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人物事迹材料
优秀人物事迹材料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是我的座右铭,人活着到底应该追求什么?追求经济上富有,生活上闲逸,地位的尊贵,名利的显赫?追求公平、自由、正义、良心,还是为了鸡毛蒜皮而斤斤计较的勾心斗角?抑或是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境界?不同的人自然会做出种种不同的选择,人是有欲求的,欲求有高雅低俗之分,有中庸雄健之别。追求清风淡水,明月流云,它会使你心灵纯洁而丰盈,追求苍劲的雄鹰,乘风的大鹏,它会使你对事业充满搏击的豪情;追求春蚕吐丝、蜡烛流泪,它会使你永远感到奉献的快乐。
作为基地教师群体中一员,我甚觉惶恐,因为在我看来,我并没有可歌可泣的惊人事迹,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渊博的学识,没有惊人的创举,有的只是立足自己的岗位,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在实践基地这块践行素质教育的热土上,见证学生的微妙变化,感受学生的丝丝快乐,有的只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做一名好教师的心。
在不少人眼中,基地教师的生活很惬意,每天也就是带着孩子们玩玩,无忧无虑,轻轻松松。殊不知,一个简单的风筝制作课,我们的老师要从风筝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流体力学、材料学、工具使用、课堂组织等方面伤透了脑筋,力争在短时间内能出成果。现在综合实践课程虽然叫得很响,但可供参考的资料却并不多,很少有现成的教材资料使用。作为基地教师,必须要根据参训学员的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如何才能让课程有新意并起到教育效果,这是活动之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于是我积极上网搜索资源,设计课程,购买教学资料,反复尝试,积极调整,直至达到预期效果方才罢休。每当接到一个新任务,就等于投入一次新的战斗,无论春夏秋冬,从早上5点多钟,不需要闹钟提醒,便起床巡视,防止学生打闹,6点吹起床哨催学生起床,提醒学生整理内务,察看学生晨练。然后组织学生早餐,组织学生参加上午的实践活动,课间休息巡查,上午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午餐,学生饭后接着到宿舍区值班,防止校际学生之间发生摩擦,下午继续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晚餐后组织学生参加晚间活动,最后晚间活动结束后,清点学生人数,晚上10点钟以后夜值班,看着学生宿舍楼的灯光次第熄灭,学生们逐渐进入梦乡,方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倒头而睡。有人问,你们基地老师最缺什么,要我说,就缺点“觉”,能眯上一小会儿就心满意足了。我们周五从基地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美美的睡上一觉,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礼拜天都可以。
两年前,基地是一所倒闭学校改造的,杂草丛生,碎玻璃一地,现在,本土植物园片片绿荫,到处干净整洁。这成果大部分出于基地教师自己之手,我是属于年轻教师队伍里的,几乎是打娘胎里出来后就没干过粗活,可到了基地绿化时间,我会戴着手套,扛着铁锹,挖土,运树,栽种,浇水,维护。几天下来,手脚都被磨破了,腰酸背痛。长时间的风吹日晒,看上去我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黝黑的脸已经成了我们基地人的标志,但当看到自己亲手植的草坪成活了,亲手栽的树苗长高了,基地的绿化逐渐成形了,我能将一腔热情奉献在基地这块炙热的土地上,奉献给灌南素质教育这片神圣的天空。又是另一种欣慰。
作为基地教师,除了实践活动外还得育人。多年来,我一直谨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用一颗“爱心”去塑造学生的 心灵,用“人格”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前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因此在基地我对学生的关爱更加细微,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如张三同学,他训练时总不能专心,还乱说怪话扮鬼脸去引起老师、同学们的注意,活动结束后还仗着自己长得高大而欺负其他同学,面对这位同学,我没有放弃、也没有嫌弃他,在我看来,教师转化一个后进生,实际上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善举,是给同样头疼的父母雪中送炭。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可能有很多原因,经调查,这位同学是单亲家庭,根据经验,这样的举动多半是因为他在同伴中,找不到自尊,找不到自信,他也渴望能像优生一样,胸有成竹地回答问题,得到老师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赞美的眼光。在老师面前,更是觉得自愧。他还是孩子,也渴望掌声和鲜花。所以他更多地做出各种举动,捣蛋,说怪话,扮鬼脸,欺负女孩子„„以各种破坏性的举动赢得大家的注意,其实,他也不喜欢自己如此。我知道我的关爱和鼓励,信任和支持将是他进步的最佳武器。我跟他谈心说我想把把集体劳动的指挥权交给他,能不能帮老师一把,他有点不敢相信而后肯定的点点头,我要求从现在开始注意说话做事要有分寸、要注意克制,接着对全班宣布了这一决定。对于他这种做出再惹人厌的举动,我不是威吓体罚、以势压人,我知道那样只会加深他的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而我只是用信任的语言,鼓励他有错就改,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张三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几天对我更加尊敬,那种别人眼中反常的做法也没有了。我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创造了一个机会,植入了自信,让他表现一回,仅此而已。我想在他如果在我手里不是三天,而是三年,我不能保证他学业上有所造树,但是我会不让他学坏。
基地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安全意识,说到容量做到难,每天一大早我都围着基地跑上一圈,看看设施是否安全,看看活动器材有没有螺丝松动。累是累一点,但只要学生安全快乐,又能为学校领导分点忧我也就舒心了。基地人手少,有一次感冒了,课务又多,而且无法调整,我拔下点滴就跑去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因为我不放心。我曾设计过这样的一句广告词,想减肥吗,想变得强壮吗?请到实践基地来。我觉得基地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可以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起来。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教师更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我刻苦钻研业务,不断给自己“充电”。我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平凡琐碎的事情做到极致即是不平凡”。我以此来激励自己,倾尽心力,无私奉献。
石玉兵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第二篇:保险公司优秀人物事迹
保险公司优秀人物事迹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杨越,一个热情,开朗,大方的女孩,从走出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她就坚信,能为自己找到为之奋斗的工作,也定能将这份工作干的风生水起,因为她不服输。正是有着这样一份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毕业大学生为求职而四处碰壁的情况下,她已经找到了自己可以绽放美丽的舞台——保险行业。在保险行业还没有现在这样被大家所熟知而认可的时候,她获得了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机会,但这样的工作并不被大家看好,家人、朋友更多的是给她泼冷水,说这样的工作没有前途,但杨越没有这样想,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个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机会。每一份工作的开始都是困难的,杨越也是如此,她刚迈出校园,走进社会,虽然进入了保险这一行业,但还欠缺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最微小的事情开始,她慢慢的将自己融入这种工作氛围当中,一点一点的汲取各方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杨越抓住了这个机会,2010年9月3日,她来到了富德生命人寿,开启了她新的人生历程。富德生命人寿齐齐哈尔中支多了一个认真学习的身影,她就是杨越。刚刚来到公司加入营运部的杨越,对各项制度以及专业知识还不是特别了解,每天下班后,其他同事都已经回家了,但是她还留在单位,忘记了吃饭的时间,放弃了娱乐的时间,认真学习,整理笔记,将各个知识点都做好标记,每次遇到的不同问题,她都细心研究,总结经验。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下,杨越快速的成长起来,她的综合业务能力得到飞快提升,各方面知识如新契约岗、单证岗等等都能掌握基础知识,保全岗的技能更是手到擒来,专业能力增强的杨越获得领导的认可、业务伙伴的支持和客户的称赞。杨越多次获得中支优秀员工和分公司优秀保全员的称号,这些闪亮的光环后面,是杨越不断锻炼自己、日夜努力学习换来的,她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杨越在从事保全岗工作的时候,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保全岗是一个身负重责的岗位,要帮助客户处理保单相关服务,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非常繁复,并且还要具备认真、耐心等特质,因为保全岗会为客户处理退费业务,如果不能认真处理,或者是造成客户的损失,或者是造成公司的损失,无论哪一项都不能是专业保全员所犯的错误,并且最日常的工作就是在柜面接待客户,如果不能耐心的为客户办理业务,那样公司将会失去客户的信任,为公司的荣誉抹黑。杨越从来都是将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将客户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位客户都细致周到。在柜面经常会遇到客户身负重疾,不能亲自办理业务,委托家人代办的情况出现,经过杨越审核材料确定不能家人代办时,她都会和代办人详细解释不能代办的原因,安抚客户激动的情绪,并且为客户找到解决的办法。多少次她牺牲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亲自到客户家中进行面访,有时候客户是齐齐哈尔周边县市,旅途遥远且周转不便,坐火车倒汽车然后步行,但她从未喊过苦从未叫过累,背着自己的小背包,放好客户办理所需材料,还要多备着几份,防止客户签错材料,这样热情周到的服务让那些被面访的客户和家人深受感动,觉得生命人寿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保险公司,因为有杨越这样的好员工。杨越一直坚信自己能干好、会干好这份工作,付出总有回报。在富德生命人寿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她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坚守自己的岗位职责,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在2016年她获得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飞跃,成为富德生命人寿齐齐哈尔中心支公司营运部经理。担任营运经理以来,她依然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每一年的开门红都是公司最忙碌的日子,2016年也不例外,同时因为齐中支的业务队伍壮大,2016年开门红更是时间紧任务重。杨越作为营运经理,肩负重任,需要与个险、银保前线部门做好密切沟通,安排好营运部人员工作配置,与办公室等后勤部门相互配合。在开门红期间坚持在工作岗位2天2夜没有离开,时刻关注业务进展,及时解答展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迅速处理保单录入时出现的问题,困了就喝咖啡提神,饿了就吃点面包充饥,为的就是保证齐中支在开门红期间营运部全力以赴完成保单承保任务。哪里有需要她就到哪里,一会儿在个险部,一会儿又跑到银保部,一会儿是和同事商议怎样保证录单,一会儿又是向业务伙伴讲解录单注意事项,忙碌的身影证明了她积极、热情的工作心态和专业、负责的工作精神。齐中支营运部在杨越的带领下,出色的完成了开门红期间的工作任务。杨越一直都是齐中支营运部同事的良师益友,个人的荣誉是微小的,集体的荣誉才是强大的,她一直鼓励和支持营运部的同事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学的多才能会的多,只有会的多才能错的少,她定期安排营运部内部学习,向同事讲解保险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抽查考试,务必保证营运部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只有强大了自己,才能更好的为业务伙伴和客户做到细致的服务。杨越凭借着对保险事业的热爱,一直坚定的走在保险行业的发展道路上,这过程有曲折有坎坷,家人的埋怨、朋友的奚落并未成为她奋斗的绊脚石,反而成为她前行的动力,她要证明给别人看,更要证明给自己看,只有经历困苦的打磨,才能亮出一柄锋利的宝剑。她会在富德生命人寿齐中支绽放自己的光芒,富德生命人寿齐中支也会因她的存在而更加成功。
第三篇:优秀人物事迹宣传材料
天 地 人
高二(11)班
苏晓博
人以地为基,凭天为度,立规矩而自强,勉精神于浩宇。
—题记
大自然总是在冥冥之中变化着,它的运行轨迹让万物始料未及;天地的力量在斗转星移中改变着一切,万物亦难抗其威势。总而言之,现在所面临的局势,或许是上天早已设置好的,妖魔对我们公平,要么对我们不公平!但是,不论公平还是不公平,显示已摆在眼前,生存和死亡,前进和退后,优胜与失败将取决于我们下一秒的抉择„„还好,虽然人的本体力量太微弱,无法直接抗击自然,但人与生俱来的最强力量不在于此,直白的说,我们的思想足以征服一切,包括命运!
有些人,真的做到了!
说实话,我未曾想到这些人中的一个竟是我每天放学所路过的袖珍轮椅的主人—刘大铭学长!之前我只是在慨叹这个轮椅的主人一定很不幸,上天对他不公平;然而随着我对他渐渐深入的了解,我顿时醒悟—这把轮椅是上天赠予它通向成功的特快!
我敢肯定的是,即使是特快,不认识它,或是知道又没有动力怎能被称做“特快”呢?学长自幼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行不疾,坐无终,命堪忧,按常理他怎么可能能给这“特快”加进动力?可能刚开始他还正常处于沮丧之中吧!甚至没有发现它!
可是,他的的确确做到了!
学长走出了沮丧,不是因为他看到了希望,而是因为他坚信他可以创造希望,有句话说的好:“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这句话现在可以改为:“这世上本没有路,一个人坚定地走着走着,也就成了路。”学长的世界充满了关爱和同情,可自始至终只有他走着只属于他的一条路,这条路没有什么令人瞩目的地方,路边没有什么万紫千红,路基也并非碎玉鎏金铺就,唯一可见的是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口,唯一可听的是学长历经死亡边缘看见死神向他伸手时挣扎的呐喊!他走过的路没有足迹,因为他一直坐着轮椅;但这条路上居然有学长留下的脚步,这足迹上刻满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学长的彷徨,不懈,豁达,坚毅所谱写的一曲壮歌)。我曾经切实感受过他的路,他路上的足迹因那些文字而变得沉稳而厚重。细细品味,我便看见的他的世界—平凡而充实,朴素而自然。
天公不公,他便冲开了一片属于他自己的天空任他自由飞翔;地上无路,他以十数年如一日的生死之笔写出了自己的康庄大道;人者自强,他顶天立地以无悔不懈之青春诠释生命的真谛!他,一个叫刘大铭的学长,必会被我们铭记于心!
‘“有些人”真的做到了便真的成为了“有些人”,在此祝愿他们一生平安幸福!
第四篇:人物事迹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2、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 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颁奖词:
3、“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颁奖词:
4、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颁奖词:
5、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颁奖词:
6、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颁奖词:
7、麻风病医生肖卿福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 4 的十万分之0.5。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颁奖词:
8、守护父亲朱晓晖事迹: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颁奖词:
9、科学先驱师昌绪事迹: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2010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颁奖词:
10、埃博拉医疗队事迹:
2014年3月,爱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三个国家成为重灾区。而且疫情正在不断蔓延,威胁着周边国家的安全。
疫情最早出现在几内亚,第一例埃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国医生曹广亲自接诊的,曹广曾徒手翻开患者的眼皮检查瞳孔,他也成为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这名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死亡。随后20天,医院接诊了12名感染者,有9名几内亚医护人员被感染,六名死亡。
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
中几友好医院的中国医生选择了坚守,他们借鉴抗非典的经验,制定出一套疫情应急方案,并向几内亚工作人员和当地华侨华人广泛宣传,普及防控知识。
很快中国的后援医疗队抵达这里,一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大接力开始了。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声明,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疫情发生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有些援非国家开始撤走本国医生,召回驻疫区国外交官。
在声明发布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决定派出3支专家组分赴西非三国,对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进行技术援助。同时,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于当地时间11日分别运抵三个国家。
9月,塞拉利昂的疫情严重起来,中国增援的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塞拉利昂。
11月,又一支队伍从中国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利比里亚,他们很快新建一所100张床位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
2015年1月12日,在这里就诊的三名埃博拉患者康复出院。疫情虽然并没有过去,但正在出现转机。
两天之后,新一批援助利比亚和塞拉利利昂的医疗队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奔赴疫区一线。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疫情不仅是西非三国的事情,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有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颁奖词:
11、陇海大院事迹: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关注。
2014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颁奖词:
2、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赵久富: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4、张纪清: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5、陶艳波:“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6、木拉提〃西日甫江: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7、肖卿福: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8、朱晓晖: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9、师昌绪: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10、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这些都是远渡重洋到非洲大陆上抗击埃博拉的中国医生,他们在那里以勇气和科学铸铜墙铁壁,我们以这座奖杯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11、陇海大院: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第五篇:人物事迹
学习先进人物的感想
不久前学习了杨善洲先生和贺先知先生的英雄事迹,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我深受感触。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杨善洲同志入党六十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检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学习杨善洲同志信以立业、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创先争优中坚定政治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他60岁退休又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20余年,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自己不要任何报酬,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信以立业,矢志不渝的实践精神,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又要做一个让群众信得过的人,忠诚党的事业,不断校正人生目标,不断清除身心污点,排除干扰和诱惑,用干事创业的实践精神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贺先知,男,重庆潼南人,1958年9月出生,197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潼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从事组织工作24年,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长期拼命干事,透支身体,该住院不住院,该吃药不吃药,头脑中装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积劳成疾,于2010年10月21日倒在了组织工作岗位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作为党的组织部门干部,肩负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选用重任。他经常深入乡镇和村社,倾听民意,调研实情,解决问题。贺先知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学习检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在创先争优中树立高尚情操。杨善洲甘于清贫,一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人员谋取任何私利。他身居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为了人民和自己心中崇高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感召和引领着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忠于使命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他们优秀事迹的学习,更加坚定了我要入党的决心,我要时时督促自己,努力向身边的优秀党员看齐。
陈悦
6月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