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悦读《孙子兵法译注》学习体会
经典悦读课程《孙子兵法译注》学习体会
——《孙子兵法》与战略管理智慧
《孙子兵法》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所包含的许多思想直至今天依然被人们热议甚至作为准则,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这足以体现它的价值。《孙子兵法》的意义之所以一次又一次被人们开发,在于它不仅仅对用兵之道、军事谋略进行了阐述,更是包含了许多普世的意义,许多概念性的准则。因此,它才能适用于今天许许多多的领域。战略管理是一门科学,用于领导和发展一个团队。可以发现其中的艺术可以从《孙子兵法》中汲取能量。商场如战场,当今世界,多是这样不见硝烟的战争,而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企业管理者拥有清醒的意识、敏捷的反应、出色的大局观、敢于争峰的勇气和决心,拥有战略管理的智慧,正如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者一样。因此,可以从《孙子兵法》的角度谈一谈企业经营的问题。
将《孙子兵法》的谋略用于企业的战略,已经在许多地方付诸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比如东阳精密工业公司的企业家大桥武夫,是最早进行实践的,此外,美国人在这方面也多有研究。如,美国企业家、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夫·史密斯,也是《孙子兵法》的一个拥趸,他将这部古老的兵家著作引入了他的经营之道,通过合理的改革开辟了公司发展的新阶段。正如美国的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说“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首先给我感触很深的是用人之道。企业经营和行军打仗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二者都是团队的运作,其中人力的资源不可忽视,因此,《孙子兵法》为企业的人力设计提供了一些借鉴。《孙子兵法》的《地形篇》中提到“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这是从根本上说明领导者所需要的基本精神,那就是他本质上把自己摆在怎样的一个位置,他与企业应当是同进攻退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利用地位达到追求个人的利益,明白这一点,至少就是以个人和企业的双赢为目的了。这也是领导者的一种素质。领导者对于企业运行的意义是很大的,且往往不可替代。《九地》“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统率军队要求有镇定的态度、严谨的思考、明细的条理,这是对统率者的具体的品格提出了要求。这里甚至说要能够使士卒们不能看出战术的用意。一开始我认为这说法是有些问题的,毕竟清楚了整体的布局才能达到效率,但这里的意思却是更方便于战法的变化、虚实的转化。因此,对于领导者的素质确实提出了合理的要求。《九变》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这是五种致命的弱点,有勇无谋;临阵畏怯;急躁易怒;对应了智慧、胆识、沉稳的素质;廉洁爱民,本来在我看来应当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结合兵法中的分析明白,这里更侧重探讨的是领导者的品质,而爱好自己的名誉,实际上是易怒和畏怯的隐患,而爱民也是被干扰的隐患。因此兵家追求的领导者,并不同于儒家追求的圣人,他需要有冷静甚至冷酷和狠辣的特质。此外,《地形》中还补充了“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袖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这就是对待士卒们的态度,很有道理。一方面要有恩,使得部下们可以跟随领导者赴汤蹈火,另一方面也要有威,即严明纪律,善于用人,使得部下们成为可用之才,这也是一种成长和培养。
然后是企业的原则和策略。“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句话出自《谋攻篇》,几乎是这部书里最广为流传的话之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始计篇》说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说明,要充分考虑敌情和自身的情况,随时调整战术。《虚实篇》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根据这些原则,企业的管理要充分考虑市场情况、对手和自身的实力等要素,不能死板僵化,要能够像水一样,无形而有势。因此要懂得创新,尤其是在当今这样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从根本上不断地自省和修正。比如当今的手机市场,智能机的出现让其中的先驱如苹果公司成为了翘楚,而一些没有能够追上市场的步伐、了解市场的需求的企业因此淘汰,甚至是从前有巨大优势的企业如诺基亚。《军形篇》中写道,“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比起计较与对手比拼的胜负,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实力。要做到自己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和基础,有这样的自信,而不是怀着一种侥幸的心理企图以劣势对抗优势。一个企业的治理是有序还是混乱,根本在于其组织机制,企业的士气是否高涨在于固有的文化和氛围,实力的强大与否则在于日常的努力准备所造就的硬实力。
《孙子兵法》总体而言还是以军事为主要目的的,尤其是有一些讲述战术的篇目,如《火攻》《地形》等。但战略和哲学思维却是时时涌现,在谈具体战术的时候,也会加入一些较为宽泛的概念,就是一些可以用于其他领域里借鉴的原则。因此,这部著作的意义和价值被提高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全球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更加莫测,尤其是今天,这样一个在科技的进步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变量的时代。企业的经营者们应当以一种战略的眼光和战略的智慧去面对全球化下的市场竞争,并能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这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而在这方面,《孙子兵法》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参考,如果能够将《孙子兵法》仔细研究并付诸应用,必然能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收到出人意料的良效。
第二篇:曹操注孙子兵法译注
曹操注孙子兵法译注
孙子序
这是曹操给《孙子》作注时写的序言,时间不详。在这里,曹操总结了历史的和自己的斗争经验,指出研究军事掌握军队和驾驭战争规律的重要性,还阐述了军事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是研究曹操军事、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②,《论语》曰“足兵”③,《尚书》八政曰“师”④,《易》曰“师贞丈人吉”⑤,《诗》曰“王赫斯怒,爱整其旅”⑥,黄帝、汤、武咸用于戚以济世也⑦。《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⑧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下是也⑨。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⑩,不得己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⑾,试之妇人,卒以为将⑿,西破强楚入郢⒀,北威齐、晋⒁。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⒂。审计重举⒃,明画深图⒄,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⒅,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⒆。(《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御览》二七○“足兵”上有“足食”二字,“恃武”“恃文”作“用武”“用文”,“圣人之用兵”作“圣贤之于兵也”。“百岁余”作“百余岁”。又自“孙子者”以下五十字,据《御览》补。)
①《孙子》:即《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著名的古 代军事理论著作。它总结了战争的实践经验,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作者孙武。
②上古:远古,指原始社会。弧:弓。矢:箭。
③《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丘的后学编写的以孔丘为主的言行录。“足兵”,语出《论语?颜渊》。
④《尚书》:是我国古代社会商、周统治者发布的文告汇编,包括后人追叙唐 虞和夏代的事。八政:出自《尚书?洪范》。“八政”为:食、货(货 币)、祀(祭祀)、司空(水利土建筑)、司徒(民政)、司寇(刑法)、宾(外交)、师(军队)。
⑤《易》:《易经》,是殷、周时期卜卦用的书。贞:正,正义。丈人: 对老人的敬称,这里指军队的统帅。吉:吉利,指打胜仗。
⑥《诗》:《诗经》,我国古代诗歌总集。引文见《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指密国(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兴兵侵入阮国(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周文王赫然震怒,于是整顿军队去制止。赫(he贺):发怒的样子。爰(yuan员):于是,因此。旅:军队。
⑦黄帝:轩辕(xuan yuan宣园)氏,传说中的古帝。汤:商朝开国的王。武:周武王。咸:都。干戚:盾牌和斧,是兵器。这里指黄帝征蚩尤,汤伐桀,武王伐纣。
⑧《司马法》:见页82注。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此句在现存《司马法》中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意思是:为了安定民众,杀一些危害人民的人是可以的。
⑨恃:依仗。夫差?春秋时吴国的国王,曾打败越国,释放子越王勾践,以后只靠武力,向北和齐、晋争强,不注意政治改革,结果为越王所灭。偃(yan眼)王:即徐偃王。周朝的诸侯。《韩非于?五蠹》说他好行“仁义”,杨文王出兵把它消灭了。
⑩戢(ji即):收藏。
⑾吴王阖闾(he lu合驴):吴王夫差的父亲,名光。他用孙武为将,采纳楚国逃来的大臣伍于胥的意见,打败了楚国,威振中国。后来在与越王勾践的战争中受伤而死。
⑿试之妇人:据《史记?孙子传》:吴王阖闾命他操练宫女。他把她们分为两队,由吴王的两个爱妾当队长。操练时宫女们哄笑不止,孙武下令杀了两个队长。再进行操练,队伍非常严整,卒:终于。
⒀楚:春秋时强国。郢(影):是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破楚入郢: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采纳伍于胥、孙武的计策,大败楚军,攻入楚都郢,楚昭王逃到陨、随等地,秦出兵救楚,阖闾乃引军还吴。
⒁齐、晋:春秋时强国,在今山东、山西省。吴王夫差七年(公元前489年),兴师北伐,打败齐国,与晋定公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争为长。当时吴国强盛,对北方的齐、晋两国是很大的威胁。
⒂孙膑(bin鬓):战国时齐人,孙武的后代。也是古代著名军事家。齐威王任命他为军师,曾两次大败魏国。著有《孙膑兵法》,东汉时已失传。1972年4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西汉墓葬中,发现了《孙膑兵法》竹简232枚,文物出版社已整理出版。
⒃审:详细、周密。计:计划,重举:慎重地采取军事行动。
⒄画:同“划”,计划。图,谋略。
⒅亮:透彻。
⒆撰(赚):编写。略解:相传《孙子》十三篇,是经曹操删定的,并加注释:
我听说远古时候就有弓箭的应用,《论语》上说:“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尚书》所说的八样政事中就有“军事”,《周易》上说:“出兵是正义的,主帅就吉利”,《诗经》上说:“周文王赫然震怒,于是整顿他的军队”,轩辕黄帝,商汤王,周武王都是用武装力量拯救社会的。《司马法》上说:“谁故意杀死无罪的人,就可以杀他。”单靠武力的要灭亡,只讲“仁义”的要亡国,吴王夫差和徐偃王就是两个例子。圣人用兵,只作准备,必要时才动用,是不得已而用兵啊。
我读过的兵书和战史很多了,孙武所著的兵法写得很深刻了。孙子,名武,是齐国人,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吴王让他按照兵法训练妇女,终于用他为将军,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入郢都,向北威胁齐国和晋国。百余年后叉出个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孙子》周密地制定作战计划和慎重地采取军事行动,都是十分明确和深刻的,是不容曲解的。然而人们还没有对它作过深刻透彻的解说,况且文字繁多,流行于世间的,失去了原作的精神实质,所以加以删定和注解。
孙子注
《孙子兵法》传世以后,历代有不少人为它作注,在现存《孙子兵法》的注释中,三国时期的曹操的注最早、最好、最有特色。他在三百多条注释中,充分肯定和正确阐发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并根据秦汉以来战争的特点和他自己的实战经验加以发挥和补充,具有很高的价值。
曹操正确地阐发了孙武“以法治军”的原则。他不仅赞同孙武关于开明政治、严肃军纪的论述,还进一步提出了“设而不犯,犯而必诛”的主张。曹操鲜明地提出了“礼不可以治兵”的主张,使军队为他革新进步的政治路线服务,从而打败了兵多将广、繁礼多仪的袁绍等世家豪族,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对孙武的战略思想也有所发挥。孙武战略思想的基点是:有备无患,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曹操更加明确地提出“安不忘危,常设备也”。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战争中,正是如此。他置屯田,练兵马,战官渡,征乌桓,可谓戎马一生。死前还在《遗令》中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不忘革新,不忘征战,甚至命令部下,不能因为给他办丧事而放松边防军务。
曹操很赞赏孙武的战略战术,有很多精彩的解释和发挥。比如,他主张“兵无常势,盈缩随敌”,提倡根据敌情变化,主动灵活地用兵。他在军事实践中贯彻了这一原则,断敌粮道,善出奇兵,常常以弱用强。他对孙武的战略战术原则,既能领会其实质,也能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变通。例如,在注孙武的“十则围之”一句时,曹操指出,我兵力十倍于敌就包围它,是指双方将帅智勇相等、士兵的作战能力强弱相同的情况下才如此,如果敌弱我强,就不必用十倍于敌的兵力。
总之,曹操的注释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见解,同时也更加丰富了《孙子兵法》的内容。
计 篇
本篇在《孙子兵法》中具有总纲性质,它涉及到了有关战争的某些根本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体察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必要的物质条件,即“道”、“天”、“地”、“将”、“法”等政治、经济诸因素。所以他主张战前应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比较,这样就能做到未战而预知胜负。另一方面,孙子也认识到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必员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周密地研究计划,灵活地运用战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才能克敌制胜。
应该看到,两千多年前,对战争能有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解,在灵活运用战术原则的论述中已经具有这么深湛的辩证因素,孙子不愧是一位“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
曹操忠实于孙子的军事思想,对本篇的基本观点做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并有所补充和发挥。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①敌、度②地、料③卒、远近、险易④,计于庙堂⑤也。)※这句话是曹操为《计篇》写的题解,以下各篇第一句都是曹操为当篇写的题解。
①量:计量众寡。
②度,测算远近。
③料:估量。
④易:平坦。
⑤计于庙堂:庙堂,祖庙,古时出兵,先在祖庙举行仪式,研究、制定作战计划,这就叫做“计于庙堂”,或称“庙算”。(曹操说:所谓“计”,就是把选任我方将领,称量敌人实力,测知地形,估量兵力以及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易等事项,预先谋划好。)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
①兵:武器,这里指战争。
②察: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①校之以计②而索③其情,(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④,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⑤。危者,危疑也。)天者,阴阳⑥、寒暑。时制也。(曹操曰:顺天行诛⑦,因⑧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⑨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⑩。”)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⑾也。论在《九地篇》中。)将者,智、信⑿,仁⒀、能、严⒁也。(曹操曰:将宜五德备⒂也。)法者,曲制⒃、官道、主用⒄也。(曹操曰:部曲⒅、幡帜⒆、金鼓⒇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21)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22),即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曰:主孰有道?(曹操曰:道德智能。)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曹操曰:天时,地利。)法令孰行?(曹操曰:设(23)而不犯,犯而必诛(24)。)兵众孰强?士卒孰练(25)?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①经之以五事:经,衡量。经之以五事,用道、天,地,将、法五大项目进行衡量。
②校(jiao叫)之以计:校,比较。校之以汁,就“主孰有道”等七方面的估算加以比较。
③索:探求。
④令民与上同意也:令,使。上,指国君,意,意向。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和国君的意向相同。
⑤道之以教令:道,同“导”。道之以教令,用法令来教化人民。
⑥阴阳:我国古代哲学家往往指一对既对立又有联系的现象或事物为阴阳,如“天地”、“昼夜”、“高低”、“向背”等,这里专指阴晴。
⑦顺天行诛:在“天时”适宜的情况下出兵作战。
⑧因:遵循。依照。
⑨《司马法》:古代的一部兵书。
⑩所以兼爱民也:为的是既照顾本国人民的利益,也照顾敌国人民的利益。
⑾因时制利:时,当时的实际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所处的地形实际来决定如何有效地利用地形。⑿信:这里指有功必赏,有罪必罚。⒀仁:关心士卒,爱护人民。这里的“仁”,与孔丘鼓吹的“仁”是根本不同的。
⒁严:威严,这里指严格执行法令。
⒂备:具备。
⒃曲制:曲,部曲,古代军队的编制。制,古代军队作战指挥信号的规定。
⒄主用:主,掌管。主用,掌管军队的经费开支。
⒅部曲:“部”与“曲”都是占代军队中的编制单位,这里用来代表各级编制。
⒆幡(fan帆)帜:旗帜,古代用来通讯联络的工具。
⒇金鼓:金,锣,锣和鼓都是古代作战时用于指挥的工具。
(21)百官之分:分,职责。百官之分,各级官员的职责。
(22)变极:深刻的变化。
(23)设:规定。
(24)诛:惩罚。
(25)练:训练有素。
将听吾计①,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②而去③也。)计利以④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⑤。(曹操曰:常法之外也。)势者,因利而制权⑥也。(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⑦。)
①将听吾计,将,如果。听,听取、采纳。将听吾计,如果采纳我的计策。
②退:引退,辞职。
③去:离开。
④以:而。
⑤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就制定一个机动方案来作为作战计划的补充。
⑥权:权变。
⑦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机动方案的制定,应遵循随机应变的原则,如何随机应变,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兵者,诡道①也。(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曹操曰:敌治实②须备之也。)强而避之,(曹操曰:避其所长也。)怒而挠③之,(曹操曰:待其衰懈也。)卑④而骄之,佚⑤而劳之,(曹操曰:以利劳之。)亲而离⑥之,(曹操曰:以间⑦离之。)攻其无行,出其不意。(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⑧,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⑨在目也。)
①诡道:诡诈的行动,这里指靠迷惑敌人的手段取胜。
②治实:军队管理得无懈可击。
③挠:扰乱,这里指挑逗。
④卑:低下、卑谦,这里是谨慎的意思。
⑤佚:同“逸”,安逸。
⑥离:离间。
⑦间(jian箭):间谍。
⑧常势:这里指固定的作战方法。
⑨机:战机。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①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②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①得算多:得算,指通过“五事”、“七计”进行比较后,能预见到的有利条件。得算多,即胜利的条件充分。
②多算:谋划得周密。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决定着社稷的存亡,不能不仔细研究,慎重对待。
因此,应该用“五事”进行衡量,从七个方面加以比较,以便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曹操说:说的是下面的“道”、“天”。“地”、“将”、“法”和“主孰有道”等。“索其情”是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五事”,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道”,是指推行进步政治,使人民和国君意向相同。能做到这一点,听凭你如何驱遣,他们也不会畏惧、迟疑。(曹操说:用政策。法令教化人民。危就是疑惧。)“天”,是指阴雨、晴天、严寒。酷热等天候季节变化的规律。(曹操说:在“天时”适宜的情况下出兵作战。所以,《司马法》上说:“冬夏不出兵作战,这是为了既照顾本国人民的利益,也照顾敌国人民的利益。”)“地”,是指道路地远、近,地形的险要、平坦、广阔、狭窄和“死地”、“生地”等地理条件,(曹操说:是说因为各种地形的情况不一样,必须根据当时所处的地形实际来决定如何有效地利用地形。这方面的论述包含在《九地篇》中。)“将”是指将领的才智、信用、仁慈、勇敢、威严。(曹操说:将帅应该具备这五种品德。)“法”是指关于军队的组织编制、指挥联络信号、各级官员职守,以及后勤供应、军费开支等事项的规定。(曹操说:“曲制”是指军队编制。联络、指挥等项的制度规定。“官”是指各级官员的职责。“道”是指粮道。“主用”是指掌管军队的费用开支。)这五项,将帅没有哪一个毫无所知,然而只有能深刻理解的人,才能取得胜利;不能深刻理解,就不能取得胜利。所以,还必须依据有关这些方面的具体筹算加以比较,以便探求谁胜谁负的可能性。(曹操说:对“五事”同样都懂一些,谁真正懂得“五事”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效用,谁就能取得胜利。“索其情”的“情”,在这里是指谁胜谁负的可能性。)究竟哪一方君主政治进步?(曹操说:君主应推行好的政治,将领应足智多谋,有才能。)哪一方将领有才能?哪一方能得天时、地利之助?(曹操说:天、地是指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曹操说:军中规定的法令制度不许违犯,违犯了一定严惩。)哪一方军队强大?哪一方士卒精干?哪一方赏罚严明?我们根据这番比较的结果,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曹操说:据这七方面的比较来估算,就可以预知胜负了。)如果采纳我的计策,用我带兵打仗,一定能胜利,那我就留下。倘若不按我的计策办,虽然用我带兵打仗,也一定会失败,那我就离去。(曹操说:不能决定计策,就应该辞丢官职,离开那里。)计划周密而且被采纳了,就进一步制定一个“机动”的方案来作为作战计划的补充。(曹操说:其外,是指正规作战方案之外。)这里所说的“机动方案”,就是依据有利条件来随机应变。(曹操说:机动方案的制定要遵循随机应变的原则,如何随机应变,又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战争,是一种靠迷惑敌人取胜的行为。(曹操说:战争没有固定的格局,要以灵活多变能迷惑敌人为原则。)因此,能打却显示出不能打的样子;想打却显示出不想打的样子;近击反佯示准备远袭;远袭则佯示行将近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混乱,则应趁机攻取;敌人兵力充实,必须注意防备;(曹操说:敌军管理得无懈可击,必须防备它。)敌人兵力强盛,定要避其锋芒;(曹操说:要避开敌人的长处。)敌人盛怒急于求战,应当故意挑逗它而不与决战;(曹操说:等敌人士气衰落,斗志松懈的时候,再去决战。)敌人谨慎,要诱使它轻敌冒进;敌人安逸,应迫使它疲于奔命。(曹操说:用小利引诱敌人,使敌人奔走疲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说:攻击战斗意志薄弱的敌人,出击敌人空虚的营垒。)这些都是军事家所以取胜的妙诀,是不可以预先刻板规定的。(曹操说:传,就是泄露出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法,犹如水没有固定的形态,要根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不能预先刻板规定。因此要在自己的心中估计敌情的变化,要用自己的双眼捕捉有利的战机。)
在未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取胜,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在未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考虑得周密就能取胜,考虑得不周密就不能取胜,何况毫无考虑呢?我们根据这个原则去考察,胜败就可以预见到了。(曹操说:用这个基本原则来考察。)
作战篇
军事依附于经济,经济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的胜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后方补给的良好与否。孙子和曹操在本篇中围绕战争与经济的这一关系,明确地阐述了物质基础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两条重要的补给原则:一是“取用于国”(军资器材由国内运送);二是“在粮于敌”(粮秣从敌人那里取得)。前者是后方运输,追送补给;后者是取之于敌,就地补给。孙子和曹操尤其强调要“因粮于敌”。古代作战,战场上的消耗补充主要是粮秣。因此,“因粮于敌”是古代战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补给原则。现代战争中,几属可能,也是需要的。
孙子和曹操从军事对经济的依附关系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牲主张。速胜的思想,是孙子和曹操军事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和精彩部分。他们认为,长期用兵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国家贫困,百姓财竭,各国也会乘机进犯,招致种种严重后果。所以,他们提倡“拙速”,反对“巧久”。两千多年前,孙子能提出速胜的战术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现代战争中,我们不仅主张战役战斗上的速决,同时还强调战略上的持久。尤其是处在战略防御地位的军队和进行正义战争的弱国抗击强大敌人的入侵时,更要在持久,积极的战略防御中去争取胜利。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①因粮于敌也。)
①务:务须、务必。
(曹操说:要作战,必须预先算好所要消耗的军费,务必做到从敌人那里取得粮秣来补充自己。)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①千驷②,革车千乘③,带甲④十万,(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⑤。车驾驷马,卒十骑一重⑥。养二人主炊家子⑦,一人主保固守衣装⑧,厩⑨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入,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千里馈⑩粮;(曹操曰:越境千里。)则内外⑾之费,宾客⑿之用,胶漆之材⒀,车甲之奉⒁,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⒂矣。(曹操曰:谓购赏⒃犹在外。)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⒄挫锐,攻城则力屈⒅,(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久暴师⒆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⒇,则诸侯乘其弊而起(21),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22)。(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①驰车:古代作战时用以进攻的一种兵车,也叫轻车。
②驷(si四):古代一辆车套四匹马叫“驷”。
③革车于乘(sheng圣):革车,古代作战用以载运辎重的一种兵车,也叫重车。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叫一乘。
④带甲:甲,古代作战时穿的铠甲。带甲,指全副武装的士兵。
⑤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革车,就是重车。所以叫重车,是说它装载着千军万马的辎重。
⑥卒十骑一重:这一句《十一家注孙子》作“率三万军”,现依《孙子集校》改。
⑦炊家子:这里指做饭。
⑧保固守衣装:保管看守被装。
⑨厩(jiu就):马圈。
⑩馈(kui愧):赠送,这里指运输。
⑾内外:这里指前方和后方。
⑿宾客:指当时各国的外交使节、谋士和说客之类的人物。
⒀胶漆之材:古代的兵工原料,可制造甲胄、矢、弓、戟、?J、予、橹等兵器。
⒁车甲之奉:奉,供给、补充。车甲之奉,指武器装备的补充。
⒂举:出动。
⒃购赏:购,悬重价以求所得的一种特殊赏赐方式。购赏,即赏赐。
⒄钝兵,钝,疲惫。钝兵,军队疲惫。
⒅力屈:力量耗尽。
⒆久暴师:暴,暴露。久暴师,指长期对外用兵。
⒇殚(dan丹)货:殚,尽、竭。殚货,财物枯竭。
(21)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乘,趁。弊,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 那么各国诸侯就会趁你危机时而出兵攻打。
(22)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速,用笨拙的方法迅速取胜。巧之久,弄巧的持久。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军事上只听说用笨拙的速决也能取胜,却没见过弄巧的持久会得到什么好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粮不三载②;(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而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载粮,后遂在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双粮迎之也。)取用于国,在粮于敌,故军食在足也。(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
①役不再籍:籍,赋,古代按田亩进行征兵。役不再籍,兵员不做第二次征集。
②粮不三载:粮秣不必运输三次。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财竭则急于丘役①。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②,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公家之费,破车罢马③,甲胄矢弩④,戟?J蔽橹⑤,丘午⑥大车,十去其六。(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⑦也。)
①财竭则急于丘役:急,难。丘,古代井田制度,八家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因此,一丘是十六井。丘役,每丘出马一匹,牛三头,这是当时人民向统治者每年定期缴纳的正赋。
②兵不解:战争不结束。
③罢马:罢,同“疲”。罢马,受伤和疲劳的战马。
④甲胄(zhou昼)矢弩:胄,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矢,箭。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发射的强弓。
⑤戟?J 蔽橹:戟,古代的一种长兵器,?J?J,通“盾”,一种防御武器。蔽,车两旁遮风尘的设备。橹,大盾,装置在车上,也是防护工具。
⑥丘牛:一种大牛。
⑦长毂(gu古)车:毂,车轴。长毂车,运载辎重的车。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①,当吾二十钟;* 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曹操曰: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②。*,吾秸也。秆,禾藁③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一云,* 音“忌”,豆也。七十斤为一石。当吾二十,言远费也。)
①钟:古时十斗为一斛(hu胡),六斛上斗为一钟。
②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此句据《曹操集?孙子注》加。
③禾藁(gao搞):禾秆。
故杀敌者,怒也;(曹操曰:威怒以致敌①。)取敌之利者,货②也。(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③。)故车战,得车十乘已④上,赏其先得者。(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一之卒也。阵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⑤一人;十车为官⑥,卒长一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国: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而更其旌旗,(曹操曰:与吾同也。)车杂而乘之⑦,(曹操曰:不独任也。)卒善而养之⑧,是谓胜敌而益⑨强。(曹操曰:益己之强。)
①威怒以致敌:威怒,盛怒。这句活的意思是,士兵盛怒而杀敌。
②货:财物,这里指用财物奖赏士兵。
③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没有财物,士兵就不会到军中来;没有奖赏,士兵就不会奋勇杀敌。
④已:同“以”。
⑤仆射:古代官名。
⑥官:古代军队编制中的一个单位。
⑦车杂而乘之:俘获的敌战车,派上自己的士卒和敌人夹杂乘坐。
⑧卒善而养之:俘虏,要很好地对待。
⑨益:增加、加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①将自焚也。)
①戢(ji及):控制。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①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①司,主管,这里指决定、主宰。
孙子说,用兵作战的一般原则,凡是动用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大军10万,(曹操说:弛车就是轻车,4匹马驾一辆车;革车就是重车,所以叫重车,是说这些车装载着全军的辎重。每辆重车由4匹马驾驶,10个骑士配备一辆。每辆车上有两个人主管做饭,一个人负责保管被装,两个人养马,共5个人。十个步兵配备车辆重车,用大牛驾驶。每辆车上有两个人主管做饭,一个人负责保管看守被装,共3个人。带甲10万,说的是士卒的人数。)从千里以外运送粮秣;(曹操说:越境千里。)那么,前方后方的开支,接待宾客的费用,兵工原料的供应,武器装备的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曹操说:赏赐还不包括在内。)正因如此,作战就要求速胜,时间拖延过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打城寨就会使力量耗尽,(曹操说:钝就是疲惫,屈就是力尽。)长期对外用兵,将使国家财政陷于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力量耗尽,财物枯竭,那么各国就会乘机进犯。这时,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法解除长期用兵所带来的后患。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用笨拙的速决也能取胜,却没见过弄巧的持久会得到什么好处。(曹操说:虽然看起来笨拙,但可以速胜。“未睹”,是说没有见过。)长期用兵作战反而对国家有利,这是根本没有的事。所以,不完全了解久战的害处,也就不能完全了解速胜的好处。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兵员不用再次征集,粮秣不必三次运送。(曹操说:籍和赋是同一个意思。说的是第一次征兵就要能够取得胜利,不需要再回国征集进行补充。作战出发时,运送一次粮秣,以后便依靠在前线从敌人那里取得,用以补充自己。收兵回国,也不再从国内运粮来接应。)军资器材由国内补给,粮秣从敌人那里取得。这样,军队的物资供应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曹操说:武器装备由国内补给,粮食从敌人那里获得补充。)
国家之所以会因军队作战而贫穷,就是由于远道运输。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因为在军队驻地附近,东西涨价,这样就使百姓财物枯竭。(曹操说:军队远行已出国境,靠近军队驻地的奸商贪财,都极力抬高物价,这样就使得百姓财物枯竭了。)财物枯竭,就难以负担沉重的赋税。力量耗尽,财物枯竭,国内人民家家贫困,百姓因战争而交纳的赋税,占去了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七。(曹操说:一丘是十六井。百姓的财物用尽而战争却不结束,人民就会因在原野上运粮秣而奔走得精疲和尽。所说的十去其七,就是指破费。)国家的军费开支,由于兵车的损坏,战马的疲病,武器装备的消耗,运输工具的损失,这些耗费要占去国家总经费的十分之六。(曹操说:丘牛说的是“丘赋”中征来的耕牛。大车就是长车轴的辎重车。)
所以,聪明的将帅务必要做到用敌人的粮秣补充自己。在战场上,吃敌人的一钟粮食,相当于本国的二十钟;使用敌人的一石草料,相当于本国的二十石。(曹操说:六斜四斗为一钟。以千里运转来计算,二十钟粮食运到军中,也就还剩一钟。*,是豆秸;杆,是禾杆。一石是120斤。远道运输的方法,要耗费20石才能得到一石。另一种说法是,* 音“忌”,就是豆子。70斤为一石。吃敌人的一种,相当于本国的20种;用敌人的一石,相当于本国的20石。这里是说远道运输所造成的浪费。)
士兵所以奋勇杀敌,靠的是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曹操说:盛怒而杀敌。)要夺取敌人的军用物资,就要用财物奖赏士兵。(曹操说:军中没有财物,士兵就不会到军队中来;军中没有奖赏,士兵就不会奋勇作战。)听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10辆以上的,就要奖励首先夺得战车的人。(曹操说:在车战中,凡能缴获敌人战10辆以上的,就赏赐他。不说赏赐那些在车战中得车十辆以上的,而说赏赐首先缴获战车的人,这是为什么呢?目的是要明确表示赏赐那些夺得战车的士卒。车战的阵法:5辆车为一队,设仆射一人;十辆车为一官,设卒长一人;每10辆战车,有将吏两人。靠将吏指挥士卒去作战,所以特别强调说要赏赐首先缴获战车的士卒,是要使他们直接得到将帅的恩惠。也有人说:派战车10辆以上的单位与敌人作战,只赏赐其中有功的,10辆以下,虽然一辆单独缴获战车,其余的9辆也都给予赏赐,目的是为了鼓励士卒奋勇杀敌。)然后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曹操说:与自己战车的旌旗相同。)让自己的士兵夹杂着乘坐。(曹操说:不要单独乘用。)对于俘虏,要很好地对待,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加强自己。(曹操说:加强自己的力量。)
所以用兵贵在速胜,不宜持久。(曹操说:拖延过久则不利。战争如同火一样,不能很好地控制,就会烧了自己。)
所以懂得战争规律的将帅,掌握着人民生死的命运,是决定国家安危的主宰。(曹操说:将帅贤明,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谋攻篇
在本篇中,孙子主要论述了如何运用谋攻,来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孙子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并把这看成是取得谋攻的关键。对此,毛泽东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本篇还谈到了集中兵力和将帅如何用兵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孙子进步思想的具体表现。
曹操在注释中补充和发挥了孙子的谋攻思想,看到了军事实力对谋攻的直接关系。他认为只有造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局面,给敌人必要的军事压力,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曹操说:要攻打敌人,必须先用智谋。)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①,破国次之;(曹操曰:兴师②深入长驱,距其城郭③,绝其内外,敌举国④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全军⑤为上,破军次之;(曹操曰:《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曰:五百人为旅。)全卒为上,破卒次之;(曹操曰:一旅已下,至一百人也。)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曹操曰:未战而战⑥自屈,胜善⑦也。)不战而屈人⑧之兵,善之善者也。(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①全国为上:迫使敌人全国屈服为上策。
②兴师:起兵。
③距其城郭:距,近逼。城郭,古代内城叫城,外城叫郭。距其城郭,近逼敌人的城郭。
④举国:全国。
⑤军:和下文中的“旅”、“卒”、“伍”都是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军,12500百人。旅,500人,卒,100人。伍,5人。
⑥未战而战:没有进行两军交锋的战斗。
⑦胜善:胜,尽。胜善,最好。
⑧屈人:使敌人屈服。
故上兵伐谋①,(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其次伐交②,(曹操曰:交,将合③也。)其次伐兵⑤,(曹操曰:兵形已成也。)下政攻城⑤;(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政也。)攻城之法,为不得己。修橹?M?d⑥,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⑦又三月而后己;(曹操曰:修,治也。橹,大?J也。?M?d者,?M床也;?d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⑧攻守之总名,飞楼⑨云梯之属。距??者,踊士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将不胜其忿⑩,而蚁附⑾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⑿者,此攻之灾也。(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⒀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⒁人之国,而非久也。(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⒂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⒃兵血刃也。)
①伐谋:以计谋粉碎敌人的计淇,这里指从总的计谋上战胜敌人。
②伐交:指在外交上战胜敌人。
③将合:将要结盟。
④伐兵:进攻敌人的军队。
⑤下政攻城:《十一家注孙子》为“其下攻城”,现据《孙子集校》改。下文曹操注释中“攻之为下政也”一句,原文是“攻之为下攻也”,现据《曹操集?孙子注》改正。
⑥?M?d(fe wen坟温):古代一种专备攻城用的四辆战车。
⑦距??(yin 音):积土成山叫??。距??,筑造高过敌人城墙的土山,用来侦察敌情和居高临下地攻击守敌。
⑧机关:这里指古代作战时使用的能够运转活动的器械。
⑨飞楼:古代一种攻城器械。
⑩下胜其忿:不能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
⑾蚁附:象蚂蚁一样爬城。下文曹澡的注释中“如蚁之缘墙”与此同义。
⑿拔:攻占、夺取。
⒀缘:攀援。
⒁毁:破坏,这里指征服。
⒂久露师:长期用兵。
⒃顿:通“钝”,挫折。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①而兵利钝均②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③,操所以倍兵围下邳④生擒吕布也。)五则攻之,(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⑥为正⑦二术为奇⑧。)倍则分之,(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敌⑨则能战之,(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少则能逃⑩之,(曹操曰:高壁坚垒⑾,勿与战也。)不若则能避⑿之。(曹操曰:引兵避之也,)故小敌之坚⒀,大敌之擒也。(曹操曰:小不能当⒁大也。)
①等:相等。
②均:相同。
③“不用十也”四字据《曹操集?孙子注》补入。
④下邳(pi批):东汉郡名,在今江苏省宿迁县东南。
⑤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九原(今内蒙包头市西北)人,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公元198年,下邳一仗,被曹操削平。
⑥三术:这里指三份,即五分之三的兵力。
⑦正:一般的作战方式,这里指正面进攻。
⑧奇:特殊的作战方式,这里指奇兵。
⑨敌:相等、实力相当。
⑩逃:逃匿,指隐蔽军情。
⑾高壁坚垒:坚固的工事。
⑿避:回避,这里指避免与敌人决战。
⒀小敌之坚:弱小的军队不量力,只会硬拼死守。
⒁当:通“挡”,抵挡。
夫将者,国①之辅也;辅周②则国必强,(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辅隙③则国必弱。(曹操曰:形见于外也。)故君之所以患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小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⑤军。(曹操曰:縻,御也。)不知三军之事,而同⑥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曹操曰:军容⑦不入国,国容⑧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⑨,则军士疑矣。(曹操曰:不得其人意也。)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⑩至矣,是谓乱军引胜⑾。(曹操曰:引,夺也。)
①国:这里指国君。下旬“辅周则国必强”的“国”字指国家。
②辅周:辅助得周密。
③辅隙:隙,空、缺陷。辅隙,辅助得不周密。
④患:危害。
⑤縻(mi迷):牵制,与下文的“御”意思相同。
⑥同:参与、干涉。
⑦军容:指治理军队的方法。
⑧国容,指治理国家的方法。
⑨任:任用、指挥。
⑩难:患难,这里指攻打。
⑾乱军引胜:扰乱自己的军队,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①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曹操曰:君臣同欲。)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④也。)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曹操曰:此上五事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⑤;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①识:懂得。
②同欲:愿望相同。
③虞:准备。
④进退惟时,无曰寡人:惟,以。寡人,古时皇帝、诸侯的谦称。这句话的意思是,战时的前进与后退,要根据战机决定,不必请示国君。
⑤殆(dai 代):危险,引申为失败。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使敌人全国降服是上策,其次是击破它;(曹操说:起兵长驱直入,近逼敌人城郭,断绝敌人的内外联系,迫使它全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打败它,而后才降服就差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其次是击溃它;(曹操说:《司马法》上说:“12500人是一个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其次是击溃它;(曹操说:500人是一个旅。)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其次是击溃它;(曹操说:说的是一旅以下至100人。)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其次是击溃它。(曹操说:说的是100人以下至5人。)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最高明的;(曹操说:没有进行两军交锋的战斗,敌人自己就屈服了,这样最好。)能做到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最高明的。(曹操说:还没有交战,敌人就自行屈服。)
因此最好是运用谋略来战胜敌人,(曹操说:敌人刚刚有发动战争的企图,这时击败它是比较容易的。)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曹操说:交,就是结成联盟。)再其次是用军事力量战胜敌人,(曹操说:交战的阵势已经形成。)最下策是攻城;(曹操说:敌人已将城外的粮草收藏起来,据城坚守,这时,再攻城是最不好的办法。)攻城的方法是在迫不得已时才采用的。修造大*、战车,准备攻城器械,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构造攻城的工事,也得3个月才能完工。(曹操说:修,是制造。橹是大*。* * 就是* 床,下边有四个轮子,士卒可以隐蔽在车中把它推到城下。具,是准备。器械是“机关”和攻守工具的总称,如飞楼云梯之类。距因是把土堆高,以便接近敌城。)如果将帅不能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城进攻,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呀!(曹操说:将帅急躁,不等攻城器械准备好,就驱使士兵爬城进攻,象蚂蚁爬墙一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征服敌人,而不用战争的手段;夺取敌人的城塞,却不需要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曹操说:毁灭敌国,而不必长期用兵。)一定要以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样的军队就可以用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这就是用谋略取胜的方法。(曹操说:不和敌人作战却能取得全面的胜利,无敌于天下却不必直接交战。)
作战的法则是,兵力10倍于敌就可以包围歼灭它,(曹操说:10倍于敌就围歼它,这是说在将帅智谋、勇力相等,士卒的战斗力相同的情况下应如此。如果故弱我强,就不用10倍的兵力。我用一倍的兵力包围下邳活捉了吕布,就是这个道理。)5倍于敌就可以进攻它,(曹操说:5倍于敌,则应用五分之三的兵力从正面攻击,五分之二的兵力做奇兵。)两倍于敌就可以分割敌人各个歼灭它,(曹操说:以二对一,则应用一半兵力进行一般正面攻击,一半兵力可以包围迂回。)如果故我双方势均力故,就要用一切办法战胜它,(曹操说:敌我兵力相等,善于用兵的人就应当设埋伏,用奇兵来战胜敌人。)兵力较少就可以采取防御的方法不和敌人决战,(曹操说:构造坚固的工事,不和敌人作战。)兵力显著劣势就要避免交战。(曹操说:主动退却,避开敌人。)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和强敌硬拼,一定会成为敌人的俘虏。(曹搂说:弱小的军队不能抵挡强大的敌军。)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将帅辅助得周密,国家就必然强盛。(曹操说:将帅辅助得周密,军情就不会泄露。)将帅辅助得不周密,国家就必然会衰弱。(曹操说:情况就会显露出来。)国君可能对军队危害的有三种情况:军队不可以进攻,却硬要它进攻;军队不可以撤退,却硬要它撤退;这就是牵制军队。(曹操说:縻,就是牵制。)不通晓军队的事务,却干涉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官兵迷惑。(曹操说:治理军队的方法不能用来治理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能用来治理军队,“礼”是不可以用来治理军队的。)不懂得军队的权变,却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官兵疑虑。(曹操说:使下边的将士不能理解君主的意图。)军队既迷惑而且疑虑,各国诸侯就会乘机来攻,这就容易把军队搞乱,自招失败。(曹操说:“引”,是夺取的意思。)
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凡是能看清情况,知道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可以胜利;懂得大部队和小部队如何指挥的,可以胜利;上下同心协力的,可以胜利;(曹操说:国君和人民愿望相同。)准备周到而且能利用敌人疏忽懈怠时机的,可以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从中干涉的,可以胜利。(曹操说:《司马法》上说:“战时的前进与后退,要根据战机来决定,没有必要再回来请求国君”。)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根据。(曹操说:“此五者”,是指以上五种情况。)所以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知彼只知己,胜败的可能各占一半;不知彼也不知己,每战必败。
形 篇
本篇论述的主要是军事实力方面的问题。
孙子和曹操认为,战争指导者不论进攻还是防御,都要善于考察、处置军“形”,务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这样就能造成我方的兵力优势,胜敌于易胜之时,达到“自保而全胜”的战略目的。
所谓善于考察。处置军“形”,就是要既能充实自己的实力,隐匿自己的军情,又能准确判断敌情,及时捕捉战机。
在孙子看来,考察军“形”的主要依据是土地、物资、人口等条件,也就是说,战争的胜负自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因此,战争指导者必须通过对有关条件的考察,以及基于这种考察得到的判断和决心来夺取胜利;必须通过修道保法来保持战争的主动权。绝不能靠“钻灵龟,卜吉日”乞胜于天。
(曹操曰:军之形①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①军之形:形,形态。军之形,军队的形态,也就是军队的有形可见部分,与现代军事用语“军事实力”大体相同。
(曹操说:“形”,就是军队的实力情况。我动彼应,敌我双方相互观察、了解彼此的情况。)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曹操曰: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②。)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③。故曰:胜可知,(曹操曰:见成形也。)而不可为④。(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①先为不可胜:为,做、创造。胜,在这里表被动,即被战胜。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
②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修,改进、加强。理,治理。虚懈,空虚衰懈。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军队管理好,来等待敌人出现漏洞的时机。
③不能使敌必可胜:这一句《十一家注孙子》作“不能使敌之可胜”,今依《孙子集校》把“之”改为“必”。
④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可以预见,却不可以硬造。
不可胜者,守也;(曹操曰:藏形①也。)可胜者,攻也。(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守则不足,攻则有余②。(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④;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曹操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于九地之下;因天时之变者,动于九天之上。)
①藏形:隐匿军形。
②攻则有余:则,乃、是,攻则有余,进攻是由于取胜的条件充分。
③藏于九地之下:九地,指各种复杂的地形。这句话的意思是,防守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地形隐匿自己的军形,达到深不可测的程度。
④动于九天之上:九天,指各种复杂的天候。这句话的意思是,进攻时,要适应天候的变化来行动,做到迅雷不及掩耳,令敌防不胜防。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曹操曰:当见未萌①。)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曹操曰:争锋②也。)故举秋毫③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曹操曰:易见闻也。)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曹操曰:原微④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曹操曰:敌兵形未成⑤,胜之无赫赫之功也。)故其战胜不忒⑥;不忒者,其所措⑦必胜,胜已败者也。(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⑧,故能为胜败之政。(曹操曰: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①未萌:萌,萌芽。未萌,指事情还没有发生。
②争锋:锋,兵器。争锋,通过交锋争夺胜利。
③秋毫:秋天时,乌鲁身上长出的绒毛。比喻物体轻小。
④原微:原,察看、考察。微,细小。原微,指能及时发现有利的战机。
⑤兵形未成:兵力还没部署好。
⑥忒(te特):差错,这里指发生意外的事。
⑦措:措置。
⑧修道而保法:坚持正确的治军原则,严格规定和执行军中的法令制度。
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数③,四曰称④,五曰胜⑤;(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地生度,(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度生量,量生数,(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数生称,(曹操曰:称量敌孰愈⑥也。)称生胜。(曹操曰: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⑦,败兵若以铢称镒。(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①度:指土地面积的大小。
②量:指物产资源的多少。
③数:指人口的众寡。
④称:指对双方力量的衡量。
⑤胜:指胜败。
⑥孰愈:哪一方更强。
⑦以镒(yl义)称铢(zhu朱):镒,古代计量单位,24两为一镒,在这里表力量强大。铢,古代计量单位,24铢为一两,在这里表力量弱小。以镒称铢,以优势兵力对劣势兵力。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高势疾也。)
孙子说: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创造,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却由敌人犯错误而造成。(曹操说:把自己的军队管理好,来等待敌人出现漏洞。)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却不一定能使敌人必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曹操说:因为敌人显露了一定的军形)却不可以硬造。(曹操说:原因是敌人有了防备)
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是属于防守方面的事;(曹操说:守就是隐匿军情。)诱使敌人犯错误而造成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是属于进攻方面的事。(曹操说:敌人在进攻我方时暴露出弱点,就可以打败它。)采取守势,是战胜敌人的条件尚不成熟;采取攻势,是战胜敌人的条件已有余。(曹操说:我所以防守,是因为力量不足;所以进攻,是因为力量有余。)善于防守的人,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地形,达到隐匿军形深不可测的程度;善于进攻的人,能适应天候的变化而行动,做到迅雷不及掩耳,使敌防不胜防。这样就既能保存自己,又能获得全胜。(曹操说:依靠山河丘陵的有利地形进行防守,就是藏于九地之下;适应天候的变化发起进攻,就是行动于九天之上。)
预见战争胜负的能力不超过一般的人,不算是高明的;(曹操说:应及时发现取胜之机。)经过战斗夺得胜利,就是天下都说高明,也不能算是最高明的。(曹操说:因为那是经过交锋夺得的胜利。)这就象能举秋毫不算力气大,能看见日月不算眼睛明,能听见雷声不算耳朵灵一样。(曹操说:这都是容易见到和听到的。)古时候所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都是在容易取胜的时机进攻敌人而取胜的。(曹操说:能及时发现有利的战机,就容易取胜。要攻打 那些能够战胜的敌人,不攻打那些不能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取得了胜利,也没有神机妙算的名声,显不出勇敢作战的功绩。(曹操说:敌人兵力还没部署好,我乘机战胜它,看不出显赫的功绩来。)所以这样的人能取得胜利而不出意外:不出意外,是因为他的作战措施是必胜的,战胜的是早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曹操说:能够看清敌人的弱点,所以不会出意外。)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不放过任何可以打败敌人的时机。胜利的军队总是首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再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失败的军队总是先作战,企图在作战中侥幸取胜。(曹操说:这是有智谋与无智谋的表现。)善于统率军队的人,坚持正确的治军原则,严格规定和执行军中的法令制度,因此能掺掌握胜败的决定权。(曹操说:善于统率军队的人,首先加强自己军队的治理,创造不可被战胜的条件;保证法令、制度的实行,不放过打败敌人的时机。)
用兵的法则:第一是度量敌我双方土地面积的大小,第二是估量物产资源的多少,第三是计算人口的众寡,第四是衡量双方的军事实力,第五是根据上面的估计推算胜负。(曹操说:能否取胜,如何用兵,应当依据衡量这五方面后所掌握的敌情来决定。)根据土地的幅员可以度量出土地面积的大小,(曹操说:根据地形的情况来度量。)度量了土地面积的大小,就可以估量物产资源的多少,估量出物产资源的多少,就可以推算出人口的众寡,(曹操说:知道了土地面积,就可以推算人口的数目。)知道了人口的众寡就可以衡量敌人军事实力的大小,(曹操说:衡量一下,看敌我双方哪一方更强。)经过衡量就可以确定胜负属于谁。(曹操说:衡量的结果,就知道胜负属于哪一方了。)所以胜利的军队作战,就象以镒那样的优势去打击铢那样的劣势;失败的军队作战,就象以铢那样的劣势硬去进攻镒那样的优势。(曹操说:处于劣势的军队不能贸然进攻处于优势的敌人。)
胜利者指挥士兵作战,尽量充实实力,隐匿军情,一旦发起进攻,要如神兵天降,猛不可挡,好象把高山上的积水突然泻注到深涧之中一样,这是善于处置军形的结果啊!(曹操说:8尺叫仞,决开800丈高处的积水,它的气势多么大,速度又是多么快啊!)
势 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在战争中如何从各方面造成强大的优势,即形成一种势如破竹的打击力量的问题。
孙子和曹操都认为。要想在战争中夺得主动权,造成强大的优势,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奇正”战术,也就是要在组织指挥、兵力部署、战术运用和战术行动等方面,能够真假虚实并用,前后正反兼施,而且应用自如,象日月和四季那样循环往复,象五味、五色和五音那样变化无穷。
孙子主张进攻要具有爆发性和突然性,要能象奔流的洪水,拉满的弓,离弦的箭一样势不可挡。
孙子和曹操还认为,战争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战场上有利和不利的态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基于这种认识,他们提出了“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的观点,并主张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以创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态势,夺取战争的胜利。
(曹操曰:用兵任势①也。)
①任势:任,利用。势,通过兵力部署和对敌行动所产生的打击敌人的力量。任势,利用“势”。
(曹操说:指导战争要善于利用“势”。)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①是也;(曹操曰:部曲②为分,什伍③为数。)斗众如斗寡,形名④是也;(曹操曰:施旗曰形,金鼓曰名。)三军之众;可使必⑤受敌而无败者,奇正⑥是也;(曹操曰:先出合战⑦为正,后出为奇。)兵之所加⑧,如以* 投卵者,虚实⑩是也。(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
①分数:分,编列队伍,数,人数。分数,指组织编制。
②部曲:古代军队编制的通称,这里特指军队中较高的编制。
③什伍:五人为伍,二伍为什,这里指军队中基层的编制。
④形名:形指旌旗,名指锣鼓。这些都是古代作战用于指挥联络的通讯工具。
⑤必:纵然,⑥奇正:奇正在古代兵法中所指较广。通常在指挥上,遵守常规为正,灵活运用为奇。在兵力部署上,牵制为正,突击为奇;进攻、防御部队为正,侦察、警戒部队为奇。在作战方法上,正面作战为正,在敌侧翼和后方作战为奇;正面突击为正,包围、迂回为奇。在作战行动上,先击为正,后击为奇,明击为正,偷袭为奇;示敌以真实情况为正,示敌以假情况为奇,等等。
⑦合战:两军交战。
⑧加:这里是施加的意思,指军队的进攻。
⑨*(xia):坚硬的石头。
⑩虚实:虚,软弱、劣势。实,强大、优势。这里指运用虚实的战术原则。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从傍击不备也。)故善出奇者,无穷①如天地,不竭②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③是也。声不过五,五声④之变,不可胜⑤听也。色不过五,五色⑥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⑦之变,不可胜尝也。(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战势⑧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⑨,如循环之无端⑩,孰能穷之?
①穷:尽。
②竭:尽。
③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④五声:古代指宫、商、角(jue 决)、徵(zhi 止)、羽五音。
⑤胜:尽。
⑥五色:指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
⑦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⑧战势:作战的方法。
⑨相生,互相转化,互为依据。
⑩端:头。
激水①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②,至于毁折③者,节④也。(曹操曰:发起击敌。)是故善战者,其势险,(曹操曰:险犹疾也。)其节短。(曹操曰:短,近也。)势如* 弩⑤,节如发机⑥。(曹操曰:在度⑦不远,发则中也。)
①激水:把水拦住后突然放开,使其迅流。
②鸷(zhi志)鸟之击:这句原文是“鸷鸟之疾”,现依“孙子集校》改正,鸷鸟,鹰雕之类的猛禽。
③毁折:毁灭,这里指鹰捕捉、消灭其他小动物。
④节:这里指掌握适当时机和距离,突然打击。
⑤* 弩(kuo nu扩努):*,张。* 弩,拉满的弓。
⑥发机:机,弩的击发机。发机,扳动弩的击发机,这里是把箭突然射出的意思。
⑦度:指距离的远近。
纷纷纭纭①,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②,形③圆而不可败也。(曹操曰:旌旗乱也;示敌若乱,以金鼓齐之。卒骑转④而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曹操曰:皆毁⑤ 形匿情⑥也。)治乱,数也;(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乱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曹操曰:形势所宜。)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曹操曰:见赢⑦形也。)予之,敌必取之;(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⑧,击其空虚孤特⑨也。)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曹操曰:以利动敌也。)
①纷纷纭纭:形容战场旌旗杂乱的样子。
②浑浑沌(dun盾)沌:形容战场上双方交战时迷蒙不清的样子。
③形,阵形。
④转:旋转,这里指在交战中穿插回旋。
⑤毁:改变,这里是伪装的意思。
⑥匿情:匿,藏,这里指掩盖。匿情,掩盖真实的情况。
⑦赢(lei雷):瘦弱,这里指弱小。
⑧便势:有利的态势,这里指最大的打击力量。
⑨孤特:孤立无援。
故善战者,求①之于势,不责②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曹操曰:求之于势者,专任权也;不责于人者,权变③明也。)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④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曹操曰:任自然势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①求:要求。
②责:苛求、过高要求。
③权变:通权达变,即能根据客观情况随机应变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④危:高而陡。
孙子说:管理大部队能象管理小部队那样从容,那是由于组织严密;(曹操说:较高的组织形式叫“分”,基层的组织形式叫“数”。)指挥大部队作战能象指挥小部队作战那样自如,是善于组织指挥的缘故;(曹操说:用旌旗指挥部队,叫做“形”,用锣鼓传递号令,叫做“名”。)统率三军之众与敌遭遇而不溃败,那是由于“奇正”战术运用得巧妙;(曹操说:先出兵从正面进攻敌人叫“正”,后出兵袭击敌人叫“奇”。)军队向敌人进攻,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那是善于运用虚虚实实的缘故,(曹操说:用最雄厚的兵力去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
凡是指挥军队作战,都是用一部分兵力与敌人正面交锋,然后根据情况出奇兵战胜敌人。(曹操说:正,就是从正面抵挡敌人;奇,就是出奇兵从侧翼攻敌不备。)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指挥军队,他的方法就象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就象江河那样奔流不息。终而复始,就象日落月出一样。循环往复,就象四季交替一样。声音不过宫、商、角、徵、羽五种,但五声的变化,却可以谱出听不厌的音乐;色不过红、黄、蓝、白、黑五种,但五色的变化,却可以绘出看不够的图画;味不过酸、甜、苦、辣、咸五种,但五味的变化,却可以调制出吃不尽的美味。(曹操说:从无穷如天地以下,都是用它们来比喻“奇正”战术变化无穷的。)作战方法不过“奇正”两种,但“奇正”的变化是无穷的。“奇止”的相互转化,就同围绕圆圈运动一样,永远没有起点和终点,谁能使它穷尽呢!
奔腾的洪水,能够冲动石头,这是水势迅猛造成的;猛扑下来的鸷鸟,能够捕杀小鸟,这是它掌握适当时机和距离而突然打击造成的。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曹操说:险,就是迅速有力。)而且能在短距离上发起突然性的进攻。(曹操说:短,就是近。)这种气势就象拉满的弓、离弦的箭那样强劲有力。(曹操说:离敌人近,箭就容易射中。)
在旌旗蔽日、人马奔腾的战斗中,要使组织指挥工作保持不乱;在烟土弥漫、尘土飞扬的战场上,要保持队形不散。(曹操说:看起来队伍中的战旗乱了,这是故意给敌人以假象,实际上在用锣鼓指挥部队,保持着队伍的整齐,士兵和骑兵不管在阵中如何穿插回旋也不紊乱,这是因为进退都有一定的路线来保持队伍的整齐。)混乱产生于严整,胆怯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坚强。(曹操说:这些都是为了伪装和隐藏我们真实的军情。)队伍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得好坏决定的,(曹操说:将领组织指挥得好,军队就不会混乱。)勇敢与怯懦是由战争的态势决定的,坚强与软弱是由优势劣势决定的。(曹操说:军形和态势就应当这样。)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指挥员,有时故意给敌人以假象,敌人就会被欺骗而听从调动;(曹操说:故意显露出软弱的样子。)有时给敌人以小利,敌人就会贪图便宜而来,(曹操说:用小利引诱敌人,使敌人远离他的营垒,趁机用兵攻击敌人最薄弱的地方。)总之,用小利来调动敌人。用重兵等待时机消灭它。(曹操说:用小利调动敌人。)
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员,讲究有利的态势,并且在创造和利用态势上下功夫,而不苛求部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和利用有利的态势。(曹操说:在创造和利用态势上下功夫,主要是靠权变;不过高要求部下,就得精通权变的方法。)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部队作战,就象推转木头和石头那样。木头和石头的特点是,放在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高陡的斜坡上就滚动,方的木石容易静止,圆的木石容易滚动。(曹操说:利用它们本身就有的力量。)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员,所造成的态势,就应象从八百丈高的山上把圆石滚下来那样势不可挡。这就是所谓的“势”。
虚实篇
主动权是羊队的命脉。作战双方谁掌握了主动权,保持军队的行动自由,谁就会取得胜利;谁陷于被动地位,使军队被迫处于不自由的状态,谁就会遭受失败。这是战争的一般规律。孙子在本篇中提出的“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的在战争中要力争主动,避免被动。
怎样争夺主动权呢?孙子提出在作战原则上要“我专敌分”,认为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力量,用“形人而我无形”的方法迷惑敌人,扰乱敌人,造成敌人的弱点,使敌“无所不备,无所不寡”,我则“以众击寡”,取得战争中的优势。在作战指挥上,孙子又提出“形兵之极”,灵活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的主张。他认为,灵活使用兵力的关键在于调动敌人,迫使敌人就我范围,造成“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的主动局面。而在作战方式上则主张灵活主动,适应情况,变化无穷,使敌“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做到这些则“胜可为”,使敌“无斗”,取得主动权。这些认识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而是正确的。现在战争条件虽与古代不同,但孙子的这些观点仍有一定的价值。
曹操在注释中进一步提出“形露必败”,“兵无常势,盈缩随敌”的观点,具体地阐发了孙子的军事思想,也是应该肯定的。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曹操说:能够正确了解、判断、处理敌我双方的虚实情况。)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曹操曰:力有余也。)后处战地而趋战①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至于人②。
①趋战:仓卒赴战。
②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这里指调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①也;(曹操曰:诱之以利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②也。(曹操曰:出其所必趋③,攻其所必救。)故敌佚能劳之④,(曹操曰:以事烦之⑤。)饱能饥之,(曹操曰:绝粮道以饥之。)安⑥能动之。(曹操曰:攻其所必爱⑦,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⑧。(曹操曰:使敌不得相往而救之也。)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曹操曰:情不泄也。)微⑨乎微乎,至于无形,神⑩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①利之:用利益引诱敌人。
②害之:用各种情况扰乱敌人,使敌人觉得有害。
③出其所必趋:出,出兵攻击。必趋,必然救援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攻击敌人一定会救援的地方。
④劳之:使敌人疲劳。
⑤以事烦之:用各种方法干扰敌人。
⑥安:安稳驻扎。
⑦必爱:这里指敌人的战略要地。
⑧趋其所不意:奔袭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
⑨微:幽深、微妙。
⑩神:神奇。
进而不可御者,冲①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②也。(曹操曰:卒③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④之,(曹操曰:军不欲烦也⑤。)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⑥。(曹操曰:乖,戾⑦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①冲:突然而猛烈的打击。
②不可及:追赶不上。
③卒(cu促):同“猝”,突然。
④画地而守:这里指在防守的地方简单设防。
⑤军不欲烦也:军队不愿遭受敌人的烦扰。
⑥乖其所之也:乖,改变。所之,所往、所要去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使敌人改变原来的企图。
⑦戾(li 利):违背。
故形人而我无形①,则我专②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③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备我也,言少而易击也。)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行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曹操曰:上所谓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④,则可千里而会战。(曹操曰:以度量⑤知空虚会战之日。)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①形人而我无形:形,显现。形人,设法使敌人的情况暴露。我无形,我方的情况不暴露。
②专:专
一、集中。
③约:寡、少。
④知战之日:预先知道作战的时机。
⑤度量(duoliang夺凉):分析、判断。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①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②!(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仇国也。)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③。
①越人之兵:越国的军队。
②亦奚益于胜败哉:对战争的胜负又有什么帮助呢!
③无斗:丧失战斗力。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①,作之而知动静之理②,形之而知死生之地③,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④。(曹操曰:角,量也。)故形兵之汲⑤,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⑥,不能窥⑦,智者⑧不能谋。
①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仔细分析研究敌情,了解敌方计谋的得失。
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激怒敌军,使其莽撞行动,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
③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设法使敌人情况暴露,就会了解敌人阵地的要害所在。
④角(jue 决)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用少数兵力试探敌人,了解敌人配备的虚实。
⑤形兵之极:形兵,调动、部署军队。形兵之极,指作战方式灵活多变到了极点。
⑥深间:隐藏很深的间谍。
⑦窥(kui亏):偷看,这里指侦察。
⑧智者:指狡猾的敌人。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①;(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曹操曰:不以一形之胜万形。或曰,不备②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制胜也。)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③。(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①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错,通“措”。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就是把胜利摆在一般人面前,这些人还是不能明白。
②备:完备、全部。
③应形于无穷:应,适合、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而变化无穷。
夫兵形象水①,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曹操曰:势盛必衰②,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故五行③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④,月有死生⑤。(曹操曰:兵无常势,盈缩⑥随敌。)
①兵形象水:作战的规律象水流动的规律一样。
②势盛必衰:过盛的战斗意志很难长期保持。
③五行:金、木、水、火、土。
④日有短长:日,太阳,这里指白天。这句话的意思是,因季节的不同,白天有长短。
⑤月有死生:月亮有圆缺。
⑥盈缩:进退。
孙子说: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到来的,就能得到充分休息,(曹操说:力量有余。)后到战场仓猝赴战的,就会疲劳不堪。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要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能使敌人自己来就歼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曹操说:用小利引诱敌人。)能使敌人想来而不能来的,是设法干扰的结果。(曹操说:攻占敌人必然要走的要道,袭击敌人必然要救援的地方。)所以,敌人休息得好,要能使它疲劳;(曹操说:用各种方法干扰敌人。)敌人粮食充足,要能使它发生饥荒;(曹操说:断绝敌人的粮道,使它发生饥荒。)敌人安稳驻扎,要能使它骚动不安。(曹操说:攻打敌人的战略要地,攻占它的交通要道,使敌人不得不去救援。)出击敌人不能救援的地方,急进到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曹操说:使敌人不能去救援。)行军千里也不会减弱战斗力,是因为走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区。(曹操说;打击敌人的弱点,避开敌人设防严密的地区,袭击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进攻时一定能取胜,是因为攻的是敌人不能坚守的地方。防御时一定能牢固守住阵地,是因为守的是敌人不能攻破的地方。因此,善于进攻的人,要使敌人不知道防守哪里好;善于防守的人,要使敌人不知道进攻哪里好。(曹操说:这是真实情况没有泄露。)微妙啊微妙,以至于看不到丝毫踪迹,神奇啊神奇,以至于听不见任何声息,所以能够掌握敌人的命运。
前进时敌人无法抵抗,是因为迅猛地攻击了敌人虚弱的地方;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击,是回为行动迅速敌人来不及追击。(曹操说:突然前进,攻击敌人虚弱的地方;后退又异常迅速。)我方想作战,敌人虽然阵地坚固,也不得不离开阵地同我交战,那是因为攻击了敌人必然要救援的地方。(曹操说:断绝敌人的粮道,占据敌人的归路,攻打敌人的国都。)我方不想作战,虽然简单设防,(曹操说:军队是不愿遭受烦扰的。)敌人也不能前来和我交战,这是因为我们使敌人改变了原来的企图,把它引到别的方向去了。(曹操说:乖就是违背。故意给敌人显示出与事实相反的利害,使敌人犹豫不决。)
设法察明敌人的情况,而不让敌人察明我方的情况,那么,我方的兵力就可以集中,敌人的兵力却不得不分散。我方的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是用我方的多数去打击敌人的少数,那么,我们就成了优势,敌人就成了劣势。能够用我方的优势去打击敌人的劣势,那么和我方作战的敌人就是弱小的。我们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知道,由于不知道,它所防备的地方就多;防备的地方一多,那么和我方作战的敌人的兵力就是少的。(曹操说:我方的真实情况不暴露,敌人就会迷惑不解,它就会把众多的兵力分散开防备我们。这是说,敌人弱小就容易打败。)因此,注重前边的防备就会使后边防守薄弱,注重后边的防备就会使前边防守薄弱,注重左边的防备就会使右边防守薄弱,注重右边的防备就会使左边防守薄弱,到处防备,就会到处防守薄弱。劣势,是被动地防备敌人造成的;优势,是使敌人被动地防备我们造成的。(曹操说:上边说的是荫蔽我方的真实情况,迷惑敌人,使敌人分散兵力,被动地防备我们。)所以,能预先知道作战的地点,作战的时间,就是行军千里也可以去跟敌人作战。(曹操说:通过分析、判断,掌握敌人的虚实,确定作战的时间。)如果不能预先知道作战的地点,作战的时间,就会左翼不能救援右翼,右翼不能救援左翼,前边不能救援后边,后边不能救援前边,何况远到数十里,近也有数里呢?
按我的观点分析,越国的军队虽然很多,但对战争的胜负又有什么帮助呢、(曹操说:越国的军队聚集在一起,混乱又没有智谋。也有的人说,吴、越是敌对的国家。)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因为敌人的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它丧失战斗力。
所以,仔细研究分析敌情,就能了解敌人计谋的得失;激怒敌人使它莽撞行动,就能了解它的活动规律;设法使敌人暴露情况,就会了解敌人阵地的要害所在;用少数兵力试探敌人,就能了解它配备的虚实。(曹操说:角,就是较量。)因此,作战方法灵活到极点,就没有踪迹可寻,没有踪迹可寻,那么即使有隐藏很深的间谍,也不能侦知我们的行动计划,狡猾的敌人就不可能找到对付我们的办法。
根据敌情的变化,指挥军队打了胜仗,就是把胜利摆在了一般人的面前,这些人还是不明白;(曹操说: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制定取胜的方法。)人们只看到我们战胜敌人的作战方法,却不了解我们是怎样灵活运用这种方法战胜敌人的。(曹操说:不用一种作战方法去应付各种不问的情况。也有人认为,“莫知”是不能全部了解。对于取胜的人来说,人们只知道我胜利了,却不了解我是随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作战方法才取胜的。)因此,高明的将帅,打胜仗的方法是不重复的,而是能根据敌人的情况变化无穷。(曹操说:不重复同一种作战方法,而是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
作战的规律象水流动的规律一样,水是避开高处向低处流,作战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去打击薄弱的地方;水是根据地形决定流动的方向,作战是根据敌情决定取胜的方法。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法,就象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曹操说:过盛的战斗意志很难长期保持,军情完全暴露一定会失败。所以指挥作战能够随敌情变化而变化,就会取胜如神。)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能永远占据首位;春、夏、秋、冬相接相替,没有哪一个能常存不逝,白天有长短,月亮有圆缺。(曹操说:作战没有固定的方法,要随敌情的变化而变化。)
军争篇
力争主动,避免被动,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每个战争指导者十分关切的问题。本篇就这个问题作了集中而精辟的论述,提出了有关“军争”的一些重要原则。
首先,孙子认为在两军交战中,争得主动是不容易的。他指出,从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动员民众开始,到两军对垒,“莫难子军争”。然而,“军争”虽难,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权是可以争得的。怎样争得呢?他认为关键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用欺骗敌人、迷惑敌人的方法,造成敌人的错觉,抓住有利战机,决定自己的行动,以争得战争指导上的自由。孙子还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提出了“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等军争之法,强调对占据制高点的敌人不要仰攻,对背靠高地的敌人不要正面强攻,对佯装溃败的敌人不要盲目追击,等等。这些战术原则,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本篇中“避其锐气,击其情归”这句话,毛泽东曾予以肯定,指出:“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情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曹操在注释“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时,指出:“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他认为“利”和“危”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的指导,这就进一步发挥和丰富了孙子朴素的军事辩证法。
(曹操曰:两军争胜。)
(曹操说:两军争夺胜利的主动权。)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②,选部曲③,起营④为军阵。)交合而舍⑤,(曹操曰:军门为和门⑥,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莫难于军争⑦。(曹操曰: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难也。)
①合军聚众:片集民众,组建军队。
②行(hang杭)伍:军队。
③选部曲:选拔各级组织的头领。
④起营:起,设立。起营,设立军营。
⑤交和而舍:两军对峙。
⑥和门:军营的正门。
⑦军争:两军争夺作战中的主动权。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曹操曰:示以远,速其道里,先敌至也。)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后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举军①而争利,则不及;(曹操曰:迟不及也。)委军②而争利,则辎重捐③。(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是故卷甲而趋④,日夜不处⑤,(曹操曰:不得休息,罢也。)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⑥;劲⑦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⑧而至;(曹操曰:百里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曹操曰:蹶,犹挫也。)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⑨则亡。(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①举军:全军,这里指携带全部辎重的军队。
②委军:委,放弃、丢掉。委军,这里指放弃辎重、轻装行动的军队。
③捐:丢失。
④卷甲而趋:卷甲,捆起衣甲。卷甲而趋,轻装急进。
⑤不处(chu楚):不停。
⑥三将军:古代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将军,这里指三军的统帅。
⑦劲(jing静):强壮。
⑧十一:十分之一。
⑨委积:储备的军需物资。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①;(曹操曰:不知敌情谋者,不能结交也。)不知山林、险阻、沮泽②之形者,不能行军;(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③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不洳④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不用乡⑤导者,不能得地利。
①豫交:豫,通“预”。豫交,预先与诸侯结交。
②沮泽:水草丛生的地方。
③堑(qian欠):壕沟。
④渐洳(ru入):浸湿。
⑤乡:通“向”。
故兵以诈①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故其疾如风,(曹操曰:击空虚也。)其徐如林,(曹操曰:不见利也。)侵掠如火,(曹操曰:疾也。)不动如山,(曹操曰:守也。)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②,(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廓地分利③,(曹操曰:分敌利也。)悬权④而动。(曹操曰:量敌而动也。)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①诈:欺骗、迷惑。
②掠乡分众:夺占乡野,分取敌国的人力。
③廓地分利:扩大地域,分取敌国的资源。
④悬权:权衡、衡量。
《军政》①曰:“言不相闻,故为②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③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④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硅旗,所以变⑤人之耳目也。
①《军政》:我国古代的一部兵书。
②为:设置。
③一:统一。
④用众:指挥大部队。
⑤变:改变,这里指适应。
故三军可夺气,(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③。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④气者也。以治待乱,以睁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⑤。(曹操曰:正正,齐也;堂堂,大也。)
①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氏,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著有《左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②夺心:动摇敌军将帅的决心。
③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朝,早晨。朝气,比喻作战开始时的士气。锐,旺盛。昼,白天,这里指中午。昼气,比喻作战渐久时的士气。惰,衰落。暮,傍晚。暮气,比喻作战过久时的士气。归,衰竭。
④治:掌握。
⑤无邀正正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邀,进攻。变,灵活多变。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进攻旗帜整齐、部署严密的敌人,不要攻打阵容盛大、实力雄厚的敌军,这就是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方法。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①,锐卒勿攻,饵兵②勿食,归师勿遏③,围师必阙④,(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①佯北勿从:佯北,假装败逃。从,跟随,这里指跟踪追击。
② 饵兵:用小利引诱我方的敌人。
③遏:阻止。
④阙:同“缺”,这里指缺口。
孙子说:用兵的一般规律,从将帅接受君主的命令,开始动员民众,组建军队,(曹操说:征集民众,组建军队,选拔将领,设置军营,摆成阵势。)到两军对垒驻扎,(曹操说:军营的正门叫“和门”两侧的门叫“旗门”用战车摆布的营门叫“辕门”用士兵布成的营门叫“人门”两军对垒叫“交合”。)其中没有比争夺战场主动权更困难的了。(曹操说:从开始接受命令,到与敌正面对峙,这中间争夺主动权是最难的。)
争夺主动权之所以难,就在于要把初看似乎是遥远而迂回的弯路,变成实际上是近便而容易到达的直路,变患为利。(曹操说:以行将远袭的假象迷惑敌人,暗中却加速行军,这样就能先敌到达预定的地域。)故意采取迂回绕道的行动,并用小利把敌人引诱到另外的万向上去,出敌不意,虽后敌出发,却先敌到达,这就是懂得“迂直之计”的缘故。(曹操说:采取迂回绕道的行动,是以远的假象显示给敌人。比敌人晚出发而先到达,是因为将帅权衡了敌我双方的情况,预先就懂得了使用变远为近的计谋。)
争夺战场主动权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曹操说:处理得好就有利,处理得不好就有害。)携带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不能及时到达;(曹操说:行动迟缓,不能及时到达。)部队轻装去争利,就得抛弃辎重。(曹操说:放下辎重,这样恐怕会要丢失。)基于这个道理,如果卷起衣甲,轻装争进,昼夜不停,(曹操说,得不到休息,就会疲惫。)倍道兼行,行军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帅就会被俘。如果行军50里去争利,其先头部队就会受挫,这样去争,部队只能有半数及时到达。(曹操说:“蹶”字“同“挫”字。)如果行军30里去争利,部队只能有三分之二到达。(曹操说:道路近,及时到达的人就多,所以不会失败或被消灭。)同样,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也不能生存。(曹操说:军队没有这三样,就是失败之道。)
不了解别国的企图,不能预先和它结交;(曹操说: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和企图,就不能与邻国结交。)不熟悉山地、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地形的情况,不能行军;(曹操说:高大险峻的是山,树木成片的是林,坑坑洼洼的是险地,高低不平的是阻地,土壤被水浸透、水草丛生的是沼泽地,江河汇集而不流动的是湖泽。不预先勘察军队所要占据之地及其周围山川的地形,就不能行军。)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地利。
作战要靠欺骗和迷惑敌人来取胜,根据有利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运用分散和集中兵力的方法来变换战术。(曹操说:兵力的分散和集中,要依据敌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快如疾风,(曹操说:这是因为攻击敌人空虚的地方。)慢象微动的树林,(曹操说:因为还没有见到好处。)攻似烈火,(曹操说:进攻的速度很快。)守同山岳,(曹操说:这说的是防御。)隐蔽企图难于洞察象阴云蔽天,突然行动如同迅雷闪电。夺占乡野,分取敌国的人力,(曹操说:利用敌人的力量而战胜敌人。)扩大地域,分取敌国的资源,(曹操说:分取敌人的物资。)权衡利害而行动。(曹操说:根据敌情而后采取行动。)预先懂得“迂直之计”的就能取胜,这就是争夺主动的原则。
《军政》这部兵书上说:“在战场上,因为听不到将帅的号令,所以要设置锣鼓;因为看不到将帅的指挥,所以要设置旌旗。”所以要设置锣鼓旌旗,是为了以此来统一士卒的耳目。士卒的视听集中一致了,那么,勇敢的不能单独冒进,胆小的不能单独退却,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指挥作战多用火把和战鼓,白天指挥作战多用旌旗,这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用这些不同的指挥讯号分别适应士卒的耳目。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减杀它的士气,(曹操说:左丘明曾说过,敲第一遍鼓时,)军队的士气最盛,敲第二遍时,开始衰落,敲第三遍时,士气就完全丧失了。)对于敌人的将帅,可动摇他的决心。一般说来,敌军初到,士气旺盛,时间渐久便会衰落,最后就会毫无士气了。固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正当敌人气势汹汹的时候,要暂时避开它,而当其疲惫不堪、士气沮丧的时候,就要狠狠打击它,这就是掌握士气的方法。以自己的严整等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沉静等待敌人的浮动,这就是掌握军心的方法,以自己接近战场等待敌人远道而来,以自己的安逸休整等待敌人奔走疲劳,以自己的给养充足等待敌人给养缺乏,这就是掌握战斗力的方法。不要进攻旗帜整齐、部署严密的敌人,不要攻打阵容盛大、实力雄厚的放军,这就是掌握灵活多变战术的方法。(曹操说:止正,说的是整齐不乱;堂堂,说的是阵容盛大。)
用兵的原则是:敌人占据制高点,不要仰攻;敌人背靠高地,不要正面攻击;敌人假装溃败,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贸然攻打;敌人以小利引诱,不要上它的圈套;敌人撤回本国,不要拦阻;包围敌人,必须留出一个缺口;(曹操说:《司马法》这部兵书上说:“从三面包围敌人,敞开一面,以此表示给敌人留出一条活路。”)敌人已走投无路。不要过分逼迫。以上这些就是用兵的原则。
九变篇
九变就是多变的意思。本篇主要论述如何根据情况灵活地运用和变换战术的问题。
如何灵活地运用和变换战术呢?孙子和曹操认为:一是权衡利弊,分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战争行动,做到“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二是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活动,要采取不同的战术处置,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得地之利”。孙子和曹操在论述灵活地变换战术的同时,还对将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考虑问题要全面,兼顾利与害两方面的条件(“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既要勇敢无畏,又要富于智谋(“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指出将帅对战争要做好两种准备,而把主要力量放在防备敌人发动战争上。同时,还要求将帅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要能通于“九变”,避免“五危”,否则就会“覆军杀将”。孙子和曹操的这些论述是进步的,应予肯定。
曹操在注释“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一句时,进一步发挥了孙子的军事思想,明确提出“安不忘危,常设备也”,认为平时要想到战时,随时做好战争准备。
(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九也。)
(曹操说:灵活地掌握一般的用兵法则,就会有很多作战方法可供使用。)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①无舍②,(曹操曰:无所依也。水毁曰圮。)衢地③交合,(曹操曰:结诸侯也。)绝地④无留,(曹操曰:无久止也。)围地⑤则谋,(曹操曰:发奇谋也。)死地⑥则战。(曹操曰:殊死战也。)涂有所不由⑦,(曹操曰:隘难之地,所不当从⑧;不得己从之,故为变。)军有所不击,(曹操曰: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城有所不攻,(曹操曰:城小而固,粮饶⑨,不可攻也。操所以置⑩华、费⑾而深入徐州⑿,得十四县也。)地有所不争,(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君命有所不受。(曹操曰:苟⒀便于事,不拘⒁于君命也。)
①圮(pi匹)地:圮,塌坏。圮地,被水冲坏的地区。
②舍:止。这里指驻扎。
③衢(qu渠)地:衢,四通八达的地区。衢地,指几国交界的地区。
④绝地:无粮草、无人烟的地区。
⑤围地:四周地势险要、容易被敌人包围的地区。
⑥死地:陷入敌人包围,战则能生、不战则死的地区。
⑦涂有所不由:涂,通“途”,道路。有所:有的,由:通过、经过。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道路不能通过。
⑧隘难之地,所不当从:狭窄难行的地区不要通过。
⑨饶:充足、丰富。
⑩置:放弃。
⑾华、费:占代地名。
⑿徐州:三国时地名,今江苏省铜山县一带。
⒀苟:如果。
⒁拘:局限、限制。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①,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②,虽知五利③,不能得人之用矣。(曹操曰:谓下五事④也。九变,一云五变。)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⑤。(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⑥。)杂于利,而务可信⑦也;(曹操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曹操曰:既参于利,则亦计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①这句话原文是:“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现据《孙子集校》改。
②九变之术:灵活多变的作战方法。
③五利:指“涂有所不由”以下的五种情况。
④谓下五事:指“涂有所不由”以下五件事。
⑤杂于利害:全面地考虑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⑥当难行权:难,不轻易、不草率。当难行权,应当不草率地使用权谋。
⑦务可信:目的可以实现。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①,(曹操曰:害其所恶②也。)役诸侯者以业,(曹操日: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趋诸侯者以利。(曹操曰:令自来也。)故用兵之法,无恃③其不来,恃吾有以④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①屈诸侯者以害:屈诸侯,使诸侯屈服。害,伤害、打击。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打击的手段使诸侯屈服。
②害其所恶:恶,憎恶,这里指害怕。害其所恶,打击敌人最怕打击的地方。
③恃:依赖。
④以:同“所”。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曹操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①,可以奇伏中之。)必生,可虏也;(曹操曰:见利畏怯不进也。)忿速②,可侮③也;(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廉洁,可辱也;(曹操曰: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爱民,可烦也,(曹操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则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烦劳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①不可曲挠:不能强使他屈服。
②忿速:急躁易怒。
③侮:怠慢,轻视。
孙子说:作战的一般法则是,将帅接受了国君的命令后,就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在难于行走的地区,不要驻扎;(曹操说:在这种地带扎营没有依靠。被水冲坏的地带叫“圮地”。)处在几国交界的地区,要和诸侯结交;(曹操说:要结交诸侯。)处在无粮草、无人烟的地区,不可久留;(曹操说:不要长久停留。)进入地势险恶易被敌人包围的地区,就要用计谋脱险;(曹操说:要采用巧妙的计谋。)陷入非拼死作战不能脱险的地区,就要坚决奋战。(曹操说:要拼死战斗。)有的道路不能经过,(曹操说:狭窄难行的道路不应当走;如果不得不走时,要根据情况随时变化。)有的敌人不能攻击,(曹操说:有的敌人虽然可以攻击,由于地形险要难以久留,停留下来就会失去继续前进所能得到的利益,即使获胜,战果也不会大,因为敌人被围困得无路可走,必然会拼死反抗。)有的城池不能攻打,(曹操说:城池虽小却很坚固,粮草储备又充足,就不能攻打。我所以放弃华、费两县不打,而长驱直入攻打徐州,结果得了14个县,就是这个道理。)有的地方不能争夺,(曹操说:对于那些得到也没有多大好处,得到不久又容易失掉的地方,就不要去争夺。)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曹操说:如果对于作战有利,行动就不必受国君命令的限制。)
将帅懂得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战术的好处,是会用兵的表现。将帅不懂得这些,虽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它所能带来的好处。指挥军队不懂得如何灵活地用兵,虽然知道上面所说的“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出部队的战斗力。(曹操说:说的是“有的道路不能经过”以下的五件事。九变,有人说是五变。)所以,有智谋的将帅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考虑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曹操说:对自己有利时,要考虑到不利的一面,对自己不利时,要考虑到有利的一面,应当不草率地使用这种计谋。)充分考虑到有利的条件,就可以增强胜利的信心,(曹操说:估计敌情时,不能只是单纯地把“五地”看成对我有害,对敌人同样有害,这样胜利的信心就可以增强。)充分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就能使灾难得以避免。(曹操说:既考虑到有利的方面,又考虑到有害的方面,虽然有灾难,也可以得到解除。)
用打击的手段使敌人屈服,(曹操说:打击敌人最怕打击的地方。)用各种事情干扰敌人使它疲劳,(曹操说:业,就是事情。使敌人精疲力尽,就象采取敌来我走,敌走我来的方法那样。)用小利引诱敌人使它被动地奔走。(曹操说:设法使敌人自己来就歼。)所以在战争中,不能存有敌人不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自己有对付敌人的充分准备;不抱有敌人不来进攻的幻想,而要依靠自己能使敌人不敢贸然进攻。(曹操说:要安不忘危,经常戒备。)
所以,将帅有五种弱点是危险的:只会拼命作战,会被杀死;(曹操说:勇敢而无计谋,只知道一味死拼的将帅,不容易使他屈服,要设伏兵捉住他。)贪生怕死的,会被俘虏;(曹操说:因为怕死,即使遇到有利战机也不敢前进。)脾气暴躁容易发怒的,会因别人的轻视怠慢而发怒上当;(曹操说:对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的将帅,可以采用轻视怠慢的手段激他发火上当。)廉洁自尊的,会因别人的侮辱而上当;(曹操说:重视个人名誉的将帅,可以用各种手段去侮辱他,使他中计。)怜爱百姓的,会固保护百姓的利益而使军队疲劳。(曹操说:出兵攻打他必然会救护的地方,怜爱百姓的将帅,必然率领军队日夜兼程来营救,那么他的军队就乡,疲劳。)这五样是将帅的致命弱点,是导致战争失败的灾难。全军覆灭,将领被杀,都是这五种情况造成的,因此,不能不认真地对待它。
行军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
一、军队在不同的地形行军作战要采用不同的战术处置(处军);
二、要准确查明敌情,掌握敌人的动静规律(相敌);
三、治理军队要严明军纪,厉行赏罚(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孙子认为,针对纷繁复杂的战争情况要灵活多变地使用战法,洞察敌人的动静规律,判明敌人的企图,做到“并力”、“料敌”、“取人”夺取战争的胜利。因此,他首先具体地论述了在“处山”、“处水”、“处斥泽”、“地平陆”等地形条件下行军作战的处置方法,以及遇到“色涧”等“六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要求将帅力争得到“地之助”,取得“兵之利”。接着他又强调了将帅要善于观察敌情,判明各种征候,做好应敌准备的重要性。最后他又提出爱护士卒,严明法纪。
曹操的注释阐发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如在注释“今之以文,齐之以武”时,进一步指出“文,仁也、武,法也”。“文”,就是爱护士卒。“武”,就是严明法纪。认为赏罚严明,将帅和士兵关系密切,作战才能“必取”。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曹操说:选择便于军队行动和作战的地形行军。)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①:绝②山依谷;(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视生处高③;(曹操曰:生者,阳也。)战隆无登④;(曹操曰:无迎高也。)此处山之军也。绝水⑤必远水;(曹操曰:引敌使渡。)客⑥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⑦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曹操曰:附,近也。)视生处高,(曹操曰:水上亦当处其高也;前向水,后当依高而处之。)无迎水流⑧,(曹操曰:恐溉我也。)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⑨,惟亟⑩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之中。)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⑾,(曹操曰:车骑之利也。)而右背高⑿,前死后生⒀,(曹操曰:战便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⒁之所以胜四帝⒂也。(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①处军、相敌:处置军队、观察敌情。
②绝:翻越。
③视生处高:视生,面向阳。处高,处在高地。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军队部署在高而向阳的地方。
④战隆无登:隆,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敌人占据高山,就不要去仰攻。
⑤绝水:渡水。
⑥客:指敌人。
⑦济:渡。
⑧无迎水流:不要逆着水流,这里指不要处在江河的下游。这里的“迎”作“逆”解,而上文“无迎之于水内”,“无附于水而迎客”的“迎”作“迎击”解。
⑨斥泽:盐泽碱地区。
⑩亟(ji极):赶快。⑾平陆处易:平陆,平原地区。易,平坦。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平原地区作战,军队要部署在平坦的地方。
⑿右背高:右,右侧,这里指主要侧翼。背,依托。这句话的意思是,主要的侧翼要依托高地。
⒀前死后生:前低后高。
⒁黄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也称轩辕。
⒂四帝:指黄帝周围的氏族部落首领。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①阳而贱②阴,养生而处实③;(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④,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曹操曰:恐半涉而水遽涨⑤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山涧道迫狭、地形深数尺、长数丈者为天隙。)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曹操曰:用兵常远六害,令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军行有险阻、潢井⑥、葭苇⑦、山林、翳荟⑧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曹操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者,众草所聚。山林者,众木所居也。翳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论地形也。以下相敌情也。)
①贵:重视,这里指力争。
②贱:轻视,这里指避开。
③养生而处实:这里指便于补给和防守的地方。
④上雨:上游下雨。
⑤遽(ju据)涨:暴涨。
⑥潢井:水网沼泽地。
⑦葭(jia加)苇:芦苇。
⑧翳荟(yi hui义慧):翳,遮蔽。荟,草木繁多。翳荟,指可以荫蔽的处所。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曹操曰:所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进来,故动。)众草多障者,疑也。(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鸟起者,伏也;(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兽骇者,覆①也,(曹操曰:敌广陈②张翼,来覆我也。)尘高而锐③者,车来也;卑④而广者,徒⑤来也;散而条达⑥者,樵采⑦也;少而往来者,营军⑧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⑨;(曹操曰:其使来卑辞,陵间视之⑩,敌人增备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曹操曰:诡诈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⑾也;(曹操曰:陈兵欲战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⑿者,期⒀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⒁;汲⒂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曹操曰:上卒之疲劳也。)鸟集者,虚也⒃;夜呼者,恐也;(曹操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军扰⒄者,将不重⒅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⑼,军无悬??⒇,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21),徐(22)与人言者,失众也;(曹操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数赏者,窘也(23);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24)也。(曹操曰:先轻敌,后闻其众,则心恶之也(25)。)来委谢(26)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27),又不相去,必谨察之。(曹操曰:备奇伏也。)
①覆:遮盖、隐蔽,这里指偷袭。
②陈:同“阵”。
③尘高而锐:锐,尖、细。这句话的意思是,尘上直上直下地飞扬。
④卑:低。
⑤徒:步兵。
⑥条达:稀疏、散乱。
⑦樵采:砍柴。
⑧营军:设营。
⑨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言词卑下却加紧备战的,是企图进攻我们。
⑩使间视之:间视,刺探: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使者刺探我们的情况。
⑾陈:摆,这里指用战车摆阵。
⑿陈兵车:摆开战车。
⒀期:准备交战。
⒁杖而立者,饥也:士兵拄着兵器站立,是饥饿的表现。
⒂汲(ji及):打水。
⒃鸟集者,虚也:营寨聚集了许多鸟,说明那是空营。
⒄扰:混乱。
⒅重:持重。
⒆粟马肉食:用军粮喂马,杀掉拉辎重的牛吃肉。
⒇??(fou击):大肚子小口的容器,这里指炊具。
(21)谆谆翕翕(xi夕):说话低声下气的样子。
(22)徐:缓慢。
(23)数(shuo硕)赏者,窘(jiong炯)也:屡次实行奖赏,是没有办法。
(24)不精之至:无能到极点。
(25)曹操的这句注释和原文不符。
(26)委谢:委,送礼。谢,道歉。委谢,是求和的意思。
(27)合:出战。
兵非益多也,(曹操曰:权力均①;一云:兵非贵益多。)惟无武迸②,(曹操曰:未见便也。)足以并力③、料敌④、取人⑤而已。(曹操曰:厮养⑥足也。)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①权力均:衡量双方的实力相等就可以了。
②武进:莽撞冒进。
③并力:集中兵力。
④料敌:判明敌情。
⑤取人:战胜敌人。
⑥厮养:原指军中养马的人,这里泛指军队的后勤供应。
卒未亲附①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付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曹操曰:恩信已洽②,若无刑司,则骄情难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③,(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是谓必取。令素④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⑤也。
①亲附:拥护。
②恩信已洽:恩,恩惠,爱护。信,信任、信赖。洽,交融。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帅和士卒之间互相爱护互相信赖。
③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恩惠、奖赏,武,军令、法纪。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用恩惠教育影响军队,用法令整顿和统一军队。
④素:平素、平时。
⑤相得:互相信赖。
孙子说,在行军作战中处置军队,观察敌情,要注意以下原则:翻越高山,要靠近山谷行进;(曹操曰:靠近水草,对行军作战有利。)在山地,军队要驻扎在高而向阳的地方;(曹操说:生,就是阳。)不要迎击已占据高地的敌人;(曹操说:不要仰攻占据高地的敌人。)这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方法。渡过江河后,一定要远离江河;(曹操说:引诱敌人渡河。)敌人渡水而来,不能在水中迎击,要等敌人渡过一半,而另一半在水中时再攻击,这样最为有利。想要作战,就不能靠河边迎击敌人;(曹操说:附,就是靠近。)军队要驻扎在高而向阳的地方,(曹操说:在近水地带行军作战也应驻扎在高处,前边向水,后边靠山。)不要处在江河的下游。(曹操说:防备敌人决水淹我们。)这是在多水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方法。通过盐碱地带时,只能急速行进,不能停留;如果与敌遭遇,必须靠近水草,依托树林。(曹操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与敌人在盐碱地带作战。)这是在盐咸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方法。在平原地区作战要占领平坦之处,(曹操说:便于战车、骑兵行动。)主要侧翼要依托高地,使前低后高。(曹操说:这样,对战斗有利。)这是在平原地区行军作战的处置方法。这是四种在不同地区处置行军作战方法的有利原则,黄帝就是用这四种原则战胜了在各地称帝的部落首领。(曹操说:黄帝刚称帝时,各地的部落首领也纷纷称帝,黄帝就是用这四种处置军队的原则战胜了他们。)
军队行军作战,要力争占据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占据向阳的一面,避开阴暗的一面;占据便于补给和防守的地方,(曹操说:依靠给养充足和向阳的高地。“养生”,是说驻扎在有水草的地方,这样可以放牧、喂养牲畜。“实”,就是高。)这样军队没有各种疾病,就必然会取得胜利。遇到有丘陵堤防的地方,必须占据向阳的那面,把主要的侧翼依托着它,这样对作战有利,地形也就成了取胜的辅助条件。上游降雨,水沫冲来,要徒步涉水,必须等水流稳定后再渡。(曹操说:唯恐走到中间时河水暴涨。)凡是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时,必须迅速离开,不要靠近。(曹操说:山深水大的是绝涧,四面高峻中间低下的是天井,深山中烟雾弥漫的是天牢,可以网罗隔绝人行的是天罗,地势低洼的是天陷,山涧中的道路狭窄,地形如同深数尺、长数丈的裂缝的是天隙。)我们要远离它,让敌人靠近它;我们要面向它,而让敌人背靠它。(曹操说:一般行军作战,都远离这六种有害的地形,让敌人靠近它,这样有利于我不利于敌。)行军时遇到有险阻、水网沼泽、芦苇丛生、树林杂密、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反复地搜索,因为这是伏兵、奸细可能埋伏、躲藏的处所。(曹操说:“险”,是一面有高山,一面有深谷的险要地形;“阻”,是河流交叉的水区;“潢”,是积水成池的胡泽;“井”,是低下出水的洼地;“葭苇”,是芦苇丛生的草地;山林,是树林杂窜的山地;“翳荟”,是草木茂盛可以荫蔽的地区。这以上论述的是地形,以下论述的是观察敌情。)
敌人距离我们很近却安静不动的,是依仗他们占据的地形险要;敌人距离我们很远却主动挑战的,是妄图引诱我们冒讲,敌人占据了平坦的地区,是对他们攻和守都有利。(曹操说:占据的地形有利。)很多树木摇动,是敌人来了;(曹操说:砍伐树木,开道前来,所以摇动。)草丛中设有障碍,是敌人想迷惑我们;(曹操说:敌人在草丛中设障碍,是想让我们疑虑不定。)鸟惊慌飞起,是下面有伏兵;(曹操说:鸟飞起的地方,下面有理伏。)野兽惊骇奔逃,是敌人来偷袭;(曹操说:敌人摆开阵势,张开两翼,是想从两翼包抄、偷袭我们。)尘土直上直下高高地飞扬,是敌人的战车来了;尘土又低又广地飞扬,是敌人的步兵来了;尘土疏散、零乱,是敌人在砍柴;尘土小又时起时落,是敌人在设营。敌人的使者言词卑恭而在暗中加紧备战的,是准备进攻我们;(曹操说:敌军的使者言词卑恭,这是为了刺探我方的动向,实际上在背后积极备战。)说话强硬又摆开进攻阵势的,是敌人准备后退;(曹操说:这是诡诈。)敌军战车先出动,布在侧翼,是开始摆阵势;(曹操说:摆阵是准备交战。)敌人没有确定求和条件而来求和,是怀有阴谋;步兵奔走摆开战车,是准备与我交战;半进半退,是为了诱我深入。敌兵拄着兵器站立,是饥饿的表现;士兵打上水来自己先喝,是于渴的表现;见到好处也不肯前进,是过度疲劳的表现。(曹操说:士卒疲劳了。)敌人营寨聚栖着许多鸟,说明营寨空虚;士兵夜间诈呼,说明他们内心恐惧;(曹操说:士兵夜诈呼,是将帅不勇敢。)军队混乱,是将帅不威严;旌旗乱动,是队伍混乱;将官发怒,是士兵疲惫不听指挥;用军粮喂马,杀拉辎重的牛吃肉,不携带炊具,不准备返回营寨的,是无路可走;低声下气、慢慢地和部下讲沾,是失掉了人心;(曹操说:谆谆,说话的表情;翕翕,失意的样子。)屡次对士卒行赏,是将帅无可奈何;屡次对士兵施罚,是将帅遇到困难;先对士兵强硬而后又惧怕他们,是最无能的将帅。(曹操说:开始轻敌,后来听说敌人的兵力多,又害怕与敌交战。接:曹操此汪与原意不符。)故军的使者来递礼致歉表示和好,是想休战。气势汹汹地向我逼近,可是很久不出战,也不撤退,对这样的敌人,要谨慎地观察他们的企图。(曹操说:防备敌人有伏兵袭击我们。)
士兵不一定越多越好,(曹操说:估计敌我兵力差不多就可以了。另一种说法是,兵不是以多为贵。)只要不莽撞冒进,(曹操说:没有发现有利战机,不要前进。)能够做到集中兵力,判明敌情,战胜敌人就行了。(曹操说:给养要充足。)只有那些不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的人,才会被敌人俘虏。
将帅没有取得士兵的拥护就惩罚他们,士兵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于指挥他们作战;将帅已经取得士兵的拥护却不能对他们实施正确的惩罚,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用来作战的。(曹操说:将帅与士兵互相爱护、互相信任,如果没有赏罚制度,士兵就会骄横懒惰,难于指挥。)所以要用恩惠教育和影响士兵,用法令整顿和统一军队,(曹操说:“文”,指恩惠;“武”,指法令。)这样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平时能够教育士兵严格遵守军纪、法令,战时士兵就会服从指挥;不能教育士兵严格遵守军纪、法令,战时士兵就会不服从指挥。平时能严行军纪、法令,战时将帅和士兵就能互相信赖。
地形篇
古代战争对地形的依赖性很强,“地形篇”就明显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
孙子重视地形对作战的影响,强调地形是“兵之助”,“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从这一朴素的地形观出发,孙子具体地分析了“六形”,论述了“六败”,要求将领要了解和掌握“六形”的特点,正确运用和处置它,以求“知彼知己”、“知地知天”,免遭“六败”,达到战争的全胜。春秋时代的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作战规模较小,形式比较单一,战场地形比较简单。孙子能从实际出发,对战争中的不同情况主张采用不同战法的认识,是很可取的。更可贵的是,孙子在强调地形条件的同时,注意了人的重要作用,认为造成“六败”,“非天之灾”,而是“将之过”,并主张“视卒如爱子”,这些是进步的。
曹操的注释具体地阐述了孙子的军事思想。他在为本篇作的题解中指出“审地形以立胜”,认为巧妙地利用地形,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曹操还指出,对士卒“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要严明军纪,厉行赏罚。曹操正是在自己的军事实践中,坚持了这条法治路线,才取得了统一中国北方的胜利。
(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曹操说:要作战,必须认真地勘察地形,以创造胜利的条件。)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①,利粮道,以战则利。(曹操曰:宁致人,无致于人。)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②,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③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④,不盈而从之。(曹操曰:隘形者,两山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⑤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⑥,陈⑦而守之,以出奇也。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即⑧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⑨也。)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曹操曰:地形险隘,尤不可致于人。)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曹操曰:挑战者,延敌⑩也。)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⑾,不可不察也。
①先居高阳:先占有据高而向阳的地方。
②引而去之:引,向后退,引而去之,佯装撤退,诱敌离开。
③盈:占满。
④从:跟随,这里指追击。
⑤挠:阻挠。
⑥齐隘口:占领隘口。
⑦陈:同“阵”,这里指摆开阵势。
⑧即:如果。
⑨共此利:共同占领这里的有利地形。
⑩延敌:诱敌深入。
⑾至任:最重要的责任。
故兵有走者,有弛①者,有陷②者、有崩③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曹操曰:不料力。)卒强吏弱,曰弛;(曹操曰:吏不能统④,故弛坏。)吏强卒弱,曰陷;(曹操曰: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⑤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曹操曰:大吏,小将也。大将怒之而不压服⑥,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将弱不严,教道⑦不明,吏卒无常⑧,陈兵纵横⑨,曰乱;(曹操曰:为将若此,乱之道也。)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⑩,曰北。(曹操曰:其势若此,必走之兵也。)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①弛(chi);松懈、涣散。
②陷:败。
③崩:崩溃。
④统:率领、约束。
⑤怼(dui对):怨恨。
⑥不压服:压,服,不压服,不服。
⑦教道:这里指法令、制度。
⑧无常:没有一定规律。
⑨陈兵纵横:排列兵阵杂乱无章。
⑩选锋:选择精锐部队。
夫地形者,兵之助①也。料敌制胜,计险?i②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③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④,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①助:辅助。
②?i(e 饿):险要的地方。
③战道:战争的规律。
④唯人是保:保护民众。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于,故可与之惧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曹操曰:恩不可专①用,罚不可独任②,若骄子之喜怒对目③,还害而不可用也④。)
①专:独。
②任:使用。
③喜怒对目:喜怒相对,比喻士兵不服管教。
④还害而不可用也:还,反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反而害了士兵,又不能用他们去打仗了。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曹操曰:胜之增者,未可知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①,举②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③。
①迷:迷失、分辨不清。
②举:举措,这里指措施、计谋。
③知地知天,胜乃可全:这句话《十一家注孙子》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现依《孙子集校》改正。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曹操说:这六种是讲地的形貌。)凡我可以往,敌可以来的,叫“通”形。在“通”这种地形上作战,应先占据高而向阳的地方,畅通粮道,这样对作战有利。(曹操说:在这种地形上作战,宁可牵制敌人,也不要被敌人牵制。)凡可以前往难以返回的叫“挂”形,在“挂”这种地形上作战,若敌无备,发起攻击就能取胜;若敌有备,发起攻击就不能取胜,还难以返回,这样就不利。我出击不利,敌出击也不利,敌我据险相持不下的叫“支”形。在“支”这种地形上作战,敌虽以利诱我,我也不可出战;但可示弱于敌,将军队撤走,引诱敌人出战,乘它出来一半时再打它,这样有利。在“隘”这种地形上作战,我方要羌占领它,并全部控制隘口,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隘口,并完全控制了它,就不能攻打,没有完全控制,就可以攻打。(曹操说:“隘”形是指两山间的峡谷地带,在这里敌人不能阻挠我们,我们先占据这种地形,必须迅速占领隘口,摆开阵势扼守,然后出奇兵攻击敌人。如果敌人先占据了隘口,并在隘口摆开阵势,就不能打。如果敌人只占据了隘口的一半,尽管他们摆开了阵势,我们也要攻打,为的是与敌人共同抢占这里的有利地形。)在“险”这种地形上作战,我方必须首先占据险地,并控制制高点,以等待敌人;如果敌方先占据,就要撤离,不要再去攻打。(曹操说:在地形险要狭窄的地方,更不能被敌人牵制。)在“远”这种地形上作战,双方势均力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会对自己不利。(曹操说:挑战,就是诱敌深入。)这六条是利用地形的规律,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研究。
军事上“走”、“驰”、“陷”、“崩”、“乱”、“北”六种败局。这六种败局,不是天降的灾难,而是将帅的过错造成的。凡是势均力敌,而以一击十的,叫做“走”;(曹操说:这是不自量力。)兵强将弱的,叫做“驰”。(曹操说:官不能统帅兵,军队松懈、涣散。)将强兵弱的,叫做“陷”;(曹操说:官强悍,强迫士兵前进,但士兵怯弱不前,造成失败。)小将被主帅激怒,不服众指挥,遭遇敌人时,固心中怨恨便擅自作战,将帅不了解他们的本领又不能加以控制的,叫做“崩”。(曹操说:大吏就是小将。主帅使小将发怒,小将不服从指挥,怀着愤怒去作战,不能估量敌我兵力强弱而贸然行动,那么一定要失败。)将帅软弱,治军不严,教导不明,将帅和士卒没有纪律,部署军队杂乱无章,叫做“乱”。(曹操说:做将帅的如果这样,行的就是乱军之道。)将帅不能判断情况,以寡敌众,以弱击强,指挥作战又不会组织突击力量,叫做“北”。(曹操说:在战争上如果出现这样的形势,一定成为败逃的军队。)这六条是走向失败的途径,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能不研究。
地形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判明先人的企图。制定取胜的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主帅的责任。懂得这些规律去指导战争,必胜;不懂得这些规律去指导战争,必败。所以,从战争的规律上看,能够取胜,即使国君命令不许打,也可以坚持打下去;从战争规律上看,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因此,那些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保护民众,利于国君的将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象婴儿,就可以和士卒赴汤蹈火;对待士卒象爱子,就可以和士卒同生共死。如果将帅厚待土卒而不能使用,溺爱而不能指挥,违犯军纪而不能惩罚,就象骄子那样,是不能用来作战的,(曹操说:对待士卒不能一味地施恩惠,也不能一味地行惩罚,否则,他们就会象骄惯的孩子,与你喜怒相对,不服管教,这样反而害了士卒,也不能用他们去作战。)
战争中,只了解我方能够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打,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我方不能打,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了解敌人可以打,也了解我方能够打,但不了解地形不利于打,胜利的可能也只有一半。(曹操说: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是说胜负还不能断定。)善于用兵的人,他的行动不迷方向,他的措施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已,才能确保胜利则不出危险;了解天时,了解地利,胜利才有绝对的把握。
九地篇
孙子在本篇中主要论述深入敌国作战时,在不同的地区要采取不同作战方法的问题。
孙子在这里说的“地”,有别于前面其它各篇。他指出的“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的论述,给将帅以这样的提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实施主动灵活的作战指导,即 进入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遇到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战法。以及要了解和掌握各种人员的思想变化规律。根据这一战争观,他具体地提出了根据不同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深入敌境作战,孙子主张战略攻,打进攻的速胜战,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使“敌不及拒”;战术上,他主张“并敌一向”,集中兵力,攻敌弱点,改变敌我态势;作战指挥上,他要求主动灵活,要“践墨随敌”,根据敌情变化,“以决战事”。这些论述都是正确的。
(曹操曰:欲战之地有九。)
(曹操说:将要进行战争的地区有九种。)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记地,有围地,有死地。(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诸侯自战其地①,为散地;(曹操曰:士卒恋十,道近易散②。)入人之地则不深者,为轻地;(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曹操曰:道正③相交错也。)诸侯之地三属④,(曹操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入人之地深,背城邑⑤多者,为重地;(曹操曰:难返之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曹操曰:少固⑥也。)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个死地。(曹操曰: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是故散地则无战⑦,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⑧,(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交地则无绝⑨,(曹操曰:相及属⑩也。)衢地则合交,(曹操曰:结诸侯也。)重地则掠,(曹操曰:蓄积粮食也。)圮地则行,(曹操曰:无稽留⑾也。)围地则谋,(曹操曰:发奇谋也。)死地则战。(曹操曰:殊死战也。)
①自战其地:在本国领土上作战。
②散:逃散。
③正:恰好、正好。
④诸侯之地三属:作战的地区处于几个国家相互接壤处。
⑤城邑:泛指城镇。
⑥少固:缺少坚固的防御地带。
⑦无战:不要把这种地区作为战场。
⑧争地则无攻:敌人已占有据有利地形就不要硬去攻打它。
⑨绝:断绝,这里指部队联络断绝。
⑩及属(zhu主):连接,这里指部队联络紧密。
⑾稽:(ji 击)留:耽搁、停留。
所谓古之差别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①,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扶②,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曹操曰:暴③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敢问④: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苦何⑤?(曹操曰:或问也。)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⑥必得也。)兵之情⑦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曹操曰:孙子应难以复陈兵情也⑧。)
①及:顾及、策应。
②上下不相扶,这句话《十一家注孙子》是“上下不相收”,现根据《孙子集校》把“收”改为“扶”。
③暴:这里指猛烈而又突然的打击。
④敢问:请问。敢,表示谦虚。
⑤若何:怎么样。
⑥欲:目的、企图。
⑦兵之情:用兵的规律。
⑧应难以复陈兵情也:应难,回答问题。复,详细。陈,陈述。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详细陈述作战的规律。
凡为客①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②;掠于饶野③,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④积力;运兵计谋⑤,为不可测“。(曹操曰:养士并气运兵,为不可测度之计。)
①客:客人,这里指进入别国作战的军队,和下文“主人”相对。
②克:胜。
③饶野:富饶的乡野。
④并气:井,合,这里指提高。并气,提高士气。
⑤运兵计谋;部署军队研究计划。
⑥测:推测、预料。
投①之无所往②,死且不北,死焉③不得,(曹操曰:士死安④不得也。)士人尽力。(曹操曰:在难地心并⑤也。)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曹操曰:拘,缚也。)不得已则斗。(曹操曰:人穷③则死战也。)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⑦而亲,不令而信⑧,(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自得力也。)禁详去疑⑨,至死无所之。(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⑩一本作至死无所灾。)吾士无余财,非恶⑾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曹操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巳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⑿,偃臣⒀者涕交颐⒁(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计。)投之无所往者,诸、刿⒂之勇也。
①投:投放,这里指部署。
②所往:要去的地方。
③焉(yan烟):怎能。
④安:怎能。
⑤并:合在一起,这里指齐心。
⑥穷:困,这里指别无生路。
⑦约:誓约。
⑧信:这里指遵守纪律。
⑨禁祥去疑:禁止迷信消除疑虑。
⑩计:这里指事情。
⑾恶(wu物):讨厌。
⑿涕沾襟:眼泪浸湿了衣襟。
⒀偃(yan眼)卧:仰面躺着。
⒁颐(yi仪):面颊。
⒂诸、刿(gui 桂):诸,专诸,春秋时吴国人,为吴国的公子光刺杀吴王僚而死。刿,曹刿,春秋时鲁国人,曾自告奋勇帮助鲁国指挥军队,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①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叮。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②埋轮,未足恃也;(曹操曰:方,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此言专难不职权巧,故曰:虽方马埋轮,不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③,刚柔④皆得,地之理⑤也。(曹操曰:强弱一势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巳也。(曹操曰:齐一貌也。)
①常山:地名,现浙江省常山县一带。
②方马:拴住马。
③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军队整齐一致得如同一个人,这在于治理得好。
④刚柔:这里指强弱。
⑤理:性,这里指地形条件。
将军之事,静以幽①,正以治②。(曹操曰:谓清净幽深平正。)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曹操曰:愚,误③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易④其事,革⑤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⑥;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曹操曰:一⑦其心也。)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曹操曰:险,难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曹操曰:人情见利而进,见害而退。)
①静以幽:静,冷静。幽,深。这里指思虑深远,难为人知。
②正以治:正,执法严正。治,治理得好。
③误:迷惑。
④易:改变。
⑤革:更新、改变。
⑥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期,时间、期限。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帅给士兵规定了时间,就如同让士兵登到高处再撤去梯子,使士兵只能上不能下。
⑦一:统一、一致。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曹操曰:使相及属。)争地,吾将趋其后;(曹操曰:利地在前,当速进其后也。)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①;重地,吾将继其食;(曹操曰:掠彼也。)圮地,吾将进其途;(曹操曰:疾过去也。)围地,吾将塞②其阙;(曹操曰:以一士心也。)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曹操曰:励志也。)故兵之情,围则御③,(曹操曰:相持御也。)不得巳则斗,(曹操曰:势④有不得巳也。)过⑤则从。(曹操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①固其结:巩固与诸侯的联盟。
②塞:堵塞。
③御:防御,这里指抵抗。
④势:形势。
⑤过:超过,这里指超过一般的情况。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曹操曰:上己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①不能用兵,故复言之。)四五者②不知一,非霸王③之兵也。(曹操曰: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④己之私⑤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⑥。(曹操曰:霸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交,夺⑦天下之权,故己威得伸而自私。)
①力恶:特别厌恶。
②四五者:指上面说的几件事情。“四五”是虚数,表示几件。
③霸王:这里指春秋时期力量强盛的君主。
④信:同“伸”,伸展。
⑤私:自己的意图、打算。
⑥隳(hui灰):毁灭。
⑦夺:削弱。
施无法之赏①,悬无政之令②,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③。(曹操曰:勿使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曹操曰: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④不投之死地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⑤敌之意,(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欲去,开而击之。)并敌一向⑥,千里杀将,(曹操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曹操曰:是成事巧者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①施无法之赏:施,颁发。法,奖赏的规定。这句话的意思是,颁发不在规定之内的奖赏。
②悬无政之令:悬,颁布。政,治理军队的政策条令。这句话的意思是,颁布不在规定之内的条令。
③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只交给士兵任务,不告诉士兵行动的意图;只计士兵知道有利的方面,不告诉危害的方面。这种愚兵思想是《孙子兵法》中的消极部分。
④恐:害怕。这里指忌讳。
⑤详:通“佯”。
⑥并敌一向:集中兵力向敌人的一点进攻。
是故政举①之日,夷关折符②,无通其使,(曹操曰:谋定,则闭关以绝其符信,勿通其使。)厉于廊庙③之上,以诛④其事。(曹操曰:诛,治也。)敌人开阔⑤,必亟入之。(曹操曰:敌有间隙⑥,当急入之也。)先其所受,(曹操曰:据利便也。)微⑦与之期⑧。(曹操曰:后人发,先人至。)践墨随敌⑨,以决战事。(曹操曰:行践规矩无常也。)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⑩,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曹操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①政举:政,事,这里指军事行动。政举,战争开始。
②夷(yi 仪)关折符:夷,灭,这里指封锁。关,关卡。折,折断,这里指销毁。符,古代用符作为凭证信件。
③廊庙:朝廷。
④诛:治,这时指谋划。
⑤开阖(he合):阖,关闭。开阖,这里指敌人进退未决。
⑥间隙:缝隙,这里指破绽、漏洞。
⑦微:无、不。
第三篇:读《孙子兵法》
~-7-6 字数:2884《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孙子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胜利。孙子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因此,会用兵的人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必胜无疑的地位,擅长于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要失败的敌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之“形”,便是由国土的大小所产生的物产、军资、土卒的多少,以及军事实力对比的强弱。《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孙子认为,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态势,就必须正确组织和部署兵力,善于指挥调动军队,擅长出奇制胜,即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奇”、“正”是相辅相生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无穷的。所以,要出奇制胜,就应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换奇正的战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须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孙子认为,要取得主动,就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孙子认为,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敌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孙子还指出,要先敌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土气、军心和军力,因敌而变,去夺取胜利。《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子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子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孙子还指出,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子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子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火攻》篇主要指出火
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孙子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子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第四篇: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有感
——浅谈小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大邑县三岔镇高山小学周京平
最近,我读了杨柏峻译注的著作——《论语译注》。阅后发人深 省,这些不因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感悟出读书的 真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 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 人格。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有人说: “读书足以移,足以博彩,足以长 才。”每当听到这句话时,身为教师的我,有一种本能的责任感油然而 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小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如何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呢?我结合长期的小学教学实践和当前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
一、激发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可见,学生有了读书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读书产生 主动需求,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因此培养小 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关键。要激发他们的读 书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读书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助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 作品。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 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 中段和高段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 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 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读书。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 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 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 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读书,这样学 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学会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样,读书也 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 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1.读书笔记法。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改变,读书可以让我们有更多反思,读书 让我们有更多的感悟。低年级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但是读书能力还不强,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指 指路,以故事为载体给他们讲
讲读书的方法,孩子们一定会记忆深刻,受益匪浅。比如:
毛泽东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法。毛主席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 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 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 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 符号比比皆是。2.读思结合。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的核心是思维,在 读书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寓情于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创设安静的环境,留 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如果读书时走马观花,不动脑子,你就是读完所有的 书,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通过与文 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精 神的共鸣。在读书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多方质疑。读书完 后,还要掩卷而思,看看自己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三.锲而不舍。书中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过程中 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问题。如果学生整 天埋在作业堆里,那读书只能是一句空话。应该保证学生每天有一段 独立的读书时间,使学生能仔细读书、品味、享受。读书时间的“充 足”可以把它巧妙的拆分一下,我的操作是同桌两个人发一个读书记
录本相互纪录每天的看书时间。要求学生在学校里自觉利用课余时间 看书,不少于 30 分钟,也不要求一次要看满 30 分钟,不定时的自由 安排。通过学生操作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因为 门槛低,学生更容易坚持,并且利用班会课每周做一个小总结,评比 出看书积极主动性高的孩子作为这一周的读书之星,让学生乐于坚 持。其实这并不繁琐,因为当坚持到一定的时间,读书变成不再是一 种任务,而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时,其实也不再需要这些操作来辅 助,所以,慢慢地我就会让一些读书自觉性高的孩子不再做纪录,是 给予他最大的褒奖和信任。另外,每周应该有一节独立的读书课,提供一个好的读书交流氛 围,形式可以多样: 比如推荐读物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自由读书课、读书汇报课、读书欣赏课。这些课并不是给语文教学增加的重压,而 是把读书课与语文教学甚至是班会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以语文 教材中的单元主
主题来拓展读书,四年级在讲到“智谋”这个单元的时 候,就十分自然地开展了一节《三十六计》的读书汇报课,既拓展了 知识面,又强化了这个单元的主题思想,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何乐而 不为呢?并且,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欢乐读书会的活动,让学生将书中 收获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课本剧、诗歌朗诵、知识竞猜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分享收获的机会,也激励学生坚持读书的好习惯。一 周一次读书会的操作还要注意到,如果每次都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一 堂课不能让所有孩子一一的展示,所以我采用一周一个大组主办的方
式,全组每个人都必须要参加,这样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也让学生 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准备,让节目的质量更高一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 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一个人终 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诚然,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在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 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 应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亲爱的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一起创造一个 温馨、和谐的读书环境!一起养成一个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第五篇: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论语》的熏陶,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其实,《论语》的道理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做人,如何增强幸福感,感悟人生的真谛。尽管我对《论语》仍是一知半解,但读《论语译注》后,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心态决定一切。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感恩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首先,我们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遗憾,不能纠缠在里面,否则只能加重我们的苦痛;其次,我们要尽可能地用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来弥补这个遗憾。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内心的世界变得更加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现实中我们都在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信条。我们都要求自己对人,不要太过苛求,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情愉快,和睦相处。我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嚎叫,便说:“牧人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牧人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所以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多体会他人的难处,就可以做到仁者爱人。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多为他人着想,实际上是为自己铺路,宽容不是纵容,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考虑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别人,等于就是善待自己,无论生活受到怎样的伤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学会忘记,学会感恩。
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治学态度上,要求我们要有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治学方式上要求我们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也是这样做的,他本人没有呆在家里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他还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读过了千万本书后,悟出人世间的道理,写出了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六本书:《诗》、《书》、《礼》、《乐》、《易经》和《春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勤奋学习,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再者要学以致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提高我们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要想在本职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就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思,以我们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能使我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孔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而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看出去,无限宽广地拓展外部世界;另一个是向内看过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一生的高度,你认为自己贫穷,并且无可救药,那么你的一生将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你认为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你将会积极主动地面对贫困。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享受着高度发展的文明带给我们物质上的享受,也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烦躁不安的心绪,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和名利中丢失了自我,丢失了快乐。看一看我们的身边,有了小车,嫌自己的小车不够档次,要换新车;有了房子,嫌自己的房子没有人家的面积大,要换豪宅;有了一种固定的职业或收入,但还嫌自己赚得不多等等。生命本来已经很短暂,何苦还要自寻烦恼?我们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通常用加法生活,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三十岁以后的年纪,我们就要开始学会用减法生活,也就是要学着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舍弃;人生有进有退,有加有减,进退自如,加减适当;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
《论语》这本书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理解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但一本好书,可以慧智;一本好书,可以明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绿化精神荒园的绿草,是陶冶人格情操的花香。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健康向上的书籍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懂得礼仪廉耻,在好书的引导下调整我们奋进的方向,用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信条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用事迹来引导我们的思想,在精神的世界里为自己建造一座无与伦比的心灵花园。这样,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的困惑而担心,你将获得的是享受、是信心、是勇气、是成功。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就相当于我们长了一双飞向成功圣地的翅膀,防止我们的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一起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读书环境!一起养成一个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让书籍帮助我们越过重重困难,真正做到善于学习、认真做人、享受生活!让我们一起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体会人生的价值、实践人生的追求!