,朱红平感到这几年间,学生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写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校园人文气息更浓,学生互帮互助行为有所增强。
最近,学校举行了一次征文活动,与2007年那一次活动相比,有天壤之别。“学生们文采飞扬,引经据典,连我们老师都感到意外。”朱红平随手拿起一篇学生作文说。
以一年级的《国学启蒙》为例,《三字经》原文照搬,让孩子们诵读。“娃娃刚进小学,好多字都认不到,这样认‘天书’不是害了娃娃吗?”有家长颇有微词。
朱红平说,原文里的每个生字都有拼音,还备注了文意以及有趣的小故事,孩子们会有些字不认识,有些意思不能理解,但这不是关键,只要反复诵读就会形成印象。
自从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国学经典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一时间,争议声此起彼伏,国学关注度骤然升温。有消息报道,有学校遵照上级旨意,删除了一些所谓“糟粕”,比如,“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昔孟母,择邻处’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删除,这句话是说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不是片面理解成此举会推高学区房房价。”朱红平说。
《三字经》中有这样些话,“三纲者,君臣义”、“君则敬,臣则忠”,有人认为“三纲五常”是一种封建产物,与当今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基调不相吻合,应当予以删除。
对此,朱红平的观点是,“这些东西确实是现代社会要摒弃的,但不能因此就一删了之,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告诉他们,这种思想的历史演变,要让大家明白,现在赶上了好时代,大家更应该珍惜,不能让历史重蹈覆辙。”
朱红平觉得,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应该尽量用原汁原味的原貌去让孩子们诵读,“删除不是唯一的,而是应该让古代与现代协调融合,迸发出积极的、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意义。”朱称。
在前进小学校长、《国学启蒙》主编陈代兵看来,对待传统文化,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精神很有必要,“这个观点一直都在提倡,简单说就是
‘经’于求精,从经典中寻求更有积极价值的精华。”陈代兵称,在编选这本教材时,也进行了部分删减,比如《弟子规》中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就要求得太过了,与现代生活不符。
有点“糟粕”又何妨?
任何一本著作,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国学教材亦然。
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命题,诚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张说,《弟子规》中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讲的是要尊敬家长,不能直呼其名,“我现在也就这样做了,但是我看电视里的外国片,外国小朋友和家长之间就可以直呼其名,多随和的,我都搞不懂该咋做了。”小张有些犯困。
小学5年级学生徐彤记忆深刻的是《弟子规》里那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话说明父母的兴趣爱好是多么的重要,“现在社会讲究平等,我的地盘听我的,为什么非得要全听父母的呢?”徐彤说。
诸如此类的还有,“朝起早,夜眠迟”,古代要求“晚睡早起”,而现在提倡“早睡早起”,等等。
“这些都不能称之为糟粕,只是一些与当今社会的行为习惯不相匹配,顶多算作一些瑕疵。”朱红平认为,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凡事都要求一蹴而就,那又要教育来做什么呢?
家长章女士说,自己儿子学习国语一年多,现在说话无意间就会冒出一句文言文,文绉绉的,觉得有点“耍宝”的意思,“为了背而背,又不去理解意思,万一这句话是一个不好的,这对娃娃影响会很大的哦。”章女士有些担心。
朱红平倒觉得家长的担心有些多余了,“娃娃在不断成长,要允许他适当出错,只有他亲身经历了一些失败,才会更深刻的体会,这比旁人给他灌输一千遍更有意义。”她以自己的小孩举例说,经常告诉孩子某些事不能做,但娃娃反而好奇心加重,偏会去做,但最终尝到了苦头,最后他就自然明白了其中道理。
不可神化,也无需贬低
张代英说,前来学习的学生一进门就要给老师深深的行鞠躬礼,老师也会同样回敬。在教学期间,学生统称老师为“先生”,曾经她还想让孩子们身着统一的古代汉服,又回到古时的感觉。
“来学国学,并不是要求能背下来就了事,关键是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张代英说,曾经有个长期被宠爱的孩子第一次进课堂,就不能接受给老师鞠躬,后来孩子的父母来了,不停给老师鞠躬,最后孩子被感动,终于给老师鞠了一次躬,让父母感慨良多。
学生家长王玉林就觉得,现在的娃娃德育工作不到位,公交车上经常看到学生不给老人让座的情景,“先学会做人,再谈成才。以前我也觉得学国学有点迂腐,但现在不这样认为了。”王玉林的女儿还在读幼儿园,来参加国学培训有一学期时间,“以前是不咋喊人,现在却很爱打招呼了。”王玉林说。
前进小学一学生家长张先生说,学校曾搞了个“给父母洗一次脚”的孝道活动,儿子以前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没想到还真的就主动给自己洗了,“好意外哦?觉得儿子真的懂事了,挺欣慰的。”张先生说。
“有一点我难以理解,就算这些变化是真的,谁又敢保证是由国学引发的?”有家长这样认为,不学国学难道就不会出现这些积极变化吗?
在宜宾学院文新学院党总支书记周世伟看来,受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国民出现了精神层面的信仰空虚、道德滑坡,这是很危险的信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的诵读很有必要。
“概括说就是要‘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学会甄别。”周世伟以自己所在学院为例,国学经典已经进了课堂,很受追捧,“我们在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对于结果我觉得倒不必过多在意,否则就会陷入功利短视的泥沼当中。”周世伟说,教育不能功利化,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此理。
他说,既不能把国学神化了,以为学了国学就会立竿见影,也不能过于贬低它,认为当今社会只要能挣到钱就万事无忧。
“全社会应该掀起学国学的热潮,在不同年龄、职业、群体中推广国学。”周世伟建议,比如低层次的人可以进行诵读;较高层次可进行审美和文化解读;再高层次可以以此为镜,观照为人、为证的准则,继而反思自我,反思现实。
第二篇:传承国学经典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足有五千年之久。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文化历经沧桑,经历了数百年之久,才有现在人们所知的文学常识。它不仅是中国人们的一大骄傲,还是祖国的瑰宝。
例举妇孺皆知的《唐诗三百首》:黄河遇见了李白,才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长江遇到了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盖世辞章;明月遇见了诗人,才会有数不胜数的千古流传的诗篇。一切皆归于巧合,但只要细心发现,才会有现在人们熟读的唐诗、宋词、元曲。历史的长河上,许多诗人、作家、革命家等甚至已牺牲生命,才留下了让人赞不绝口的美文。也正因这些文化,历史上才出现了文化巨子,并且凝结成文化结晶传给后人。就这样借鉴于前人,流传于后人的方法,书库中呈现出了数百万本的著作。民族文化历经变化,它是令全世界中国人民所骄傲的,历史由我们谱写,文化由我们传承。
中国汉字可以说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乃至于世界,都深受于各国的喜爱,甚至于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并学习了书法。一个简单的文字,也是经历了千年而演变而来的,从每一个文字中,我们都能读出古人的心血,每一个文字,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更是渊源流传。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欧阳询、柳工文,更有家喻户晓的王羲之等。这些书法大家也都留下了名作《多宝塔碑》、《大麻姑仙坛记》等,颜书书法更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三字经》、《论语》、《礼记》等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无不惊叹。从中我们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人们的劳动智慧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留下了国学经典。当如今我们坐在教师里读着课本时,我们好似就可以看出作者著作时的全过程。当代青少年发奋图强熟读国学经典时,又一颗文化新星就冉冉升起,传承着千古文化。
民族文化已不再是文化,它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发展的全过程。国学经典时千古流下的一段佳话,如果民族文化是精神食粮,那么它就是民族精神的饮料。
学校地址: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太平村七组 邮编:628014 指导教师:刘千钰
第三篇:传承国学经典
主
题
班
会
内容: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国人素养
班级:关兴小学六年级 指导教师:谢昭雪 时间:2010年11月13日
一、主题确立的背景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民族魂。然而多少年来,我们一味的从洋媚外,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竟忘得一干二净,使国人长期以来得接受不到传统教育,以致于出现了传统教育的大滑坡,大人的我行我素,孩子的唯我独尊,社会群体中的尔虞我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道德的践行早已不复存在。为了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为了校正变性的人文道德,提高国人的人文素养,对民族精髓发扬光大,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开展国学经典的学习,让民族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二、活动目标
1、国学经典中《弟子规》是德行教育的最佳典范,以弟子规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培养划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了解《弟子规》的内容并深刻领悟其中道理。践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勤奋进取,自强自立。
4、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活动准备:
收集资料
排练节目 古琴曲、感恩的心 活动形式:
朗诵 讲述 音乐《感恩的心》《劳动号子》 小品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导语
华夏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国人良好情操和行为规范的需要。《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更是道德教育的典范,今天,我们在这里特意召开《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国人素养》主题班会,目的是让道德还原于生活,现在请两位主持人上场。
二主持人 :
男:草木为了感谢春的到来而吐露新芽; 女:鲜花为了感谢夏的到来而竞相开放。男: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合:我们为了感激经典——今天在此互动交流。
女:我们诵读圣贤经典,做孝子贤孙,聆听先辈教诲,以传承华夏文明,要做中华好儿女。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国人素养》主题班会,探讨做人的真谛。
合:下面,我宣布《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国人素养》主题班会现在开始。女:今天我们的班会将分三组进行活动,第一组:古韵新风诵经典。
(一)1 诵读(全体起立,齐背《弟子规》总叙。)2一人背多人合〈入则孝〉
3挑选四个男生摇头晃脑择段朗诵.主持人:女:背得真好,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教 须敬听;恩欲报,怨欲忘,报恩长,是弟子规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男:司马光曾说过:“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
女:现在,大圣人、大教育家孔子爷爷在这儿为我们讲解《弟子规》,教我们如何学习、怎样做人?请欣赏视频《弟子规》。
男: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静静立在时光的河流中。
女: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座能变化色彩的大山,不同的时光有着不同的色彩。
男:如此精妙的《弟子规》,光诵读真不过瘾。女:那就演呗!甲:演?怎么演?
乙:当然是演小品啊,可有意思啦。
第二组:德行孝道两不全
男:人人常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小羊喂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双膝跪地,跪在母亲面前表示感恩。
女: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履行遵守孝道知恩图报呢?让我们先看一个发生在西部农村的真实故事吧!
小品表演《不该推诿的责任》(剧情介绍:有个老汉,七十多岁了,老伴死得早,生活由三个儿子家轮月负责,三个儿媳都不是省油的灯,推来推去,最后只好公路边倚坎搭一个小棚渡日。)附剧本
(预备音乐:古琴曲《劳动号子》)
画外音:老汉含辛茹苦养大三个儿子,劳碌奔波替三个儿子成了家,历尽千辛万苦给三家都建起了新房,老了,该是享乐的时候了,可是却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音乐停)
大儿子:爸,你在我家差两天就满一个月了,我们明天有事外出,没人在家照顾您,你去老二家吧。
二儿媳:(叮咚――,二儿媳赶去开门)爹,还是还有两天才轮到我们家么?怎么今天就过来了,大哥道真会算计。(顿时拉下脸来)老汉木然,站在门口片刻才进到怀里。
三儿媳:指着丈夫说:“这回老头子得让他在二哥家多往些日子,上回就提前来我们家的,要是这回又来早了,我跟你没完。”还是不放心,干脆直接电话告诉老头子,爸爸么,这个月您就在二哥家多住上几天,我们没人在家,就算您过来也进不了屋。
旁白:老汉在老二家如坐针毡,每天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因为超期而让二儿子为难,不久,老二家真的开始争吵不休,可怜的老人只好搬了出来,说是去老三家,结果哪家也没去,就倚着公路搭了个临时住所。
男:这一幕,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你对此,想说点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这三家人太不像话了,简直是忘恩负义,谁家养了这样的儿子谁就倒霉。
学生乙:这种人的修养太差,一定得让他学学《弟子规》,教他怎样做人。
学生丙:看到这种现象谁不生气?我觉得我们的道德教育抓得很不够,要加大力度,不仅光在我们学生之间抓,还要把大成年人一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学生丁:这次开展的这个活动对我的启迪最深,以前我对父母不理不睬 很不对,从今以后我再也不那样对他们了,我要争取做一个有修养懂礼貌的人。
女:同学们说得太深刻了,我们做人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学习《弟子规》让我们齐唱那支《感恩的心》,做一个感恩的人吧。一个学生领唱,十个学生齐唱。
男:在学习弟子规的过成中,我们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请同学谈谈你的变化 主持人:
女: 其实《弟子规》里的每一篇都蕴含着许多大道理,相信只要你认真阅读、认真领会,那么你的言行举止将变得更加文明有礼。
男:有句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弟子规》这本“人生字典”,不仅给了我知识,更多的是一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女:学习《弟子规》重在践行。只有按《弟子规》中的规范条例去做事做人,长久坚持,才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第三组:国学宝典金光闪
男:《弟子规》这本人生宝典,不仅给了我们知识,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生做人的道理。除了《弟子规》,你还知道哪些国学经典故事? 现在请四个小组同学竞答,看看哪组同学见识最广。
A 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诗经、左传、论语、孟子 B 组:尚书、史记、汉书、周易、战国策 C 组:魏书、宋书 徐霞客游记
D组:道家、法家、历史演义、儒家全唐诗、文心雕龙 千家诗、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楚辞、三字经
女: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你们的知识真渊博!
男:光知道得多不算,那要看谁遵守得好才是关键,下面有两个短剧,你能用《弟子规》中的理论去解释吗?
(一)小品:1.短剧1 演出 剧情:
快开饭了,妈妈在厨房喊小林小强正吃饭,两兄弟正在打游戏,声音开得很大,他们两人非常投入.忽然门开了,进来的是小姨.妈妈马上说:“小林小强,你看谁来啦!你们怎么不叫姨呢?
两人头也不回地回答:“哎呀, 你不看我们正忙着呢!”等一下我们快要并不理会。
女:请学生说出剧中人物哪些举动做错了,不合乎弟子规,学生可能会回答剧中人没有做到:
(1)父母呼应勿缓.(母亲说的话两人没有马上回答去做)(2)尊长前声要低.(母亲在看书时,两人说话,笑闹得太大声)(3)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没有马上让位给父亲)
(二)、短剧2演出张红和马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天张红递过一支漂亮的水笔说:“这枝笔送你”。马云感激地说:“谢谢。”
(一个星期以后两人因玩皮球闹翻了)张红:“还我的自动水笔。”
马云:“你不是给我的吗 ?干吗又要收回呢?。” 张红:“还我,谁叫你惹我呀?”
男:剧中人物犯了弟子规的哪一项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结束语:
女:家里的灯熄了,爸妈每天在我睡觉前总叫我朗诵一遍《弟子规》,我在梦里还在温习着做人的道理。
男:上课铃声响了,教室里响起大家诵读《弟子规》的声音,在诵读声中,我如孔子般践行着“君子日三省吾身”
女: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无论何时何地,《弟子规》的朗诵声总在耳边响起。
男:诵读《弟子规》,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女:诵读《弟子规》,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男:诵读《弟子规》,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父母,感谢老师!
女:感谢这所有的人间美好!
班主任总结: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做个感恩人。感谢父母把我们养育,感恩老师培养之情。是《弟子规》教会我们做人!感谢先贤们谆谆的教诲,这所有美好凑成了这节精彩生动的班会。让我们的思想得到一次质的升华,每一次感动提高了我们的品德修养,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和谐美好。
男:今天,我们的才艺展示真不错,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对《弟子规》的虔诚与热爱。
女:同学们,让《弟子规》伴随我们走过童年金色的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理想的风帆在经典的海洋中所向披靡乘风破浪。
合:本次班会到此结束。再见
第四篇:传承国学经典
传承国学经典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而国学经典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是对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其文化内涵。孔子与《论语》是国学的最佳体现。孔子关于学习态度讲解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借鉴的。“温故而知新”这是《论语》中给我启迪最深的一句话。温习你学过的东西,就会从中学到新的东西。这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大意义。
我们不仅从《论语》中的学习态度中受益,也从孔子对于教学的见解中感知。《孔子论学》中提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后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为下矣。”孔子提出人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等:生来就知道为上等;学习知识后知道为次等;遇到困难再学习,又再次一等;遇到困难不学习为最下等。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班级。我们六年级即将面临小学毕业,学习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如果我们“困而不学”、轻言放弃就会累积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就会变成“最下等”。虽然我们不是“生而知之者”,但我们可以做“学而知之者”,可以做“困后学之者”。
虽然我知道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所以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用一颗勇敢的心去斩杀一切困难。
国学经典,给予我们太多力量。他的大智慧拨开了我们眼前雾霾,使我们前进的路更加清晰、更加开阔。所以,让国学经典在我们的口中悠悠传颂吧!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传承国学经典(范文)
国学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几千年。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自强的力量源泉!其实,也就是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
还记得一代奸雄曹操曹孟德,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发渐斑,却壮志未减,仍旧慷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引那日月入怀;还记得那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将国仇家恨砌成柳烟,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仍旧婉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悠悠天地,巍巍华夏。炎黄绵延八百代,国学流传五千年。历史的长河自盘古起,就源从风骚。苍凉悲壮,当推建安七子;平易流畅,尽在唐宋八家。引壶酌酒尚五柳,横槊赋诗传阿瞒。三千里赤壁,独词双赋,尽览江东儒将风流。
阅《红楼》,看宝黛钗殇情大观园;吴晋魏蜀,《三国演义》任我豪气驰骋;经史子集,《四库全书》由他风流纵横。萤辉竹素,蠹去芸编。国学者,文化也。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卷《孙子》鼎中原。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
如果将中国古代文学比喻为一朵花的生命历程,那么诗经便是种子,汉赋是芽,唐诗是蓓蕾,宋词是花朵,元曲是果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有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很多是在写爱情;写爱情,也算是到了某种极致;但是诗经被无声地遗忘了。对于诗经,我们去寻找,去看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赋是我大汉的骄傲。“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一篇洛神赋,惊艳两千年,无数人为之沉醉,心驰神往,无限遐想。
而唐诗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之一——大唐时期的产物,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或老师就一字一句教予我们“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国学吟
画中有诗。李白的《月下独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爱,可两者都蕴含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情感也会迥然不同。而唐诗,也正因此变的瑰丽多彩。
宋词,是唐诗的绽放。柳永、李清照、晏殊用婉约的文笔,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在秋风萧瑟时,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表达得如此凄婉动人;而晏殊“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问是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当然,苏轼、辛弃疾的气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枚巨钻,多彩而绚烂。
元曲是十分独特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都熟知。一个人,仅用二十八个字,就能把秋意那样清晰地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且“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成就了一种萧瑟、苍凉的马致远意境。从马致远一人,就可以影射出元代作曲家水平之高超。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光彩。
我心中的国学,是古代文学这株摄人心魂的美丽花朵。从清雅的诗经,到瑰丽的唐诗宋词,缠绵的元曲,无一不诠释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更能映射出古代文学的吸引力了。且不言水浒红楼的忠义与酸辛,单说三国里曲折的情节,令人惊叹的韬略,就是如此引人入胜。何等华丽的辞藻,也难以形容其艺术程度之高。因此,古代文学无疑是国学中尤为突出的传统学术文化。它罩着迷离唯美的光环,溢出清淡纯粹的芬芳,却又不失历史沉香的气息。
但是国学也曾遭磨难,饱受浩劫。秦皇有焚坑之举;汉武怀罢黜之心;明重八股之风;清尚文字之狱。然而西方文学来势汹汹,国民惶惶:歌手放歌,不知琴室七声;书生读书,难明文房四宝。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崇洋媚外;对外开放,西学嚣张;五星旗下,书声琅琅,尽是西洋音调;圣贤书旁,文笔洋洋,皆为拉丁文,阿拉伯数字。虽欲效女娲,只手补天;奈何如诸葛武侯,独木难支。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赞春之酒,唯憾春归;灯影憧憧,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残月照人时。恨夷文之猖狂,叹国学之衰微。
嵇康曾伏地哀号:“《广陵》一曲,于今绝矣!”岂知国学不会成为下一曲《广陵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