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心得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心得
看完皮连生老师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深深的体会到,教学是双方的,要想顺利的、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知道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心理,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通过学习使我在以下方面对学与教有了新的和更高的认识:
一、教师的素质以及获得做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本身必须应有良好的心理特征和较高的素质以及广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一个漫漫的培养和成长过程所形成的。自己在教学上虽已不年轻,但与专家教师的差距相差甚远,原因是我与专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不同造成的,但我也深知这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
例如:可以通过
(一)教学常规和策略的训练、(二)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外部的支持,像合作教师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会逐渐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特征和提高心理素质,努力向专家教师学习、向老教师请教、与优秀的青年教师探讨。这样才会尽快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才会尽快缩小与专家教师的差距,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除了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以外,还要弄
清楚“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复杂的过程,学生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所以我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学习,对于学习,不同的阶段,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最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本书把学习定义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定义中有三个要点:第一,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第二,其变化是后天经验引起的。第三,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
二、学与教关系的处理
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发展更是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算阶段、(二)前运算阶段、(三)具体运算阶段、(四)形式运算阶段。
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应首先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不同类型学习的特殊过程和条件,几种复杂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并且学会解决问题。有了以上的准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较好的课堂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随着年龄的变化,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人的同一发展阶段也有高潮和低潮阶段,何况我们的教育对象很特殊,是没有
任何学习基础的幼儿,此时应多鼓励,表扬,及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设计进行调整,改善课堂气氛,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和孩子们的集体的荣誉感。并及时进行幼儿心理与生理的测试、诊断和讲评,从诊断中及时发现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并且分不同层次进行表扬来激发学习兴趣,从此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缺少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与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与学就离不开课堂,课堂总是要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的。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但不听课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课堂与教学的各种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的优秀教师。
第二篇:《学与教心理学》读书心得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这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
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 1
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其中我在学习这本书第一章关于教师的成长这一内容的时候感受较深。一个教师从大学毕业到成为一个专业型的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这本书详细地分析了教师从新手到专家成长过程的要素,新手可以从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训练和对教学经验的反思这两个方面着手。但我觉得从自己的实践来看,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学习、实践经验、反思、改进这样的一个过程。正所谓“学无止境”,自己也想用这句话鞭策自己。
第三篇:《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体会
谭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对学生的心理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好地促进了自身业务的提高。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一、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二、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这本书告诉我们:
1、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3、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
4、让学生更新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学生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方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5、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
6、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
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好书。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但并不是做的越多就表示懂得越多,做的越好,很多人写了几十年的字,不见得他的字就好看到哪里去。只有多学习吸取先进的正确的有效的教学理论,才有利于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中能够少走弯路,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第四篇:学与教心理学
1、试论述加涅关于学生心理构成及其分类的观点
(一)先天的素质(The Nature of Learner Oualities)在心理学中,传统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心理发展的先天遗传基础,主要指神经解剖学基础。加涅分析了影响学习的先天素质:1.信息输入阶段的感受性;
2.内部加工阶段的工作记忆容量;3.信息提取阶段的速度。先天素质为学习提供可能性,教育无法影响它们,但应避免超越它的限制,“避免超越人类的潜能”
(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特征。1.能力(abilities):(1)一般能力(测验得到的智商):核心是认知能力。
(2)差别能力:言语流利、数字推理、空间定位等;2.人格特质:其中对学习影响较大的是学习动机与焦虑。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与人格特质)虽不直接参与新的学习,但会加快或减慢学习的速度,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本身并不构成学习的必要条件。
(三)后天习得的素质(Qualities that are Learned)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态度5.动作技能 { 五种学习结果(习得的性能)}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成分。
2、怎样理解学习概念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学习是有机体凭借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的变化
1、学习的发生时由于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
2、学习的结果是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了持久的变化
3、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行为的发生
4、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普遍具有学习行为,而且动物也能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教师指导下,有目地的、有计划的、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已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3、试论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张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
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4、试论述品德及其品德的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个人需要的第一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等。(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又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
5、试论述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
1、设臵并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这是一个教案首先要明确的。如何明确?
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所学内容作知识分类学方面的分析,以确定属于哪一类知识,有助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测。
2、分析教学任务
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 明确学生学习的起始状态;
分析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
3、根据任务分析,导出适当的教学过程、方法、技术
课的类型不同,教学步骤、方法、技术也不尽相同,课的类型可以从两方面分: 第一,根据广义知识分类,有三类课: 1)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2)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3)两类知识兼有或并重的课。
第二,根据两类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三阶段,亦可划分为三类课: 1)以知识理解为主要目标的课
2)以知识的巩固和转化为主要目标的课, 以知识的巩固为目的——复习课 以知识的转化为目的——练习课。 以学生活动为主。
3)以知识的应用或检测为主要目标的课; 在一个教学单元之后,或期中、期末进行。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试卷,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评价。
4、对照教学目标,检测与评价教学结果
6、试论述奥苏伯尔学习动机观
在奥苏伯尔看来,学习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所组成:
1.认知内驱力
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心理倾向最初都是潜在的动机因素,它们本身既无内容也无方向。这些潜在的动机因之所以变为实际的动机因素,一方面是成功学习的结果,学生预期到未来的学习可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家庭和社会中有关人士影响的结果。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由于在社会中,一定的成就总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成了赢得地位的前提。又因为成就的取得与能力水平是相称的。这样,对地位的追求就导致了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成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由此看来,对地位的追求是动机的直接目标;成就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间接的目标。显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理想职业或学术上的成就,以便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学习期间,自我提高的成就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去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排列名次。总之,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会使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地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同伴中赢得优越的地位。显然,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
3.附属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有明显的不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两者追求的目的不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追求的是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附属的内驱力追求的是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学业成就的提高为中介,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公众的认可为满足;而附属的内驱力以满足或达到长者或权威的要求为中介,以得到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为满足。(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是在客观社会的影响下内化而成的个人确立的目标;而附属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则是由长者或权威人物给确定的。
(4)学生在附属的内驱力的促使下,从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中也会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但这种地位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赢得的一定的社会地位不同。这种派生的地位不是由学生本人的能力或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追随和依附的长者或权威人物所给予的赞许中引申出来的。
附属的内驱力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附属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地增强,附属的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在附属对象上也从家长和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在青少年时期,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第五篇:学与教的读书心得.
学与教的读书心得
教学理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而学习理论则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了解心理学相关流派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学与教的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简要概括一下这三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通观心理学的三大理论可以说行为主义中的“刺激——反应说”是我最为熟悉也是最早接触到的理论。我记得进入幼儿园接触到的第一件教具就是铃铛。老师通过手摇铃铛来提醒我们赶紧安静下来,上课时间到了。从铃铛到铃声,不同的刺激方式所得到的反应始终是相同的。现在,在了解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发现由于当时我们都是极不情愿的做出安静下来的反应,因此这种观点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作用并不明显。认知主义的顿悟说是我感受最深的理论。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都碰到过许多这类事例。比如在做数学的证明题时,面对题目给出的一幅组合图形,看着那些已知条件,要建立起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脑子总免不了要经历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过程。相似的,在学车的过程中我对顿悟说又有了一次切身的体会。在练习移库倒库时找到参照物,并用它去对准标杆对于成功入库是至关重要的。我在刚开始练的时候车身总会擦到标杆,抑或是方向盘打得太早,导致汽车进不了库。现在想来,是没有领悟到参照物与标杆之间的关系所致。书中的最后一个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最有助于实现长时记忆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我们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其中一方面是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也是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换句话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用已有知识去内化新知识的过程,这一理论对于我记忆新信息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人类在一定时间内记忆的组块数量是有限的,同时要使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也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而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要记忆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的起讫时间。我知道七年战争是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而美国独立战争则始于1775年,因此我很容
易就可以将七年战争发生的年限定于18世纪中期,这样再记具体的时间就相当容易了。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它过于强调外界对人/物的作用,而看淡了人自身已有的经验和作用。如果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那只狗的鼻子失灵或是那只狗讨厌肉的香味,那么它在你多次的刺激下还会流唾液吗?如果这只猫不好动,那么它会不小心碰到门闩吗?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自己不积极主动去争取,去尝试,那么,他根本就学不到什么,所以我认为这些反应其实都是建立在人/物已有的经验水平,性格特征之上的。而对于强化和程序教学我是赞同的,但在现今社会,程序教学是不大可能会实现的,它只存在于美好的未来,那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
认知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行为主义的不足,它不仅重视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而且看到了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因素。它认为学习是顿悟,我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知识水平上的顿悟,其实学习就像修佛,你看的多了,读的多了,这些内容就会自然而然地在你的大脑中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你自己的一种观点,最后达到一种空明的境界。而布鲁纳的“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我是极为赞同的,了解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就相当于再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构造图,就像一幢房子,外壳已建好,接下来便是往里面装东西了,至于东西放哪里,放多放少便看你自己的喜好了。
从表面上看,建构主义是建立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的,但细细一看,其实不然。建构与认知其实是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认知某一知识的过程中,便也是对某一知识的建构,就像搭脚手架,我们在看一根竹子的长短粗细时,就想好了是该将它们放在基座竖起来还是横着放。建构主义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总之,教与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种单纯的理论并不能全面地去诠释它,而在教与学过程中,情况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完善这些理论,而且,在教学技术实践中往往是理论间的相互交杂,取长补短的。
10.1.150.16
ftp://10.1.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